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星期日

45轉細碟面世64週年

今日(3月31日)是45轉細碟面世64週年。 
原來在1949年由RCA Victor廠牌生產的不同顏色膠45轉細碟,是作為音樂流派的劃分:綠膠是鄉謠、黑膠是流行樂、黃膠是兒歌、紅膠是古典、橙膠是黑人音樂、藍膠是半古典、帶藍色膠是國際音樂。

2013年3月25日星期一

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三顆幽靈

喜見成軍於美國三藩市、現紮根於洛杉磯的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在五年前改組成現在的二男一女陣容——除了兩位靈魂人物Robert Been和Peter Hayes外,還有在2008年加入的丹麥Noise-Pop樂團The Raveonettes的巡演女鼓手Leah Shapiro以代替了Nick Jago之前問題多多的鼓手位置,彷彿也看到BRMC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正如樂隊的頭四張專輯都全是用上黑白的封面設計,但自Leah加入後的專輯封面便變成彩色來,而且都在玩Vintage感——2010年前作《Beat the Devil's Tattoo》是殘舊的古董黑膠唱片封套,今次樂隊的第六張專輯《Specter At The Feast》則是本殘舊的書籍,兩者來得同出一徹,也跟他們昔日的唱片封套美藝來得大相逕庭。唱片名字《Specter At The Feast》則是來自莎士比亞悲劇作品《Macbeth》裡的「幽靈的盛宴」之一幕。
Robert Been的父親是80年代美國著名新浪潮樂隊The Call主將Michael Been, 居幕後的Michael則一直有為BRMC擔任現場演出音響工程師、隨同樂隊巡演,甚至被視為BRMC的第四成員。2010年8月,當Michael隨BRMC到比利時《Pukkelpop 2010》音樂節演出時,他不幸在後台因心臟病發逝世,享年60歲。而Michael的離世,也是《Specter At The Feast》的背景。

懷著喪父之痛,心情平息後Robert重拾音樂,然而他不是要譜出哀痛的歌曲,而是與樂隊走在一起、扭大音量奏起音樂,以透過當中的能量來走出悲傷,作為治療過程。為籌備新專輯,BRMC來到加州Santa Cruz一間由舊郵局改建而成的錄音室專注寫歌,然後進入Dave Grohl(Foo Fighters)的Studio 606錄音。

在死亡的陰霾下,交織著是複雜的思潮,BRMC在《Specter At The Feast》裡的樂風亦呈現出兩極化的傾向——深邃而觸動心靈的中慢版歌曲,以及巨大的搖滾曲目。 由長長的Ambient前奏帶出的開場曲〈Fire Walker〉便是如斯意境淒迷、懾人心魄之作,最新主打歌〈Returning〉在電風琴Drone下是那種帶著The Velvet Underground底蘊的陰溼迷幻Ballad,〈Some Kind Of Ghost〉是由鬼魅電風琴帶出的藍調Ballad,〈Sometimes the Light〉的聖詩氛圍更好比Spiritualized的聲音。 

另一方面,〈Rival〉和〈Teenage Disease〉都是足以媲美〈Whatever Happened to My Rock and Roll〉那狂飆而來、張力巨大的Garage Rock歌曲,〈Hate the Taste〉這首藍調搖滾作品可以愈玩愈Groovy,〈Sell It〉的迷幻藍調搖滾之扣人心弦更是毋庸置疑。而BRMC還重玩了The Call的1989年作品〈Let The Day Begin〉以向Michael Been致敬,有別於原曲的80’s流行搖滾,他們彰顯出也是有著巨大音牆的迷幻搖滾風。

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

David Bowie:十年另一天

忘記了早前從哪個音樂媒體看到有作者寫過:不知David Bowie可有厭倦他的新作被喻為「Bowie自《Scary Monsters (and Super Creeps)》以來的最佳專輯」呢?在躲懶的樂評人筆下,大抵《The Next Day》又會是他另一張「自《Scary Monsters》以來的最佳專輯」。然而比起他同樣有著高度評價的幾張前作,《The Next Day》來得別具意義,是因為這是他闊別足足十年後的全新專輯,上張出品已是2003年的《Reality》了。 
在2004年6月Bowie因為心臟病的問題而把餘下來的巡演全部取消。做過了血管再成形術後,Bowie亦早已痊癒,然而他在多年來沒有巡演、沒有灌錄專輯,猶如進入退休狀態,那並非關乎健康欠佳,反之是他厭倦了為履行唱片合約而要在指定期限內出版新唱片的形式,所以他寧願把時間專注在私人生活上,養尊處優。而Bowie就是希望當他有話要說、當他準備就緒時,那才去製作唱片。

病後復出,Bowie並沒有大鑼大鼓地宣佈要進入錄音室。反之自兩年前重返錄音室的Bowie,他要讓專輯的整個製作過程低調地進行,甚至要樂手、錄音師與所有相關人士簽下保密協議,消息不得外洩。直至2013年1月8日,Bowie就在他的六十六歲生日當天,才在事前於毫無預告底下突然發表了回歸單曲〈Where Are We Now〉,並且公佈了十年來的全新專輯《The Next Day》會在3月面世的消息。
2000年後,Bowie與昔日跟他近乎合作無間的唱片監製Tony Visconti復合,先後在2002、03年帶來《Heathen》和《Reality》這兩張專輯,打造出這兩張「自《Scary Monsters》以來的最佳專輯」。而今次的久休復出之作《The Next Day》,也再次是由Visconti操刀監製。跨越了十八個月在美國紐約市灌錄,然而他們並非馬不停蹄地在錄音室閉門造車,而是每工作兩星期,便暫休一個月,以作為沉澱的過程。所以他們在錄音室之工作天,才只有合共三個月的時間而已,慢工出細貨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樂手班底當中,自70年代已開始為Bowie伴奏的結他Earl Slick、另一結他手Gerry Leonard,還有女低音結他手Gail Ann Dorsey與鼓手Sterling Campbell,都是上次《A Reality Tour》的團員,再加上前衞結他手David Torn、前King Crimson低音結他手Tony Levin、《Let’s Dance》時期的色士風手Steve Elson等人。《The Next Day》裡的十四首歌曲是從所灌錄過的二十九首作品中嚴選出來,可見這張專輯是何等精良與處心積慮而來。 

《The Next Day》能叫我們聽得雀躍不已,因為Bowie帶來了以快板曲目為主的專輯,他的聲音仍是那麼年青,看到是他的精神抖擻狀態。探討名人巨星的新單曲〈The Stars (Are Out Tonight)〉便是回到他的爽朗而華麗藝術搖滾姿態(歌曲MV由英國女演員Tilda Swinton飾演Bowie的妻子以及挪威女模特兒Iselin Steiro反串扮演The thin white duke時期的Bowie更成一時佳話),描寫一位十七歲少年軍人對戰爭之逃避的〈I’d Rather Be High〉是他今次的迷幻搖滾風,〈(You Will) Set The World On Fire〉的熾熱硬搖滾張力已不在話下,內容失落的〈Valentine's Day〉是他難得地清爽的浪漫搖滾作品。

因為今次Bowie多用了鍵琴寫歌,如〈Dirty Boys〉與〈If You Could See Me〉便呈現著一種藝術搖滾式爵士風,前者有如變成了中板的〈Fashion〉般,後者更來得好比King Crimson在《Discipline》時期的前衛搖滾曲風,而〈How Does The Grass Grow?〉的結他亦不難叫人聯想起Robert Fripp之演奏。與電風琴與鍵琴Riff絲絲入扣而來的〈Love Is Lost〉,Earl帶著的藍調搖滾底蘊的結他,好比回到《Let’s Dance》時代。 

先行單曲〈Where Are We Now〉是他對70年代創作「柏林三部曲」時於當地的蒼白生活回憶,是泛著中年危機感覺的苦澀動人Ballad挽歌。中慢版作品在《The Next Day》裡實屬異數,〈You Feel So Lonely You Could Die〉是他騷靈起來的時候,縈繞心頭的〈Heat〉那冷酷的意境、蒼白而惶恐的演繹、懾人心魄的低音結他,仿如重拾其1977年專輯《Low》、《Heroes》時的氛圍——《The Next Day》的唱片封面,正是「改造」自其那些年的《Heroes》專輯。

2013年3月10日星期日

Johnny Marr:洗心革面‧回歸歐陸

英國曼徹斯特傳奇性樂隊The Smiths解散了即將二十六年,主唱Morrissey在多年來共發表過九張個人專輯,個人發展成就早已有目共睹;然而作為當年隊中另一要將的Johnny Marr,這位獨當一面的結他手到今年才終告站出來發表他的首張個人專輯《The Messenger》,對比之下不得不說是有點姍姍來遲。 
加入過別的樂隊、為別人客席伴奏後,踏2000年後,Marr站出來以唱作歌手的姿態與Ringo Starr兒子鼓手 Zak Starkey及Kula Shaker低音結他手Alonza Bevan組成以他為首的Johnny Marr + The Healers,並在2003年發表了首張專輯《Boomslang》,看到他開腔唱歌與譜寫歌詞,毋庸置疑是Marr突破了其結他手角色的一大步。然而Marr今次以個人唱作歌手姿態回歸,更可見證到他洗心革面而來。
自2005年起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定居多年的Marr回到曼徹斯特,這是其首張個人專輯《The Messenger》的製作背景。有別於The Healers的迷幻搖滾,在曼城及柏林灌錄的《The Messenger》之重點,是Marr重投英倫與歐陸色彩濃厚的獨立搖滾樂風——他說他是想回到他組成The Smiths前所希望做到的音樂風格。

爽朗不已的〈European Me〉正道出Marr的歐陸根源,主題曲〈The Messenger〉不但有著The Smiths般搶耳結他Riff,也有著輕盈的歐陸電子跳舞節奏,令人聯想起與Bernard Sumner(New Order)所組成的Electronic之聲音。新單曲〈Upstarts〉的清爽New Wave搖滾氣息來得固然英倫到不得了。 

可聽見到在《The Messenger》裡Marr一手結他演奏,乃亦比他近年參與過的作品為更接近The Smiths時代的手法。〈New Town Velocity〉有著The Smiths式如沐春風結他,但歌曲卻好比New Order的中板曲子。

甚至乎他所重拾回的,還有Post-Punk時代的英倫之聲。專輯開場曲〈The Right Thing Right〉便似十足利物浦後Post-Punk名團The Teardrop Explodes的作品(雖然用上是Northern Soul的節拍),〈Word Starts Attack〉可稱得上是Punk-Funk曲風吧,〈I Want The Heartbeat〉奏出Post-Punk式迷幻結他——這首節奏明快的歌曲,Marr所予人的感覺仍是那麼年輕。而〈Say Demesne〉勾勒出則是80年代英倫音樂的低調神髓,更有點Joy Division與早期New Order的況味。 

當然Marr的歌聲始終是其弱項,但已比The Healers時期已唱得好得多了。而貪心的樂迷大抵會想:如果這些歌曲交由Morrissey主唱就好了。說來,今年即將50歲的Marr能保持青春的外表,除了茹素之外,還有不喝酒以及每天跑步所致。

2013年3月8日星期五

Gallows + Fucked Up:雙肥硬核孖寶

來自英國瓦特福的Gallows與來自加拿大多倫多的Fucked Up攜手舉行巡演,那實在是合襯到絕的孖寶組合。兩者不但同是屬於近代的Hardcore-Punk流派樂隊,而且雙方都有一位胖子主唱。他們的聯袂演出昨晚就在Hidden Agenda舉行。 
當晚在場內我更發覺Gallows自2011年起加入的第二代主唱Wade MacNeil與Fucked Up的Pink Eyes(即Father Damian) ,原來彼此在台下的外形有點相似樣,幾乎可以把二人混淆;而且Wade又是來自加拿大的。
我聽Gallows時仍是Frank Carter當主唱,所以對Wade MacNeil這位前Alexisonfire成員還是有點陌生。他的演出亦非常之狂野,有趣他們有位隨行的樂迷,他會上台代替Wade唱歌,又會替Lags彈結他以讓他走落台。
看Fucked Up,焦點也自然落在Pink Eyes身上。在台上猶如過度活躍症肥佬的他實在娛樂性十足,表情多多,出場玩不夠四首歌已經脫衫又脫褲,身上只剩下boxer內褲上場,肥腩股罅畢露;即使未幾他已穿回短褲,但條短褲仍一直處於「hea著」狀態;他不時對著觀眾做鬼臉、走落台,這已不在話下,演出時又把用咪高鋒的電線纏頭、又把T恤作頭巾包頭、又拿樂迷的煙蒂辣胸膛、又用啤酒照頭淋,又讓樂迷扭乳頭….. 總之令人目不暇給。樂迷固然看得亢奮瘋狂不已。

當然,在Pink Eyes的Hardcore演繹背後,Fucked Up本身也是一隊很棒的獨立搖滾樂隊。他們的女低音結他手Mustard Gas,外表斯文得像小學教師。 

最後Wade再出場,與Pink Eyes合唱了Ramones的Punk Rock國歌〈Blitzkrieg Bop〉作結。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Atoms For Peace:原子湯姆

單是看到Thom Yorke這位Radiohead靈魂人物的名字,已足以喚來四方八面的膜拜,更何況這次是另組成以他為首的超級樂隊Atoms for Peace——其他成員還有跟他合作無間的監製Nigel Godrich、Red Hot Chili Peppers低音結他手Flea、R.E.M.與Beck的鼓手Joey Waronker、曾為David Byrne伴奏的巴西敲擊手Mauro Refosco,好一個夢幻組合。
聽Atoms for Peace的首張專輯《Amok》,你會衍生了一個疑問:到底這是Thom的新樂隊作品,還是在骨子裡只是他的第二張個人專輯呢?別說Atoms for Peace之名字是取自2006年首張個人專輯《The Eraser》內的一首同名歌曲,甚至《Amok》的唱片封面設計,也跟《The Eraser》來得同出一徹,所以難免予人這是他的個人前作之延續。別忘記Atoms for Peace第一首聯合創作的歌曲〈Judge, Jury & Executioner〉,名字也是Radiohead的2003年專輯《Hail to the Thief》裡一曲〈Myxomatosis. (Judge, Jury & Executioner.)〉之引伸。在Atoms for Peace身上正處處呈現著他的「Thom Yorke主義」。
毋庸置疑,Atoms for Peace是「Thom Yorke與樂隊」來。無論是作為製作人與程序員的Nigel,抑或Joey和Mauro,都是處於背景角色的樂手。能夠與Thom站在前線互相輝映,是Flea這位獨當一面的低音結他手。Atoms for Peace歌曲就的引人入勝,是Thom不吃人間煙火的歌聲與Flea一手銷魂的Bassline所絲絲入扣而來。

在Atoms for Peace裡Thom的兩大影響,是Four Tet與Flying Lotus的電音,以及Fela Kuti的Afrobeat音樂。我早已不再迷信所謂的超級樂隊可會帶來怎樣驚世駭俗的音樂,而Atoms for Peace所打造出的,也談不上怎樣前無古人的東西。況且在音樂取向上,也跟Nigel Godrich與Joey Waronker以及女歌手Laura Bettinson所組成的三人樂隊Ultraísta那跨越Electronica、Afrobeat與Art-pop的聲音為異曲同工。當然,Atoms for Peace之優勝,是就是因為有Thom的金嗓子,以及Flea的低音結他。

調子夢幻幽美的專輯開場曲〈Before Your Very Eyes...〉奏出了跳脫的Afrobeat肌理,Thom彷彿要回到他的Talking Heads根源——Radiohead的名字正是來自他們的1986年曲目〈Radio Head〉吧。主打單曲〈Judge, Jury & Executioner〉在鬼魅的Gospel Choir、夢幻的氛圍與七拍的步伐當中游走著Flea一手深潛Bassline,再配以不吃人間煙火的嗓音和鏗鏘木結他,可叫人聽得飄飄然。〈Stuck Together Pieces〉使我聯想到德國Krautrock元老樂團Can的曲風,細密的節奏之間好讓主唱與Bassline更呈水乳交融。在爵士鼓Groove滾動與溫婉流麗結他下的〈Reverse Running〉,再聽著Thom輕盈主唱,那不難尋找到箇中的騷靈爵士基因。

去年先以下載形式發表的〈Default〉,是由以電幻碎拍與IDM Synth Riff配以Thom無懈可擊假音主唱的歌曲;最新主打單曲〈Ingenue〉有著美麗的Synth Riff與如詩一般的溫婉歌聲,窩心得好比一首未來主義Lullaby;〈Unless〉有如把英國製作人Zomby的電音曲風套用上Polyrhythm之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