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Merce Cunningham (1919 - 2009)


美國紐約市前衞編舞家 / 舞蹈家Merce Cunningham在7月26日於家中安祥地逝世,享年90歲。一年之內,我們失去了兩位偉大的舞蹈家(Pina Bausch和Cunningham)。

舞足超過五十年仍孜孜不倦的Cunningham,他才在今年4月慶祝過他的90大壽並首演了他的新作《Nearly Ninety》。而他的2003年作品《Split Sides》交由Radiohead和Sigur Rós創作音樂,相信亦為新一代樂迷所津津樂道。

從前我認識到Cunningham,那絕對是因為John Cage(1912 - 1992)而起。

90年代初葉,香港藝術中心舉行了一個Merce Cunningham的影片專題特集,當年我是林百欣影院的座上客,那都是衝著John Cage而來;正因為Cage,而讓我見識到Cunningham全不受羈絆的現代舞蹈。

最叫我深刻不已,是這齣《Variations V》,此Audio-Visual演出叫我大開眼界的,不獨是Cunningham的舞,還有Cage和David Tudor的Live Electronic音樂演出——大開眼界之程度是:啊,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



如今Cage和Cunningham已在天國重逢了。

2009年7月28日星期二

新唱片簡報


Chicks on Speed “Cutting The Edge”
如果不計2004年與No Heads聯袂合作的《Press the Spacebar》的話,德國慕尼黑女子組合Chicks on Speed的上張官方專輯,已是要追溯到2003年的《99 Cents》了,即是說《Cutting The Edge》是她們足足六年來的全新專輯(其實我又不覺得她們闊別多時,可能因為我一向有收到Chicks on Speed Records的Newsletter之故),所以怪不得今次要出雙CD了。《Cutting The Edge》是Chicks on Speed的第五張官方專輯,當中像與Christopher Just合作、風格有如New Order + Pet Shop Boys的諷刺藝術界之作〈Art Rules〉,抑或曲如其名Surf-Pop的〈Supersurfer Girl〉都早已作單曲發行。〈Buzz〉是電音版的60年代吹波糖流行曲,〈Vibrator〉的賣點是有B-52’s的Fred Schneider和唱,出自前The Pop Group成員Mark Stewart手筆兼由他監製的〈Sex Inder Stadt〉是一首酷極了的Futurist Electro-Punk歌曲,〈Strip Song〉由古雅爵士演進成Dance-Pop,〈Sewing Machine〉又可以來個Kraftwerk上身,〈Black And White Diva〉竟是如斯華麗高雅而帶有電影感的歌曲,〈Scream〉由嘶叫變Acid Techno,好豐富的專輯。又今次她們聲言用上了很多「物件樂器」(Objekt Instruments)。




Kiila “Tuota Touta”
早前購來了兩張芬蘭獨立廠牌Fonal Records的出品,現在先說說Kiila吧。Kiila是一隊以Niko-Matti Ahti為首的Acid-Folk / Neo-Psychedelic樂團,《Tuota Touta》是他們的第三張專輯,名字即芬蘭語中的”Well, well”之意。純音樂《Viisi Hirvasta》抑或《Niin Kuin Puut》都是如斯美不勝收的古樸Acoustic-Based迷幻民歌,叫人聽得猶如置身一片無際的草原上。而《Kevätlaulu》、《Portaissa》、《Pöllötulkin Mietteet》則是絕對懾人心魄的Psychedelic曲目,Pekko Käppi一手Off-Tune的小提琴Drone就像在你的腦裡不斷氹氹轉地回盪。《Uhka, Uhka, Uhka》則是多麼幽美凄戚而縈繞心頭的Psych-Folk作品,尤愛Jari Suominen那段迷幻太空鍵琴。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Florence And The Machine:肺羅倫絲


看Florence Welch現年二十三歲的英國Camberwell女生之照片,她的樣子她的衣著總是帶著一份復古美,感覺是脫俗得來乃有著嬉皮士的氣質;然而聽其樂隊Florence And The Machine去年的處女作〈Kiss With A Fist〉,歌曲的大搖大滾以及她那扭扭跳跳的大情大性的MV,卻又是另一回事。

Florence And The Machine這隊本年度Brit Awards的Critic's Choice得主,其音樂味道是蠻複雜。她溫文她狂放她古雅,但卻又不是民謠不是搖滾不是古典。我會把她形容為Janis Jolpin、Kate Bush與PJ Harvey的混合體。

《Lungs》是Florence And The Machine的首張專輯,不但甫出版即登上英國排行榜亞軍,又備獲提名角遂今年的Mercury Music Prize,果然巴閉。(又Florence的唱片喚作Lungs嘛,竟令我想到「肺羅倫絲」這四個字出來。)

〈Kiss With A Fist〉這樣的Garage-Blues搖滾曲目,在《Lungs》內可謂「只此一首、下不違例」,畢竟Florence無意充當搖滾藝人,也不是以做出結他主導的唱片為已任。反之Florence And The Machine的音樂,某程度上其實是幾「反搖滾」。

於是一首縈繞心頭之作〈Between Two Lungs〉便是建基於鋼琴與Tom Tom鼓擊繼而再泛起弦樂,幽美且懾人的近作單曲〈Rabbit Heart (Raise It Up)〉帶出了Choir人聲的感染力,而下一張單曲〈Drumming Song〉亦是以扣人心弦的連綿鼓擊作驅動。

The Machine的團員中有一位豎琴手,像〈I'm Not Calling You A Liar〉曲子中的溫婉底蘊便仿如搖籃曲般。以死亡和暴力為題的〈Girl With One Eye〉好比PJ Harvey之藍調Ballad歌曲,〈My Boy Builds Coffins〉則幽幽地唱出道出木匠男友有一天會做一具棺材的給她。

Florence Welch小姐是醉貓一名,少女時代已常喝到宿醉,一曲〈Hurricane Drunk〉便大唱「醉到死」——像颶風般的醉,想起也頭痛啊。

2009年7月21日星期二

Apollo 11登月40週年│Space Oddity也40週年

昨天(7月20日)是美國太空船「阿波羅 11號」(Apollo 11)登陸月球40週年──1969年 7月 20日,Apollo 11指揮官、太空人Neil Armstrong成為了首個踏足月球的人,為人類探索宇宙踏出了一大步。

與此同時,這陣子也是David Bowie的69年經典單曲〈Space Oddity〉也面世40週年。

一直以來,都知道Apollo 11登陸月球,和David Bowie的單曲〈Space Oddity〉(以及在英國本名《David Bowie》、在美國則喚作《Man of Words / Man of Music》的《Space Oddity》專輯)之面世,都是1969年的事。但原來兩者的時間性卻是那麼接近——Apollo 11登月日子是69年 7月 20日,而Bowie的〈Space Oddity〉單曲則是在69年7月11日發表,換句話說〈Space Oddity〉比Apollo 11登月發生得更早( 其實當年此曲也是配合Apollo 11登月熱潮而推出)。

靈感來自 Stanley Kubrick電影《 2001: A Space Odyssey 》的〈Space Oddity〉是Bowie的Space Rock / Psychedelic-Folk經典,帶出了Major Tom這個角色。他的Stylophone、Rick Wakeman一手Mellotron琴,是歌曲太空感的來源。

〈Space Oddity〉在69年曾登上英國單曲排行榜第五位,但此曲日後所流傳的音樂錄像,卻是在1972年底於灌錄《Aladdin Sane》期間所攝製,以宣傳這69年專輯改名為《Space Oddity》後在72年於RCA旗下再版發行。繼而,〈Space Oddity〉此曲再在1975年由RCA再度發表,結果成為了Bowie的首支英國冠軍單曲。




還須一提,在69年Bowie曾把〈Space Oddity〉灌錄成意大利語版〈Ragazzo Solo, Ragazza Sola〉,以主打意大利市場。




這就是我在80年代買回的RCA版《Space Oddity》黑膠專輯,也是我第一張追回的David Bowie Back Catalogue作品(那時我追Back Catalogue通常是順序聽的)。其實經過了若干年之後,我才知道唱片封面封底上並非69年的他,而是用上72年間再版時所拍攝的照片。那個年代資訊有限嘛。


追加:講開〈Ragazzo Solo, Ragazza Sola〉,其實我並沒有這張意大利7"單曲,幸而當年Bowie有一張名為《Rare Bowie》的罕有歌曲精選,那只出版過黑膠唱片的,全靠它,年輕的我才可以聽到這首意大利文版的〈Space Oddity〉,同時又有收錄〈Heroes〉的德/英雙語版〈Helden〉呢。《Rare Bowie》是在1982年底由RCA出版,即是Bowie轉投EMI後舊公司RCA以作多賺一筆的出品,據知當年Bowie甚不滿這精選之出版,連封面也很有「老翻」之感。

廣告一則:《平行音域》 多媒體音樂講座




本週末正式開鑼。

多媒體講座系列
平行音域 - 音樂 / 聲音 創作的不同方向
Parallel Audiosphere - on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music & sound creation

主持:袁智聰

不同的創作方向,發現不同的聲音
從各自的創作領域,到影響他們的聲音、音樂及藝術
帶你經驗再不一樣的聆聽國度

領域一
聲影共同體 – 實驗聲與畫之間
In Sync – Exploration on audio visual collaboration
講者: S.T. (蔡世豪)
25.07 (六) (粵語主講)

今時今日,當幾乎所有音樂演出都加入錄像作為背景的時候,聲與影之間的合作,還有什麼可能?回溯聲影結合的源頭,從音樂遇上錄像、從首個以幻燈片製造視覺效果的音樂會說起,到Club House舞池必經的VJ時代、以至互動概念多媒體包羅萬有的聲影結合現場表演,追蹤聲影如何交叉感染,交纏發展。S.T.單人匹馬,同時包辦音樂與影像創作於一身,他將會展示創作上的探索,同時分享他的至愛作品。


領域二
聲之錬金術 - 釋放平凡物件的不凡聲音
Sonic Alchemy - Releasing unusual sounds from usual objects
講者: Sin:Ned (黃仲輝)
26.07 (日) (粵語主講)

手機、Gameboy、收音機會發聲,不足為奇。但搖遙控器和滑鼠,以至其他估不到的電子器材,原來通通都會發聲,而且當樂器演奏。將慣見的樂器及演奏器材惡搞一番,以另類玩法發揮它們的潛在可能,產生的聲音亦可叫人驚喜。Sin:Ned沉迷於發掘不同的發聲器具與技巧,他將即席示範,並介紹更多同道瘋狂創作人如何以破格的想像力,實驗出更多更奇異的音樂形態。


領域三
不只音樂,非但劇場 – 找尋音樂與劇場的不同接合點
More than Music, Not Just Theatre – Finding new possibilities in connection between music and theatre
講者: 龔志成
01.08 (六) (粵語主講)


音樂介入劇場,豈只古典歌劇與百老匯式音樂劇,現代音樂與劇場在過去幾十年的不斷碰撞,以音樂接合戲劇舞蹈文字錄像舞台裝置等多元媒介,使「音樂劇場」在過去三十年裡,成為前衞表演藝術的重要流派。回顧重要的音樂劇場作品,包括Robert Wilson 及 Laurie Anderson等,在探索前衞音樂劇場演進的同時,龔志成將以創作人的角度,分享他如何實驗結合不同音樂類型的予劇場表演。


領域四
玩聲工程 – 以有限音響技術實驗無限聲效可能
Sonic Fascination - Expanding the canvas for music composition
講者: 袁卓華
02.08 (日) (粵語主講)

未知科技是否改善了生活,但它絕對改變了創作及聆聽音樂的經驗。音響器材及錄音技術對流行或現代音樂都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音響技術帶來創作上的方便,亦會帶來另一番局限。創作人以實驗精神,發掘意想不到的方法去把玩這些音響技術,結果製造出超乎想像的音效。袁卓華將從他在音響設計及建築聲學上的研究作介入,展示音響工程這一門藝術,如何不斷突破本身的規限。


領域五
不一樣聆聽 – 從田野錄音探索環境以至不同聲域的經驗
Ways of Listening - Environmental sound and our relation to the sonic world
講者: Cedric Maridet
09.08 (日) (英語主講,附主持人部份粵語介紹 )

從城市到大自然,其實每刻都充滿聲音,只是有些聲音可能從沒被察覺及聆聽得到。以不同的田野錄音方法及技術伸展人們的耳朵,Cedric Maridet 將會展示不同聆聽環境聲音的方式,讓你重新經驗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發現從未聆聽過的聲音,與及如何以此作為起點去創作聲音藝術作品。他會以不同的聲音藝術創作形式及作品作引入,同時介紹個人的聲域探索和實驗。


講座時間: 3:30 – 5:30pm
講座地點:
領域一及二 >> 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4樓展覽館
領域三至五 >>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展覽廳

費用: $50
**設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學生及綜援受惠人士優惠票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特別購票優惠﹕凡購買講座系列門票3節 – 9折;4節 – 85折;5節 – 8折

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en/multi_arts/
主辦: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統籌: orleanlaiproject

2009年7月20日星期一

新唱片簡報

Reverend & The Makers “French Kiss In The Chaos”
以Jon McClure為首的Sheffield樂團Reverend & The Makers,在2007年的首張專輯《The State Of Things》那糅合Madchester的Groovy / Funky節奏以及Dub Reggae底蘊而來的歌曲叫我聽得眉飛色舞、好不暢快。第二張專輯《French Kiss In The Chaos》由Jagz Kooner監製,先行單曲〈Silence Is Talking〉師承自60年代迷幻搖滾曲風得來那Groovy節奏與Jon的主唱再次叫我回到Madchester / Baggy年代,描寫Jon在尼日利亞崩潰的〈No Wood Just Trees〉那肥厚Bassline亦繼續Groovy。然而整體上《French Kiss In The Chaos》並沒有《The State Of Things》時那樣覆蓋著Upbeat節奏,反而歌曲來得更為懾人心魄,也許是今次Jon自學結他寫歌的關係。〈Hidden Persuaders〉調子雋永英倫得來卻有一份西部電影音樂氣味,〈Professor Pickles〉是Waltz節奏的Indie-Rock歌曲,清爽Upbeat有〈Mermaids〉和說工黨之終結的〈The End〉,社會性歌曲有反BNP的〈Manifesto/People Shapers〉。〈No Soap In A Dirty War〉是一首如斯觸動心靈的流行曲,而〈Long Long Time〉和發人深省的〈Hard Time For Dreamers〉等Ballad曲目亦自然少不了。

autoKratz “Animal”
由David Cox和Russell Crank組成的autoKratz是法國獨立電音廠牌Kitsuné Music旗下的英國倫敦Indie Electro二人組,不少作品都是傾向Song-Based的姿態、有著流暢的流行曲調子。繼去年的迷你專輯《Down & Out In Paris & London》之後,今年autoKratz以首張專輯《Animal》全面出擊。大熱單曲〈Stay The Same〉那巨大的節拍與Basssline、烈性的電子Riff配以美好的流行曲旋律,堪稱autoKratz的典範之作。而另一單曲〈Always More〉在如流水行雲的Electro曲風下,便更是有著很80’s Pop旋律。與此同時,〈Speak In Silence〉和〈Human Highway〉在David溫婉的主唱情感下亦可以找到一份80年代電子流行樂的浪漫情懷。Daft Punk的影響在《Animal》內亦不難尋見,比如〈The Idiots Are Winning〉這首Robot-Pop比Daft Punk來得更瘋狂。論刺激之最,那定是電聲橫流兼高壓電能的〈Gone Gone Gone〉,非常辛辣的Electro曲目呢。

2009年7月18日星期六

新樂隊簡報

一些近期我蠻喜歡但仍未聽到其專輯的新樂團。

We Fell To Earth"The Double"(live)
UNKLE成員Richard File與Wendy Rae Fowler組成的新樂隊,這首集Trip Hop、Post-Punk與電影氛圍於一身的歌曲,相當懾人心魄。首張同名專輯在本週新鮮出爐。


Slow Club "It Doesn't Have To Be Beautiful"
近期好喜歡的Twee-Pop二人樂隊,很C86 / Anarok的清爽味道,首張專輯《Yeah So?》已在本月初面世,Moshi Moshi出品。


Bombay Bicycle Club "Dust On The Ground"
樂隊名字可以與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分庭抗禮,此曲令我想起一些80年代英國Indie-Pop樂隊的灰濛濛聲音。首張專輯《I Had The Blues But I Shook Them Loose》 已在本月初面世。


Burn The Negative "Wonder Why / Low"(live)
恕我後知後覺,原來他們已在5月已出版了首張專輯《In The Atmosphere 》。低調Post-Punk得來又有著Dancey電氣肌理,瘦骨仙主唱Mark Baker很酷,令我想起昔日的Julian Cope。

2009年7月16日星期四

Kraftwerk:耐人尋味非官方出品

作為Kraftwerk的超級樂迷,說來我已久未買過他們的出品。要是不計去年12月在他們的香港音樂會上買了兩件Kling Klang Product出品的T恤,上次購買他們的唱片,大抵已是〈Areodynamik / La Forme〉的CD Single了。

昨日購來了一張他們的三曲黑膠唱片,內容包括Kraftwerk前身樂隊Organisation來自其1970年專輯《Tone Float》長達二十分鐘的Psychedelic Krautrock Jam主題曲〈Tone Float〉,Kraftwerk同是在70年面世之首張同名專輯《Kraftwerk》內的Ambient曲目〈Megaherz〉,以及來自1977年專輯《Trans Europe Express》內的〈The Hall Of Mirrors〉。這黑膠唱片美其名是Promotional Copy,其實一眼便知是非官方出品,即老翻囉。

有趣是唱片印明是RCA Records出品,黑膠的Centre Label亦大大個印上RCA Victor的商標。事實上,當年Organisation的《Tone Float》亦真的是英國RCA出品,所以這張三曲黑膠又來得似層層喎。當然,其後兩曲分別是Philips和EMI的出品,根本沒有多大可能與商業需要放在一起,除非是Kraftwerk / Kling Klang自己推出吧。

鑑於Organisation的唯一專輯與Kraftwerk的頭三張專輯迄今仍沒有正式再版成CD,所以多年來一直以非官方Bootleg形式再版流傳,或將這個時期的作品來炒作。

所以,〈Tone Float〉和〈Megaherz〉放在一起那並不出奇,畢竟都同是70年的作品。但奇就奇在何以硬要吊詭地放上一首77年的〈The Hall Of Mirrors〉,動機不明,耐人尋味。

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

雲上的大東山

颱風過後,昨日整天放晴,相當好天氣,我非要行山不可。於是我決定單拖再訪大東山,再唱一遍:「誓要去 大東山......」。

六個星期前不是已登上過大東山嗎?一來,上次我遲起程而要匆匆而行,無遐細味風景,二來當日天陰有煙霞,眼感扣了分。所以好覺得意猶未盡。而且,我喜歡的行山路線,我都會朝相反方向再行一遍,以感受同一地方但卻有所迴異的景色。

今次,我是由伯公坳出發登上大東山,然後經黃龍坑郊遊徑落東涌。

從伯公坳一口氣登上大東山,不算難也不算易,但怎也輕鬆自如過走上黃龍坑郊遊徑那陡斜又連綿的千幾級石級路。沿途陽光普照。


遙望山下的長沙和貝澳也好清晰。

山腰上雖然烈日當空,但舉頭望上大東山,卻是被一層白雲包圍著。我要衝上雲霄了!山上風刮得很大,辮子也屢次給吹散(令我的樣子更似癲佬)。


上到大東山山嶺,又是另一風景。身處雲上的大東山,山上卻陰晴驟變得很快,眼前山嶺上的爛頭營,雲霧匆匆地吹過,景色瞬間時晴時陰。變化之快是當我找到好陽光的地點自拍一幅照片時,照片未拍已吹來大片雲霧。眼前的景色,像看加速了的影片,很有趣。

下山走落中綠油油的黃龍古道(因石上都長滿了青苔),太陽仍高高掛,但山林中仍覺清涼。

從黃龍坑郊遊徑的石級路落山前,我在圖中的長椅上趟下來,享受了二十分鐘的日光浴——黃昏六時的陽光加上山上清風送爽,凝望藍天白雲,太美好了,舒服到不願走。

又,我以「摩打腳」走下那千幾級石級,落到平地時竟會腳步浮浮。


追加:
相信就是這段路以摩打腳走落山走得太起勁,因而弄至左腳腳掌扭傷了韌帶。翌日早上還忍痛跑步,結果下午左腳腳跟開始痛得連站也站不來。忍了一晚,還是要光顧跌打師傅敷膏藥。

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A Roller Control:港產Electro-Punk

得悉Alok和Nerve聯同Nadim及Sebastian組成了A Roller Control這隊Disco-Punk樂隊,在Facebook加入了他們的Group,看過其音樂影片、上過他們的MySpace,但昨晚才首次看到他們的現場演出。那是他們與Violent Jokes及The Yours聯袂在藝穗會舉行的Live Gig。

他們的現場演出的確很捧,雖然我覺得他們是Electro-Punk而多於官方文案所指的Disco-Punk(因他們大部分曲子都不算很Disco)。最後還玩出了John Foxx的〈Plaza〉,在場的明哥定必聽得很高興。

快點灌唱片啊老友!

別了Studio Voice

已有三十二年歷史、出版了超過四百期的日本多媒體文化雜誌《Studio Voice》宣佈休刊在即,多麼叫人惋惜。我們又見證多一份歷史悠久的刊物站不住而倒下來。最後一期,是將會在8月初出版的2009年9月號。

得悉這休刊的消息後,隨即看看家中尚有幾多本《Studio Voice》收藏,結果只找出了這四大本出來。

我不諳日文,也談不上是《Studio Voice》的忠實讀者,當年偶有買《Studio Voice》全因為被其精心製作的封面專題所吸引,買來純粹是看其Editorial、看其文化氣氛,再加上妻子非常有限度地替我的翻譯(即是只是翻譯條題目或引言而已),已很滿足。而有幸給我留下來的,全都有音樂封面專題。

1995年7月號:《Techno The Bible》電子音樂特集,由前衞電子音樂講到Techno(當年日本Sony Music正大力推動Techno)。

2000年3月號:《Addited To Noise》噪音音樂特集。

2000年7月號:《Narcotic Psychedelia》迷幻音樂特集。

2004年6月號:《The New No Wave》No Wave音樂特集。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新唱片簡報


Moby “Wait For Me”
去年年初的前作《Last Night》重投電子化與Dance-Oriented的路線,然而今次他在家中的錄音室製作的《Wait For Me》卻是一張以帶來美麗傷感而縈繞心頭私密歌曲為大前提的專輯,美國紐約市製作人Moby這兩張作品可謂各走極端。《Wait For Me》是受到導演David Lynch去年在BAFTA Awards的一則演說所啟發,專輯便以一首很電影配樂氛圍的動人樂章〈Division〉揭開序幕。先行單曲〈Shot In The Back Of The Head〉(其動畫MV由Lynch執導)是帶著濃郁電影感、接近Post-Rock的純音樂曲目,這份Post-Rock的傾向亦可以在〈Scream Pilots〉、〈Slow Light〉等作品上尋見。由Amelia Zirin Brown唱出的另一單曲〈Pale Horses〉又是如斯觸動心靈、美得叫人心碎的歌曲,MV亦再由Little Idiot領銜主演。主題曲〈Wait For Me〉、〈Jltf〉和爵士Ballad歌曲〈Hope Is Gone〉,同是美麗與哀愁得沒話說。要〈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ad?〉式Gospel-Blues曲目,今次亦有〈Study War〉。而由Moby親自唱出的〈Mistake〉,那簡直好比Joy Division與This Mortal Coil的混合體。



Gossip “Music For Men”
三年前《Standing In The Way Of Control》的成功,令到以體態愈來愈龐大胖女主唱Beth Ditto為標記的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亞(現紮根於奧勒岡州波特蘭)三人樂團Gossip受到主流唱片公司的青睞,結果被Sony Music集團的Music With a Twist廠牌羅致旗下,其第四張專輯《Music For Men》便是他們的首張主流公司出品。脫離了獨立廠牌Kill Rock Stars後,今次Gossip邀請了鼎鼎大名的Rick Rubin為專輯擔任唱片監製,感覺上他們的聲音也來得紮實而巨大了不少。Groovy而又大搖大滾先行單曲〈Heavy Cross〉便再次把Beth的Janis Joplin腔表露無遺,〈Love Long Distance〉和〈Pop Goes the World〉都是如斯舞曲化而來的Dance-Rock歌曲,〈Four Letter Word〉亦Electro Rock得起,以Disco-Punk曲風帶出同性相戀的〈Men In Love〉那根本是上次同性婚姻之歌〈Standing In The Way Of Control〉的延續呢。唱片以第二代鼓手Hannah Blilie的大頭照片作封面,一臉公子多情中性模樣的她不但與《給男人的音樂》之主題相映成趣,其樣子更叫我想起昔日的K.D. Lang呢。

2009年7月6日星期一

兩晚【桂綸鎂地下鑑賞會】:地獄與天堂

兩晚「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的《桂綸鎂地下鑑賞會》,兩晚我都在場。要來個觀後感結論的話,我會說:要看齊兩晚,才算是「睇戲睇全套」。

畢竟兩晚的演出,怎麼可以如斯的極端啊,完全體驗了一面地獄、一面天堂——但原來地獄是最好玩、最可愛的。

第一晚,阿P帶醉演出,是「陳巧文那支酒」惹的禍。上半場他還酒醉三分醒,下半場他續漸醉到爆——以他事後的形容,那已達至斷片的狀態。玩得甩甩漏漏是在所難免,最後他還倒地唱歌,情況絕對可用混亂來形容。但作為「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一羣享往無政府主義及虛無主義的Indie音樂愛好者嘛,故事自然不需要合理由,偏偏阿P又可以醉得可愛,極具黑色幽默作用,人人受落(至少我們沒有聽到有人大呼回水),娛樂性豐富,氣氛大好——只是難為了要不斷為他執生的何山(看他的樣子似是好想叫「救命」),荒謬嗎?這才是「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的主旨。

完場後,我們把醉倒地上的他拖入後台,好Rock ‘n’ Roll啊!然後,在後台發生的繼續精采。

第二晚,見過鬼都怕黑的阿P整日滴酒不沾(連完Show後也沒喝過),於是他便在完全清醒的狀態與何山正經八百地演出。沒錯整晚每首歌都玩得很好,好漂亮的一個音樂分享表演活動,甚至玩到會歌〈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會歌〉時,更盡顯二人無懈可擊的默契。然而事後大家都覺得好像欠缺了甚麼似的,是拘緊了一點吧。但「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不該是這樣啊。連龔志成也說道:「演出時點都要阿P喝點酒的。」


喜歡阿龔與二人作即興合奏再加上陳巧文之Spoken Words的一曲,那是用7 - 1 - 6 - 4之數據構成的Avant-Garde樂章。

音樂會的兩位客席嘉賓阿龔和陳巧文,都不及〈Give Him A Job〉(當晚帶來是一個Techno Beats版)的主角Thomas出現時的驚豔,他改編自陳奕迅〈歲月如歌〉的一曲〈芒椰奶西〉叫人聽得縈繞心頭,甚至演出翌日仍不禁讓我琅琅上口起來。

也喜歡慘白鋼琴Ballad版的〈聖誕半裸派對〉,但第一晚玩到一團糟,第二晚才真正聽到此曲。也是我何解說要看足兩晚。

那麼阿P口中「陳巧文那支酒」到底是甚麼來?那是Bacardi Superior的Rum酒,陳小姐送來了兩支,第一晚阿P喝了一杯。經過兩晚演出之後,再來個慶功宴,大家還沒有把它們喝完,好像人人得而誅之,多可憐的Bacardi Superior啊。其中剩下半滿的一支,現在給我收留了。

2009年7月4日星期六

Emmy The Great:衣錦還港唱王菲

昨晚看了Emmy The Great「衣錦還港」在Grappa’s Cellar 舉行的《Homecoming Show》音樂會,暖場表演是Pixeltoy。大抵是要配合Emmy的Folk-Based風格,所以Pixeltoy也是作出Acoustic的演出。

這晚Emmy只有單單一人作自彈自唱,很窩心很貼心的演出。沒有甚麼編曲與音樂製作,感覺上甚至我認為更勝唱片版裡的Full Band版本,一來可以聽得到她一手結他真的彈得很好,二來可以近距離看到她奏出其精緻和弦,也是一種享受。看著她的演出,令我想起早年經常一人自彈自唱的紐約市唱作人Suzanne Vega。

最驚喜,不是她在Encore時玩出Pixies的〈Where Is My Mind〉(其實也是意料中事),也不是回應台下樂迷的要求而唱了兩句Michael Jackson的歌曲以作致敬(然後她說:「其實我不是喜歡Michael Jackson的。」),而是唱了王菲歌曲,還要是出自AMK手筆的〈一人分飾兩角〉。

奏出此曲前,Emmy已聲言會玩一首Faye Wong的歌,聽她對歌曲的描述,心想:「不會是〈一人分飾兩角〉嘛?」結他和弦響起了,當她以「字正腔圓」的廣東話唱出了幾句歌詞時,身旁的阿P驚訝地說:「AMK呀!」隨即舉機拍下這片段,也是何解他不是一開始便拍下來。
最重要是除了在香港之外,我們也許不會在世界其他地方聽到Emmy The Great唱王菲吧。

2009年7月3日星期五

Tortoise:回龜

登入芝加哥廠牌Thrill Jockey的Press專頁上載Post-Rock班霸Tortoise的2009年宣傳照片,看到這張五人的「濕身照」,好眼熟啊!

想起了,那不是跟Slint的1991年專輯《Spiderland》的封面同出一徹嗎?來自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Slint是美國的Post-Rock鼻祖樂團,Tortoise也自言深受他們影響,而陣中的David Pajo亦是日後Tortoise的第一代結他手。當如今John McEntire、Doug McCombs、 John Herndon、Dan Bitney和Jeff Parker濕身浸在水中拍攝這照片時,不知他們可有「我們都幾似Slint喎」之感呢?

有趣是,Slint的音樂有著Hardocre的背境(其前身是Hardcore-Punk樂團Squirrel Bait);而今次Tortoise繼《It's All Around You》後五年來的回歸專輯《Beacons Of Ancestorship》,他們也要重拾大剌剌的粗獷音質起來,令其第六張專輯來得跟過去多張作品產生強烈對比。

像八分多鐘的開場曲〈High Class Slim Came Floatin In〉由爵士鼓引入下,奏起了是拆聲的Synth Riff,整首作品不時音量十足而來。主打曲目〈Prepare Your Coffin〉來得猶如70年代的Jazz Fusion化的Prog Rock,尤其Jeff的結他主奏,猶如某些Gong或Brand X的作品。更嘈吵,是一曲〈Yinxianghechengqi〉,那簡直是Post-Hardcore Noise啊!不說清楚的話那還以為是Sonic Youth重新演繹了Tortoise的樂曲。

怪物Post-Rock樂曲除了上述變化多端的〈High Class Slim Came Floatin In〉外,還有〈Northern Something〉讓凌厲鼓擊與Dubstep電拍構成的Polyrhythm跟Acidic電聲肌理絲絲入扣而來,Afro-Funk節奏的〈Gigantes〉時而響起John Barry配樂式琴音、時而又奏起了很Prog Rock的結他獨奏,〈Monument Six One Thousand〉又玩起機械性節拍。

〈The Fall Of Seven Diamonds Plus One〉勾勒出的神秘淒美電影音樂感,美得沒話說,可媲美昔日的〈Glass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