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world全新專輯《Barking》那套2CD + DVD + 32頁書冊的限量版Box Set終於到手。
開封前留個倩影。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安全地帶│Emilie Simon:介乎法國與日本的詩意
得悉安全地帶與Emilie Simon同日在港舉行音樂會,我兩場都想看。有多年趕場看音樂會經驗兼對音樂貪心的我,用了不消三秒作出了這個決定──我要連踩兩場。於是我昨晚便創下了在赤鱲角AsiaWorld Expo看過安全地帶之後再趕往中環Grappa's Cellar看Emilie Simon之創舉。況且由赤鱲角火速趕出中環,我亦早有經驗。
當然,世事豈能兩全其美吧。安全地帶音樂會我只有看了兩部分便要提早離場;而我來到Emilie Simon音樂會時已玩到第四首歌了──但要不是我在博覽館站剛錯過了一班機鐵,我大有何能趕到看Emilie開場呢。
聽安全地帶,是我的少年時代回憶。喜歡過他們,但不算是忠實樂迷。當晚的《Asia Tour 2010 in Hong Kong》,毋庸置疑是一場安全地帶的Best Of式音樂會,我的體驗是即使是好一些歌曲並不能叫我馬上道出名字來(我不是忠實樂迷嘛),但旋律定必可以讓我琅琅上口起來,甚至想起了歌曲的Canto-Pop版來。多麼令人「好懷念」的情懷。
第一部分以快板為主打,一口氣玩了九首歌,玉置浩二唱得聲沙沙兼偶有少少甩,說他滴酒不沾的話定是騙你吧。但到了Acoustic Set的第二部分,他又可以淡淡定定細膩起來,而且那時才開腔說話兼大講廣東話。看過Acoustic Set部分,我也要離去了。
趕到Grappa's Cellar,身處由The People’s Party帶來法國電音女唱作人Emilie Simon的音樂會,又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當晚第二度訪港的Emilie聯同一位型男低音結他手與一位鼓手作三人樂團的姿態演出,而她除了演奏鍵琴之外,還帶來了其新玩具Tenori-on。
音樂會的選曲,以來自其2009年專輯《The Big Machine》的曲目為主;專輯內的十二首歌之中乃玩了九首之多,難怪有期待她多玩舊作的樂迷仍表示有點失望。《The Big Machine》內的歌曲來得較快板,在這對穩健有力的Rhythm Section下,毋庸置疑今次Emilie的音樂會來得Groovy得多。
追加:兩日後跟Emilie訪問,她竟然完全忘記了三年前她還曾在Kapok舉行過一場Acoustic迷你音樂會。
當然,世事豈能兩全其美吧。安全地帶音樂會我只有看了兩部分便要提早離場;而我來到Emilie Simon音樂會時已玩到第四首歌了──但要不是我在博覽館站剛錯過了一班機鐵,我大有何能趕到看Emilie開場呢。
聽安全地帶,是我的少年時代回憶。喜歡過他們,但不算是忠實樂迷。當晚的《Asia Tour 2010 in Hong Kong》,毋庸置疑是一場安全地帶的Best Of式音樂會,我的體驗是即使是好一些歌曲並不能叫我馬上道出名字來(我不是忠實樂迷嘛),但旋律定必可以讓我琅琅上口起來,甚至想起了歌曲的Canto-Pop版來。多麼令人「好懷念」的情懷。
第一部分以快板為主打,一口氣玩了九首歌,玉置浩二唱得聲沙沙兼偶有少少甩,說他滴酒不沾的話定是騙你吧。但到了Acoustic Set的第二部分,他又可以淡淡定定細膩起來,而且那時才開腔說話兼大講廣東話。看過Acoustic Set部分,我也要離去了。
趕到Grappa's Cellar,身處由The People’s Party帶來法國電音女唱作人Emilie Simon的音樂會,又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當晚第二度訪港的Emilie聯同一位型男低音結他手與一位鼓手作三人樂團的姿態演出,而她除了演奏鍵琴之外,還帶來了其新玩具Tenori-on。
音樂會的選曲,以來自其2009年專輯《The Big Machine》的曲目為主;專輯內的十二首歌之中乃玩了九首之多,難怪有期待她多玩舊作的樂迷仍表示有點失望。《The Big Machine》內的歌曲來得較快板,在這對穩健有力的Rhythm Section下,毋庸置疑今次Emilie的音樂會來得Groovy得多。
追加:兩日後跟Emilie訪問,她竟然完全忘記了三年前她還曾在Kapok舉行過一場Acoustic迷你音樂會。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Fragile:吹彈可破後搖滾
看著Fragile這隊香港獨立樂團由最初有主唱的Dream-Pop姿態,到演進成為今天的一行六人純音樂Post-Rock陣營,他們終告發表其首張專輯《白影》,那好比見證到樂隊得以修成正果。
樂隊名字喚作Fragile,其Post-Rock曲風也不是低迴與洶湧段落對比強烈那種,亦沒有突如其來、波瀾壯闊的巨大結他Droning暴烈場面。反之Fragile的Post-Rock,卻一如樂團的名字般脆弱而憂傷,吹彈可破。他們的唯美音樂感性是毋庸置疑。
《白影》內收錄四首長篇曲目,長達十七分鐘的〈念〉由一步一傷心的緩緩的節奏帶出,情感低迴而沉重,從而牽起了心碎的激情;然後回落至幽幽的鋼琴與電音Soundscape氛圍,配合美麗的結他勾線,是如斯不食人間煙火的詩情畫意意境;繼而重返濃濃的悲情感傷,灑出催淚的結他Droning。這絕對稱得上是Fragile的史詩式之作。
Post-Rock不一定只有來得悲天憫人,如〈花火〉以空靈結他勾勒出怦然心動的情懷、在空氣中迴盪著鼓擊,樂曲忽然間推至輕快喜悅起來,可感受到他們奏出的璀燦花火。主題曲〈白影〉由一片Droning帶出,所演奏出卻是閃爍、內斂、溫婉的動人音樂情感,電影配樂感相當之濃郁,但停頓後乃急變來一個暴烈位,以為樂章會從此激烈下去,然而那卻由仿弦樂作緩和修飾。〈#9〉的鋼琴與結他是何等的絲絲入扣再配以疏離的電聲氛圍,大頭一手鋼琴乃無比的思古幽情,但當鼓擊一出樂曲又蕩氣迴腸起來;神來之筆是尾段奏得最煽情之際來個的「急停」,餘下黑膠唱片炒豆聲,最後再響起了一分多鍾的幽美結他二重奏。
樂隊名字喚作Fragile,其Post-Rock曲風也不是低迴與洶湧段落對比強烈那種,亦沒有突如其來、波瀾壯闊的巨大結他Droning暴烈場面。反之Fragile的Post-Rock,卻一如樂團的名字般脆弱而憂傷,吹彈可破。他們的唯美音樂感性是毋庸置疑。
《白影》內收錄四首長篇曲目,長達十七分鐘的〈念〉由一步一傷心的緩緩的節奏帶出,情感低迴而沉重,從而牽起了心碎的激情;然後回落至幽幽的鋼琴與電音Soundscape氛圍,配合美麗的結他勾線,是如斯不食人間煙火的詩情畫意意境;繼而重返濃濃的悲情感傷,灑出催淚的結他Droning。這絕對稱得上是Fragile的史詩式之作。
Post-Rock不一定只有來得悲天憫人,如〈花火〉以空靈結他勾勒出怦然心動的情懷、在空氣中迴盪著鼓擊,樂曲忽然間推至輕快喜悅起來,可感受到他們奏出的璀燦花火。主題曲〈白影〉由一片Droning帶出,所演奏出卻是閃爍、內斂、溫婉的動人音樂情感,電影配樂感相當之濃郁,但停頓後乃急變來一個暴烈位,以為樂章會從此激烈下去,然而那卻由仿弦樂作緩和修飾。〈#9〉的鋼琴與結他是何等的絲絲入扣再配以疏離的電聲氛圍,大頭一手鋼琴乃無比的思古幽情,但當鼓擊一出樂曲又蕩氣迴腸起來;神來之筆是尾段奏得最煽情之際來個的「急停」,餘下黑膠唱片炒豆聲,最後再響起了一分多鍾的幽美結他二重奏。
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Manic Street Preachers:第十張專輯
自四年前至今,威爾斯樂團Manic Street Preachers先後合共出版過三張專輯,密產程度簡直回復到他們在90年代(甚至是Richey James Edwards尚未失踪時)的狀態。《Postcards From A Young Man》不但是他們繼去年讓Richey之滄海遺珠歌詞重見天日、重投1994年經典《The Holy Bible》歌路的《Journal For Plague Lovers》專輯後之所作,也是他們的第十張專輯。
早前跟的主將James Dean Bradfield做過電話專訪,他說Manics是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The Holy Bible》、《Journal For Plague Lovers》的,而另一種則《Everything Must Go》、《Send Away The Tigers》,前者較沉重較Post-Punk,後者則較修飾較流行曲。那麼今次《Postcards From A Young Man》便是屬於後者。
先行單曲〈(It's Not War) Just The End Of Love〉的70年代Classic Rock曲式下,清爽得來亦有如前作〈Your Love Alone Is Not Enough〉般醒神搶耳的Chorus,MV由《Frost/Nixon》男主角Michael Sheen領銜主演。70年代搖滾的薰陶在專輯裡可謂比比皆是,主題曲〈Postcards From A Young Man〉開宗明義投射出Queen對James的影響,〈The Descent’ (Pages 1 & 2)〉有如George Harrison的個人作品遇上〈Hunky Dory〉時期的David Bowie,〈Golden Platitudes〉亦聲言是取自The Beach Boys鼓手Dennis Wilson的1977年首張個人專輯《Pacific Ocean Blue》的聲音,尤其那Gospel唱詠,〈All We Make Is Entertainment〉的結他主奏叫我聯想到Bill Nelson的Art Rock樂團Be Bop Deluxe。
《Postcards From A Young Man》裡的另一焦點,還有那三位客席樂手的出現。〈Some Kind Of Nothingness〉由James與Echo & The Bunnymen主將Ian McCulloch合唱,也是他首次作男男合唱,再伴以波瀾壯闊的Gopel唱詠。有如Glam Rock遇上Motorik節拍的〈Auto-Intoxication〉裡有前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John Cale彈奏式衣車縫紉式鋼琴與聲效。〈A Billion Balconies Facing The Sun〉則有前Guns N’ Roses的Duff McKagan彈低音結他,內容是對互聯網文化作探討,歌曲則是有如Fleetwood Mac的70年代搖滾。
〈I Think I Found It〉由James包辦曲詞,美好的Mandola主奏,動人而又Bitter-Sweet的程度可以與他從前的〈Ocean Spray〉媲美。上次Nicky Wire獨唱了一曲〈William's Last Words〉,今次亦有他演繹出的〈The Future Has Been Here 4 Ever〉,曲中還有Sean Moore的小號伴奏。
早前跟的主將James Dean Bradfield做過電話專訪,他說Manics是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The Holy Bible》、《Journal For Plague Lovers》的,而另一種則《Everything Must Go》、《Send Away The Tigers》,前者較沉重較Post-Punk,後者則較修飾較流行曲。那麼今次《Postcards From A Young Man》便是屬於後者。
先行單曲〈(It's Not War) Just The End Of Love〉的70年代Classic Rock曲式下,清爽得來亦有如前作〈Your Love Alone Is Not Enough〉般醒神搶耳的Chorus,MV由《Frost/Nixon》男主角Michael Sheen領銜主演。70年代搖滾的薰陶在專輯裡可謂比比皆是,主題曲〈Postcards From A Young Man〉開宗明義投射出Queen對James的影響,〈The Descent’ (Pages 1 & 2)〉有如George Harrison的個人作品遇上〈Hunky Dory〉時期的David Bowie,〈Golden Platitudes〉亦聲言是取自The Beach Boys鼓手Dennis Wilson的1977年首張個人專輯《Pacific Ocean Blue》的聲音,尤其那Gospel唱詠,〈All We Make Is Entertainment〉的結他主奏叫我聯想到Bill Nelson的Art Rock樂團Be Bop Deluxe。
《Postcards From A Young Man》裡的另一焦點,還有那三位客席樂手的出現。〈Some Kind Of Nothingness〉由James與Echo & The Bunnymen主將Ian McCulloch合唱,也是他首次作男男合唱,再伴以波瀾壯闊的Gopel唱詠。有如Glam Rock遇上Motorik節拍的〈Auto-Intoxication〉裡有前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John Cale彈奏式衣車縫紉式鋼琴與聲效。〈A Billion Balconies Facing The Sun〉則有前Guns N’ Roses的Duff McKagan彈低音結他,內容是對互聯網文化作探討,歌曲則是有如Fleetwood Mac的70年代搖滾。
〈I Think I Found It〉由James包辦曲詞,美好的Mandola主奏,動人而又Bitter-Sweet的程度可以與他從前的〈Ocean Spray〉媲美。上次Nicky Wire獨唱了一曲〈William's Last Words〉,今次亦有他演繹出的〈The Future Has Been Here 4 Ever〉,曲中還有Sean Moore的小號伴奏。
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現代主義
我每次寫OMD這隊英國利物浦Electro-Pop先鋒樂團,總會不厭其煩地提提他們的全名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在黑暗中演習管弦樂」,多麼酷的名字。
在三年前以經典四人陣容重組為重新為其1981年專輯《Architecture & Morality》舉行巡演之後,OMD主將Andy McCluskey終於聯同他的創團隊友Paul Humphreys以及後來才正式加入的鼓手Malcolm Holmes與色士風手兼鍵豎琴手Martin Cooper,帶來了樂隊十四年來的回歸專輯《History of Modern》——OMD的前作已是Andy一人時期的1996年專輯《Universal》,而上次以這經典陣容灌錄的專輯更要追溯到二十四年前的《The Pacific Age》了。早前我亦跟Andy做了一個電話訪問,妙語連珠的他帶來是一次挺愉快的音樂對話經驗。
《History of Modern》被指為OMD自《Architecture & Morality》以來最優秀的專輯,因為他們今次是以重投較Electro的音樂路線,而多於後期那種豐富修飾的曲風。
所以在《History of Modern》裡處處都聽到他們重溯與延續昔日OMD的經典之音。開場曲〈New Babies: New Toys〉從那段Mellotron引子再到Andy的Bassline響起,還有歌曲流麗的Synth主奏與流暢的Chorus,都是早期OMD到不得了;先行單曲〈If You Want It〉是他們那種華麗浪漫的Synth-Pop歌曲;由Mellotron琴音帶出的〈History of Modern (Part I)〉有著高低呼應的漂亮Synth主奏,相當悅耳的Synth-Pop小品;以女高音作前奏的〈Sister Marie Says〉那如流水行雲的Synth演奏儼如〈Enola Gay〉的引伸;〈Pulse〉那Electro-Pop得來卻很Detroit Techno;〈RFWK〉即Ralf Florian Wolfgang Karl,是OMD開宗明義向Kraftwerk的經典四人陣容致敬,歌曲存有的〈Europe Endless〉與〈Neon Light〉影子亦不言而喻,而〈The Right Side〉的電子Sequence實在似十足上述的〈Europe Endless〉以及New Order的〈Your Silence Face〉。
喜歡昔日〈Joan of Arc〉與〈Maid of Orleans〉那種古雅、傷逝、淒美的電子流行樂,今次亦有〈History of Modern (Part II)〉和〈Bondage of Fate〉等傷感的Futurist-Ballad;由Jennifer John作女聲主唱的〈Sometimes〉固然是美麗動人得沒話說,有如Moby的慢歌;〈New Holy Ground〉伴以深沉Mellotron演奏下是多麼的低迴而慘白,那些腳步聲又是否在向Kraftwerk的〈The Hall Of Mirrors〉致敬呢?
《History of Modern》再次找回Peter Saville負責美術設計。不過我還是喜歡他舊日為OMD帶來的Die-Cut設計,這些只有放在大大個的黑膠唱片封套上才奏效。
在三年前以經典四人陣容重組為重新為其1981年專輯《Architecture & Morality》舉行巡演之後,OMD主將Andy McCluskey終於聯同他的創團隊友Paul Humphreys以及後來才正式加入的鼓手Malcolm Holmes與色士風手兼鍵豎琴手Martin Cooper,帶來了樂隊十四年來的回歸專輯《History of Modern》——OMD的前作已是Andy一人時期的1996年專輯《Universal》,而上次以這經典陣容灌錄的專輯更要追溯到二十四年前的《The Pacific Age》了。早前我亦跟Andy做了一個電話訪問,妙語連珠的他帶來是一次挺愉快的音樂對話經驗。
《History of Modern》被指為OMD自《Architecture & Morality》以來最優秀的專輯,因為他們今次是以重投較Electro的音樂路線,而多於後期那種豐富修飾的曲風。
所以在《History of Modern》裡處處都聽到他們重溯與延續昔日OMD的經典之音。開場曲〈New Babies: New Toys〉從那段Mellotron引子再到Andy的Bassline響起,還有歌曲流麗的Synth主奏與流暢的Chorus,都是早期OMD到不得了;先行單曲〈If You Want It〉是他們那種華麗浪漫的Synth-Pop歌曲;由Mellotron琴音帶出的〈History of Modern (Part I)〉有著高低呼應的漂亮Synth主奏,相當悅耳的Synth-Pop小品;以女高音作前奏的〈Sister Marie Says〉那如流水行雲的Synth演奏儼如〈Enola Gay〉的引伸;〈Pulse〉那Electro-Pop得來卻很Detroit Techno;〈RFWK〉即Ralf Florian Wolfgang Karl,是OMD開宗明義向Kraftwerk的經典四人陣容致敬,歌曲存有的〈Europe Endless〉與〈Neon Light〉影子亦不言而喻,而〈The Right Side〉的電子Sequence實在似十足上述的〈Europe Endless〉以及New Order的〈Your Silence Face〉。
喜歡昔日〈Joan of Arc〉與〈Maid of Orleans〉那種古雅、傷逝、淒美的電子流行樂,今次亦有〈History of Modern (Part II)〉和〈Bondage of Fate〉等傷感的Futurist-Ballad;由Jennifer John作女聲主唱的〈Sometimes〉固然是美麗動人得沒話說,有如Moby的慢歌;〈New Holy Ground〉伴以深沉Mellotron演奏下是多麼的低迴而慘白,那些腳步聲又是否在向Kraftwerk的〈The Hall Of Mirrors〉致敬呢?
《History of Modern》再次找回Peter Saville負責美術設計。不過我還是喜歡他舊日為OMD帶來的Die-Cut設計,這些只有放在大大個的黑膠唱片封套上才奏效。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Underworld:群星呼聲
長久以來,在音樂製作上Underworld幾乎從不須假手他人、沒有甚麼客席音樂人出現過在其作品上,畢竟比起同期的90年代頂班英國Electronica隊伍,他們(以Underworld MkII起作計算)來得更像一隊樂隊(80年代的Underworld MkI根本是一隊五人樂隊),有Karl Hyde這位主音歌手。所以多年來,Underworld都能保持他們的自供自給性——直至他們繼《Oblivion With Bells》後三年來的全新專輯《Barking》面世,Underworld終於來了一個「突破」。
《Barking》之「突破」,是Karl Hyde和Rick Smith找來一眾英、美、德製作人跟他們聯袂操刀,締造了Underworld首張All-Star陣容的專輯。在《Barking》為Underworld出手的製作人,包括有Techno製作二人組Knight & Ramirez、威爾斯Drum ‘n’ Bass藝人High Contrast、Deep Dish的二分一Dubfire、Bristol的Dubstep製作人Appleblim & Al Tourettes、德國Trance天王Paul van Dyk,連一直合作無間的巡演成員Darren Price也有參與創作兼製作;當中有負責附加製作,也有來個Rework。群星烘照,此舉是搞搞新意思,還是他們有感到自己江郎才盡呢?
Dubfire出手下的開場曲〈Bird 1〉在Deep Techno節奏與Electro電聲下即帶來Karl輕盈的細語式主唱,一首美麗、深邃而又科幻的電音曲目;同是Dubfire操刀,〈Grace〉較接近Electro-Pop,Karl感性的主唱與Synth主奏梅花間竹而來,再接上一段很New Order的Bassline獨奏(該是用結他彈出來的)。
先行單曲〈Scribble〉有High Contrast操刀,好讓Underworld自《Second Toughest In The Infants》時的〈Pearl’s Girl〉以降再次踏足Drum ‘n’ Bass範疇,這是一首配以陽光燦爛主唱與鏗鏘琴音而來兼甚的Uplifting Drum ‘n’ Bass流行曲。無疑,《Barking》是Underworld歷來最多流行曲化作品的一張專輯。Knight & Ramirez操刀第二首單曲〈Always Loved a Film〉,他們從未如此醒神兼夏日的House曲目,可想像到此曲可以在Ibiza成為大熱;Knight & Ramirez再加多位Darren Price,〈Between Stars〉那Electro House得來又推至很Trance的高潮位。Paul van Dyk替他們主理的〈Diamond Jigsaw〉很有舞池Anthem之勢,亦能配合Karl的一手結他。
Appleblim & Al Tourettes助陣的〈Hamburg Hotel〉是一段輾轉反側的Dubstep旅程。全碟唯一沒有客席嘉賓的,是最末的一曲〈Louisiana〉,繼上次的〈Good Morning Cockerel〉之後,這是他們的另一首反璞歸真的動人鋼琴Ballad。
《Barking》之「突破」,是Karl Hyde和Rick Smith找來一眾英、美、德製作人跟他們聯袂操刀,締造了Underworld首張All-Star陣容的專輯。在《Barking》為Underworld出手的製作人,包括有Techno製作二人組Knight & Ramirez、威爾斯Drum ‘n’ Bass藝人High Contrast、Deep Dish的二分一Dubfire、Bristol的Dubstep製作人Appleblim & Al Tourettes、德國Trance天王Paul van Dyk,連一直合作無間的巡演成員Darren Price也有參與創作兼製作;當中有負責附加製作,也有來個Rework。群星烘照,此舉是搞搞新意思,還是他們有感到自己江郎才盡呢?
Dubfire出手下的開場曲〈Bird 1〉在Deep Techno節奏與Electro電聲下即帶來Karl輕盈的細語式主唱,一首美麗、深邃而又科幻的電音曲目;同是Dubfire操刀,〈Grace〉較接近Electro-Pop,Karl感性的主唱與Synth主奏梅花間竹而來,再接上一段很New Order的Bassline獨奏(該是用結他彈出來的)。
先行單曲〈Scribble〉有High Contrast操刀,好讓Underworld自《Second Toughest In The Infants》時的〈Pearl’s Girl〉以降再次踏足Drum ‘n’ Bass範疇,這是一首配以陽光燦爛主唱與鏗鏘琴音而來兼甚的Uplifting Drum ‘n’ Bass流行曲。無疑,《Barking》是Underworld歷來最多流行曲化作品的一張專輯。Knight & Ramirez操刀第二首單曲〈Always Loved a Film〉,他們從未如此醒神兼夏日的House曲目,可想像到此曲可以在Ibiza成為大熱;Knight & Ramirez再加多位Darren Price,〈Between Stars〉那Electro House得來又推至很Trance的高潮位。Paul van Dyk替他們主理的〈Diamond Jigsaw〉很有舞池Anthem之勢,亦能配合Karl的一手結他。
Appleblim & Al Tourettes助陣的〈Hamburg Hotel〉是一段輾轉反側的Dubstep旅程。全碟唯一沒有客席嘉賓的,是最末的一曲〈Louisiana〉,繼上次的〈Good Morning Cockerel〉之後,這是他們的另一首反璞歸真的動人鋼琴Ballad。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Hurts:修飾匠氣
單看Hurts這隊英國曼徹斯特二人組合的型格造型照片,一隊由一位帥極了的歌手Theo Hutchcraft與一位電子樂手Adam Anderson所組成的電子流行樂團,大抵會令你聯想到Soft Cell、Yazoo、Blancmange等經典Synth-Pop二人組合。但其實Hurts的音樂並不是很Electro,也沒有大量Vintage Synth運用。同是師自80年代的英倫Synth-Pop之音,但Hurts所呈現卻是電子流行樂修飾匠氣的一面。
細聽其首張專輯《Happiness》,Hurts的音樂在感覺上猶如80年代中期以降那種著重精細Sophisticated編排、走向數碼化的Synth-Pop之音,叫我拿出來作相提並論的是China Crisis、Tears For Fears、Pet Shop Boys、挪威的A-Ha、甚至是80年代末出道的The Beloved,簡而言之是來得很80’s Pop。某程度上與《Perfect Symmetry》時的Keane亦有多少接近。
先行單曲〈Better Than Love〉已是他們最為快板的一曲,在Theo雄厚的主唱下有如Blancmange遇上Pet Shop Boys(《Very》時期)的曲風。描寫一位準備跳橋自殺之男子因為遇上一名女子而打消念頭的第二張單曲〈Wonderful Life〉,那份White Soul的底蘊、源自Bryan Ferry的浪漫色彩,還有那段色士風獨奏,不是80年代得很嗎?〈Sunday〉的仿弦樂亦有如Pet Shop Boys華麗。
在電子曲風下,Hurts的歌曲都以憂傷的Ballad曲子為主。毋庸置疑〈Illuminated〉是如斯縈繞心頭之作,〈Evelyn〉黯然神傷情感亦是那麼觸動心靈。而與Kylie Minogue合唱的〈Devotion〉是一首中板Disco Lento歌曲,來得不算特別,但卻喜見Kylie的歌聲回復了〈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之淒美。
Hurts是一隊徹頭徹尾的流行樂隊,在管弦樂伴奏下的〈Unspoken〉,卻叫我想起Keane的煽情歌曲。Pop不是問題,但聽〈Blood, Tears & Gold〉和〈Stay〉時,卻不得不叫我想到Take That或Boyzone的偉大情歌。
細聽其首張專輯《Happiness》,Hurts的音樂在感覺上猶如80年代中期以降那種著重精細Sophisticated編排、走向數碼化的Synth-Pop之音,叫我拿出來作相提並論的是China Crisis、Tears For Fears、Pet Shop Boys、挪威的A-Ha、甚至是80年代末出道的The Beloved,簡而言之是來得很80’s Pop。某程度上與《Perfect Symmetry》時的Keane亦有多少接近。
先行單曲〈Better Than Love〉已是他們最為快板的一曲,在Theo雄厚的主唱下有如Blancmange遇上Pet Shop Boys(《Very》時期)的曲風。描寫一位準備跳橋自殺之男子因為遇上一名女子而打消念頭的第二張單曲〈Wonderful Life〉,那份White Soul的底蘊、源自Bryan Ferry的浪漫色彩,還有那段色士風獨奏,不是80年代得很嗎?〈Sunday〉的仿弦樂亦有如Pet Shop Boys華麗。
在電子曲風下,Hurts的歌曲都以憂傷的Ballad曲子為主。毋庸置疑〈Illuminated〉是如斯縈繞心頭之作,〈Evelyn〉黯然神傷情感亦是那麼觸動心靈。而與Kylie Minogue合唱的〈Devotion〉是一首中板Disco Lento歌曲,來得不算特別,但卻喜見Kylie的歌聲回復了〈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之淒美。
Hurts是一隊徹頭徹尾的流行樂隊,在管弦樂伴奏下的〈Unspoken〉,卻叫我想起Keane的煽情歌曲。Pop不是問題,但聽〈Blood, Tears & Gold〉和〈Stay〉時,卻不得不叫我想到Take That或Boyzone的偉大情歌。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Matthew Dear:模擬黑暗城市
不獨留守在早年的Microhouse與Minimal Techno陣線,當美國底特律電音製作人兼唱作人Matthew Dear在2007年帶來了《Asa Breed》專輯的時候,他已昂然踏進Avant-Pop之門戶,音樂的藝術性馬上升格。
繼《Asa Breed》三年來的新作,《Black City》是Matthew Dear的第四張專輯。《Black City》是一個他的虛擬大都會城市,正如唱片的標題般,歌曲皆籠罩著一股神秘的闇黑氛圍,也是歷來Matthew來得最為深邃的一張專輯。
開場曲〈Honey〉在緩緩的Downtempo節奏與靜謐的Ambient意境下,懾人氛圍,神秘而幽美的一曲。今次最Upbeat是長達九分多鐘的主打單曲〈Little People (Black City)〉,靡爛璀燦的Electro-Pop / Disco Lento歌曲,他的David Bowie腔、如流水行雲的Synth主奏,猶如大城市夜生活的配樂。Matthew的演繹不只像David Bowie,也令我聯想到Prince,如滿溢著Funk樂肌理而來的,其Soulful假音不是像極了Prince嗎?〈You Put a Smell on Me〉亦好比Prince那種荒唐而冶豔性感的歌曲。〈Slowdance〉曲如其名是一首慢板舞曲,又被形容為「未來派安眠曲」,那些溫婉的Synth音、點點結他聲,加起來便有如New Order的低調情懷。
驚喜之作,是〈More Surgery〉,樂曲簡約的電音與Bassline肌理、細密的敲擊程序,來得有如德國前衞電子樂團Cluster以及Harmonia之聲音,很有70年代Krautrock電子音樂色彩。由鋼琴作主導的電子Ballad曲目〈Gem〉,帶來空靈的琴音不難叫大家想到Harold Budd、Roger Eno等Avant鋼琴家吧。
繼《Asa Breed》三年來的新作,《Black City》是Matthew Dear的第四張專輯。《Black City》是一個他的虛擬大都會城市,正如唱片的標題般,歌曲皆籠罩著一股神秘的闇黑氛圍,也是歷來Matthew來得最為深邃的一張專輯。
開場曲〈Honey〉在緩緩的Downtempo節奏與靜謐的Ambient意境下,懾人氛圍,神秘而幽美的一曲。今次最Upbeat是長達九分多鐘的主打單曲〈Little People (Black City)〉,靡爛璀燦的Electro-Pop / Disco Lento歌曲,他的David Bowie腔、如流水行雲的Synth主奏,猶如大城市夜生活的配樂。Matthew的演繹不只像David Bowie,也令我聯想到Prince,如滿溢著Funk樂肌理而來的,其Soulful假音不是像極了Prince嗎?〈You Put a Smell on Me〉亦好比Prince那種荒唐而冶豔性感的歌曲。〈Slowdance〉曲如其名是一首慢板舞曲,又被形容為「未來派安眠曲」,那些溫婉的Synth音、點點結他聲,加起來便有如New Order的低調情懷。
驚喜之作,是〈More Surgery〉,樂曲簡約的電音與Bassline肌理、細密的敲擊程序,來得有如德國前衞電子樂團Cluster以及Harmonia之聲音,很有70年代Krautrock電子音樂色彩。由鋼琴作主導的電子Ballad曲目〈Gem〉,帶來空靈的琴音不難叫大家想到Harold Budd、Roger Eno等Avant鋼琴家吧。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Blonde Redhead:唯美電氣
如果說2000年專輯《Melody Of Certain Damaged Lemons》是來自美國紐約市的Blonde Redhead替其唯美之音露出端倪,而久休復出、轉投4AD廠牌後帶來的2004年專輯《Misery Is a Butterfly》則是他們的重大轉捩點的話,那麼如今Blonde Redhead這隊由日本女主唱Kazu Makino與一對意大利孿生兄弟Amedeo Pace和Simone Pace所組成的隊伍,已全然轉營成為一支風格淒美空靈的Dream-Pop樂團。
自加盟4AD後Blonde Redhead似乎好準時要每三年出版一張專輯。繼「四腳女網球員」專輯《23》後,他們三年來的新作《Penny Sparkle》,已是Blonde Redhead的第八張專輯。
《Penny Sparkle》分別在美國紐約市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兩地灌錄——在冰天雪地的斯德哥爾摩由瑞典二人製作單位Van Rivers & The Subliminal Kid(Fever Ray / Glasser) 操刀,再與Drew Brown(Beck / Radiohead / Charlotte Gainsbourg)在紐約帶來附加製作。混音一職繼續由《23》時的Alan Moulder (Depeche Mode / Ride / My Bloody Valentine / Nine Inch Nails)負責。
在Van Rivers & The Subliminal Kid的斧鑿之下,今次在《Penny Sparkle》裡Blonde Redhead蒼白迷濛的聲音明顯地呈現出一種Glitch電音取向。先行單曲〈Here Sometimes〉在美麗與哀愁盎然的曲子下,伴隨而來是Glitch電音肌理與節拍、流水行雲的Synth獨奏,電氣化起來的Blonde Redhead仍是多麼的唯美高雅。無論是冷峻幽悒而鬼魅幽暗的〈Love Or Prison〉,又抑或碟末的〈Spain〉,都是很Glitch電音的Dream-Pop歌曲。
而〈Oslo〉之有趣是這首情感蒼白的歌曲,卻又配以深邃的Dub Reggae節奏而來。再要Dream-Pop的歌曲,〈Not Getting There〉像《Garlands》時的Cocteau Twins之人性化版本,由Amedeo唱出的〈Will There Be Stars〉之輕盈叫人聽得飄上星空,〈My Plants Are Dead〉的白濛濛意境好比置身霧中風景。更呈淒美氛圍,主題曲〈Penny Sparkl〉令我想起舊日Björk的慘白戚然、淒美氛圍Trip Hop Ballad。Blonde Redhead是一隊雙主唱的樂隊,觸動心靈的〈Black Guitar〉便是由Amedeo與Kazu以夫妻檔分別合唱出兩份不同的情感。
自加盟4AD後Blonde Redhead似乎好準時要每三年出版一張專輯。繼「四腳女網球員」專輯《23》後,他們三年來的新作《Penny Sparkle》,已是Blonde Redhead的第八張專輯。
《Penny Sparkle》分別在美國紐約市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兩地灌錄——在冰天雪地的斯德哥爾摩由瑞典二人製作單位Van Rivers & The Subliminal Kid(Fever Ray / Glasser) 操刀,再與Drew Brown(Beck / Radiohead / Charlotte Gainsbourg)在紐約帶來附加製作。混音一職繼續由《23》時的Alan Moulder (Depeche Mode / Ride / My Bloody Valentine / Nine Inch Nails)負責。
在Van Rivers & The Subliminal Kid的斧鑿之下,今次在《Penny Sparkle》裡Blonde Redhead蒼白迷濛的聲音明顯地呈現出一種Glitch電音取向。先行單曲〈Here Sometimes〉在美麗與哀愁盎然的曲子下,伴隨而來是Glitch電音肌理與節拍、流水行雲的Synth獨奏,電氣化起來的Blonde Redhead仍是多麼的唯美高雅。無論是冷峻幽悒而鬼魅幽暗的〈Love Or Prison〉,又抑或碟末的〈Spain〉,都是很Glitch電音的Dream-Pop歌曲。
而〈Oslo〉之有趣是這首情感蒼白的歌曲,卻又配以深邃的Dub Reggae節奏而來。再要Dream-Pop的歌曲,〈Not Getting There〉像《Garlands》時的Cocteau Twins之人性化版本,由Amedeo唱出的〈Will There Be Stars〉之輕盈叫人聽得飄上星空,〈My Plants Are Dead〉的白濛濛意境好比置身霧中風景。更呈淒美氛圍,主題曲〈Penny Sparkl〉令我想起舊日Björk的慘白戚然、淒美氛圍Trip Hop Ballad。Blonde Redhead是一隊雙主唱的樂隊,觸動心靈的〈Black Guitar〉便是由Amedeo與Kazu以夫妻檔分別合唱出兩份不同的情感。
Concert On The Earth (4) @ 濕地公園
第四場、也是今個夏季最後一場由我擔任Curator的100% Acoustic / Unplugged音樂會《Concert On The Earth》「在地球表面」昨天於濕地公園舉行,這個Project亦終告一段落。老套一點地說,我的心情有點依依不捨。就像我在演出時所說,在這幾個月間我跟這裡的大自然環境建立了微妙的關係,彷彿連身後池塘的鯉魚也跟我們混熟了。
2010年9月2日星期四
Interpol:三缺一
2009年夏天,Paul Banks才化名Julian Plenti發表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Julian Plenti is....Skyscraper》,誰不知只有相隔一年而已,美國紐約市樂團Interpol便重返崗位,帶來他們的第四張同名專輯《Interpol》。
《Interpol》是Interpol繼2007年《Our Love To Admire》後三年來的全新專輯。看到樂團的宣傳照片,那只有Paul Banks、Daniel Kessler和Sam Fogarino現身作三人組現身,而其高個子型男低音結他手Carlos Dengler,已在5月份於樂隊的官方網上宣佈離隊,但他也為《Interpol》專輯完成了錄音工作才告辭。
開場曲〈Success〉仍Post-Punk盎然。率先在網上發表的〈Lights〉由沉重而低迴的Post-Punk式結他帶出,Paul演繹出一份蒼白情感,懾人心魄;而歌曲由Charlie White執導、美指極出色的「生化改造女郎」MV亦拍得甚耐人尋味(最終吐奶收場)。而正式作單曲發行的〈Barricade〉是一首由連綿Bassline作牽引的快板Post-Punk歌曲,歌曲喚作”Barricade”,但曲子流暢的張力卻像要衝破重重障礙般。〈Summer Well〉之有趣是那Dub樂底韻,但歌曲旋律卻是那麼流暢清爽。
前作《Our Love To Admire》裡Interpol聲言首次採用了鍵琴來寫作歌曲,今次他們更實行帶來了〈Always Malaise (The Man I Am)〉和〈Try It On〉這兩首以古雅鋼琴作主導的歌曲,前者是淒美神傷的Ballad(背後還泛起了Mellotron琴音)、後者卻配以明快的Breakbeat馳聘。而那手鋼琴,我會以很Philip Glass來形容。
《Interpol》跟《Our Love To Admire》以及《Julian Plenti is....Skyscraper》一樣同是在紐約市曼克頓Electric Lady Studios灌錄的,但在英國製作人Alan Moulder帶到倫敦主理混音下,這位當年Shoegaze界知名製作人出手,他所斧鑿過的痕跡亦明顯不已。撲朔迷離與灰蒙蒙而來〈Memory Serves〉已有著那潛水式結他Droning,再聽〈All of the Ways〉,這簡直是一首如夢似幻、很My Bloody Valentine的氛圍式Shoegaze歌曲來。
《Interpol》是Interpol繼2007年《Our Love To Admire》後三年來的全新專輯。看到樂團的宣傳照片,那只有Paul Banks、Daniel Kessler和Sam Fogarino現身作三人組現身,而其高個子型男低音結他手Carlos Dengler,已在5月份於樂隊的官方網上宣佈離隊,但他也為《Interpol》專輯完成了錄音工作才告辭。
開場曲〈Success〉仍Post-Punk盎然。率先在網上發表的〈Lights〉由沉重而低迴的Post-Punk式結他帶出,Paul演繹出一份蒼白情感,懾人心魄;而歌曲由Charlie White執導、美指極出色的「生化改造女郎」MV亦拍得甚耐人尋味(最終吐奶收場)。而正式作單曲發行的〈Barricade〉是一首由連綿Bassline作牽引的快板Post-Punk歌曲,歌曲喚作”Barricade”,但曲子流暢的張力卻像要衝破重重障礙般。〈Summer Well〉之有趣是那Dub樂底韻,但歌曲旋律卻是那麼流暢清爽。
前作《Our Love To Admire》裡Interpol聲言首次採用了鍵琴來寫作歌曲,今次他們更實行帶來了〈Always Malaise (The Man I Am)〉和〈Try It On〉這兩首以古雅鋼琴作主導的歌曲,前者是淒美神傷的Ballad(背後還泛起了Mellotron琴音)、後者卻配以明快的Breakbeat馳聘。而那手鋼琴,我會以很Philip Glass來形容。
《Interpol》跟《Our Love To Admire》以及《Julian Plenti is....Skyscraper》一樣同是在紐約市曼克頓Electric Lady Studios灌錄的,但在英國製作人Alan Moulder帶到倫敦主理混音下,這位當年Shoegaze界知名製作人出手,他所斧鑿過的痕跡亦明顯不已。撲朔迷離與灰蒙蒙而來〈Memory Serves〉已有著那潛水式結他Droning,再聽〈All of the Ways〉,這簡直是一首如夢似幻、很My Bloody Valentine的氛圍式Shoegaze歌曲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