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星期二

我寫Y.M.O.

我偶有接獲唱片公司的邀請,為唱片寫幾句Quote來放在唱片封面的貼紙上,以作推介。誠然那都是手板眼見工夫來,從不見得有「我曾為某某寫過推介而覺得好威水」之感,所以亦從沒特意在文章中提及。當然,如果能夠為自己祟拜已久的音樂英雄寫Quote,那卻又當別論。

日本電音先鋒Yellow Magic Orchestra推出最新精選專輯《YMO》,香港版由亞里安和我寫推介Quote。專輯出版了,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Y.M.O.的唱片封面上,真的有點興奮莫名的感覺。

這張精選專輯以主打海外市場為重點,以將Y.M.O.介紹給年輕一輩的海外樂迷。選曲方面,除了以輯錄Y.M.O.在1978至1983年間的Techno-Pop經典曲目為主之作,還有收錄他們在1993年重組後的一曲〈Nanga Def?〉,以及2008年以HASYMO之名義發表的〈Tokyo Town Pages〉。

而這張精選專輯的另一意義,是部分收益會捐給日本紅十字會的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賑災基金。

如果他朝我還可以為Kraftwerk寫Quote的話,那便不枉此生了。

2011年6月23日星期四

Is Tropical:熱帶少年

夏日炎炎聽法蘭西廠牌Kitsuné旗下的倫敦新銳三人樂團Is Tropical,是一件多麼暢快的事。也許你以為他們只是Kitsuné的另一隊Indie-Disco隊伍,但Is Tropical的聲音卻得以有著清爽的獨立流行曲本質而來。

Is Tropical並不是今年的Two Door Cinema Club。聽其首張專輯《Native To》,雖然譜出的曲子同是這麼溫婉動聽,但是他們卻多了一份輕柔簡潔,令人為之開懷。

像先行單曲的〈South Pacific〉,這首溫暖而輕快的歌曲便有著好比Synth-Pop般流水行雲的琴音。〈Land Of The Nod〉在跳脫的電子曲式下泛著是80年代流行樂的清凉愉快情味。〈Lies〉彷彿叫人回味到昔日Euro-Dance之好時光。

Is Tropical是一隊「Electro / Indie同體」的樂團。〈Clouds〉在Synth琴聲下根本一首溫婉真摯的Indie-Pop曲目,〈Take My Chances〉亦可令人聯想起早期的New Order甚至The Wake,在充滿赤子之心主唱與結他下〈Oranges〉更猶如電氣版的Ride的Shoegaze歌曲。

新單曲〈The Greeks〉以Nu-Rave的格局而來,其「細路血腥槍戰」的MV可謂Cult味十足。型格起來,〈Zombie〉的冷酷Electro-Punk,綻放出恍如喪屍出動的Metal搖滾結他,還有Synth獨奏之段落。全碟最舞曲化,是尾聲的純音樂〈Seasick Mutiny〉,由高壓Electro Riff與Bassline祭出的扣人心弦Disco-Punk樂曲,可以跟Does It Offend You, Yeah?媲美呢。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鳳凰山環迴高清

說來,我已好久沒有登上過鳳凰山,因為清爽好天氣時,這會是一條熱門的行山路線,試過上到頂峰時那小小的山頭上竟聚集了十幾人之多。現在已是炎夏了,上鳳凰山的人應該並不會太多,所以昨天決定重遊此路線。意想不到山上的景色竟叫我看得大呼驚豔。

行山這活動能夠教我樂此不疲,因為即使是同一個目的地,但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天氣下,都可以有不同的景色。況且我每次決定出發到一個山頭時,我都預計不到山上的景色會是甚麼的一回事。正如登上鳳凰山,從烈日當空到天陰陰到雲霧深鎖,我都曾嚐過。但這次置身頂峰時,卻全然予我不一樣的體驗。




如常從伯公出發,昨天市區頗酷熱,但山上卻甚涼快,山上更相當之好風呢。而登山途中,已見景色清朗。

通常,我都沒有興趣多望東涌市與赤鱲角機場一帶(我要脫離文明基建嘛),但今次還拍下照片,因為還可以遙望到後面的青山與黃金海岸。

走到第三段天梯,我亦置身雲遮霧障中。


終於登上了934米的頂峰,再次給我一人獨佔。眼前完全被雲霧深鎖,我本以為今次只有看白濛濛的霧景。

數分鐘後,蓋著頂峰的雲霧漸漸被吹散了,藍天再現,身下四處都是雲海。以往即使好天氣登上鳳凰山,看到只是局部天睛。而今次能叫我大呼驚豔,重點是環繞著主峰四周的景色都是極度高清立體,能見度極高,煙霞彷彿已不存在世上。一望無際、一覽無遺,就是這樣的一回事,好讓在那只有百幾平方呎之頂峰上氹氹轉的我看得「嘩嘩聲」。遺憾的是,我身上只有一部傻爪相機,未能把如斯美景好好的紀錄下來。

俯瞰披上了綿花糖的大東山,天朗氣到可以遙望到背後的南丫島與香港仔。靚到黐線!

再看過一點,可遙望到青馬大橋。


俯瞰水口對出的海景,藍藍的水天一色,在半空中還另附「一條雲海」。

石壁水塘當然看得清清楚楚。

我獨霸鳳凰山主峰半小時,看到有一批遊人上來了,我也飛奔到嶄柴下山去。不然,我真的捨不得離去。

2011年6月18日星期六

Damon & Naomi:幽美出塵

正當台、港兩地的樂迷都在引頸以待Dean & Britta於7月初舉行的《Dean & Britta play Galaxie 500》音樂會之際,另一Galaxie 500的分支組合Damon & Naomi亦同在這個夏天帶來了他們的第七張專輯《False Beats and True Hearts》。各位Galaxie 500的信徒在今年都不愁寂寞吧。

2009年出版了《1001 Nights》這個套裝DVD,看到是Damon & Naomi對上個十年的總結。所以,由其自家廠牌|20|20|20出版的《False Beats and True Hearts》(曾暫名《Ants In Your Pants of 2011》),也是二人繼《Within These Walls》後他們足足四年來的全新專輯,譜出仍舊是一張幽美出塵的作品。

曲如其名地由迷幻結他倒播作為引子的開場曲〈Walking Backwards〉,這首由Damon Krukowski唱出Psychedelic-Dream-Pop歌曲再次有日本迷幻樂團Ghost的Michio Kurihara參與。Damon演繹的歌曲當中,最叫我再三回味、重播又重播,定是勾勒出懶洋洋的Light Jazz韻味的〈Ophelia〉,是多麼迷人而窩心之作。傾向迷幻民歌的作品,今次只有碟末的〈Helsinki〉而已——曲中懾人的迷幻結他,是與〈Walking Backwards〉作首尾呼應嗎?

Naomi Yang今次多專注在鋼琴演奏方面,好讓他們的歌曲多了一點古雅幽情與猶如佈滿星星的夜空之意境,甚至連她的嗓音也令我聯想起Kate St John。由她唱出的〈How Do I Say Goodbye〉、〈Shadow Boxing〉、〈Embers〉、〈And You Are There〉以及Ballad曲目〈Nettles And Ivy〉,都是那麼清雅怡人。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Gaybird:電子鳥抱抱(現場篇)

梁基爵Gaybird的新媒體音樂實驗演出《Digital Hug電紫兔/克》,看到他勾勒出人與機器與科技關係的現場電子音樂互動之美與詩意,感覺是那麼富有啓發性。

6月10、11日兩場《Digital Hug》是Gaybird的個人音樂會(我看的是第二場),除了由三個Singing Face合奏出的〈This Is The Song About Us〉之外,台上看到都是Gaybird一人包辦所有發聲演奏的獨腳戲演出。然而,其實《Digital Hug》是他聯同新媒體藝術團隊XEX GRP,以及朱力行、林耀邦、陳家俊等人的Teamwork製作,籌備超過一年時間。

《Digital Hug》不獨是一個聲畫同步互動的新媒體電子音樂演出,重點是一件件為Gaybird這個演出度身訂造研發出來、獨一無二的私伙電子樂器。回歸最原始的電子音樂實驗精神,從Karlheinz Stockhausen到Silver Apples到Kraftwerk,研發自家的電子演奏器材,已成為他們創作的一部分。當電子樂器與軟件愈來愈合成、介面愈來愈濃平面化、操控愈來愈簡易時,Gaybird與團隊所研發的都是為一種特定演奏功能而設、講求樂手靈敏度、外型笨重但趣怪的電子硬件器材;就像昔日Jean Michel Jarre的Custom- Made電子樂器般皆具備視覺之官能,這次在《Digital Hug》裡都能夠把演奏時的身體語言與光學作為表演的一部分,讓電子樂手站出來演奏。

多得電子科技的普及化,從前要像Jean Michel Jarre的Custom- Made電子樂器,那只有非富則貴的巨星樂手專利,現在Gaybird與團隊們便證明到這並非遙不可及的事。

觀眾們都為之看得目不暇給。比如Spinning Air的手柄旋轉控制形式,便有如Silver Apples主腦Simeon的Oscillator / The Simeon之Cutie版本;Organic Rainbow看似台上的設計裝置,其實是一合感光操控兼具八彩管道發光功能的巨型Pipe Organ;Gaybird說Crispy Cloud是給電子樂手採用的結他;Converse Tree是一台大型的三角Ribbon Controller。當然,Singing Face這個以面孔表情圖像發聲的iPad app更是玩味十足(那個由垃圾桶改裝而成的頭盔亦甚可愛),還有變面的功能。而一曲〈Sky And Star〉以感光裝置讓全場觀眾高舉發光物體作「人肉Tenori-On」,更是互動到極。

才一小時多的音樂會,劃分成三個環節,猶如一張專輯的流程。在實驗精神背後,Gaybird在《Digital Hug》裡的電子聲音並不偏鋒實驗,亦不冰冷疏離,也非不著邊際,就一如以往他的作品般,祭出都是有著溫暖、窩心與人性化情味的電子音樂。
(Live Photo: Jesse Clockwork)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連踩兩場:Envy與Pitchtuner

這個星期五晚,我又再次要連踩兩場音樂會:先在香港中華書畫藝術中心看日本樂隊Envy,然後再過Hidden Agenda看德國柏林組合Pitchtuner,由觀塘過牛頭角,而且兩場演出的時間配合得甚佳,沒有甚麼難度。然而一晚兩味,看完令人血脈賁張的Hardcore之後馬上再看型格跳脫的Electro,官能上的反差極大呢。


由Chopxtick Entertainments帶來的Envy的演出在位於觀塘的香港中華書畫藝術中心,一個很「老左」的地方,環境甚有時光倒流到70年代國貨公司的感覺。能夠讓一隊風格如斯暴烈的日本樂團在這裡演出,實在叫人嘖嘖稱奇。

Envy本是Hardocre / Metal樂團,然後其聲音發生了轉營,開始呈現著Post-Rock的旋律性以及靜與嘈的高低對比編排。現場看Envy的演出,他們的歌曲暴烈得來卻又那麼情感豐富,扣人心弦,牽動著大家的情緒——當然前排那群觀眾,便差不多整晚都處於瘋狂亢奮的狀態。

遠看貌似葛民輝的主唱Tetsuya Fukagawa,他可以時而施展歇斯底里的Screamo咆哮腔、時而又唱得溫文爾雅,收放自如。原來他說話時也斯斯文文得活像日本高級餐廳的侍應生。

我未能看畢Envy的演出,因為知道Pitchtuner也在那邊廂差不多要出場了,所以未夠十時半便離去。來到Hidden Agenda,Pitchtuner正在台上作最後準備,時間啱啱好。



幾年前,在Facebook上認識了一位居於北京的德國男子Philipp Grefer,那時他已有意把Pitchtuner帶到香港演出,但我說在香港只能有數十人會來看他們,故相信不會有音樂會搞手有興趣的。幸好現在有Hidden Agenda,誰說只有數十人捧場的外國樂隊音樂會不能成事?

而今次也是Pitchtuner在6月份九場大中華巡演的其中一站。

本是三人組的Pitchtuner,現在只餘下Johannes Marx和Miki Yoshimura二人,鼓手Stefan Weiß已離隊。他們的Electro-Pop歌曲現場聽來,感覺無疑是來得Electro-Punk得多,更見跳脫生動——尤其是Johannes和Miki分別彈起結他與低音結他時。

加上Johannes甚懂得搞氣氛,他們的演出,便好玩得猶如一個Electro Party般。而樂迷反應之熱烈,更令二人兩度出來Encore呢。

2011年6月10日星期五

Thurston Moore:速音民謠

在Sonic Youth以外,樂隊主將Thurston Moore的個人作品可以劃分成兩條生產線:一是他的即興結他噪音音樂,二是他的Song-Based歌曲。而後者才被公認為他的官方個人作品。

2007年,Thurston發表的個人專輯《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已彰顯了他的Acoustic-Folk歌曲取向,然而當中不少作品卻仍帶有結他噪音演奏的暗湧,所以整體上只算是他投向民歌化的小試牛刀而已。直到其第四張個人專輯《Demolished Thoughts》,那才是他義無反顧地打造出的Acoustic-Based著作。

專輯交由唱作歌手Beck為他擔任唱片監製,毋庸置疑是有助他朝向民歌範疇探討。分別在麻省與洛杉磯收錄的《Demolished Thoughts》,Thurston彈十二弦與六弦木結他,另外還有自《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已開始合作小提琴手Samara Lubelski,豎琴手Mary Lattimore,Beck的低音結他手Bram Inscore,以及曾為R.E.M.、Elliott Smith和The Smashing Pumpkins伴奏的鼓手Joey Waronker。除了低音結他和Beck偶有提供的電音氛圍外,所祭出的都是Acoustic演奏來。

向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British-Folk取經嗎?Thurston說他並無此意,但他卻真心喜歡Bert Jansch、John Renbourn、Davy Graham與Anne Briggs。

從情意綿綿〈Benediction〉到〈Illuminine〉以及〈Blood Never Lies〉,都是如斯縈繞心頭的曲子,耳感溫婉輕盈,小提琴與豎琴的伴奏,都使到他的歌曲泛出一份思古幽情。〈In Silver Rain With a Paper Key〉又好比Chamber-Pop化的Sonic Youth中慢板Ballad歌曲。

然而Thurston並不是要做出一張舒舒服服的Acoustic-Folk唱片。〈Circulation〉是今次最Folk-Rolk的一曲,有著長長的演奏,Acoustic-Rock也可以奏出迷魂的狀態。而〈Orchard Street〉所引伸出的小提琴與豎琴Droning,開宗明義Space-Folk之作的〈Space〉,抑或向出生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後來前往紐約發展的女詩人Mina Loy致敬的〈Mina Loy〉,皆散發出迷幻民歌的異色。

Thurston Moore "Illuminine" (live at The Thing In The Spring 2011) from Tim Gurczak on Vimeo.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AutoKratz:再下一城

兩年前,由David Cox和Russell Crank所組成的英國倫敦Electro二人組合autoKratz所發表的首張專輯《Animal》叫人聽得趣味盎然,在其作品裡不難尋見他們所提供的精良流行曲特質,也是何解他們取得的迴響可以由電音界而跨越到獨立音樂界。

兩年後autoKratz再下一城,帶來二人的第二張專輯《Self Help For Beginners》,這也是他們自立Bad Life廠牌後樂隊的首張出品。適逢早前Russell Crank來港在Volar打碟,我亦找來他為新作現身說法。

毋庸置疑,在《Self Help For Beginners》裡autoKratz的Electro-Pop歌曲來得更為Song-Based,而且更呈Indie-Dance的傾向。

今次的歌曲,正進一步凸顯了二人的作曲才華。比如先行單曲〈Opposite of Love〉,便是一首有著浪漫靡爛主唱的Electro-Pop曲目;〈Fireflies〉在巨大的Electro節拍與溫暖的Synth演奏交織下,歌曲的Chorus旋律也是來得多麼幽美。

兩位英倫Indie界著名樂手之情商客串,亦成為了《Self Help for Beginners》之亮點。由搶耳Synth Riff帶出的另一主打單曲〈Becoming The Wraith〉有New Order的低音結他手Peter Hook出手,當他的Bassline主奏一出,感覺已New Order到不得了,連David Cox也唱得酷似Bernard Sumner起來。特別由Jagz Kooner(Primal Scream / Kasabian / Radio 4)監製的〈Kick〉則有Primal Scream的Andrew Innes彈結他,誠然他的一手獨立搖滾結他並不算突出,但這卻不失為一首明快而調子押韻Poppy的Indie-Dance作品。

另一方面,autoKratz亦不忘展示他們的Techno風骨。〈The Seventh Seal〉祭出高壓的重型Techno馳聘,有如回到Tresor的年代,David換上細語式演繹。〈Skin Machine〉來得相當刺激,〈R.I.S.E.〉在Techno得來卻有很歐陸電子的Synth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