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新唱片簡報


B. Fleischmann “Angst Is Not A Weltanschauung”
B. Fleischmann這位奧利地維也納電音製作人的唱片可謂愈來愈動聽,愈來愈凸顯出他的歌曲創作才華。在去年別具野心的雙CD現場演出專輯《Melancholie》後,《Angst Is Not A Weltanschauung》是他的第六張專輯,繼續帶來是他的Song-Based幽美Glitch歌曲。今年Bernhard親自獻唱了兩曲〈Still See You Smile〉和長達十四分鐘的〈Even Your Glasses Miss Your Eyes〉,兩首同是縈繞心頭的告別歌曲;客席歌手方面,Sweet William Van Ghost在開場曲〈Hello〉即展示出他那介乎Leonard Cohen與John Cale之間的唱腔,然後又與Marilies Jagsch女歌手合唱了〈24.12.〉和〈In Train〉兩曲。〈Phones, Machines And King Kong〉則用了Lo-Fi教父Daniel Johnston的83年作品〈King Kong〉作骨幹 。純音樂方面,〈Last Time We Met At A T&TT Concert〉和〈Playtime〉的手風琴、大提琴、單簧管、電風琴跟電音曲式來得絲絲入扣,叫人聽得大樂。

Fennesz “Black Sea”
奧利地維也納實驗電音樂手Christian Fennesz打從跟坂本龍一先後兩度合作過之後,他在圈中的地位也彷彿不同日而語。然而Fennesz對其自己的作品,仍抱以審慎的製作態度,並沒有因為名氣的飆升而濫出唱片。所以,新作《Black Sea》跟前作《Venice》足足有四年之隔,仍是Touch廠牌的出品。繼續是由結他與電腦打造出冷峻疏離的心象風景氛圍聲音,主題曲〈Black Sea〉在一片工業聲響後,便一如唱片封面的照片般陰霾幽悒灰蒙蒙,當中卻又可以找到一份幽美,最懾人心魄的是碟末一曲〈Saffron Revolution〉;而〈The Colour Of Three〉、〈Perfume For Winter〉、〈Glide〉的噪音氛圍來得如Shoegazer / Noise-Art樂隊的實驗樂章,〈Vacuum〉的Ambient氛圍則是那麼柔軟連綿;同時也可察覺到今次Fennesz的作品乃提昇回結他的運用,如〈Grey Scale〉裡他的一手木結他是如斯的美不勝收、詩意洋溢,〈Glass Ceiling〉又勾勒出凋落的結他聲。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近日讀物:《剌蝟的優雅》&《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兩本近日的讀物,是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和妙莉葉.芭貝里(Muriel Barbery)的《剌蝟的優雅》,兩本都是上月的台北之行時在誠品的敦南店購買的(後者還附送了一本筆記簿),這陣子才有空閱讀。

兩書同步閱讀,《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帶出街看,《剌蝟的優雅》則是床頭書。

我是每天都有跑步習慣的人,寒暑風雨不改,雖然沒有像村上春樹般跑馬拉松,但看《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的確是非常之賞心悅事。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聖誕搬Blog

是日這個新blog聖誕開張大吉。

我一個是幾貞忠的人。鞋子不是穿爛了也不會買新鞋,手機不是壞了也不會換手機,我家的擴音機呀揚聲器呀也用了超過十個年頭。

我在Hompy的blog《唱片箱》自2006年3月啟用後,迄今已用兩年九個月,雖然期間也有人游說過我搬blog,但還是用開有感情嘛。

然而這陣子決定搬到blogspot,因為我的hompy户口之圖片上傳容量已用盡,不得不搬也。本來打算過了70萬大關才搬,但現在也等不了。

這個在hompy的《唱片箱》,寫得最多當然是音樂——我視之為快餐式樂評(我從沒自視blogger),其次是行山。同時也記載了我這兩年多來的生活點滴,而最難忘是06年12月老爸走了那段日子,在blog裡整整一星期沒有寫過音樂,只有對老爸作緬懷,是我歷來寫得最emotional的時候(基本上我是很少寫自己的私人情感)。

何以選擇聖誕搬blog/開blog?那不是為了慶祝聖誕呢,只是找個靚位而已,就如我當年選擇在十週年的時候把MCB完結般。

大家入來坐吓之餘,也不妨在新blog上留言同我warm吓house吧。

Merry X'mas!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Boris:黑心.現場

日本Drone Doom樂團Boris的2008年專輯《Smile》好叫我愛不釋手,除了這是他們第一張全Song-Based的唱片外,還有那非常Fancy悅目的包裝:封套是一本鮮黃色的透明軟膠面CD簿,在封面上透視到內裡的心型模切(Die-Cut)的海綿軟墊,加上一本用黃色牛油紙與銀專色印製的Booklet。

年底Boris再推出雙CD現場演出專輯《Smile Live》,封套包裝照板碗而來,那只是由黃心變成了灰黑心。

所收錄,是一場在美國加州Wolf Creek的演出。現場版的Boris歌曲,長度通常會大為增長。先出場是改編自日本70年搖滾超級樂團Pyg作品的〈Hana, Taiyou, Ame〉(花・太陽・雨),現場版加入了不少即興Droning演奏,而〈You Put Up Your Umbrella〉(君は傘をさしていた)更變成了十四分鐘之長。

〈Buzz-In〉與〈Messeeji〉(又名〈Statement〉)固然爆烈非常,〈My Neighbor Satan〉(隣のサターン)動人盎然。但最叫人驚喜,是玩出了與Ghost結他手Michio Kurihara (栗原道夫)合作、由女結他手Wata唱出的觸動心靈之作〈Rainbow〉,曲中亦有Michio客串,在那辛辣哀鳴的結他獨奏奏畢後,可以聽到樂迷的喝采聲呢。

2008年12月21日星期日

新褲子大電影

(原文刊於《PLING音樂評人地》│現經重新修改)
我認識到新褲子這隊北京樂團,也將近有十個年頭。當年這群深受Ramones影響的Punk-Pop小伙子,今天已成為一隊Electro-Disco-Punk-Jangle-Pop的型格隊伍。當然,主唱兼結他手彭磊的內斂含蓄性格在多年來並沒有甚麼改變,北京Kidult的佼佼者;反而鍵琴手龐寬自站出來擔綱第二主唱起,近年愈便見搞鬼,可謂跟我初認識到的他為判若兩人了。

毋庸置疑,兩年前的《龍虎人丹》是標誌著新褲子的一個新里程碑,突破了過往三張專輯的範疇,而建立出他們鮮明的Self-Style格調——古老當時興、國產、80年代、幽默、曖昧,配以跟歐美同步的Disco-Punk曲風,新褲子的確序人脫胎換骨而來之感。還有CD專輯是聯同一張DVD一拼發行,標誌著影像媒體跟新褲子的不可或缺的關係。
2008年新作《野人也有愛》是新褲子的第五張專輯,感覺上是《龍虎人丹》的引伸之餘,也提昇至更成熟的層次。
在《野人也有愛》裡,一方面〈北海怪獸〉、〈大熊猫〉、〈囍〉繼續是其電氣而又帶點東方味的Synth-Pop / Electro-Disco曲目,另一方面重投樂隊化聲音的〈金色偶像〉和〈隔離〉師承自New Order的曲風已不在話下,而〈分裂〉所彰顯出源自Joy Division的幽暗鬱結Post-Punk神髓亦不難聽見,由重塑雕像的權利主唱華東客席主唱的〈Not Too Late〉更是他們向No Wave的噪音美學曲風作探討。
〈兩個女朋友〉開宗明義是《龍虎人丹》裡的〈兩個男朋友〉繼篇,彭磊式Bitter-Sweet淡然神傷幽美Ballad,那份東方味亦甚討喜,令我想起英國樂隊China Criss的80年代名曲〈Black Man Ray〉(區瑞強也改編過那首)。
DVD部分除了收錄五首歌曲的MV外,還有幾齣由彭磊導執的獨立影片。彭磊一向喜歡拍片,以往多首新褲子歌曲的MV都是由他親自導執。在今次的DVD內便收錄有兩齣他的短片〈北海怪獸〉和〈熊猫奶糖〉,但重頭戲則是一齣新褲子大電影〈野人也有愛〉,彭磊的劇情片作品。
〈野人也有愛〉故事講述一對小情侶,男的是工廠裡的痰罐設計師/文藝青年,後來女的跑到北京,在一家色情髮型屋工作,當男生到訪北京時揭發她的「陪客」工作,從而大感心碎,從而購買了一條電動內褲來壯陽,電吓電吓便變成野人/猿人。小品式故事幾無聊兼搞笑,但真摯傷感,也看到他們對中國舊社會舊街道的「集體回憶」。影片亦極盡低成本之能事,如片中的演員會一人分飾多角,其中有「地下影帝」之稱的吳慶晨,更一人飾演了七位角色。
但由於〈野人也有愛〉的影片未經審批,所以不能正正式式放在DVD的Menu上。於是我們要把光碟放進電腦開啟其檔案,方可看到。幾弔詭。
而主題曲〈野人也有愛〉並沒收錄在《野人也有愛》的CD內,只有在DVD內以MV出現。歌曲跟〈大熊猫〉為同一調子,但卻變成Heavy Metal歌曲,其MV更幽了唐朝、黑豹樂隊一默——彭磊、龐寬等人扮成長毛皮褸北京Old Skool Rock友招搖過市,好爆!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

新唱片簡報


DAT Politics “Mad Kit”
法國里爾的電音組合DAT Politics自加盟Chicks On Speed Records後愈玩愈鬼馬卡通化,樹立起其遊戲之筆的Electro Chiptune本色。前作Wow Twist是一張叫我聽得樂上半天、娛樂性豐富的電音唱片,今次的第八張專輯Mad Kit繼續玩味十足、遊戲人間之感,比如由Claude Pailliot主唱的Freak Me Out、Bad Dream Machine、Huff & Puff都是那麼賞心悅目的Electro-Pop歌曲,在Electro-Boogie曲風下由Gaëtan Collet作Rappin’的〈Magnetic Attraction〉既像Chicks On Speed的東西、又有著80年代音樂的媚俗矯飾。要電玩色彩十足的曲目更固然比比皆是。

Justice “A Cross The Universe”
去年法國Electro House二人組Justice的「十字架」專輯†迄今仍叫人津津樂道,為近年的電子舞曲界的劃時代經典鉅著,鋒芒畢露。再引伸出,是這張現場演出CD+DVD專輯A Cross The Universe。CD收錄了樂隊今年3月一場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演出,強大的現場氣氛作推波助瀾固然不在話下,現場版本的Justice電子舞曲亦來得辛辣而瘋狂得多,很搖滾。D.A.N.C.E.的全場大合唱是始料可及,Stress的交響樂電影感更見盪氣迴腸,改編自Simian 的Never Be Alone的We Are Your Friends最後變成了Ministry的工業Metal,第二度玩Waters of Nazareth狂野得沒話說。再看DVD內的巡演紀錄片,你會更能體現他們的亢奮狀態。Gaspard Augé和Xavier de Rosnay真的好型。

The Matthew Herbert Big Band “There's Me And There's You”
The Matthew Herbert Big Band是英國Electronica製作人Matthew Herbert的野心性Project,繼Goodbye Swingtime後其第二張專輯There's Me And There's You不獨再一次是Big Band Jazz與Electronica的通婚,而是要做出一張抗議歌專輯,每一首歌曲,都賦予一個嚴肅的信息,如諷刺傳媒、探討伊拉克戰事、談君主主義、宗教問題、貧富懸殊等,而曲中的種種Field Recordings與Samples,更猶如一種行為藝術的象徵。最愛是以電聲模仿出工廠機械運作節奏的Battery,和以每一下訊號聲代表在伊拉克戰爭被殺害之一百人的One Life;而最發人深省是Nonsound在鋼琴下是收錄自巴勒斯坦的田野錄音,由本來憩靜的蟲鳴鳥叫,最後變成槍林彈雨。

2008年12月8日星期一

K後抑鬱症之行山治療法

Kraftwerk訪港演出圓滿結束,事情由始至終,那活像發了一場美麗的夢。如今,夢已醒,忽然我落得幾分虛空。

一場引頸以待、望穿秋水的音樂會已成為過去,我想,我患上了Show後抑鬱症。

所以,昨天我用上行山治療法:登上鳳凰山!

由於早前以備以最好狀態看Kraftwerk,所以過去幾個星期我都難得地錫身,沒有進行行山活動。於是,我昨天便實行單拖行過痛快,跌死把就。

伯公岰→鳳凰山→昂平,路程雖然不長,但要不斷上斜登山,登上那幾段超吃力的天梯--尤其是走上鳳凰山主峰陡坡那段,陡峭險峻,很多石級有成呎幾咁高,所以有都四星難度。我就是喜歡行到氣喘咻咻兼腳仔軟的感覺。

一口氣行畢--除了在主峰山頂位多逗留了一會兒(當時山頂聚集了近廿人,有好多老外啊!)。全程只用了兩個多小時而已。




2008年12月6日星期六

盡在不言中:Kraftwerk香港音樂會Show後感


昨晚看Kraftwerk的香港音樂會,我當時的心情,那並非文字或語言所能形容。







唔講唔講,但還是有些地方想分享一下:
1. 要總結我的心情,我只有說很很很很很很高興,到處都是朋友啊!是可一不可再的Gathering。
2. 一個非正式的統計,大部分朋友都說最高興是聽到Showroom Dummies,我都話啦!可能是物以稀為貴的關係(此新版都沒有收錄在The Mix或Minimum-Maximum裡)。但那一下爆玻璃聲無想像中咁勁,而且無甚Surround效果。
3. 好一些歌曲都被再度改良過。比如另一沒有出現在Minimum-Maximum裡的Computer Love,這版本亦有別於The Mix的Remake版;而Autobahn亦變成了由Vocoder作引子,而非汽車聲;Pocket Calculator下半部分是唱了德文版Taschenrechner而非日文版〈電卓〉。
4. 昨晚大部分時間在Panel旁的「攝記」高台位看,座擁無敵人海景,飽覽大熒幕。身旁是後置揚聲器,但卻發覺有做Surround Sound的歌曲不多,所以它很多時都無聲出。
5. 沒有Florian Schneider的Kraftwerk音樂會,他只有在視頻上露面。但The Robots的機械人,也換掉他的樣子了。
6. 台上取代Florian位置的高佬錄像控制員Stefan Pfaffe看似好悶…..
7. 總算拿了簽名,由於不能埋身,所以只有輕便地帶了六件東西去。
8. 一家三口去朝聖,Florian(姓袁那位)看到Home Computer時便睡著了──他是當天早上七點幾要起床上學的小朋友嘛。但他也及時在Trans-Europe Express尾聲時醒來,看到他至愛的The Robots機械人表演。
9. Music Non Stop完結了,布幕徐徐地關上,那一刻的是多麼的依依不捨。貪心的我真的想多看一遍,我會選擇站在較前的位置去看。
10. 完場後入了後台招待媒體朋友的After Party,當然Ralf Hütter等人並無露面。與此同時收到多個朋友的來電與SMS向我說Show後感,你們真可愛!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Kraftwerk香港音樂會Show前感

這晚,終於要來臨了。


由最初得悉他們會到新加坡演出,到準備作新加坡之行,再到突然收到消息他們也會來香港並證實到消息是堅的但又不可揚出去再再到可以正式公佈,這個過程,全程都是那麼叫人興奮,體現到正正是愈是期待愈是美麗」的心情,為我那陣子苦悶鬱結的生活帶來了莫大刺激作用,進入久未嚐透的亢奮狀態。


然後,我做了Ralf Hütter的電話訪問,在《東Touch》、《南方都市報》、《蘋果日報》、《文化現場》等地方寫了共數以萬字計有關Kraftwerk的文章,與亞里安在《不設劃位》裡播Ralf的訪問,與龔志成合辦了《Kraftwerk: Man-Machine and Music座談會》。我想,我已做足了一個Kraftwerk迷的本份。


上星期看Manic Street PreachersKylie Minogue,與友人道別時,就是一句「125日見!」


此刻,我的心情是平靜而美麗,沒有像眾多友人般連日狂煲Kraftwerk的唱片,早前寫那批文章時已聽過夠了。況且Kraftwerk的歌曲,也早已儲存在我的「人肉iPod」內。


近日我被問得多的問題,已不再是「幾時會重辦MCB」,而是「125日你最期待Kraftwerk玩哪一首歌」,我會二話不說地回答:Showroom Dummies!原因很簡單,因為在The MixMinimum-Maximum裡都沒有收錄這首1977年舊作的Re-make版。


留意新版唱過” We start to move, and we break the glass之後,那一下爆玻璃聲變得好勁,個Break可聽見觀眾「嘩嘩」聲。


但原裝Showroom DummiesMV仍一直叫我回味,一定要睇到尾,你會看到一隊正在跳舞的KraftwerkFlorian Schneider還䁱轉身啊!



]]>

-
-

2008-12-05 13:52:57.0
ff8080811e043b2b011e05b684a000b8

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

Kraftwerk: Man-Machine and Music座談會

我和龔志成合作的《Kraftwerk: Man-Machine and Music座談會》在昨晚舉行了,地點是上環的龔志成音樂教室

由阿龔的Studio地方不大,所以今次的講座只有在Facebook宣傳,也是說只有我在Facebook上的「朋友」或加入了MCBGroup的,才知道有這個Event。這也是我首次透過Facebook來辦活動,原來真的幾有效。

三十多人出席——這地方根本最多只能容納廿幾三十人,所以之前要在Facebook上控制報名人數,現在都已幾擠迫。在場有好一些認識多時的朋友(我指真實的朋友),既是講座又像Gathering,感覺很好。

一直都跟阿龔傾談一起在他那裡合作辦些音樂課程講座,但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案,今次就作為小試牛刀吧。

Photos by Divine


2008-12-02 21:15:23.0

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1987與2008年的Shelleyan Orphan

我對Shelleyan Orphan含有的情意結,正確來說是對1987年的Shelleyan Orphan、其首張專輯Helleborine的情意結。我也蠻喜歡他們的第二、三張專輯Century Flower和Humroot,但對我來說Helleborine的意義卻重大得多。

原因首先當然是在1987年我第一篇被官方刊登出的樂評稿,那就是寫他們。另一方面當年聽到Helleborine時的驚為天人之處,委實叫我畢生難忘。
一個漂亮得沒話說的唱片封套,他們的音樂是多麼的清雅脫俗、出塵美麗,而又詩意洋溢、賦予一份文學藝術氣質,民歌的曲調,配以的管弦樂編曲絕對美不勝收。誠然,之前我從沒有聽過如此發思古幽情的獨立音樂。而樣子清秀漂亮的Caroline Crawley和Jemaur Tayle,更活像一對凡間的天使。

忘不了當年Rough Trade在港的代理《搖擺雙週刊》對Shelleyan Orphan的大力推介,而《助聽器》創刊號裡由黎堅惠執筆的《This Is Not An Another Surprise!》一文,是我當年所看過寫Shelleyan Orphan寫得最好的一篇文章。

如今聽到他們闊別十六年的全新專輯We Have Everything We Need,好有一種百般滋味在心頭之感。最重要是他們仍是如斯的雋永動聽,別來無恙。

在柔揚古雅弦樂下的Your Shoes和最末的純音樂Everything We Need,這無疑足以重現Helleborine的思古幽情,亦有一首三拍歌曲I Am Glad You Didn't Jump Out Of The Car That Day。與此同時,他們也可以帶來百分百的Country歌曲Something Pulled Me、印度曲風的Evolute,甚至Alternative Rock的合唱歌〈Bosom〉。但我至愛,還是縈繞心頭、懾人心魄的Ballad曲目〈Judas〉。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Manic Street Preachers香港傳道會

昨晚Manic Street Preachers的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的確看得很滿足。

開場前跟他們在後台Meet & Greet。當三人列隊進場跟眾人握過手、打過招呼後,正當脹爆的James Dean Bradfield和果然高大有型的Nicky Wire繼續與人寒暄之際,原來Sean Moore已老早快閃,貫徹其低調成員本色。

由於這是鴨仔團式Meet & Greet,不能拿得太多東西給他們簽名留念。所以我決意只嚴選一張──我至愛的Manics單曲Motorcycle Emptiness的12”圖案碟。(James竟簽在Richey頭上?)


而昨晚他們這場演出,那正正是由Motorcycle Emptiness揭開序幕啊!!!

論選曲,已算是叫人挺滿意的Greatest Hits。先有Motorcycle Emptiness,未幾又玩出我另一至愛的Manics歌曲Ocean Spray,如果再有玩She Is Suffering的話,那便可以集齊我的「三大Manics作品」了。

喜歡玩改編歌的他們,今次亦玩了Nirvana的Pennyroyal Tea和Rihanna的Umbrella。而他們又一連玩出他們跟一眾女歌手合作過的歌曲如Your Love Alone Is Not Enough(Nina Persson)、Little Baby Nothing(Traci Lord),當然這是全男聲版本。台上那位伴奉結他手兼和唱也很落力啊。
Manics的下一站是曼谷,以當地的局勢來看,不知他們可否成行呢?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Looking For Antonio Mak 尋找麥顯揚

星期四黄昏,去了《尋找麥顯揚》Looking For Antonio Mak展覽的開幕酒會,地點是香港藝術館。展覽有馮明秋、林嵐、李文生、盧燕珊、龔志成(他做了430小時的聲響裝罝)、Simon Birch、關尚智和吳山專等等八位藝術家的裝置助陣。

麥顯揚(1951-1994)的銅鑄雕塑,是多麼的懾人心魄、寓意深長。


展覽由11月21日至明年1月28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別錯過。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The Music @ 台北


11月15日前奏活動:

Part 1: 講座.聆聽分享會 @ 海邊的卡夫卡

Part 2: Welcome To The Party @ 地下社會

11月16日The Music @ Y17:

Y17位於青少年育樂中心的10樓,這是一幢綜合活動大樓,是合家歡活動那種,甫進入大樓,已活像去了美國冒險樂園(心想:早知帶埋Florian去喇)。

綵排+Soundcheck:The White Eyes(上)與DJ Mykal aka.林哲儀(下)

暖場樂隊The White Eyes,某程度上你會形容他們是一隊「像Yeah Yeah Yeahs般」的樂隊,尤其是女主唱高小糕的衣著打扮。

然後是Mykal的DJ Set,但由於他的DJ Booth臨時要由台上搬到台下(弄至他在沒有Monitor下演出),所以在我那位置拍不到照片。



The Music的演出由一曲Take The Long Road And Walk It揭開序幕,一如我所料他們是一隊張力十足而又Groovy得起的樂隊。台上除了Robert Harvey、Adam Nutter、Stuart Coleman和Phil Jordon外,還有一位技術員為他們操控兩台Laptop;而Stuart和Phil亦分別有玩Korg Synth Bass和電鼓。高潮位絕對是玩出The People時。最末玩出前作專輯內的Bleed From Within更有Robert、Stuart、Phil玩起敲擊的鼓舞飛揚場面。

當日下午跟Adam做了一個獨家訪問,他是最早到場的一位啊。他是最多參與音樂製作的一員。

與他談過了The Music離開Hut Recordings / Virgin / EMI的原因、他近年對電音製作之熱衷、他對Depeche Mode與Flood的喜好、他最愛的結他手Peter Green(早期Fleetwood Mac)…….原來他們根本沒有怎樣聽Led Zeppelin呢!


其實我跟The Music是下榻同一間酒店。16號在酒店餐廳用早餐時已踫到了Robert,架上粗框眼鏡的他既像Moby更像我們的Alok。但我不是狗仔隊,所以吃早餐時根本不會帶相機故沒拍照呢。

*Million thanks to Ouch Wu & 直的音樂舍Sraight Music House仝人, and all the nice people I met in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