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星期五

【YCC】my best of 2024 (international)

【遲來的2024歌單】話說自十年前開始,我已在Spotify做我的「年度歌單」,以分享每年的音樂總結,也為自己的音樂口味來個紀錄。但我愈做愈貪心,後來嘅playlist已搞到超過十小時嘅長度,而且編輯排flow嘅過程亦好艱巨。

所以在2024年我即使早已開了個「年度歌單」,但到下半年時決定另行每月總結一個新歌歌單出來。 

好了,到2024年年終時我又想來個「年度歌單」,但想到要從舊有的歌單上加歌再拉上拉落編輯排flow,已經好氣餒。於是在大除夕當天,我決定重新開一個「2024年度歌單」,實行去蕪存菁地由零開始選輯過,從而來得更essential,個flow砌得更好。 
雖然砌下砌下,個playlist已有超過八個鐘之長,大家可以分段欣賞。

2024年12月31日星期二

我的2024年十六大專輯

每逢臨近年底,總會有朋友問我:「你今年選唔選十大(專輯) ?」,而我通常的回答:「隨緣吧,到時有興緻就會選呢。」我的心態就是毋須煞費思量,有時專輯名單就會順其自然地跑出來。
好像今年因為之前我的《mcb30: YCC DJ tour》,其中一場的主題是mcb in 2024,挑選2024年作品來播,而那是一個vinyl set,播的都是專輯來,所以已有了我的2024年度專輯名單的雛形。
於是我把年度專輯的範圍收窄一下,就是從我擁有黑膠唱片的去選。我不選十大,而是選了十六大出來。為甚麼要十六張?純粹因為可以整齊地砌到個正方形出來。排名先後都有分到喜愛程度。

我的2024年十六大專輯:
1. Geordie Greep "The New Sound"
2. Kamasi Washington "Fearless Movement"
3. Fontaines D.C. "Romance"
4. The Cure "Songs of a Lost World"
5. AURORA "What Happened to The Heart?"
6. Beth Gibbons "Lives Outgrown"
7. Hiatus Kaiyote "Love Heart Cheat Code"
8. beabadoobee "This is How Tomorrow Moves"
9. Kim Gordon "The Collective"
10. IDLES "TANGK"
11.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No Title As Of 13 February 2024 28,340 Dead"
12. Jamie xx "In Waves"
13. HYUKOH & SUNSET ROLLERCOASTER “AAA”
14. The Smile "Cut Outs"
15. Bubble Tea and Cigarettes “We should've killed each other”
16. Erika de Casier "Still"

2024年12月30日星期一

LEPYUTIN:偏離常規的迷幻後爵士搖滾

今年夏天,從「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成員手上接過泰國曼谷獨立樂隊LEPYUTIN才面世不久的首張專輯《Deviation from the Norm》之CD。就說我是冥頑不靈吧,我仍是那種見到實體唱片,便會格外吸引我去細聽其音樂的樂迷。《Deviation from the Norm》的唱片封面,蓋著是一名看似大師級視覺藝術家的洋人老頭,怎看也不像泰國樂隊的唱片,正如專輯的名字「偏離常規」,那反而更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感覺。結果,這張LEPYUTIN的《Deviation from the Norm》專輯那確實讓我聽得不亦樂乎。 
半年後,Bandmennofool將會在2025年1月16號把LEPYUTIN帶到香港,於MOM Livehouse舉行專場音樂會。 
LEPYUTIN的音樂風格,以樂隊的官方說法,音樂流派為psychedelic / post jazz rock。簡言之,LEPYUTIN是一支當代新迷幻搖滾(neo-psychedelia)樂隊,然而一行六人的他們,其聲音得包含著psychedelic rock、jazz、prog rock、post-punk的血脈而來。陣中有三位結他手(同時也是主唱的Genius和Zee以及Oat),亦有一位色士風手(Dom),後者也是樂隊的爵士樂風的泉源,在某程度上也叫我聯想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英國Canterbury scene的聲音,畢竟從前那群英倫樂手也是把psychedelia、prog rock與jazz fusion共冶一爐而來。又在某程度上,LEPYUTIN跟我喜愛的英國樂隊Black Midi有多少殊途同歸。 
 《Deviation from the Norm》正是LEPYUTIN這兩年間的音樂總結。 在專輯迷幻序曲〈Down the Drian〉之後,緊接去年已釋出的〈Lost In Translation〉即使只是三分多鐘的歌,但已能彰顯出他們那種無可匹敵psychedelic-prog-jazz-rock,蕩氣迴腸、張力十足。
 
LEPYUTIN另一主打作品〈Bora Bora〉是由幽幽色士風帶出這首 psychedelic-jazz-soft-rock六分鐘曲目,賦予秋色的迷幻歌曲,其後也盡顯Dom優雅的色士風獨奏。
 
另一六分鐘曲目〈Hot Box〉,介乎post-punk與jazz-punk之間的曲風作開始,然後來到下半部分卻蛻變成groovy的psychedelic rock,一如歌曲所唱”Keep on grooving with the vibe like this”,再築起巨大的迷幻搖滾音牆,甚具起承轉合,鋪排變化多端。
 
〈Habitual Ceremony〉是其高質的psychedelic rock歌曲,可叫人聯想到Kula Shaker那種;接近六分鐘的〈The Second Son〉祭出他們蕩氣迴腸的迷幻prog rock編制;prog rock / jazz rock器樂曲目〈Thicker Than...〉可一展Dom色士風主奏;專輯結尾歌〈Be Conscious〉,就是我所說能聽出 Black Midi感覺的作品。
 

承接《Deviation from the Norm》後,LEPYUTIN再推出現場演出專輯《Sound of Deviation From The Norm (Live At Sound Of Deviation From The Norm)》,以示他們是一支甚出色的live band,大家也可作為看樂隊音樂會前的預習。
 

班門弄斧Bandmennofool presents: 
LEPYUTIN - Live in Hong Kong 2025 
日期 : 2025 年 1 月 16 日 
時間 : 730pm 開放入場 
地點 : MOM Livehouse 
早鳥票 : $420 hkd 
當日票 : $550 hkd 

2024年10月21日星期一

《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創刊號出版30週年

今日,是《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創刊號出版30週年。第一期《mcb》就在1994年10月21號面世,港九新界書報攤及指定唱片店有售。當時我年僅22歲,我的人生自此踏上一條不歸路。在創刊號裡我所寫的最後一篇稿(即寫完了Suede三大頁封面專題之後所寫的),就是一則「編者的話」(標題喚作「前言」) ,正記載了22歲的我所想。 
作為一份自資出版、甚麼都要自食其力落手落腳去做的雙週刊雜誌,從此我亦展開了每兩個禮拜為一個週期的生活。那時我不知道《mcb》能夠出版多久,結果一做便10年(1994 – 2004) ,我這樣每兩個禮拜為一個週期的生活便足足維持了10個年頭,從22歲走到32歲,渡過了無數個通宵達旦的趕稿晚上。如今已52歲的我最懷念,是完成了每期《mcb》的工作之後,順利把稿件菲林片送到印刷廠,那種如釋重負的心情實在美好得沒話說。 

出版第一期《mcb》的時候,我仍有唱片公司的工作在身,到製作第二期時我已經裸辭,因為我知道自己已分身不暇。早年《mcb》只是住家式雜誌社,所以雜誌上只有刊登fax號碼及郵政信箱作為通訊形式。起初尚未有電腦,公司最貴重的財產,就是一台影印機。那時的《mcb》,誠言是好小本經營的「手作仔」音樂雜誌,成件事都好indie。 

今年2月,先是我的首部樂評作品集「紅書」《音樂殖民地》面世30週年,到8月就是我第二部樂評作品集「藍書」《音樂殖民地2》的30週年,然後則是《mcb音樂殖民地雙週刊》創刊30週年,總之就是一連的30週年(況且一星期後又會是《mcb》休刊20週年)。也是何解在今年年初時,我已開始構思到10月要帶來紀念活動。然而經過20週年的2014年、25週年的2019年,今年的我的確有點心理陰影,不敢輕舉妄動。結果在2024年,我自己發生了沒有預料到的狀況,之前曾計劃過的30週年項目,恕我如今沒有能力做到。 

從不覺得《mcb》有甚麼重要成就,只是跟我們在這10年間一起走過的讀者朋友們,留下了一些集體回憶。10年一晃眼,《mcb》才不過是如微塵般飄過。 

《mcb》30週年,也許稍後會嘗試做一些小型活動。也許,甚麼也沒有。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我的奇趣唱片收藏】J Church

J Church “Nostalgic for Nothing” (1995) 
從前有些唱片是一時「貪過癮」之下購來,例如美國三藩市punk rock樂隊J Church在1995年出版的單曲精選專輯《Nostalgic for Nothing》,也是我唯一擁有他們的唱片。之前我已知道J Church是一支地下punk rock / pop punk 樂團,誠然起初對他們的興趣並不大,這樣的punk團在美國可謂多的是,但為何會購買這張《Nostalgic for Nothing》呢?那就是因為個唱片封面。 
封面上是湯寶如的肖像,還無厘頭地配上「為了靚靚」四隻中文字——取自夏金成自資出版的經典卡式帶專輯《為了靚靚》及其同名歌曲。當年我是在旺角Monitor Records見到此實體CD,先發出了一個會心微笑,然後便把它買下來,還在《mcb》寫了一則碟評。 

點解會用湯寶如做唱片封面?也許是J Church覺得湯記佢幾靚女吧,照片當然是沒有受權,來歷不明(說不定從當地唐人街的華文雜誌得來),「為了靚靚」四個字也疑似是印在原本的印刷品上 。當然,設計artwork「偷圖」,也是地下punk樂文化的常態。 
當年聽《Nostalgic for Nothing》的驚喜,是收錄了多首J Church作為單曲b-side的改編歌,包括重玩Heavenly、Chris Knox、Poi Dog Pounding、The Mob、Nick Lowe、Duran Duran及Morrissey的作品。而CD內又另附J Church在Broken Rekids廠牌旗下的唱片目錄,影印cut出來的紙仔,真係好indie。

2024年9月23日星期一

30年前《音樂殖民地》的正方書度啟蒙

今年是我的兩部樂評作品集《音樂殖民地》「紅書」和「藍書」出版30週年(分別在1994年2月及8月面世)。回到當我在籌備「紅書」的時候,就要決定出版甚麼尺寸的書度,那時我的想法就是不要跟標準書度,而是要我的書來得與別不同而又同音樂有關。年少輕狂的我(當時我才21歲)一下子就想到:我要出版7”黑膠細碟封套般的正方size書!自資出版的好處是有無限的自由度、不用限制自己的想像,即使只是低成本製作。 
我那個出版7”黑膠細碟封套正方size書度的意念,靈感是來自意大利羅馬獨立廠牌Stama Alternativa在80年代尾至90年代初風行一時的Sconcerto books系列7”書刊+唱片出品,直接拿他們的書來做參考。 
Stama Alternativa的Sconcerto books系列出品,是一部書冊加一張7”黑膠細碟形式,後來改為出3” mini-CD,但書冊仍保留7” 細碟封套的書度(實情是20cm x 20cm)設計。 

而意大利作為那些年的live bootleg唱片出產大國,Stama Alternativa的Sconcerto books全是「非官方」的出品,書刊內容是意大利文與英文對照的傳記(有時會有訪問) 、歌詞,並附上唱片全集目錄discography(未有AllMusic未有Discogs未有Wikipedia之前discography是得來不易的資料),而那張7”黑膠細碟或3” mini-CD所收錄的,大多數是未曾發表過live recordings的曲目,也有rarities曲目甚至訪問錄音。 
Stama Alternativa這批正方書度Sconcerto books出品我買得不算多,只有Tuxedomoon、Syd Barrett、The Smiths和The Jesus and Mary Chain四套而已。其實Stama Alternativa的出品我還收藏了一套《The Psychedelic Years》,算是小型box set的包裝,賣點是把一批三藩市迷幻年代的concert poster復刻成postcard,而CD則收錄Grateful Dead、Jefferson Airplane和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的live recording,但由於不是正方書度的出品,那部書只是一本冊子,所以我從沒有視作同一系列的Sconcerto books看待。

2024年9月7日星期六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聽的獨立廠牌Creation Records

話說在較早前,先是在8月27號公布Oasis歷史性地復合,Liam Gallagher與Noel Gallagher兄弟終告破冰讓,會在來年舉行盛大的《Oasis live ‘25》巡演,已成為一時佳話,兩日後又是其1994年首張專輯《Definitely Maybe》面世30週年。一下子,就給他們一石激起千層浪,Oasis這個名字旋即成為全球熱話、網絡流量密碼,勾起大家對Oasis的回憶。那幾天在社交媒體上,猶如雨後春筍地看到樂迷分享跟Oasis的淵源與情意結,來個一人一Oasis故事,憶述Britpop黃金年代的好時光,回味從前如何登上Britpop列車。 
就我在社交媒體所看過分享對Oasis回憶的華文文章,似乎看不到有人談及其伯樂Creation Records。畢竟我相信之於大部分樂迷邂逅到Oasis,已是他們走紅與成為Britpop頂班大團後的事,大家所買到的Oasis國際版唱片都見不到Creation的名字及商標——畢竟在Oasis出道的兩年前(1992年),Creation 已將公司的一半售股份給主流唱片廠牌Sony Music。隨後Creation也在1999年告一段落、完成了其歷史性任務,過不到千禧年。 

然而在我心目中,Oasis舊日的故事跟Creation Records這所由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Alan McGee於倫敦成立的英國傳奇性獨立音樂廠牌,是有著不可或缺的關係。 
那麼我是幾時開始聽Oasis?我是1994年看著Oasis出道、由他們的首張單曲〈Supersonic〉開始聽的那一代獨立音樂粉絲。作為每星期拜讀兩大英國音樂週報《Melody Maker》和《NME》的樂迷(那時是要急不及待地現兜兜去購買空運到港的紙媒雜誌才可緊貼外國音樂資訊),都見證到Oasis這支來自曼徹斯特的生力軍樂團如何備受大力吹捧,甫出道已經也文也文。而讓我對Oasis發生興趣的主因,正正是基於他們為Creation旗下的新樂隊。 

那些年,我們都會「追indie label聽」,對於某幾家公認為風格別樹一幟、被視為信心保證的獨立名廠,他們出版的音樂、他們新簽回來的樂隊,都幾乎會照單全收,有一種深信「某某廠牌出品必屬佳品」的心態。 

而Creation是其中一家我所追聽的獨立廠牌,買他們的唱片還要買英版編號為CRE開頭方為之正宗。從80年代至90年代,Creation是英國最為舉足輕重的獨立廠牌之一,對英倫indie-pop、indie rock以至indie-dance流派之發展有著領導性的影響力。也慶幸見證到Creation在1991年如何走上登峰造極狀態,當年在短短三個月間出版了Slowdive的《Just for a Day》、Primal Scream的《Screamadelica》、My Bloody Valentine的《Loveless》、Teenage Fanclub的《Bandwagonesque》這四張劃時代專輯。 

從前Creation叫獨立音樂愛好者為之津津樂道,還有廠牌的一眾創辦人與高層,都是樂手、都是玩樂團的。 
公司主腦Alan McGee有他領軍的indie-pop名團Biff Bang Pow! (公司名字是來自60年代英國psychedelic rock / garage rock樂隊The Creation、而Biff Bang Pow! 則取名自The Creation的1966年同名歌曲) ,而公司的另外兩位創辦人Dick Green和Joe Foster(又名Slaughter Joe) 不但同是Biff Bang Pow! 的樂隊成員,後者亦是來自post-punk / indie rock樂隊Television Personalities的一員。 
還有Creation的行政人員Ed Ball,他跟Joe Foster同是來自Television Personalities,而他亦有其領軍的樂隊'O' Level、Teenage Filmstars以及由post-punk而演進成indie-dance風格的The Times,又有他的acid house電音企劃Love Corporation、他跟Dick Green的ambient / post-rock組合Sand,而他更以Ed Ball的名義出版過多張個人專輯。 

這班Creation的大佬玩音樂,並非純屬一時技癢或玩票性質的,反而在獨立廠旗高層的身分以外,他們同時也是音樂藝人。Alan McGee的Biff Bang Pow!,早年在Creation旗下乃能夠得以跟Primal Scream、Felt、The Weather Prophets、The Jasmine Minks等代表性樂隊分庭抗禮,他們共出版過六張專輯,其acoustic-based的1991年最後專輯《Me》,是我們心目中的慘白indie-pop經典;而Ed Ball更是非常之多產的樂手,The Times、Teenage Filmstars、 Love Corporation、Sand以及以唱作歌手作個人發展的他(其1995年專輯《If a Man Ever Loved a Woman》同是慘歌經典),在Creation旗下發行過的專輯可謂不計其數。 
叫Creation追隨者另一津津樂道的,還有他們的出品都喜愛採用少女圖片作唱片封面,常見於Creation多年來的一系列合輯,以及Biff Bang Pow! 的唱片。很indie-pop的青春純真美學。那些年,我們一起追聽Creation Records的時代,都是快樂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