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星期三

Roger Eno & Brian Eno:我仍是這麼多愁善感的ambient信徒

當Roger Eno與Brian Eno要在古典音樂名廠Deutsche Grammophon旗下發表《Mixing Colours》專輯的時候,看到有不少朋友才恍然大悟,方知道Eno兄弟過去其實從沒有以二人名義聯袂出版過唱片——沒錯,Roger Eno首次參與灌錄的唱片,就是跟Brian Eno及Daniel Lanois一起三人聯名帶來的1983年專輯《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然而下次兩位Eno的名字走一起出現在唱片封面上,便是相隔37年之後的事——今次的《Mixing Colours》,正是Eno兄弟二人首度開宗明義的聯袂合作。
比Brian Eno年輕十一年的胞弟Roger Eno,他在1985年發表的首張個人專輯《Voices》(跟《Apollo》一樣同屬EG Records出品),是我心目中矢志不渝的經典ambient專輯。在Daniel Lanois監製、Brian Eno操刀sound treatments下,祭出其憩靜幽美的ambient鋼琴音樂,在我的多愁善感成長歲月,已不知陪伴過我度過幾多個夜欄人靜、斯人獨憔悴的寂寥時刻,早已聽得入心入肺。所聽見,是Roger Eno的思古幽情琴音與Brian Eno的電氣氛圍營造之微妙關係。

然後我們也知道有正統音樂訓練背景的Roger Eno(他在Colchester Institute修讀樂理)也毋須其兄的護蔭亦不再局限於ambient之框架,姑勿論是他走向新古典室內樂路線,抑或其多元樂手角色(他本是粗管上低音號/次中音號演奏家),Roger早已能夠獨當一面。 

《Mixing Colours》的出現,正是Eno兄弟在《Voices》裡之合作的三十多年後延伸。作為Eno兄弟的粉絲,無疑這是一件相當之動感的事。
跨越15年的製作,《Mixing Colours》最早創作的曲目已是始於2005年。專輯是以Roger Eno & Brian Eno名義發表,那亦告之二人的主客關係。今次Eno兄弟的合作,就是Roger把他譜出的樂曲在家以MIDI鍵琴灌錄成音檔,再傳送給Brian加以電音製作/聲響設計/programming,勾勒出soundscape氛圍漣漪,成為樂曲的二次創作。如果Roger的琴音是一個個小島,那麼Brian的ambient soundscape就是小島之間的海洋。

有別於《Voices》,是Brian Eno已不用困在幽閉的錄音室裡工作,而大部分《Mixing Colours》裡的曲目,都是Brian在火車旅途上戴著耳筒坐以laptop電腦製作,他把這些音樂稱之”train music”。事實上《Mixing Colours》的另一點子,就是Brian與跟他合作多時的音樂人兼軟件設計師Peter Chilvers主理的一系列音樂錄象,帶來的短片都是猶如在火車上看到的緩緩流動風景。

從《Mixing Colours》先釋出的三首單曲:孤寂憂愁的〈Celeste〉,思古幽情而真摯的〈Blonde〉,抑或緩緩蒼茫而縈繞心頭的〈Slow Movement: Sand〉,我已確定這會是我義無反顧地喜愛的唯美ambient鍵琴音樂專輯。

 《Mixing Colours》是一張圍繞著顏色為主題的概念專輯,讓天藍色、金髮色、焦棕色、黑曜石、銅緣色、深褐色、玫瑰石英粉紅、朱砂色、蔚藍色等色調交叉感染出Eno兄弟的landscape樂曲。毋須甚麼逐曲談,但無論是〈Dark Sienna〉和〈Quisksilver〉的古意盎然,〈Cinnabar〉的雋永,〈Rose Quartz〉和〈Ultramarine〉的Erik Satie琴音薰陶,〈Obsidian〉的迷惑ambient氛圍,由懾人氛圍帶出的美不勝收ambient鋼琴曲目〈Desert Sand〉,那種叫人沉思的靜謐氛圍,都好讓我回到多愁善感的歲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