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Florence + the Machine:騷靈室樂

誠然,當我得悉Florence + the Machine為電影《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帶來完場插曲〈Heavy in Your Arms〉時,某程度上會覺得Florence Welch這位來自英國南倫敦Camberwell的「新Kate Bush」跟《吸血新世紀》扯上了關係,實在有點降格之嫌。畢竟在我心目中Florence之個性並不獨是她的一頭紅髮與復古吉卜賽服,還有其藝術學院背境下所樹立起的Art-Pop姿態。

跟《Lungs》相隔兩年後,一如所料Florence + the Machine的第二張專輯《Ceremonials》乃來得修飾了與講究製作起來,然而當你一心以為Florence要進一步向主流樂壇獻媚之際,新作裡卻暗藏了她不一樣的取向。

無意找其他製作人操刀,《Ceremonials》再度交由曾與Bloc Party、Friendly Fries、Adele合作的Paul Epworth監製,因為她想做出一張有更佳製作的《Lungs》。帶來是有如Florence所言,是一張有著巨大鼓聲與低音結他之強化聲音的唱片,大量減少了Indie氣息而大大增加了Soulful味道。Florence形容為介乎騷靈與室樂之間的「騷靈室樂」(Chamber-Soul)。

所以如先行單曲〈Shake It Out〉這樣蕩氣迴腸的Power Ballad便是相當之Middle-of-the-road的取向,〈Never Let Me Go〉和〈Lover to Lover〉皆來得有如Annie Lennox的白人騷靈歌曲。而與Simian Mobile Disco成員James Ford合寫的〈Breaking Down〉,這首輕快流麗的Chamber-Pop更是歷來Florence最流行曲的作品。

再沒有〈Kiss With A Fist〉這樣的大情大性大搖大滾歌曲,但將會成為下一首單曲的〈No Light, No Light〉以及〈Spectrum〉仍再度可見她來得扣人心弦的Art Rock風骨,〈Heartlines〉更是乘著Tribal節奏而來。

要來得深邃的曲目,〈What the Water Gave Me〉取材自英國現代主義/意識流女作家Virginia Woolf跳河自殺,淒迷妖魅的〈Seven Devils〉泛著撲朔迷離的Gothic氛圍,而〈Leave My Body〉更是一首幽暗的Goth-Gospel歌曲。Florence仍Cult得起。

《Ceremonials》之有趣,是記載了Florence + the Machine的兩面體。原定她與Paul為歌曲做了不少電音製作的實驗,但最後卻令到整張專輯的聲音有機性起來。然而Florence又不甘只讓大家看到她修飾的一面,所以這些電氣化的歌曲,都放了在專輯的Bonus Disc上。〈Remian Nameless〉的冷峻Downtempo電音曲風,〈Strangeness and Charm〉在伴以拍掌聲之強烈節奏感下祭出電氣搖滾與Dubby人聲音效,在巨大節拍下〈Bedroom Hymns〉像電氣Art Rock版的PJ Harvey,再聽〈What the Water Gave Me〉的Demo版那Glitch-Pop曲風,大抵這是《Ceremonials》原來的取向吧。


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Dum Dum Girls:少女變熟女

初看到Dum Dum Girls這隊以Dee Dee為首的美國加州洛杉磯全女班Indie-Pop樂團之名字時,喚作”Dum-Dum”嘛,還以為她們是那些傻裡傻氣的Twee-Pop隊伍。但其實她們在去年的首張專輯《I Will Be》內所帶來,是介乎Girl-Pop與Noise-Pop之間、充滿初生之犢的Indie-Pop聲音,奏出恍如80年代獨立搖滾的粗獷氣息與音質。

想不到只有一年之隔,Dum Dum Girls在第二張專輯《Only In Dreams》裡她們已成熟了不少。

《Only In Dreams》裡除了繼續由曾監製過Blondie及The Go-Go's之處女專輯的製作人Richard Gottehrer操刀外,還有The Raveonettes的Sune Rose Wagner作聯袂監製,並在Queens Of The Stone Age的Josh Homme之Pink Duck Studios收錄。Dee Dee說上次的歌曲,是她對其少女時代的回憶,而Dum Dum Girls這次的聲音,卻毋庸置疑是來得搖滾了、修飾了,而減退去昔日的青春無敵Indie味道,連Dee Dee身上也呈現著有如The Pretenders的Chrissie Hynde之女性主義搖滾氣質,少女變熟女。

清爽暢快的主打單曲〈Bedroom Eyes〉抑或好比Buddy Holly曲風的〈Heartbeat (Take it Away)〉,仍是Dum Dum Girls那種帶著懷舊氣息的歌曲,但卻紮實了不少,更爽勁的還有〈Wasted Away〉,而內容傷感的〈Teardrops On My Pillow〉則有如搖滾起來的Shoegaze樂隊歌曲。

Dee Dee所經歷過的心路歷程,還有其母親之病逝——即《I Will Be》封面上的女子。今次蓋著一個幽悒的唱片封面下,《Only In Dreams》內不少歌曲都帶著死亡的陰影。〈Hold Your Hand〉是寫於她媽媽病重時,而〈Coming Down〉這首猶如Mazzy Star般的觸動心靈心碎Ballad則寫於她媽媽逝世不久後。

2011年10月25日星期二

Death In Vegas:重出江湖

上張Death In Vegas的專輯已是2004年的《Satan's Circus》,然後這個名字亦悄悄地進入漫長的休止期。原來因為樂隊的巡演經理人之逝世,而令到靈魂人物Richard Fearless萌起去意,從而移居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修讀攝影與電影,並與當地的樂手組成了新樂隊Black Acid。所以現在Richard帶同Death In Vegas歸來,發表他們足足七年來的全新專輯《Trans-Love Energies》,大家倒有點始料不及。

其實這次並非Richard很有計劃性地讓Death In Vegas回歸。2009年秋天,Richard跟其多年來一直被擱置在錄音室的Vintage電子合成器重逢,忽然重燃製作電子音樂的興致。當他把第一批作品給友人聆聽時,大家都說作品聽來像Death In Vegas而多於Black Acid,所以Richard讓Death In Vegas「重出江湖」的念頭亦應運而生。

跟以往Death In Vegas的專輯一樣,《Trans-Love Energies》同是帶來高度折衷性的音樂風格,同時卻又跟前作《Satan's Circus》一樣再沒有群星拱照的歌手陣容。在《Trans-Love Energies》裡便由Richard當起主唱來,只有找來加拿大樂團Austra的女主唱Katie Stelmanis客串了兩曲而已。

在《Trans-Love Energies》裡呈現著相當巨大的音樂反差。為專輯揭開序幕竟是一首猶如置身幽閉空間的闇黑低迴歌曲〈Silver Time Machine〉,緊接著是狂飆而來的Electro-Garage-Noise-Rock曲目〈Black Hole〉,〈Medication〉把Electro-Pop帶回地下而粗糙的時代。而在巨大的旋風式電子Riff與Richard的吟唱下,〈Coum〉感覺有如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玩出的Electro-Pop。迷濛地唱出”I wanna get high tonight”的〈Scissors〉則是他甚受Matthew Dear影響的Minimal Techno流行曲。

而Katie主唱的兩曲,由Ambient氛圍帶出的〈Your Loft My Acid〉是讓Acid House曲式與Heavenly Voice主唱交合而來,久違了這種如斯飄逸的電子舞曲;而在〈Witch Dance〉裡她則唱出了一份哀怨幽美的妖氣。

走向深邃的電音層次,〈Drone Reich〉大玩電聲Droning,簡直好比Cornard Schnitzler或Sonic Boom的實驗電子音樂曲目。同樣冷冽實驗的〈Lightning Bolt〉,更來得恍似Throbbing Gristle的工業電音遇上Suicide的車房電子流行曲。最末的〈Savage Love〉則由置身黑洞般的黑暗Ambient電子樂章而鋪排出Krautrock之組態。

看Richard這輯在樹林/郊外拍攝的宣傳照片,原來移居紐約市後,他熱衷到紐約州的郊遊勝地卡茲奇山(Catskills)行山與釣魚呢。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

M83:夢中見

由Anthony Gonzalez化身的法國昂蒂布一人樂團M83,多年來曾踏足過Electronica、Shoegaze、Dream-Pop、Ambient、Synth-Pop等音樂路線,而這次Anthony在M83新作《Hurry Up, We're Dreaming》裡之創作野心,是要打造出一套雙唱片專輯出來,要來得有如The Beatles的《White Album》及The Smashing Pumpkins的《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般。

不止如此,《Hurry Up, We're Dreaming》還要是以交織著不同夢境為主題的概念專輯。Anthony有此構思,因為他在去年年初由法國移居美國洛杉磯,唱片也是百分百在美國製造,而當他在洛杉磯寓所為新碟寫歌時,乃感到寂寞難耐,故不知何解他忽然憶起其童年,想起童年造過的夢。於是他忽發奇想,為M83帶來以夢為題的唱片,記載他在童年、少年與成年的夢。唱片由Justin Meldal-Johnsen(Beck / Air)監製。

Disc 1以俄羅斯裔女歌手Zola Jesus客串、介乎Dream-Pop與Synth-Pop之間的〈Intro〉帶大家進入夢境中,到Disc 2最後以一曲〈Outro〉作結,首尾呼應之舉亦為典型概念專輯的格局。

延續著2008年前作《Saturdays = Youth》的80年代Synth-Pop薰陶,先行單曲〈Midnight City〉再次是很80年代的一曲,勾勒出城市午夜的浪漫靡爛,又有點點像Underworld的曲子,但亮點是曲中的色士風獨奏,相當80’s Pop的元素吧。〈Reunion〉有如Simple Minds的〈Don’t You (Forget About Me)〉之感覺,Anthony亦唱得甚激昂。〈Claudia Lewis〉叫人想到A Flock Of Seagulls的Synth-Pop曲風之餘,來幾吓拍弦Bassline又不是相當之80年代嗎?還有〈OK Pal〉的Funky Synth。取名自Anthony在五歲那年媽媽買給他的一本兒童雜誌之名字的〈Raconte-Moi Une Histoire〉,這首趣緻Synth-Pop小品由一位小孩子講述變身青蛙的故事。同樣Electro-Pop的還有〈Klaus I Love You〉。

另一方面,在專輯內亦有夢幻迷濛而賦予電影感的Psychedelic-Ballad曲目〈Wait〉,悲壯絢麗的〈My Tears Are Becoming a Sea〉,伴以兒童Choir與溫婉Synth音的鋼琴Ballad作品〈Splendor〉。而〈Echoes of Mine〉則重返Shoegaze路線。

〈Soon, My Friend〉幾乎沒有電子素材,只有木結他作主導與管弦樂伴奏,是他首次來個反璞歸真。專輯內還有〈Where the Boats Go〉、〈When Will You Come Home?〉、〈Fountains〉等多首短短的電影感Ambient樂章。Anthony形容這是一張像過山車的唱片,構成充滿高低起伏的歌曲鋪排。當然,《Hurry Up, We're Dreaming》亦談不上是怎樣驚世駭俗的唱片來吧。


2011年10月15日星期六

Björk:自然與科學

對於一眾「潮人」來說,Björk四年來的全新專輯《Biophilia》之最大談論價值,除了其橙紅色巨大雀巢假髮與M/M Paris的美指之外,還有這同是作為一張她的app專輯——專輯內的十首歌曲皆有app供樂迷下載,每個The Biophilia Apps各有自己的主題與互動遊戲,那毋庸置疑是貫徹了她的創意與玩味本色,所以今次《Biophilia》乃實行背負著跨媒體/新媒體Project的姿態而來。

當然,Björk在《Biophilia》的野心還不只於此,比如還有這是一張帶出科技與大自然之關係的概念專輯,從天上的月運周期到地上的萬有引力,都是她涉及到的題材;又抑特別為此研製了多台電子樂器裝置,如由平板電腦操控、介乎印尼甘美蘭琴與鋼片琴之間的Gameleste,還有特斯拉線圈共振電子演奏儀器,履行電子音樂的實驗精神。這些才是我對《Biophilia》津津樂道之處。

有別於前作《Volta》以做出玩得開心有趣的專輯,《Biophilia》並非一張容易消化的唱片,而是繼續探討Avant-Pop之深層次,但只要她的演繹與旋律一出,感覺依然很Björk。

跨越現代與傳統、電音與原音,是多年來Björk的音樂理念,在科技與自然之大前提下,《Biophilia》一方面採用科技化的製作與素材,另一方面卻又泛著濃郁的思古幽情、古意盎然。開場曲〈Moon〉便是由Zeena Parkins領軍有如星閃閃的簡約循環豎琴四重奏伴以她的歌聲,幽美而得沒話說,跟說萬有引力的另一豎琴歌〈Solstice〉作首尾呼應。

單曲〈Crystalline〉以鏗鏘的Gameleste琴音與Glitch碎拍伴以Björk戲劇化的主唱,本來平靜的一曲在中段卻由有如Squarepusher般如雷貫耳、風馳電掣的急疾Breakbeat劃破,歌曲由Michel Gondry執導的定格動畫製作MV亦很棒。同出一徹,是伴以鐘擺豎琴的古樸民謠〈Sacrifice〉所切入的Breakbeat,以及在管風琴演奏下她唱得廣闊無涯的〈Mutual Core〉突然激發起的機關槍式節拍。

此外,以管風琴帶出的〈Thunderbolt〉,則以特斯拉線圈共振原理奏出神秘而電量十足的Electro Riff。而〈Hollow〉交織著猶如置身古老大宅內的電影感弦樂四重奏與Choir,配以卻是Glitch電幻節拍。講述細胞與病毒之愛情故事的〈Virus〉,鏗鏘的Glockenspiel、大自然的手鼓,是多麼美麗的一曲,甚至令我想起Uakti。

在那幾首Extra曲目當中,別錯過在2008年為冰島環保運動而寫的單曲〈Náttúra〉,令人深刻不已是其萬二分扣人心弦的鼓擊。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The Human League:香江電子夢聯盟

盼望多年,The Human League這隊英國Sheffield電子流行樂先鋒樂團終於可以登陸香港舉行音樂會,可說是還了我們這群香港Electro-Pop信徒的心願。

別忘記,The Human League原定在1987年已能訪港演出,連門票也開始作公開發售,但未幾卻整個東南亞巡演也取消了。所以今次他們來港,那倒有失而復得之感。況且適逢今年又是其經典專輯《Dare》面世30週年,他們這次首度訪港亦顯得特別有意義。

為了迎接The Human League來港,先前我在Daydream Nation舉辦過《電子夢革命:The Birth of Electro-Pop講座》,繼而在XXX Gallary參與過一場《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 The Warm-Up 80’s Party》打了一個全Vinyl的DJ Set,作為「人類聯盟」信徒,我算是已做足了本份鼎力支持吧。

音樂會舉行前的一天,我先在酒店跟Philip Oakey做了一個獨家訪問,眼前已56歲的他仍型佬依然,而且他亦相當之友善。訪問完畢後,Susan Sulley和Joanne Catherall這兩位已女人四十尾的The League Girls才施施然到來。Susan的身段還保持得不錯,但她的瘦面卻很Botox;而珠圓玉潤的Joanne Catherall實在太肥師奶了,當年的她是何等美麗迷人啊。

當然我也不會錯過帶同唱片給他們簽名留念的機會。說來,2008年曾我跟Kraftwerk的Ralf Hütter做過電話訪問;2010年先後跟Gary Numan做過面對面的訪問以及跟O.M.D.的Andy McCluskey做過電話訪問;如今又輪到Philip Oakey。我少年時代心目中的Electro-Pop英雄,在近年間都相繼有機會接觸到、跟他們談音樂,感覺是多麼奇妙。

而The Human League的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就在昨晚於九展Star Hall舉行。台上除了Philip、Joanne和Susan外,繼續是由合作超過20年的鍵琴手Neil Sutton,以及電鼓手Rob Barton和鍵琴兼結他手Nic Burke三人任伴奏樂團。

音樂會以2011年專輯《Credo》的開場曲、由Joanne和Susan主唱的〈Never Let Me Go〉揭開序幕,然後即馬上時光倒流30年,玩出〈Open Your Heart〉和〈Sound Of The Crowd〉等1981年曲目。論選曲,這次的演出是一次Best Of加《Credo》,新歌也「識趣」地只玩了三首而已;雖說是Best Of,但舊作也是以來自《Dare》的歌曲最多,其他專輯的作品則每張只選一首而已。而新舊作品就像超越時空地互相交叉感染,比如〈Egomaniac〉這首甚酷的新作之後再接上1979年的高壓之作〈Empire State Human〉,感覺是這麼棒,後者尾聲Philip也背上鍵琴彈起Synth Noise獨奏來。

看The Human League演出之最大樂趣,是首首作品的前奏甫響起即確認到是甚麼歌來,首首作品都可以叫我跟著唱和,畢竟這些都是曾伴隨著我成長的歌曲,就算連一向視為平庸乏味之作的〈Tell Me When〉,在愛屋及烏下也叫我琅琅上口起來。記得玩到〈Mirror Man〉、〈(Keep Feeling) Fascination〉這兩首82、83年獨立單曲時,我已愈唱愈大聲;跟著在Encore前終於玩出人人引頸以待的〈Don’t You Want Me〉,全場大合唱場面一發不可收拾。當Philip等人返回了後台後,樂迷們仍此起彼落地清唱著〈Don’t You Want Me〉的Chorus呢。

Encore只有兩首。先是只有Philip和三位樂手出來,玩出超酷的Futurist經典〈Being Boiled〉,齊齊”Listen to the voice of Buddha”。當Joanne和Susan再度出場,帶來是Philip與Giorgio Moroder合作〈Together In Electric Dreams〉,經過了20多年此曲也變成了The Human League的歷史的一部分,我們又再全場Sing-along了。

未了,我們還留在場外,捨不得離去。因為電子夢仍未醒。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MGMT:午夜深情

午夜曲目合輯《Late Night Tales》的第二十五回,是由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樂團MGMT主理,也是近期《Late Night Tales》最叫我聽得深刻的出品,畢竟MGMT的選曲實在太棒。我在兩個月前已收到這合輯,聽了好一段時間,迄今仍是我的唱盤常客。

MGMT在今年3月來港,我與Ben Goldwasser及結他手James Richardson談起紐約市的唱片店,二人正是那種有著甚酷之音樂品味、極力搜尋舊唱片的紐約樂手,James還告訴我他曾在Kim’s工作過(他已是第二位親口告訴我曾在Kim’s工作的紐約樂人)。如今再聽由Andrew VanWyngarden和Ben Goldwasser主理的《Late Night Tales》,我對MGMT仝人的獨到音樂品味更是得以進一步的肯定。

在這張MGMT的《Late Night Tales》裡,除了新生代一人樂隊Cheval Sombre之外,所選的全是來自60至80年代的陣年舊歌。更重要,是他們的選曲的確又有型又幽美動人,泛著濃郁的有午夜情味。

開場曲,是久違了的Disco Inferno一曲〈Can't See Through It〉,後來被追封為Post-Rock樂團的他們,這是如斯美麗而縈繞心頭的遺珠之作。然後竟是60年代三藩市樂團The Great! Society——即Grace Slick加Jefferson Airplane前的所屬隊伍,〈Love Your Girl〉是一首清幽雋永的迷幻民歌。再接上是紐約市Electro-Punk老祖Suicide的〈Cheree〉浪漫情歌,又是萬般優美的歌曲。

Television Personalities帶著濃濃The Velvet Underground薰陶的〈Stop And Smell The Roses〉後,繼而是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1970年意境夢幻迷濛曲目〈Ocean〉的Outtake版,多麼匹配的兩曲。80年代的英倫獨立好時光,先來Felt由Maurice Deebank的純音樂結他曲目,相隔了一首利物浦傳奇Julian Cope的1984年Ballad作品〈Laughing Boy〉之後,則有The Durutti Column的清爽夢幻小品〈For Belgium Friends〉。

然而MGMT並非全獨立音樂選擇,所以當中也可以找到Charlie Feathers的Country Rock歌曲〈Mound of Clay〉。下半部分重返Indie的軌道,前Post-Punk名團Swell Maps主將Nikki Sudden的Jacobites,〈Hearts Are Like Flower〉是來得清爽美好的Psychedelic-Pop,再來紐西蘭樂團The Chills的1984年單曲〈Pink Frost〉是介乎Dream-Pop與Post-Punk之間,祭出輕飄飄的感覺,然而跟著竟給Suicide成員Martin Rev個人作品〈Sparks〉的Hardcore Rave節拍劃破,但他沒神沒氣地唱出的卻是童謠式的調子。

蘇格蘭格拉斯哥Indie-Pop樂團The Wake的〈Melancholy Man〉來得溫暖而憂傷,可叫人聽得融化,Spacemen 3的〈Lord Can You Hear Me?〉亦觸動心靈得沒話說,緊接而來是Pauline Anna Strom有如晨曦之美的歐陸電子樂章〈Morning Splendor〉。

MGMT為《Late Night Tales》灌錄的改編歌,是Bauhaus來自《The Sky's Gone Out》專輯的Goth-Ballad曲目〈All We Ever Wanted Was Everything〉,想不到MGMT會與Gothic扯上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