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4日星期三

Mei Semones:介乎爵士樂與獨立搖滾的芽衣詩意

來自紐約市的美日混血女生Mei Semones,跟來自倫敦的英日混血女生Miso Extra(她是香港出生),都是我先後在過去一年間所認識到具有日本人血統的新一代唱作歌手。她們成長於西方國家、在美英獨立音樂圈出道,無獨有偶地這兩位唱作女生所創作英文歌曲,皆有混雜著日語歌詞。 

同是媽媽為日本人,相比之下Mei Semones毋庸置疑是來得較日系化、較懂得寫日文歌詞,而她那跨越爵士樂與獨立搖滾/流行樂的音樂風格,亦來得更具可塑性。 
遇上Mei Semones,多得在去年年初看到紐約市唱片行Rough Trade NYC(英國Rough Trade來美開設的紐約店) 之What's Best Next推介。一曲〈Inaka〉叫我對她留下深刻印象,除了遊走於jazz與indie rock之風格、切換英日雙語的主唱,還有得悉Mei的柏克萊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背景。 

在波士頓柏克萊音樂學院主修爵士結他,毋庸置疑Mei Semones是一名學院派的爵士樂手。當Mei仍是柏克萊學生時便已經出道,2022年畢業後,她亦從波士頓移居紐約市布魯克林發展。如今Mei才只有24歲而已。 

Mei Semones的有趣之處,是她不但以爵士音樂人的角色來貫通獨立搖滾/獨立流行樂的範疇,遺傳了其母之東方人面孔的她,還有其fancy的日系風取向。從她過去所發表過的三張EP《Tsukino》、《Sukikirai》和《Kabutomushi》,到早前在5月初面世的首張專輯《Animaru》,全都用上日語名字,而她大部分作品也是日語歌名;她用上Mei的漢字「芽衣」,連她的打扮也相當之日系少女。 

成長於密芝根州安納保的Mei,日常身邊只有她媽媽跟她以日語交談,也沒有幾多曉得日語的朋友。但每年夏天,她都會隨媽媽到日本橫須賀市度暑假,探望外婆,在日本上學幾週。所以這位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美日混血兒,乃為何能夠深受日本流行文化薰陶。哈日之餘,她的mv又會取材紐約市的風景。 

當我在唱盤播著她於布魯克林獨立廠牌Bayonet Records旗下出版的《Animaru》專輯(日語的Animal)之粉紅色雲石膠唱片,也彷彿看見Mei的一顆日本少女心。 
聽Mei Semones的歌,總是來得如沐春風、柔揚清新,很文青口味的vibes,耳感舒舒服服但聽來又殊不簡單。細膩漂亮的爵士樂和弦,精湛而鏗鏘的爵士結他演奏,輕盈的bossa nova節奏,但又會來個轉拍,偶爾祭出indie rock的騷動;Mei的主唱是屬於漫不經心的,正是她會被納入indie-pop流派之因由,同時她的嗓音亦可以成為器樂的一部分,啍出結他旋律線。而Mei的樂隊成員都是於柏克萊音樂學院遇上的樂手,亮點是陣中有中提琴手有小提琴手(亞洲人中提琴手Noah Leong是她早在柏克萊大一時所認識住在同一座宿舍的同學),因此她的歌曲又得被扣上chamber-pop的標籤。 

專輯開場曲兼主打單曲〈Dumb Feeling〉是Mei道出她對紐約市生活的愛(This is a special place / But how many days do I / Really feel / I think I’m special too),由鏗鏘結他帶出的怡然自得bossa nova / samba曲目,既有著清新可喜的民謠底蘊,但副歌又蟄伏猶如power-pop般的點點激情,歌曲mv拍攝出紐約市的漂亮城市風景。最先在去年秋天釋出的〈Dangomushi〉,半英語半日語的jazz-indie-pop,聽得好治癒舒暢。而〈Zarigani〉就是她寫給其孿生妹妹Saki Semones及對家人之愛的甜美歌曲(Count on me to love you / We’ll always have each other / I love you like my guitar / I love you like no other),mv裡Mei從紐約市街頭走到去大自然,亦有Saki現身。 

輕盈地由Mei的木結他與歌聲作引子的〈I Can Do What I Want〉並非小品之作,而簡直是她的math rock曲目,但仍有著爵士樂的雅緻色彩。主題曲〈Animaru〉正好示範到她如何將爵士結他、chamber-pop流水行雲弦樂與alternative rock結他riff共冶一爐。心碎的歌〈Rat with Wings〉漸漸祭出一種indie rock的暗湧騷動,卻又穿插著清脆鏗鏘的結他。 

〈Tora Moyo〉是Mei寫給她的結他的情歌(My hands are yours / No other use for them / If this isn't love),春風撲面的南美jazz vibes,優雅得來又跳脫俐落。半日半英語的〈Donguri〉只有acoustic結他與upright bass伴奏,是她的閒適acoustic小品。專輯以柔揚浪漫的waltz曲目〈Sasayaku Sakebu〉作結。 

今個夏天Mei Semones的亞洲巡演,在日本的Fuji Rock音樂節演出之後,下站就是在8月1號到台北The Wall舉行專場。弱弱的一問:Mei Semones可有機會來香港表演嗎?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

Mark Pritchard & Thom Yorke:馬克與湯姆的電幻迷宮傳說

兩個月前,網絡上流傳一齣Radiohead紀錄片將會在明年於Netflix上映之假消息。明明那幅所謂海報乃是是但但到不得了,然而仍叫不少樂迷信以為真、引頸以待。畢竟大家都很想念這支舉足輕重而又良久未有動向的英倫傳奇性樂團。 

那麼Radiohead何時會走在一起呢?只知道樂隊兩位核心成員Thom Yorke 和Jonny Greenwood,近年都專注於跟來自爵士樂團Sons of Kemet的鼓手Tom Skinner所組成的The Smile之發展,在短短三年間已發表過《A Light for Attracting Attention》(2022年)、《Wall of Eyes》(2024年) 和《Cutouts》(2024年) 三張錄音室專輯,無疑是非常多產的樂隊,何況還帶來了多張現場演出專輯,The Smile的唱片產量已遠遠超越Radiohead在整個2010年代的。 

而Thom Yorke的新搞作,是在這個5月份釋出了跟電音製作人Mark Pritchard聯袂合作的《Tall Tales》專輯。 
回到90年初葉,英國的獨立搖滾圈與獨立電音圈同樣大放異采,分庭抗禮,自己有幸親身經歷過這個刺激的年代。在我心目中,Thom Yorke和Mark Pritchard算是同期出道的音樂人,是我差不多在同期認識到的名字。Thom有他的Brit rock樂隊Radiohead,Mark則有他與Tom Middleton組成的ambient electronica組合Global Communication和IDM / techno組合Reload。那些年的電音製作人都會有不同的分身,所以Mark Pritchard同時有Global Communication與Reload兩支電音二人組亦不足為奇,而前者的1994年專輯《76:14》亦公認為electronica經典。此外Mark還有多個電音企劃身份,不勝枚舉。 

大家都知道Thom Yorke對電子音樂之熱衷,所以他跟Mark Pritchard這位電音製作人惺惺相惜地走在一起合作,也不會令人意外。2016年,Mark Pritchard首次以本名在Warp廠牌出品出版其處心積慮的首張個人專輯《Under The Sun》,一曲〈Beautiful People〉找來Thom Yorke情商客串獻唱,是雙方首度開宗明義合作的曲目。然後Thom Yorke的2019年第三張個人專輯《Anima》,當中〈Not the News〉此曲在及後發行的remix EP亦包含Mark Pritchard操刀製作的版本。 

到了2020年,大流行疫情爆發,呆在家中的Thom Yorke忽發奇想發個電郵向Mark Pritchard提出合作。於是Mark傳送了一批電音曲目demo給他,Thom寫了歌詞,並把錄上主唱的demo發回給Mark。二人就是這樣以線上交換音檔之形式合作,只有以電郵及Zoom作溝通交流,整個製作過程雙方都毋須見面,相當之電子音樂的事情。二人聯袂合作的《Tall Tales》專輯就是如此地灌錄出來。 

《Tall Tales》仍是Mark Pritchard所屬的Warp廠牌之出品,彷彿反映到雙方的主客合作關係。就像其前作《Under The Sun》般,Mark採用了不少古老電子合成器作演奏;Thom Yorke又不獨只有擔綱歌手的角色,他又有參與synth及modular演奏和聲效製作,而他的主唱方式,有時亦有別近年在The Smile裡聽到的「Thom Yorke腔」,有些不尋常的處理方式。二人的先行單曲〈Back in the Game〉,在Thom去年的《Everything》個人巡演已率先演出過。 
Mark Pritchard與Thom Yorke聯乘《Tall Tales》專輯,祭出皆是具有avant-pop色彩的IDM電音,電幻、美麗、深邃、實驗、抽象,而耐人尋味、光怪陸離。 

 專輯開場曲〈A Fake in a Faker’s World〉已夠「synth奪人」,超過八分鐘的變化多端ambient / electro-pop / glitch / IDM / industrial旅程,時而晶瑩剔透、時而氛圍感、時而冷洌,而以Roland CR78鼓機奏出的節拍又是多麼跳脫俐落,讓大家一頭栽進Mark Pritchard & Thom Yorke的電幻迷官。 

最早釋出的〈Back in the Game〉是有著復古未來風的冷洌electro-pop 歌曲,毋庸置疑是先行單曲之選,然後在冰冷的電音間又祭出人性化的和唱;〈White Cliffs〉是首美麗的synth-ballad,Thom先是唱出孤高的假音,繼而是低迴中音演繹,就好比一人分飾兩角;〈The Spirit〉帶來uplifting的輕盈之美;〈Gangsters〉這首IDM / electro-pop曲目裡,Thom Yorke通過EHX voice box處理的嗓音,既唱得雌雄莫辨,又宛如歐洲民謠chanting;〈This Conversation is Missing Your Voice〉是專輯裡其中一首upbeat的歌,歌曲的mv叫人睇得好治癒;另一upbeat的歌是〈Happy Days〉,以Maestro Rhythm King MRK-2奏出marching節拍;〈The Men Who Dance In Stag’ Heads〉就儼如以synth主導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 Lou Reed歌曲。 

專輯裡還有多首ambient曲目:〈Ice Shelf〉來得仿如身處霧霾中,Thom好比從水底傳來的歌聲也猶如器樂的一部分;〈Bugging Out Again〉是夢幻空靈而漫天無際的ambient-avant-pop;主題曲〈Tall Tales〉交織著Thom抽象而鬼魅的人聲。 
《Tall Tales》專輯的企畫,還有一名第三成員,他就是澳洲多元學科藝術家Jonathan Zawada,他們的CGI及AI美藝設計與天馬行空音樂錄像,便是出自其手筆的創作。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Pink Floyd 迷魂龐貝競技場

英國傳奇性前衞搖滾名團Pink Floyd由Adrian Maben執導1972年音樂會電影《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這陣子以4K修復版《Pink Floyd at Pompeii – MCMLXXII》上映、重現大銀幕。從看VHS到看The Director's Cut 版的DVD,這齣Pink Floyd影片早已叫我看得滾瓜爛熟,相隔多年後終於能夠走進電影院看4K版《Pink Floyd at Pompeii - MCMLXXII》,實在是一件美事而感覺相當夢幻奇妙。 
《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所別開生面,是顧名思義Pink Floyd的演出是古羅馬帝國建成的古跡龐貝競技場所拍攝;而即使這是被歸納音樂會電影,但卻是沒有現場觀眾的音樂會。所以正確來說這是錄拍出來的音樂會電影。 

五年前疫情爆發,全球現場音樂生態停罷,音樂會要變成不設現場觀眾的線上直播形式舉行。而《Live at Pompeii》玩出第一首曲目〈 Echoes - Part 1〉時,開首遠鏡拍攝的一幅截圖也那陣子被流傳——圖中俯瞰整個龐貝競技場,遙遙見到Pink Floyd與拍攝及音響團隊,人跡疏落,標題是「Pink Floyd做了首個社交距離音樂會」,從而成為了meme圖。 

電影喚作《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那是Pink Floyd在1971年10月於龐貝競技場取景攝製現場演出,配合在位於維蘇威火山國家公園的博斯科雷亞萊市拍攝的花絮,有Pink Floyd成員在火山地區游走、也拿坡里國立考古博物館的藝術品。兩個月後,Pink Floyd再到巴黎的錄影廠補拍了一些歌曲的演出,其分辨就是見到鍵琴手Richard Wright刮掉了鬍子的,就是在巴黎拍攝。 

《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在1972年9月作首映,電影約一小時的初版就是純粹的音樂會電影,但因為影片不夠長,到1973年初Adrian Maben前往Abbey Road錄音室拍攝樂隊灌錄其曠世經典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實況與訪談,加插在電影裡,第二版在1973年11月上映的《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已有80分鐘長度。《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得以予人的立體感覺,正因為這是能夠包含紀錄片元素的音樂會電影,涉及Pink floyd由1968年至1973年的音樂作品。 

《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所記載到也Pink Floyd的一個處於蛻變中的階段。影片在龐貝競技場拍攝的時候,是樂隊出版其1971年專輯《Meddle》的前夕,那時Pink Floyd仍是一支天馬行空而具有即興與實驗性的psychedelic progressive rock樂隊,所以《Live at Pompeii》也是以《Meddle》的長篇作品〈 Echoes〉的演出作主打,把這首23分鐘的錄音室版曲目,分別演出成12分鐘的〈 Echoes - Part 1〉和 13分鐘的〈 Echoes - Part 2〉兩部分,為《Live at Pompeii》作首尾呼應。甚至玩出樂隊的1968年第二張專輯《A Saucerful of Secrets》不著邊際的長篇實驗搖滾主題曲、足以叫人魂遊太空的虛玄神秘太空搖滾曲目〈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抑或同期的迷幻實驗器樂曲目〈Careful with That Axe, Eugene〉。同時《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紀錄片部分,又預視到Pink Floyd走向成熟渾圓的progressive rock樂隊姿態。 

《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不但是我早已看得滾瓜爛熟的音樂會電影,而且也是我在音樂講座/課堂上常用到的教材影片,從前要帶著VHS、DVD去播,後來只播YouTube便行。常播的是〈 Echoes - Part 1〉之演出,以及《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紀錄片部分Roger Waters採用EMS VCS 3電子合成器奏出〈On the Run〉的一幕。
 
《Pink Floyd at Pompeii - MCMLXXII》上映之同時,影片的現場演出錄音也在53年來首次官方發行成為雙唱片專輯——過去幾十年,《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只見以非官方bootleg形式印製唱片,從黑膠唱片到CD,錄音要不是盜錄自錄影帶就是影碟(從LD到DVD)的。如今我可以在串流音樂平台上聽《Pink Floyd at Pompeii - MCMLXXII》,又是多麼奇妙的事。 

回到我尚未擁有《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的英國進口版VHS之前,我曾找朋友替我在KPS租其影帶作翻錄 (我那位朋友有兩台錄影機),那盒翻錄的《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已不知看過幾多次又帶過去做講座。而在此之前,再叫我回憶起一個場景:就是80年尾的一個下午,我途經旺角KPS而進去逛逛,竟看到店內正在播著《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我好記得那是已播到〈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然後我就駐足睇到尾。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後記:為了寫本文,諗住攞返張《Pink Floyd: Live at Pompeii》嘅The Director's Cut DVD出嚟fact check下啲嘢,點知一打開個DVD盒,就見到呢個so9sad嘅畫面———張DVD無咗。 

應該係我好耐好耐之前做講座時,隻碟遺留咗喺人哋部DVD機度。但問題係我已經十幾年做講座無播過DVD(播YouTube就得),所以遺留咗喺邊度實在無從稽考。衹要諗到隻DVD好孤孤單單咁唔知漂流咗去邊,就有啲心酸酸。

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MoonD’shake:治癒的半月

我對MoonD’shake 這隊台北獨立流行樂隊發生興趣,是先被其樂團名字所吸引。首先我是對有個「月」字的樂隊名具有先天性好感,而MoonD’shake的名字不但叫我聯想起來自Too Pure廠牌旗下的英國experimental rock樂隊Moonshake(當年好喜歡他們的1992年首張專輯《Eva Luna》),還有德國krautrock先鋒Can的1976年曲目〈Moonshake〉。那麼,甚麼是MoonD’shake呢?「月D」即是半月,坂本龍一說「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然而有時能夠在夜空舉頭看見皎潔的半月,那已是好治癒的事,就好像半杯水的哲學。 

成軍於2020年的MoonD’shake,由多元樂手團長國晏、主唱家菱和結他手子恩三人所組成,而國晏也擔綱樂隊的製作人角色。在我心目中,MoonD’shake無疑就是屬於治癒系的樂隊,全英文歌創作的他們,無論涉及甚麼類型的曲風,樂隊的歌曲都會叫人聽出溫婉而療癒的感覺。 
而「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將會在5月8日把MoonD’shake帶到香港,於Lost Stars Livehouse舉行他們的Live in Hong Kong專場音樂會,也是樂隊這陣子的小巡演之第二站。MoonD’shake的現場演出,就會拓展成一支六人樂團上陣。 

2020年的首張三曲EP《Morning body》裡,大抵會叫人把MoonD’shake納入為一支city-pop / synth-pop樂隊;到在2023年發表的首張專輯《EGG SALA蛋莎菈》,已可見證到他們這幾年間在音樂上的演進,加入多名客席樂手參與,樂隊的作品亦顯得成熟渾圓起來,時而dream-pop,時而groovy,時而jazz。只要聽到家菱窩心而懶洋洋的主唱,總有一股暖意湧上心頭。 

再到去年釋出的兩首單曲〈Bubbles〉和〈I was cruel〉,前者是帶著爵士底蘊的downtempo / soft rock,後者則是首電幻空靈ballad,彼此皆是有著優雅的鋼琴伴奏,你會感到MoonD’shake的聲音來得愈見細膩。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MoonD'shake - Live in Hong Kong 
日期 :8th May 2025 
地點:Lost Stars Livehouse (K11 Art Mall) 
時間:730pm (進場 Door Open) 
早鳥票:$380 HKD 
現場票:$450 HKD 

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Lexi Jones:毋須因父之名

已故英倫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 (1947 – 2016) 與第二任妻子Iman的女兒Lexi Jones(全名Alexandria Zahra Jones),現年24歲的她在毫無預警下於4月2號自資發表其首張專輯《Xandri》。沒有唱片公司,沒有宣傳,沒有先行單曲(只有在她的Instagram放上過幾首歌的預告)、沒有拍mv,她就如此毫不張揚、悄悄地直接釋出這張專輯,來得相當突發。當然,也沒有特意去讓大家知道Lexi Jones就是「David Bowie的女兒」。幾天之後,我因為見到Bowie粉絲專頁的消息才得悉此事,跟著看見首次有音樂媒體報道,已到了那個週末。 
本名David Robert Jones的爸爸David Bowie,是已經離世九年的舉世知名、影響力無遠弗屆之神級音樂傳奇,而媽媽Iman則是超模兼演員,身為名人二代,又擁有一張漂亮的面孔,Lexi Jones要踏足樂壇發展,一紙唱片公司合約大抵可以手到拿來——「David Bowie個女」啊,是多麼非同凡響的賣點。 

偏偏她選擇以獨立音樂人姿態出道,自家出版音樂作品,她不想活在父親的影子下,毋須父蔭,毋須因父之名。其實縱使Lexie是出生與成長於紐約市,但卻自小遠離媒體鎂光燈,能搜尋到她跟父親的合照也寥寥可數,非常之低調。七年前她已移居洛杉磯。 

由於《Xandri》目前只有以串流形式上架(就像當今如恆河沙數的獨立音樂單位般) ,Lexi Jones也沒有接受過任何訪問,所以資料欠奉。我僅知道《Xandri》裡12首歌全是出自身為唱作歌手的她之手筆及親自操刀監製,至於Lexi能夠包辦所有樂器演奏,還是有甚麼樂手參與,那就不得而知,但聽來我相信前者的機會較多。而Lexi Jones亦是一名攝影師、時裝設計師、視覺藝術家/畫家、詩人——《Xandri》的唱片封面便是她的畫作。Xandri是希臘語的「人民捍衛者」之意。 
沒必要在Lexi Jones歌曲裡尋找David Bowie的蛛絲馬跡。要把Lexi的音樂來標誌為甚麼音樂流派,說成”indie”一定錯不了。時而民謠,時而獨立搖滾,時而藝術流行樂,時而有點點電氣,Lexi筆下的曲子與漫不經心的歌聲,總帶著陰鬱的氛圍、帶點迷惑,她的歌曲亦有著一種bedroom-pop的獨立音樂製作質感。若然她要受到唱片廠旗所青睞,那該會落在 4AD或Matador Records等英美獨立音樂廠牌手上。 

Lexi Jones寫的歌之所以予人幽悒而樸實無華的感覺,大抵是因為箇中的folk-based民謠底蘊。開場曲〈Along the road〉就是一首有著民謠的調子的piano rock歌曲,〈Cracks of me〉可叫人聯想到 The Breeders那種indie rock 但又富有民謠曲子,〈In the almost〉就可喚作 indie folk rock,〈The edge〉是synth主導的folk-pop,〈Standing alone〉更是賦予民族/民謠風的歌而有點cabaret色彩,而〈Through all the time〉就是她的正宗folk ballad、〈Glass〉就是她的正宗folk rock歌曲吧。與此同時,〈Moral compass〉、〈The passage unseen〉和〈Moving on〉等art-pop歌曲,抑或〈The rush of the absurd〉 這首 synth-ballad,都不難聽出她的民謠根源。 

在《Xandri》面世的一個多星期後,Lexi在Instagram以圖片形式發表了一首名《David Bowie’s Daughter》的詩。首段她便寫道:「我是一位傳奇人物的女兒 / 但我不僅是他的名字 / 他們看到了血統,聽到了聲音 / 卻看不到我,感覺不一樣」,「他們把我跟他的高峰作比較 / 好像我應該達到他的光芒 / 但我來這裡不是為了追逐已經完成的事 / 熱愛我所做的,我覺得我已經贏了」,再強調:「我不是複製品,也不是影子 / 我只是個跟你一樣困惑的女孩」,「但沒人知道會是甚麼感覺 / 不斷感到絕望 / 然後最終就說去他媽的」,最未她說:「我並不是試圖替代他 / 我只是想找到自己的平靜」。這是Lexi作為「David Bowie個女」出道後的宣言。 

這又叫我想到同輩的另一位David——Pink Floyd的David Gilmour,她有一位同屬gen Z的細女Romany Gilmour (2002年出生的她比Lexi年輕兩年) 。也許大家都見過這幅meme圖:「當你只係想彈下結他但你老竇係來自Pink Floyd嘅傢伙」在David Gilmour身邊那位一臉愕然的女孩便是她。Romany Gilmour就是深得父蔭的名人二代樂手,多年前David Gilmour已帶著她一起演出,讓她站出幕前。去年David Gilmour的《Luck and Strange》專輯,先行單曲〈Between Two Points〉便是跟Romany聯名發表、由她主唱及彈豎琴,另有參與多首歌曲,可見David Gilmour是多麼悉心地提攜女兒、為女兒進軍樂壇而舖路。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The Horrors:闇回歸線

經歷過自70年代末爆發之post-punk運動洗禮的樂迷,總會對那種賦予闇黑美學的樂隊為情有所鍾。年少輕狂而又強說愁的年代,就是喜歡如斯聽得日月無光、鬱悒頹靡的沉溺感,從前的香港樂評就以「低調」甚至「死亡派」來形容這門獨立音樂風格,換上較具體的說法也許就是deadpan吧。這陣子,聽著英國樂隊The Horrors七年來的全新專輯《Night Life》,要是我直言得以回到post-punk / goth黃金年代的感覺,大抵會有人不苟認同,但他們今次卻的確好能呈現到這派闇黑美學vibes。 
對比我在80年代認識的經典post-punk / goth樂隊,以高個子主唱Faris Badwan為首的The Horrors仍算是較近代的名字。實情今年已是The Horrors的成軍20週年,而《Night Life》就是他們開宗明義地回歸闇黑風、屬於月黑風高深夜的專輯。 

忘不了聽到The Horrors在2006年發表的首支單曲〈Sheena Is A Parasite〉之深刻印象,神經質的garage-psych-goth-punk歌曲,配以Chris Cunningham執導那個極cult極詭異的mv——漆黑的鏡頭內女演員Samantha Morton活像凶靈附體般失控狂舞,The Horrors則猶如精神病患者那樣演出,大癲!從此奠定了他們的黑暗系樂隊形象。 

The Horrors的有趣之處,是多年來他們的音樂是在不斷發生蛻變。正如樂隊並沒有停留過在被稱之為「給畸形人與怪人的精神病聲音」的2007年首張專輯《Strange House》時那樣短小精悍garage-punk式歌路。從《Strange House》到兩年後的2009年第二張專輯《Primary Colours》,我們正見證到The Horrors的莫大變化,簡直「判若兩團」,也是說《Primary Colours》跟之後2011年的《Skying》專輯,The Horrors的歌曲來得多添修飾與旋律化,從其post-punk的基因衍生出shoegaze、dream-pop、nu-krautrock之風格,多了幾分唯美、幾分電幻。簡言之, The Horrors的音樂就是愈來愈「好聽」、愈來愈悅耳。 

也是這個傾向,The Horrors的聲音也愈見富有明亮色彩感,漸漸「褪黑」,即使樂隊名字如舊喚作「恐怖」,但舊日的goth底蘊已幾乎蕩然無存。來到《Luminous》和《V》這兩張2014和2017年專輯,總被視為The Horrors遭低估的作品,明明水準不俗,但就是好像流失了樂隊本身的個性,何況後者的封面設計扮日本版唱片弄得不倫不類也令到他們有點尷尷尬尬。2021年The Horrors先後出版了《Lout》和《Against the Blade》兩張走去模仿Nine Inch Nails那種美式industrial路線的EP,感覺就是「唔知你哋想點」,那時我心想:The Horrors真的要完蛋,可以把這隊樂隊放棄了;有英國的朋友說,The Horrors已經淪為一個笑話。 

也許是樂隊經過了痛定思痛,去年10月The Horrors帶來睽違三年的回歸單曲〈The Silence That Remains〉,在Faris沉壓著唱出死亡氣息的冷洌唱腔與鬼魅氛氣下,重新呈現樂隊的濃郁goth色彩,再次黑暗起來。然後聽到跟著多首先行單曲:〈Trial By Fire〉就是那種令人聽得躁動的post-punk / goth歌曲,七分鐘電幻唯美幽悒epic之作〈Lotus Eater〉簡直是goth遇上deep house / electronica,〈More Than Life〉活像從前在80年代那些可以打入美國市場的英國gothic rock樂隊作品,深邃懾人而來的〈Ariel〉是闇黑淒美的goth ballad但又可以groovy起來(甚至此曲總令我聯想起The Sisters of Mercy的〈Marian〉)——單憑這幾首曲目,已告訴我The Horrors的2025年專輯《Night Life》一定錯不了吧。 

毋庸置疑,《Night Life》是The Horrors的闇回歸線專輯。再聽一曲〈The Feeling is Gone〉,又大可瞞騙你這是英國電音天團Depeche Mode的新歌;〈Silent Sister〉沒錯是他們再industrial rock起來,但整體上感覺又不落俗套;〈When The Rhythm Breaks〉是來得fuzzy迷暈到不得了的electro-psychedelic-ballad;即使〈LA Runaway〉是流暢而uplifing得來仍富有靡爛的goth底蘊。 

過去我曾說過The Horrors是那種「音樂收藏家」樂隊,即是樂隊成員有不錯的唱片收藏,可以手到擒來的拿出音樂參考。而成員Rhys Webb真的是一名黑膠唱片收藏家,他會在The Horrors的社交媒體帳戶介紹其唱片收藏。 
(原文刊於《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Clever Moose:異國風情迷幻搖滾祭典

來自印尼雅加達的psychedelic rock樂隊會是甚麼模樣?這是我首次見到Clever Moose這個名字時所誘發的好奇心。好奇心不會殺死隻貓,但可以促使大家認識到來自不同地方的音樂。那麼Clever Moose的印尼系迷幻搖滾又會是甚麼的一回事呢?他們的迷幻搖滾聲音並沒有多大印尼音樂根源,而是師承來自土耳其的Anatolian folk / Anatolian rock流派薰陶,也有點阿拉伯色彩,祭出他們具有異國風情的中東迷幻搖滾風格。 
去年4月,Clever Moose發表了其首張專輯《Mediterranean Fuzz》。相隔剛好一年,「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將會在4月13日把Clever Moose帶到香港,於The Aftermath舉行他們的Live in Hong Kong專場音樂會。 

Clever Moose是Faiz Marie的音樂化身,當年他因為不滿其舊樂隊沒有甚麼進度,從而自立門戶啓動這個他的個人音樂企劃,” More Riff, Less Bullshit”是他創作音樂的座右銘;而Clever Moose也是一隊以他為首的樂隊,就像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般,所採取是三人迷幻搖滾樂隊制式,結他兼主唱Faiz Marie,再加上鼓手Edo Rusri Pradana和gen Z低音結他手Adam Raihan。 
《Mediterranean Fuzz》專輯裡收錄了〈3rd Party Culprit Factory〉、〈Batavian Troops〉、〈The Hammer〉這幾首Clever Moose在2020至2022年間發行的先行單曲。Clever Moose的中東迷幻搖滾風曲目,有器樂作品、也有歌曲作品。 

專輯先帶來序曲式psychedelic-space-rock器樂樂曲〈Greetings〉,時而以synth琴音飛上太空,時而由民族樂風著陸土地,為Clever Moose的迷幻祭典揭開序幕。 

毋庸置疑,Clever Moose的迷幻搖滾樂每每來得那麼扣人心弦,通過巨大的鼓擊節拍、霸氣的riff、中東音樂曲調式的結他主奏,綻放出懾人的能量。〈The Hammer〉來得多麼的緊湊有力,聽得血脈僨張之餘又不失中東迷幻色彩;〈Nota Alaq Kalnajm〉是他們最groovy的一曲,配以Faiz Marie冷酷的主唱,其中東迷幻搖滾風也拓展出dance-punk與goth的層面;急疾的〈3rd Party Culprit Factory〉就像於公路上馳騁的迷幻車手。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Clever Moose – Live in Hong Kong 
日期:13th April 2025 
地點:The Aftermath 
時間:7:30pm (進場 Door Open) 
早鳥票:$280 HKD 現場票:$350 H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