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星期一

In the Year 1994:1994年10月21日我出版了《MCB》創刊號

25年前,我做過甚麼?1994年2月初,我自掏腰包出版第一本樂評作品集「紅書」《音樂殖民地》;半年之後,我在8月再出版第二本樂評作品集「藍書」《音樂殖民地2》。跟著,《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創刊號就在1994年10月21日面世,當時我才年僅22歲,而我也從此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今個10月也是《MCB》的創刊25週年紀念。 
在1994年,那有甚麼誘因能夠驅使我自資辦起自家音樂雜誌、膽粗粗地展開我的十年紙媒出版事業?誠然,一切都不是有甚麼計劃部署而來,更莫論是有何鴻圖大計的生意,何況窮鬼的我亦根本沒有幾多資金可言,那純粹只是機緣巧合地以極低成本發生。年青,就是可以「一個唔覺意」便好熱血地搞了一些東西出來。甚至當初我想如果《MCB》可以出版到第十期,就已經可以「畀啲掌聲自己」,結果一做便做了十個年頭。

當年驅使我創辦《MCB》,最大原因那時的外國音樂生態得以叫我大感刺激興奮。如果你問我:1994年是音樂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年頭嗎?我會答:對於我來說,1994年卻毋庸置疑是一個重要的音樂年份。 

一直以來,都好想把在1994年圍繞著我、衝擊著我的音樂紀錄下來。今年3月間想到將會是《MCB》創刊25週年,於是便動手在Spotify開始選輯這個《In the Year 1994》歌單,但不久之後便擱置了下來,直到這個10月才決心把這個playlist完成。簡而言之,《In the Year 1994》歌單就是「我的1994年soundtrack」。

超過九小時、有百多首曲目的1994年歌單,當年我就是從這些聲音走過來。把迥然不同流派的音樂串連在一個playlist上,我就是喜歡所出現的起承轉合效果。
 
1994年,英國的Britpop運動正式全面爆發,美國的alternative rock / indie rock體系百花齊放;trip hop固然一發不可收拾,一眾electronica(techno / trance / ambient / IDM / jungle)更叫我趨之若鶩;美國東西岸的hip hop都好精采,英倫acid jazz仍方興未艾,post-rock體系也不張揚地啓動。當年我有沒有買齊歌單上作品的唱片?那當然沒有吧,有不少都是在1994年之後才追聽回。
再回到五年前的2014年,那是《MCB》創刊20週年。那年,我的確曾構思過辦一些20週年紀念活動,較具體的想法是出版只此一期的20週年紀念號,甚至已開始著手籌備,但跟著發生了雨傘佔領運動,所有構思與舉動也被我撒回。今年《MCB》創刊25週年,年初時我也曾閃過一些念頭,然後遇上這場漫長而嚴峻的抗爭,一切也不用再多想吧。所餘下的,就是這個《In the Year 1994》歌單。

我在1994年創辦《MCB》,在此之前我在《年青人周報》寫了好幾年樂評(是我在《MCB》前發表得最多文字的地方),也在《音樂一週》做過助理編輯。再把時間再推前一些,我可以說是在1987年暑假當我仍是個中學生時已「出道」,於是一寫便差不多無間斷地寫了32年,幾乎已成為了一頭化石。 

在《MCB》的紙媒雜誌完結後,我開始了我的freelance生涯,這十多年間我也曾兩度為音樂網媒工作過(要上班那種),但卻不是穩定的狀態。今天我仍在孜孜不倦地寫,即使曾做過很多有關音樂文化的工作,到頭來我還是在寫樂評文章,至今我仍未能泊岸,而且這條船的燃料也好像快要用完了。今天我依然視寫樂評為我的工作,但這樣我花了半世人做了30幾年的東西,無奈地已肯定不能再當作為一番事業。在未來日子我會繼續寫嗎?會!就算我已被視為不合時宜的大叔,就算我有一種無力感,只要我一息尚存我仍想繼續寫,直至我選擇離去。

2019年10月20日星期日

Kim Gordon:女王單飛

美國紐約市傳奇性另類搖滾天團Sonic Youth早已名存實亡,各成員皆作分道揚鑣發展多時。在2011年之後,Thurston Moore和Lee Ranaldo都分別出版過多張個人專輯;然而陣中女主將Kim Gordon,卻要到這個2019年10月,才姍姍來遲地以66歲之「高齡」在美國獨立名廠Matador Records旗下發表首張個人專輯《No Home Record》,唱片為她取得高度評價。 
作為獨立音樂界的「教母級」女性音樂人icon,Kim Gordon儼如Sonic Youth裡的霸氣「女王」,影響著riot grrrl運動的指標性人物。而Kim自80年代末開始,已有她走出Sonic Youth以外的音樂project。

先是她跟「cult 后」Lydia Lunch等人組成的曇花一現no wave樂隊Harry Crews;最廣為人知是以她和Pussy Galore的Julie Cafritz為首再加上Boredoms鼓手Yoshimi P-We和 Pavement低音結他手Mark Ibold所組成的alternative rock超級組合Free Kitten;還有她跟Bill Nace組成的avant rock實驗組合Body/Head,以及近年跟Alex Knost組成的另一實驗結他音樂二人組Glitterbust。所以如今就是Kim Gordon首度豁出去以個人名義正式作單飛。
Kim Gordon首張個人專輯《No Home Record》取名自比利時女性主義導演Chantal Akerman的一齣2015年同名紀錄片。在專輯裡Kim的音樂拍檔是洛杉磯幕後音樂人Justin Raisen,曾為Sky Ferreira / Charli XCX / Angel Olsen / Sunflower Bean / Marissa Nadler / Lawrence Rothman操刀監製的他,那不單是《No Home Record》的製作人兼混音師,而且有過半數歌曲都是Kim跟他合寫出來,所以這專輯也可以視為二人之間的合作。

Sonic Youth是來自美國紐約市樂團,他們的音樂也有著濃烈的紐約市氣息。沒錯Kim Gordon的出生地是紐約州羅徹斯特,但她在五歲那年便舉家移居洛杉磯,而她也是在當地成長,直到她在洛杉磯Oti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畢業後,才於1980年來到紐約市向藝術事業發展,從此落地生根。相隔35年後,Kim終於在2015年重返洛杉磯定居,而《No Home Record》也是在洛杉磯的Sphere Ranch錄音室錄製。

回到洛杉磯居住了幾年,Kim Gordon說:「感覺很像家,但在這個地方的流動人口卻又讓人們有時感到就像沒有家那樣。」《No Home Record》是她的一次尋根抑或還原基本步?回到80年代初葉時她開始玩音樂時,那是以一台鼓機、一支結他以及一些從雜誌廣告文案抄襲回來的歌詞來創作歌曲,而今次《No Home Record》裡的歌曲,正是特別多有鼓機的運用。也有別於她在2010年代樂團如 Body/Head及Glitterbust的實驗與即興音樂路線,在其首張個人專輯裡亦回復了song-based的歌曲方針。

早在2016年已發表的〈Murdered Pony〉是她最早釋出之個人曲目,於post-punk的底蘊下有著昔日Sonic Youth那種靡爛黑暗而張牙舞爪的80年代地下搖滾風骨,為此曲打鼓是全女班post-punk樂團Warpaint的Stella Mozgawa。

《No Home Record》在8月間帶來的先行單曲〈Sketch Artist〉,驚喜之處是Kim 是祭出把techno、industrial、noise rock共冶一爐而又有著幽暗美麗的曲子,如果Aphex Twin為Sonic Youth由Kim主唱的慢歌製作remix ,大抵會是這模樣。柏林電影製作人Loretta Fahrenholz為此曲拍攝的m 亦是在洛杉磯取景,Kim 飾演一名「 Unter 」司機。

大唱”Air bnb! Gonna set me free”的另一單曲〈Air BnB〉,是最接近Sonic Youth感覺的art punk曲目,但又混搭著電鼓程序肌理。而Kim首次跟製作人Justin Raisen見面,正是在一家Airbnb的出租民宿。
 
新單曲〈Hungry Baby〉大可形容為The Stooges式garage rock歌曲而又有著巨大結他噪音音牆,還饑渴地唱”Touch your nipple / Pretend you’re mine”。
 
回到我先前所說,在《 No Home Record 》裡以鼓機主導的歌曲可謂比比皆是。夢幻神秘的〈Paprika Pony〉背後交織著是low-tech的鼓機節拍與聽似mbira(非洲手指琴)或marimba之迷魂琴音。與Jake Meginsky合寫的〈Don't Play It〉在lo-fi techno曲風與Kim用上大量reverb的主唱下,壓根兒是回應了Suicide的electro-garage-punk風格。而跟Shawn Everett (The Voidz / The War on Drugs)合寫的〈Cookie Butter〉,更簡約得只有大剌剌的鼓機節拍與 Kim 的半吟半唱。
 
 (原文刊於《扭耳仔》)


2019年10月4日星期五

Nothing:軟中帶剛的shoegaze現場演出

久違的Songs For Children把美國費城shoegaze / noise rock樂隊Nothing帶來香港,在10月3日於MOM Livehouse舉行專場音樂會。 
毋庸置疑,Nothing是現場比錄音室為精采的樂隊。其現場演出在靈魂人物Dominic Palermo的動人shoegaze歌曲下,他們壓根兒是一隊hardcore底蘊的樂隊來,來得軟中帶剛,可以玩得很爆。畢竟陣中樂手都是來自hardcore界。 
完場後拿著Nothing去年的《Dance on The Blacktop》專輯給Dominic簽名,他把封面上的模特兒塗鴉了。他又告訴之他已不是住在費城,而移居到紐約市,並叫我下次去NYC時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