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星期一

Daft Punk:帝國反擊戰

2005年法國巴黎二人電音舞曲樂團Daft Punk發表的第三張專輯《Human After All》成為眾矢之的之作,當年抨擊他們已江郎才盡的朋友,大抵萬料不到八年之後他們可以帶來一張如此萬眾期待的回歸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其實在過去幾年間,從Kanye West的2007年單曲〈Stronger〉拿了〈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作Sample,到進軍荷里活為2010年電影《Tron: Legacy》創作配樂(兼有在片中現身),都正正為Thomas Bangalter和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二人在美國音樂市場來個大翻身,重建他們的江湖地位。 
當然,他們找來Pharrell Williams這位音樂潮人獻唱先行單曲〈Get Lucky〉所帶來的先聲奪人之效,那毋庸置疑是相當有預謀的企劃。
橫跨兩年半的慢工出細貨之作,聽《Random Access Memories》有兩大重點:一是他們找來一眾新舊音樂人擔任嘉賓與他們聯袂合作,除了之前在紀錄短片《The Collaborators》裡訪問過的Euro-Disco電音教父Giorgio Moroder、Garage House製作人Todd Edwards、Disco-funk名團Chic的結他手兼鼎鼎大名唱片監製Nile Rodgers、The Neptunes / N.E.R.D.的Pharrell、紐約迷紐樂團Animal Collective的Panda Bear、加拿大怪傑Chilly Gonzales、法國House製作人DJ Falcon、老牌作曲家Paul Williams外,還有紐約樂隊The Strokes歌手Julian Casablancas等。

二是歌曲為了捕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國流行音樂的神髓,從而找來了當期時最頂尖兒Session樂手伴奏,如Nathan East、John "J.R." Robinson、Paul Jackson Jr、Omar Hakim等,分別在美國荷里活及紐約市的著名錄音室錄音,他們的共通點是既有爵士樂根底,亦可搖滾與Groovy的樂手。而Thomas和Guy-Manuel則只有負責Modular電子合成器演奏以及古老Vocoder主唱而已。出來的歌曲足以首首皆精采。 

你可以說在《Random Access Memories》裡太過不惜工本作資本堆砌(還有六十人大型管弦樂團伴奏),找來眾多知名樂手為他們湊合成一張群星烘照的Daft Punk專輯。但給你如此的頂班樂手,你可以打造出一張如此趣味盎然、光芒萬丈的專輯嗎?換轉是別的巨星樂隊/歌手,在同樣的資源與同樣的Session樂手下,大抵只會造出了無新意的專輯來。

 《Random Access Memories》以〈Give Life Back to Music〉這首柔揚浮華小品來展開這段音樂旅程。Pharrell獻唱疑似以性愛為題的主打單曲〈Get Lucky〉,是人聽人愛的美好Disco-funk流行歌,歌曲來得琅琅上口,Nile Rodgers如流水行雲的Funk結他亦倍覺銷魂,但到了〈Harder, Better, Faster, Stronger〉式Vocoder獨奏位出現時固然Daft Punk到不得了。 

Julian Casablancas演繹出的〈Instant Crush〉全然演活出80年代的浪漫Soft Rock,甜美的鍵琴、緩緩的節奏結他,而Julian亦不忘大玩美麗矯飾假音主唱,還有非常80年代的搖滾結他獨奏。由曾為他們唱過一首〈Face to Face〉的Todd Edwards演繹的〈Fragments of Time〉,是多麼清涼溫婉的Pop-Soul / Soft Rock小品,伴以Greg Leisz柔揚輕盈的Country結他。〈Lose Yourself to Dance〉是另一有Pharrell與Nile Rodgers共同參與的歌曲,來得更加Soulful。〈Doin' It Right〉是由Panda Bear的主唱與Vocoder絲絲入扣而來之電氣迷幻流行曲,也是專輯內唯一全電子製作的曲目。 

觸動心靈的歌曲,那有〈The Game of Love〉和〈Within〉這兩首Thomas用Vocoder唱出縈繞心頭的幽美神傷Ballad,前者淒迷戚然,Chris Caswell的鍵琴迷人得令人沉溺;後者Gonzales的思古幽情鋼琴演奏絕對是神來之筆——這兩首會是史上最動聽的Vocoder歌曲嗎?同是Vocoder主唱,由荷里活大型管弦樂帶出的〈Beyond〉之大都會靡爛浮華,好比Giorgio Moroder遇上紐約市曼克頓下城背後的落寞情懷。 

找來Giorgio Moroder合作,〈Giorgio by Moroder〉叫人意想不到的是並非要他參與音樂部分,而讓他是娓娓道來其音樂生涯作為獨白,長達九分鐘的此曲是跨越Funk、歐陸電子音樂、爵士電鋼琴與結他演奏、電影感管弦樂、低音結他獨奏、搖滾結他與Acidic電聲合奏的史詩式Epic之作。與Paul Hamilton合作的〈Touch〉則是由太空電子音樂而推至層出不窮的戲劇性偉大流行曲。有其老友DJ Falcon負責Modular電子合成器演奏的〈Contact〉,曲中Sample了澳洲搖滾樂隊The Sherbs之1981年作品〈We Ride Tonight〉的蕩氣迴腸Synth作為主線,在爵士鼓手Omar Hakim的扣人心弦的鼓擊下,這簡直是一首以Synth作主導、此起彼落Prog Rock樂曲,而且愈玩愈緊湊。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Primal Scream:迷幻回勇

多得Primal Scream在去年12月來香港於《Clockenflap 2012》音樂節演出時,他們以新曲〈2013〉為其表演揭開序幕。我們不但得以先睹為快這首新作,也因為此曲而聽到Bobby Gillespie等人其回歸迷幻風骨,從而叫大家對樂隊的全新專輯深寄厚望。畢竟樂隊過去的兩張專輯——2006年重投搖滾根源的《Riot City Blues》,抑或2009年帶來直截了當流行搖滾取向前作的《Beautiful Future》,都令不少樂迷聽得失望透了,在樂隊的Comfort Zone下其創造力彷彿已一去不返,來得平平無奇。 
結果Primal Scream帶來交由電音製作人David Holmes監製的四年來全新專輯——即成樂隊的第十張專輯《More Light》,那的確是他們一張重投迷幻破格精神的回勇之作,猶如1997年至2002年間儼如三部曲專輯般的《Vanishing Point》/《Xtrmntr》/《Evil Heat》之延續。到底之前舉行《Screamadelica》的二十週年巡演,正致使他們做回一些廣闊與Free-Form的東西。而《More Light》也是他們成立自家廠牌First International後的首張出品。
今次樂隊在陣容上亦發生了相當的轉變,除了靈魂人物Bobby及合作二十多年的結他手Andrew Innes和來自Felt的鍵琴手Martin Duffy外,另一創團成員長毛結他手Robert Young已離隊,由諾定咸獨立搖滾樂團Little Barrie主腦Barrie Cadogan代替其結他手位置;而Mani因為要回歸The Stone Roses,其低音結他手的崗位亦換上了Simone Butler這位女生——但其實《More Light》裡的低音結他部分大多數是由曾與Beck合作的洛杉磯樂手Jason Falkner負責,明顯Simone只是花瓶。而在創作上亦更顯Bobby與Andrew的合作關係。另外,還有My Bloody Valentine的Kevin Shields、Led Zeppelin的Robert Plant、The Pop Group的Mark Stewart、Sun Ra Arkestra客串。
即使唱片監製David Holmes是電音製作人,但《More Light》在迷幻曲風下卻並沒有如《Vanishing Point》時期的電子舞曲底蘊。曾做過《Ocean’s Eleven》系列電影配樂的David Holmes,Bobby說他對這專輯的最大影響,是代入了相當的電影感。

所以《More Light》這個音樂旅程就有如一齣公路電影。長達九分鐘的先行單曲兼專輯開場曲的〈2013〉,這首驚濤駭浪、扣人心弦的史詩式迷幻搖滾歌曲,Bobby說是猶如電影的序幕曲般,歌曲的太空搖滾式前奏、色士風Riff、迷幻結他音牆、未段Bobby的口號式主唱,都來得多麼引人入勝;而回到〈Movin’ On Up〉之Gospel歌路的第二首單曲〈It's Alright, It's OK〉,則好比電影的完場曲。 

《More Light》是Primal Scream的迷幻風之成熟版本,滿是懾人的曲子。如夢似幻的〈River of Pain〉是首幽美迷幻民謠,其重點是有Sun Ra Arkestra的天馬行空前衞太空爵士管弦樂伴奏。〈Tenement Kid〉祭出是比今天Depeche Mode更出色的電幻藍調。〈Goodbye Johnny〉是把Lounge節奏與藍調曲子共冶一爐的靡爛浪漫小品。電氣藍調歌曲〈Elimination Blues〉有Robert Plant的廣闊無涯和唱可以成為一時佳話。曾在《Clockenflap》演出過的〈Relativity〉由夢幻美麗與懾人心魄的段落交替而來,變化多端。〈Invisible City〉則是屬於較流行曲風的迷幻歌。 

要聽《Vanishing Point》時期那種大溶爐聲音,〈Culturecide〉全然是Space-Rap-Rock-Jazz-Funk怪物,〈Hit Void〉是Garage-Rock / Krautrock / Free-Jazz的大兜亂,〈Turn Each Other Inside Out〉更是他們開宗明義向Can的Krautrock取經。

最美麗的迷幻Ballad,定是〈Walking With the Beast〉此曲了。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Sun Kil Moon & The Album Leaf:日與葉之間的蕭條音樂風景

到底他們是Sun Kil Moon & The Album Leaf還是Mark Kozelek & Jimmy LaValle呢?我說是前三藩市樂隊Red House Painters靈魂人物、後來另組成Sun Kil Moon的Mark Kozelek,與聖地牙哥Post-Rock / Indietronica樂隊The Album Leaf主腦Jimmy LaValle走在一起聯袂合作,二人出來的結晶品專輯《Perils From The Sea》,他們竟然分別以Sun Kil Moon & The Album Leaf及Mark Kozelek & Jimmy LaValle名義發表,即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不同的封面,耐人尋味。有指Mark Kozelek & Jimmy LaValle的是限量版,Sun Kil Moon & The Album Leaf的才是普通版。 
當然,Sun Kil Moon已猶如Mark的代名詞,而The Album Leaf亦等同Jimmy的音樂單位,喚作Sun Kil Moon & The Album Leaf抑或Mark Kozelek & Jimmy LaValle其實也沒啥分別呢。
Mark和 Jimmy是美國獨立音樂圈裡兩位惺惺相惜的樂手,當Mark向Jimmy提出合作寫歌的要求時,雙方亦一拍即合。原先只是打算合寫了一曲〈What Happened To My Brother〉而已,但雙方的合作卻跨越了整整一年,從而打造出他們的《Perils From The Sea》專輯來。說來,Sun Kil Moon在去年發表的第五張專輯喚作《Among The Leaves》,那又是否他與The Album Leaf合作的端倪呢?

在《Perils From The Sea》裡,我們看到是一位唱作歌手與一位音樂製作人的合作關係——Mark縈繞心頭的歌曲遇上Jimmy的Indietronica音樂製作。Mark筆下的民謠式曲子仍是恬靜淡然、神傷落寞而來,而Jimmy以鍵琴與鼓機節拍作主導的電子曲風,卻沒有以往The Album Leaf的複雜結構,反之卻呈現出簡約留白的處理手法。主打曲目〈What Happened To My Brother〉讓Mark演繹出的幽悒而Soulful曲調,配以像拍子機的鼓機程序與電子琴聲,特意打造出儼如Demo的簡約感覺。 

他們的歌曲每每是有著一份細密的情感。靈感來自Mark在酒店裡所發的一場噩夢的〈You Missed My Heart〉是首溫婉浪潮的Synth-Pop Ballad,〈By The Time That I Awoke〉是多麼苦澀陰鬱的電子流行曲,〈Caroline〉是Beatbox節拍配以Acoustic-Folk結他的Folktronica小品。電幻的〈1936〉雖有輕快電子節拍但卻奏出點點Post-Punk底蘊的Bassline,〈Baby In Death Can I Rest Next To Your Grave〉不但有著一個很Goth的歌名,在深邃的電子節拍與闇黑的Bassline作交叉感染下是多麼扣人心弦。而長達十分鐘〈Somehow The Wonder Of Life Prevails〉在豁然平靜的氣氛下是那麼發人深省。 

沒有節拍之羈絆下美麗而詩意〈Ceiling Gazing〉把大家帶到一個失眠的晚上,看著天花板勾起漫天無際的思潮。那麼〈Here Come More Perils From The Sea〉便是他們最民謠、最接近Sun Kil Moon作品的一曲。

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Kraftwerk:五四電音運動夜 (3)

2008年Kraftwerk來港,我帶過一批他們的黑膠唱片給Ralf Hütter簽名。今次Kraftwerk再度訪港,我又帶了另一批黑膠唱片給他簽名,那都是《Autobahn》以後的,即其「經典陣容」時期。
可惜帶漏了一張《Electric Cafe》。
主辦單位Live Nation給我的四人簽名香港音樂會海報。
Part 1 
Part 2

Kraftwerk:五四電音運動夜 (2)

2013年5月4日Kraftwerk 3-D Concert香港站遂曲回帶:
The Robots 
Spacelab 
Metropolis 
Numbers 
Computer World 
Home Computer 
Pocket Calculator / Dentaku 
Computer Love 
The Man-Machine 
The Model 
Neon Lights 
Autobahn 
Tour de France 
Tour de France Étape 2 
Vitamin 
Radioactivity 
Trans-Europe Express 
Planet of Visions 
Aero Dynamik 
Music Non Stop
同場加映:開場前拍到Soundman的電腦屏幕。 
Part 1 
Part 3

2013年5月5日星期日

Kraftwerk:五四電音運動夜 (1)

2013年5月4日,Kraftwerk第二度訪港演出,誠然對我來說並沒有如他們在2008年12月歷史性地首度來港演出時得以夢想成真的超級大感動,今次我只有懷著所謂「平常心」去靜待這晚的來臨,但是未出發已先興奮的心情還是在所難免,這天也來得份外美好。畢竟這是我的一件音樂盛事。 
看今次Kraftwerk的3-D Concert,心裡有兩大期待。其一當然是想現場看看他們的3-D影像有幾厲害;其二是隨著他們舉行其《The Catalogue 12345678》系列音樂會而完完整整地重玩由1974至2003年間八張錄音室專輯之曲目,所以也想聽聽他們在香港的單場音樂會上可會玩出甚麼近二十多年來都沒有演出過甚至是之前從未帶到台上作現場表演過的作品。

那四台自《The Mix》時期開始為〈The Robots〉登場的機械人已正退役,新一代的機械人不用舟車勞頓作巡演,只有舒舒服服地在3-D影片中亮相,而此曲亦回復Kraftwerk作現場演出的方式。香港場音樂會正是由〈The Robots〉揭開序幕,當然亦有人因為再看不到機械人的真身而表示失望。 

而其3-D影片有幾立體?開首時〈The Robots〉的機械人伸出手臂、〈Spacelab〉猶如飛出來的人造衞星,都足以喚來觀眾大為喝采。然而他們也不是為3-D而3-D,如〈The Model〉和〈Tour de France〉的Vintage黑白片便仍是保留著2-D形式。 

上次看Kraftwerk的香港音樂會,我全程在Panel台上欣賞。今次我則不斷走位,除了頭三歌是在居高臨下的攝影區台上看之外,也走到過中後排較中間的位置,也到過前排左側——主要是為了近看Ralf Hütter,然後剩下來的時間都是在較前傾左位置欣賞。 

《The Catalogue》系列音樂會沒可能在香港舉行,但這場Kraftwerk的香港場3-D Concert裡,他們其實已玩了1978年專輯《The Man-Machine》和1981年專輯《Computer World》的所有曲目出來。一開場即一連帶來了〈The Robots〉、〈Spacelab〉和〈Metropolis〉這三首《The Man-Machine》專輯第一面的樂曲,終於可以現場聽到後兩者,實在叫我大感興奮!你說《Computer World》還欠一首〈It’s More Fun To Compute〉嗎?但此曲其實已包含在〈Home Computer〉內。 

再說,1983年的〈Tour de France〉和2003年的〈Tour de France Étape 2〉是連貫而來;〈Radioactivity〉並沒有像之前在台灣場那樣Ralf用國語唱出「台灣核能停止吧」;〈Music Non Stop〉再次以〈Boing Boom Tschak〉/〈Techno Pop〉/〈Music Non Stop〉的組曲形式玩出,而非《The Mix》時的濃縮版,亮點是中間〈Techno Pop〉,因為這正正是他們在這輪巡演才首度作公演的一曲——在作為壓軸演出的〈Music Non Stop〉組曲響起之前,Ralf兩度做出了「睇錶」的動作,難得的在台上表現幽默。 
怎樣形容今次我看Kraftwerk的心情呢?我會說在無懈可擊的數碼音響與漂亮3-D影像包圍著下,那忽然有一種很幸福的感覺,尤其是聽到窩心的〈Computer Love〉、〈Neon Lights〉、〈Autobahn〉時。又,即使是甚麼偶像樂隊,都不能令全場樂迷以同一裝扮進場欣賞。就是因為這是3-D Concert,全場樂迷都架上了Kraftwerk的官方白色3-D眼鏡面向他們朝聖,場面壯觀。

看Kraftwerk不但看出幸福的感覺,還有我視之為一個Gathering、一個大派對,到處也踫到朋友與讀者,高興過自己生日。今次因為踫上內地五一黃金週,所以有不少內地樂迷前來向Kraftwerk朝聖,而大家又可知道,當晚在場內乃雲集了新褲子、Carsick Cars、刺蝟、重塑雕像的權利、后海大鯊魚、B6等最酷的北京樂團成員,還有武漢的AV大久保呢。

Part 2
Part 3

2013年5月1日星期三

Late Night Series: Everything Merges With The Night

青少年時代我家住在祖堯邨啟敬樓30樓,已不知有幾多個不眠的晚上,踏入深夜時分,獨個兒在客廳用爸爸送給我那套Sherwood音響(那時我是「廳長」——即睡在客廳、沒有自己的睡房),選播我的「深夜音樂」--憩靜的、幽美的、氛圍的、不吃人間煙火的、思古幽情的,居高臨下看著露台外的無敵葵涌/荃灣夜景、望著廣闊的夜空與黑沉沉的大帽山,呼吸著夜靜的空氣作沉思一番,不奕樂乎。
在Spotify裡選輯了這個深夜音樂之選《Late Night Series: Everything Merges With The Night》(叫得Series自然會陸續有來),借用了Brian Eno的1975年曲目〈Everything Merges With The Night〉之名字。所輯錄的Erik Satie、John Cage、Brian Eno、Harold Budd、Cluster、Roedelius、Vangelis、Roger Eno、Tim Story、David Sylvian、Tuxedomoon、Cocteau Twins、Petier Nooter & Michael Brook等,都是我在那些常的「夜靜音樂」,也加入了較近代的Aphex Twin、Sigur Rós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