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星期一

Brian Eno:末世ambient情書

英國前衛音樂宗師Brian Eno發表了繼《Reflection》後睽違五年的2022年官方專輯《FOREVERANDEVERNOMORE》(如果不計2020年的Dieter Rams紀錄片配樂專輯《Rams》)。毋庸置疑這是屬於Eno的ambient類別的作品,同時也是其song-based專輯——幾乎每首曲目都聽到他開腔獻唱。既是靜謐ambient、又是以歌曲主導的專輯,原來在Eno的音樂生涯上,竟是他第一次作出如此的取向。  
要剖析Brian Eno的音樂創作,簡言之可以劃分成兩大方案:1. song-based歌曲,2. ambient music氛圍電音器樂曲目。前者有見於他早在1974至77年間發表的四張經典art rock / art pop專輯,而後者則讓他取得「ambient教父」之美譽而遐邇馳名。也毋庸置疑,Eno之於後者的產量,已遠遠以大比數地超出前者。 

貴為德高望重的ambient音樂大師,然而多年來Eno卻從沒有放下他的歌手身分,仍喜歡唱歌,偶然都會重投主唱的崗位,灌錄song-based的唱片,如跟John Cale聯袂合作的1990年專輯《Wrong Way Up》,便是他相隔13年後全然回歸art pop路線的作品,當年的確成為一時佳話。 

也可見到,Eno日後重投art pop歌曲取向,都是造就於他的合作性專輯上。如跟David Byrne合作的2008年專輯《Everything That Happens Will Happen Today》的電氣福音流行曲,跟電音舞曲班霸Underworld主唱Karl Hyde以Eno‧Hyde名義先後在2014年發表的兩張專輯《Someday World》和《High Life》,Eno都跟對方平分秋色歌手的崗位。又別忘記,2021年他亦跟Roger Eno合作了聖誕歌單曲〈Waiting To Believe (Oh Holy Night)〉。
《FOREVERANDEVERNOMORE》被視為Eno自2005年的《Another Day on Earth》以來的song-based個人專輯,唱片公司的官方新聞稿也是這樣說,但不盡然之處是《Another Day on Earth》是屬於他的ambient-pop / experimental-pop、帶有節奏感的「流行曲」作品。我卻認為《FOREVERANDEVERNOMORE》其實亦較接近2016年專輯《The Ship》,長達20分鐘的主題曲裡可聽到Eno的人聲,而三部曲〈Fickle Sun〉則是從無節拍的ambient-ballad、到spoken words以至重唱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1969年歌曲〈I'm Set Free〉,只不過整體而言並不是屬於song-based「歌曲」形式的專輯。 

如今的《FOREVERANDEVERNOMORE》便是一張Eno的「ambient歌曲」專輯——song-based形式作品,全是無節拍靜謐氛圍,歌曲也是三、四分鐘左右長度(除了尾曲外),來得不深澀但仍深邃。 
Brian Eno已經74歲,他的嗓音亦已發生了變化,不同日而語,比起昔日多了一份悲愴味道。曾跟Eno聯袂合作過2010年專輯《Small Craft on a Milk Sea》的著名製作人Leo Abrahams,他除了在多首曲目彈奏結他之外,也為《FOREVERANDEVERNOMORE》擔任後期監製。而當前的氣候緊急情況、人類滅亡的前景,正是貫穿整張專輯的主題。

《FOREVERANDEVERNOMORE》由〈Who Gives a Thought〉這首ambient ballad歌曲揭開序幕,Eno唱出的簡約曲子、精良的ambient配樂,勾勒出正是“Who gives a thought about the fireflies / Short lives of moving light / Perform their quiet flight / The stars of starless nights”的無星之夜氛圍。 
 
最先釋出的〈There Were Bells〉,本是來自他跟Roger Eno、Cecily Eno以及Leo Abrahams和Peter Chilvers在2021年8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雅典衛城的希羅德·阿提庫斯劇場(Odeon of Herodes Atticus)舉行的Epidaurus Festival之演出,當中有不少素材是沿用了在如今的錄音室版本當中,讓這首詩情的ambient歌曲得以來得混然天成,Eno亦唱得悲天憫人。
 
而《FOREVERANDEVERNOMORE》的有趣之處,是有兩位「Eno二代」參與。如另一先行單曲〈We Let It In〉是Brian Eno跟其細女Darla Eno合寫兼有她和唱的ambient ballad,她如幽靈般唱著”Deep” / “Sun”,而Eno的主唱卻有點聖詩的感覺。而〈I’m Hardly Me〉同是跟Darla合寫兼合唱的曲目,泛著神秘的氛圍,再聽到是她經過treatment的淒美鬼魅女聲。
 
而Cecily Eno則是其胞弟Roger Eno的女兒(即Brian Eno的甥女),他今年個人專輯《The Turning Year》唱片封套上的圖像便是出自Cecily手筆,她本身亦是一名多元藝術家。除了上述的〈There Were Bells〉之外,〈Garden of Stars〉這首Brian Eno以chanting式演繹,冷冷地唱出”These billion years will end / They end in me”,猶如沉浸於漫天星際之深邃未世氛圍的曲目,亦同樣聽到Cecily的聲音。
 
由電鋼琴主導的 ambient ballad歌曲〈Sherry〉已是幽美得沒話說,而〈These Small Noises〉有同樣跟Eno合作過《Small Craft on a Milk Sea》專輯的Jon Hopkins彈奏古意盎然電鋼琴,加上曾為Mike Oldfield以至Current 93獻聲的愛爾蘭女歌唱家Clodagh Simonds之coral式頌歌唱詠,那肯定是我心目中專輯裡最美不勝收的一曲。
 
〈Inclusion〉是在《FOREVERANDEVERNOMORE》裡唯一全沒有人聲的ambient器樂曲目,營造出萬籟俱寂的夜氛圍,Marina Moore簡約的小提琴與中提琴演奏讓樂曲沉澱著室樂的底蘊。長達八分鐘的〈Making Gardens Out of Silence〉,原是Eno在倫敦Serpentine Galleries舉行有關解決持續氣候緊急情況的聲音裝置展覽《Back To Earth》的音樂,當中聽到扎根阿姆斯特丹的日本藝術家Kyoko Inatome吟唱,而她的人聲已成為樂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