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星期三

Chet Faker:電幻騷爵士

香港樂迷認識到Chet Faker這個來自澳洲墨爾本的音樂單位,無疑是拜《Clockenflap 2012》所賜——他是該年所公佈表演名單之一、為Pigeon Stage作Headline演出,即使當年Chet Faker仍是嶄露頭角的獨立生力軍,就是因為他的名字幽了已故爵士樂傳奇Chet Baker一默,而叫大家對他注目起來。可是最終他因為踩滑板跌斷腳,而臨時要取消了來港參演《Clockenflap 2012》的訪港之行,我們亦暫時無緣看到他的演出。 
本名Nicholas Murphy的Chet Faker留著大鬍子看似民謠藝人,但實情他是一名Electro-Soul / Downtempo Soul唱作歌手兼製作人,既有溫暖而傷感的Soulful歌喉,亦帶來精良的電音製作。而Nicholas命名為Chet Faker,正是作為向Chet Baker致敬,因他喜歡爵士樂以及Chet Baker那種脆弱、真摯、私密的歌聲。

其首張專輯《Built on Glass》,終告在這個4月面世,專輯是在他位於北墨爾本肉市場、由冷凍室改裝而成的自家錄音室所灌錄,由於資金有限,所以他只能用上容易付擔的器材來錄音,不求錄製出高傳真的東西,反之出來卻有著一種獨立製作的低傳真美學。無可否認,這是Chet Faker所處心積慮地製作出來的專輯。 
由氛圍化Fender Rhodes電鋼琴演奏帶出《Built on Glass》的專輯開場曲〈Release Your Problems〉,是如斯憂傷苦澀的電幻R&B Ballad歌曲。在色士風、Broken Beat、爵士琴音以及其騷靈演繹下,先行單曲〈Talk is Cheap〉展示出他的銷魂Soul-Jazz Downtempo風格。新單曲〈1998〉祭出是猶如底特律Techno的電幻曲風,歌曲的如沐春風感覺彷彿回到昔日之美好時光。

〈Cigarettes & Loneliness〉有如對《Thinking in Textures》EP時的〈Cigarettes and Chocolate〉作出呼應,歌曲讓Joe Pass般爵士結他剪影與精巧電音敲擊節拍肌理絲絲入扣而來,來得清爽流麗。〈Dead Body〉乃Soul-Jazz到不得了,有著美妙的爵士結他。〈Lesson In Patience〉由他的A cappella層層疊疊人聲帶出,這是Chet Faker最為爵士樂風的Chill-Out / Downtempo樂曲。 

短短的〈No Advice (Airport Version)〉那迷濛的Ambient氛圍與空靈的Gospel唱詠,聽來比James Blake與Brian Eno的合作。他以低迴的歌聲與美國黑人女唱作歌手Kilo Kish合唱〈Melt〉這首夢幻的Electro-R&B曲目,感覺確是多麼美好而魅惑。〈To Me〉在鏗鏘的鼓機節拍與連綿的Bassline下是多麼Soulful的一曲,還有如陣陣清風略過的銅管樂。〈Blush〉儼如創造出一種屬於今天的Trip Hop電音。

2014年4月27日星期日

Damon Albarn:寂寞的人有福了

要不是Damon Albarn在兩年前披露他正在灌錄這張個人專輯時,曾經表示過:「我正在以我的名義製作唱片,我猜想你會稱它為個人唱片吧,但是我不喜歡這個字眼,它聽來很孤獨——單飛,我真的不想我的人生是單飛的。」我們都不知道,以往他都毫不在乎出版個人專輯這回事。 
這是何解Damon走出Blur以外,他多年來乃猶如火麒麟般展開合作性的音樂活動——與動畫工作者James Hewlett策動多媒體虛擬樂團Gorillaz、先後跟英國作曲家Michael Nyman及冰島音樂家Einar Orn Benediktsson合作電影配樂、與非洲馬里樂手合作民族音樂專輯《Mali Music》、組成The Good, The Bad & The Queen及Rocket Juice & The Moon等曇花一現的超級組合,委實的多姿多采,反映到Damon的音樂野心與探討多元音樂文化的願景。

即使2012年前作《Dr Dee》是Damon以個人名義發表的唱片,但這不過是他與劇場導演Rufus Norris合作以16世紀英國天才人物John Dee為題的同名歌劇之原聲唱片,而非正式的個人專輯來。直至到《Everyday Robots》,才是Damon首張開宗明義的官方個人專輯。
促成《Everyday Robots》的出現,是有這樣的背境:Damon與製作人兼英國獨立名廠XL Recordings老闆Richard Russell聯袂製作美國老牌騷靈歌手Bobby Womack的2012年專輯《The Bravest Man in the Universe》之後,二人有意再合作打造另一張唱片,曾想過組樂隊。然後Richard向Damon提意倒不如為他製作一張唱片,於是便帶來了《Everyday Robots》。

跨越三年製作的《Everyday Robots》,一如近年Damon的作品,在專輯裡都滿是以鋼琴主導、情感憂傷而淡淡然的中慢版曲子,再配合Richard打造出的細密Glitch電音節拍肌理、歌曲流露著的Soul與Gospel音樂薰陶、古意的管弦樂伴奏,甚至他對非洲音樂之興趣,Damon的個人專輯就是這樣的一回事,構成這張為他取得高度評價的出品。也正因為這是Damon首次製作的「個人」唱片,所以他亦希望個人化得徹底,所以《Everyday Robots》亦好比他的自傳式專輯,凝聚著私密的情感、夫子之道。歌曲與歌曲之間的連貫性交接,放上兩首短短的間幕曲〈Parakeet〉和〈Seven High〉,都猶如概念專輯的鋪排。再看〈Lonely Press Play〉和〈Heavy Seas of Love〉的MV,全是Damon用iPad所拍攝的花絮影片剪輯而成,那又何嘗不是他在履行其「個人主義」嗎? 

先行單曲兼主題曲〈Everyday Robots〉在憂傷的情感與電音碎拍和弦樂絲絲入扣而來下,唱出現代城市與科技下人們的疏離感(”Everyday robots on our phones”) 。浸淫在Polyrhythm肌理與爵士鋼琴的第二張單曲〈Lonely Press Play〉美麗得令人心靈融化,在節拍間糅合著相機快門般之聲效,好比孤單時拍照自娛那樣;情感黯然憂鬱的新單曲〈Hollow Ponds〉是他娓娓道來歲月回憶的自傳式歌曲,帶大家回到1976、79、91、93年,那電影感的French Horn獨奏委實多麼美不勝收。 

慘白Folktronica曲目〈Hostiles〉在古樸木結他、緩緩節拍、弦樂與幽悒和唱之間,交織出倫敦的黃昏意境;〈Photographs (You are Taking Now)〉這首甚Deep的電幻Ballad的談論要點,是出現了迷幻作家 Timothy Leary朗讀其著作《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之人聲Sample;淡淡然的Acoustic-Folk歌曲〈The History of a Cheating Heart〉來得萬般縈繞心頭,Simon Tong(The Verve / The Shining / The Good, The Bad & The Queen)的結他獨奏也是多麼美。

氣氛歡愉〈Mr. Tembo〉是專輯裡唯一的快板歌曲,亮點是The Leytonstone City Mission Choir的福音唱詠,伴以鄉謠式小提琴伴奏,令我想到Talking Heads / David Byrne的聲音,Damon所唱的Mr. Tembo是一頭非洲BB小象(Tembo是東非斯瓦希里語的大笨象)。 

Damon並不寂寞,正如這專輯內有兩個令人注目的客席音樂單位。描寫核潛艇的夢幻爵士Downtempo曲目〈The Selfish Giant〉,把Damon一手爵士鋼琴表露無遺,在他的淡然哀愁演繹下,有本名 Natasha Khan的巴基斯坦/英國混血女唱作歌手Bat for Lashes作和唱,可是不見得怎樣突出。而鼎鼎大名的英國前衞音樂先知Brian Eno亦為他客串了兩曲——Avant-Soul-Ballad歌曲〈You & Me〉有Eno帶來Synth演奏,並配以夢幻的Steel Pans與爵士鋼琴;〈Heavy Seas of Love〉是由Eno以溫暖歌聲與Damon合唱,前者唱Verse、後者唱Chorus,再有The Leytonstone City Mission Choir獻聲下是另一Gospel風作品,但又有著80年代流行音樂之格調。

2014年4月17日星期四

Jamaica:藍天白雲下在公路上馳騁

2010年認識到由Antoine Hilaire和Flo Lyonnet所組成的法國巴黎樂隊Jamaica時,他們帶來的談論價值是:1. 一隊法蘭西樂團又不是玩Reggae音樂但卻命名為「牙買加」;2. 他們帶著一身爽朗無比的70、80年代Soft Rock薰陶而來但卻得以賦予法國當代跳舞音樂的肌理與節拍——那是法國電音名團Justice的Xavier de Rosnay參與監製及編曲之斧鑿功勞,還要強調樂隊全沒有應用任何電子合成器。 

跟Xavier操刀的首張專輯《No Problems》相隔了四個年頭後,Jamiaca發表了其第二張專輯《Ventura》,唱片先後在美國加州洛杉磯與法國巴黎兩個城市灌錄。比較兩張作品,他們形容前作《No Problems》是Jamaica的夜間與舞池專輯,而今次《Ventura》則是屬於白晝的。 
《No Problems》的世界性巡演告一段落之後,Antoine和Flo的創作野心讓他們展開Jamaica第二張專輯的工作,在毫無壓力下作開始。他們先在巴黎寫歌,於北美巡演時體驗到的美國音樂與電影文化,是今次的主要薰陶。然後在Daft Punk的音響工程師Peter Franco協助下來到美國洛杉磯錄音,租了一間房子閉門造車一個月。專輯名為《Ventura》,除了在字面上有著好運的意思之外,還有來自加州聖費爾南多谷最長的大道Ventura Boulevard,也是他們錄音那間房子所座落的大街。

跟著他們回到巴黎,由Phoenix的《Bankkrupt!》專輯之錄音師Laurent d'Herbécourt操刀下,在他的Tranquille Le Chat錄音室把專輯完成。Laurent的錄音室有三塊大玻璃窗,他們可以曬著日光錄音;Laurent不但令到Jamaica的歌曲有機性起來,也注入了相當的陽光氣息。也是何解他們把《Ventura》視為其白晝專輯。
打造出電台也可播放、以70年代中至80年代時期Fleetwood Mac之Soft Rock氣息為依歸的歌曲,是Jamaica在《Ventura》裡的一大方向。那就好比在美國駕車穿州過省、在藍天白雲背景的公路上馳騁時扭開收音機所聽到的音樂般──也是他們對這種美國文化之致敬。

先行單曲〈Two On Two〉再次是Jamaica的超級無敵清爽搶耳歌曲,可以感受到天朗氣清的風景,歌曲講述一名自製Jamaica機械人的「腦殘粉」宅男之MV亦不失他們的幽默感。〈Hello Again〉是他們那種由爽朗節拍驅動的搖滾曲目但卻有著甚酷的主唱,〈Turbo〉完全是給大家開盡引擎飆車的器樂搖滾,〈Rushmore〉這種的觸動心靈搖滾Ballad更少不了。 

當Jamaica在洛杉磯錄音期間,亦有些圈中好友前來探班兼客串,如美好時光歌曲〈Golden Times〉有TV on the Radio歌手Tunde Adebimpe和唱,而New Wave搖滾風的〈Goodbye Friday〉則是他們與本名Mehdi Pinson的法國樂手DVNO之合作。 

《Ventura》的唱片封面在一片藍天底下,Antoine和Flo與小型飛機以及陳列著的結他/低音結他和背後築起的擴音機/揚聲器牆合照,那是模仿70年代搖滾樂隊的氣派。

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Metronomy:給自己的情書

2011年,以Joseph Mount為首的英國樂隊Metronomy發表的《The English Riviera》專輯,我們見證到他們由早年的Electro-Pop風格至進化成美好Modern-Pop姿態,同時即使專輯灌錄時樂隊的陣容仍未穩定下來,但到唱片面世時已看到Joseph與Oscar Cash以及新加入的黑人低音結他手 Gbenga Adelekan與女鼓手Anna Prior所構成的四人樂隊新陣營——2012年1月10日,Metronomy便是以此三男一女的隊型來港為《The People’s Party 2012》演出。 
相隔三年後,Metronomy終告發表再下一城的新專輯《Love Letters》,唱片也是樂隊首次正式以此四人姿態灌錄。

《The English Riviera》勾勒出Joseph對英國南岸海濱地區風光的情意結,所以歌曲也份外美好,來得如斯優雅輕柔,有點懶洋洋的感覺。Metronomy本是Joseph Mount的個人電音單位,然後進化成一隊樂隊。當年《The English Riviera》也是Metronomy首次進入正式的錄音室所灌錄的唱片,但到頭來他們還是大量依賴電腦進行編曲與剪輯的工序,離不開電音製作的形式。所以來到樂隊的新專輯,他們便實行把心一橫地應用傳統的錄音技術,放下電腦的功能。 
他們在倫敦的著名復古Analog錄音室Toe Rag Studios灌錄樂隊的第四張專輯《Love Letters》,用的是來自Abbey Road錄音室的Console、仍以大卷Open Reel錄音,存有很多古老器材。Joseph說這錄音室能帶給人勞動的環境,讓他們以古老的方式來做出新鮮的東西、以豐厚的錄音技巧來注入電氣與實驗性的聲音。

有了固定的樂隊陣容,又在Analog錄音室錄音,但卻不代表Metronomy的聲音會變成大剌剌的Band Sound。放下了電腦音樂製作形式,Metronomy在《Love Letters》裡的歌曲都呈現出簡潔明媚的自然感覺,更凸顯Joesph筆下宛如Serge Gainsbourg的浪漫流麗曲子。反之,配以活像電子琴內置的鼓機節拍下,產生出有如歌曲Demo的簡約之美與淡淡然情味,如來得輕盈窩心的Soul-Folk開場曲〈The Upsetter〉正表現出這個取向。 

先行單曲〈I'm Aquarius〉帶來以太空人登陸外星為題的MV,那麼這便是由輕盈電子節拍、騷靈主唱與”Shoop-doop-doop-ah”和聲構成的太空R&B流行曲。主題曲兼新單曲〈Love Letters〉的專輯版由好比Michael Nyman樂章之銅管樂帶出,引伸出是如斯明快醒神的Disco-Pop歌曲,在好時光式女聲唱和下亦不禁叫人對Abba之音樂情懷作出聯想;而歌曲由鬼才導演Michel Gondry執導的MV,身穿制服的Metronomy在懷舊而卡通化的五面佈景內演出,以一個鏡頭直落作環迴兜圈拍攝,貫徹Michel的夢幻/奇幻手法。 

〈Month of Sundays〉是多麼美麗的迷幻流行曲,〈The Most Immaculate Haircut〉亦萬分動人。而Metronomy仍有著其電音韻味,喜歡極了讓古老電子琴音與Joseph歌聲絲絲入扣而來的迷幻電子Ballad小品〈Monstrous〉,有著孤零零的感覺;〈Call Me〉好比由Silver Apples玩出的Synth-Pop情歌;復古Space-Pop的〈Reservoir〉(那段琴音Riff總令我想起Röyksopp的〈Eple〉),還有歐陸式Space-Disco / Italo-Disco的〈Boy Racers〉。

2014年4月9日星期三

UNiXX:十年圓缺

Sean Yung為首的香港獨立搖滾樂團UNiXX剛發表了他們的第三張專輯《The Incomplete Circle》,方讓我記起其首張專輯《Nasty Fantasy》之面世,已是十年前年的事。沒錯,在過去十年間UNiXX從來談不上是那種高姿態的本地獨立樂隊,然而作風低調的他們從《Nasty Fantasy》到《7 Deadly Sins》再到最新的《The Incomplete Circle》,十個年頭、三張專輯,不算是多產但卻見證到樂隊默默耕耘的獨立自主姿態。
最重要是聽著新作《The Incomplete Circle》,UNiXX依然有著他們叫人驚喜之處。有別於他們以往兩張專輯的是,今次《The Incomplete Circle》裡收錄了多首純音樂曲目;而在聲音上亦來得更呈低迥晦暗的深邃漆黑氛圍。
專輯以〈Awaken〉這首從溫婉窩心到激情動盪的結他樂章揭開序幕。主題曲〈The Incomplete Circle〉再次那種糅合闇黑Gothic進擊與Shoegaze音牆建築的迷幻搖滾歌曲,〈Death Wish〉從黑暗沉溺到張力綻放絕對懾人心魄,〈Destination Chaos〉是美麗的沒話說的夢幻歌曲,〈Camel Chaos〉更毋庸置疑是UNiXX新迷幻Epic。

《The Incomplete Circle》裡之亮點,是UNiXX帶來了〈Alone in the Dark〉和〈Estrange〉這兩首漆黑深潛氛圍的Ambient曲目,實行走出搖滾樂之框架。前者營造出闇黑不安得足以把聽者吞噬的氛圍,卻又蟄伏著暗湧;後者來得撲朔迷離而空靈疏離。一下子彷彿回到聽耐人尋味黑暗實驗地下音樂的年代。

2014年4月8日星期二

20年前的4月8日我在紐約收到Kurt Cobain死訊

1994年4月初,我人在紐約,住在皇后區。也是我第一次踏足美國。 

1994年4月8日,已忘記了當天日間去過哪裡,那本是平淡的一天,記得當晚有點早睡。午夜時分,剛入睡不久,收到身處西岸的朋友來電,他說:「知不知道Kurt Cobain吞槍自殺身亡?」在那個互聯網仍未廣泛通用的年代,旅行時沒有留意到即時新聞乃不出奇。當時朦矇矓矓中的我馬上清醒過來,心一下子涼了半載,我反應是有點半信半疑:「是不是謠傳嘛….」那晚,我徹夜難眠,腦海裡不斷地想著Kurt Cobain,還有想著其妻子Courtney Love、幼小的女兒Frances Bean Cobain。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 
翌日早上醒來,便急不及待跑到鄰近便利店,買了幾份紐約當地的報章來看個究竟。 這幾份1994年4月9日出版報導Kurt Cobain死訊的《New York Post》、《New York Newsday》、《New York Times》,我已保存了20個年頭。
另有一份13日出版的《New York Newsday》,亦刊載有關Kurt Cobain離世的專題。
4月18日的「時代雜誌」《Time》有寫這位Grunge poet走上自殺之路的專題《Never Mind》,是我離開紐約前所購買。



1994年8月,我出版了《音樂殖民地2》,書中有一篇我探討Kurt Cobain之死的《睡吧,孩子》。

2014年4月5日星期六

Liars:電幻神經刀

我喜歡由Angus Andrew和Aaron Hemphill這兩位來自洛杉磯的樂手創團、在紐約市發跡的Liars,是出於他們身上的耐人尋味音樂態度。即使他們曾被納入為2000年初葉紐約Dance-Punk運動的一份子,但多年來我們都看到Liars的音樂乃蟄伏著難以估計的音樂可能性,從他們身上可以找到No Wave Disco、Psychedelic Noise-Pop,Illbient Electronica,甚至是甚麼21世紀Garage Rock、後千禧年Post-Punk等標籤,來得有點Cult、有點神經刀。高個子主將Angus說:「我們是反動分子,也許更好的用詞是精神分裂的樂隊。」 
近年, Liars已回歸洛杉磯,他們近三張專輯,都是在洛杉磯灌錄。兩年前的前作專輯《WIXIW》(即”Wish You”之意),是Liars來得最修飾悅耳而歌曲軟性的唱片,削去了樂隊的菱角。到底這是Liars首次用上電腦製作的專輯,更有所屬廠牌Mute的老闆Daniel Miller出手,但他們卻有感到製作每首歌之前要翻閱指南,而總是有點不是味兒,令他們產生懷疑與偏執。其實當年在《WIXIW》時期所寫歌曲,已足夠他們再灌錄出另一張專輯出來。然而當樂隊回到洛杉磯的錄音室檢視這批之前遺留下來的作品時,他們對著電子合成器並啟動起Program,於是又隨即再創作起新歌來。Angus說,當樂隊完成了巡演、休息了一段時間,然後慎重其事地計劃下張專輯、構思概念,這也許很周詳的安排,但卻會讓樂隊走不出自己盒子。

所以在新發表的第七張專輯《Mess》裡,他們正要與前作來個背道而馳,回歸他們尚未有唱片合約前那種直覺性而即席的音樂創作狀態,毋須要有甚麼構思計劃而來。但卻不代表Liars只有「是是但但」,反之在專輯製作的中途,他們又把新作帶去巡演以作測試,將巡演時所學曉的東西帶回錄音室裡。而且,這是亦他們首次附上歌詞的專輯。 
《Mess》是一張Liars彰顯著Post-Punk式電音的能量、電聲橫流的專輯,再次呈現出他們的粗獷、狂喜、疏離感與精神分裂之不尋常個性。擔任美指的鼓手Julian Gross卻無意做出典型數碼電音唱片的設計,而是大玩七彩毛冷線——無論專輯首個預告片所穿引著不同場景那條毛冷線、專輯封面掛在風扇上的那堆毛冷線,連宣傳照片也毛冷線不離身,來得溫暖又黐線。

專輯以在吟說著”Take my pants off…eat my face off”與冷酷電音Sequence韻律下而來的〈Mask Maker〉揭開序幕,〈Vox Tuned D.E.D.〉的大刀闊斧電音搖滾能量下是Angus冷冷的磁性演繹與歌德電影感氛圍,〈I'm No Gold〉帶來跳脫的Electro-Punk,〈Pro Anti Anti〉更祭出大剌剌的Industrial Rock霸氣。先行單曲〈Mess On A Mission〉在冷冷的電幻與Post-Punk組態之間,再綻放出大鳴大放地唱道” A mess on a mission”的Chorus,已夠神經質吧。 

專輯下半部分來得愈見深邃。〈Darkslide〉帶大家進入一個迷魂的電音祭典,〈Boyzone〉並不是向那隊90年代男子組合致敬而是儼如Throbbing Gristle之病態、闇黑、冷冽的工業電音歌曲。〈Perpetual Village〉在簡約的電音曲式下是一個了無人煙的神秘山林村落,〈Left Speaker Blown〉更是在一片Ambient氛圍下的冷峻靜謐電音Ballad。

2014年4月2日星期三

Hammock:無際曠野氛圍

曾幾何時,我很喜歡Kranky這所芝加哥獨立廠牌,當年他們帶來過不少優秀的Ambient Post-Rock音樂出品(廠牌首張出品正是Labraford的1993年首張專輯《Prazision LP》)。當我聽到由Marc Byrd和Andrew Thompson所組成的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二人樂團Hammock時,其Ambient / Post-Rock聲音都好讓我覺得他們應該加入Kranky吧——但實情是自2005年發表處男作開始,他們的唱片都全由其自家廠牌Hammock Music出版,多年來從不假手於人。 
即使Hammock被納入為Post-Rock之列,其實只是因為他們用上搖滾的器樂如Droning結他,以及奏出好比Post-Rock樂團回落在靜謐電影感時的聲音。在意義上,他們壓根兒是一隊Ambient樂隊,沒有後搖滾的起承轉合。Hammock令我想到Kranky旗下的Stars of the Lid,外界也會拿Boards of Canada跟他們作相提並論,而我更看到Brian Eno對他們的影響。

去年年底發表的《Oblivion Hymns》已是Hammock的第六張專輯,也是他們繼2CD專輯《Departure Songs》後的新作。 
在《Oblivion Hymns》裡,Hammock再次勾勒出猶如置身無際的曠野上的Ambient Soundscape氛圍。而今次的重點之一,是帶來Love Sponge Quartet伴奏,〈Turning Into Tiny Particles... Floating Through Empty Space〉、〈Like a Valley With No Echo〉、〈Holding Your Absence〉、〈In the Middle of This Nowhere〉在悲愴弦樂四重奏下,Hammcock是從未如此叫人聽得動容,投向Ambient Chamber Music的深邃取向。

另一亮點是找來兒童合唱團獻聲,彷彿是對專輯名字上的「讚美詩」作回應。〈Then the Quiet Explosion〉有著宛如《Victorialand》時期Cocteau Twins的出塵脫俗氛圍,其Choir唱詠來得如斯的空靈,好比在濃霧間傳來;〈I Could Hear the Water at the Edge of All Things〉伴以有如Harold Budd般的憩靜琴音,當Choir在尾段出來時更喚起一份聖潔之美。 

由Timothy Showalter主唱的歌曲作品〈Tres Dominé〉乃美得沒話說,沒看Credit的話還以為Rufus Wainwright為Hammock客串。

2014年4月1日星期二

Hotel New Tokyo:東京爵士後搖酒店訪港

去年10月底,我首次拜訪喬遷上海街新址後的White Noise Records,當時他們仍在試業階段。就在當日,店主Gary推薦了以今谷忠弘為首的日本東京樂隊Hotel New Tokyo的第三張專輯《Yes?》給我,他說:「你會喜歡的!」。 
結果,不消半年之後,Gary即將會在4月12日把Hotel New Tokyo帶到香港,為White Noise Records在九展Music Zone舉行的十週年音樂會演出,同場還有另一東京樂隊a picture of her。這也是White Noise繼先後在Hidden Agenda帶來sgt.及tricot的演出之後,另一場他們的十週年系列音樂會。

作為靈魂人物今谷忠弘領軍下的Project,實情Hotel New Tokyo是以大樂團姿態而來的音樂單位。今次,他們便會以一行九人的樂隊陣容來港演出。

Hotel New Tokyo的音樂被介定為Urban Fusion / Jazz-Rock,但他們卻並非典型的爵士Fusion,在其樂曲間都帶有當代的Post-Rock底蘊,抑或用上電幻的Analog演奏。我喜歡帶著爵士風骨的Post-Rock,同樣地我也喜歡有著後搖滾態度的爵士Fusion音樂,所以他們的《Yes?》專輯正是對了我口味的東西。 
《Yes?》的開場曲〈カルトヒーロー〉在溫婉的情感間,滲透著Tortoise與Isotope 217°等芝加哥樂團的爵士化Post-Rock肌理。姑勿論你把〈Good Design Makes Me Happy〉、〈3+1〉等樂曲稱之為Urban Fusion抑或爵士後搖滾,他們奏出那份明媚流麗方是亮點;〈フレミングの家〉之美好Jazz Fusion情懷已不在話下,由懾人心魄鼓擊與Bassline帶出的Jazz Rock樂曲〈都市とモード〉奏出是都市的瘋狂而靡爛景象;八分半鐘的〈Bison〉之變化多端,是Hotel New Tokyo最為Post-Rock / Math Rock的時候。

女歌手Yo Harding主唱的〈Succession〉和〈Ebony and Ivory〉,讓我回到Acid Jazz的好時光,又好比打真軍樂隊奏出的Nu-Jazz / Jazz Electronica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