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8日星期三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美蘇太空競賽啟示錄

毋庸置疑由J. Willgoose, Esq.和Wrigglesworth所組成的英國倫敦2人樂團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是來得多麼風格別樹一幟:1. 他們是以電音曲風為基調的樂隊,卻又配以有機性的結他、Banjo、真鼓演奏,甚至弦樂與管樂,從而打造出跨越Dance-Punk/Indie-Dance、Electro、Funk、Folk以至Krautrock節拍以及電影配樂而來的折衷主義聲音;2. 創團成員Willgoose所精心挑選、喋喋不休而來的古老政府宣傳片與紀錄片檔案的人聲取樣,更是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2013年發表的首張專輯《Inform - Educate - Entertain》令到他們名聞遐邇——專輯曾打上英國排行榜第21位,還被選為BBC 6Music的年度10大專輯之一、備獲AIM Awards的「最佳獨立專輯」之提名,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這個名字能夠廣受注目亦是不爭之事實。即使Willgoose用上古老的影片作人聲取樣,卻不代表PSB要去戀舊/懷舊;所使用的人聲取樣是來自舊檔案,但其歌曲卻不是用上古老的音樂。他說:「我們帶來過去的東西而以新的方式來編制取景,跟他們於現在接合。」又或者有如他們曾表示——以未來的音樂來教授了舊日的一課。來到睽違兩年的第2張專輯《The Race For Space》,便更彰顯他們的「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 姿態。

《The Race For Space》以冷戰時期「美蘇太空競賽」為題的概念專輯,帶出是1957到1975年期間美國與蘇聯的太空競賽歷史——兩國在開發人造衛星、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等空間探索領域的競爭,從蘇聯在1957年發射了第1顆進入地球軌道的人造衞星「衞星一號」(Sputnik 1)而震撼了整個西方說起。早在2013年初Willgoose為BFI的美蘇太空影片製作配樂時,已定下了這個構思。 
配合「美蘇太空競賽」之概念,《The Race For Space》還採取雙封面的設計——同時有「美國版」與「蘇聯版」兩個封面,兩個都是封面、任君選擇;而打開這個Gatefold封套,內裡是一片茫茫無際的太空景象,沒有上與下之分,正如身處太空的無重狀態般。

Deep Techno/ Balearic曲目〈Sputnik〉是說蘇聯的「衞星一號」。先行單曲〈Gagarin〉是向史上首位登上太空的太空人Yuri Gagarin(蘇聯)作致敬,在Afrobeat節拍以及6人銅管樂與5人弦樂的伴奏下,祭出了Gagarin雄赳赳的超級英雄姿態,其單曲唱片封面也大玩蘇共式美藝設計。靡爛幽美的Downtempo曲風下,〈Valentina〉是以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太空人Valentina Tereshkova為題,由於PSB所取材的人聲Sample都缺乏女聲的東西,所以他們索性找來英國Sussex雙人女子Dream-Folk組合Smoke Fairies為他們獻聲唱和。 

主題曲〈The Race For Space〉以Choir唱詠配以總統甘迺迪在1962年的Moon Speech;〈Fire In The Cockpit〉是說1967年阿波羅1號例行測試中指揮艙發生大火令3名太空人喪生的悲劇,漫天無際的氛圍下乃奏出一份悲愴沉痛;歐陸電音風格的〈The Other Side〉是帶出飛越月球之旅。〈E.V.A.〉是其扣人心弦的太空搖滾樂曲,好比衝上雲霄的〈Go!〉再次是他們乘著Krautrock/Motorik Beats而來的曲目,一飛沖天去。

2015年2月10日星期二

Carl Barât & The Jackals:樂隊再統治

走出英國獨立搖滾名團The Libertines,又組成過超級組合Dirty Pretty Things,最終Carl Barât也在2010年作正式單飛發展,出版了他的首張同名個人專輯《Carl Barât》。那時我們都看到他要擺脫以往The Libertines或Dirty Pretty Things的Garage Rock姿態:在Leo Abrahams操刀監製下加上不少歌曲都Carl是利用鋼琴寫成,作品也呈現出陣陣歐陸風氣,甚至多少戲劇性Cabaret感覺,無疑是讓Carl予人洗心革面而來的印象。但後來我與Carl談起這專輯,他好像一臉不滿意。 
事實上,我先後在2012及13年在香港看過Carl Barât的現場演出,他帶來都是以4人搖滾樂隊形式的表演(也有Acoustic部分),有別於《Carl Barât》專輯時的風格。所以對於現在Carl再組成他的樂隊Carl Barât & The Jackals灌錄新專輯,那亦不出奇。

《Let It Reign》既可視之為Carl Barât的第2張個人專輯,但實情這是Carl Barât & The Jackals的首張專輯來。 
2014年初,Carl表示要組成了他的新樂隊,才去發表下張專輯;原定作為他第2張個人專輯的作品,也要以樂隊的姿態而來。他說:「我不想再作個人音樂藝人,我想再組另一隊樂隊與直截了當地去做音樂。我不想只去僱用Session樂手來巡演。」然而Carl卻又不想找來合作已久的樂手,而是要全新的生力軍樂隊成員。於是他在Facebook落廣告徵求結他手、低音結他手及鼓手,結果喚來千多人應徵,最終找來了Billy Tessio(結他)、Adam Claxton(低音結他)和Jay Bone(鼓)組成The Jackals。

當我看到Carl Barât & The Jackals找來洛杉磯Hardcore Punk樂隊The Bronx的結他手Joby J. Ford操刀唱片監製時,已好肯定箇中的聲音會跟《Carl Barât》專輯時為大相逕庭。無疑,在《Let It Reign》專輯裡,Carl正重拾回那種粗獷而來的Indie Rock功架但又不失他的音樂情感。 

先行單曲〈Glory Day〉是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306位遭槍決的英聯邦逃兵,Carl說他們擅離職守不是怯懦而是受了精神創傷,所以是無罪,在有如The Clash的Punk-Reggae曲風下亮點還有Beastie Boys的敲擊手Alfredo Ortiz伴奏。新單曲〈A Storm Is Coming〉並沒有曲如其名的暴風雨來臨之感,反而卻有著如沐春風的清爽獨立搖滾氣息,好比他在The Libertines時期的作品之丰采,而在MV裡他們飾演被電視催眠洗腦的機械化工廠員工,向差利•卓別靈的1936年電影《摩登時代》作致敬之意也不言而喻。 

以小號作前奏的〈Victory Gin〉祭出扣人心弦的火辣獨立搖滾曲風,由Acoustic曲風帶出的〈Beginning To See〉是多麼真摯動聽的Brit Rock歌曲伴以柔揚弦樂而來,〈March Of The Idle〉來得如斯情感豐富但又有火。〈Summer In The Trenches〉再次彰顯出The Clash對他的影響,〈War of The Roses〉聽得到Mod的根源,而〈The Gear〉正告之他仍Punk Rock得起。

2015年2月4日星期三

Kraftwerk: Pop Art紀錄片

早前BBC4播映了德國杜塞爾多夫電子音樂教父Kraftwerk的一小時紀錄片《Kraftwerk: Pop Art》。影片的德文版早在2013年已於德國播映,現在才由BBC4帶來英文版。
 《Kraftwerk: Pop Art》片中的被訪者包括德國Krautrock老祖Can的Holger Czukay、法裔紐約DJ兼Remix製作人François Kevorkian、底特律Techno先鋒Derrick May、樂評人Paul Morley、平面設計師Neville Brody、Tate Modern的策劃人Caroline Wood、樂隊的攝影師Peter Boettcher,但就是沒有Ralf Hütter等人作現身說法,只用上一段他在1981年的訪問片。

2015年2月3日星期二

Sleater-Kinney:三個女人再一個墟

踏入2015年,美國獨立搖滾界最為熱話的回歸之作,毋庸置疑是華盛頓州奧林匹亞3人女子樂隊Sleater-Kinney所帶來第9張專輯《No Cities To Love》,畢竟分道揚鑣發展多時的她們,這已是跟前作《The Woods》整整相隔了10個年頭的新專輯,大家都喜見Corin Tucker、Carrie Brownstein和Janet Weiss再次走在一起。 
來自90年代太平洋西北地區Riot Grrrl獨立音樂圈的Sleater-Kinney,當年玩著惡死噪動朋克搖滾歌曲的少女,如今已是4字頭的中女;但她們所奏出的獨立搖滾仍是那麼精采,新專輯再次為樂隊喚來高度評價。正如Corin所說:「今天的Sleater-Kinney來得感覺更強與更具策略性。」

發表過集迷幻與經典搖滾風於一身的2005年專輯《The Woods》以及舉行巡演之後,樂隊在翌年6月宣佈「沒有計劃在未來作巡演及錄音」,某程度上她們已處於解散的狀態。分道揚鑣後,Janet加入了前獨立搖滾名團Pavement主唱Stephen Malkmus的樂隊Stephen Malkmus and the Jicks;Corin組成了她的樂隊The Corin Tucker Band;Carrie則與Janet Weiss另組成全女班4人樂隊Wild Flag,另一方面Carrie還投身成為女演員進軍喜劇界發展,與Fred Armisen組成喜劇2人組ThunderAnt。 
看來Sleater-Kinney對5字尾的年份特別有緣:樂隊的首張同名專輯《Sleater-Kinney》發表於1995年,暫別前的專輯《The Woods》是2005年出品,來到今次的10年來回歸專輯《No Cities To Love》則是在這個2015年初面世。

《No Cities To Love》作為繼《The Woods》的全新專輯,Sleater-Kinney在2012年間已走在一起Jamming與寫歌,實驗著她們再次走在一起後的成果;復合後她們的主旨是要對樂隊作重新創造,而多於緬懷過去。作為3人樂團,重點是Corin和Carrie這對音樂夥伴可以再擦出火花。Janet說:「我常認為Corin和Carrie是很棒的音樂Soulmate,暫休之後令到她們的關係更緊密、極度渴望再次合作,以帶出她們真摯的表現。」

為《No Cities To Love》擔任唱片監製是John Goodmanson(Bikini Kill / Blonde Redhead / Death Cab for Cutie),熟悉Sleater-Kinney的朋友都不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到底過去樂隊的7張專輯中佔了4張是交由他操刀。所以在新專輯裡聽到都是甚正宗的「S-K之音」。

唱道”We’re wild and weary, but we won’t give in”的扣人心弦主打單曲〈Bury Our Friends〉是說她們3人(或2人)的關係,〈Hey Darling〉是唱給其樂迷的訊息。唱出在資本主義下人們之價值的專輯開場曲〈Price Tag〉祭出是如此懾人心魄、咄咄逼人的節奏張力,不失樂隊的左翼立場。〈Fangless〉是她們的霸氣Punk-Funk歌曲,新單曲〈A New Wave〉重拾回New Wave / Girl-Punk的狂野。 

而勾勒出靡爛都會風景的主題曲〈No Cities To Love〉,歌曲的宣傳影片不是正路的音樂錄像,因為片中聽到並非Sleater-Kinney的版本,而是交由一眾圈中好友為她們分別演繹此曲,從My Chemical Romance的Gerard Way、Dinosaur Jr.的J. Mascis等樂手,到演員Fred Armisen、Ellen Page、Connie Britton、Norman Reedus、Sarah Silverman,抑或導演兼作家Miranda July,皆為她們獻唱起此曲,可見Sleater-Kinney在圈中人緣甚佳。

2015年2月1日星期日

Swans:朝拜天鵝現場

期待已久Swans的香港場音樂會終告在1月30日於灣仔The Vine Centre 2舉行,也是其大中華巡演的首站。這隊美國紐約市傳奇性Cult團的現場演出,果然是名不虛傳:1. 音量聲浪真的很浩瀚巨大,站近舞台的樂迷要有戴上耳塞的必要;2. 他們的演出是多麼震撼的現場音樂體驗,接近兩個半小時的表演,樂隊一行6人都像著了魔地演奏之狀態,樂曲都是喋喋不休的冗長而來,印象中各人只曾喝過一次水。Swans的現場演出,是一種宗教儀式,靈魂人物Michael Gira的一舉手一投足全然是教主風範。 
即將61歲的Michael Gira固然是大家的焦點,中場的「自摑」演出正是Swans馳名的苦痛表現,台上的狂妄藝術家,台下與樂迷會面簽名時卻表現得甚友善。其餘各位天鵝大叔都令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元老結他手Christoph Hahn總是一臉沉實;在80年代尾加入的Christoph Hahn是台上另一焦點,他的Pedal Steel得以奏出如雷貫耳的暴烈音量;前Cop Shoot Cop的鼓手Phil Puleo看來是他們樣子最「親民」的一員;前The Gunga Din與Services的Christopher Pravdica奏著低音結他時肉緊表情十足;長髮毛男Thor Harris不僅是敲擊手,也是有負責小號及小提琴演奏的多元樂手。
演出尾聲的最後一曲切入有如Neu!的Motorik Beat曲風,我們聽得舞動起來。期待在Swans下張專輯聽到此曲的錄音室版。
之前,我為內地新媒體《iWeekly》做了一個Michael Gira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