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德國Krautrock音樂季」的第二波,我抱以更為難能可貴之心情期待看Hans-Joachim Roedelius在12月18日的香港場音樂會,畢竟他已是82歲的高齡樂手,而且比他年輕十載的krautrock電子音樂先鋒樂隊Cluster隊友Dieter Moebius已在去年因癌症病逝,那麼我們更要珍惜看到Roedelius現場演出的機會。
我第一張購買到Cluster的專輯,是1976年的《Sowiesoso》(也是樂隊加盟Sky Records後的首張出品),當年(80年代)算是慶幸找到其二手黑膠唱片。那時Cluster已漸漸走出了早年充滿菱角的實驗性電聲噪音組態,而投入幽美、細膩、溫婉而氛圍化的電子音樂風格,樂曲耐人尋味得來而又有著一份夢幻、避世的大自然靈秀氣,叫我迷醉不已,也成為我最喜歡的專輯。
識得聽Cluster,都知道音樂上的多愁善感或思古幽情,都是源自Roedelius身上——而我對Roedelius這位德國電子音樂家之情有獨鍾,正是他的多愁善感詩意音樂情操。
比如由Michael Rother(Neu!)監製的第3張專輯《Zuckerzeit》(1974)裡Cluster不但首次作出旋律化取向,也呈現了Roedelius與Moebius的迥然有別音樂風格,出自前者手筆的〈Rosa〉、〈Fotschi Tong〉與〈Marzipan〉正告訴了Cluster的krautrock電子音樂也可以多麼美麗動人。再聽他們與Brian Eno合作的1978年專輯《After the Heat》裡的〈Luftschloß〉和〈The Shade〉,抑或Cluster的1979年專輯《Großes Wasser》裡的〈Isodea〉和〈Manchmal〉等小品曲目,都是萬般美不勝收之作。也別忘記Brian Eno的1977年專輯《Before and After Science》裡他與Cluster二人合寫的ambient ballad歌曲〈By This River〉,Roedelius一手孤零戚然的鋼琴演奏,可聽得令人融化。
而Roedelius的個人唱片,我尤愛Sky Records時期的1979年專輯《Jardin Au Fou》,以及由前Tangerine Dream成員Peter Baumann監製的1981年專輯《Lustwandel》,後者裡的多首鋼琴樂章都是如斯縈繞心頭。也是何解當Roedelius在1991年發表鋼琴音樂專輯《Piano Piano》是多麼叫我們趨之若鶩。
也喜歡Roedelius的合作性音樂項目,如90年代與意大利音樂家Fabio Capanni和Nicola Alesini合作的ambient jazz專輯(有以3人聯名抑或Aquarello之名義),2000年代與美國ambient樂手Tim Story的多次合作,而3年與由唱作人變身電音樂手的Lloyd Cole合作的《Selected Studies Vol. 1》專輯更是張驚喜之作。
說來,我仍念念不忘Roedelius在2006年出版的2CD精選專輯《Works 1968–2005》,限量發行2006套,我那套編號是1210。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