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懷念90年初葉ambient electronica爆發的紀元。作為哺食早年前衛電子音樂乳汁長大的樂迷,這個在house/techno紀元衍生的ambient電音復興運動,一切都叫我趨之若鶩。那時,我是多麼的喜愛由Mark Pritchard與Tom Middleton所組成的Global Communication,也喜歡他們的techno化身Reload。而我對Mark Pritchard的樣子尤其深刻,因為其貌不揚的他毫不像那些年的電音DJ與製作人模樣,而是一名看似悶蛋書獃子的四眼仔。
當Mark Pritchard站出來單飛,他的身分亦多的是,以不同的名義涉及不同的電音路線(如向底特律techno與hip hop音樂作致敬的Harmonic 313便是相當之有趣的project)。但原來他以Mark Pritchard之本名發表的作品卻不多,近年加盟Warp廠牌之後,他方在這陣子發表了其首張個人專輯《Under The Sun》。
毋庸置疑,《Under The Sun》是Mark Pritchard處心積慮而來的專輯,聽這張專輯的重點是:1. 他重投Global Communication那種意境深邃而美麗秀氣的ambient電音取向;2. 他採用了不少古老電子合成器作演奏而盡量避免數碼化之處理,甚至他的演奏會用上古老的擴音機,學習60、70年代的製作與混音技術。3. 他找來Bibio、Thom Yorke(Radiohead)、Beans(Antipop Consortium)以至傳奇性迷幻民歌女伶Linda Perhacs獻唱。
為《Under The Sun》這張ambient專輯揭開序幕,是曾在2009年發行過成為單曲的〈?〉,一首極深潛幽閉的ambient曲目,繼而再散落著緩慢而滄茫的結他勾線彈奏,相當之引人入勝的氛圍樂開場曲。〈Where Do They Go, The Butterflies〉就活像70年代受著東方文化薰陶的默想派電子音樂,甚至是Terry Riley的簡約主義音樂。電影感的〈Sad Alron〉是如斯淡淡然的憂傷落寞配樂,〈Cycles Of 9〉則屬於悲愴之意境,〈Khufu〉祭出如夢似幻的不真實蒼白。在人聲sample纏繞下,〈Hi Red〉全然是一場撲朔迷離的噩夢。〈Ems〉的漫天無際幽悒氛圍,營造出如盤古初開的意像萬千畫面,再推至空靈昇仙的ambient音樂境界,有些段落好讓我想起德國的Deuter以至日本的喜多郎來。
但除了ambient曲目之外,〈Infrared〉是多麼「工業」的冷酷電音曲目。〈Under The Sun〉 是由循環不息的迷魂人聲samples建築成的minimal music,那女聲的取樣是來自英國老牌女演員兼歌唱家Julie Andrews跟美國街頭音樂家Moondog合作的作品。
聽《Under The Sun》的焦點曲目,固然是那幾首歌曲作品。同屬Warp旗下的folktronica製作人Bibio主唱的〈Give It Your Choir〉集tropicalia與The Beach Boys的影響於一身,多麼美麗而夢幻的一曲。由Thom Yorke獻唱的〈Beautiful People〉,那詩情畫意的mellotron琴音、輕盈的巴西音樂節拍加上Thom的孤高演繹,同樣不吃人間煙火而美不勝收。萬料不到是充滿傳奇性的Linda Perhacs會與Mark合作,伴以鏗鏘木結他而來〈You Wash My Soul〉豈止是一首脫俗出塵的psychedelic-folk ballad歌曲,甚至可以放入ethereal wave之列。〈The Blinds Cage〉配以Beans的spoken words而來,是由有如60年代末前衛電子音樂般的抽象曲風建立出的無菌電幻空間。
2016年5月29日星期日
2016年5月27日星期五
Cluster: 1971 – 1981
似乎近年能夠驅使我入手購買其作品全集形式黑膠唱片box set的,就只有德國krautrock界的傳奇性名字。上次是Harmonia的《Complete Works》,今次是Cluster的《1971 – 1981》。
嚴格來說,《1971 - 1981》這套9LP box set並不算全然是Cluster的作品全集box set,那只是從71年Hans-Joachim Roedelius和Dieter Möbius由前身Kluster改組成Cluster,到81年首度解散的10個年頭間,所出版過的之8張錄音室專輯:《Cluster》(1971)、《Cluster II》(1972)、《Zuckerzeit》(1974)、《Sowiesoso》(1976)、先後與Brian Eno合作《Cluster & Eno》(1977) 和《After the Heat》(1978)、《Grosses Wasser》(1979)、《Curiosum》(1981),跨越昔日在Philips、Brain以及合作得最長久的Sky等等唱片廠牌之出品,另加1張從未發表過的現場演出專輯《Konzerte 1972/1977》。至於日後Cluster兩度重組後在90年代及2000年代的專輯,則全部欠奉。
毋忘初衷,《1971 - 1981》在盒子上不但復刻了Cluster在首張同名專輯《Cluster》時的logo字款,並且用回封套上那個藍色。Box set內的唱片並非採用原裝唱片封面設計——原裝唱片封面只有出現於booklet內,而是每張專輯分別換上系列化的「漸變色」封面,那個由淡黃漸變到啡紅的色調,也是取材自《Cluster》封面上那片圖案之漸變色。2016年5月22日星期日
Richard Ashcroft:交響樂再鳴奏
Richard Ashcroft在今年回歸樂壇,屈指一算才驚覺這位前The Verve靈魂人物原來在不經不覺間已闊別了我們多時,之前他組成過那隊曇花一現的RPA & The United Nations of Sound更幾乎叫人遺忘。即使我口口聲聲說我是自The Verve初出道已開始追隨著這位昔日的”Mad Richard”之忠實樂迷,但誠然在過去幾年間他消聲匿跡,卻沒有一刻忽然想到「Richard Ashcroft到底去了哪裡呢?」
如今Richard Ashcroft歸位,《These People》不僅是他繼RPA & The United Nations of Sound的《United Nations of Sound》(2010年)後睽違6年的回歸專輯,若以其個人專輯來計算,更與其個人前作《Keys To the World》(2006年)足足相隔了10個年頭。而重要的是,《These People》乃得以被指為他的回勇狀態之作,某些外國媒體說這是他自The Verve時代以來最棒的作品——那該是指樂隊的2008年復合專輯《Forth》吧;但我會好肯定的說,今次他能夠足以收復《United Nations of Sound》時的失地。
上回《United Nations of Sound》之失策之處,除了Richard踢走了他以往的音樂班底,而找來一群來自美國黑人音樂界的製作人/結他手/弦樂編曲家合作下祭出帶著hip hop / soul / gospel等美式音樂元素的折衷性搖滾聲音、搞搞新意思,在一時之間叫樂迷接受不來,還有他毅然放下了其個人名義的生招牌,而換上RPA & The United Nations of Sound新簇簇的名字,那又誰理會RPA即其全名Richard Paul Ashcroft之縮寫呢?結果這張專輯從評價到銷量皆令人失望。
第4張官方個人專輯《These People》是Richard洗心革面地而來的回歸之作,我們可見他一方面與自The Verve的《Urban Hymns》以降便合作無間的唱片監製Chris Potter復合,同時也再次找來曾為The Verve的《A Northern Soul》和《Urban Hymns》以及他首兩張個人專輯《Alone with Everybody》和《Human Conditions》編寫弦樂的Wil Malone操刀,所以那種Richard Ashcroft的聲音都回來了;但另一方面這張始於在其寓所地窖錄音室灌錄的專輯,卻又具有相當的電音舞曲節奏與電子合成器演奏運用,甚至是細緻的聲效處理,讓其歌曲營造著點點電幻色彩。《These People》裡的曲風,正是得以達至新舊風格兼容而來。
專輯開場曲〈Out Of My Body〉正示範出如何將他的folk-rock歌曲與很酷的electro-pop / acid house曲式及Wil Malone靡爛而柔揚的弦樂共冶一爐,效果蕩氣迴腸。先行單曲〈This Is How It Feels〉交織著人聲取樣、流麗弦樂、昂首闊步節奏,瀟瀟灑灑、男人的浪漫,就像The Verve的神曲〈Bittersweet Symphony〉般是漫步街頭配樂之選。由鋼琴前奏帶出的另一單曲〈Hold On〉是首乘著電音舞曲曲式而來如沐春風美好歌曲,groovy節奏與有機性弦樂得以絲絲入扣而來。
主題曲〈These People〉是Richard的振奮人心偉大情操Brit Rock作品,用來作足球比賽打氣歌也不錯。〈They Don't Own Me〉可令我想起〈Lucky Man〉,觸動心靈的folk-rock ballad曲目〈Black Lines〉被形容為今次的〈On Your Own〉,而〈Everybody Needs Somebody To Hurt〉這首art rock歌曲的潛水式夢幻結他聲與氛圍亦叫人不禁拿來跟昔日The Verve的迷幻之音作比較。
即使在唱片封面上Richard抱著一把木結他,一派唱作歌手的造型,但大家都不難察覺到今次有好一些歌曲是由鍵琴作主導。我最喜歡的〈Ain’t The Future So Bright〉那連綿的鋼琴、銷魂的synth riff,還用上vocoder和唱,溫婉而清爽,帶來是很有黃昏意境、很療癒的一曲。專輯以爽朗的〈Songs of Experience〉作結,踏著巨大的節拍,背後卻有一層的迷魂的實驗聲效。
如今Richard Ashcroft歸位,《These People》不僅是他繼RPA & The United Nations of Sound的《United Nations of Sound》(2010年)後睽違6年的回歸專輯,若以其個人專輯來計算,更與其個人前作《Keys To the World》(2006年)足足相隔了10個年頭。而重要的是,《These People》乃得以被指為他的回勇狀態之作,某些外國媒體說這是他自The Verve時代以來最棒的作品——那該是指樂隊的2008年復合專輯《Forth》吧;但我會好肯定的說,今次他能夠足以收復《United Nations of Sound》時的失地。
上回《United Nations of Sound》之失策之處,除了Richard踢走了他以往的音樂班底,而找來一群來自美國黑人音樂界的製作人/結他手/弦樂編曲家合作下祭出帶著hip hop / soul / gospel等美式音樂元素的折衷性搖滾聲音、搞搞新意思,在一時之間叫樂迷接受不來,還有他毅然放下了其個人名義的生招牌,而換上RPA & The United Nations of Sound新簇簇的名字,那又誰理會RPA即其全名Richard Paul Ashcroft之縮寫呢?結果這張專輯從評價到銷量皆令人失望。
第4張官方個人專輯《These People》是Richard洗心革面地而來的回歸之作,我們可見他一方面與自The Verve的《Urban Hymns》以降便合作無間的唱片監製Chris Potter復合,同時也再次找來曾為The Verve的《A Northern Soul》和《Urban Hymns》以及他首兩張個人專輯《Alone with Everybody》和《Human Conditions》編寫弦樂的Wil Malone操刀,所以那種Richard Ashcroft的聲音都回來了;但另一方面這張始於在其寓所地窖錄音室灌錄的專輯,卻又具有相當的電音舞曲節奏與電子合成器演奏運用,甚至是細緻的聲效處理,讓其歌曲營造著點點電幻色彩。《These People》裡的曲風,正是得以達至新舊風格兼容而來。
專輯開場曲〈Out Of My Body〉正示範出如何將他的folk-rock歌曲與很酷的electro-pop / acid house曲式及Wil Malone靡爛而柔揚的弦樂共冶一爐,效果蕩氣迴腸。先行單曲〈This Is How It Feels〉交織著人聲取樣、流麗弦樂、昂首闊步節奏,瀟瀟灑灑、男人的浪漫,就像The Verve的神曲〈Bittersweet Symphony〉般是漫步街頭配樂之選。由鋼琴前奏帶出的另一單曲〈Hold On〉是首乘著電音舞曲曲式而來如沐春風美好歌曲,groovy節奏與有機性弦樂得以絲絲入扣而來。
主題曲〈These People〉是Richard的振奮人心偉大情操Brit Rock作品,用來作足球比賽打氣歌也不錯。〈They Don't Own Me〉可令我想起〈Lucky Man〉,觸動心靈的folk-rock ballad曲目〈Black Lines〉被形容為今次的〈On Your Own〉,而〈Everybody Needs Somebody To Hurt〉這首art rock歌曲的潛水式夢幻結他聲與氛圍亦叫人不禁拿來跟昔日The Verve的迷幻之音作比較。
即使在唱片封面上Richard抱著一把木結他,一派唱作歌手的造型,但大家都不難察覺到今次有好一些歌曲是由鍵琴作主導。我最喜歡的〈Ain’t The Future So Bright〉那連綿的鋼琴、銷魂的synth riff,還用上vocoder和唱,溫婉而清爽,帶來是很有黃昏意境、很療癒的一曲。專輯以爽朗的〈Songs of Experience〉作結,踏著巨大的節拍,背後卻有一層的迷魂的實驗聲效。
2016年5月18日星期三
Prince回帶(二):一天環遊世界
今個星期六,Prince (1958 - 2016)便離世一個月了。當他與世長辭之後,大家都不其然會說起自己最喜歡的Prince專輯。那麼我最喜愛的Prince專輯是甚麼呢?我會二話不說地回答是他在1985年以Prince and The Revolution名義發表的《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這個答案,在30年來都從沒有改變過。
忘不了當年我聽《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時的興奮與驚喜。前作《Purple Rain》讓Prince取得空前成功,作為再下一城之作,樂迷固然抱以萬二分的期待,而在《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面世前並沒有發行過任何先行單曲,更讓這張專輯來得披上一份神秘感;況且《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跟《Purple Rain》才相隔了10個月而已,正顯示了當時Prince馬不停蹄的強大創作力——在《Purple Rain》出版那陣子,Prince已在沒有知會唱片公司甚至其樂隊成員下而展開新專輯的錄音session;當《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面世時,《Purple Rain》的世界性巡演才完結了兩星期。
更重要的是,《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並非《Purple Rain》的延續,而是Prince別具野心地試圖創造出一張他的迷幻旅程專輯,甚至被拿來與The Beatles的迷幻經典《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或《Magical Mystery Tour》作相提並論(但他否認影響是來自The Beatles),所蓋著那個gatefold唱片封套也是盡然是夢幻/迷幻非常的色彩感。
就說是當時年紀輕輕的我孤陋寡聞吧,但《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定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折衷性多元化的專輯,每首歌都有不同的風格(正如封套內每首歌曲的名字也各用上一款字體fonts),而且起承轉合得反差極大,首首皆精采,老早已聽得滾瓜爛熟。
Prince的「一天環遊世界」旅程,由滿溢中東神秘異國風情的主題曲〈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揭開序幕,叫大家”Open your heart / Open your mind”的踏上他的奇幻旅途。中板迷幻搖滾歌曲〈Paisley Park〉是Prince的夢想烏托邦,這也成為了其自家錄音室及唱片廠牌名字。跟著卻來了一首萬般詩意、朦朧、淒美的氛圍化鋼琴ballad曲目〈Condition of the Heart〉,經過兩分多鐘的隔世空靈意境營造與孤高爵士鋼琴交織,才由Prince吹彈可破而又帶著歌劇色彩的假音演繹出這首縈繞心頭歌曲。唯美過後,作為專輯的首張單曲的〈Raspberry Beret〉是多麼色彩繽紛如進入糖果世界的摩登psychedelic-pop作品,愉快夢幻的Baroque-pop式弦樂,也是此曲得以被跟The Beatles的迷幻流行樂作比較的因由。為唱片第一面作結的〈Tamborine〉,再次是Prince的不尋常曲目,整首歌曲只有bassline與鼓擊的rhythm section伴奏,仿似是向afro-pop作探討。
專輯的第二面,先出場是由人手捲動open reel聲效帶出的〈America〉,這首節奏緊湊的funk rock曲目牽引著有如國歌般蕩氣迴腸的結他主奏與chorus,刻劃出朗奴列根時代的大美國。〈Pop Life〉是專輯裡除了〈Raspberry Beret〉外另一搶耳流行曲目,亮點是那「嘭嘭聲」的鼓擊,末段切入musique concrete嘈雜聲響,也被視為曲中的迷幻元素。〈The Ladder〉是他大談人生哲理的偉大gospel soul ballad。為專輯作結幕是長達8分多鐘、探討性慾誘惑的迷幻epic之作〈Temptation〉,當其邪惡而霸氣的迷幻電結他前奏一出已極先聲奪人、妖氣沖天,曲中絲絲入扣而來的色士風是那麼肉慾纏綿,Prince愈唱愈進入著了魔的狀態,這首營造著一種罪惡感的歌曲,就如一場性愛場面,未段在他的戲劇性獨白下換上是虛幻的境界。
《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在1985年出版,我在兩年後才踏入我的音樂文字生涯;而在多年來也沒有機會去認真地寫寫這張我最愛的Prince專輯。直至他逝世後,才驅使我去動筆。
忘不了當年我聽《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時的興奮與驚喜。前作《Purple Rain》讓Prince取得空前成功,作為再下一城之作,樂迷固然抱以萬二分的期待,而在《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面世前並沒有發行過任何先行單曲,更讓這張專輯來得披上一份神秘感;況且《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跟《Purple Rain》才相隔了10個月而已,正顯示了當時Prince馬不停蹄的強大創作力——在《Purple Rain》出版那陣子,Prince已在沒有知會唱片公司甚至其樂隊成員下而展開新專輯的錄音session;當《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面世時,《Purple Rain》的世界性巡演才完結了兩星期。
更重要的是,《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並非《Purple Rain》的延續,而是Prince別具野心地試圖創造出一張他的迷幻旅程專輯,甚至被拿來與The Beatles的迷幻經典《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或《Magical Mystery Tour》作相提並論(但他否認影響是來自The Beatles),所蓋著那個gatefold唱片封套也是盡然是夢幻/迷幻非常的色彩感。
就說是當時年紀輕輕的我孤陋寡聞吧,但《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定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折衷性多元化的專輯,每首歌都有不同的風格(正如封套內每首歌曲的名字也各用上一款字體fonts),而且起承轉合得反差極大,首首皆精采,老早已聽得滾瓜爛熟。
Prince的「一天環遊世界」旅程,由滿溢中東神秘異國風情的主題曲〈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揭開序幕,叫大家”Open your heart / Open your mind”的踏上他的奇幻旅途。中板迷幻搖滾歌曲〈Paisley Park〉是Prince的夢想烏托邦,這也成為了其自家錄音室及唱片廠牌名字。跟著卻來了一首萬般詩意、朦朧、淒美的氛圍化鋼琴ballad曲目〈Condition of the Heart〉,經過兩分多鐘的隔世空靈意境營造與孤高爵士鋼琴交織,才由Prince吹彈可破而又帶著歌劇色彩的假音演繹出這首縈繞心頭歌曲。唯美過後,作為專輯的首張單曲的〈Raspberry Beret〉是多麼色彩繽紛如進入糖果世界的摩登psychedelic-pop作品,愉快夢幻的Baroque-pop式弦樂,也是此曲得以被跟The Beatles的迷幻流行樂作比較的因由。為唱片第一面作結的〈Tamborine〉,再次是Prince的不尋常曲目,整首歌曲只有bassline與鼓擊的rhythm section伴奏,仿似是向afro-pop作探討。
專輯的第二面,先出場是由人手捲動open reel聲效帶出的〈America〉,這首節奏緊湊的funk rock曲目牽引著有如國歌般蕩氣迴腸的結他主奏與chorus,刻劃出朗奴列根時代的大美國。〈Pop Life〉是專輯裡除了〈Raspberry Beret〉外另一搶耳流行曲目,亮點是那「嘭嘭聲」的鼓擊,末段切入musique concrete嘈雜聲響,也被視為曲中的迷幻元素。〈The Ladder〉是他大談人生哲理的偉大gospel soul ballad。為專輯作結幕是長達8分多鐘、探討性慾誘惑的迷幻epic之作〈Temptation〉,當其邪惡而霸氣的迷幻電結他前奏一出已極先聲奪人、妖氣沖天,曲中絲絲入扣而來的色士風是那麼肉慾纏綿,Prince愈唱愈進入著了魔的狀態,這首營造著一種罪惡感的歌曲,就如一場性愛場面,未段在他的戲劇性獨白下換上是虛幻的境界。
《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在1985年出版,我在兩年後才踏入我的音樂文字生涯;而在多年來也沒有機會去認真地寫寫這張我最愛的Prince專輯。直至他逝世後,才驅使我去動筆。
2016年5月17日星期二
Charlie Lim:時/空兩面體
當年錯過了新加坡才子唱作歌手/多元樂手Charlie Lim在《Clockenflap 2012》的Time Out Stage演出,說來有點遺憾。我知道在有朝一日總會有欣賞到他的音樂表演之機會,但可以在西九的戶外環境看,那又是另一種體驗。結果,我還是要有待這個5月22日他與其伴奏樂隊Charlie Lim & The Mothership,跟香港/台灣/新加坡jazz-fusion樂隊The Beat Brothers聯袂於西灣河Hang Out舉行CDs Release Concert,才即將能夠看到其現場演出。
而Charlie Lim在去年發表的《Time / Space》專輯,之前已在Spotify聽過了,但實體CD也是在早前才到手。
Charlie Lim的2011年處男作是一張同名4曲EP,如今《Time / Space》則是他的Double EP作品,表現出他的音樂兩面體;即使實體唱片是把兩張EP的歌曲合拼成單張CD出版,但唱片的「封套中的封套」——《Time》的牛油紙封面套著《Space》的黑色封面,在設計上亦劃分成兩張EP來,形成一白一黑的對比;然而《Time》以ragtime鋼琴樂章〈Intro〉開始、《Space》以落寞的鋼琴曲目〈Outro〉作結,彼此卻又在首尾呼應,好讓兩者可以合體成完整的專輯。
上半部分《Time》是Charlie較傳統唱作歌手姿態的作品,〈Blah Blah Blues〉為繼續著〈Intro〉的ragtime鋼琴而來的復古爵士藍調歌曲,然後亦表現出他的folk-based風骨——民歌ballad小品〈Choices〉是萬般美麗詩意得沒話說,〈Bitter〉的bittersweet另類民謠搖滾(甚至伸展出post-rock之張力)。下半部分《Space》則是他的摩登電音製作歌曲,〈Conspiracy〉是他一展其假音功架的electronic-soul歌曲,〈Nothing More Cruel〉是那種吹彈可破的幽美詩意PBR&B / indie R&B風格,而〈I Only Tell The Truth〉在電幻曲風下的空靈與銷魂,本是淡淡然情感,尾段卻讓蕩氣迴腸的後搖滾式演奏綻放所劃破。 當Charlie Lim與其樂隊The Mothership現場演出這批歌曲時,相信效果也會不一樣。
而Charlie Lim在去年發表的《Time / Space》專輯,之前已在Spotify聽過了,但實體CD也是在早前才到手。
Charlie Lim的2011年處男作是一張同名4曲EP,如今《Time / Space》則是他的Double EP作品,表現出他的音樂兩面體;即使實體唱片是把兩張EP的歌曲合拼成單張CD出版,但唱片的「封套中的封套」——《Time》的牛油紙封面套著《Space》的黑色封面,在設計上亦劃分成兩張EP來,形成一白一黑的對比;然而《Time》以ragtime鋼琴樂章〈Intro〉開始、《Space》以落寞的鋼琴曲目〈Outro〉作結,彼此卻又在首尾呼應,好讓兩者可以合體成完整的專輯。
上半部分《Time》是Charlie較傳統唱作歌手姿態的作品,〈Blah Blah Blues〉為繼續著〈Intro〉的ragtime鋼琴而來的復古爵士藍調歌曲,然後亦表現出他的folk-based風骨——民歌ballad小品〈Choices〉是萬般美麗詩意得沒話說,〈Bitter〉的bittersweet另類民謠搖滾(甚至伸展出post-rock之張力)。下半部分《Space》則是他的摩登電音製作歌曲,〈Conspiracy〉是他一展其假音功架的electronic-soul歌曲,〈Nothing More Cruel〉是那種吹彈可破的幽美詩意PBR&B / indie R&B風格,而〈I Only Tell The Truth〉在電幻曲風下的空靈與銷魂,本是淡淡然情感,尾段卻讓蕩氣迴腸的後搖滾式演奏綻放所劃破。 當Charlie Lim與其樂隊The Mothership現場演出這批歌曲時,相信效果也會不一樣。
2016年5月16日星期一
The Beach Boys《Pet Sounds》50週年
今天5月16日,是美國傳奇性樂隊The Beach Boys的1966年劃時代驚世駭俗鉅著專輯《Pet Sounds》面世50週年。
去年上映的《Love & Mercy》,是一齣以The Beach Boys靈魂人物Brian Wilson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傳記片電影,片中由Paul Dano飾演60年代的年青Brian Wilson,令人印象深刻是重演了樂隊1966年專輯《Pet Sounds》的錄音session(以及跟著的《Smile》錄音session)過程。
《Pet Sounds》專輯之面世,標誌著Brian Wilson的創作力走上登峰造極狀態,把滿腦子天馬行空的音樂奇想在錄音室裡實踐出來,深深地表現出他的歌曲創作、編曲與唱片監製才華——尚未夠24歲的他已得以領導60多位樂手錄音。《Pet Sounds》所履行的豐富想像力,被公認為60年代psychedelic rock運動的先鋒之作——Brian Wilson因為聽過The Beatles的1965年專輯《Rubber Soul》而啟發他創作了《Pet Sounds》;然後The Beatles也大受《Pet Sounds》影響,從而創造出他們的迷幻經典《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當年Brian Wilson退出The Beach Boys的巡演,打道回府、閉門造車創作出《Pet Sounds》(包括與填詞人Tony Asher合作),並於沒有其他「沙灘男孩」在場之下展開音樂錄音(其後各人才加入參與灌唱與部分創作),而以Brian主唱的歌曲亦壓倒性之多,所以《Pet Sounds》即使以The Beach Boys名義發表,但其實已儼如Brian Wilson的個人專輯。
欣賞《Pet Sounds》專輯的要點,是Brian Wilson美不勝收的歌曲仍比比皆是,調子幽美而帶著絲絲憂傷情感;還有聽他如何「玩轉錄音室」之製作、把錄音室作為一件樂器,大玩multitracking錄音技巧,從大量應用古典管弦樂原音配器、各種敲擊樂器,到theremin,以至把單車鈴聲、狗吠聲、火車聲、可樂罐聲、器樂演奏間出現的會談人聲作為音樂的一部分,都充份展示出他的夢幻/迷幻意念。
《Pet Sounds》裡的歌曲,每首皆是典故。開場曲〈Wouldn't It Be Nice〉那份愉快而傷感,〈God Only Knows〉裡Carl Wilson如祈求般的觸動心靈優美演繹,〈You Still Believe in Me〉的窩心與哀愁,〈Don't Talk (Put Your Head on My Shoulder)〉的淡淡然甜美,器樂曲目〈Let's Go Away for Awhile〉的電影感,〈Sloop John B〉的巴哈馬folk rock,〈I Know There's an Answer〉的迷幻流行曲,〈Here Today〉的變化多端迷幻歌,〈Caroline, No〉的黯然神傷及縈繞心頭。無論你是在哪個年代認識《Pet Sounds》,這都是充滿研究價值的偉大曠世經典。
去年上映的《Love & Mercy》,是一齣以The Beach Boys靈魂人物Brian Wilson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傳記片電影,片中由Paul Dano飾演60年代的年青Brian Wilson,令人印象深刻是重演了樂隊1966年專輯《Pet Sounds》的錄音session(以及跟著的《Smile》錄音session)過程。
《Pet Sounds》專輯之面世,標誌著Brian Wilson的創作力走上登峰造極狀態,把滿腦子天馬行空的音樂奇想在錄音室裡實踐出來,深深地表現出他的歌曲創作、編曲與唱片監製才華——尚未夠24歲的他已得以領導60多位樂手錄音。《Pet Sounds》所履行的豐富想像力,被公認為60年代psychedelic rock運動的先鋒之作——Brian Wilson因為聽過The Beatles的1965年專輯《Rubber Soul》而啟發他創作了《Pet Sounds》;然後The Beatles也大受《Pet Sounds》影響,從而創造出他們的迷幻經典《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當年Brian Wilson退出The Beach Boys的巡演,打道回府、閉門造車創作出《Pet Sounds》(包括與填詞人Tony Asher合作),並於沒有其他「沙灘男孩」在場之下展開音樂錄音(其後各人才加入參與灌唱與部分創作),而以Brian主唱的歌曲亦壓倒性之多,所以《Pet Sounds》即使以The Beach Boys名義發表,但其實已儼如Brian Wilson的個人專輯。
欣賞《Pet Sounds》專輯的要點,是Brian Wilson美不勝收的歌曲仍比比皆是,調子幽美而帶著絲絲憂傷情感;還有聽他如何「玩轉錄音室」之製作、把錄音室作為一件樂器,大玩multitracking錄音技巧,從大量應用古典管弦樂原音配器、各種敲擊樂器,到theremin,以至把單車鈴聲、狗吠聲、火車聲、可樂罐聲、器樂演奏間出現的會談人聲作為音樂的一部分,都充份展示出他的夢幻/迷幻意念。
《Pet Sounds》裡的歌曲,每首皆是典故。開場曲〈Wouldn't It Be Nice〉那份愉快而傷感,〈God Only Knows〉裡Carl Wilson如祈求般的觸動心靈優美演繹,〈You Still Believe in Me〉的窩心與哀愁,〈Don't Talk (Put Your Head on My Shoulder)〉的淡淡然甜美,器樂曲目〈Let's Go Away for Awhile〉的電影感,〈Sloop John B〉的巴哈馬folk rock,〈I Know There's an Answer〉的迷幻流行曲,〈Here Today〉的變化多端迷幻歌,〈Caroline, No〉的黯然神傷及縈繞心頭。無論你是在哪個年代認識《Pet Sounds》,這都是充滿研究價值的偉大曠世經典。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