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病後復出,似乎David Bowie於近年間都「迷信」地要在自己生日當天發佈新作。2013年1月8日他66歲生日,便就在事前於毫無預告底下突然發表回歸單曲〈Where Are We Now〉,並公佈睽違10年的全新專輯《The Next Day》稍後面世的消息;而這個2016年1月8日是Bowie的69歲生日,他繼《The Next Day》後3年來之全新專輯《★》(讀音為”Blackstar”)亦在這天公諸於世。
《★》跟評價甚高的《The Next Day》一樣同是由昔日跟Bowie近乎合作無間的唱片監製Tony Visconti操刀,同樣重新樹立出他的藝術搖滾(Art Rock)姿態,然而這兩張專輯卻又可以來得迥然有別。
2014年出版精選專輯《Nothing Has Changed》,當時帶來與The Maria Schneider Jazz Orchestra合作的新歌〈Sue (Or in a Season of Crime)〉,已彰顯了Bowie的爵士樂取向。而今次《★》的重點,是Bowie不再找回從前曾合作過的伴奏樂手,而是以一眾當今紐約爵士樂圈的名字(雖然當中也有人是發跡於洛杉磯)作為音樂班底——色士風手Donny McCaslin、結他手Ben Monder、鍵琴手Jason Lindner、低音結他手Tim Lefebvre和鼓手Mark Guiliana;專輯的大前提,就是交由爵士樂手來灌錄出他的搖滾樂,所採取也是接近爵士音樂的錄製方式,所以當中只有一曲的結他部分作出過Overdub;與此同時,Boards of Canada的電子音樂、Kendrick Lamar的Hip Hop音樂(Mark尤愛Hip Hop節拍的肌理),也是《★》背後的一大薰陶。
所以識得聽《★》,就是聽Donny McCaslin,本已是獨當一面爵士樂手的他,其色士風演奏簡直是除了Bowie的歌聲之外歌曲的另一靈魂所在。
先行單曲兼主題曲〈Blackstar〉是一首長達近10分鐘Epic曲目,已來得足以先聲奪人:淒迷而幽閉的氛圍,營造著好比中東音樂的神秘氣息,祭出川流不息的電氣化真鼓Breakbeat與Bowie如幽靈般蒼白夢囈唱腔,再引伸出Donny幽美爵士色士風,當中又蟄伏著電幻的Synth Bass;當Breakbeat轉化為一輪爵士鼓之後,歌曲亦在中段進入如夢似幻的美麗段落,換上是相當之典型的Bowie曲調(80年代時期的),Donny也奏出幽幽的長笛;然後再回到那段幽靈曲子。可以肯定,〈Blackstar〉是Bowie自1976年的〈Station to Station〉以來最棒的旅程式長篇藝術搖滾歌曲。
另一單曲〈Lazarus〉也只是多麼令人深刻之作,這首靡爛而意境灰濛濛的歌曲,以80年代的用語來形容就是所謂「低調情懷」,曲中幽悒的色士風與連綿的Bassline,總叫我聯想到Tuxedomoon與Japan的慢板歌曲,有趣是從前我們都一直視Tuxedomoon和Japan為深受Bowie影響的樂隊。Lazarus即Lazarus of Bethany、聖經新約中死後奇跡地復活的耶穌好友「拉撒路」;而《Lazarus》亦為改編自Walter Tevis小說、由Bowie領銜主演的1976年電影《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的舞台劇。
在《★》內Bowie也重灌了〈Sue (Or in a Season of Crime)〉及其B-side曲目〈Tis a Pity She Was a Whore〉,沒有了The Maria Schneider Jazz Orchestra的Big Band Jazz伴奏,前者在人肉Breakbeat的脈搏奔流與扣人心弦的Bassline之間令歌曲緊湊而充滿內聚力而來,還有James Murphy(LCD Soundsystem)的敲擊肌理;後者更凸顯那張力十足的巨大節拍,與Donny的高音色士風絲絲入扣,而其色士風作獨奏時亦愈見奔放馳騁。
〈Girl Loves Me〉來得耐人尋味,在藝術搖滾曲風間有著電子音樂的冷冽感覺,曲中的Bassline與節拍皆好讓我想起Kraftwerk的〈Trans Europe Express〉;由鋼琴主導的〈Dollar Days〉是如斯哀怨浪漫的Ballad曲目,色士風獨奏可甚醉人;最尾的〈I Can't Give Everything Away〉由電氣化節拍驅動,Bowie的口琴演奏叫大家都以77年作品〈A New Career in a New Town〉來相提並論,歌曲的調子宛如唱出一片大都會夜色,當Ben的結他獨奏響起,簡直有如昔日Robert Fripp為Bowie伴奏的神采。
1 則留言:
今次唔work了 ~~~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