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

The Bird And The Bee:勾起我對Hall & Oates的回憶

美國洛杉磯二人樂團The Bird And The Bee繼去年的《Ray Guns Are Not Just The Future》之後,他們的第三張專輯《Interpreting the Masters Volume 1: A Tribute to Daryl Hall and John Oates》是一張開宗明義地向Daryl Hall & John Oates作致敬的唱片,那委實勾起了不少我對這隊費城白人騷靈二人組的美好回憶。

80年代初我聽英倫New Wave音樂,也聽美國騷靈音樂;在我狂熱於型格英倫音樂之前,其實我的口味本是很美國的。而Hall & Oates正是我當年最喜歡的白人騷靈隊伍。

我第一張購買的Hall & Oates唱片是他們1983年出版的精選專輯《Rock 'n Soul Part 1》,那是從「精美」的唱片特價欄所找到;然後再找來一張日本方面在1980年出版的精選《Best》,這張則是購自「永發」的特價欄。這兩張正我聽Hall & Oates的入門唱片。我的Hall & Oates唱片收藏都是黑膠來,他們的CD我只有一張在1991年出版的精選《Looking Back》而已。誠然我沒有不時拿出Hall & Oates的舊作來重溫,但他們的歌曲在當年都已聽得入心入肺了。

說回The Bird And The Bee,因為曾在音樂會上重玩了Hall & Oates的〈I Can’t Go For That〉,然後便把心一橫去弄一張全玩Hall & Oates作品的專輯出來。《Interpreting the Masters Volume 1: A Tribute to Daryl Hall and John Oates》之選曲,以製作人Greg Kurstin成員至愛的《Rock 'n Soul Part 1》之曲目作依歸。而唱片封面設計,則是倣效自Hall & Oates的1980年專輯《Private Eyes》。

The Bird And The Bee以電子流行樂的曲式來改編Hall & Oates的歌曲,驚喜不大、沒有太出人意表的重新闡釋,一切都改編得穩穩陣陣,甚至沒有太多他們以往的Lounge與Brazilian Tropicalia電子氣味。無論是〈Private Eyes〉、〈Maneater〉(曲中的Chorus是由Garbage的Shirley Manson和唱)等Upbeat的曲子,抑或〈Rich Girl〉、〈Sara Smile〉、〈She's Gone〉、〈One On One〉等R&B歌曲,Inara George都唱出了白人騷靈的韻味。如〈I Can’t Go For That〉和〈Kiss on My List〉也變成了甜美的Synth-Pop歌曲。

唯一的原創歌,是開場曲〈Heard It On The Radio〉,Vintage電聲下向Hall & Oates致敬之餘也至捕足了80’s Pop的情味。

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Kings Of Convenience:縈繞心頭的一夜

兩把溫婉歌聲、兩支鏗鏘靚聲的木結他,昨晚看過挪威卑爾根二人組Kings Of Convenience昨晚在九龍灣HITEC的Rotunda 3舉行之香港音樂會,在過去二十個小時內都一直縈繞著我的心頭,腦子裡不斷回味著他們的歌曲。

終於可以現場看到Eirik Glambek Bøe和Erlend Øye二人何等絲絲入扣的Acoustic演出,在場館內那份迴盪著平靜、那份空靈、那份清逸的氛圍,實在美麗雋永得沒話說。當然,如果演出可以在露天場地舉行,腳下是一片草坪,音樂伴隨著清風與草香而來,那便更美滿了。

當日下午我才得悉當晚是由Jing Wong黃靖任暖場表演,台下樂迷亦對他頗受落,當然他甫出場即向大家問道:「有誰自《Quiet Is The New Loud》開始聽Kings Of Convenience呢?」,實行先向各位KOC迷打打交道。

Kings Of Convenience出場前,LED熒幕先打出了「Kings Of Convenience懇請在演出內的頭三十分鐘內不要拍照」的告示(反而沒有叫人關手機),咁型?原來Kings Of Convenience的現場演出是需要一段時間來為自己與場內樂迷熱身,同時他們亦把較憩靜幽悒的Moody歌曲全放在前。所以開場曲是〈My Ship Isn't Pretty〉,然後是〈24-25〉,要知道當他們玩著這樣吹彈可破的靜而美歌曲時,在淡淡然的氣氛下只要傳來「卡擦」一聲拍照聲,也是那麼大煞風景。比起那些「全場嚴禁拍照」的音樂會,這已仁慈得多了。

不可拍照,但KOC二人亦樂於與台下樂迷溝通,如在歌與歌之間有樂迷大喊某歌曲名字,Eirik以一句「我們不是點唱機」來回應。而這三十分鐘,我是身處場中位罝看演出,視線也自然落在那熒幕上,耐何聲畫不同步,畫面比聲音起碼慢了一秒,相當不是味兒(兼不夠專業)呢。

三十分鐘之後,是自由拍照時間,我亦進入了攝影區。啊,Eirik和Erlend就在我二米多前彈結他唱歌,感覺是多麼的親切呢!近距離看與拍了好幾首歌曲,而二人亦愈玩愈活潑起來(尤其Erlend更為動作多多),〈Peacetime Resistance〉叫樂迷Chanting唱和已夠好玩了,〈Boat Behind〉亦唱得如此的生動(Erlend乃"Woo~"得好肉緊)。

這個Kings Of Convenience之夜,感覺是多麼的窩心美好,可以看得身心舒泰的音樂會。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嬲

英國仔Nick Jago離隊了,丹麥Noise-Pop樂團The Raveonettes的巡演鼓手Leah Shapiro加入美國洛杉磯的三人樂隊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夥拍Robert Levon Been和Peter Hayes這對好拍擋,為BRMC湊成「嬲」字隊型。樂團的第五張官方專輯《Beat The Devil's Tattoo》,也是他們首次以新陣容灌錄的專輯。

《Beat The Devil's Tattoo》之名字取自美國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歌德小說作家Edgar Allen Poe的1839年短篇故事《The Devil In The Belfry》。毋庸置疑,主題曲兼先行單曲〈Beat The Devil's Tattoo〉已是一個驚喜,一首由The Velvet Underground式緩緩驅動的Psychedelic-Blues歌曲,重點是那印度音樂式東方旋律的,迷幻而懾人心魄。

這是Leah的加入為BRMC帶來的改變嗎?那又不盡然,整體上談不上是怎樣洗心革面而來。反之《Beat The Devil's Tattoo》就好比集BRMC以往之各家大成而來的專輯。要車房搖滾風,〈Conscience Killer〉絕對是MC5與Primal Scream式Garage Rock,〈Mama Taught Me Better〉是他們那種以Fuzz Bass作驅動的急疾馳聘之作絕對是其拿手好戲,〈River Styx〉是那種頹墮委靡的Garage-Blues;五年前《Howl》向Blues、Country、Folk、Gospel等Americana根源探討,今次的Country-Folk Ballad曲目〈Sweet Feeling〉和〈The Toll〉亦見根源非常,後者更有藍調口琴獨奏。

Shoegaze音樂的基因,那有叫人想起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陰溼幽暗中板Noise-Pop歌曲的〈Evol〉,六分多鐘〈Shadow's Keeper〉尾段乃築起了巨大的結他音牆,而長達十分鐘、很Spacemen 3的〈Half-State〉便更加迷魂到不得了。

〈Long Way Down〉這首以鋼琴作主導的優美Ballad歌曲之與別不同,是BRMC從未如此貼近過Classic-Pop,簡直令我聯想到John Lennon起來。

2010年3月23日星期二

Jeff Beck:Touched By The Hand Of God

身處AsiaWorld Expo Arena看Jeff Beck由《音樂一週》主辦的《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毋庸置疑是抱有一種「朝聖」的心態。我不相信甚麼是結他之神,只相信甚麼是Living Legend;然而今夜這位搖滾結他傳奇乃確確實實地站在你眼前演奏,嘆為觀止地看著他的十指在結他線上流麗遊走,果然是Touched By The Hand Of God。

在我心目中,Jeff Beck是一位永遠向前望的樂手,所以別期望他的《Live In Hong Kong》會是一場大玩經典舊作來慰藉老樂迷的音樂會。反之選曲上他獻上了不少近十年來的曲目,比如來自其2010年全新專輯《Emotion & Commotion》的,已有〈Corpus Christi Carol〉、〈Hammerhead〉、〈Never Alone〉,以及改編〈Over The Rainbow〉和Puccini的古典樂章〈Nessun Dorma〉共五首之多,明顯他要宣傳一下新碟;此外,如1999年專輯《Who Else!》玩了〈Brush With The Blues〉、〈Angel (Footsteps)〉和〈Blast From The East〉、2001年專輯有〈Rollin' and Tumblin'〉和〈Dirty Mind〉(後者實在太迷人太縈繞心頭了)。這些都談不上是是位位Jeff Beck迷皆熟悉的曲目。

正因如此,即使樂迷們都全神貫注聽與看著Jeff等人何等技術高超的演奏,但誠然整場音樂會的氣氛並不算非常熱烈,人人都坐定定欣賞,直到Encore時才全場站立與有樂迷湧上前。第一個高潮位,是玩出〈People Get Ready〉時;當然到The Beatles的〈A Day In The Life〉響起時,是另一個全程反應熱烈的高潮位。

觀看Jeff的指法實在叫人為之目不暇給,難怪我的視線都深深地被投影熒幕上的Close-Up鏡頭吸引著,Bottleneck(Slide筒)更是玩得神乎其技。

70年代的曲目玩得不多(去年出版那張70年代曲目精選《The Collection》只有中了三曲而已),開場不久便有《Weird》的〈Led Boots〉,然後再到Encore時段才一連送上《Blow By Blow》的〈Freeway Jam〉和壓軸的〈Cause We've Ended as Lovers〉——現場聽到後者,簡直觸動心靈得沒話說,是聽得有點兒激動那種。至於Jeff Beck Group時的作品全然欠奉,枉我滿懷希冀等〈Beck's Bolero〉的出現(都是《Performing This Week - Live At Ronnie Scott's》給了我希望啦)。

另外,他又玩了Les Paul & Mary Ford版的Jazz Srandard作品〈How High the Moon〉來向Les Paul致敬。玩Sly & The Family Stone的〈I Want To Take You Higher〉果然夠High。

意外收獲,是樂團的鼓手為Narada Michael Walden,即前Mahavishnu Orchestra的成員,曾參與過《Weird》專輯,另一傳奇性樂手。低音結他手是前與Prince合作的Rhonda Smith,能彈又能唱,大家都說她比「80後」Tal Wilkenfeld好睇(是指表演功架而非樣子呀) 。

完場後入了後台,除了近距離看到Jeff外,還目睹到這個兩雄相遇的情景:包以正遇上Jeff Beck!


(鳴謝Birdy的Live Photo)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Goldfrapp:大玩Kitsch

多年前,由Alison Goldfrapp和Will Gregory所組成的英國倫敦電音二人組Goldfrapp走出了早年的淒美空靈電影感Downtempo樂風,而憑著《Black Cherry》和《Supernature》這兩張專輯而洗心革面地樹立起Alison的冶豔Glam-Electro女郎形象。來到2008年的《Seventh Tree》他們卻反璞歸真向民歌尋根,重投文藝而高雅音樂路線。你以為Goldfrapp會從此修身養性嗎?然而在他們正式出道的第十個年頭,其第五張專輯《Head First》卻反復性地重投電子流行樂姿態。

同是電子流行樂、同是師承自80年代的薰陶,有別於以往那種有著酷極了而有著粗獷Analog電聲的Electro曲風,在《Head First》所傾向是80年代中期較Kitsch的電子流行樂聲音,Synth主奏都是溫暖而搶耳的;也不再全然是機械性的電子節奏程序,而是代入了人性化Synth Drums的演奏。電子得來,今次《Head First》卻是來得修飾、明亮、美好的80's Pop電子流行曲,那個年代被流傳至美國Billboard流行榜上的電子流行樂通常都是這樣。

看看先行單曲〈Rocket〉封面上她一身粉紅色工衣與那手掌發出激光的動作,抑或《Head First》的大頭相與一片雲海與夕陽,都Kitsch到極——後者似十足從前日曆牌上的明星相,即被退地到外國名勝風景上的鍾楚紅戚美珍張曼玉劉嘉玲。

聽聽〈Rocket〉在Disco Groove下的搶耳Synth Riff,那可謂似十足搖滾班霸Van Halen的1984年Synth Rock經典〈Jump〉。再聽〈Alive〉活像70年代尾以降的ABBA,但那幾聲溫婉Synth琴音卻不得不叫聯想到Yazoo的Synth-Pop金曲〈Only You〉。〈I Wanna Life〉可謂美式電子流行樂到不得了,叫我想起是Laura Branigan、Irene Cara等女歌手。〈Believer〉是典型耳感輕盈的優美歐陸Synth-Pop小品,而〈Dreaming〉的靡爛Euro-Disco曲式間源自Giorgio Moroder之薰陶亦不言而喻。

然而《Head First》並不獨只有流行樂作品,碟末的〈Voicething〉竟玩起很Minimalism、很Laurie Anderson的Avant-Pop來。


2010年3月21日星期日

Go Chic:台式Electro-Punk

早前為了替台灣Electro-Punk樂團Go Chic寫推薦文,所以已率先聽過其首張專輯《I Am Confused》的MP3,不過對我這樣的老鬼來說,現在實實在在地手執CD,才算是聽得夠爽呢。

Go Chic本為女班四人樂團,然後變成三女一男的陣營陣,男的是鼓手,故Go Chic仍是一隊女生當道的Female Fronted Band,奏出冶豔狂野、骯髒粗鄙與Groovy十足的Electro-Punk / Dance-Punk。Go Chic的歌曲全以英文作主唱,衝出台灣與華人音樂市場是其目標,上星期她們才到了美國奧斯丁參與SXSW音樂節。

電氣橫派的《I Am Confused》開場曲〈This Is Go Chic〉以及大唱”Bring it on, bring it on-on-on”的〈24hr Party Pooper〉定必是在音樂會上煽動起氣氛的Party Anthem。比起很多Electro-Punk樂隊,Go Chic無疑來得較具熱血的Punk Rock本色,與此同時她們的歌曲又有很強大的電子舞曲動能。所以〈Culture Supervisor〉絕對Punky得起,〈2010〉在Groovy非常的節奏下亦彰顯出巨大的搖滾爆炸力。而〈We’re All Lovers & Runners〉之青春無敵與流暢曲子,大可媲美巴西的CSS(但有一段很Peter Hook的低音結他獨奏)。

另一方面,〈Hard Date〉和〈Clap It For The Heartbreakers!〉又輸出了搶耳的Electro電音能量,〈P.O.D.〉裡Ariel有如M.I.A.的半唱半說與Acid電聲絲絲入扣而來毋庸置疑是她們的型格之作。Sarah一手Bassline在這類歌曲更形突出。本以為〈Dance With Her〉是一首迷惑、性感而靡爛的電氣搖滾曲目,但歌曲又可以忽然Electro-Disco起來。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Secret Machines @ Grappa’s Cellar

凡舉帶有70年代Prog Rock及Krautrock薰陶的樂隊,每每都對我的命中率甚高。比如來自美國德州的達拉斯、及後跑到紐約市發展的三人樂團Secret Machines。他們在2004年發表的首張專輯《Now Here Is Nowhere》,的確滿是Pink Floyd、Brian Eno以至Neu!、La Düsseldorf的音樂基因,完全對了我的口味。四年間出版了三張專輯,從沒想過他們可以登陸香港演出。而The Peoples’ Party真的把他們帶到來香港。

昨晚繼續在Grappa’s Cellar舉行,有別於之前Patrick Watson、Andrew Bird、OK Go出現全場爆滿的墟冚場面,今次明顯觀眾人數為較疏落(所以也看得蠻舒服),也許是Secret Machines的音樂不夠Middle-of-the-road吧。

一行三人上陣,除了原裝成員主唱兼低音結他手Brandon Curtis和鼓手Josh Garza外,還有在第三張同名專輯《Secret Machines》才加入取代Brandon弟弟Benjamin Curtis之結他手位置的Phil Karnats。

終於可以現場看到Josh的Motorik Beats鼓擊了,Brandon和Phil固然是一大盤Effect Pedal上陣,後者亦屢次彎低身扭Effect。原來Brandon彈的是八弦低弦低音結他;雖然Brandon是陣中主唱,但他卻站在一旁,反而台上主間位置是Phil,莫非他較俊朗之故,又整晚覺得Phil很眼熟——對啊,他像不像Tortoise的John McEntire呢?後來Brandon亦放下了其八弦低弦低音結他,背上木結他唱了一曲。

可能場內觀眾不多,所以出來的音量甚大。現場版〈The Fire Is Waiting〉的確很爆很有Prog Rock的排山倒海聲勢。翌日有仍有點耳嗚。

完場後入後台找他們打聲招乎兼拿他們的三張專輯《Now Here Is Nowhere》、《Ten Silver Drops》和《Secret Machines》索簽名。Brandon對我說他們的2008年近作《Secret Machines》在香港很難找;而新結他手Phil Karnats則識趣地只簽了後者,然後還一臉不好意思地指著樂隊的頭兩張專輯說:「這兩張我無份玩......」

2010年3月17日星期三

Jeff Beck:Beck by Beck

Jeff Beck的《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將於3目22日舉行在即,一直都想寫寫這位傳奇性英國結他手,寫點對他的隨想,反正已有多年沒有寫過他吧,腦裡早已構思了大綱;他不算是我至愛的結他手,但多年來倒對他聽出了一些心得來。可是找不到合悉的地盤發表,最終還是放在這裡。

誠然我是在80年代才懂得聽Jeff Beck,他的1985年專輯《Flash》是我的入門唱片。那些年頭,我開始追溯回60、70年代的搖滾樂,那自自然然會向一眾當期時的「結他英雄」埋手。

我第一張追聽回的Jeff Beck舊專輯,是1975年的《Blow By Blow》——他的首張個人專輯,購自鴨寮街地攤(但不是阿Paul) 的二手黑膠,$15有交易那種(說來我的大部分Jeff Beck的舊黑膠唱片都是中學時代購自鴨寮街的)。選購這專輯,或多或少是出於對監製George Martins之效應,結果叫我聽得大為驚豔。對比起同輩搖滾結他手的70年代唱片,《Blow By Blow》所予我不一樣的印象是這是有著很Jazz-Rock、很Funk的功架,有很多Max Middleton的跳脫Fender Rhodes電鋼琴演奏,甚至一曲〈She’s A Woman〉更用上Vocoder起來;同時,改編自Stevie Wonder的〈Cause We've Ended as Lovers〉又是那麼美麗動人得沒話說。那時年紀輕的我尚未搞得清眾多音樂流派,但已認他不是純粹的搖滾結他手,而是來得較新潮型格。

後來再找來1976年的《Wired》,當中有Mahavishnu Orchestra鍵琴手Jan Hammer彈Synthesizers——Jan Hammer正是〈Miami Vice Theme〉那位電子樂手吧,某程度上令我確定到Jeff與電子音樂的淵源;我也是很後來才知道Jeff是甚受到Mahavishnu Orchestra的John McLaughlin影響;而改編自Charles Mingus的Jazz Standard曲目〈Goodbye Pork Pie Hat〉亦固然縈繞心頭。

說回我的Jeff Beck入門專輯《Flash》,唱片監製是前Chic主將,之前曾為David Bowie、Duran Duran、Madonna製作過唱片的Nile Rogers,又有紐約Electro-Disco製作人Arthur Baker助陣,歌曲亦滿是80年代音樂的摩登與電子氣息,用上很多Synthesizers。所以在我心目中Jeff從不獨只是一位技術派的結他手,同時他也有敏銳的觸覺(也是他與Eric Clapton等同輩的最大分別) ,所以聽到其2003年專輯《Jeff》的電音製作也毋須大驚小怪。而《Flash》內改編自Curtis Mayfield、由Rod Steward主唱的〈People Get Ready〉當年也曾在香港成為大熱,陳百強在1986年一曲〈當我想起你〉的結他主奏顯然是承襲他的〈People Get Ready〉而來。

及後再追聽回The Jeff Beck Group,毋庸置疑其1968年的首張專輯《Truth》是一張經典盤,帶來是Rod Stewart、Ronnie Wood、Nicky Hopkins、Keith Moon、Jimmy Page、John Paul Jones之超級陣容,所奏出那種帶著Heavy Rock與Psychedelic態度的藍調搖滾是當期時最酷的聲音,比Led Zeppelin的首張專輯面世得更早。再再追溯到The Yardbirds,我最愛他們的1966年迷幻專輯《Roger the Engineer》(這個我要到CD Re-issue時才聽到),便是他們唯一由Jeff獨力包辦結他手一職的專輯。

我在1987年開始寫樂評,他的1989年專輯《Jeff Beck's Guitar Shop》是我第一次寫的Jeff Beck唱片,刊於《年青人周報》,所以對此專輯亦特別有情意結;唱片裡的鼓手是Frank Zappa的Terry Bozzio。同年他在Malcolm McLaren的《Waltz Darling》專輯客串,亦成為一時佳話。

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我們早已看過Eric Clapton了,Santana也曾兩度來港演出。在Jeff Beck出版七年來全新專輯《Emotion & Commotion》之前夕,他終告首次登陸香港舉行音樂會,這也不算姍姍來遲吧。

最後有需要一提,Jeff是一名素食主義者,怪不得已六十五歲的他仍可以那麼型佬。


2010年3月12日星期五

Mark Linkous (1962 – 2010)

3月6日下午,Sparklehorse靈魂人物Mark Linkous在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友人家外的巷子舉槍自盡,享年四十七歲。他是繼Elliott Smith(1969 - 2003)和Vic Chesnutt (1964 - 2009) 之後,在美國Alternative Country / Americana界另一位自殺身亡的樂手。

我們喜歡Alternative Country / Americana,叫人怦然心動,因為是音樂上所蘊含著的慘白憂傷、淡然淒戚的情感,聽得大家都斯人獨憔悴起來。然而譜寫得這些曲子的樂手,內心又何嘗不是如此的抑鬱而脆弱呢?當年Elliott Smith拿著利刀狠狠地刺進自己胸口做成兩道刀傷致死(雖然也有傳是凶殺),Vic Chesnutt是服食過量肌肉鬆弛劑後昏迷致死,而Mark Linkous則是用手槍對準自己心臟來一個了結——之前他喝得很醉與情緒畢常低落。

忘不了1995年聽到Sparklehorse的《Vivadixiesubmarinetransmissionplot》時之驚為天人,是當年其中一張觸動到我的Alternative Country / Americana作品。上張Sparklehorse的官方專輯,已是2006年的《Dreamt For Light Years In The Belly Of A Mountain》了,仍是多麼蒼白而縈繞心頭的作品。

其實去年Sparklehorse乃出版了與奧利地實驗樂手Fennesz合作的《In the Fishtank 15》。另一方面,又與Hip Hop怪傑Danger Mouse合作了一張《Dark Night Of The Soul》專輯兼書集,帶來是David Lynch、James Mercer(The Shins)、The Flaming Lips、Gruff Rhys(Super Furry Animals)、Jason Lytle(Grandaddy)、Julian Casablancas(The Strokes)、Frank Black(Pixies)、Iggy Pop、Nina Persson(The Cardigans)、Suzanne Vega、Vic Chesnutt、Scott Spillane(Neutral Milk Hotel)之All-Star陣容,然而由於與EMI發生版權爭議的問題而一直發表無期,幾乎要胎死腹中;反之歌曲卻在互聯網上無限放送。直至踏入2010年,《Dark Night of the Soul》終告面世有望,宣佈會在夏天出版,可惜卻成為了Mark Linkous的遺腹之作。

而Sparklehorse繼《Dreamt For Light Years In The Belly Of A Mountain》後的全新專輯原來亦已完成。看來Mark Linkous死後跟Elliott Smith一樣,遺腹之作會陸續有來。



2010年3月7日星期日

Gorillaz:膠島一日遊

Damon Albarn和Jamie Hewlett的虛擬樂團Gorillaz帶來了他們的第三張官方專輯《Plastic Beach》(如果不計聯同華裔舞台劇兼電影導演陳士爭合作的音樂劇《Monkey: Journey To The West》的話),慢工出細活的他們今次試圖打造出一張概念專輯,背境是位於南太平洋、由陣中的「壞孩子」低音結他手Murdoc以塑膠與垃圾所建成的人工島Plastic Beach,即今天Gorillaz的虛擬錄音室兼基地。

首張專輯《Gorillaz》有Dan The Automator、第二張專輯《Demon Days》則有Danger Mouse,但今次《Plastic Beach》並沒有找來別的製作人助陣,音樂製作便全盤由Damon親自操刀,不假外求。共有十六首曲目的專輯,大堆頭的客席歌手與歌手,跨越Hip Hop、Electro、Grime、Pop、電影配樂甚至是中東音樂的曲風,值得來個逐曲談。

〈Orchestral Intro〉:在一片海浪聲下《Plastic Beach》以這首充滿電影感的樂章揭開序幕,由交響樂團ViVA演奏。

〈Welcome to the World of the Plastic Beach〉:由Snoop Dogg冷冷地演繹,同樣沉澱著一份電影感,也帶有G-Funk的肌理而來,銅管樂由Hypnotic Brass Ensemble出手。

〈White Flag〉:在黎巴嫩國立交嚮樂團(The Lebanese National Orchestra for Oriental Arabic Music)的伴奏下,這是一首把中東音樂與Hip Hop共冶一爐的反戰歌。由Bashy和Kano這兩位英國Grime系Rapper演繹出。

〈Rhinestone Eyes〉:Damon唱出的中板節奏Electro-Pop小品,有搶耳Synth主奏。

〈Stylo〉:主打單曲,跳脫Electro Boogie電音曲風,紐約型人Mos Def好比來自外太空的Rappin'、Damon唱出很Disco歌曲的Chorus、老牌騷靈歌手Bobby Womack有如傳教士演說的Gospel歌唱,三把人聲相映成趣。其MV有Bruce Willis真人客串。

〈Superfast Jellyfish〉:再度合作的紐約Hip Hop組合De La Soul加上威爾斯樂團Super Furry Animals的Gruff Rhys,已是一個有趣的組合。更有趣是我一向都覺得Gruff與Damon的聲底甚近似,二人竟可以一起合作呢!

〈Empire Ants〉:與瑞典Little Dragon的合作,先由Damon唱出,有如日落景色的懶洋洋情懷;然後在下半部分卻變成Electro-Pop來,換上 Yukimi Nagano華美的主唱。

〈Glitter Freeze〉:活像早期The Human League的Futurist Electro曲風,配以Post-Punk樂隊The Fall主將Mark E Smith的耐人尋味讀白。

〈Some Kind of Nature〉:紐約市傳奇Lou Reed與Damon合唱的流行曲,前者一開聲加上那鋼琴Riff已Lou Reed到不得了,但你又未聽過其半吟半唱嗓音能夠配以這樣輕輕鬆鬆電子曲風而來。

〈On Melancholy Hill〉:Damon全程獨唱,是他那種美麗而傷感的曲子,感覺是很80年代情味的Perfect-Pop電子流行樂。

〈Broken〉:再由Damon獨唱,情感憂傷苦澀的Electro-Pop。

〈Sweepstakes〉: 另一由Mos Def演繹的曲目,百分百的Grime電音Hip Hop之作。然後由Hypnotic Brass Ensemble加入很嘉年華的銅管樂。

〈Plastic Beach〉:Damon主唱,有The Clash的Mick Jones和Paul Simonon伴奏,但卻不是The Clash式Punk Rock,反而此曲卻叫我聯想The Stranglers的浪漫與都會情味,Mark的Bassline來得Reggae依然。

〈To Binge〉:另一與Little Dragon的合作,由輕盈的Reggae節奏、懶洋洋結他與溫暖Synth聲帶出的小品流行曲,同是那麼Laidback的歌曲。

〈Cloud of Unknowing〉:Bobby Womack主唱的電幻Gospel-Soul歌曲,有ViVA的交響樂伴奏。

〈Pirate Jet〉:聽得氹氹轉的Synth主奏遇上仿如脫胎自Iggy Pop作品〈Nightclubbing〉的節拍,加上Damon漫不經心的主唱,相當靡爛的一曲。


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Thee Silver Mt. Zion:我愛10”

以Efrim Menuck為首的加拿大蒙特利爾Post-Rock樂團Thee Silver Mt Zion Memorial Orchestra發表了2010年專輯《Kollaps Tradixionales》,令我高高興興的帶著他們這張新作回家,因為其限量Deluxe版裡內含其180g的10”黑膠,即叫我二話不說選購之——沒錯,我對10" Vinyl一向情有獨鍾。(雖然說來之前我已有一段時間沒有購買過10”唱片了,上次買的是Stupid Babies Go Mad / Boris的Split EP出品《Damaged》,還要是圖案10"來。)

《Kollaps Tradixionales》的限量Deluxe版就是以10”唱片封套包裝,內容包括專輯的CD、專輯的雙10"黑膠、Efrim和電影工作者兼攝影師Jem Cohen操刀的十六16頁Art Book、兩張Poster。最重要是價格比普通版貴不了太多,相當合理,絕非近年那些開天殺價的Deluxe版來。

《Kollaps Tradixionales》是Thee Silver Mt Zion繼《13 Blues For Thirteen Moons》後兩年來的新作,也是樂團的第六張專輯。今次他們是喚作Thee Silver Mt. Zion Memorial Orchestra,沒有Tra-La-La Band的。

長達十五分鐘的開場曲〈There Is a Light〉和長達十三分鐘的〈Piphany Rambler〉都是那麼蕩氣迴腸的Epic Rock曲目,可以發覺歌曲都是以Efrim動人的主唱(大可視為Ballad吧)作為骨幹,連弦樂也是那麼牽動人心,Thee Silver Mt Zion來得軟性了。這是他們在《Kollaps Tradixionales》裡的新取向。

要爆炸力綻放,今次仍有〈I Built Myself A Metal Bird〉,一首與提琴絲絲入扣而來的Metal-Punk歌曲。(在YouTube上找到樂迷為此曲自製的MV,配上是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Zabriskie Point》片末大爆炸那幕。)〈I Fed My Metal Bird the Wings of Other Metal Birds〉卻換上迷幻藍調的風景,然後再推至懾人心魄起來。

主題曲共有三首:〈Kollapz Tradixional (Thee Olde Dirty Flag)〉的嫵媚民謠、〈Collapse Traditional (For Darling)〉的脆弱溫婉、〈Kollaps Tradicional (Bury 3 Dynamos)〉的迷幻民歌搖滾張力。主題曲也要來個三部曲。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自主呼聲 @ C For Culture

今期C For Culture《文化現場》有我負責策劃與擔任客席編輯的《劃時代自主呼聲:探討香港獨立音樂生態》專題。

主理這個十九頁的音樂專題,絕對好讓我重拾回編輯工作的樂趣,久未對著打印稿圈呀圈呀地作校對。雖然,教我最為難忘,是在農曆年假後凍到發癲那幾天踩盡油趕稿的日子——那幾天我家的工作間是冷得我可以呼出白煙來。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大霧鳳凰山

虎年第一行山,這個星期天登上了鳳凰山。登山前已預料到山上會大霧,而我過去也曾試登上霧中的鳳凰山,但初段仍清爽,只是到了中途才走進雲霧中。但昨天卻是在伯公岰出發的時候,便已很大霧,心想山上必然霧更濃。




沿途果然大霧又大風兼且路又濕,完全置身濃霧中,能見度甚低,有幾度路視線範圍更只有五、六米而已。所以基本上沒有甚麼景色可言,眼前都白蒙蒙一片。這明明是行過多次的路程,但卻行得有點迷惘,因不知身在何處、到底上到幾高,熟悉的山路也陌生起來,只管在白蒙蒙的山頭上有路便行,霧中在走呀走呀。

濃霧隨風打在眼鏡片上形成水點,視線矇矓加矇矓,差不多每幾分鐘便要抹一抹鏡片,那時我勁想有一副附有「水撥」的眼鏡;部分路段風很大,走在陡峭險峻的「天梯」上,強風時站也站不穩。那簡直是一種與大自然的搏鬥。結果花了七十分鐘才上到主峰——去年9月天氣清涼,才不消五十分鐘便登上了主峰。



霧太大,上山沿途鬼影都唔多隻,本以為今次又可以再度獨佔鳳凰山主峰山頂,但上到山頂卻踫一班比我捷足先登的年輕朋友,他們也給這個突然冒出來的長髮大叔嚇了一跳。

上山唔易、落山更難更驚險。落山相當「跣腳」,所以更要步步為營且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有驚無險落到昂平,這裡已平靜得多了。霧中的心經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