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

aldo van eyck:搖滾結構主義建築師

對來自日本福岡的四人樂隊aldo van eyck發生興趣,固然是得悉他們的音樂能夠如何大剌剌地將garage rockpost-punkjazzbluesno wavenoise rockmath rock共冶一爐而來的曲風,同時還有樂團的名字,正是取自結構主義建築運動最具影響力領導人物之一的荷蘭建築師Aldo van Eyck (1918 – 1999) aldo van eyck這支樂隊的音樂,也在呈現著企圖探索超越音樂流派本身規則的相互關係結構。

踏入2025aldo van eyck在上月發表了樂隊的全新單曲〈Dahlia/M〉,而「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亦將會在227日把aldo van eyck帶到香港,於MOM Livehouse舉行他們的Live in Hong Kong專場音樂會,也是aldo van eyck首次衝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演出。 

成軍於2021年的aldo van eyck,在2023910月的短短一個多月間,相繼釋出樂隊的第一、二張專輯《Nada》和《dead shot dan》,感覺已有點小癲。前者可視作他們早期作品總結的迷你專輯,而後者則是一張20曲概念專輯而足以見到樂隊的創造力。aldo van eyck的聲音,會叫人聯想到no wave年代的James Chance and the ContortionsDNA那些帶有爵士樂薰陶的音樂單位,抑或近代如SquidBlack Midi的所謂post-punk resurgence樂隊,同樣是風格光怪陸離,相比起上述的名字,aldo van eyck又可以有著藍調的根源。總之他們的音樂是能夠來得難以估計。 

單曲〈Dahlia/M〉是aldo van eyck一年多來的新作。〈Dahlia〉是他們來得較旋律化的作品,初段你會以為這是一首清爽的日系indie rock歌曲,配以流麗的色士風伴奏,但色士風在獨奏時又可以自由奔放起來,同時也展現到math rock之架構,產生微妙的演化。至於〈M〉則有如其單曲b-side歌,全然是no wavenoise-jazz-punk狀態。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aldo van eyck - Live in Hong Kong

日期:7th Feb 2025

地點:MOM Livehouse

時間:730pm Door Open

早鳥票:$400 hkd

現場票:$550 hkd

售票:www.art-mate.net/en/doc/81601

2025年2月7日星期五

JPBS:野心勃勃的泰國實驗搖滾多重宇宙

來自曼谷的獨立樂隊JPBS在兩年前的春天,發表了驚為天人的首張專輯Waiting Room》,毋庸置疑見證到他們已躋身成為當今最鋒芒畢露的泰國頂班instrumental rock  / post-rock / experimental rock樂隊。畢竟《Waiting Room》是一張極具創作野心的概念專輯——也視之為其藝術企劃,一行六人的他們在其器樂搖滾世界裡得以折衷性地貫通experimental rockpost-rocknoise rockpsychedeliakrautrockmetalscreamoelectronica多重音樂宇宙,以及所呈現的藝術性層次構思,絕對是相當之厲害的epic級創作。

名字源自JPBS主將Jay的泰國華僑(潮州移民後代)嫲嫲得悉孫兒要組樂隊時,冷嘲熱諷他一聲「吃飽沒事」(Jia Pa Bor Sue)之發音。事實證明,JPBS並非吃飽沒事鬧著玩的樂團。反而經過多年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他們已開拓出超卓的新境界,超越了我們對東南亞地區的instrumental rock  / post-rock樂隊的想像。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JPBS的《WAITING ROOM Tour 2025》帶到香港,在218號於MOM Livehouse演出一場,而為他們擔任暖場的是本地最具代表性的experimental rock樂隊「假日貞操」Virgin Vacation,絕對匹配的組合(兩隊樂隊才在26號於曼谷共演過) 

JPBS訪港舉行專場前夕,我跟樂隊做了一個簡訪。首先就要JPBS來說說instrumental rock  / post-rock scene在泰國獨立音樂圈的狀況吧。

「快速回答是『隱藏』(hidden),但在過去 10 年裡那正在有趣地擴張。我們有許多年輕一代正在創作新作品——新樂團正在崛起,老樂團仍然活躍,還有新的觀眾來到這個音樂圈子。而城內出現了許多live house,他們都歡迎instrumental rock  / post-rock的演出,這讓我們有更合適的場地作表演。而且我認為隱藏並不壞——對我們來說,這種音樂是等待聽眾在音樂探索之旅中的另類選擇。」 

成軍已經13年,JPBS早在2012年以年青post-rock樂隊的姿態發行首張單曲〈Rainy Days〉,當時他們仍是中學生,音樂上也不難聽到日本post-rock天團Mono的影子——大抵是他們的模仿階段。然後樂隊便沉寂下來,經過一段漫長的空檔期後,大學時代的他們在2017年回歸釋出其第二、三張單曲〈Moondog〉和〈4388〉,繼而再經歷另一段空檔期;就在疫情期間來個重整旗鼓,直到樂隊出道10週年——即是直到2022年才再正式歸位,並在2023年出版引頸以待而來的首張專輯《Waiting Room 

JPBS的發展過程之所以斷斷續續,除了由於初出道時他們仍是學生,要專注於學業而分身不暇於樂隊的發展。而且更因為他們不甘墨守成規地去創作與演出,反之他們的創作過程是經過了多番反思、洗心革面,作出處心積慮的藝術探索。 

「老實說,讀大學期間創作音樂非常困難(哈哈),特別是在設計學院,我們期間有很多project要做。另一個答案是,我們花時間探索我們的音樂之旅,我們覺得有點被post-rock這個標籤所困擾,需要時間進行重新定義,就像我們在Waiting Room中所做的那樣,混合了很多東西,當我們模糊定​​義的界限時,感覺更自由,更有趣。」 

Waiting Room絕對是野心勃勃的器樂概念專輯,專輯設定了一個喚作Limbo的遺落世界,九首曲目劃分成黑色、白色與灰色三個部分,交織出對人性與靈魂的深度哲學探索。製作這張專輯時,JPBS固然會遇上富有挑戰性的事情。 

「實際上,要一起演奏是最困難和最具挑戰性的部分。因為《Waiting Room》專輯是一個超越生命的概念化場景,是一個神話,每個人對這個概念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如何以近乎相同的方向一起表演是非常有挑戰性的,而最具挑戰性的是把觀眾跟我們一起帶到了另一個地方。」 

更重要的是,JPBS在《Waiting Room》裡所包含的音樂元素能處於高度折衷性、變化多端的狀態——氣勢磅礡而來的開場曲〈Overture / Taltos + Morsai〉築起巨大 noise rock / drone metal音牆已叫人聽得血脈僨張,〈KDG〉是來得爽勁而暴烈的post-rock曲目,〈Green Screen〉是輸出高壓而風馳電掣能量的electronic rock,主題曲〈Waiting Room〉從深潛氛圍化ambient rock推進成為扣人心弦的後搖滾組態,由泰語演說帶出的〈Chowsex〉蟄伏著迷魂dub樂肌理然後突然切入相當groovy舞池化的deep techno節奏,〈Butterfly〉把IDM電音與noise rockscreamo人聲共冶一爐,uplifting的〈Surya Namaskar〉介乎psychedeliakrautrock之間,〈Malai〉是首美不勝收的post-rock曲目——那簡直是一個音樂大熔爐。所以,也想他們談談JPBS背後的音樂薰陶。 

「在那些不活躍的年頭期間,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我們到過很多音樂場所。但影響最大是Pink Floyd的現場演出影片《Live in Pompeii》,讓我大開眼界;還有electronic / club music,那是如何令到我們想做更具動感的音樂;還有Jacques GreeneSwansSUUNS Radiohead,他們如何進行實驗、營造氛圍以及透過音樂建構世界,同樣令人驚嘆。」 

在《Waiting Room》專輯之後,JPBS已開始投入新的創作。 

「我們現在正在做一些新的東西,這是有關機器/人類/自然以及時間。我想那會給人體驗更多electronics / synthesizer的聲音,新鮮又標誌性但仍然是一種極端音樂的感官。」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JPBS - Waiting Room Tour 2025 - Live in Hong Kong (with Virgin Vacation)

日期:18th Feb 2025

時間:7:30pm Door Open

地點:MOM Livehouse

早鳥票:$520 hkd

當日票:$650 hkd

售票:www.art-mate.net/doc/81221

2025年1月3日星期五

【YCC】my best of 2024 (international)

【遲來的2024歌單】話說自十年前開始,我已在Spotify做我的「年度歌單」,以分享每年的音樂總結,也為自己的音樂口味來個紀錄。但我愈做愈貪心,後來嘅playlist已搞到超過十小時嘅長度,而且編輯排flow嘅過程亦好艱巨。

所以在2024年我即使早已開了個「年度歌單」,但到下半年時決定另行每月總結一個新歌歌單出來。 

好了,到2024年年終時我又想來個「年度歌單」,但想到要從舊有的歌單上加歌再拉上拉落編輯排flow,已經好氣餒。於是在大除夕當天,我決定重新開一個「2024年度歌單」,實行去蕪存菁地由零開始選輯過,從而來得更essential,個flow砌得更好。 
雖然砌下砌下,個playlist已有超過八個鐘之長,大家可以分段欣賞。

2024年12月31日星期二

我的2024年十六大專輯

每逢臨近年底,總會有朋友問我:「你今年選唔選十大(專輯) ?」,而我通常的回答:「隨緣吧,到時有興緻就會選呢。」我的心態就是毋須煞費思量,有時專輯名單就會順其自然地跑出來。
好像今年因為之前我的《mcb30: YCC DJ tour》,其中一場的主題是mcb in 2024,挑選2024年作品來播,而那是一個vinyl set,播的都是專輯來,所以已有了我的2024年度專輯名單的雛形。
於是我把年度專輯的範圍收窄一下,就是從我擁有黑膠唱片的去選。我不選十大,而是選了十六大出來。為甚麼要十六張?純粹因為可以整齊地砌到個正方形出來。排名先後都有分到喜愛程度。

我的2024年十六大專輯:
1. Geordie Greep "The New Sound"
2. Kamasi Washington "Fearless Movement"
3. Fontaines D.C. "Romance"
4. The Cure "Songs of a Lost World"
5. AURORA "What Happened to The Heart?"
6. Beth Gibbons "Lives Outgrown"
7. Hiatus Kaiyote "Love Heart Cheat Code"
8. beabadoobee "This is How Tomorrow Moves"
9. Kim Gordon "The Collective"
10. IDLES "TANGK"
11.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No Title As Of 13 February 2024 28,340 Dead"
12. Jamie xx "In Waves"
13. HYUKOH & SUNSET ROLLERCOASTER “AAA”
14. The Smile "Cut Outs"
15. Bubble Tea and Cigarettes “We should've killed each other”
16. Erika de Casier "Still"

2024年12月30日星期一

LEPYUTIN:偏離常規的迷幻後爵士搖滾

今年夏天,從「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成員手上接過泰國曼谷獨立樂隊LEPYUTIN才面世不久的首張專輯《Deviation from the Norm》之CD。就說我是冥頑不靈吧,我仍是那種見到實體唱片,便會格外吸引我去細聽其音樂的樂迷。《Deviation from the Norm》的唱片封面,蓋著是一名看似大師級視覺藝術家的洋人老頭,怎看也不像泰國樂隊的唱片,正如專輯的名字「偏離常規」,那反而更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感覺。結果,這張LEPYUTIN的《Deviation from the Norm》專輯那確實讓我聽得不亦樂乎。 
半年後,Bandmennofool將會在2025年1月16號把LEPYUTIN帶到香港,於MOM Livehouse舉行專場音樂會。 
LEPYUTIN的音樂風格,以樂隊的官方說法,音樂流派為psychedelic / post jazz rock。簡言之,LEPYUTIN是一支當代新迷幻搖滾(neo-psychedelia)樂隊,然而一行六人的他們,其聲音得包含著psychedelic rock、jazz、prog rock、post-punk的血脈而來。陣中有三位結他手(同時也是主唱的Genius和Zee以及Oat),亦有一位色士風手(Dom),後者也是樂隊的爵士樂風的泉源,在某程度上也叫我聯想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英國Canterbury scene的聲音,畢竟從前那群英倫樂手也是把psychedelia、prog rock與jazz fusion共冶一爐而來。又在某程度上,LEPYUTIN跟我喜愛的英國樂隊Black Midi有多少殊途同歸。 
 《Deviation from the Norm》正是LEPYUTIN這兩年間的音樂總結。 在專輯迷幻序曲〈Down the Drian〉之後,緊接去年已釋出的〈Lost In Translation〉即使只是三分多鐘的歌,但已能彰顯出他們那種無可匹敵psychedelic-prog-jazz-rock,蕩氣迴腸、張力十足。
 
LEPYUTIN另一主打作品〈Bora Bora〉是由幽幽色士風帶出這首 psychedelic-jazz-soft-rock六分鐘曲目,賦予秋色的迷幻歌曲,其後也盡顯Dom優雅的色士風獨奏。
 
另一六分鐘曲目〈Hot Box〉,介乎post-punk與jazz-punk之間的曲風作開始,然後來到下半部分卻蛻變成groovy的psychedelic rock,一如歌曲所唱”Keep on grooving with the vibe like this”,再築起巨大的迷幻搖滾音牆,甚具起承轉合,鋪排變化多端。
 
〈Habitual Ceremony〉是其高質的psychedelic rock歌曲,可叫人聯想到Kula Shaker那種;接近六分鐘的〈The Second Son〉祭出他們蕩氣迴腸的迷幻prog rock編制;prog rock / jazz rock器樂曲目〈Thicker Than...〉可一展Dom色士風主奏;專輯結尾歌〈Be Conscious〉,就是我所說能聽出 Black Midi感覺的作品。
 

承接《Deviation from the Norm》後,LEPYUTIN再推出現場演出專輯《Sound of Deviation From The Norm (Live At Sound Of Deviation From The Norm)》,以示他們是一支甚出色的live band,大家也可作為看樂隊音樂會前的預習。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LEPYUTIN - Live in Hong Kong 2025 
日期 : 2025 年 1 月 16 日 
時間 : 730pm 開放入場 
地點 : MOM Livehouse 
早鳥票 : $420 hkd 
當日票 : $550 hkd 

2024年10月21日星期一

《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創刊號出版30週年

今日,是《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創刊號出版30週年。第一期《mcb》就在1994年10月21號面世,港九新界書報攤及指定唱片店有售。當時我年僅22歲,我的人生自此踏上一條不歸路。在創刊號裡我所寫的最後一篇稿(即寫完了Suede三大頁封面專題之後所寫的),就是一則「編者的話」(標題喚作「前言」) ,正記載了22歲的我所想。 
作為一份自資出版、甚麼都要自食其力落手落腳去做的雙週刊雜誌,從此我亦展開了每兩個禮拜為一個週期的生活。那時我不知道《mcb》能夠出版多久,結果一做便10年(1994 – 2004) ,我這樣每兩個禮拜為一個週期的生活便足足維持了10個年頭,從22歲走到32歲,渡過了無數個通宵達旦的趕稿晚上。如今已52歲的我最懷念,是完成了每期《mcb》的工作之後,順利把稿件菲林片送到印刷廠,那種如釋重負的心情實在美好得沒話說。 

出版第一期《mcb》的時候,我仍有唱片公司的工作在身,到製作第二期時我已經裸辭,因為我知道自己已分身不暇。早年《mcb》只是住家式雜誌社,所以雜誌上只有刊登fax號碼及郵政信箱作為通訊形式。起初尚未有電腦,公司最貴重的財產,就是一台影印機。那時的《mcb》,誠言是好小本經營的「手作仔」音樂雜誌,成件事都好indie。 

今年2月,先是我的首部樂評作品集「紅書」《音樂殖民地》面世30週年,到8月就是我第二部樂評作品集「藍書」《音樂殖民地2》的30週年,然後則是《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創刊30週年,總之就是一連的30週年(況且一星期後又會是《mcb》休刊20週年)。也是何解在今年年初時,我已開始構思到10月要帶來紀念活動。然而經過20週年的2014年、25週年的2019年,今年的我的確有點心理陰影,不敢輕舉妄動。結果在2024年,我自己發生了沒有預料到的狀況,之前曾計劃過的30週年項目,恕我如今沒有能力做到。 

從不覺得《mcb》有甚麼重要成就,只是跟我們在這10年間一起走過的讀者朋友們,留下了一些集體回憶。10年一晃眼,《mcb》才不過是如微塵般飄過。 

《mcb》30週年,也許稍後會嘗試做一些小型活動。也許,甚麼也沒有。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我的奇趣唱片收藏】J Church

J Church “Nostalgic for Nothing” (1995) 
從前有些唱片是一時「貪過癮」之下購來,例如美國三藩市punk rock樂隊J Church在1995年出版的單曲精選專輯《Nostalgic for Nothing》,也是我唯一擁有他們的唱片。之前我已知道J Church是一支地下punk rock / pop punk 樂團,誠然起初對他們的興趣並不大,這樣的punk團在美國可謂多的是,但為何會購買這張《Nostalgic for Nothing》呢?那就是因為個唱片封面。 
封面上是湯寶如的肖像,還無厘頭地配上「為了靚靚」四隻中文字——取自夏金成自資出版的經典卡式帶專輯《為了靚靚》及其同名歌曲。當年我是在旺角Monitor Records見到此實體CD,先發出了一個會心微笑,然後便把它買下來,還在《mcb》寫了一則碟評。 

點解會用湯寶如做唱片封面?也許是J Church覺得湯記佢幾靚女吧,照片當然是沒有受權,來歷不明(說不定從當地唐人街的華文雜誌得來),「為了靚靚」四個字也疑似是印在原本的印刷品上 。當然,設計artwork「偷圖」,也是地下punk樂文化的常態。 
當年聽《Nostalgic for Nothing》的驚喜,是收錄了多首J Church作為單曲b-side的改編歌,包括重玩Heavenly、Chris Knox、Poi Dog Pounding、The Mob、Nick Lowe、Duran Duran及Morrissey的作品。而CD內又另附J Church在Broken Rekids廠牌旗下的唱片目錄,影印cut出來的紙仔,真係好in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