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Lanterns On The Lake:湖上燈籠高高掛

很喜歡Lanterns On The Lake「湖上的燈籠」這個樂隊名字,那是來得多麼引人入勝、詩情畫意與有著一種古雅的情味,足以襯托出這隊英國泰恩河畔紐卡素樂隊宛如湖光山色的幽美脫俗Dream-Pop風格。 
要剖析Lanterns On The Lake的Dream-Pop / Indie-Pop聲音,那可以說是包含著Folk、Electronica與Chamber-Pop的元素而來。女主唱Hazel Wilde嗓音與筆下的曲子無疑是來得有著民歌的底蘊,而結他手Paul Gregory亦每每為歌曲帶來幼細的電音肌理與氛圍製作,再加上Sarah Kemp古意盎然的室內樂小提琴演奏,Lanterns On The Lake在2011年於獨立名廠Bella Union旗下發表的首張專輯《Gracious Tide, Take Me Home》裡,便是呈現著這樣的音樂姿態。

正當Lanterns On The Lake在去年收錄繼《Gracious Tide, Take Me Home》後之新專輯的時候,隊中的Adam Sykes和Brendan Sykes兩兄弟忽然作出了離隊的決定,那無疑對樂隊做成了一定的影響。Hazel說即使Sykes兄弟在歌曲創作上都從不是扮演主導創意的角色,但他倆的退出,也足以讓各人感到是Lanterns On The Lake的巨變。人事變動、財政出現問題、錄音計劃未能如期進行,那時他們的確有過想放棄的念頭。但全因為他們仍相信樂隊所做的東西是值得一幹、相信這些歌曲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這股熱血乃足以驅使他們把第二張專輯《Until The Colours Run》完成。 
現在,Lanterns On The Lake已由昔日的六人樂隊而改組成五人陣容,除了本來的Hazel、Paul、Sarah和鼓手Ol Ketteringham外,新成員Andrew Scrogham接任了Brendan的低音結他手崗位,反而現在樂隊裡已沒有了Adam作為第二主唱的角色。

作為《Until The Colours Run》的先行單曲,Hazel通過〈Another Tale From Another English Town〉這首美麗而哀愁的Dream-pop歌曲來道出現在英國社會令他們透不過氣來,並唱道”We don't want to fight / We want the quiet life”,因為在灌錄這張專輯時,他們很多朋友都在失業中;歌曲由兩位女孩子演出的MV亦表現出人們面對年青與純真消逝的傷感。 

Lanterns On The Lake仍是把持著同樣的曲風配方而來,但樂隊在過去一年的經歷,卻讓他們的音樂情感變得濃郁起來,歌曲對比較大。即使專輯是有陰暗與社會性的一面,但樂隊的主旨是要以他們的歌曲來走出黑暗、展現出色彩。 

主題曲〈Until The Colours Run〉在夢幻的氛圍間發放著一股正能量的動力而來,歌曲的歷險式動畫MV亦相當引人入勝,開場曲〈Elodie〉在扣人心弦的曲風下正集齊民歌、古典風與Shoegaze搖滾之動盪而來。另一方面,也有〈Green and Gold〉這樣縈繞心頭的幽幽鋼琴Ballad,〈The Ghost That Sleeps in Me〉是如斯的蒼白空靈,抑或叫我聯想到後期Cocteau Twins那溫暖而出塵聲音的〈Our Cool Decay〉。

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Russian Circles:圈憶體

你就說我後知後覺吧!然而我卻承認,我真的是因為在去年10月於Hidden Agenda看過美國芝加哥Post-Rock / Post-Metal三人樂隊Russian Circles的現場演出,從而加深了我對他們的熱衷程度、重新給我驚為天人的印象,那是有別於之前單聽其錄音室版作品的感覺。畢竟當晚Russian Circles所帶給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現場音樂體驗——在漆黑的舞台上,只有在Mike Sullivan、Dave Turncrantz和Brian Cook身旁亮起三盞復古鎢絲燈,他們帶著Black Metal張力轟炸的Post-Rock演奏,也儼如包圍著一股足以把我們吞噬的闇黑氛圍而來。 
繼2011年被視為他們最重型與黑暗的《Empros》後,Russian Circles在早前發表了其第五張專輯《Memorial》,正保持著樂隊近年每兩載發表一張專輯之產量。而唱片監製仍是自2009年專輯《Geneva》起便合作無間的美國紐約市New Prog樂隊Secret Machines成員Brandon Curtis。

在《Memorial》裡,我們聽到是如今全然走向成熟的Russian Circles,呈現出重型暴烈與蒼白冷靜的兩極,讓彼此之間產生出不協調的效果但又能夠互相共存。 
要聽重型緊湊而黑暗蒼白的黑金屬組態的一面,在《Memorial》內仍比比皆是——〈Deficit〉在驚濤駭浪的氣勢下有著驚慄的電影氛圍營造,〈Burial〉儼如一場意景浩瀚的末世風景,〈Lebaron〉那硬橋硬馬的金屬霸氣,都同樣勾勒出無懈可擊的闇黑張力。

對比之下,〈Lethel〉已是較正路的Post-Rock / Instrumental Rock樂曲;而〈1777〉在蕩氣迴腸巨大的音量下,則營造出一片悲愴戚然、傷春悲秋的電影音樂氛圍;〈Cheyenne〉則是他們更為電影音樂感的氛圍搖滾樂章,來得詩情畫意而具有靜謐的暗湧。 

Russian Circles表示他們今次有向英國Prog Rock老祖Pink Floyd的1977年專輯《Animals》取經,那不但是追求樂曲的起承轉合,還有《Memorial》用上了概念專輯式鋪排,以〈Memoriam〉和主題曲〈Memorial〉這兩首姊妹曲作首尾呼應。由木結他帶出的短短開場曲〈Memoriam〉是歷來Russian Circles最為美不勝收的Ambient結他樂章;結尾的〈Memorial〉換上另一個音調與交由早前才出版了第四張專輯《Pain Is Beauty》的加州洛杉磯歌德民謠/實驗民謠女唱作歌手Chelsea Wolfe演繹出,這也Russian Circles首次有主唱的歌曲,在Chelsea的不吃人間飄逸嗓音下,是Russian Circles踏足Dream-Pop與Dark-Folk範疇的一次。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My DJ set @ Clockenflap 2013

今年我在Clockenflap 2013的DJ set演出日期及時間:
Day 2: 30 Nov(Sat), 1:45pm - Robot Stage

今個星期六見!

2013年11月21日星期四

Polly Scattergood:不是新Kate Bush

四年前,英國著名獨立名廠Mute帶來Polly Scattergood這位金髮倫敦唱作女生叫我為之注目,是她的首張同名專輯《Polly Scattergood》能夠得到Mute創辦人Daniel Miller與已故英國導演Derek Jarman昔日的御用電影配樂作曲家Simon Fisher Turner聯袂監製——而明顯地,真正落手落腳操刀製作的是後者。而Polly也得以背負上「21世紀Kate Bush」之美譽,雖然她對這標籤乃並不以為然。 
相隔了足足四年,Polly才終告發表其第二張專輯《Arrows》——蓋著是一個心曠神怡地以藍天白雲配粉紅色大字的唱片封面,那不獨因為她是務求慢工出細貨完美主義者,而是期間改變了創作方針。而今次與前作的最大分別,是她不再孤身創作,而是找來曾跟Moby、M83合作的Glen Kerrigan與她合寫歌曲。
在首張專輯之後,Polly已開始在倫敦的家中寫歌,可是出來的作品都不是她所想要的聲音。結果她作出了一個決策——與其毋須趕急完成,那倒不如把所有歌曲重新寫過。她找來Glen合作,二人帶同流動錄音器材,移師到德國柏林寫歌;又在英國諾福克郡的農舍寫了一些、在倫敦寫了一些,《Arrows》就是這樣跨地域創作出來。但今次已不再由Simon Fisher Turner任唱片監製,而是換上Ken and Jolyon Thomas這對父子檔的製作二人組。

Polly以Glen為合作夥伴,因為他們對電子音樂乃有著同樣的理念。她是Kraftwerk迷,她一向都想更加投進電子音樂路線,在《Arrows》裡Polly正要朝往這個方向進發,大玩電子合成器。先行單曲〈Wanderlust〉便是首開宗明義的Electro-Pop歌曲,讓有如英國電音流行樂先鋒Gary Numan的Synth Riff與她幽美的嗓音絲絲入扣而來;〈Subsequently Lost〉正是有著如流水行雲的Synth演奏與Euro-Disco節奏的明快Synth-Pop曲目;而〈Falling〉那好比把Kylie Minogue的電音流行曲交由New Order處理,〈Disco Damaged Kid〉則是首傷感的電音舞曲。 

但《Arrows》並不全然是Polly的Electro-Pop專輯。新單曲〈Cocoon〉在電音曲風下,便來得有如Goldfrapp作品般美麗、冷豔而空靈,同時也有〈Machines〉、〈Miss You〉、〈I’ve Got a Heart〉這類電影感慢版縈繞心頭的Ballad曲目——也許Polly會認為我是躲懶的樂評人,但我真心覺得她的聲音在某程度上真的是很Kate Bush。 

而〈Wanderlust〉和〈Cocoon〉兩曲的MV,同是由西班牙馬德里錄像共同體NYSU執導。〈Wanderlust〉是拍攝出一名女生不斷以重複的舞步進出錄影廠內的101號房間佈景,但佈景裡卻逐漸新增上人物與道具佈置;而〈Cocoon〉則用上三組鏡頭同步放映形式,帶出催眠師催眠一名富家女追尋記憶,耐人尋味。兩齣影片的關連點,是在〈Wanderlust〉裡,出現於電視機屏幕的內的Polly,背後是旋風圖象;而在〈Cocoon〉裡,不但再次用上旋風圖象背景,還有以旋風圖案的器具來催眠那富家女。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Arcade Fire:從反映器燃點舞曲之火

我不知道有幾多人仍在懷緬加拿大蒙特利爾樂隊Arcade Fire在2004年首張專輯《Funeral》時的牽動人心、充滿傷逝情味聲音,但對我來說卻喜見以Win Butler與Régine Chassagne夫婦為首的他們在多年來所發生的進化過程,從不固步自封與留守著過去的音樂姿態。正如今天Arcade Fire的歌曲已Baroque-Pop不再,又正如他們可以創造出《Reflektor》這樣的專輯。 
把持著每三年發表一張專輯的產量,繼每首歌曲都能祭出不一樣風格的《The Suburbs》之後,Arcade Fire在今個秋天發表樂隊的第四張專輯《Reflektor》。談論《Reflektor》之重點,那不獨是他們別具野心地打造出一套雙唱片專輯,還有找來前紐約市樂團LCD Soundsystem靈魂人物James Murphy這位Dance-Punk鬼才,跟他們與合作無間的製作人Markus Dravs(Brian Eno / Björk / Coldplay)聯袂監製,並在James的紐約市DFA Records Studio灌錄。

Arcade Fire與James Murphy已認識多時,而前者過去的歌曲也不乏帶有跳舞節奏的時候。但就是意想不到雙方可以走在一起合作,尤其是Arcade Fire的音樂一向予人是相當的文藝氣息,到底他們又如何配合到James的舞曲化製作手法呢? 
歌曲內容上,影響著Win Butler是丹麥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的「現時代」(The Present Age)哲學,法國導演Marcel Camus以希臘神話奧菲斯與尤麗狄絲故事(音樂天資超凡的詩人歌手與美麗的水神女仙)為題、在巴西拍攝的1959年電影《Black Orpheus》,貫徹Arcade Fire的文藝素質——《Reflektor》的唱片封面,正用上了法國雕塑家羅丹的1893年雕塑品「奧菲斯與尤麗狄絲」。另一方面,在《Reflektor》裡亦處處可以聽到James的斧鑿痕跡,無論是Groove節奏或Vintage Synth之運用,一下子Arcade Fire亦跳脫起來。

先行單曲兼主題曲〈Reflektor〉正顯示出他們天衣無縫的合作,這首乘著Disco-Funk節奏而來的七分鐘Epic式Art Rock歌曲,並糅合著海地Rara Music敲擊樂肌理,而亮點當然是下半部分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出場客串獻聲,雖然只唱得幾句,但已有如神來之筆。歌曲MV由英國著名攝影師/導演Anton Corbijn執導,一貫他的耐人尋味黑白片拍攝手法。

加勒比海島國海地是Régine家族的家鄉,海地的民族音樂Rara Music是今次Arcade Fire的音樂影響之一,更找來當地的敲擊樂手伴奏,比如〈Here Comes the Night Time〉和〈Awful Sound (Oh Eurydice)〉的敲擊前奏便是源自Rara Music,令我聯想起某些Talking Heads的歌曲;而新主打歌〈Afterlife〉在敲擊樂肌理絲絲入扣下,是多麼流麗的Indie-Dance歌曲。 

起初《Reflektor》曾在牙買加灌錄,〈Flashbulb Eyes〉此曲便開宗明義地帶著牙買加Dub Reggae的薰陶而來。再聽〈Joan of Arc〉的Glam Rock步伐、〈Porno〉建基於Synth-Pop曲風上,今次亦一如《The Suburbs》般來得風格多元。長達十一分鐘的〈Supersymmetry〉是多麼電幻而美麗,尾段送上長長的太空電聲與弦樂合奏。

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Midlake:湖光變色

毋庸置疑,美國德州登頓的獨立搖滾樂隊Midlake的2010年前作專輯《The Courage of Others》為他們締造了相當的奠定性意義,叫好又叫座,歌曲清幽雋永而美不勝收。可是正當他們在籌備再下一城的新作之際,主唱兼歌曲創作人Tim Smith卻毅然作出離隊的決定。也許樂迷的反應是:Midlake要完蛋了。實情是樂隊的結他手Eric Pulido站出來當起Frontman,填補上主唱的崗位,而Midlake亦由本來的五人姿態而拓展成現在的六人樂隊陣容。
故事是這樣的:當《The Courage of Others》的巡演在2010年底完結後不久,Midlake已急不及待開始籌備的新專輯。他們回到孕育出前作《The Courage of Others》的德州水牛城農場錄音室,在2011至12年間為新專輯工作,可是合作卻未見重大成果,有如失去了甚麼似的。然後樂隊趁空檔期舉行了幾場演出,而當時他們並沒意料到這是Midlake最後一次與Tim Smith的公演。回到登頓之後,Tim就在去年11月宣佈退出。

然而他們並沒有陣腳大亂起來。Midlake沒有物色新的歌手來填補上Tim的空缺,而是由結他手Eric Pulido接任主唱兼歌曲創作人的主將角色,成為了現在Midlake的靈魂人物。再加上兩位新成員的加入,他們倆睽違四年的全新專輯《Antiphon》,我們聽到是經過了重新啟動的Midlake。 
Eric Pulido領軍下的Midlake在其第四張專輯《Antiphon》裡所做到,是要同時聽來有熟悉的感覺之餘亦要有著改變。他們的主旨,是要重投迷幻搖滾的聲音,所以這次的歌曲都減低了《The Courage of Others》師承自 Pentangle、Fairport Convention、The Incredible String Band的英倫民謠與復古氣息,而再度搖滾起來。

作為主題曲兼主打歌〈Antiphon〉,Midlake即宣示他們的迷幻搖滾取向,有如飛翔狀態的迷幻搖滾歌曲。〈The Old And The Young〉是來得輕盈而有著搶耳的副歌的迷幻流行曲,〈Provider〉是他們的Dream-Pop曲目。但他們也並非把其民謠底蘊作一刀切,所以仍有〈Aurora Gone〉這首美麗而迷幻的「前衞民謠」Progressive Folk歌曲。 

〈Vale〉是Tim離隊後Midlake的第一首創作,對於這是首由電影感而推至扣人心弦起來的作品是首純音樂曲目,亦並不出奇。重整旗鼓後的Midlake,也多了器樂搖滾與Progressive的傾向。再聽專輯結尾的〈Provider Reprise〉,便是接近純音樂形式而意境美不勝收的Progressive Rock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