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Shit Robot:史露寶的電音舞曲世界

即使由Marcus Lambkin化身的Shit Robot是美國紐約市DFA Records旗下一員,而Marcus又跟DFA創辦人兼LCD Soundsystem主將James Murphy老友鬼鬼,但他並不是另一個Dance-Punk音樂單位。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Marcus在2004年移居德國斯圖加特鄉郊後才開始變身電音製作人、製作自家作品,然而孕育於Acid House世代的他,之前已是在紐約Club Scene打滾了多年之DJ老手,擁有深厚的電音舞曲根底。也是何解Shit Robot在2010年前發表為他取得高度評價、由Marcus與James聯袂監製的首張專輯《From The Cradle To The Rave》,他所帶來的Electro / House / Techno曲目都能夠重現昔日電音舞曲之簡約線條、貫徹Chicago House的音質。 
睽違四年,Shit Robot方發表第二張專輯《We Got a Love》,Marcus實行慢工出細貨,因為他在創作的過程中立心誓要不去重複前作的東西。唱片的美術設計,乃交由都柏林同鄉Graffiti藝術家Maser操刀。
跟前作《From The Cradle To The Rave》一樣,今次《We Got a Love》仍是有群星拱照的主唱陣容。然而唯一能夠「冧莊」再度為Shit Robot獻唱的,就只有曾作為LCD Soundsystem及The Juan MacLean主唱的華人女歌手Nancy Whang(她也是James的前妻)。Nancy唱出的新單曲〈Do That Dance〉是首冷豔魅惑的Electro House舞曲,箇中有著Disco-Funk的底蘊,其派對舞池式哨子聲也是亮點——歌曲讓Nancy又唱又跳的MV裡,便以足球球證「吹雞」的影片來配合那哨子聲,還有馬勒當拿、1986年世界盃之片段出現。

今次專輯裡還有多位焦點主唱參與。早前已不張揚地解散的The Rapture,其歌手Luke Jenner便以妖媚的假音配以肥厚Bassline演繹出的Disco-Punk主打歌〈Feels Real〉,活像Scissor Sisters遇上!!!般。爆炸頭喜劇演員Reggie Watts(他也有在Joan as Police Woman的新專輯客串)亦為Marcus獻唱了兩曲,先在由Synth Bass帶出的專輯開場曲〈The Secret〉通過Vocoder為這首Electro曲目作吟唱,而作為主題曲兼主打歌的〈We Got a Love〉在House曲風下讓他大玩假音與騷靈腔。 

來自Trax Records的傳奇性芝加哥Hip-House歌手Lidell Townsell,亦難得地為他獻唱出〈Do It(Right)〉,仿如回到Chicago House的好時光。澳洲歌手Holly Backler之Soulful主唱下,〈Feels Like〉之感覺亦美好如Inner City(Kevin Saunderson)的1988年底特律Techno / House經典〈Good Life〉。

今次Shit Robot的純音樂電音亦精采盎然,如〈Space Race〉這首Space Disco樂曲。

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香港’82:城市生活節奏

話說在今年2月8日,我為XXX的《XXX presents Hong Kong Babies》派對打碟,在我的全黑膠DJ set上,我播放了兩首來自同一張1982年出版的合輯《城市生活節奏》之歌曲:林子祥的〈天使〉和葉麗儀的〈黃昏樂與怒〉。然後,我把這張《城市生活節奏》的黑膠碟照片放了上Facebook,說我在派對上打了這兩首歌芸芸,重點是歌曲一直沒有以CD形式再版過。不久後,即有唱片公司的朋友告之看到了我在FB上的圖片,並告訴我《城市生活節奏》已正準備就緒以CD形式復刻。那實在多麼的巧合啊。 
《城市生活節奏》是1982年商業二台(AM675——即叱咤903前身)與EMI合作的概念合輯。何以我的《城市生活節奏》黑膠能有齊各群星歌手及一眾二台DJ簽名呢?因為這是我媽媽當年參加報章的有獎問題遊戲所嬴取回來獎品。
1982年,仍是香港的好時代,中英談判才剛開始,人們仍好像不太關心政治。顧名思義,《城市生活節奏》是以都市生活與音樂為主題,但它並非一般精選形式的雜錦唱片,而是特意製作的全新歌概念合輯,由Chris Babida和Joey Villanueva分別操刀編曲,以電台的角色來帶出讓音樂融入每天生活的主旨,好比一張為30多年前香港人而設的城市生活Soundtrack。

當年這合輯的黑膠唱片之第一、二面,分別以那時EMI的兩大天王羅文及林子祥揭開序幕,前者是〈二台精神〉(又名〈共您覓理想〉並用作電影《八彩林亞珍》插曲——即羅文過海底隧道那幕)是如陽光般溫暖的勵志歌,歌曲由曾路德作曲、俞琤作詞;後者的〈天使〉是改編自柴可夫斯基〈天鵝湖〉,但卻換上猶如Giorgio Moroder般滿溢時代感的型格Euro-Disco曲風。 

整張《城市生活節奏》的流程,是一天香港城市由早到晚之生活寫照,唱片兩面大可劃分成Day side和Night side吧。鄔馬利由鳥叫聲作引子的清幽柔和曲子〈早有靈犀一點通〉帶來一個好美的早晨,雷射合唱團明快醒神懷舊Rock ‘n’ Roll節奏的〈工作時工作(Pop時Pop)〉讓「打工仔」聽住歌開工拼搏,再接上陳潔靈改編自Marvin Gaye的〈聽歌樂趣多〉——那些年,二台都以音樂作主打、DJ是真真正正有音樂品味的Disc Jockey呢。而袁玉蘭的〈忙裡偷閒〉大唱「食晏晝、食晏晝」,洋溢著下午的悠閒時光。 

合輯的下半部分,葉麗儀改編自西班牙歌手Miguel Bosé作品〈Give Me Your Love〉的〈黃昏樂與怒〉以Giorgio Moroder / Donna Summer式Disco曲風,祭出黃昏下班時間人車爭路的急促節奏畫面——不過香港人口只有500多萬人兼尚沒有「自由行」的1982年,黃昏鬧市人車爭路的情景如今看來已是蠻輕鬆的事了。葉振棠幽美詩意得沒話說的〈我愛美麗晚上〉勾勒出夜幕低垂夜色之美,是我心目中在這合輯裡其中一首縈繞心頭的滄海遺珠;盧業瑂的〈夜半無人私語時〉已進入午夜時分。最後,葉德嫻由黃霑包辦曲與詞的Bossa Nova / Light Jazz小品〈彷彿就是昨天〉,是夜半時由一首歌曲勾起對昔日的思念,那又回到了電台播歌的意義,亦是《城市生活節奏》裡另一首縈繞心頭的滄海遺珠之作。

2014年3月24日星期一

Laibach:萊巴赫軍團佔領香港

醞釀多時,斯洛維尼亞(前南斯拉夫)傳奇性樂團Laibach的《Spectre Tour》香港場音樂會終告在3月22日於灣仔The Vine Centre舉行了。能夠在香港看到Laibach的演出,迄今我仍覺得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感激有心人Xper Xr及其C.I.A.,履行了這個從前只會被視為妙想天開的夢想。 
C.I.A. 所帶來的不獨是一場音樂演出,而是整個《Laibach: The New Cultural Revolution》的文化活動——藝術展覽、講座研討會,再到作為壓軸的香港場音樂會——這是樂隊首次訪華演出,也是Laibach今次世界性巡演的亞洲唯一一站。而主辦單位之誠意,還有見於音樂會入場附送限量版3”CD。
在音樂會前的一天,Laibach先在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舉行講座。當日由創作主腦兼核心元老成員Ivan Novak作主講,而新成員Mina Špiler和Luka Jamnik也有到場參與後來的Q&A環節,可是主唱Milan Fras卻缺席。

22號晚,在The Vine場內看著Laibach團員在一片氣氛營造下逐一上台,到最後Milan霸氣的站在台上,一下子仿如向萊巴赫軍團朝拜的感覺,的確有點不真實。 

然而各位「老Laibach迷」都知道,台上一行五人當中,只餘下Milan Fras一人是Laibach的經典成員,而Ivan Novak已退居幕後,在控制台負責視頻投映——但Milan和Ivan都不是第一代隊員,自Dejan Knez已在十年前退出後,Laibach裡已沒有創團成員。反之《Volk》時期的客席歌手Mina Špiler和Analogue電子合成器樂手Luka Jamnik,則已成為如今Laibach的「少壯派」要員。再加上鼓手 Janez Gabrič和另一鍵琴手Rok Lopatic,這是2014年的Laibach陣營。 
因此,Laibach所帶來的,也不會是怎樣洪水猛獸式工業軍樂演出,甚至台上連軍鼓也沒有。我們所看來,已是感覺修飾、乾淨、成熟,以電子合成器主導的Laibach音樂表演——Luka和Rok都是陣中的電子合成器/鍵琴演奏家,女歌手Mina也有負責鍵琴演奏;反之沒有結他手的他們,歌曲的結他聲都是用Synth彈出來,曾幾何時的工業金屬色彩已大為減退。但沒有絲毫改變,是那種冷冽嚴苛的東歐極權氣派。

毋庸置疑,樣子冷豔Mina是台上的一大焦點,舉手投足都猶如一名冷酷的女軍官般,眼神凌厲交足戲,而事實上她亦是很出色的歌手,聽她獨唱演繹樂隊特別為香港玩出《Volk》專輯改編自〈義勇軍進行曲〉的〈Zhonghua〉(之後有樂迷大呼”Hong Kong is not China!”)、重唱樂隊的The Beatles改編專輯《Let it Be》一曲〈Across the Universe〉以及新專輯《Spectre》的〈Koran〉,都美麗得無懈可擊。而作為Frontman的Milan依然是Milan,冷酷到不得了,台上從沒有發言,只有播放預錄的聲帶,歌曲完結後偶然來個合十。 

當晚的演出以〈Smrt za Smrt〉(Death for Death)、〈Brad Moj〉、〈Ti, Ki Izzivas〉這三首Laibach的早期闇黑死亡曲目揭開序幕。中前段開始一連直落玩出《Spectre》的新歌:〈Walk with Me〉、〈Americana〉、〈We Are Millions And Millions Are One〉、〈Bossanova〉、〈Koran〉、〈The Whistleblowers〉、〈No History〉、〈Resistance Is Futile〉,足足玩出了五分之四張專輯,其中以〈The Whistleblowers〉的反應最佳。然後又一連花出了多首改編歌,如上述的〈Across the Universe〉、The Normal的〈Warme Lederhaut〉 (Warm Leatherette)、Bob Dylan的〈Ballad of A Thin Man〉、改編自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的〈Anglia〉。可發覺Laibach的選曲鋪排其實很有紀律性。

第一度Encore先玩出改編自 Serge Gainsbourg的〈Love on The Beat〉,但叫我們起哄是在重工業式Hard Techno節拍下的〈Tanz mit Laibach〉,全場一起大唱”Eins, zwei, drei, vier”,多痛快!第二度出來Encore,他們終於玩出1987年專輯《Opus Dei》的作品了——改編自Opus的工業軍樂經典〈Leben Heißt Leben〉(這是中板的德國版本而非激昂的英語主打單曲版〈Live is Life〉) 以及改編自Queen作品〈One Nation〉的〈Geburt einer Nation〉。

沒有〈Die Liebe〉、沒有〈Sympathy For The Devil〉、沒有〈Get Back〉、沒有〈Final Countdown〉,但這個歌單還算讓我滿意收貨。 
最後,當晚我總算拿到了Laibach的簽名,只可惜簽名時Milan Fras已離開了場館。反之如果Milan出來與各成員排排坐笑咪咪友善地為粉絲簽名,事情卻會是「很不Laibach」呢。又,Ivan Novak為部分專輯簽名時,只有簽上"Laibach"。

2014年3月19日星期三

Lo-Fang:接近無限溫婉的藍電影

獨立名廠4AD旗下新貴Lo-Fang即美國洛杉磯唱作歌手兼製作人Matthew Hemerlein 的化身,不過這個耐人尋味的名字並非甚麼華語的拼音,而是象徵其音樂風格的陰陽平衡關係——L是代表陽具、F則代表陰道;Lo是女性化、而Fang則是男性化。那就如Lo-Fang的歌曲般,一方面有著溫暖的弦樂與主唱,另一方面則有著冷感的電子節拍與電音元素,兩者互相抗衡、產生對比。 
Matthew從少學習小提琴,然後玩起鋼琴、大提琴、結他來。作為能夠一人包辦所有樂器的多元才子樂手,他也可以唱出美好銷魂的騷靈Falsetto假音,帶來是萬般美不勝收的傷感電音歌曲,其首張專輯《Blue Film》以音樂勾勒出一片接近無限溫婉的藍——其唱片也是以蔚藍色膠印製——雖然這個顏色膠令我聯想到80年代的跳舞音樂唱片。
籌備經年的《Blue Film》是Matthew周遊列國所灌錄而成,錄音地點包括馬里蘭州的農舍、柬埔寨的酒店、納什維爾與倫敦的錄音室,從酒店房間到交通工具以至任何有靈感的地方,都是他寫歌的地點。最後在洛杉磯荷里活的Capitol Studios,與澳洲著名電影配樂作曲家兼製作人Francois Tetaz (Gotye/Architecture in Helsinki)聯袂監製下完成。
而在專輯裡Matthew獨力包辦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結他、Banjo、低音結他、Upright Bass以及Laptop的演奏,伴奏樂手只有僅參與了五首歌的鼓手Michael Iveson而已。

Matthew有把溫文爾雅的嗓音,演繹時有著當代R&B的騷靈風格,尤其是假音運用;再加上他的電音曲風製作、憂傷的曲子,以及其古典音樂背景的弦樂演奏,Lo-Fang在《Blue Film》專輯的歌曲就是這樣動聽而來。如〈Look Away〉這首意境明媚夢幻的主打單曲,前奏美麗的小提琴已絕對引人入勝,然後再加入民謠風Banjo與古意大提琴伴奏,祭出如沐春風的感覺背後,卻又泛著陣陣流麗的白人騷靈韻味,幽美得沒話說。 

成名作〈#88〉是民歌、R&B與古雅弦樂締造出最迷人的配搭組合,新單曲〈When We're Fire〉是來得多麼魅惑的騷靈電音流行曲,電幻而典雅的〈Animal Urges〉更見銷魂而懾人,而〈Confusing Happiness〉乃絕對美麗得沒話說。 

即使Matthew身為唱作歌手,在《Blue Film》內除原創作品外,也收錄了兩首改編歌曲,那分別是以幽悒電音民謠手法重新闡釋德國/瑞士二人女子組合BOY的〈Boris〉,以及用上憂傷慘白情懷玩出1978年電影《Grease》的明快媾女歌插曲〈You're the One That I Want〉——他形容其來得風格大相逕庭、別樹一幟的改編歌,就如Christopher Nolan執導下的《蝙蝠俠》電影般。

2014年3月12日星期三

Joan as Police Woman:向悲哀說再見

當初我們認識到Joan as Police Woman這個名字的時候,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州諾沃克的Joan Wasser就是那種憂傷派唱作歌手,譜出縈繞心頭、以鋼琴作主導的歌曲為己任,Joan as Police Woman在頭兩張專輯裡都給予大家如此的印象,尤其是創作於其母抗癌期間的2008年第二張專輯《To Survive》為更呈淡淡哀愁。況且看她的背景:她是已故唱作歌手Jeff Buckley的女友、古典小提琴家出身的她曾為Anthony And The Johnsons和Rufus Wainwright伴奏、與David Sylvian合唱,都符合Joan的傷感唯美歌路。 
2011年的前作專輯《The Deep Field》,我們都看到Joan要走出哀傷,歌曲亦呈現出騷靈搖滾之底蘊。到了今次的第四張專輯《The Classic》,她的聲音更是散發著光茫與正能量,全然從以往的憂傷歌路豁出來。在騷靈音樂的取向下,Joan的聲音是從未如此地明媚、喜悅、釋放,她說:「哀傷仍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它不能再榨乾我生命的能量。」

在紐約市灌錄的《The Classic》,一如以往都是帶來接近現場形式的真實感演奏。現在樂隊的核心成員除了Joan外,還有鍵琴手Tyler Wood、鼓手Parker Kindred和低音結他手Oren Bloedow。專輯由她與Tyler聯袂監製,而非一直合作無間多年的製作人Bryce Goggin,因為她想為自己帶來新挑戰。 
《The Classic》是Joan開宗明義地向騷靈音樂尋根,足以讓她加入白人騷靈歌手之列。最先發表的主題曲〈The Classic〉送上是懷舊而柔揚的無伴奏A Cappella合唱騷靈歌曲,三位女聲的Doo-Wop和唱、唱作人Joseph Arthur唱低音、爆炸頭喜劇演員Reggie Watts負責Human Beatbox,感覺多麼美好動聽而有點街頭色彩,也是她向騷靈音樂經典作致敬。新單曲〈Holy City〉是Motown廠牌式騷靈流行曲,內容靈感來自Joan到耶路撒冷的哭牆之行,看到人們以不同形式取得狂喜,而在尾部還有Reggie長長的Scat-Rap / Ad-Lib演出——歌曲由Alex de Campi執導的MV裡Joan以五個不同造型來演出五個舞台場景,她分別飾演50年代家庭主婦、70年代Disco歌后(髮型明顯模仿Donna Summer)、西部鄉村音樂樂隊主唱、應徵面試的低胸裝性感女演員(有紐約喜劇演員Murray Hill客串)以及電視節目監製。

再聽〈Witness〉穿插銷魂銅管樂的騷靈曲風、〈Shame〉的跳脫Funk樂脈搏奔流、〈Ask Me〉的懶洋洋Reggae節奏,都叫人聽得賞心悅事。 

即使Joan大玩騷靈薰陶的音樂,而樂隊的演奏也來得精煉了,但卻不代表她只會帶來討喜主流大眾的三分鐘流行曲,反之這次的歌曲都有長長演奏、Band Sound十足。如蕩氣迴腸地指罵前度的〈Good Together〉抑或營造著Moody氛圍的〈Get Direct〉,都是長達六、七分鐘的懾人心魄長篇Epic歌曲,Joan的聲音仍是來得殊不簡單。

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Laibach:萊巴赫幽靈光環

即使在樂迷心目中斯洛維尼亞(前南斯拉夫)樂團Laibach最具代表性,仍是1987年專輯《Opus Dei》時期那種滿是法西斯主義象徵的冷冽嚴苛工業軍樂聲音。然而無可否認在近十多年來,Laibach的作品已沒有儼如洪水猛獸般的氣燄駭人,反之乃愈來愈修飾悅耳起來。正如他們改編世界各地國歌的2006年前作概念專輯《Volk》,當年我便不禁直截了當地以「動聽」來形容——要是在80年代,悅耳動聽修飾等字眼放在Laibach身上,那彷彿是罪該萬死的事。 
踏入2000年以降,過去Laibach只曾出版過《WAT》(2003年) 和《Volk》(2006年)這兩張官方專輯,實行慢工出細貨的作風。如果不計兩年前他們為科幻戰爭喜劇電影《鋼鐵蒼穹》帶來妁電影原聲配樂專輯《Iron Sky》,這張《Spectre》乃他們足足八年來之全新官方專輯,毋庸置疑有著處心積慮而來的意義。

更何況在CIA(文化企業協會)的主辦下,讓Laibach的《Spectre Tour》空降香港,在3月22日於灣仔The Vine Centre舉行其《Laibach: The New Cultural Revolution》音樂會。那不單是Laibach這回巡演的唯一亞洲站演出,更是他們首度登陸大中華地區表演。能夠在香港看到Laibach的現場演出,那簡直是夢想成真。 
在Ivan Novak領軍下(創團成員Dejan Knez已在十年前退出),近年Laibach都聯同一女將上陣,她是斯洛維尼亞電子流行樂隊Melodrom女歌手Mina Špiler。多添了Mina參與,她的歌聲正為Milan的冷酷男低音唱腔作出了中和作用。再次展示出他們的政治宣言與世界觀的《Spectre》,便是一張男女聲雙主唱而又來得相當之修飾的Laibach專輯,但風格強烈依然。
《Spectre》的專輯開場曲〈The Whistleblowers〉,我便會以「別緻」來形容——在明快的軍鼓節奏與柔揚的口哨主奏下,歌曲被拿來跟F. J. Ricketts的英國著名軍樂進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柏忌上校進行曲」作相提並論,而Milan從末演繹得如此柔揚而溫文爾雅,那唱出大同與自由信念的的琅琅上口Chorus(From North and South / We come from East and West / Breathing as one / Living in fame / Or dying in flame),來得宛如一首偉大的國歌/軍歌。到了專輯最末,是唱頌相信世界將會多麼美好的〈Koran〉,在動人電影感與Mina靚聲主唱下是多麼美麗的烏托邦Ballad,歌曲之優美指數可媲美他們在1988年重新闡釋The Beatles經典專輯《Let It Be》裡由出塵脫俗女聲演繹出的〈Across the Universe〉,然後再凝聚出電幻的曲風。

在〈The Whistleblowers〉與〈Koran〉之間,我們聽到是電音橫流的Laibach。 

〈No History〉是Milan與Mina合唱的無政府主義末世工業電音,穿插著氣勢磅礡的Rave電音Riff,也是他們對佔領華爾街的回應;充滿攻擊性的革命戰歌〈Eat Liver!〉(源自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地區的憤怒情緒用語),以高壓Techno-Pop曲風與動盪管弦樂絲絲入扣而來;批判美帝的〈Americana〉好比黑暗荷里活版Kraftwerk;〈We Are Millions And Millions Are One〉是Mina與Milan合唱出的Techno-Pop情歌;探討歐洲政治/文化/經濟瓦解的〈Eurovision〉,祭出比Massive Attack還要黑暗深邃Dub Electronica / Trip Hop曲風;〈Bossanova〉並非典雅Bossa Nova曲風,而是自虐性工業電音遇上Mina的Punky主唱;先行單曲〈Resistance Is Futile〉更是踏著R&B式Riff與節拍而來,配以荷里活電影配樂意境再到Acidic電音綻放竄流。

2014年3月4日星期二

「她」的月歌:The Moon Song

星期日看Spike Jonze電影《Her》的優先場,Joaquin Phoenix以Ukulele伴著虛擬情人Scarlett Johansson青澀而內斂的嗓音,唱出〈The Moon Song〉這首美麗、私密、憩靜而淡淡然的Ballad小品那幕,好讓我看得窩心不已;星期一看本屆Oscars頒獎禮,看到Yeah Yeah Yeahs靈魂人物Karen O與Vampire Weekend主唱兼結他手Ezra Koenig現場演出了備獲「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的〈The Moon Song〉。就在這兩天,我正式中了「月歌」毒。 
除了歌曲的縈繞心頭調子讓我琅琅上口之外,更嚴重的中毒癥狀,是我今天還取出了我那支封塵已久的Ukulele,難得有雅興地試圖一人分飾Theodore與Samantha兩角、自彈自唱出〈The Moon Song〉。
〈The Moon Song〉是由Karen O作曲、與導演Spike Jonze聯袂作詞,是繼《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後Karen另一次為Spike電影作歌;而這首《Her》的插曲之錄音室版,則由Karen O與Ezra Koenig所合唱出,換上木結他伴奏。我敢說,〈The Moon Song〉定必會成為本年度眾多小清新歌手/樂隊以及文青們的熱門翻唱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