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新澤西Hoboken的Yo La Tengo作為成軍二十九年之獨立搖滾樂隊,一直以來他們的產量其實來得皆頗為平均,甚至有十多年時間他們都保持著每三年發表一張專輯的密度,非常之準時。2013年,Yo La Tengo帶來了樂隊的第十三張專輯《Fade》,這是他們繼2009年專輯《Popular Songs》後的新作,與前作相隔了四載,難怪樂迷對之為抱以多麼引頸以待的心情。
《Fade》與Yo La Tengo以往的作品為迥然有別的,是這次的唱片監製不再是自1993年專輯《Painful》起合作無間的製作人Roger Moutenot,而是換上了芝加哥Post-Rock名團Tortoise領隊John McEntire操刀。
John McEntire操刀監製並於他的芝加哥錄音室Soma Electronic Music Studios灌錄,卻不代表Yo La Tengo會開宗明義作出後搖滾的取向,反之他們是要造出一張歌曲來得直截了當、個人化與簡潔的專輯,外界並被拿來與1997年的《I Can Hear the Heart Beating as One》及2000年的《And Then Nothing Turned Itself Inside Out》作相提並論。
正有如唱片封面的反璞歸真大自然感覺,無論是來得如斯清爽明亮的Polyrhythm開場曲〈Ohm〉、如沐春風而窩心的〈Is That Enough〉抑或乖著Motorik節奏而來的〈Stupid Things〉,來得曲子悅耳之餘,在Ira Kaplan的演繹下亦再次呈現出樂隊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根源。
〈Well You Better〉是Yo La Tengo的可愛小品曲目;〈I'll Be Around〉是首青葱的迷幻民謠Ballad,背後的氛圍可聽得到McEntire的斧鑿痕跡。〈Two Trains〉是他們今次最接近Tortiose式Post-Rock風格的一曲,事實上曲中亦真的有McEntire負責Vibes演奏。
而今次Georgia除了主唱了美麗的〈Cornelia And Jane〉外,還有伴以銅管樂與弦樂的漂亮迷幻曲目〈Before We Run〉。
Yo La Tengo在John McEntire的Soma Electronic Music Studios錄音,他也為樂隊引進了芝加哥當地的樂手,如〈Is That Enough〉是由Tortoise的隊友Jeff Parker編寫弦樂,而〈Cornelia And Jane〉和〈Before We Run〉則有Chicago Underground Duo的Rob Mazurek吹奏短號。
2013年1月30日星期三
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Ra Ra Riot:獨家試愛
對於來自紐約州中部城市、奧農達加縣的雪城(Syracuse)的獨立流行曲樂隊Ra Ra Riot,以往對他們的印象,是他們在音樂上呈現出清雅悠然的氣息。畢竟以主唱兼鍵琴手Wes Miles為首的他們,在帶來節奏明快的歌曲之餘,也因為陣中有小提琴手Rebecca Zeller與大提琴手Alexandra Lawn的參與,而令其歌曲勾勒出所謂Baroque-Pop的典雅風情。
然而Ra Ra Riot的成長躍進,卻沒有讓他們進化成為另一隊Arcade Fire,相反他們卻要讓其音樂架構精簡化。隨著他們改組成四人樂隊陣容以及大提琴手的離去,Ra Ra Riot發表他們繼《The Orchard》後的第三張專輯《Beta Love》,新作亦減退去昔日的Baroque Pop音樂姿態,而傾向Synth-pop的模式。
《Beta Love》由曾與Modest Mouse及Elvis Costello合作過的Dennis Herring監製,這次並非如過去兩張專輯的歌曲般都是Jam出來,反之《Beta Love》裡的作品都是多作討論而成。Ra Ra Riot不要讓樂隊朝向更高深的歌路進化,而是要還原基本步,反之在《Beta Love》裡所聽到的都是短短三分鐘的流行曲,內容乃深受美國作家、發明家和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所影響。
沒有了固定鼓手的Ra Ra Riot,他們的歌曲也多了以鼓機節拍作主導;早年他們的演出是要在雪城的派對裡令人起舞,如今亦如是。無論是80年代浪漫美好情味的主題曲兼主打歌曲〈Beta Love〉、明快Synth-Pop曲目〈Binary Love〉,抑或醒神而Groovy的開場曲〈Dance With Me〉,正彰顯出今次樂隊的新取向,歌曲都是Wes以Casio琴所寫成。而讓Wes大玩假聲的〈What I Do for You〉更是Electro-Pop到不得了之作,〈When I Dream〉與〈Wilderness〉則是他們的幽美Synth-Ballad歌曲。
只餘下Rebecca一位提琴手的Ra Ra Riot並不代表會減低弦樂部分,如上述的〈Dance With Me〉,抑或清新淡然小品〈Is It Too Much〉以及愉快明亮的〈Angel Please〉都有美好的弦樂伴奏。
然而Ra Ra Riot的成長躍進,卻沒有讓他們進化成為另一隊Arcade Fire,相反他們卻要讓其音樂架構精簡化。隨著他們改組成四人樂隊陣容以及大提琴手的離去,Ra Ra Riot發表他們繼《The Orchard》後的第三張專輯《Beta Love》,新作亦減退去昔日的Baroque Pop音樂姿態,而傾向Synth-pop的模式。
《Beta Love》由曾與Modest Mouse及Elvis Costello合作過的Dennis Herring監製,這次並非如過去兩張專輯的歌曲般都是Jam出來,反之《Beta Love》裡的作品都是多作討論而成。Ra Ra Riot不要讓樂隊朝向更高深的歌路進化,而是要還原基本步,反之在《Beta Love》裡所聽到的都是短短三分鐘的流行曲,內容乃深受美國作家、發明家和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所影響。
沒有了固定鼓手的Ra Ra Riot,他們的歌曲也多了以鼓機節拍作主導;早年他們的演出是要在雪城的派對裡令人起舞,如今亦如是。無論是80年代浪漫美好情味的主題曲兼主打歌曲〈Beta Love〉、明快Synth-Pop曲目〈Binary Love〉,抑或醒神而Groovy的開場曲〈Dance With Me〉,正彰顯出今次樂隊的新取向,歌曲都是Wes以Casio琴所寫成。而讓Wes大玩假聲的〈What I Do for You〉更是Electro-Pop到不得了之作,〈When I Dream〉與〈Wilderness〉則是他們的幽美Synth-Ballad歌曲。
只餘下Rebecca一位提琴手的Ra Ra Riot並不代表會減低弦樂部分,如上述的〈Dance With Me〉,抑或清新淡然小品〈Is It Too Much〉以及愉快明亮的〈Angel Please〉都有美好的弦樂伴奏。
2013年1月24日星期四
Japandroids:Power duo!
我喜歡看簡約的二人搖滾樂隊演出,然而踏入這個2013年不足一個月,我已看了三場二人搖滾樂隊的音樂會——先有美國兄弟班Post-Rock樂隊Lymbyc Systym,然後有墨西哥Acoustic Rock樂團Rodrigo y Gabriela,而昨晚則有由Untitled帶來加拿大溫哥華二人獨立搖滾樂隊Japandroids在Grappa’s Cellar演出。
當日俗務纏身而遲來,我因此錯過了為Japandroids任暖場演出的法國樂隊Revolver啊。
看Japandroids的現場演出,那實在太爽了!台上只有Brian King和David Prowse二人,但已奏出了一支四人樂隊的張力,是多麼具煽動性Power duo,演出時台下群眾下屢次觸發Slamming場面,又痛快地跟著〈Fire’s Highway〉高吭唱和。在台上說話多多的Brian,他一支結他已奏出了結他Riff與Bassline的層次;而他那支Fender Telecaster的亮點,是貼上了兩張結婚照。
還有,Japandroids的長髮紋身音響工程師Lewis Lovely,之前已曾隨Asobi Seksu及Yuck來港演出,他快要成為我們的老朋友了。
當日俗務纏身而遲來,我因此錯過了為Japandroids任暖場演出的法國樂隊Revolver啊。
看Japandroids的現場演出,那實在太爽了!台上只有Brian King和David Prowse二人,但已奏出了一支四人樂隊的張力,是多麼具煽動性Power duo,演出時台下群眾下屢次觸發Slamming場面,又痛快地跟著〈Fire’s Highway〉高吭唱和。在台上說話多多的Brian,他一支結他已奏出了結他Riff與Bassline的層次;而他那支Fender Telecaster的亮點,是貼上了兩張結婚照。
還有,Japandroids的長髮紋身音響工程師Lewis Lovely,之前已曾隨Asobi Seksu及Yuck來港演出,他快要成為我們的老朋友了。
2013年1月18日星期五
Delphic:騷靈蛻變
當年英國曼徹斯特樂隊Delphic來得驚豔,因為他們打造出的獨立舞曲,一方面是有著美好、溫婉而感情豐富的Indie-Pop旋律,另一方面亦有著精良Techno與Electro配方的歐陸Electronica曲式。Delphic的主旨,就是要讓樂迷聽得可以各得其所,無論你是要細味他們Song-based曲子,抑或要體驗他們的舞池動能,皆能聽得滿足,那無論是他們在2010年發表的首張專輯《Acolyte》抑或在其現場演出上,都可以展現出樂隊的音樂兩面體。
然而Delphic並非只當一乘不變的樂隊,無意一條公式玩下去。經過漫長的巡迴演出之後,樂隊在2013年帶來第二張專輯《Collections》,他們如今的獨立舞曲乃發生了相當的蛻變,呈現著Hip Hop Electronica傾向、滿是Hip hop與R&B的薰陶,感覺來得與《Acolyte》時期已迥然有別。正如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迷幻獨立樂隊Yeasayer的第三張專輯《Fragrant World》作出了R&B的取向、英國劍橋樂隊Alt-J也擁有著相當的R&B血脈般,大抵這是當今獨立樂隊的一個新趨勢。
《Collections》共有兩位製作人為他們操刀——先在獨立舞曲名廠DFA Records創辦人Tim Goldsworthy監製下,於他位於Bristol的Unit 3 Studio灌錄;然後再遠赴美國亞特蘭大由曾與Bombay Bicycle Club、Animal Collective合作的Ben Allen為他們製作。而Tim Goldsworthy與Ben Allen的共通點,正是他們有著一定程度的Hip Hop音樂背景。
沒有前作的青春無敵曲子與暢快歐陸電音節奏,如今Delphic的獨立舞曲作品,可見James Cook的獻唱技巧躍進了不少,聽來是很懂得唱歌的模樣,無論是演繹與和聲運用都來得甚R&B / Soulful,歌曲也換上以Breakbeat節拍步伐作主導。開場曲〈Of the Young〉即彰顯出他今天的唱歌功架,而先行單曲〈Baiya〉在電幻的曲風下亦是懾人的Soulful演繹,其弦樂Sample更是很Hip Hop Oriented的製作來。
再聽下去,〈Changes〉、〈Don’t Let The Dreamers Take You Away〉皆是Delphic的R&B格式歌曲;〈Atlas〉本是觸動心靈的R&B Ballad,但歌曲的編排卻藏有甚酷的音樂暗湧;而〈Exotic〉這首調子動人的Ballad,還要加上了Beatboxin’與Rappin’的演出,但後來的Synth獨奏效果卻見討喜;〈Freedom Found〉更是白人騷靈到不得了——是連Boyband也可以唱那種,實在流行得太過分吧。
同時,弦樂部分令人聯想到The Verve作品〈Bitter Sweet Symphony〉的〈The Sun Also Rises〉是他們最陽光氣息的一刻。〈Memeo〉有如80年Synth-Funk以Indie-Dance形式重生。 相比之下,〈Tears Before Bedtime〉卻來得與別不同——散落著的寂寥鋼琴、電話錄音片段、冷洌氛圍、孤高騷靈主唱、Microbeat節拍,一下子他們變身Downtempo電音樂團,太酷了。
然而Delphic並非只當一乘不變的樂隊,無意一條公式玩下去。經過漫長的巡迴演出之後,樂隊在2013年帶來第二張專輯《Collections》,他們如今的獨立舞曲乃發生了相當的蛻變,呈現著Hip Hop Electronica傾向、滿是Hip hop與R&B的薰陶,感覺來得與《Acolyte》時期已迥然有別。正如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迷幻獨立樂隊Yeasayer的第三張專輯《Fragrant World》作出了R&B的取向、英國劍橋樂隊Alt-J也擁有著相當的R&B血脈般,大抵這是當今獨立樂隊的一個新趨勢。
《Collections》共有兩位製作人為他們操刀——先在獨立舞曲名廠DFA Records創辦人Tim Goldsworthy監製下,於他位於Bristol的Unit 3 Studio灌錄;然後再遠赴美國亞特蘭大由曾與Bombay Bicycle Club、Animal Collective合作的Ben Allen為他們製作。而Tim Goldsworthy與Ben Allen的共通點,正是他們有著一定程度的Hip Hop音樂背景。
沒有前作的青春無敵曲子與暢快歐陸電音節奏,如今Delphic的獨立舞曲作品,可見James Cook的獻唱技巧躍進了不少,聽來是很懂得唱歌的模樣,無論是演繹與和聲運用都來得甚R&B / Soulful,歌曲也換上以Breakbeat節拍步伐作主導。開場曲〈Of the Young〉即彰顯出他今天的唱歌功架,而先行單曲〈Baiya〉在電幻的曲風下亦是懾人的Soulful演繹,其弦樂Sample更是很Hip Hop Oriented的製作來。
再聽下去,〈Changes〉、〈Don’t Let The Dreamers Take You Away〉皆是Delphic的R&B格式歌曲;〈Atlas〉本是觸動心靈的R&B Ballad,但歌曲的編排卻藏有甚酷的音樂暗湧;而〈Exotic〉這首調子動人的Ballad,還要加上了Beatboxin’與Rappin’的演出,但後來的Synth獨奏效果卻見討喜;〈Freedom Found〉更是白人騷靈到不得了——是連Boyband也可以唱那種,實在流行得太過分吧。
同時,弦樂部分令人聯想到The Verve作品〈Bitter Sweet Symphony〉的〈The Sun Also Rises〉是他們最陽光氣息的一刻。〈Memeo〉有如80年Synth-Funk以Indie-Dance形式重生。 相比之下,〈Tears Before Bedtime〉卻來得與別不同——散落著的寂寥鋼琴、電話錄音片段、冷洌氛圍、孤高騷靈主唱、Microbeat節拍,一下子他們變身Downtempo電音樂團,太酷了。
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
在大型唱片Megastore散步才是正經事
然而當一個大城市連一家大型唱片Megastore也沒有的時候,始終會予樂迷如若有所失的感覺。到底作為喜歡買唱片音樂愛好者而言,有誰不愛逛大型唱片Megastore、為之流連忘返的樂趣呢?
→《主場新聞》連結
→《主場新聞》連結
2013年1月15日星期二
New Order:滄海遺珠
New Order的《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專輯已是2005年的出品,相隔差不多八個年頭才發表這個時期的滄海遺珠作品集《Lost Sirens》,顯然是用作配合樂隊自去年所舉行的復合巡演——原定《Lost Sirens》也是計劃在去年內出版,最後還是要延至2013年初才正式面世。
《Lost Sirens》的作品是跟《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同期灌錄,但不代表這只是《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所遭「棄用」曲目。本來是打算在《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之後發表,但因為New Order在2007年解散,計劃亦一度胎死腹中。現在重見天日的《Lost Sirens》之另一意義,是此乃拒絕歸隊的Peter Hook最後一次參與New Order的錄音。
正正《Lost Sirens》並非New Order的「剩餘作」,所以收錄的八首歌曲都是高水準的曲目,可聽性絕不比《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裡的作品遜色。
由歐陸電子曲風帶出的〈I'll Stay With You〉是很典型的New Order獨立流行樂歌曲——清爽、低調而有著流麗的Bassline主奏與點點電音元素。
《Lost Sirens》之驚喜,是他們帶來了幾首叫人覺得樂隊仍是那麼青春的明快歌曲。如由Moody木結他與鋼琴作前奏的〈Sugarcane〉,這卻是New Order久未如此Funk Groove的曲目,有如回到《Technique》時代的感覺,而Bernard Sumner唱出那流暢搶耳的Chorus,更好比他在Electronic時的作品;〈Shake It Up〉這首Indie-Dance奏出的Groovy活力,亦一下子把我們帶回Madchester年代。
同時他們也帶來足以縈繞心頭的中板歌曲,比如〈Recoil〉是首伴以鏗鏘木結他與浪漫鋼琴的神傷幽美Ballad,Peter Hook的Bassline是多麼絲絲入扣而來。 〈Californian Grass〉不是奏出加州的陽光,而是演繹出一份低調的神髓。有如踏著The Velvet Underground作品〈All Tomorrow’s Parties〉之節奏與結他而來的〈I Told You So〉,唱出卻是帶點民謠色彩的調子。
《Lost Sirens》的作品是跟《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同期灌錄,但不代表這只是《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所遭「棄用」曲目。本來是打算在《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之後發表,但因為New Order在2007年解散,計劃亦一度胎死腹中。現在重見天日的《Lost Sirens》之另一意義,是此乃拒絕歸隊的Peter Hook最後一次參與New Order的錄音。
正正《Lost Sirens》並非New Order的「剩餘作」,所以收錄的八首歌曲都是高水準的曲目,可聽性絕不比《Waiting for the Sirens' Call》裡的作品遜色。
由歐陸電子曲風帶出的〈I'll Stay With You〉是很典型的New Order獨立流行樂歌曲——清爽、低調而有著流麗的Bassline主奏與點點電音元素。
《Lost Sirens》之驚喜,是他們帶來了幾首叫人覺得樂隊仍是那麼青春的明快歌曲。如由Moody木結他與鋼琴作前奏的〈Sugarcane〉,這卻是New Order久未如此Funk Groove的曲目,有如回到《Technique》時代的感覺,而Bernard Sumner唱出那流暢搶耳的Chorus,更好比他在Electronic時的作品;〈Shake It Up〉這首Indie-Dance奏出的Groovy活力,亦一下子把我們帶回Madchester年代。
同時他們也帶來足以縈繞心頭的中板歌曲,比如〈Recoil〉是首伴以鏗鏘木結他與浪漫鋼琴的神傷幽美Ballad,Peter Hook的Bassline是多麼絲絲入扣而來。 〈Californian Grass〉不是奏出加州的陽光,而是演繹出一份低調的神髓。有如踏著The Velvet Underground作品〈All Tomorrow’s Parties〉之節奏與結他而來的〈I Told You So〉,唱出卻是帶點民謠色彩的調子。
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65daysofstatic:電、爆九展
英國Sheffield樂隊65daysofstatic昨晚在九展Music Zone舉行其香港音樂會,乃一如所料的精釆與令人看得亢奮不已。
在台上,他們可以是以結他作主導的Post-Rock樂隊,也可以是以Synth作主導的電氣搖滾樂團;他們可以奏得暴烈緊湊,也可以內斂電影感。一個半小時的演出,65daysofstatic的音樂就是這樣此起彼落而來。
隨著〈Dance Dance Dance〉、〈Weak4〉等又電又爆的轟炸近作緊接出場,全場樂迷馬上進一步的瘋狂起來。當然,臨近尾聲時奏出其經典作〈Radio Protector〉,即讓樂隊蕩氣迴腸的後搖滾演奏功架表露無遺。
在台上,他們可以是以結他作主導的Post-Rock樂隊,也可以是以Synth作主導的電氣搖滾樂團;他們可以奏得暴烈緊湊,也可以內斂電影感。一個半小時的演出,65daysofstatic的音樂就是這樣此起彼落而來。
隨著〈Dance Dance Dance〉、〈Weak4〉等又電又爆的轟炸近作緊接出場,全場樂迷馬上進一步的瘋狂起來。當然,臨近尾聲時奏出其經典作〈Radio Protector〉,即讓樂隊蕩氣迴腸的後搖滾演奏功架表露無遺。
2013年1月9日星期三
Christopher Owens:美麗巡演愛情故事
美國三藩市獨立搖滾樂隊Girls不是Daryl Hall & John Oates也不是Wham!,但同是以二人為核心的他們,皆明顯地在樂團裡存有牡丹與綠葉的合作關係。所以當Girls的唱作靈魂Christopher Owens在去年7月毅然宣佈退出,他們已即名存實亡,餘下低音結他手兼製作人JR White的Girls根本無法維持下去,只好無奈地解散收場。而Christopher亦順理成章地站出來作個人發展。
聽Christopher的首張個人專輯《Lysandre》(副題《Here and Hyères》),那有兩個重點:1. 他帶來如斯清逸柔揚、詩意洋溢著的70年代Soft Rock曲風,2. 這是一張概念專輯。
為《Lysandre》與Christopher聯袂擔崗唱片監製的,是Girls第二張專輯《Father, Son, Holy Ghost》裡與他們一同操刀的製作人Doug Boehm,故多少延續了前作的70年代搖滾取向,分別在於前作是來得較重型的70年代搖滾,而今次卻是溫婉流暢的Soft Rock,更有不少美麗的小品之作。而所祭出的,則是圍繞著樂隊裡的唱作主腦首次舉行巡迴演出並遇上心儀女子之巡演與愛情故事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其實亦為Christopher的夫子之道,甚至為了做出概念唱片的統一感覺,每首歌也是圍繞著A調所寫出來。
《Lysandre》的奠基石作品,是Christopher早在2008年8月以古典結他寫成短短三十多秒的引人入勝樂章〈Lysandre's Theme〉,這不獨是專輯的序幕曲,而這段簡短的旋律,亦不時穿插在專輯裡別的歌曲當中,有以色士風、有以鋼琴、有以電結他、有以長笛作演奏,構成歌與歌之間的連貫性,為專輯帶來起承轉合,這正是70年代概念專輯常採用的鋪排手法,而非只是弄張故事性的專輯出來。
由〈Lysandre's Theme〉帶出的主打單曲〈Here We Go〉道出是樂隊要展開巡演的心情,在木結他、口琴與長笛演奏之間,一首散發著陣陣脫俗詩意的Soft Rock Ballad,美不勝收。〈New York City〉勾勒出紙醉金迷的搖滾大都會,伴以璀璨的色士風獨奏,最後吹奏出〈Lysandre's Theme〉的旋律作結。
Acousitc-Folk Ballad曲目〈A Broken Heart〉懷著失落的心靈走到紐約市,歌曲美麗得令人心碎,而且美得吹彈可破。接著卻是一首明快清爽的〈Here We Go Again〉。
由一片海浪聲引出的純音樂〈Riviera Rock〉把樂隊帶來到法國的海邊市鎮Hyères,換上是歐陸式Dub Reggae與Bossa Nova曲風,風光明媚。清雅小品〈Love Is In The Ear Of The Listener〉唱出是作為歌曲創作人的他帶領樂隊首次參與大型音樂節的心情。Lysandre是Christopher在音樂節裡所邂逅上的工作人員女生,主題曲〈Lysandre〉絕對是情意綿綿的浪漫之作。更窩心的Ballad歌曲,是說出二人如何墮入愛河的〈Everywhere You Knew〉。讓口琴絲絲入扣的結幕曲〈Part Of Me (Lysandre's Epilogue)〉,卻來得輕快而憂傷。
《Lysandre》就好比看一齣Christopher Owens的自編自導自演的愛情小品電影。
聽Christopher的首張個人專輯《Lysandre》(副題《Here and Hyères》),那有兩個重點:1. 他帶來如斯清逸柔揚、詩意洋溢著的70年代Soft Rock曲風,2. 這是一張概念專輯。
為《Lysandre》與Christopher聯袂擔崗唱片監製的,是Girls第二張專輯《Father, Son, Holy Ghost》裡與他們一同操刀的製作人Doug Boehm,故多少延續了前作的70年代搖滾取向,分別在於前作是來得較重型的70年代搖滾,而今次卻是溫婉流暢的Soft Rock,更有不少美麗的小品之作。而所祭出的,則是圍繞著樂隊裡的唱作主腦首次舉行巡迴演出並遇上心儀女子之巡演與愛情故事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其實亦為Christopher的夫子之道,甚至為了做出概念唱片的統一感覺,每首歌也是圍繞著A調所寫出來。
《Lysandre》的奠基石作品,是Christopher早在2008年8月以古典結他寫成短短三十多秒的引人入勝樂章〈Lysandre's Theme〉,這不獨是專輯的序幕曲,而這段簡短的旋律,亦不時穿插在專輯裡別的歌曲當中,有以色士風、有以鋼琴、有以電結他、有以長笛作演奏,構成歌與歌之間的連貫性,為專輯帶來起承轉合,這正是70年代概念專輯常採用的鋪排手法,而非只是弄張故事性的專輯出來。
由〈Lysandre's Theme〉帶出的主打單曲〈Here We Go〉道出是樂隊要展開巡演的心情,在木結他、口琴與長笛演奏之間,一首散發著陣陣脫俗詩意的Soft Rock Ballad,美不勝收。〈New York City〉勾勒出紙醉金迷的搖滾大都會,伴以璀璨的色士風獨奏,最後吹奏出〈Lysandre's Theme〉的旋律作結。
Acousitc-Folk Ballad曲目〈A Broken Heart〉懷著失落的心靈走到紐約市,歌曲美麗得令人心碎,而且美得吹彈可破。接著卻是一首明快清爽的〈Here We Go Again〉。
由一片海浪聲引出的純音樂〈Riviera Rock〉把樂隊帶來到法國的海邊市鎮Hyères,換上是歐陸式Dub Reggae與Bossa Nova曲風,風光明媚。清雅小品〈Love Is In The Ear Of The Listener〉唱出是作為歌曲創作人的他帶領樂隊首次參與大型音樂節的心情。Lysandre是Christopher在音樂節裡所邂逅上的工作人員女生,主題曲〈Lysandre〉絕對是情意綿綿的浪漫之作。更窩心的Ballad歌曲,是說出二人如何墮入愛河的〈Everywhere You Knew〉。讓口琴絲絲入扣的結幕曲〈Part Of Me (Lysandre's Epilogue)〉,卻來得輕快而憂傷。
《Lysandre》就好比看一齣Christopher Owens的自編自導自演的愛情小品電影。
Rodrigo y Gabriela:最嘈吵的Acoustic演出
想不到墨西哥二人Acoustic樂團Rodrigo y Gabriela在香港是蠻受歡迎,昨晚他們在九展Music Zone演出,門票幾近售罄。當然觀眾九成是外國人,而且多數穿得很中產模樣的老外,場面猶如把蘭桂坊搬到去九展般。
我因為遲到的關係而錯過了頭三首的Photo Session,未能在前排影相。Rodrigo y Gabriela就是我所看過最嘈吵、最搖滾狂放的Acoustic結他樂隊,兩支木結他卻奏出了巨大的張力、拉丁節奏感強烈,Rodrigo Sanchez的木結他可以奏出電結他Riff來,Gabriela Quintero的木結他也是敲擊。另有一名鍵琴手助陣。
音樂會完場後冒昧地到後台拜訪Rodrigo y Gabriela。走進他們的房間,看到Rodrigo正在用冰水敷手(可見他是彈得多麼的起勁)、Gabriela則躺在地上(其實只是上半身躺在地上、雙腿則擱在沙發上),很有趣的畫面。
我因為遲到的關係而錯過了頭三首的Photo Session,未能在前排影相。Rodrigo y Gabriela就是我所看過最嘈吵、最搖滾狂放的Acoustic結他樂隊,兩支木結他卻奏出了巨大的張力、拉丁節奏感強烈,Rodrigo Sanchez的木結他可以奏出電結他Riff來,Gabriela Quintero的木結他也是敲擊。另有一名鍵琴手助陣。
音樂會完場後冒昧地到後台拜訪Rodrigo y Gabriela。走進他們的房間,看到Rodrigo正在用冰水敷手(可見他是彈得多麼的起勁)、Gabriela則躺在地上(其實只是上半身躺在地上、雙腿則擱在沙發上),很有趣的畫面。
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Atoms for Peace:Thom Yorke、Nigel Godrich、Flea…
Radiohead靈魂人物Thom Yorke以及跟樂隊合作無間的監製Nigel Godrich,再加上Red Hot Chili Peppers低音結他手Flea、R.E.M./Beck的鼓手Joey Waronker、多元樂手Mauro Refosco所組成走電幻搖滾路線的超級樂隊Atoms for Peace,首張專輯《Amok》將於2月25日面世。
2013年1月5日星期六
65daysofstatic:1月11日氣燄現場!
有不少Post-Rock / Math Rock樂隊是大家定要體驗過其衝口衝面而來現場演出動能,才算是見識到他們的真章,比如英國Sheffield樂隊65daysofstatic,他們正是以懾人心魄的現場音樂演出見稱。當我們於幾個月前得悉Hidden Agenda即將會在2013年1月11日把65daysofstatic帶到九展E-Max的Music Zone演出之消息,毋庸置疑是各位「後搖粉」的大喜訊。
何以65daysofstatic的香港音樂會不在HA的大本營舉行而要出去租用Music Zone呢?即使HA在近年已舉行過不少出色的Post-Rock樂隊音樂會,然而因為65daysofstatic要在較大的場地演出,才能祭出他們的巨大的後搖滾氣牆,不然只有暴殄天物。
當我在七、八年前遇上65daysofstatic已對他們另眼相看,畢竟他們在祭出以結他作主導的扣人心弦Post-Rock張力背後,卻有又有著相當的電音肌理,他們的後搖滾樂風正是蕩氣迴腸得來卻有著電幻的音質。
2010年發表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We Were Exploding Anyway》他們實行大量應用Synth與Sequence程序而廣為提昇了其電音成分。雖然有不少如雷貫耳而來之作,但當時在唱片裡聽來卻無疑覺得65daysofstatic是來得多了點修飾與製作,偏重電幻取向。直到跟著在YouTube上看到他們這批樂曲的現場演出,方體驗到樂隊氣燄爆炸力乃有增而無減,這正是我所說聽65daysofstatic是一定要看其現場演出。
1月11日65daysofstatic在Music Zone舉行的香港音樂會,「後搖粉」絕對不容錯過。
何以65daysofstatic的香港音樂會不在HA的大本營舉行而要出去租用Music Zone呢?即使HA在近年已舉行過不少出色的Post-Rock樂隊音樂會,然而因為65daysofstatic要在較大的場地演出,才能祭出他們的巨大的後搖滾氣牆,不然只有暴殄天物。
當我在七、八年前遇上65daysofstatic已對他們另眼相看,畢竟他們在祭出以結他作主導的扣人心弦Post-Rock張力背後,卻有又有著相當的電音肌理,他們的後搖滾樂風正是蕩氣迴腸得來卻有著電幻的音質。
2010年發表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We Were Exploding Anyway》他們實行大量應用Synth與Sequence程序而廣為提昇了其電音成分。雖然有不少如雷貫耳而來之作,但當時在唱片裡聽來卻無疑覺得65daysofstatic是來得多了點修飾與製作,偏重電幻取向。直到跟著在YouTube上看到他們這批樂曲的現場演出,方體驗到樂隊氣燄爆炸力乃有增而無減,這正是我所說聽65daysofstatic是一定要看其現場演出。
1月11日65daysofstatic在Music Zone舉行的香港音樂會,「後搖粉」絕對不容錯過。
2013年1月4日星期五
Lymbyc Systym:琴與鼓之後搖滾
踏入2013年,我第一場看的音樂會,是美國兄弟班二人Post-Rock樂隊Lymbyc Systym在Hidden Agenda舉行的演出,不俗的好開始啊!
我特別喜歡並非以結他作主導的Post-Rock樂隊,所以成軍於亞利桑那州Tempe、現紮根於紐約市的Lymbyc Systym,正是我想看到的Post-Rock演出。當然Lymbyc Systym的Post-Rock是來得溫文爾雅那種。
Lymbyc Systym的演出,就只有Jared Bell和Michael Bell兄弟二人,前者彈Synth、後者打鼓與控制Laptop,但他們的演出並不比唱片裡為遜色,也不會單調。即使Jared只有兩部琴(一部彈電鋼琴、一部彈Synth主奏),但已足以表達出他流麗的鍵琴演奏功架,也有點爵士底;而Michael的真鼓配以電子節奏程序,亦能奏出Polyrhythm的層次。Lymbyc Systym正是那種只有兩個人但卻可以奏出四人樂隊之效果的隊伍。
找來Bell氏兄弟為他們在去年出版的第3張專輯《Symbolyst》的黑膠唱片(其實是白膠來)簽名,二人分別簽在這個「中門大開」的封套左右,猶如左右門神。
我特別喜歡並非以結他作主導的Post-Rock樂隊,所以成軍於亞利桑那州Tempe、現紮根於紐約市的Lymbyc Systym,正是我想看到的Post-Rock演出。當然Lymbyc Systym的Post-Rock是來得溫文爾雅那種。
Lymbyc Systym的演出,就只有Jared Bell和Michael Bell兄弟二人,前者彈Synth、後者打鼓與控制Laptop,但他們的演出並不比唱片裡為遜色,也不會單調。即使Jared只有兩部琴(一部彈電鋼琴、一部彈Synth主奏),但已足以表達出他流麗的鍵琴演奏功架,也有點爵士底;而Michael的真鼓配以電子節奏程序,亦能奏出Polyrhythm的層次。Lymbyc Systym正是那種只有兩個人但卻可以奏出四人樂隊之效果的隊伍。
找來Bell氏兄弟為他們在去年出版的第3張專輯《Symbolyst》的黑膠唱片(其實是白膠來)簽名,二人分別簽在這個「中門大開」的封套左右,猶如左右門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