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Lou Reed (March 2, 1942 – October 27, 2013)

影響力無遠弗屆的傳奇性美國紐約搖滾創作詩人歌手、前The Velvet Underground靈魂人物Lou Reed,在10月27日於紐約市長島Southampton家中因肝病拼發症逝世(之前他曾接受換肝手術),享年71歲,留下遺孀Laurie Anderson。他的離世,對樂迷來說實在來得太突然;其Ostrich結他演奏、其冷冷的半吟半唱,已成為絕響。 
得悉其逝世的消息後,今天早上再翻出我最喜愛的Lou Reed個人專輯《Berlin》來重温,到了最後一曲〈Sad Song〉響起,感覺是從未如此的沉痛,心情久久未能平復,與窗外的風和日麗秋日好天氣形成強烈對比。
我馬上在Spotify上選輯了這個《In memory of Lou Reed (1942 – 2013)》的作品集,可惜Sire / Warner Music時期的曲目全部欠缺。

大家也許都知道,去年Lou Reed曾在台灣Simple Life音樂祭的表演名單上,可惜最後卻未能成事;但同期在香港舉行的Clockenflap 2012,其實也曾傾談他來港的事宜。即是說,香港與台灣的樂迷,只差一點點便可以有機會看到Lou Reed的現場演出呢。

Sad song for today.

此情不再的合作。

Beautiful song, beautiful duet——聽得哭了出來。:'(

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Factory Floor:音樂工廠

英國倫敦三人樂團Factory Floor轉投/加盟在美國紐約市獨立名廠DFA Records旗下,但他們並不是另一隊所謂Dance-Punk隊伍。其音樂在糅合著Techno與Post-Punk的元素之外,更涉及Post-Industrial式工業電音、No Wave的噪音。簡而言之,有著後朋克精神與實驗性的工業電音舞曲,我想是比較具體的說法。
由Nik Colk Void、Gabriel Gurnsey和Dominic Butler所組成的Factory Floor在音樂上之奧妙,正是存在於這三位「廠長」之間的火花,看似各不相謀但卻能夠產生上彼此間的化學作用。Dominic的Modular Synth演奏呈現著簡約、冷冽而工業性的電音肌理,有如昔日的工業電子音樂;所配上是鼓手Gabriel與鼓機程序絲絲入扣而來的活生生動態鼓擊節奏;而Nik不獨帶來結他噪音演奏,還有她的蒼白冷漠的半吟半唱——正因為Factory Floor有Nik的冷冷女聲吟唱,他們的聲音亦得以被拿來與英國Industrial教祖Throbbing Gristle分支Chris & Cosey作相提並論。

而Factory Floor來得殊不簡單,是他們過去可以不斷與Post-Punk世代傳奇性前輩甚至是前衞音樂界樂手合作。如曼城名團New Order鼓手Stephen Morris、工業電音先鋒Cabaret Voltaire的Richard H Kirk、Throbbing Gristle / Chris & Cosey的Chris Carter,都分別曾為Factory Floor製作Remix;他們還有在去年與英國Post-Punk樂團The Pop Group的Mark Stewart合作了《The Politics of Envy》EP、今年與紐約市前衞界色士風手Peter Gordon聯袂出版了兩首單曲〈Beachcombing / Cside〉;而且,Nik更曾與Throbbing Gristle / Chris & Cosey的Chris Carter及Cosey Fanni Tutti組成 Carter Tutti Void。那不得不叫我對他們為之另眼相看。 
在Blast First Petite旗下發表過多張單曲與EP後,現屬DFA Records的Factory Floor終告發表了樂隊的首張同名專輯《Factory Floor》。今次他們不假外求,並沒有甚麼外援客串助陣。專輯是在Factory Floor位於倫敦北部貨倉內的自家小型錄音室Mono House所灌錄,採用是一台早年屬於80年代英國電子流行樂團Eurythmics的古老Mixing Desk作錄製。

單曲〈Fall Back〉在迷魂高壓電音程序馳騁、Nik之魅惑女聲與真鼓節拍下,是多麼扣人心弦的獨立電子舞曲;在同樣的制式下,另一單曲〈Two Different Ways〉則在深邃間蟄伏著種種暗湧的鋪陳而來,營聚著Acidic之電能肌理。節拍明快的〈Here Again〉未至於是他們所言的「流行曲」,只是Nik唱得較「悅耳」而在整感覺較搶耳,同時又綻放出Tribal式敲擊來。在「摩打」式工業Riff馳騁下,〈How You Say〉來得好比Chris & Cosey遇上Talking Heads的Rhythm Section。〈Breath In〉在Polyrhythm節拍間,更呈現著Acid House的迷魂電音肌理。 

轉投DFA後Factory Floor的音樂無疑少了工業氣息更多見舞曲化,但〈One〉、〈Two〉等間場曲目仍可見其實驗音樂精神,而〈Three〉則是首簡約的電子Sequence曲目。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Haim:界乎搖滾與R&B的姊妹花

我對美國洛杉磯姊妹班樂隊Haim發生興趣,不僅是由於她們在年初拿了個《BBC Sound of 2013》的No.1,而是得悉來自南加州聖費爾南多谷的Haim氏姊妹之音樂影響,是可以跨越Fleetwood Mac的70年代Soft Rock到當代的R&B而來,又被形容為「Nu-Folk遇上90年代R&B」。Haim的音樂乃存有新舊交融的意義。 
在外國,80後、90後女生深受70/80年代搖滾樂影響那是並不出奇的事。Danielle Haim、Este Haim和Alana Haim三姊妹自幼便與父母組成改編歌樂隊Rockinhaim,所翻玩的都是Fleetwood Mac、The Eagles等搖滾名團的Classic Rock作品,她們的音樂根源,是自70年代中Stevie Nicks / Lindsey Buckingham時期的Fleetwood Mac(但Haim也翻玩樂隊早在1969年的藍調搖滾曲目〈Oh Well〉),抑或80年代的Pat Benater;後來,她們才愛上TLC、Destiny’s Child等90年代R&B組合,以及近代的Azealia Banks。
蓋著很有加州陽光氣息的唱片封面,聽Haim的首張專輯《Days are Gone》,也許會覺得很多時她們的聲音似是傾向當代R&B而多於搖滾。實情是Haim搖滾與粗獷的一面,是展現於樂隊現場演出的時候,尤其是在大型音樂節的表演,大家都不難尋見Haim氏姊妹的Classic Rock根源。然而,Haim在另一方面又熱衷於錄音室製作,所以他們大部分歌曲都會灌錄五個不同的版本,來作出不同的嘗試,如採用上鼓機程序便是出於她們對80’s Pop的喜好。所以Haim歌曲的搖滾現場演出版與修飾錄音室版,乃可以用上不一樣的處理,從而反映出樂隊所具有的雙重性格。

在《Days are Gone》裡有三位監製為她們操刀,包括來自Simian Mobile Disco的英國製作人James Ford (Arctic Monkeys / Klaxons)、洛杉磯製作人Ariel Rechtshaid (Vampire Weekend / Usher)以及瑞典的Ludwig Göransson。 

比如先行單曲〈Falling〉,便是既有著R&B的曲子與節奏、也有西岸搖滾的結他與鼓擊的暗湧。首張EP《Forever》的主打歌〈Forever〉在巨大節拍下正是能夠把同在加州陽光下的流行搖滾與R&B聲音作出通婚,新單曲〈The Wire〉好比叫人重拾回80年代流行搖滾小品的好時光,〈If I Could Change Your Mind〉亦宛如當年動人白人騷靈流行曲,主題曲〈Days are Gone〉亦是80年代到不得了,而〈Don’t Save Me〉正是她們輕快明媚Soft Rock的時候。

〈My Song 5〉把Tribal節奏、R&B旋律、肥厚Sub Bass與迷幻藍調結他共冶一爐,效果甚酷。扣人心弦〈Let Me Go〉亦是乘著鼓舞飛揚的Tribal節奏而來,現場演出時更有四鼓合奏的場面。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Trentemøller:哥本哈根電幻迷城

起初看到Trentemøller這個丹麥哥本哈根電音單位的名字時,已先予我很酷、很電音的印象。原來,這是製作人兼多元樂手Anders Trentemøller的姓氏來。 
出道已有七個年頭,Trentemøller的音樂已由起初的懾人電影感Downtempo Electronica姿態,而進化成跨越Indie-Rock、Post-Punk、Krautrock甚至爵士與古典音樂薰陶的電音風格,這也是Trentemøller繼2010年《Into The Great Wide Yonder》後在其第三張專輯《Lost》裡樹立起之取向。

作為Trentemøller三年來的新作,慢工出細貨的他不僅勾勒出神秘美麗、別具電影感與泛著Post-Punk音樂薰陶的獨立電音專輯,更重要是他在《Lost》內帶來了多個歐美獨立搖滾界名字作情商客串,是來得多麼星光熠熠的唱片。 
唱片開場曲是美國Sadcore名團Low參與的〈The Dream〉,低迴的Downtempo曲風下一如他們近年的鄉謠Ballad歌路。在〈Come Undone〉裡美國Dream-Pop樂團Blonde Redhead女歌手Kazu Makino唱得如幽靈,是一如所料的淒美之作。英國獨立流行樂團The Drums主唱Jonny Pierce演繹的〈Never Stop Running〉並不像The Drums般明快跳脫,但本身卻是有著多麼動聽的Indie-Pop曲子。丹麥獨立搖滾樂團The Raveonettes主唱Sune Wagner演繹的〈Deceive〉來得撲朔迷離並有著電聲橫流之編排。

以往曾合作過的丹麥女歌手Marie Fisker主唱的〈Candy Tongue〉由Philip Glass式琴音帶出再引伸出輕快的Motorik節拍,是如斯美麗而迷惑的曲目。美國巴爾的摩獨立搖滾樂隊Lower Dens主唱Jana Hunter以孤高嗓音演繹出的〈Gravity〉,有如近年Depeche Mode的電影感歌曲。而Ghost Society參與的〈River of Life〉是把歐陸電子舞曲、Post-Punk與Shoegaze共冶一爐的Electro-Rock之音。

而Trentemøller的純音樂樂章亦仍舊出色。〈Still on Fire〉在鬼魅氛圍下是由Post-Punk Bassline驅動的電影感Electronica樂曲;〈Trails〉從闇黑的Post-Punk音樂氛圍間讓張力暗湧出來再推至Progressive House之舞曲動能;〈Morphine〉神秘深邃如劇場配樂,再漸漸滲入非洲民族音樂的氛圍;而接近九分鐘的〈Hazed〉固然是其Epic樂曲,之後還有一段鋼琴音樂作為Hidden曲目。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Chvrches:彩色教堂

作為今年BBC Sound of 2013的第五名得主,由Lauren Mayberry、Iain Cook和Martin Doherty所組成的蘇格蘭格拉斯哥三人樂隊Chvrches(讀音"churches"),他們帶來Synth-Pop形式的獨立流行樂之所以叫人一聽難忘,除了歌曲的流麗兼亮麗電音曲風外,那毋庸置疑是全因為女主唱Lauren來得宛如陽光露雨般的甜美演繹。他們的首張專輯《The Bones of What You Believe》,是近日叫我聽得多麼賞心樂事的唱片。 
2011年底組成,翌年5月在網上發表處女作〈Lies〉、9月正式出版首張單曲〈The Mother We Share〉,可見Chvrches是相當之新簇簇的樂團,但其實各成員已並新手來。現年38歲的Iain是蘇格蘭獨立名廠Chemikal Underground旗下Post-Rock樂隊Aereogramme的結他手兼電音程序員,解散後他與主唱Craig B另組成The Unwinding Hours;現年30歲Martin是Fat Cat廠牌旗下Shoegaze樂隊The Twilight Sad的巡演鍵琴手;只有25歲的小妮子Lauren是來自格拉斯哥Post-Rock共同體Blue Sky Archives的歌手兼鍵琴手。Chvrches可算是一隊精英樂隊來吧。

可見到在Chvrches之前,Iain、Martin和Lauren所參與的樂隊都是屬於以結他為主導的獨立搖滾/另類搖滾範疇。當Iain與Martin遇上Lauren之後,而致使他們讓這個新Project立心朝向電音流行曲路線進發,以電子合成器來襯托她的美好嗓音。 

作為糅合Analog與Digital製作的Synth-Based樂隊,影響著Chvrches的音樂單位如 Prince(他們曾把其84年作品〈I Would Die 4 U〉改編成〈I Would Die 4 V〉)、Depeche Mode(他們曾在7月為DM的四場《The Delta Machine Tour》音樂會作暖場演出)、Cyndi Lauper、Tubeway Army、Laurie Anderson、Kate Bush、Cocteau Twins等,都是來自80年代的經典名字。但Chvrches並非純粹要作為80年代之音復興樂團,所以他們的電音製作薰陶上還包括近代如Kieran Hebden(Four Tet)及LCD Soundsystem等。
《The Bones of What You Believe》是在Iain的格拉斯哥錄音室Alucard Studio所錄製,卻交由曾為Nine Inch Nails、Rage Against The Machine、Muse等班霸操刀的美國製作人Rich Costey混音。

Chvrches不獨可叫人聯想起瑞典電音女歌手Robyn,大家還有拿去年出版了首張專輯《Shrines》的加拿大二人組Purity Ring來與他們作相提並論,畢竟大家同是當今的Synth-Pop樂隊,亦同是有一把甜美的女聲主唱。但毋庸置疑的,是Chvrches的歌曲卻為精巧而色彩感得多。 

如面世剛好一週年的〈The Mother We Share〉,絕對是Chvrches的美好Synth-Pop曲目,漂亮而帶點傷感情懷。重灌後的〈Lies〉仍是多麼Synth聲橫流如Gary Numan的〈Cars〉。〈Gun〉搶耳明快如80’s Pop之音,大可交給當年的Cyndi Lauper演繹,歌曲還被用作足球電子遊戲《FIFA 14》之配樂。Lauren大唱”I’ll be a thorn on your side, till you die” 的〈We Sink〉,是多麼風馳電掣的Synth-Pop;〈Night Sky〉亦好比80年代電子流行曲的靡爛與浪漫。然而在〈Science/Visions〉裡,Lauren又可以駕馭得到科幻感Euro-Disco / Techno曲風。 

另一方面,將會作單曲發行的中板Ballad曲目〈Tether〉那可以反映到Chvrches的Shoegaze背景,不難叫人聯想起M83的Nu-Gaze之音來。而Martin是Chvrches的第二主唱,在專輯內他演繹了〈Under the Tide〉和〈You Caught The Light〉兩曲,後者正是樂隊Dream-Pop的一面——也是何解在他們的音樂影響上可以找到Cocteau Twins之名字。

2013年10月3日星期四

Moby:玩謝洛杉磯

過去二十多年來,對於Moby這位美國折衷主義Electronica鬼才,我們一直都是把他稱呼為「紐約市電音製作人/唱作人」。然而,如今大家都需要改口了——因為Moby已由東岸紐約市的老家,而移居至西岸洛杉磯。 
繼2011年前作《Destroyed》之後最新發表的第十一張專輯《Innocents》,是Moby移居洛杉磯後首次在當地錄製與受到當地環境所啟發的唱片。在紐約市與洛杉磯製作音樂的分別,現年四十八歲的Moby說:「在紐約,我在我的與世隔絕錄音室工作,那是位於一座大型公寓大廈內,四周圍環繞著數千座公寓大廈、到處都是人群;但與此同時,在洛杉磯,你是可以身處1500萬人的市區中心,但仍然會感到疏離。」

《Innocents》在西岸洛杉磯製作,但不代表他的聲音會變得陽光與海灘。然而今次與以往的其一分別,是Moby本身為電音製作人,過去從不要別的監製為他操刀,但在《Innocents》裡他卻首次引進別人跟他聯袂監製,他是曾與U2、Depeche Mode、Björk、Madonna合作的英國著名製作人Mark 'Spike' Stent。Moby說他和Mark都是聽同樣的唱片成長,溝通起來可以「一講就明」。更重要,是Mark令到Moby這張本是要作出舞曲取向的唱片,變成感情豐富與個人化起來。
聽著《Innocents》,很多地方都叫我聯想起其1999年奠定性專輯《Play》。

無論是跟Moby同屬Mute廠牌旗下的加拿大唱作歌手Cold Specks唱出的觸動心靈電影感先行單曲〈A Case For Shame〉以及Inyang Bassey唱出Hip Hop Jazz節奏下的〈Don’t Love Me〉那種電音Gospel-Blues風格,還是美國唱作歌手Skylar Grey唱出美麗得令人融化的騷靈Ballad曲目〈The Last Day〉,都好比昔日《Play》時期的〈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ad?〉和〈Natural Blues〉。 

而緩慢爵士節奏下電影配樂感濃郁的憂傷樂章〈Going Wrong〉,抑或在女聲Sample與Uplifing電影感弦樂下的Breakbeat舞曲〈Saints〉,皆是Moby的拿手好戲。 

大家可有察覺到一直以來為Moby獻聲的客席主唱,都是女歌手來;而男聲都是由Moby自己包辦。也是何解他不獨是電音製作人,同時也是唱作歌手。 

在《Innocents》裡的另一突破,是Moby首次邀請男歌手為他客串獻聲,其中更包括兩位美國獨立搖滾界的舉足輕重歌手參與——由Screaming Trees主將Mark Lanegan以其深沉磁性嗓音演繹出的幽幽電音Ballad作品〈The Lonely Night〉,勾勒出頹靡的寂寥夜氛圍;新單曲〈The Perfect Life〉是Moby與The Flaming Lips靈魂人物Wayne Coyne合唱,歌曲有著Sing-along的Gospel式Chorus,陽光明媚得來卻又有點不尋常的感覺。另外,西雅圖Indie-folk唱作歌手Damien Jurado亦為他獻唱了〈Almost Home〉此曲,其假音Soulful歌聲美得令人飄上半空。今次Moby獨唱的歌曲,則只有氣氛慘白的〈The Dogs〉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