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H. Kirk離世的消息來得非常突然,因為近年看到他正在帶同Cabaret Voltaire重返軌道——在1994年解體的Cabaret Voltaire,於七年前已在Richard H. Kirk個人獨力支持下作重出江湖演出,然後加盟英國獨立名廠Mute旗下,於去年11月出版了Cabaret Voltaire足足睽違26年的回歸專輯《Shadow of Fear》。不只如此,在《Shadow of Fear》之後,Richard H. Kirk的一人Cabaret Voltaire還於今年3、4月先後發行了《Dekadrone》和《BN9Drone》這兩張各只收錄一首闇黑ambient drone長篇曲目的專輯(2LP版分成四個部分、數碼音樂版則一曲過)。三張作品如舊在他的雪菲爾Western Works錄音室灌錄製作。見到他如此多產起來,確實是可喜可賀的事。
誰不知,《Dekadrone》和《BN9Drone》成為了Richard H. Kirk在生前所出版的最後兩張遺作專輯。當得悉他離世後,我在想《Dekadrone》和《BN9Drone》面世時,Richard H. Kirk已是處於病入膏肓的狀態,知道自己會命不久矣。那麼從《Shadow of Fear》到《Dekadrone》和《BN9Drone》,就彷彿相對於晚年David Bowie的《Blackstar》抑或Leonard Cohen的《You Want It Darker》等作為「最後作品」之意義。
Cabaret Voltaire公認為industrial界的教祖之一,影響著post-punk年代的獨立電音、industrial以至後世的house / techno / electronica音樂,而Richard H. Kirk一直有著cult界傳奇性樂手的地位。Cabaret Voltaire本是由Richard H. Kirk、Stephen Mallinder和Chris Watson組成的三人樂團,Chris Watson老早已離隊成立更avant-garde / sound art實驗的The Hafler Trio,而Stephen Mallinder也在樂隊於1994年解體後一去不返,所以Richard H. Kirk的核心成員角色也不言而喻。隨著Richard H. Kirk與世長辭,Cabaret Voltaire亦告名存實亡。
最早期的Cabaret Voltaire作品是通過電子儀器與tape loop / sound collage技巧製作出來,極為實驗性而不著邊際,奠定了其地下industrial之音的雛形。直到加盟Rough Trade Records,從單曲〈Nag Nag Nag〉到1979至81年間的三部曲專輯《Mix-Up》、《The Voice of America》、《Red Mecca》,「半電子樂團」姿態的他們將闇黑post-punk、冷洌electro電音、sound collage實驗,祭出Cabaret Voltaire的標誌性industrial風格;同時在這個Rough Trade時期,Cabaret Voltaire也有出版現場演出專輯以紀錄他們原始粗獷的聲音如1980年的《Live at the Y.M.C.A. 27-10-79》,以至Chris Watson離隊後不久的《Hai! (Live in Japan)》(1982年)。
隨著Cabaret Voltaire轉投Some Bizzare / Virgin Records,是他們的另一個重要的奠定性階段。因為簽約時收到唱片廠牌一筆可觀的預付費,讓Richard H. Kirk和Stephen Mallinder為他們的Western Works錄音室添置了一批新的電子合成器及器材,Cabaret Voltaire昂然走向更具體的電音舞曲樂團姿態,在1983至85年間的「Some Bizzare / Virgin年代」三部曲專輯《The Crackdown》、《Micro-Phonies》、《The Covenant, The Sword and the Arm of the Lord》,摩登而修飾的電音製作、他們對groovy的funk樂之興趣、sample聲效,同時又保留著工業電音的冰冷感與紀律重複性,樹立起其獨樹一幟的industrial funk工業舞曲風格。
然後Cabaret Voltaire又轉投主流廠牌Parlophone / EMI,音樂製作亦進一步地修飾起來,是他們最具爭論性的一個時期。但毋庸置疑聯袂Adrian Sherwood監製的1987年專輯《Code》(包括有Bill Nelson客席伴奏)是我最喜愛的Cabaret Voltaire之一,仍有其冷冷工業電音色彩;到1990年專輯《Groovy, Laidback and Nasty》裡有多首歌曲有Chicago house名宿Marshall Jefferson操刀,開宗明義向Chicago house取經,初聽時覺得他們商業化了妥協了,但後愈覺得是Cabaret Voltaire一張有趣的作品。
Richard H. Kirk早在1980年已於Throbbing Gristle的Industrial Records出版他的首張個人專輯《Disposable Half-Truths》(卡式帶),而我最先接觸到他的個人作品,是當年誤打誤撞以特價港幣10元購來他在Rough Trade時期的1986年個人專輯《Black Jesus Voice》(唱片封面好死亡好gothic)。Richard H. Kirk在Cabaret Voltaire以外,亦一直處於多產的狀態,而我對他的side project發生興趣,那是90年代的事。
先是他跟DJ Parrot在1990年組成的Sweet Exorcist,他們在電音廠牌Warp旗下發表兩張單曲,公認為British techno / bleep house / IDM的先鋒作品;然後是他化身Sandoz在實驗音樂廠牌Touch旗下在1993年出版的《Digital Lifeforms》專輯,展現出其IDM / ambient dub techno取向,當年叫我聽得大呼驚喜,跟著他又化身在伯明翰ambient dub電音廠牌Beyond Records旗下的電音單位Electronic Eye。無疑Cabaret Voltaire之前的專輯如《Plasticity》、《International Language》都已有techno電音取向,但從Sandoz的《Digital Lifeforms》到Electronic Eye的《Closed Circuit》、Richard H. Kirk的1994年個人專輯《Virtual State》(Warp出品)、Cabaret Voltaire的1994年2CD專輯《The Conversation》(比利時R&S廠牌的ambient支部Apollo出品),他走向愈見深邃的電音層次。
自1991年以降的Cabaret Voltaire隨著Stephen Mallinder不再主唱、帶來全是電音器樂曲目,人所共知Stephen的參與度已大減,感覺上已猶如Richard H. Kirk的個人樂團。跟著因為Stephen Mallinder移居澳洲,他們亦正式分道揚鑣。從90年代至2000年代,他以Sandoz、Electronic Eye以及Richard H. Kirk名義發表過的作品簡直多不勝數。直至近年他才以Cabaret Voltaire的身分回歸。
得悉Richard H. Kirk離世後,我好想替他做一個playlist以作致敬。但面對他歷年來海量的作品,情況有點「撠手」。最後終於完成了,縱使Spotify上仍找不著有好幾張專輯,但總算足以構成一段Richard H. Kirk跨越40多年的音樂旅程(Cabaret Voltaire / Richard H. Kirk / Sweet Exorcist / Sandoz / Electronic 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