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活在書堆下:羅志華

這陣子,正在閱讀《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

羅志華,是灣仔二樓書店「青文書屋」的店主。「青文」結業後,去年2月4日(年廿八),羅兄在倉庫整理書本時,被倒塌下的書箱壓住,最終身亡,享年四十四歲,還要事發十多天後才被發現。一位默默耕耘的書店主人終告葬身於書海裡。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是結集了一眾羅兄的文化界好友寫給他的紀念、悼念文章,趕及在羅兄逝世一週年的這個2月份出版。

看著看著大家寫「青文」與羅兄,也不禁勾起了我的絲絲往事回憶。

有一段時間,我愛蒲灣仔,那是我十來二十歲、自視為文藝青年的年代。看電影在海旁一帶的「影藝」、「新華」以及藝術中心,買唱片在灣仔道海運商場的「搖滾廊」、「廣播區」,要買書打書釘的,自然是到「青文」。那些百無聊賴的日子,我就是可以這樣在灣仔流連整整一天,甚至可以設定成路線圖。有別於旺角的「田園」、「樂文」,那時「青文」予我的感覺是有點擠、也有點亂,但卻很有個性,書種也較特別,如有英文書部(後來才知道是屬於「曙光」的)。

二十歲那年,我在《音樂一週》工作,公司在灣仔軒尼詩道,每個星期總有一兩天下班後順道走到「青文」及「搖滾廊」逛逛,這是我去「青文」去得最密的日子。但當年我只是「青文」的一名小顧客(而非熟客仔),與羅兄亦談不上有何交往。

後來,我在1994年自資出版了我的樂評文集《音樂殖民地》,拿上「青文」寄賣,那時才算是真正認識了羅兄。

然後,我辦了《MCB》。創刊一年多後,一天收到羅兄的來電,說要介紹一對台灣書商夫婦給我們認識,因為他們想在台灣發行《MCB》。我仍記得,那個下午與這對台灣書商夫婦及羅兄相約會面的地點,是「青文」斜對面軒尼詩道的一家西餐廳。而這次會面之後,第一批《MCB》(Back Catalogue)就是這樣登陸了台灣,由「青文」替我們運過去的。

與那對夫婦只是One-Off的合作。然而《MCB》日後在台灣得以備受樂迷認識,到正式有代理,甚至可以出版台灣版,無疑是要多謝羅兄最初為我們開啟這度門戶。

《活在書堆下》實在叫人看得感觸良多。羅兄之離去,正如大家所言,是帶有象徵的意義,是悲劇是解脫是宿命是諷剌還是一道精神呢?看著《活在書堆下》,腦著泛起,是「青文」店內的畫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