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星期二

Latinsizer:拉丁合成器

近日勁愛聽墨西哥蒂華納(Tijuana) Nu-Disco / Electro單位Latinsizer的第二張專輯110,當地Static Discos廠牌出品。

Latinsizer是Pepe Mogt的化身,名字大抵是Latin與Synthesizer的混合體。Pepe也是當地電音共同體Nortec Collective之主將,另有Fussible這個身化,他是一名Vintage電子合成器收藏家。

110專輯所打造出,是絕對精良的Nu-Disco與Electro電音,簡潔精巧,三、四分鐘標準長度,漂亮的歐陸電音氣息,恰到好處是Pepe在製作上所叫人討喜之處。

單曲Celofán的MV亦蠻有趣,好多新鮮蔬果與Vintage電子合成器。


新唱片簡報

Various Artists “Kitsuné Maison Compilation 6”
聽法國巴黎獨立電子舞曲廠牌Kitsuné Music的Kitsuné Maison系列合輯,總是多麼的賞心悅事,帶來每每是如斯愉快美好的Indie-Disco音樂之旅。如今已出版到第六集,選曲仍是那麼精良。La Roux的Quicksand來得很有女生80’s Pop的矯飾氣味,PNAU的With You Forever裡主唱甚有「Robert Smith腔」,同樣是旋律搶耳琅琅上口的Indie-Disco流行曲那有autoKratz的Stay The Same和We Have Band的Hear It In The Cans,而Grovesnor的Drive Your Car (Hot Chip remix)更很有80年代的White Soul風味。此外,Digitalism的Taken Away是甚有歐陸色彩的電子舞曲,Fischerspooner的Danse en France (d.i.m. remix)竟來得很電氣橫流的Tech-House,Streetlife DJs的We Love The Disco Sound是百分百的怪物式Disco曲目。

Kings Of Leon “Only By The Night”
某程度上我喜歡正宗的美國Southern Rock,所以我一直對田納西州納什維爾樂團Kings Of Leon都存有好感。Followill氏兄弟已出版到其第四張專輯Only By The Night了,一如去年的Because Of The Times般,今次繼續要超越Southern Rock的範疇。事實上如今Kings Of Leon已愈見講究製作與音色處理,已沒有初出道時的直接了當南方搖滾風範。開場曲Closer已大玩結他聲Treatment實驗,Crawl像Achtung Baby時的U2,Be Somebody則像The Joshua Tree時的U2,而碟末Cold Desert更有著好比Shoegazer的Dream-Pop氛圍。Use Somebody之華美與激情被拿來跟Arcade Fire作相提並論,單曲Sex On Fire爽朗暢快得如在公路上馳騁, Manhattan和I Want You亦是如斯美好動聽之作。從音樂製作上,Only By The Night總叫我作出對U2及R.E.M.的聯想。

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笑一笑已蒼老:David Gilmour格但斯克音樂會

Pink Floyd鍵琴手Richard Wright在9月15日病逝,而其隊友David Gilmour的現場演出CD+DVD專輯Live In Gdańsk則在一星期後的9月22日面世。

Live In Gdańsk是David Gilmour在2006年8月26日於波蘭格但斯克(Gdańsk )舉行的大型露天音樂會,以記念波蘭的團結工聯(The Solidarity Trade Union)成立二十六週年。

Richard Wright是Live In Gdańsk裡的伴奏樂手,換句話說當時他已是帶著癌細胞在台上演奏。聽著這張專輯看著這齣影片,難勉叫人感到絲絲的傷感,彷彿有著對他作悼念的意義。

除了Richard Wright之外,還有Roxy Music的結他手Phil Manzanera,三人時期Pink Floyd的Live Session低音結他手Guy Pratt及鍵琴手Jon Carin,自73年已跟Pink Floyd合作的色士風手Dick Parry,管弦樂指揮是為多齣Krzysztof Kieślowski電影創作過配樂的Zbigniew Preisner。Phil Manzanera、Guy Pratt和Zbigniew Preisner正是Gilmour的2005年個人專輯On An Island之班底。

音樂會上,也完完整整地玩出了On An Island的所有作品,只是一曲Take A Breath「調了位」而已;當中的歌曲仍是那麼美。此外便是Pink Floyd的作品選,畢竟在台上有半隊Pink Floyd啊。

David Gilmour依然狀態十足,電結他、木結他、Banjo、Pedal Steel甚至色士風,老而彌堅。

最感動的是玩出了我至愛的Pink Floyd作品Echoes,是二十多分鐘的足本啊!再次重現了David Gilmour與Rick Wright幽美夢幻的二重唱。

看著Live In Gdańsk,台上的David Gilmour和Richard Wright,即使仍狀態十足,但誠然樣子很蒼老。加上如今Richard Wright也走了……有點不勝唏噓。

回想1987年,Pink Floyd以復合專輯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回歸樂壇,當年看到四十出頭的David Gilmour等人之相片,心想這隊我心目中嬉皮模樣的樂隊,何以變成了好中產感覺的中年「大叔」,David Gilmour的髮型好難睇,剃掉了「蝦餃鬚」的Nick Mason更活像企業總裁大老闆。

不經不覺間,Pink Floyd的重組已是超過二十年的事。笑一笑已蒼老。2006年的Live In Gdańsk裡,片中分別六十歲及六十三歲的Gilmour和Wright已一頭白髮,1987年的「大叔」已名正言順變成了白頭佬「伯伯」。雖然這兩位伯伯玩起音樂仍可以繼續迷幻。

看著Live In Gdańsk想起1987年的Pink Floyd,更感觸的是1987年是我正式投身所謂樂評生涯的第一年。1987年的我,仍是一名唸中學的少年。

時間真的流逝得很快。

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

Kraftwerk 與電子音樂革命

好了,要說說Kraftwerk And The Electronic Revolution這齣紀錄片吧,不然的話便枉我在星期天行完山也要帶著一身汗味地「仆到去買」此引頸以待DVD。

1. 一齣長達三小時的紀錄片,從德國Krautrock及電子音樂圈的背境、形成與態度作起點,帶出Kraftwerk的崛起、建立起別樹一幟的Electronic-Pop路線、成功衝出德國進軍英美、探討其音樂發展圖,到影響到Eno / Bowie以至80年代的英倫新浪潮Synth-Pop音樂,相當鉅細無遺。觀點與論點不算獨到,但製片人很有心的將之拍攝成紀錄片,已不失為履行到紀錄這場重大電音革命的「重任」。

2. 作為Kraftwerk的非官方紀錄片,Ralf Hütter和Florian Schneider沒有接受訪問乃一如所料,前隊員Karl Bartos便成為了樂隊的「代言人」。而曾是Autobahn時期的短期成員Klaus Röder亦有現身。

3. 初段放了不少篇幅講解Krautrock體系,有Conrad Schnitzler、Hans Joachim Roedelius (Cluster)、Dieter Moebius (Cluster)、Klaus Schulze等德國Progressive電子音樂要員接受訪問,已叫各位Krautrock迷大乎雀躍。

4. 也因為是非官方Kraftwerk紀錄片,當中Kraftwerk的Footage片段也亳無驚喜,全部都睇過晒、沒有獨家,即是上YouTube可以找到那種。

5. 其他被訪者有:Conny Plank的助手錄音師Klaus Löhmer;80年代Synth-Pop世代代表Rusty Egan(Blitz Club / Visage)和Dave Ball(Soft Cell);我喜愛的英國樂評人David Stubbs(Melody Maker / The Wire);Mark Prendergrast,我有買他那本The Ambient Century。

6. 影片探討到80年代的Kraftwerk為止,有點草草收尾,就像「影片已三小時喇仲唔停」而結尾。其實該要加入他們對Techno / Electronica世代的影響,問問那群底特律Techno元老。所記載的革命才完整。

Btw, 得悉Kraftwerk會在12月3日陸登新加坡的The Esplanade Theatre舉行音樂會(their first show ever in Singapore),點算好?

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新唱片簡報

Mogwai “The Hawk Is Howling”
The Hawk Is Howling是蘇格蘭格拉斯哥的Post-Rock樂團Mogwai的第六張專輯,要是不計2006年秋天為法國球王施丹的紀錄片Zidane: A 21st Century Portrait所炮製之電影原聲專輯的話,前作已要追遡到同年春天的Mr Beast專輯了。像Mr Beast般,今次找回樂團早年監製人Andy Miller為他們操刀的The Hawk Is Howling,亦是既有暴烈嘈吵、亦有溫柔而慘白曲目的專輯,前者如先行單曲Batcat便是一首好爆的巨大音量烈性Noisenik作品。最出眾是一曲The Sun Smells Too Loud,很Krautrock的曲式,甚至那結他Treatment更叫我想到David Bowie的Heroes。

Metallica “Death Magnetic”
美國洛杉磯Metal班霸Metallica繼St. Anger後五年來的全新專輯,Death Magnetic不獨是低音結他手Robert Trujillo自03年加入後首次跟樂團灌錄的唱片,更叫人關注是專輯已不再由合作無間十二年的Bob Rock操刀監製,今次主理監製一職是Rick Rubin。不再是St. Anger那種旋律不悅耳兼沒有Chorus兼沒有結他獨奏及沒有Ballad的乾澀硬性Metal歌曲,Death Magnetic所叫人欣然是Metallica回歸到70、80年代的Heavy Metal形態,聽到James Hetfield如雷貫耳般的節奏結他Riff與Kirk Hammett一手主音結他及獨奏再次他絲絲入扣起來。Suicide & Redemption是他們繼…And Justice for All時的To Live Is To Die後足足二十年來再度發表的純音樂作品,很Prog Metal樂章;縈繞心頭的Metal Ballad,今次有被喻為88年One之延續篇的The Day That Never Comes,以及The Unforgiven系列Ballad的第三集The Unforgiven III,今次還要由動人的鋼琴與弦樂引出啊。

2008年9月16日星期二

Richard Wright (1943 – 2008)

Pink Floyd鍵琴手Richard Wright在昨天(9月15日)因癌病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繼Syd Barrett在2006年逝世之後,Richard Wright成為第二位作古人的Pink Floyd成員。Richard Wright病逝的消息,來得挺突然呢。他走了,樂迷期望Pink Floyd再重組,也成為不可能的夢。

我曾言道,Richard Wright是Pink Floyd的George Harrison,在樂隊裡他是坐在第三把交椅上。他不僅是陣中的鍵琴手,也是歌手之一,只是主唱量不及Syd Barrett、Roger Waters和David Gilmour而已。

早在首張專輯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時的太空迷幻歌Astronomy Domine便是由Richard與Syd Barrett合唱,一曲Matilda Mother更由他當上主唱崗位。早年Pink Floyd也有不少歌曲是出自Richard手筆兼由他主唱,比如Paint Box(Apples and Oranges的B-Side曲目)、單曲It Would Be So Nice、第二張專輯A Saucerful of Secrets裡的Remember A Day和See-Saw,到Atom Heart Mother時的Summer ‘68;還有他和David Gilmour在Echoes裡美不勝收的二重唱,二人在Time裡的交接合唱,皆是典故。他是Pink Floyd裡一把不可或缺的聲音。

忘不了Richard一手帶著古典音樂與爵士樂薰陶的鋼琴,他一手Hammond Organ與Farfisa Organ,他在Sysyphus裡的實驗琴音,Any Colour You Like的Minimoog獨奏。

後來Roger Waters獨裁主義作祟,Richard在陣中的主唱曲目與創作也日益減退,二人開始不咬弦,在The Wall時他猶如淪為Session樂手,繼而正式離隊大吉、由此决裂。後來David Gilmour重組Pink Floyd,A Momentary Lapse Of Reason時Richard也是中途才加入,直至1994年的A Division Bell,才是Richard真正重返Pink Floyd一起創作的專輯,並主唱了一曲Wearing The Inside Out。

Richard Wright只曾出版過兩張個人專輯:1978年的Wet Dream和1996年的Broken China,兩者相隔了十八年。前者談不上是怎樣突出的作品;後者是他與Anthony Moore(Slapp Happy)的合作,很電影氛圍的專輯,有Sinead O’ Conner客串主唱了兩曲。一首Night Of A Thousand Furry Toys仍叫我深刻。

追加篇:Richard Wright之Us And Them
1973年專輯Dark Side Of The Moon裡一曲由David Gilmour主唱的Us And Them,是Richard Wright與Roger Waters合寫的作品。

這本是Richard的一首鋼琴音樂,再由Roger譜上發人深省的歌詞,在樂迷心目中是二人最無懈可擊的曲詞合作。後來雙方出現音樂分岐,音樂態度各持己見,如此的合作亦此情不再。

二人反目多時,有趣是在Dark Side Of The Moon推出30週年SACD版那年(2003),在訪問中無獨有偶地Richard與Roger都分別表示,Us And Them是他們在Dark Side Of The Moon內最喜歡的歌曲。

Richard Wright: “It’s a great example of the music and the lyrics combining to creat emotion. It’s probably the best song Roger and I have written together.”


追加篇(二):Richard Wright之鋼琴獨奏
常言道,Richard Wright有別於Rick Wakeman、Keith Emerson等Prog Rock世代的知名鍵琴手,他在Pink Floyd的作品裡卻沒有特別炫耀個人技術表現,所以在Pink Floyd的眾多官方專輯中,都沒有包含他的鍵琴獨奏曲目,相對地也沒有David Gilmour的結他獨奏曲目,音樂會上也不會設有樂手的Solo位,從前Pink Floyd之可貴,是講求音樂上的整體性合作。

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1970年迷幻電影Zabriskie Point(港譯《無限春光在險峰》),Pink Floyd有份參與配樂,其電影原聲專輯在1997年再版發行,另加上一張Bonus Disc,收錄一批Outtakes曲目。

一曲Love Scene – Version 4,縱使Credit上是有齊Pink Floyd四人的名字,但卻是一首Richard六分多鐘的鋼琴獨奏曲,幽幽的、淡然的,像Erik Satie的「傢俬音樂」。這也是他唯一以Pink Floyd名義發表過的鋼琴獨奏樂章。

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

Fujiya + Miyagi:當那電燈膽

兩年前,英國Brighton市樂團Fujiya & Miyagi的Transparent Things專輯委實我聽得愛不釋手、回味無窮。毋庸置疑,他們那種被喻為Nu-Krautrock的聲音,猶如Neu! / Can / Talking Heads / Wire / Trevor Jackson / Andrew Weatherall混調出來的合成物,非常合我口味。

Transparent Things由2006年聽到07年,看到他們在唱片面世的翌年才在英國本土受到注目,並且正式在美國發行(英版和美版的唱片封面乃大相徑庭),去年跟Adam Freeland訪問時他亦大讚這隊Brighton同鄉樂隊。到了07年,Transparent Things仍是我的熱播。

這陣子Fujiya & Miyagi發表了他們的第三張專輯Lightbulbs,買了個多星期,日日熱播是理所當然啊。

今次Fujiya & Miyagi變成了一支四人樂團。別忘記03年推出首張專輯Electro Karaoke In The Negative Style時,他們只是Steve Lewis 和David Best的電音二人組(他們就是Fujiya與Miyagi了)。後來加入了低音結他手Matt Hainsby,其Krautrock味在以三人陣容灌錄的Transparent Things才出來。

到了Lightbulbs,則加入了鼓手Lee Adams。所以今次Fujiya & Miyagi的歌曲在Groove上毋庸置疑來得豐富了。Uh、Rook To Queen’s Pawn Six、Sore Thumb、Pterodactyls都相當之Funky / Groovy。David Best的陰柔細語式主唱仍是那麼溫文爾雅,在主題曲Lightbulbs裡更他唱得如Momus的歌曲般。

唱片以同是Neu!式Motorik節拍作驅動的Knickerbocker和Hundred & Thousand作首尾呼應。前者是今次的主打歌,Fujiya & Miyagi的招牌式風格;後者是一首以Synth作主奏的純音樂,百分百Nu-Krautrock的東西。

Knickerbocker的幻燈片MV亦蠻有趣。
Fujiya and Miyagi - Knickerbocker

2008年9月14日星期日

Bomb The Bass:估你唔到

Tim Simenon化身的Bomb The Bass再次有新作面世,起初都幾叫人難以置信,估你唔到。畢竟Bomb The Bass的上張專輯Chaos已是十三年前的事,還以為Tim Simenon早已令Bomb The Bass入土為安。誰不知在2008年的今天我們竟可以聽到Bomb The Bass的第四張專輯Future Chaos,其回歸的意義絕對可以凌架於蟄伏十一年的The Verve。

況且,今年又是Bomb The Bass首張專輯Into The Dragon面世兼Acid House在英國全面爆發的二十週年,Bomb The Bass在這年回歸也彷彿別具意義。

又很多朋友得悉Bomb The Bass出版新作,都有點嗤之以鼻(或認為我在開玩笑),可能他們的本能反應是認為Bomb The Bass是英倫House的史前產物、等同「哈哈笑」標誌。大抵他們不知道Tim Simenon一直與時並進,比如95年的Chaos絕對可以跟當時的Brit Hop新浪分庭抗禮。之不過,又總覺得Future Chaos該以Tim Simenon的個人名義發表會好一點。

Future Chaos好聽嗎?這無疑是一張叫人聽得很滿足的佳作。

沒有Acid 沒有House沒有Trip Hop Ballad,連Clear時的Dub樂肌理與巨大Breakbeat也沒有了。今次看到是Tim的21世紀的電音取向。

Future Chaos所打造出是深邃而幽暗的未來派電音風骨,配以立體而精巧的電子聲效竄流,一如專輯名字般賦予相當的未來主義氣息。

跟Clear相似,是Future Chaos內亦是找來眾多客席歌手參與,今次是全男班陣容。Tim的新寵兒,是擁有酷似Thom Yorke磁性嗓音的A.P.E.及Corker/Conboy成員Paul Conboy,他共演繹了五首歌曲。還有前西雅圖樂團Screaming Trees主將Mark Lanegan唱出的Black River是那麼懾人心魄的Glitch Ballad歌曲,而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的Jon Spencer喃喃地獻聲的Fuzzbox有如Deep版的Suicide般。

但我個人偏愛,那絕對是Brighton市新Krautrock樂團Fujiya & Miyagi客串的Butterfinger,繼續他們的細語式演繹,來得Futuristic非常的一曲。其MV裡的動畫Vintage Synth更超可愛啊。




2008年9月13日星期六

George Bensen & Al Jarreau:一對活寶貝

看了George Bensen & Al Jarreau的Givin’ It Up 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會展進行拓展大工程,到新冀要走落路面過,好麻煩。

音樂會以二人合作的2006年專輯Givin’ It Up作掛帥,但George Bensen和Al Jarreau這對活寶貝作同台Duet演出的時間不算多;Duet之餘亦各有各的個人表演時段,而George Bensen又玩得比Al Jarreau長,所以感覺上似是一場George Bensen featuring Al Jarreau的音樂會。

Al Jarreau好生鬼,六十八歲的他在台上全然是一名老頑童,他的演出娛樂性甚高;George Bensen的個人演出,我喜歡他的爵士結他樂曲而多於其Soul / R&B歌曲,那Set鋼琴Soul Ballad歌(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玩到The Greatest Love of All——這是Bensen的原創/原唱作品吧),我有想走出去買杯啤酒之衝動。

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

新唱片簡報

Lindstrøm “Where You Go I Go Too”
挪威電子樂手Lindstrøm(本名Hans-Peter Lindstrøm),他在當地獨立廠牌Smalltown Supersound旗下發表的第二張專輯Where You Go I Go Too,所帶來的三首長篇曲目(最長近廿九分鐘、最短十分鐘),其電子Sequence肌理的馳騁、其未來派意境氛圍,委實Tangerine Dream到不得了,而且還要是80年代初葉的Tangerine Dream,即是要有搶耳Synth主奏那種,鏗鏘明亮,同時也不乏Manual Göttsching的E2-E4的影子。有人還拿上Giorgio Moroder的Italo-Disco來比較,但我始終覺得Lindstrøm的電子樂曲不夠Groovy。

Hollywood, Mon Amour “Hollywood, Mon Amour”
Hollywood, Mon Amour是Nouvelle Vague成員Marc Collin的新Project,今次不是改編New Wave / Post-Punk歌曲,而是重新詮釋一眾80年代初至中期的電影主題曲,仍予人「我們同是這樣長大」的好懷念之感。無論是Duran Duran的A View To A Kill、Prince的When Doves Cry、Survivor的Eye Of The Tiger、Irene Cara的Flashdance…..What A Feeling、Kenny Loggins的Footloose、Phil Oakey的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坂本龍一/David Sylvian的Forbidden Colours、Simple Minds的Don’t You(Forget About Me),都被詮釋成舒舒服服的輕柔Ballad小品曲目(但Reality被玩得太多了,又何必玩埋一份呢?)。反而今次Marc找來一些知名歌手參與,除前Morcheeba的Skye外,更矚目是Juliette Lewis為他唱了David Bowie的This Is Not America。

2008年9月10日星期三

Hector Zazou RIP

從Facebook得悉法國音樂家Hector Zazou在9月8日於醫院病逝,享年六十歲。在一眾英美音樂網上,都好像看不到這段消息。

香港樂迷認識Hector Zazou這位Ambient音樂家,絕大多數是由1992年的Made To Measure 32: Sahara Blue開始(雖然之前他已參與過兩款MTM出品),當年大家聽得大呼驚豔,是那集合了坂本龍一、David Sylvian(化名Mr X)、John Cale、Gérard Depardieu、Bill Laswell、Bomb The Bass的Tim Simenon、Dominique Dalcan、Bel Canto的Anneli Drecker、Minimal Compact的Samy Birnbach和Malka Spigel等超級客席陣容,還有來自Arthur Rimbaud的詩篇。

1994年的一張Chansons Des Mers Froides,有Björk有Suzanne Vega又有John Cale有Jane Siberry有Siouxsie Sioux有Budgie有Marc Ribot有B.J.Cole有Dead Can Dance的Brendan Perry有Mark Isham有Harold Budd,亦屬典故。

而1995年他與Harold Budd聯袂合作的Made To Measure 37: Glyph專輯,又是我的另一心頭好。
Hector Zazou & Björk “Vísur Vatnsenda Rósu”

2008年9月6日星期六

新唱片簡報

Black Devil Disco Club “Eight Oh Eight”
1978年在樂壇上曇花一現,到了2006年才告回歸,這是法國巴黎Space-Disco先鋒Black Devil Disco Club(本名Black Devil)的傳奇性之處。首張專輯Disco Club面世於1978年,但後繼之作28 After卻是廿八年後的事。在28 After、Black Devil之後,Eight Oh Eight是Black Devil Disco Club的廿一世紀三部曲的最終章,跟Disco Club剛好相隔三十個年頭。跟兩張前作一樣貴精不貴多地只有六首曲目,繼續是型格非常而又流麗美好的Disco / Deep Techno / Electro精品。

Wire “Object 47”
組成超過三十年的英國Art-Punk老祖Wire再次走在一起,Object 47為他們繼2003年的Send之後的新作,但今次卻「三缺一」——沒有了Bruce Gibert的參與(其實1991年The First Letter專輯時也曾因少了鼓手Robert Gotobed的參與而三缺一並因而改名Wir)。Object 47延續了他們那種旋律化的Art-Punk取向,而再沒有87至91年時期的電子曲風。開場曲One Of Us已是百分百爽朗暢快之作(竟叫我想起The Charlatans?),Perspex Icon是昔日The 15th、Outdoor Minor那類Wire式流行小品的引伸,我尤愛Four Long Years和Patient Flees的Post-Punk式低調浪漫。再聽急激Punky的All Fours,Wire的音樂張力並不比當今的Post-Punk / Art-Punk樂團遜色。

Friendly Fires “Friendly Fires”
來自英國赫特福德郡St Albans的Friendly Fires所引起我注目,是看見他們的Indie-Rock曾被形容為既有著Shoegazer的旋律,又承受著Techno與Soul的影響,然而聽過他們找來Paul Epworth(Bloc Party / The Rapture)參與監製工作的首張同名專輯Friendly Fires,我會直接用上Talking Heads和Liquid Liquid跟他們作相提並論。Photobooth、In The Hospital、White Diamond、Skeleton Boys都是很Punk-Funk與Talking Heads的曲目,Paris來的華麗靡爛大都會,Strobe浪漫得來有點Electro-Pop,On Board像Prince上身,而Lovesick更叫我想到80年代的White Soul流行搖滾歌曲(即Daryl Hall & John Oates那種)。Shoegazer的氣味麼?請恕我聽不出。

Various Artists “Notwave”
Notwave不同No Wave,這是紐約市DFA Records與Rong Music廠牌合作的合輯,選曲傾向Dance-Punk與Electro-Punk而多於所謂的No Wave。十四個音樂單位當中,除了James Chance And The Contorions的Jazz-Punk曲目King Heroin和Research的The River Art是80年代的作品外,其他皆以2006、07年間的曲目為主。開場曲Quad Throw Salchow的Unwelcome Guest已不禁叫我大呼「個Beat好She’s Lost Control呀!」,Non-Stop的Hydration Explosion就像那些想扮Kraftwerk的Post-Punk世代樂團,Tussle的Elephants Meandering好Dubby,更Dub Reggae是Circuits的Pistols At Dawn。Rong Music自家出品當中,Mr. Chin(本名Stephen Chin)的Faces vs Fractions和Fre$hro的I Turn My Camera On是很靡爛Punk-Funk的東西,Scotty Coats的Beautiful Ones是Bitpop之作,而Free Blood的Weekend Condition更是Electronica、Art-Punk、Soul、Tribal的混種怪物。

2008年9月4日星期四

Tussle:Polyrhythm奇趣怪物園


很肯定,因為Tussle這支來本屬新澤西獨立廠牌Troubleman Unlimited及後卻在挪威獨立廠牌Smalltown Supersound旗下走紅的美國三藩市樂團,因為他們在2004年發表的首張專輯Kling Klang取名自德國電子教祖Kraftwerk的同名錄音室,從而令大家為他們扣上「新Krautrock」的標籤——當年,我也全因Kling Klang之名,而購下Tussle這專輯,那仍是Troubleman Unlimited的版本來。

當然,Tussle不獨是一隊「新Krautrock」樂團,他們的音樂,是Krautrock、Dub、Disco、Electro與Post-Punk的折衷性混合體。

2008年,Tussle帶來他們的第三張專輯Cream Cuts,樂隊依然覆行著同樣的混種折衷主義配方,但感覺卻來得不一樣了——同樣Groovy與Motorik的樂曲,卻滿佈敲擊樂的肌理,大玩Polyrhythm,手法有機性得來也多了一點實驗色彩,比以前多了幾分光怪陸離之意味。

這點,正跟他們找來是曾為Devendra Banhart、Brightblack Morning Light、Joanna Newsom、Vetiver等迷幻民歌單位操刀的Thom Monahanís擔任唱片監製有著莫大的關係。你會覺得他們似Black Dice而多於以往的Tussle。

所以,作品聽來會不及Kling Klang時的暢快,但卻多了一種奇趣怪物之快感。

即使一曲Titan即使有Hot Chip的Alexis Taylor客串,那請不要以為會是聽似Hot Chip的東西,反之這仍是一首相當怪物的Polyrhythm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