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電氣Groove二十週年

這個寄自日本的包裹,在兩個星期前已收到了。但這陣子俗務纏身加上情緒低落,要消化一套雙張的DVD也要斷斷續續分幾次,弄至現在才動筆一寫。

今年是電氣Groove成軍二十週年,先有抽取自去年《Yellow》專輯的新單曲〈The Words〉,一首好Euro-Disco的Electro-Pop歌曲,本是英文歌,現在的單曲版被重灌成日文版。其「跳水少年」MV亦蠻有趣。早前此曲被用作上戶彩的Fasio化妝品廣告音樂。

而主菜,當然是電氣Groove的現場演出DVD專輯《レオナルド犬プリオ》,收錄他們去年11月在Shibuya-Ax的一場音樂會。這是一套雙張的DVD,而初回限定盤為另加這場演出的雙張Audio CD,構成是這套2DVD+2CD的「豪華4枚組」出品,感覺好豐富啊!

年初二石野卓球來港打碟,看到他發福了不少。而在《レオナルド犬プリオ》裡所見他與Pierre瀧亦齊齊肥佬,但生鬼依然,為他們之演出助陣的繼續是Kagami。作成軍二十週年的紀念作,《レオナルド犬プリオ》儼如電氣Groove的作品回顧展,而叫我看得/聽得感動,是他們玩回了不少早年的作品――我指他們在90年代初中期的妙趣跳脫Techno-Pop甚至Techno-Rap歌曲,那時的電氣Groove是最青春無敵。

在2008年重新演繹回〈MUD EBIS〉、〈B.B.E〉、〈Nisemono Hooligan〉、〈Snakefinger〉、〈N.O.〉、〈CATV〉、〈ビーチだよ!電気GROOVE〉(那是一個搞鬼卡拉OK版),實在叫人好懷念啊!我最初認識的電氣Groove就是這模樣了。可惜沒有玩到〈虹〉和〈Popo〉呢。

在我心目中,來自1993年專輯〈Vitamin〉的單曲〈N.O.〉,是他們早年的最佳流行曲,怪不得在《レオナルド犬プリオ》裡有全場大合唱的場面。找回當年他們在電視節目上演出此曲的片段,留意石野卓球的冷帽,是英國Ambient Techno廠牌Rising High的出品,我當年也挺喜歡這廠牌,但Rising High也結業十多年了…….唉,光陰似箭。

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Mercury Rev vs Coldplay

Mercury Rev為Coldplay的《Viva La Vida Tour》香港音樂會任暖場表演,我早已表態我對Mercury Rev的期待遠超過Coldplay。當日,我就是以Mercury Rev樂迷的心態走進亞洲國際博覽館撐他們,身處人頭擁擁的Coldplay樂迷當中,我成為了一個另類。

Mercury Rev好準時出場,我也好準時進場,雖然就座時序幕曲〈Snowflake In A Hot World〉響起了。實不相瞞,我是被安排坐得無雷公咁遠。Mercury Rev果然只是暖場而非嘉賓,所以舞台的燈光簡約(因此照片也拍得極遭而在此只有借用大會發的照片)、音量也比跟著Coldplay演出時為細,又沒有任何視頻投影,總之是給他們次等的Setting。但最大問題是當他們表演時很多觀眾仍在魚貫進場入座中,場內人來人往,而且很多樂迷都看似對Mercury Rev的歌曲不見得熟悉,人人坐定定,氣氛怎也不算熱烈,根本難以看得投入。

Jonathan Donahue等人的表演仍是如斯賣力與絕不欺場,當〈Holes〉、〈Goddess On A Hiway〉和〈The Dark Is Rising〉等代表作時陸繼出場,氣氛才得以凝聚起來,玩〈The Dark Is Rising〉到尾段時Jonathan亦作出了飛翔狀,而Grasshopper又大玩結他Feedback。最後以另一近作〈Senses On Fire〉作結。但我的結論是:有點浪費了Mercury Rev的演出,如果可以移師至九展演講廳做一場他們自己的音樂會,來看的都Mercury Rev的忠實樂迷,感覺一定會好得多。


輪到Coldplay出場了,氣氛固然群情洶湧,樂迷由頭企到落尾。而對於坐得無雷公咁遠的我來說,最大欣慰是──終於有視頻投影屏幕看了!





毋疑今次的《Viva La Vida》巡演的表演製作確是非常一絲不苟,錄像燈光雷射,加上舞台左右兩側的「天橋」、天花懸掛著的幾個巨型球體屏幕、灑金紙碎,花臣多多,與Mercury Rev表演時的「簡約」為有天壤之別。其實自問對Coldplay從不算怎樣的鍾情,沒有抱以多大期望去看,反而看得蠻過癮。

以下是當晚的一些點滴:
‧Coldplay貫徹了其親民作風,而Chris Martin亦甚健談多嘢講。唱到〈In My Place〉時,他把歌詞改成”In Hong Kong”,馬上冧盡香港樂迷。原來此曲是咁好駛好用,他朝Coldplay來個大中華巡演,便可以唱盡”In Beijing”、”In Shanghai”、”In Taipei”。
‧玩出〈Yellow〉時,觀眾席上飄來多個巨型黃氣球,樂迷們樂不可支。散場後看到「有幸」取得波波的觀眾把氣球帶走,還帶同它逼機鐵——氣球咋喎,咪遲早漏氣,不如趁早拮爆佢來高興下好過啦。
‧〈Talk〉加〈God Put A Smile Upon Your Face〉在Will Champion打電鼓下變成電氣版,令前者更切合其Kraftwerk〈Computer Love〉的音源。這Set被移師到右邊天橋端演出。
‧玩〈Viva La Vida〉時Will站了出來打鼓,還與Chris一同帶領全場Chanting,場面好Massive。聽到此曲,進一步叫我覺得今天的Coldplay很U2;如果Coldplay是新U2的話,那麼鼓手Will Champion便是他們的The Edge。
‧玩完〈Lost〉之後,四人更隨隨穿過地下的觀眾席,走到觀眾席最尾再登上「山腰位」,那處設有一個神秘小舞台,他們便在$480門票區上作Acoustic Set演出,又一親民之見證,買了便宜門票的樂迷大呼「執到」。這個Acoustic Set上不單Will主唱了一曲〈Death Will Never Conquer〉,然後更熱熱鬧鬧地翻玩了60年代樂團The Monkees的名曲〈I'm A Believer〉。
‧安歌時段,先玩出我至愛的Coldplay作品〈Politik〉,在尾段Chris彈了一節法國作曲家Erik Satie的1890年樂曲〈Six Gnossiennes〉,以作鋼琴獨奏,是整晚在音樂上予我的最大驚喜。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刺猬:青春的青澀味道

很喜歡北京三人樂團刺猬的全新專輯《白日夢藍》,這是一張叫我聽得多麼動容的唱片。

生命中,青春只是一個短暫的階段,但那段帶著青澀味道的歲月,卻可以在每個人心裡留下深深的烙印。當你年紀愈大,對於描寫對青春之懊悔與懊惱的音樂或電影,便會愈感觸良多。這是刺猬的《白日夢藍》讓我怦然心動的原因。

我喜歡刺猬。我看他們的現場演出在先,所體驗到他們的青春無敵,奏出迷人音樂動力,他們表演就仿如一股青春的燃燒。個子嬌小的石璐(又名阿童木)是一名動人的鼓手,她一手鼓擊狠勁有力而準繩,配以子健所演繹出那份內斂而溫婉的情感與其一顆赤子之心,以及博宣一手旋律化的Bassline,刺猬就是這樣匹配的Trio樂團。

《白日夢藍》是他們繼《噪音襲擊世界》後的全新專輯,無疑今次他們的確多添了幾分成熟,縱然他們的歌曲仍是如斯的青葱美好、繼續奏出青春的騷動、曲式上依然不乏New Order的影子,但細味之下卻有陣陣Bitter-Sweet的情味。而有別於以往剌猬以英文歌為主的作風,是今次有超過半數是中文歌曲來。

開場的主題曲〈白日夢藍〉已馬上將我打動,清爽流麗中帶著憂傷情感,仿如達明一派的〈馬路天使〉遇上The Smiths與New Order的混合體,經過一分二十秒的長長Intro後,子健才唱出:「青春是青澀的年代 / 我明白明天不會有色彩 / 社會是傷害的比賽 / 當我醒來時才明白」那一刻即讓我聽得鼻子酸起來。又抑或以沉重如Post-Punk之前奏帶出的爽勁暢快之作〈春天來了〉那股年青熱熾激情,以及唱道「紛繁世界被鎖在裡面 / 其實我們只是些憂鬱青年」的完場曲〈金色年華,無限傷感〉,也在結他曲風的馳騁與沸騰下全是一份青春的自省與苦澀。

也喜歡〈樹〉的輕柔淡然情感與點點詩意,〈告訴他們我愛你〉在子健和石璐的二重唱下是多麼Shoegazer / Noise-Pop的一曲,〈電影〉那清爽而低調的情懷再推至激情起來,〈24小時搖滾聚會〉由快板Post-Punk曲風到最後變成Electro起來又是很New Order吧。

石璐小妹今次不但有開腔和唱,她除了與子健合唱了〈胖女孩兒想〉之外,更獨唱了一首民謠歌曲〈最後一班車〉。唱起歌來的女鼓手,石璐令你聯想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Maureen Tucker還是Yo La Tengo的Georgia Hubley呢?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Pet Shop Boys:Yes Boys

我是成長於80年代的那一代樂迷,也很熱衷電子音樂,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我定是很喜歡Pet Shop Boys吧。沒錯,《Please》出來時的確叫我對他們那麼趨之若鶩,而我一直以來都不會錯過他們的新作,對其音樂亦有一定程度的心得與情意結。但誠然,PSB談不上我所狂熱膜拜的樂隊,跟”My Favourite”仍有一定的距離,Neil Tennant 和Chris Lowe二人的音樂也沒有予我怎樣深遠的影響,甚至乎他們1989年首次來港在紅館舉行的音樂會我也沒有去看。但是,我的而且確聽Pet Shop Boys聽足廿三、四年。很奇怪的關係嘛?

2006年由Trevor Horn監製的前作專輯《Fundamental》無疑看到是他們的一次回勇狀態(尤其相對於之前來過反璞歸真的《Release》),所以對於09年新作《Yes》也抱以一定的寄望。況且先行單曲〈Love etc.〉那如流水行雲的浪漫電子曲風,也甚討喜。

聽了《Yes》已好幾天,感覺只是普普通通吧。今次的監製是Xenomania製作公司的主腦Brian Higgins,其履歷上可以找到Girls Aloud、Sugababes、Gabriella Cilmi等流行名字。可見到今次他們要做一張開宗明義的Pop-Oriented專輯,專輯名字《Yes》也有著Positive的意義。從製作上其電音曲風的確仍流麗盎然,但卻好像缺乏了幾分深度,但勝在樣樣有啲,Yes Boys嘛。

在《Yes》內要Upbeat的歌曲,除了〈Love etc.〉外,我的首選是〈The Way It Used To Be〉,一首傷感而浪漫的流暢Synth-Pop,歌曲旋律愈見牽動人心,而〈More Than A Dream〉乃重拾回很New York House的Groove。繼《Release》時合作過後,碟內有多首歌曲都再次有Johnny Marr彈結他,所以亦造就了〈Beautiful People〉(還有口琴獨奏啊)、〈Did You See Me Coming?〉等清爽之作。而〈King of Rome〉和〈Legacy〉則仿如回到《Behaviour》時期的幽美Ballad曲目。

唔好笑的爛Gag一則:可有人誤以為Prog Rock老祖Yes新出了一張喚作《Pet Shop Boys》的專輯呢?

又,Bonus專輯《Etc》內除了多首歌曲的Dub Mixes之外,Neil Tennant與The Human League的Phil Oakey合唱的一曲〈This Used To Be The Future〉果然是PSB + The Human League的Electro-Pop,請勿錯過。而那堆Dub Mixes則可以不理。

新唱片簡報


Mongrel “Better Than Heavy”
前Arctic Monkeys低音結他手Andy Nicholson、Indie-Dance樂隊Reverend And The Makers的主唱Jon McClure和鍵琴手Joe Moskow、Babyshambles的低音結他手Drew McConnell、Arctic Monkeys鼓手Matt Helders及英國Hip Hop組合Poisonous Poets的Lowkey組成的Mongrel,是當今新世代的英國Indie Supergroup,但他們卻一支Hip Hop Based的樂團,朝向Urban音樂探討。但是他們Hip Hop得來卻有很重Dub Reggae的底蘊,比如曾作EP發表的〈The Menace〉抑或〈Lies〉皆顯而易見這點,主題曲〈Better Than Heavy〉更Dubby得相當徹底。浩浩蕩蕩而來的開場曲〈Barcode〉,那一起唸出”4-5-6-8-1-9-5-0”的條碼數字再唱出”You're a number / You're a barcode / Got your details all on file'之Chorus乃別緻非常。Indie結他樂隊出身的他們,憂傷幽美的Indie-Dub-Rap-Ballad曲目〈Julian〉和輕柔溫婉之作〈All Your Ever Afters〉,在結他伴奏下仍不失其Indie音樂本色。


Mono “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
今年是日本Post-Rock樂團Mono成軍的十週年,《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是他們第五張錄音室專輯。前作《You Are There》叫我聽得動容萬分,作為睽違三年的新作,《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也是毋庸置疑的觸動心靈Post-Rock詩篇。唱片繼續帶到美國芝加哥在Steve Albini(Big Black / Shellac)操刀下於Electrical Audio灌錄,奏出仍是如斯叫人心碎的史詩式Post-Rock樂章,今次的賣點是找來二十三人管弦樂團為他們伴奏,電影感更濃郁得分不開。很喜歡Esteban Rey(又是他!)為唱片作畫的插圖,喜歡〈Follow The Map〉由Dimitri Galuret執導的動人雪地MV,也好想看Heeya So為每曲所寫的故事,可惜冊子內只有日文而已。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Faust:活躍度極高

對比起一眾在90年代復活的德國Krautrock元老樂團,1994年間正式重組的Faust似乎是最為持續性合作的一隊,縱使自復合以來他們也經過多次改組變陣,但這十多年來Faust的而且確不斷有演出與有新唱片面世,活躍度極高。

近年Faust除了錄音室專輯之外,還有他們的對外合作呀、眾多現場演出專輯呀、DVD影片呀、Box Set呀、Remix呀、Re-issue呀,作為一名Krautrock信徒,只管買買買買買。但對於如此多產的Faust來說,就算買買買買買我也不敢說買得齊全。

如今Faust的三人陣容有兩位原裝成員Werner "Zappi" Diermaier和Jean-Hervé Péron,以及來自法國Post-Rock樂隊Ulan Bator的Amaury Cambuzat,《C'est Com...Com...Complique》是他們的2009年全新專輯。復合後出版過那麼多唱片,原來才是只Faust的第九張官方錄音室專輯而已。今次的唱片封面設計,令我想到一些Indietronica唱片來。

還記得07年底發表Faust與英國噪音團體Nurse With Wound合作的限量發行的《Disconnected》專輯嗎?那是Faust把其歌曲交由Nurse With Wound的Steven Stapleton和Colin Potter作加工Remix詮釋處理而成。現在《C'est Com...Com...Complique》所收錄的,正是這批歌曲之原裝版本。

在《C'est Com...Com...Complique》裡,一方面可以找到多首扣人心弦、盪氣迴腸的Krautrock樂曲,但同時也有溫婉、美麗而詩意的半Acoustic作品如〈Petits Sons Appétissants〉和〈Lass Mich〉等,這是近年Faust難得地悅耳動聽的歌曲——其實他們也偶有這樣的Acoustic之音,別忘記其1972年專輯《Faust So Far》的一首木結他小品〈On The Way To Abamäe〉吧。

今天Faust的主唱一職都落在Amaury 身上,也是何解堂堂一隊德國Krautrock老祖,在《C'est Com...Com...Complique》裡的都是法文歌來。

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

The Bee Gees:紅絨盒兩代同堂

我從不是The Bee Gees的忠實樂迷,但多年來唯獨只愛他們的1969年雙唱片專輯《Odessa》。沒錯,基本上我只喜歡早年玩Soft Rock的The Bee Gees,而多於日後的士夠格起來的他們。

喜歡《Odessa》,那並非關乎於這是收錄了兩首名曲〈Melody Fair〉和〈First of May〉的專輯,而是早年有人告訴我,這是The Bee Gees一張美不勝收的迷幻流行樂專輯。我喜歡《Odessa》,就是那份夢幻而朦朧之美麗。

十多年前,友人贈送了《Odessa》的原版紅絨盒雙張黑膠專輯給我,那個印上金字的紅絨盒的確很精美,愛不釋手。但經過了多年,那紅絨盒面已很黐塵,甚至有點骯,色也退了。後來,也因為這個紅絨盒印製成本太高而停產。

這個《Odessa》四十週年3CD特別版終於到手了。三張CD分別是Stereo版、Mono版和收錄Rarities的《Sketches For Odessa》。最重要是連那紅絨盒也復刻了。


兩個《Odessa》紅絨盒可以兩代同堂了。





2009年3月15日星期日

Condo Fucks與「操」音樂

Condo Fucks是Yo La Tengo的玩票性質Side Project樂團,人人明知「Condo Fucks = Yo La Tengo」,三人亦拋頭露面地以Condo Fucks名義公演,然而不但Ira Kaplan和Georgia Hubley分別要化名成Kid Condo和Georgia Condo,又訛稱樂隊是來自美國東北部康乃迪克州新倫敦這個海岸市鎮(Yo La Tengo是新澤西州霍博肯樂團),更搞鬼是他們在新專輯《Fuckbook》上加上了一張貼紙,寫著「這不是Yo La Tengo的新專輯」。

Condo Fucks玩的是極其原始粗獷、直截了當的車房式Lo-Fi Rock,跟Yo La Tengo的樂風可謂大相逕庭。《Fuckbook》是Condo Fucks的全改編歌專輯,名字相對於1990年Yo La Tengo那張超過半數是改編歌的《Fakebook》專輯。十一首改編歌,分別重新闡釋了英國Mod團The Small Faces、Surf Rock老祖The Beach Boys、英國Classic Rock樂團The Troggs、三藩市樂團The Flamin' Groovies、Glam Rock隊伍Slade 和Electric Eels以至紐約Punk世代的Richard Hell之作品。奏出都仍是如斯粗獷不羈的Garage-Lo-Fi Rock,依然有火。

而我發覺,多年來我在有意無意間喜歡收集有個”Fuck”字的樂團或唱片,雖然有些只是貪得意地收藏一張起兩張止。
Songs About Fucking (Big Black)
《Songs About Fucking》是我第一張擁有的「Fuck字頭」唱片,那是芝加哥Post-Hardcore Noise樂隊Big Black在1987年的告別專輯。認識到Big Black多得當年《助聽器》創刊號的好介紹。《Songs About Fucking》中包括重玩Kraftwerk的〈The Model〉和Cheap Trick的〈He's a Whore〉。

Fuck (The Hafler Trio)
《Fuck》是The Hafler Trio的1992年專輯,前作是「手淫」《Masturbatorium》。那些年頭,我甚喜歡Andrew M. McKenzie這隊以為首的英國Sound Art噪音樂團。當年,我任職的唱片公司正是The Hafler Trio所屬唱片廠牌Touch的香港代理,那時還可以為Touch的出品在《年青人週報》落廣告。《Fuck》內含龜頭出汁的大特寫照片。

Fuck
開宗明義喚作Fuck的Indie-Rock樂隊,來自美國加州奧克蘭,帶點內斂那種,曾在Rhesus、Matador、Homesleep Records等廠牌出版過多張專輯。
The Fucking Champs
The Fucking Champs加州三藩市的三人樂隊The Fucking Champs,他們Indie得來但本質上是相當之Heavy Metal隊伍。
Holy Fuck
加拿大多倫多樂隊Holy Fuck,風格被形容為Lo-Fi Electronica,聽來帶著Krautrock底蘊,2007年樂隊的第二張專輯《LP》是很精采的作品。

Fucked Up
又是本自加拿大多倫多,Fucked Up是一支Hardcore-Punk樂團,光頭肥佬成員Pink Eyes常作爆血演出。

Fuck Buttons
來自英國Brighton的Fuck Buttons,是一隊元多Psychedelic Drone實驗樂團,去年的《Street Horrrsing》專輯亦無疑是一張極品。

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

兩張兵馬司新品:White / Ourself Beside Me

我至愛的北京獨立廠牌兵馬司唱片,這陣子發表的兩張專輯,兩張都聽得很滿足:

White “White”
White是Carsick Cars主唱兼結他手張守望,與前全女班Punk樂隊掛在盒子上鼓手沈靜所另組成的二人樂團,走偏鋒實驗音樂路線。其同名專輯《White》不但遠赴德國柏林灌錄,並交由柏林Industrial教祖Einstürzende Neubauten的靈魂人物Blixa Bargeld操刀監製。以往我們在Carsick Cars裡認識的守望,看到是紐約地下音樂文化對他的重大感染,那麼White則看到他德國化Teutonic的一面。《White》是一張前衛實驗音樂大溶爐唱片,在Blixa的斧鑿之下,其工業打鐵色彩亦來得如虎添翼,比如〈砸殼〉、〈火車〉、〈牆上的名字〉都活像女聲版的Neubauten打鐵歌曲,相信定必採用了他們的私伙敲擊器材;另一方面〈持續循環〉和〈白〉兩曲則是非常之Steve Reich及Philip Glass式簡約主義Pattern Music(前者的”1-2-3-4”明顯是要倣效Glass的〈Knee 1〉)。〈空間衰減〉是其闇黑噪音Droning之作,〈萬戶的47枚火箭〉卻又玩起古箏來。而多首虛構廣告Jingle則見White幽默的一面。

Ourself Beside Me “Ourself Beside Me”
Ourself Beside Me是前掛在盒子上結他手楊帆的新樂團,2007年有幸在北京最酷的表演場地D22看過她們的演出。跟掛在盒子上一樣,一行三人的Ourself Beside Me亦是一支全女班隊伍,但玩的已不再是衝口衝面的朋克搖滾,而是樹立起其更具獨立精神的No Wave風格。首張同名專輯《Ourself Beside Me》由P.K.14主將楊海崧監製,她們聽來就像一隊Post-Punk世代的反搖滾樂隊,當中有〈Sunday Girl〉、〈Medicine Girl〉這樣的Off Key式Indie-Rock歌曲,也有冗長深潛如Sonic Youth之長篇作品般的〈Holiday〉,重玩Lou Reed的73年曲目〈Oh Jim〉聽得出其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根,多首歌曲裡的口風奏吹奏亦成為Ourself Beside Me的特色。

2009年3月10日星期二

Röyksopp:慢工出細貨

挪威卑爾根電音二人組Röyksopp的第三張專輯《Junior》愈聽愈叫我愈愛不釋手。畢竟首張專輯《Melody A.M.》跟第二張專輯《The Understanding》相隔了四個年頭,現在的《Junior》與前作《The Understanding》又是四年之隔,我們足以認定Svein Berge和Torbjørn Brundtland是那麼慢工出細貨啊。

先行單曲〈Happy Up Here〉已是一個好的開始,那有如〈Eple〉般輕盈可人而叫人醉生夢死的矯飾電音曲風,加上二人唱出憂傷的歌詞,在Funk Groove下卻有一份淡淡然;當中含有來自P-Funk老祖Parliament的76年作品〈Do That Stuff〉之Sample。

更叫我注目是其由Reuben Sutherland執導的超有趣「太空侵略者」MV,把Space Invaders的侵略者3D化,從市內招牌燈箱走出來,出現在城市上空,從地面發炮的由炮台(抑或坦克呢?)則變成了警車,叫人看得會心微笑。

Svein Berge表示,假如《Melody A.M.》是星期日下午一段閒適悠閒的旅程,而《The Understanding》則是較快板、較多主唱與含有搶耳旋律,那麼新專輯《Junior》便是兩者的混合。而今次的客席女主唱共有四位,除了早已結緣的前Bel Canto女歌手Anneli Drecker是挪威同鄉之外,其餘的Robyn、Lykke Li和上次合作過的二人電子樂隊The Knife成員Karin Dreijer,皆是來自瑞典的女生。

歌唱作品方面,Euro-Disco電子曲風是一大主導,下一張單曲〈The Girl And the Robot〉(Robyn唱)、〈This Must Be It〉(Karin Dreijer唱)皆是Euro-Disco到不得了,後者的Chorus更相當之Abba呢。〈Miss It So Much〉(Lykke Li唱)的歐陸、鏗鏘與甜美,尾段溫暖的Synth獨奏又似十足Yazoo的聲音。而Anneli演繹的〈You Don't Have A Clue〉在輕柔間仍不失一份飄逸。

純音樂〈Röyksopp Forever〉以弦樂配Downtempo曲式,加上Prog Rock式氣氛鋪陣與結他,來得萬分懾人心魄,又抑或〈Silver Cruiser〉,都令人想起《10 000 Hz Legend》時的Air。

也期待Röyksopp的09年二部曲專輯之二、結集了其內省而氣氛化的純音樂曲目的《Senior》。

2009年3月6日星期五

U2 vs Budd & Eno

U2的全新專輯《No Line On The Horizon》,聽得挺滿意呢。

話說在聆聽《No Line On The Horizon》的時候,當最後一曲〈Cedars of Lebanon〉的Ambient前奏響起時,我即時彈起來——我肯定這段好耳熟的Ambient音樂,是取自Brian Eno的舊作。只是當時無遐即時翻閱Credit以作證實,更沒有時間去翻出Eno的唱片找找看作對照,所以這個疑問在我腦海裡盤旋了整天。

然後,終於可以細閱Credit了——果然,這是Eno的,那是他與Harold Budd合作的1984年專輯《The Pearl》內的一曲〈Against the Sky〉。最重要是《The Pearl》為我的所喜愛的Ambient專輯,鍾愛程度甚至凌架於之前二人在1980年合作的《Ambient 2: The Plateaux Of Mirror》,情意結是毋庸置疑。也多得〈Cedars of Lebanon〉與Budd & Eno的關係,我的《No Line On The Horizon》聆聽過程中也產生了一個「估Sample」的有趣點子。

《No Line On The Horizon》是U2繼2004年的《How To Dismantle An Atomic Bomb》後足足五年來的全新專輯,但叫我對這張回歸之作為之引頸以待,是喜見樂團與Brian Eno、Daniel Lanois及Steve Lillywhite這三位幕後功臣再次濟濟一堂地走在一合作。

U2以Eno、Lanois及Lillywhite這個鐵三角陣容打造出來的專輯,最經典1987年專輯《The Joshua Tree》(Eno與Lanois監製、Lillywhite為部分歌曲混音),然後便到1991年的脫胎換骨摩登型格電氣搖滾之作《Achtung Baby》,這又是U2的另一典故鉅著。也是何解樂迷們會迷信三人走在一起時的化學作用。當然,2000年的《All That You Can't Leave Behind》也是有三人合力製作的專輯,只是聽來卻又不是那一回事而已。
聆聽著《No Line On The Horizon》,感覺上的確貼近回《The Joshua Tree》和《Achtung Baby》的製作氣味,Eno的電氣Sonic音質處理比比皆是,我不會說這是《The Joshua Tree》和《Achtung Baby》的混合體抑或可以怎樣媲美《Achtung Baby》,但的而且確是比他們過去幾張前作專輯好得多、一張耳感良好的「U2與鐵三角」作品,聽到更多Eno / Lanois與U2的互動(二人皆有參與歌曲創作)。

今次一方面有先行單曲〈Get On Your Boots〉抑或〈Magnificent〉、〈Fez – Being Born〉等有如重拾回《Achtung Baby》時電氣搖滾功架的曲目,甚至〈Stand Up Comedy〉的霸氣結他Riff更有如一次向Led Zeppelin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有多首發人深省之作,如描寫一名在阿富汗戰事中垂死之士兵的〈White As Snow〉(寄調傳統聖詩〈O come, O come, Emmanuel〉)、前奏令我想起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與帶點Gospel味的〈Moment of Surrender〉,而〈Breathe〉不獨是一首激情搖滾歌曲,重點是那很摩洛哥的弦樂。

但我至愛的還是〈Cedars of Lebanon〉吧。又,當年Budd & Eno的《The Pearl》亦是由Eno與Lanois一起監製,並在Lanois的加拿大錄音室收錄的。


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The Cure與NME


The Cure在本屆NME Awards拿了一個Godlike Genius Award,今期《NME》隨刊附送了一張由十四隊樂隊重玩其作品的致敬合輯《Pictures Of You: A Tribute To Godlike Geniuses The Cure》助慶。為了這張《Pictures Of You》,我買了今期《NME》。
說來,我已由昔日《NME》的忠實讀者,而變成近年游離地見到有「小便宜」才會偶然買一期。

在那個還沒有網上資訊的年代,要緊貼英美獨立音樂資訊與走勢與樂評,每週購買與閱讀《NME》及《Melody Maker》這兩份英倫音樂週報是指定動作(更早的時候還有一份《Sounds》),也是一件超酷的事。十幾廿年前每週為了第一時間閱讀到這兩份音樂週報,每星期都有一天要到灣仔新鴻基中心的進口書報店取書,風雨不改,尤有段時間我在土瓜灣工作,每次下班後趕到灣仔其實都幾舟車勞頓。

而毋庸置疑,那時這兩份英倫音樂週報的編輯及作者如Simon Reynolds、David Stubbs、Mark Sutherland、Everett True、Simon Price、Taylor Parkes,皆極有料有份量與有觸覺得多。

後來《Melody Maker》縮水變Indie偶像書仔,繼而結業,《NME》變成獨市,但其水準卻每下愈況。來到近年更可以用上「不濟」來形容,訪問與碟評皆空洞乏味。或者對於十多二十歲的年輕樂迷而言也許還不算有甚麼問題,但對我這樣的老樂迷而言,卻只見可讀性甚低。

幸而今期《NME》的封面專題是我近期喜愛的White Lies,加上有Go With The Gloom及The A-Z Of Goth特集,感覺都算不俗。

這張隨刊附送的《Pictures Of You》又如何?十四組音樂單位重玩The Cure的作品,具有相當的可聽性。Mystery Jets聯同Esser玩〈In Between Days〉來得有點New Order早年作品如〈Temptation〉的Euro-Disco色彩,Lostprophets玩〈Boys Don't Cry〉勝在夠直載了當,Marmaduke Duke玩〈Friday I'm In Love〉有趣地伴以軍鼓般的節拍而來,美國另類搖滾老手Dinosaur Jr的Noise Rock版〈Just Like Heaven〉早在1989年已收錄了,The Big Pink的冷冽Indietronica版〈Love Song〉是夠新意但弄得太拉牛上樹,The Dandy Warhols的Techno Rock版〈Primary〉略嫌行貨,The Get Up Kid玩〈Close To Me〉是開宗明義的Emo,The Futureheads令矯飾的〈Lovecats〉急激起來,Art Brut把〈Catch〉變成如Wire的Art Punk,Metronomy的Art Techno版〈Fascination Street〉夠怪雞了,Alkaline Trio的〈Cut Here〉以Folk Rock曲風而來,Get Cape. Wear Cape. Fly將〈In Between Days〉重新闡釋成Bossa Nova節奏的Chill-Out電音小品。

個人至愛是當年曾被冠以甚麼新Joy Division之稱的Editors玩出一曲〈Lullaby〉,他們為這首闇黑安眠曲注入一股Post-Punk的動能,但仍撲朔迷離盎然。還有British Sea Power玩的〈A Forest〉,出來活像The Cure與The Chameleons的混合體。

《Pictures Of You》內還有由Robert Smith大談玩改編歌的心得之訪談錄音。

Depeche Mode: Wrong

Depeche Mode回歸單曲〈Wrong〉有得聽。這是取自其4月出版的第十二張專輯《Sounds Of The Universe》的先行單曲。

深潛神秘的電子曲式,很Deep,有著一貫DM的淒迷浪漫低調氣息。這個由Patrick Daughters執導的「開倒車」MV,亦相當之劇力萬鈞。

還有上月在柏林Echo Awards的「現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