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9日星期三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巨大音牆衝口衝面而來

由Clockenflap帶來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香港場音樂會,是他們繼2012年後第二度來港演出。相隔七年(同樣是5月舉行),昨晩JAMC在九展Music Zone的演出毋庸置疑是精采得多,畢竟上次他們才重組了五年時間,有很多地方尚要慢慢磨合重整。然後再經過多年的發酵、在2017年又出版了回歸專輯《Damage and Joy》,如今JAMC的現場表演已提昇到另一層次。

誠然這晚JAMC的舞台燈光昏暗又煙霧彌漫,加上三首歌的影相時間photo pit安排了在右側位置,相當不宜攝影,照片只拍得一塌糊塗,好氣餒。 
我想說的重點是:我久未看過一場音響/音牆如此震撼懾人的演出——noisy得來卻全不刺耳亦不拆聲,而是把結他噪音壓縮成一股猛烈的巨浪衝口衝面地洶湧過來又能把你包圍著,好堅揪!友人Alok說在panel見到sound engineer用CLA-3A Compress / Limiter來現場處理結他噪音。到了散場時,我覺得耳朵好舒服。

最難能可貴,是看到他們鮮有地玩出了〈Darklands〉,之前在日本及中國大陸的巡演都沒有玩到,可能JAMC知道現在香港這片地方真的是塊darkland吧。當然歌曲也換上由Jim Reid主唱,而非本來的William Reid。

2019年5月20日星期一

Guru Guru @ 6th Tomorrow Festival

今年的第六屆深圳《明天音樂節Tomorrow Festival》我看了一天,那是5月19號第三日的演出,目的是看去年成軍50週年紀念的德國傳奇性krautrock樂團Guru Guru之壓軸表演。

說來,Guru Guru是50年來從沒有解散過的樂隊,而且還一直有出版新專輯,並非只有巡演玩舊作。其實在40多年前,隊中的創團成員或經典陣容成員,已只餘下鼓手兼主唱Mani Neumeier一人。今年年底就即將79歲的Mani,當晚在B10所見,他無疑是老而彌堅、活力充沛的樂手,無論是身處鼓座,抑或站出來獻唱與敲擊樂演出,都相當厲害、令人讚嘆,仍迷幻得起,他的鼓擊獨奏更絕對寶刀未老兼有火。 

另一焦點成員,是已加入了43年、身兼結他/主唱/管樂的Roland Schaeffer。

Guru Guru演出完畢後,Mani Neumeier以及Roland Schaeffer亦有參與由結他噪音藝術家李劍鴻主導的即興演奏表演環節。

2019年5月15日星期三

橘子海:來自青島的英式海市聲音

今年是Britpop運動全面爆發的25週年。而認識「橘子海」(Orange Ocean)這隊來自青島市的中國獨立滾樂隊,也是因為他們被拿來跟Britpop的聲音作相提並論。 
英倫搖滾風格的中國樂隊,我想起了從前北京的「清醒」。1997年,Britpop仍方興未艾,忘不了我在當年聽到「清醒」一張三曲sampler時的驚喜,我相信「清醒」是第一隊被扣上Britpop這個流派帽子的中國搖滾樂隊;而「清醒」的首張專輯《好極了!?》也在當年面世,然後我們《mcb》也成為了「清醒」及沈黎暉的「摩登天空」廠牌之香港唱片代理。

從今天的「橘子海」而說起昔日的「清醒」,彼此都相隔了超過20年,那是否扯遠了嗎?要知道從前「清醒」的風格被冠以Britpop之稱時,其實對他們影響最深遠是60年代的The Rolling Stones而不是模仿90年代Britpop名團;同樣地,聽過「橘子海」在上月面世的《春潮》EP,我也覺得他們的聲音並不只所謂的”Britpop”那般簡單。 

由主唱兼結他手坤明(又名2KM)、低音結他手小路和鼓手卿溪組成的「橘子海」已並非新樂團,他們在2012年已成軍,並在2014年出版了首張EP《Prehistoric Romance》。

直到轉投太合麥田廠牌後在去年年底發表的三曲EP《潮濕的形狀》,那是「橘子海」的新階段開始。《潮濕的形狀》之主打歌〈Vodka〉就是那種叫大家聯想起Blur甚至是帶點Madchester / baggy色彩、有著銷魂之chorus的跳脫groovy英倫搖滾歌曲,,〈Cash For Loneliness〉則是令人為之如沐春風的清涼柔揚小品,樂隊點題作〈Orange Ocean〉又是The Verve那種帶點迷幻色彩的90年代英倫搖滾,種種Britpop聲音的一麟半爪都不難在「橘子海」身上尋見。
 
也許「橘子海」亦令大家想到「果味VC」,但其貌不揚的「橘子海」不是那種要呈現帥氣的樂隊,反之他們的音樂卻有一種內斂與詩意。正如他們把其音樂風格介定為「海市浪漫」(ocean romantic music),乃突顯了青島這個面向黃海與太平洋的沿海城市之特質,《潮濕的形狀》也是以當地濕潤海洋氣候為背景,祭出他們的海岸城市流行音樂。 
而在四個月後發行另一張三曲EP《春潮》裡,我們正見證到「橘子海」走出Britpop的框架而邁向另一層次。主打單曲〈夏日漱石〉顧名思義是取名自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帶來是一首曼妙而清爽的dream-pop歌曲。再聽〈有暖氣〉,這首美麗而靡爛的歌曲壓根兒是city-pop來,尤其是那浪漫的琴音響起與唱出窩心的chorus時,但日系得來又仍不乏點點歐陸氣息。低迴情感的〈Alpha〉,那就像是減去結他噪音音牆的shoegaze曲目。我想稱今天的「橘子海」為海岸城市city-pop會較適合。  
「橘子海」的《立夏之約》亞洲巡演,也會在6月6日於MOM LiveHouse舉行香港專場,喚作「潮濕的香港」,演出活動的文案上說:「橘子隨海水流浪到香港,由北角碼頭上岸,在MOM Livehouse等你哋!」(北角碼頭跟MOM LiveHouse也相隔了一個地鐵站的距離),對於來自海岸城市、帶著英倫獨立音樂薰陶兼唱英文歌的「橘子海」,香港樂迷大抵會對他們產生相當的親切感(MOM Livehouse所在的七海購物中心也是跟海有關呢)。

2019年5月11日星期六

那些年的《ele-king》與《GROOVE》

話說我在辦《mcb》年代(及之前)所購買的外國音樂雜誌,在公司完結了之後,大部分仍一直存放在倉裡(我稱之為《mcb》遺物),但也有一些被珍而重之被帶了回家。今日整理與清理家中書櫃,便翻出了一批那些年的日本音樂雜誌。 
當年我最喜愛的日本電音雙月刊《ele-king》,在1996至2000年間斷斷續續地買了17期,也見證了他們三個不同size的演進。
1999年初來到東京,順道跟石野卓球會面,他告之早前有一本名為《GROOVE》的日本電音雜誌新面世,並聲言啱我睇的,於是那兩年我也買過幾期《GROOVE》。

何以對它們珍而重之?因為當中也記載了那時常到訪日本的日子之回憶。

2019年5月4日星期六

八九五四的The Cure與達明一派專輯

【30週年】1989年,The Cure的《Disintegration》和達明一派的《意難平》這兩張專輯同是在5月2日面世。而好記得這兩張黑膠專輯我是一拼從旺角信和中心Echo「迴音閣」買回來的,而日期是5月4日。 
當時我仍是貧苦學生一名(還正是會考期間),除了過年拆利是後之外,平時很少機會可以一口氣買幾張正價專輯,所以特別深刻;當日是「五四運動」70週年,北京學運在進行中,記憶中那天在香港也有聲緩北京學生的活動。走出唱片店,帶著唱片回家,城內有一股從北京傳來的火熱動盪氣氛。


The Stone Roses的首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也是在89年5月2日出版,但當時石玫瑰對香港市場來說仍太「新」、聽他們的樂迷不多,所以這張專輯也要相隔了一段日子才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