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The Horrors:闇回歸線

經歷過自70年代末爆發之post-punk運動洗禮的樂迷,總會對那種賦予闇黑美學的樂隊為情有所鍾。年少輕狂而又強說愁的年代,就是喜歡如斯聽得日月無光、鬱悒頹靡的沉溺感,從前的香港樂評就以「低調」甚至「死亡派」來形容這門獨立音樂風格,換上較具體的說法也許就是deadpan吧。這陣子,聽著英國樂隊The Horrors七年來的全新專輯《Night Life》,要是我直言得以回到post-punk / goth黃金年代的感覺,大抵會有人不苟認同,但他們今次卻的確好能呈現到這派闇黑美學vibes。 
對比我在80年代認識的經典post-punk / goth樂隊,以高個子主唱Faris Badwan為首的The Horrors仍算是較近代的名字。實情今年已是The Horrors的成軍20週年,而《Night Life》就是他們開宗明義地回歸闇黑風、屬於月黑風高深夜的專輯。 

忘不了聽到The Horrors在2006年發表的首支單曲〈Sheena Is A Parasite〉之深刻印象,神經質的garage-psych-goth-punk歌曲,配以Chris Cunningham執導那個極cult極詭異的mv——漆黑的鏡頭內女演員Samantha Morton活像凶靈附體般失控狂舞,The Horrors則猶如精神病患者那樣演出,大癲!從此奠定了他們的黑暗系樂隊形象。 

The Horrors的有趣之處,是多年來他們的音樂是在不斷發生蛻變。正如樂隊並沒有停留過在被稱之為「給畸形人與怪人的精神病聲音」的2007年首張專輯《Strange House》時那樣短小精悍garage-punk式歌路。從《Strange House》到兩年後的2009年第二張專輯《Primary Colours》,我們正見證到The Horrors的莫大變化,簡直「判若兩團」,也是說《Primary Colours》跟之後2011年的《Skying》專輯,The Horrors的歌曲來得多添修飾與旋律化,從其post-punk的基因衍生出shoegaze、dream-pop、nu-krautrock之風格,多了幾分唯美、幾分電幻。簡言之, The Horrors的音樂就是愈來愈「好聽」、愈來愈悅耳。 

也是這個傾向,The Horrors的聲音也愈見富有明亮色彩感,漸漸「褪黑」,即使樂隊名字如舊喚作「恐怖」,但舊日的goth底蘊已幾乎蕩然無存。來到《Luminous》和《V》這兩張2014和2017年專輯,總被視為The Horrors遭低估的作品,明明水準不俗,但就是好像流失了樂隊本身的個性,何況後者的封面設計扮日本版唱片弄得不倫不類也令到他們有點尷尷尬尬。2021年The Horrors先後出版了《Lout》和《Against the Blade》兩張走去模仿Nine Inch Nails那種美式industrial路線的EP,感覺就是「唔知你哋想點」,那時我心想:The Horrors真的要完蛋,可以把這隊樂隊放棄了;有英國的朋友說,The Horrors已經淪為一個笑話。 

也許是樂隊經過了痛定思痛,去年10月The Horrors帶來睽違三年的回歸單曲〈The Silence That Remains〉,在Faris沉壓著唱出死亡氣息的冷洌唱腔與鬼魅氛氣下,重新呈現樂隊的濃郁goth色彩,再次黑暗起來。然後聽到跟著多首先行單曲:〈Trial By Fire〉就是那種令人聽得躁動的post-punk / goth歌曲,七分鐘電幻唯美幽悒epic之作〈Lotus Eater〉簡直是goth遇上deep house / electronica,〈More Than Life〉活像從前在80年代那些可以打入美國市場的英國gothic rock樂隊作品,深邃懾人而來的〈Ariel〉是闇黑淒美的goth ballad但又可以groovy起來(甚至此曲總令我聯想起The Sisters of Mercy的〈Marian〉)——單憑這幾首曲目,已告訴我The Horrors的2025年專輯《Night Life》一定錯不了吧。 

毋庸置疑,《Night Life》是The Horrors的闇回歸線專輯。再聽一曲〈The Feeling is Gone〉,又大可瞞騙你這是英國電音天團Depeche Mode的新歌;〈Silent Sister〉沒錯是他們再industrial rock起來,但整體上感覺又不落俗套;〈When The Rhythm Breaks〉是來得fuzzy迷暈到不得了的electro-psychedelic-ballad;即使〈LA Runaway〉是流暢而uplifing得來仍富有靡爛的goth底蘊。 

過去我曾說過The Horrors是那種「音樂收藏家」樂隊,即是樂隊成員有不錯的唱片收藏,可以手到擒來的拿出音樂參考。而成員Rhys Webb真的是一名黑膠唱片收藏家,他會在The Horrors的社交媒體帳戶介紹其唱片收藏。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Clever Moose:異國風情迷幻搖滾祭典

來自印尼雅加達的psychedelic rock樂隊會是甚麼模樣?這是我首次見到Clever Moose這個名字時所誘發的好奇心。好奇心不會殺死隻貓,但可以促使大家認識到來自不同地方的音樂。那麼Clever Moose的印尼系迷幻搖滾又會是甚麼的一回事呢?他們的迷幻搖滾聲音並沒有多大印尼音樂根源,而是師承來自土耳其的Anatolian folk / Anatolian rock流派薰陶,也有點阿拉伯色彩,祭出他們具有異國風情的中東迷幻搖滾風格。 
去年4月,Clever Moose發表了其首張專輯《Mediterranean Fuzz》。相隔剛好一年,「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將會在4月13日把Clever Moose帶到香港,於The Aftermath舉行他們的Live in Hong Kong專場音樂會。 

Clever Moose是Faiz Marie的音樂化身,當年他因為不滿其舊樂隊沒有甚麼進度,從而自立門戶啓動這個他的個人音樂企劃,” More Riff, Less Bullshit”是他創作音樂的座右銘;而Clever Moose也是一隊以他為首的樂隊,就像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般,所採取是三人迷幻搖滾樂隊制式,結他兼主唱Faiz Marie,再加上鼓手Edo Rusri Pradana和gen Z低音結他手Adam Raihan。 
《Mediterranean Fuzz》專輯裡收錄了〈3rd Party Culprit Factory〉、〈Batavian Troops〉、〈The Hammer〉這幾首Clever Moose在2020至2022年間發行的先行單曲。Clever Moose的中東迷幻搖滾風曲目,有器樂作品、也有歌曲作品。 

專輯先帶來序曲式psychedelic-space-rock器樂樂曲〈Greetings〉,時而以synth琴音飛上太空,時而由民族樂風著陸土地,為Clever Moose的迷幻祭典揭開序幕。 

毋庸置疑,Clever Moose的迷幻搖滾樂每每來得那麼扣人心弦,通過巨大的鼓擊節拍、霸氣的riff、中東音樂曲調式的結他主奏,綻放出懾人的能量。〈The Hammer〉來得多麼的緊湊有力,聽得血脈僨張之餘又不失中東迷幻色彩;〈Nota Alaq Kalnajm〉是他們最groovy的一曲,配以Faiz Marie冷酷的主唱,其中東迷幻搖滾風也拓展出dance-punk與goth的層面;急疾的〈3rd Party Culprit Factory〉就像於公路上馳騁的迷幻車手。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Clever Moose – Live in Hong Kong 
日期:13th April 2025 
地點:The Aftermath 
時間:7:30pm (進場 Door Open) 
早鳥票:$280 HKD 現場票:$350 HKD 

2025年3月26日星期三

鬼馬姜根

之前一晚,才看過蘇格蘭格拉斯哥post-rock樂團「魔怪」Mogwai的演出,經過他們神靈般的後搖滾聲音洗滌,腦海裡仍縈繞著其穿越感結他音牆餘韻。回到同一個表演場地,再看「姜根」Ginger Root那甚具視聽之娛的音樂會,是相當之反差的事。從「魔怪」到「姜根」,一連兩晚同在西九Freespace大盒看到兩場風格大相逕庭的專場音樂會,前者就是全程足以將觀眾震撼著而要屏息欣賞,而後者則看得大家眉飛色舞、臉帶微笑。截然不同的vibes,兩者我都相當之樂在其中。 
去年初秋發表了新專輯《SHINBANGUMI》的Ginger Root,這是他新一輪March 2025 Tour。巡演來港前,他已走訪過深圳、杭州、上海、台北等城市,但對於他來說香港是別具意義的一站,因在台上他提及其grandma是來自香港。本名Cameron Lew的他,會以華語來說出其中文名「劉國明」,但只懂用廣東話講聲「你好!」,談笑風生的他又可以來幾句台山話。看Ginger Root的演出,幽默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會形容他是一名好「鬼馬」的音樂人。 

縱使來自南加州的Ginger Root早在2017年已經出道,正式啓動這個由身兼唱作人、多元樂手、影片製作人、平面設計師的Cameron Lew領軍之音樂企畫,開始發表專輯(而且蠻多產) 。然而好相信大多數樂迷認識到Ginger Root,都是2020年代以降的事,2021年單曲〈Loretta〉毋庸置疑是其轉捩點,也見到他正式啓用「姜根」之漢字。一名ABC華裔美國樂手,深受日本昭和時代的流行文化影響,鍾情70、80年代的日本city-pop,而〈Loretta〉帶來了一個懷舊日系風的mv(附以日文字幕) ,歌曲跟著還灌錄了一個日本語version。從此奠定了Ginger Root的「哈日」方針,他大玩復古與東瀛元素的敘事式mv也愈拍愈具趣味。其實這是好犯規的,甚至我總覺得會有西方樂迷傻傻分不清的誤以為他真的是日本人來。 

能夠在2023年3月復辦的《Clockenflap》音樂節看到Ginger Root的演出,是那屆陣容的其中一個驚喜。剛好相隔了兩個年頭,Ginger Root重返我城,舉行他的香港專場音樂會。 
大抵那可以稱得上是跨媒體音樂會,Ginger Root的影片不時穿插於歌曲的表演之間。Ginger Root並非只管賣弄噱頭,Cameron本身亦是非常之富有實力的多才多藝樂手,鍵琴與結他演奏精湛而具活力,跟合作無間的低音結他手Dylan Hovis和鼓手Matt Carney構成一支三人樂隊,台上還有一名紅衣camera man負責拍攝live feed現場影片投放在屏幕上。通常見到攝影師不斷在台上游走,總覺得是很礙眼令人不耐煩,但大家又會視這位紅衣攝影師為表演者之一,喜見他與樂手的互動。 
當晚也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就是在演出期間忽然見到live feed一直拍攝著Dylan在維修放在舞台地上的低音結他,原來是他那支貝斯出了問題,跟著紅衣攝影師也放下攝影機幫手搶救,而Cameron就趁這段時間即興地跟台下樂迷來個快問快答環節,直至貝斯再響起。那時可有觀眾會懷疑這是否預設的表演呢? 
當玩出一曲〈Loneliness〉時,見到日本retro-pop公主AMAIWANA化身的虛擬藝人Kimiko Takeguchi驚喜現身舞台合唱此曲,我也為之心花怒放。也喜歡Cameron道出許多年前,看到美韓混血女生Michelle Zauner領軍的美國indie-pop樂隊Japanese Breakfast一次暖場演出而影響到他對音樂生涯的願景,最終Ginger Root也成為了Japanese Breakfast巡演的暖場樂隊一起共演之一席話。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2025年3月12日星期三

AURORA:從挪威精靈到女神降臨

兩個星期前,我是懷著萬般翹首以待的心情來到亞洲國際博覽館,看挪威音樂精靈唱作女生AURORA的《What Happened to The Earth? 2025》巡演音樂會。 即使我已見慣大場面的音樂媒體工作者,但踏進場地時已有多少腎上腺素上升的感覺。畢竟一等便已經五個年頭有多,而且我是真的好喜歡AURORA,好喜歡她的2024年專輯《What Happened to The Heart?》——是我在去年聽得最滾瓜爛熟的其中一張專輯。 
原本,AURORA是2019年11月《Clockenflap》音樂及藝術節的表演單位之一。那時我仍為一個傳媒集團旗下的音樂媒體頻道工作,(男)同事們不但滿心期待快將要看到AURORA的現場演出,更期待可以跟她有meet & greet的機會,拍個開心合照。可是那屆《Clockenflap》已進入如箭在弦的七天倒數階段,大會無奈地宣佈:「由於近日的情況變化,為接下來數週帶來許多未知因素,Clockenflap 2019將會取消。」。結果待到2025年2月,AURORA才終告得以踏足香港表演。即使那才不過是五年三個月之隔的事,然而一切已恍如隔世。 

畢竟期間經歷過COVID大流行疫情,世界已經不一樣。更何況,AURORA在2022年發表的第三張專輯《The Gods We Can Touch》被視為重大分水嶺、象徵其音樂生涯之「新紀元」,而去年從「人們與大地相連」、「療癒大地」之題目出發的個人化兼心靈化專輯《What Happened to the Heart?》所呈現的巨大創作野心,她的音樂更昂然走到另一層次,見證到這位挪威音樂精靈已躋身女神級之列。比起在2019年,當下我更殷切盼望看到AURORA的現場演出。 

說來這輪AURORA的亞洲巡演,就在訪日演出的前夕,她釋出跟日本女團ATARASHII GAKKO! 聯乘合作的英日雙語版的〈Some Type Of Skin〉,ATARASHII GAKKO! 也順理成章在AURORA的東京站音樂會客串共演此曲,就已叫我”wow!”咗出嚟。 

看AURORA的《What Happened to The Earth? 2025》香港場音樂會,好有滿滿的幸福感覺。她的獻唱、她的形體舞蹈、樂隊的演奏、背後的影像,叫人看得欣賞心悅目,皆無懈可擊。 
音樂會以播放〈Goddess of Dusk〉的影片揭開序幕,她就猶如黃昏女神降臨般現身舞台。在音樂會上,AURORA是屬於說話多多的歌手,甫出場唱過了兩首歌便停下來細說她本來可以在2019年來香港演出的事,我一向好怕那些「多嘢講」的主唱,因為會影響到音樂演出的flow,但對於AURORA,你又會給她說話時好sweet的真摯情感所觸動,因她仍有一夥赤子之心。她的伴奏樂隊,有兩位女和唱兼鍵琴手、一位結他手、一位鼓手,看似簡單的樂團組合但又不簡單,比如人人都可以是歌手,站出來圍繞著她唱出a cappella版的〈The River〉。 

 一如所料,我至愛的〈Starvation〉現場演出版是那麼精采絕倫、扣人心弦;到encore時玩〈Cure For Me〉見到AURORA跳出mv裡的舞步,已叫人為之心花怒放。 

這個2月,也是AURORA的成名作〈Runaway〉面世10週年,這首她在11歲時所寫的歌,到16歲才公諸於世,到此曲在2015年出版成單曲時她才18歲。AURORA來港演出後,她亦釋出了〈Runaway〉的管弦樂伴奏版,以及紀錄片《Portrait Of A Song - Runaway》,片中她道出這首歌的心路歷程,重訪mv拍攝那個挪威山頭,還有粉絲拍片一人一故事分享此曲對他們的意義、向AURORA道謝,有個粉絲故事更令AURORA看到哭了出來。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2025年3月11日星期二

xiexie:如沐春風的夢幻迷幻日系獨立流行樂

當我第一次見到xiexie這隊日本東京獨立樂隊的名字時,就不禁聯想起風格光怪陸離的美國加州實驗流行樂團Xiu Xiu。Xiu Xiu的名字,是取名自陳沖執導的1998年電影《天浴Xiu Xiu: The Sent Down Girl》;而xiexie,則好簡單直接地源自華語的「謝謝」,也可想而之xiexie過去兩年先後到過台灣巡演,當樂隊自我介紹時就像向樂迷表示敬意,而當他們以華語說「謝謝」時又像呼喚樂隊的名字,台上台下都皆大歡喜。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將會在3月26日把xiexie這支在近年備受注目的東京indie-pop / dream-pop四人帶到香港,於MOM Livehouse舉行他們的Live in Hong Kong專場音樂會。相信主辦單位到時也會教曉他們用廣東話講「多謝」吧。 

毋庸置疑,xiexie是一隊能夠師承精良英美indie-pop音樂薰陶而來的日本樂隊。他們既「夢幻」(dream-pop)亦「迷幻」(psychedelic-pop),祭出是具有日系色彩的日語歌曲。而重點是,xiexie筆下全是溫婉輕柔的曲子,加上女主唱兼結他手Meari很chill的溫文爾雅演繹,xiexie的歌曲總是有一種如沐春風的閒適感覺。 

當xiexie在2021年發表首張同名EP《XIEXIE》時,他們仍較平面的indie-pop樂隊,歌曲來得清新可喜。經過〈13〉、〈what you see〉等單曲後,到2022年的《33》EP,樂隊已拓展出shoegaze / dream-pop的層次,味道開始複雜起來但動聽依然。那麼按照xiexie這個進化論,來到去年6月面世的首張專輯《wellwell》,聽到正是xiexie的音樂完全體。 
在《wellwell》裡聽到的xiexie,是一隊psychedelic dream-pop樂隊,先行單曲〈please me〉已展示出幸田大和的一手迷幻結他及復古的psychedelic rock曲風。主打歌〈UMA〉是一首乘著backbeat節拍而來的psychedelic dream-pop歌曲,Meari唱出淡淡然之美,祭出夢幻的斑斕色彩感,而又仿如回到90年代初葉獨立音樂的好時光,感覺仍是如斯的如沐春風。
 
 〈Nile〉是結他手幸田大和初次啼聲擔任主唱(或是跟Meari合唱) 的曲目,貫穿著口哨吹奏,又是chill到一個點。〈City〉就絕對是回到60年代的psychedelic rock的根源,有著blues rock風結他主奏那種。器樂曲目〈眠民〉夢幻迷幻得來又賦予一份電影感。〈my time〉迷幻之餘又換上folk rock的底蘊,散落著零碎的琴音。xiexie跟台灣獨立音樂圈的密切關係,又見於一曲〈kiwi〉找來台灣樂團「我是機車少女」i'mdifficult靈魂人物凌元耕操刀鍵琴,讓這首psychedelic-pop歌曲多了一份氛圍感與復古色彩。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xiexie – Live in Hong Kong 
日期 : 26 Mar 2025 時間 : 730pm door open 
地點 : MOM Livehouse 
早鳥票 : $380 hkd 
當日票 : $450 hkd

2025年2月26日星期三

KiiiKiii:無意間見證到一支K-pop女團出道

去年,坊間流傳著「聽團的終點是韓團」這個說法。那是出自台灣空氣腦唱片Airhead Records 謝老闆在Threads上一席玩笑話,而這番話得以觸發甚多迴響、受到認同,很好明顯是衝著一眾聽開獨立樂隊/搖滾樂隊的文青樂迷,近年間都忽然入坑愛上現已改名為NJZ 的K-pop女團NewJeans、成為Bunnies(其粉絲專稱)的現象而來。 

誠然,我是到近年才「好認真」地去聽K-pop,多了一點考究,會去細閱其song credit、看看團中成員有沒有參與創作,甚至用上甚麼音樂採樣(sample)。我對K-pop的興趣,那不外乎是因為作品的國際級精良電音舞曲製作,抑或散發出的青春氣息——後者也是源自我對那種好有青春感覺的indie-pop之喜好。 

「聽團的終點是韓團」放在我身上其實並不正確,畢竟我老早已不是所指的「聽團仔」年紀。而且聽歌還歌,但我不會去追星,我有自知知明,試想像我這位大叔出現於一場K-pop音樂會的眾觀群,可以有幾破壞現場畫面。所以就算得悉NJZ要來港在《ComplexCon》演出兼且也是改名後之首演咁大件事,我都沒有搶飛的衝動。況且,對於我來說聽音樂並沒有甚麼終點這回事。 

臨老入坑聽K-pop,網絡上的演算法也會推介K-pop給我。比如登上我的YouTube主頁,便不時會彈出一些韓國音樂單位的影片,不一定是女團,也有唱作歌手或獨立樂隊的。 
這個星期一早上,我在YouTube主頁上遇見KiiiKiii 키키的〈I DO ME〉mv。先被KiiiKiii這個有趣的名字以及影片預覽圖上那位帶點冷酷眼神的少女所吸引,曾推敲過那可會是一支女主唱的韓國indie rock樂隊來,抱著「試新嘢」的心態點擊進去,實情那是K-pop女團。〈I DO ME〉是首調子清新可喜的輕盈電音流行曲,感覺不落俗套,加上歌曲在紐西蘭南島取景拍攝的mv盡是心曠神怡的大自然景色,KiiiKiii五位女生又多麼的青春無敵,這首〈I DO ME〉給我的體驗是如斯賞心悅目、逍遙寫意。
 
KiiiKiii為Starship Entertainment旗下的新晉女團,〈I DO ME〉是她們在無預警下釋出的首支單曲,目前歌曲只有YouTube發佈而仍未在串流音樂平台上架,其首張四曲EP《UNCUT GEM》已準備就緒在3月下旬面世。 

想對KiiiKiii認識多一點,就搜尋了她們的Instagram看看,那才是有趣之處。首先KiiiKiii的IG是無頭像的,而令人懷疑是不是去錯戶口——實情是她們用上IG無頭像icon但加上了一只甲蟲;而所有post都是耐人尋味的影片及圖片,這五位女少並沒有現身,只有呈現KiiiKiii個團名,當〈I DO ME〉釋出時在IG上仍未見到她們的芳蹤。單看那堆圖片影片,你會以為這是甚麼獨立樂隊來——最初我被〈I DO ME〉的mv預覽圖所吸睛,也因為成員Haum之神情令我聯想起英國傳奇性獨立廠牌Creation Records在80、90年代間一系列合輯的少女肖像唱片封面。直到〈I DO ME〉面世的幾個小時後,KiiiKiii的IG才發佈了第一條五位女孩子首次露面的影片。還有她們隨之啟動的網站kiiikiii.kr,其首頁也相當之莫名其妙。 
我旋即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我對KiiiKiii的開心發現,包括在Threads上。跟著就在Threads見到許多有關KiiiKiii的中文串文,粉絲已在分析她們五位女生的個性,好厲害。 

有說KiiiKiii是抄襲了NewJeans的市場策略,而無可否認她們取得的回響已達到國際的層面,也令到我在無意間見證到一支K-pop女團出道。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

aldo van eyck:搖滾結構主義建築師

對來自日本福岡的四人樂隊aldo van eyck發生興趣,固然是得悉他們的音樂能夠如何大剌剌地將garage rockpost-punkjazzbluesno wavenoise rockmath rock共冶一爐而來的曲風,同時還有樂團的名字,正是取自結構主義建築運動最具影響力領導人物之一的荷蘭建築師Aldo van Eyck (1918 – 1999) aldo van eyck這支樂隊的音樂,也在呈現著企圖探索超越音樂流派本身規則的相互關係結構。

踏入2025aldo van eyck在上月發表了樂隊的全新單曲〈Dahlia/M〉,而「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亦將會在227日把aldo van eyck帶到香港,於MOM Livehouse舉行他們的Live in Hong Kong專場音樂會,也是aldo van eyck首次衝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演出。 

成軍於2021年的aldo van eyck,在2023910月的短短一個多月間,相繼釋出樂隊的第一、二張專輯《Nada》和《dead shot dan》,感覺已有點小癲。前者可視作他們早期作品總結的迷你專輯,而後者則是一張20曲概念專輯而足以見到樂隊的創造力。aldo van eyck的聲音,會叫人聯想到no wave年代的James Chance and the ContortionsDNA那些帶有爵士樂薰陶的音樂單位,抑或近代如SquidBlack Midi的所謂post-punk resurgence樂隊,同樣是風格光怪陸離,相比起上述的名字,aldo van eyck又可以有著藍調的根源。總之他們的音樂是能夠來得難以估計。 

單曲〈Dahlia/M〉是aldo van eyck一年多來的新作。〈Dahlia〉是他們來得較旋律化的作品,初段你會以為這是一首清爽的日系indie rock歌曲,配以流麗的色士風伴奏,但色士風在獨奏時又可以自由奔放起來,同時也展現到math rock之架構,產生微妙的演化。至於〈M〉則有如其單曲b-side歌,全然是no wavenoise-jazz-punk狀態。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aldo van eyck - Live in Hong Kong

日期:7th Feb 2025

地點:MOM Livehouse

時間:730pm Door Open

早鳥票:$400 hkd

現場票:$550 hkd

售票:www.art-mate.net/en/doc/8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