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

The best of 2018

原來我已兩年沒有在Spotify上輯過我的年度歌單(前年做了一半但半途而廢),今年「的起心肝」再做。 2018年對我來說不算是音樂大豐收的年分,但反而更想把我所聽的記錄下來。 於是動手一輯,就輯了六小時的2018年音樂出來,請跟我個flow來聽。

2018年12月8日星期六

Laibach為北韓人民獻唱《仙樂飄飄處處聞》灌錄成專輯

2015年8月19及20日,東歐斯洛維尼亞工業軍樂(martial industrial)共同體 Laibach歷史性踏足北韓,在首都平壤的平壤Ponghwa Theatre(原定是金元均音樂大學)舉行了兩場音樂會——請想像一下,一隊來自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嚴苛冷酷軍人形象見稱、曾被視為法西斯主義的惡名昭彰另類樂團,能夠進入這個封閉的國家演出,成為首個造訪北韓的西方搖滾音樂單位,毋庸置疑是相當之 cult 而又匪夷所思的事情,當年絕對成為一時佳話,連美國晚間節目《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也拿來作笑話諷刺題材。這次Laibach的北韓之行亦有被拍攝成由Morten Traavik和Uģis Olte執導的2016年紀錄片電影《Liberation Day》。 
Laibach到北韓演出的一年多前,在2014年出版過《Spectre》專輯的他們才把其《Spectre Tour》帶到香港於灣仔The Vine Centre舉行(名為《Laibach: The New Cultural Revolution》音樂會) 。即使只有17個月之隔,但表演歌單已經大為不同。其中Laibach便為北韓人民重新闡釋了多首來自美國家傳戶曉經典音樂劇 / 1965年電影的《The Sound of Music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曲目,包括〈Do-Re-Mi〉、〈Climb Ev'ry Mountain攀越群山〉、〈Edelweiss雪絨花〉和主題曲〈The Sound of Music〉,因為《仙樂飄飄處處聞》是北韓當地學童學習英語的教材。

就在他們到訪北韓的三年多之後,Laibach 便發表了樂隊重玩作曲家Richard Rodgers及作詞人Oscar Hammerstein II筆下《仙樂飄飄處處聞》曲目的改編歌專輯《The Sound of Music》,也是他們繼去年為改編德國哲學家尼采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劇場演出所出版的配樂唱片《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後的全新專輯。《The Sound of Music》的唱片封面插畫上是Laibach主唱Milan Fras一臉親切地遇上北韓的孩子,但感覺帶點詭異。
Laibach 這隊樂隊其中一個有趣之處,是他們喜歡玩改編歌,無論是從前有著戰鬥格氣勢與紀律性步操式軍鼓的正宗工業軍樂時期,抑或後來走向較修飾的電音曲風與賦予新古典氣息之製作,樂隊都能把別人的作品重新闡釋成擁有強烈自家風格的曲目。

1987年專輯《Opus Dei》的兩首主打單曲〈Leben heißt Leben〉( Live is Life )和〈Geburt einer Nation〉( Birth of a Nation ),便是分別改編自澳洲樂隊Opus的〈Live is Life〉及英國殿堂級樂隊Queen的〈One Vision〉,1988年單曲〈Sympathy For The Devil〉是改編自The Rolling Stones的1968年同名作品,1996年專輯《Jesus Christ Superstar》翻玩 Andrew Lloyd Webber 的同名歌劇主題曲。甚至他們更有出版全改編歌專輯,最為樂迷津津樂道是1988年的《Let It Be》是把 The Beatles 這張1970年經典專輯差不多完完整整改編過來(只欠主題曲),1994年回應東歐政局的《NATO》包括重新演繹了瑞典流行金屬搖滾樂隊Europe名曲〈Final Countdown〉、由 Status Quo唱紅的〈In the Army Now〉、Pink Floyd的〈Dogs of War〉等,而2006年的《Volk》(即「人民」之意)是他們改編世界各地國歌的概念專輯(包括把〈義勇軍進行曲〉改編成幽美電音曲目〈Zhonghua〉。 

所以Laibach如今帶來《The Sound of Music》這張改編歌專輯,加上在北韓音樂會上又預演過部分作品,樂迷亦覺得不足以為奇。也因為這批改編歌是從現場演出而來,所以曲風也有別於之前的電音氣息,而是來得較有機性。 

近年間Laibach的歌曲,已不獨只有由Milan Fras的冷洌闇黑男低音嗓音作主唱,經過找來多位客席歌手獻聲的國歌專輯《Volk》後,其中斯洛維尼亞 synth-pop樂隊Melodrom女歌手Mina Špiler便自《Spectre》時期之前已成為了 Laibach成員;而同樣有參與過《Volk》的斯洛維尼亞二人電音樂隊Silence那位「靚聲」主唱Boris Benko,他自北韓之行起亦開始成為Laibach的歌手。在《The Sound of Music》裡不但Boris獻唱了多首歌曲,而他與Silence的隊友 Primož Hladnik亦有參與編曲與製作;然而專輯裡的女聲主唱已不再是有份隨同 Laibach到北韓的Mina Špiler,而是換上另一女歌手Marina Mårtensson。

淒美而來的主題曲〈The Sound of Music〉便是由Boris的靚聲嗓音唱出,表現出他的古典歌劇唱腔,推至激情之後才到Milan的吟唱出場。由Igor Vicentić之鋼琴帶出與營造出懾人電影感氛圍的〈Do-Re-Mi〉,便是由Marina美麗地獻唱,繼而再切入vocoder人聲與Milan的低吟和唱。〈Maria〉被改編成〈Maria/Korea〉,歌曲的chorus也變成了”How do you solve a problem like Korea? ”。
 
Milan與Boris合唱的〈Climb Ev'ry Mountain〉都較接近正宗的Laibach的音樂味道,但又有著溫暖的synth演奏。Milan主唱的〈My Favorite Things〉有著耐人尋味的鋼琴與令人鼓舞的鼓擊,重點是來得猶如天使般的兒童合唱團唱和。 
 
可以肯定,《The Sound of Music》是Laibach歷來最平易近人的專輯。〈The Lonely Goatherd孤單的牧羊人〉和〈So Long, Farewell〉都來得有如童話故事的歌曲,前者由Boris與Milan合唱,mv中活像怪叔叔的Milan一臉和藹可親地飾演牧羊人,跟一群女童體操員演出,片中他更破天荒地與Boris一起跳開心舞呢!你從未見過這麼親切可愛的Milan;而後者則祭出兒童合唱團演唱、溫婉的琴音、明快的節拍。

 
除了來自《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歌曲外,《The Sound of Music》裡Laibach又翻玩了被視為北韓非官方國歌的朝鮮族民歌〈Arirang 阿里郎〉,以作為國歌專輯《Volk》的延續,歌曲也是在今年6月美國總統Donald Trump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歷史性會面當日發表。


(原文刊於《扭耳仔》)

2018年9月23日星期日

Toconoma:盡興而歸的一夜

上次看日本四人器樂搖滾樂團Toconoma的現場演出,是去年6月24日在Hidden Agenda的第四代場地,當時他們剛出版了《Newtown》專輯,也是HA「出事」後的事,所以音樂會也只能不張場地以「私人活動」形式低調舉行。即使樂隊的演出非常精采,但氣氛怎也不算很好,實在有點暴殄天物之感。 
如今,Toconoma終於名正言順地來港舉行專場音樂會,剛在星期六於TTN帶來他們的《Toconoma Tour Tocojaws》香港場演出。今次大家當然也看得盡興而歸。 我喜歡Toconoma的優秀之處,是他們如流水行雲的instrumental rock所奏出jazz / Latin / funk的音樂色彩之餘,亦有著相當之groovy的舞曲底蘊,現場聽來便更覺愉快開懷;當晚他們的現場演出,就是這樣看得我煩惱盡消,開心得連喝了兩杯酒。

Toconoma是一隊四位成員都能夠平分秋色的樂隊,各人都有出色的表現,誰也搶不了誰的風頭。但我會偏心的說:低音結他手矢向怜(Ray Yako)兩度站出來彈bass solo為尤其叫我深刻。

2018年9月20日星期四

cero:看得身心暢快

早已知道風格多元化的日本東京city pop名團cero,是一隊很出色的現場演出樂隊,而在9月18日於柴灣Y Square的Y Studio看過他們由White Noise Records主辦的《POLY LIFE MULTI SOUL TOUR》香港音樂會之後,我只有說:他們的現場表演比我預期中為精采得多,看得我身心暢快。主唱高城晶平是多麼親切的男生。 

cero是高城晶平、荒内佑、橋本翼的三人樂隊,但他們的現場演出乃拓展成為一支八人大樂團。而且,原來短髮女鍵琴手兼和唱小田朋美本身也是獨當一面的音樂人,是樂隊CRCK/LCKS的靈魂人物——那是完場後遇到「鼓王勳」,才從他口中得悉這位女樂手是殊不簡單(他是小田朋美邀請來看她與cero的演出)。

當晚的燈光做得非常之好,能跟音樂絲絲入扣,如玩ballad曲目〈大停電の夜に〉時有一刻把全場燈光熄滅、來個全黑的大停電場景,實在太棒了!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

Brian Eno with Kevin Shields:深藍色的深海氛圍

今年Record Store Day的限定盤出品當中,我最期待而又志在必得的,毋庸置疑是Brian Eno with Kevin Shields限量5,000張發行的double A-side單曲黑膠唱片〈The Weight of History〉/〈Only Once Away My Son〉。所期待的程度,是我定要刻不容緩地誓死在4月21號當日買到呢!
當英國ambient一代宗師Brian Eno,遇上Kevin Shields這位來自My Bloody Valentine的shoegaze教主,單是看到二人走在一起已是個無可匹敵的跨世代夢幻組合。Shields是師承Eno之影響的樂手乃不爭的事實,但身為結他手的Shields卻又不會是另一位Robert Fripp(相對當年的Fripp & Eno組合)吧。至少這次合作在排名上,已有Eno是主、Shields為客之分野。

那麼Brian Eno with Kevin Shields會弄出甚麼出來?那怎也不會是Eno玩art rock歌曲而交由Shields彈結他,又抑或Eno去演繹主唱一首MBV式noise-pop曲目吧。如果你的想法是「Brian Eno 的ambient電音遇上Kevin Shields的氛圍化結他drone」,又抑或是二人的ambient jam,那一定錯不了。

唱片內收錄了兩首平均九分鐘的ambient曲目。
 〈The Weight of History〉就一如唱片封面的深藍色,帶大家進入深潛的藍色深海世界氛圍,同時又猶如Eno的2016年專輯《The Ship》裡之ambient曲目用上其人聲般,帶來是他活像幽靈般的鬼魅chanting吟唱,並穿插著冷冽的電音流動,令這首ambient曲目倍感神秘;而且八分多鐘裡乃像聽得一直往下沉那樣,尾段亦沉澱著noise的聲效,歷史就是這麼重甸甸的。

而〈Only Once Away My Son〉在去年10月已先行釋出,由曇花一現的beatbox節拍帶出,引伸出是一首漫天無際、意境深邃的ambient樂章,凝聚著結他drone / noise的暗湧,又有著好比流星閃爍的電子聲響。唔……這首,確實是相當之”Shields & Eno”聯乘的合作。

2018年3月16日星期五

Tracey Thorn:一張如沐春風的唱片

Everything But The Girl体止多年(他們的說法是「封存」),這對夫妻檔的單飛各自各精采。從他們近年的個人發展來看,曾在電音舞曲界創下一番成就、成為聲譽卓著deep house DJ的Ben Watt,近年他毋庸置疑要重拾唱作歌手的角色、重拾起結他與鋼琴,無論是2014年的《Hendra》(他31年來的個人專輯)抑或2016年的《Fever Dream》,皆全然放下之前的電音舞曲姿態,那不但有前Suede結他手Bernard Butler坐鎮,前者更有David Gilmour客串一曲;反之Tracey Thorn在今年帶來的回歸專輯《Record》,卻是她最為電音流行曲風的一次。 
不計算六年前的聖誕改編歌專輯《Tinsel and Lights》的話,上次Tracey Thorn的原創歌個人專輯已是2010年的《Love and Its Opposite》,所以《Record》也是她近八年來的全新原創歌專輯。

唱片仍是由《Out of the Woods》(Tracey相隔25年的第二張個人專輯)合作無間的製作人Ewan Pearson監製,他早已為Tracey注入了一種電音製作曲風的姿態,如在《Out of the Woods》時已有〈It’s All True〉這首synth-pop式曲目作為主打單曲。然而今次她在《Record》裡的synth主導歌曲,卻有著了一份如沐春風的明媚與暢快感覺。 
前作《Love and Its Opposite》反映著Tracey面對中年危機的心情,其女人四十荷爾蒙令她寫出很多分離的題材。來到《Record》,是Tracey的另一個年齡階段,今年將會56歲的她對生命已是那麼灑脫自如。正如專輯名字只有簡單地喚作「唱片」《Record》,帶來是九首單字歌名的曲目——我對全單字歌名的專輯乃一向情有獨鍾吧。

專輯裡Tracey也引進了幾位女將參與,如美國洛杉磯女子獨立搖滾樂隊Warpaint的鼓手Stella Mozgawa與低音結他手Jenny Lee Lindberg(前者參與了超過半張專輯的鼓擊),曾來香港《Clockenflap》音樂節演出的英國電音流行樂唱作歌手Shura,以及英倫R&B女歌手Corinne Bailey Rae。 

《Record》的開場曲〈Queen〉已是多麼流水行雲而來的80年代風synth-pop曲目,聽得賞心悅目;有Shura獻聲的〈Air〉帶來是如斯漂亮的美式80年代electro-pop風格;〈Babies〉也是相當之80年代的電音流行曲曲風。同時,今次Tracey也重拾了結他彈奏的崗位,她的結他也令其電音流行曲多了點點獨立搖滾的氣味,而明快爽朗、有著鏗鏘結他伴奏的〈Guitar〉,正道出一位教她彈結他、聽Leonard Cohen的心儀男生,然後她也彈起她的結他來。 

專輯的核心之作是Corinne Bailey Rae為她和唱、長達八分多鐘的〈Sister〉,重點是這首緩緩的disco-soul-dub歌曲,延伸出是甚迷魂的dub reggae底蘊,歌曲的rhythm section正是由Warpaint的Stella和Jenny操刀。 

專輯裡也有幽美的synth-ballad歌曲如〈Smoke〉和〈Go〉,前者有著民謠般的曲子,配以是如輕煙般的beatbox節拍;後者則是首電氣化的dream-pop吧。最末是由vocoder帶出的〈Dancefloor〉,那曲如其名是首好舞池的electro-disco流行曲,靡爛的曲子又帶點憂傷,歌詞裡亦有向〈Let The Music Play〉(Shannon)、〈Shame〉(Evelyn 'Champagne' King)、〈Golden Years〉(David Bowie)、〈Good Times〉(Chic) 這幾首舞池金曲致敬。

2018年1月22日星期一

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公路上的迷幻與闇黑沉澱

追隨了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已有17個年頭,經歷過八張官方專輯,誠然我對這隊成軍於美國三藩市、後來紮根於洛杉磯的三人樂隊是多麼的長情。重點是,多年來他們的每張專輯都是那麼具有質素。
17年來灌錄過八張錄音室專輯,BRMC的產量並不算多。十年前Leah Shapiro取代了Nick Jago的位置,讓Robert Levon Been和Peter Hayes跟她構成兩男一女的樂隊陣營之後,BRMC也彷彿開始有所減量的跡象,他們的專輯也得以慢工出細活而來。

樂隊的第八張專輯《Wrong Creatures》,便跟前作《Specter At The Feast》足足相隔了五年。《Wrong Creatures》在2015年夏天已展開錄音,跨越了三個年頭製作;當中有些歌曲是寫於巡演路途上,所以有一種很Americana的公路氣息,但主要都回家後經過沉澱下所創作而成,達至首首皆精。
而《Wrong Creatures》的另一重點,由交由曾跟Nick Cave & The Bad Seeds、Yeah Yeah Yeahs、Arcadie Fire的製作人Nick Launay操刀監製,能夠令到BRMC的聲音提昇到一個新層次。

單是去年陸陸續續所釋出的多首先行單曲,已夠先聲奪人,足以令人對BRMC這張新專輯寄予厚望。先拔頭籌聽到〈Little Thing Gone Wild〉這首由緊湊鼓擊(巨大的kick!)與霸氣重型bassline帶出的garage-punk曲目已相當張力十足而來,有如重拾回早年聽〈Whatever Happened to My Rock 'n' Roll (Punk Song)〉的快感,絕對是一個好的開始,也帶出了專輯的命題:”Lord you hear me loud into my soul speaker, why won’t you let me out, you’ve got the wrong creature”;〈Haunt〉是他們那種溼漉幽暗、苦澀淒美的中板ballad歌曲,其縈繞心頭程度用上Nick Cave & The Bad Seeds作相提並論也錯不了吧;〈King of Bones〉是一如歌名般霸氣的迷幻搖滾曲目,彰顯出是很80年代的鼓聲與巨大的結他音牆;〈Echo〉前奏上那溫婉的貝斯與猶如在街頭漫步的鼓擊節奏,令我想到Lou Reed的〈Walk on the Wild Side〉,是多麼靡爛的一曲。 

專輯短短的序曲〈DFF〉,是BRMC從未如此的深邃而氛圍化開始,「黑色叛逆摩托車俱樂部」也重現了他們懾人的「黑之本色」,〈Spooky〉的藍調搖滾風便有著一股低調氣息。在我心目中專輯有三首核心之作:〈Ninth Configuration〉令我聯想到早期The Verve的夢囈迷幻歌曲,聽得飄飄然,再引伸出此起彼落的shoegaze結他狂飆;〈Question of Faith〉是那種低調迷幻又潮濕的藍調歌曲,好比〈Love Burns〉般令人融化;〈Calling Them All Away〉來得迷幻而相當深潛,尾段再推向shoegaze的音牆。
驚豔之作是〈Circus Bazooko〉,這是儼如用上鍵琴作主奏的The Beatles迷幻搖滾曲目。專輯以由慘白鋼琴帶出的ballad曲目〈All Rise〉作結幕,歌曲也推至扣人心弦起來。

2018年1月3日星期三

Tom Rogerson with Brian Eno:介乎鋼琴與電音之間的詩意

去年我最後一張購來的2017年度專輯,是Tom Rogerson with Brian Eno的《Finding Shore》。唱片在12月8號面世,我的vinyl要30號才到手,然後到31號早上方放在唱盤上播放。沒錯,之前我已經在Spotify聽過,認定是感覺相當不錯又美麗的電氣ambient鋼琴音樂唱片,誠然亦是基於有Brian Eno參與而誘使我冒名去購買實體專輯。然而當我聽到《Finding Shore》的藍膠唱片時,好感再進一步大增,那著迷程度令我義無反顧地把它加入我的2017年度喜愛專輯名單上。 
以Tom Rogerson with Brian Eno名義發表的唱片,也許前者對大家來說是個較陌生的名字。現居於德國柏林的Tom Rogerson,是來自英國的鋼琴/鍵琴演奏家,曾到美國紐約市爵士圈發展、跟The Bad Plus的Reid Anderson合作過,亦曾跟英國音樂家Jeremy Warmsley及女唱作歌手Emmy The Great合作;較為人熟悉,是他作為三人post-rock樂隊Three Trapped Tigers的一員。

《Finding Shore》是Tom Rogerson繼2005年同名專輯《Tom Rogerson》後他的第二張個人專輯。專輯是在Brian Eno的Opal灌錄,Eno也擔崗製作人的角色;即是Tom作即興鋼琴演奏,而Eno則在midi signal上進行即興、製造sound treatment電音聲響。
雙方通過一次巧遇而認識,當ambient教父Eno遇上鋼琴家Tom,也許少不免會叫人聯想到昔日Harold Budd & Brian Eno的聯袂合作關係。但《Finding Shore》卻是以Tom Rogerson with Brian Eno排名,當中也看到二人的主客之分,既能保留作為Tom之個人專輯,但同時亦能通過Eno的傳奇性名氣而令到Tom的作品取得更大的注目。

Tom Rogerson with Brian Eno的ambient鋼琴音樂,是有著一份思古幽情、詩情畫意,但有別於Harold Budd孤寂冷清的朦朧氛圍,其唯美之處我則會以德國電音先鋒樂團Cluster的Roedelius抑或美國的Tim Story來作比較。

毋庸置疑《Finding Shore》是一張如斯美不勝收的專輯。開場曲〈Idea Of Order At Kyson Point〉由如夢似幻的鏗鏘琴音帶出,延伸成溫婉動聽的鋼琴樂章;而〈Motion In Field〉在有如minimalism音樂的肌理下,那又多麼夢幻而幽美;〈On-ness〉就是一首雋永真摯而思古幽情的鋼琴獨奏曲目,美麗得沒話說。 

〈Minor Rift〉和〈Quoit Blue〉都是他的ambient鋼琴音樂,前者滄茫得漫天無際,後者斯人獨憔悴;〈March Away〉有著猶如prepared piano音色的琴音,奏出一份簡約的東方色彩;〈Eastern Stack〉把Tom的琴音闡釋成電幻ambient樂章;短短的〈Red Slip〉呈現出avant-garde音樂的實驗性;〈Marsh Chorus〉就以即興琴音營造出一片神秘虛幻的ambient氛圍。

喜歡《Finding Shore》,那全然是出於我對ambient鋼琴音樂的情意結。而Tom Rogerson得以受到Brian Eno青睞,好相信是因為他的音樂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