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的首張專輯《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擇了個好日在7.1當天面世,唱片其實在我們合作《We Only Play Protect Songs DJ Night》那晚已到手,在這一個多星期內重播又重播了多遍,但還是找不著時間落筆。然而我一定要在7.1之前寫寫他們,不然會對唔住阿P和何山這兩位有心人。
如果你是「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去年12月28日晚假Kubrick舉行的處男公演《健康道德聖誕樂融融音樂會》的座上客(原定是在12月27日舉行的《聖誕半裸音樂會》,但在警方的「強烈勸籲下」而改日改場改名另作舉行),《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內的十首歌曲你已聽過八首了。當日曾看過這場小型Live Gig的你,都會甚期待「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出版唱片,所以《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毋庸置疑是那麼叫我們引頸以待而來。
作為「一羣享往無政府主義及虛無主義的Indie音樂愛好者」,譜出一首首宣示對社會不滿的批判性Protest Songs是「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的大前提。抗爭歌不一定是大搖大滾激昂熱血而來,像「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由阿P何山兩把陰陰濕濕嗓音唱出的Minor和弦歌仔,在態度上已是一種顛覆,唱出是民謠式控訴。從寫給在金融海潚下被大財團裁員之友人Thomas的開場曲〈Give Him A Job〉到最後〈聖誕半裸派對〉這首浩浩蕩蕩爽朗而來的Noise-Pop失落聖誕歌,《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好比一張概念專輯。
比如〈上街的理由〉就是在蒼茫幽悒Dark Folk曲子下以楚楚動人的歌聲苦口婆心地呼籲大家7.1上街遊行,〈灣仔差館奇遇記〉把他們「上差館」之荒謬體驗序述出來以批評警權則是一首絕頂黑色幽默的民歌,寫給〈聖誕半裸派對〉MV女主角小丁的〈露體狂小丁〉又是如斯憂傷而縈繞心頭。當然,激進時在Indie Rock曲式下的〈請不要在深水步賣旗〉不獨要探討應否在深水埗這個香港最貧窮的區域賣旗籌款,也在抨擊政府;向Cult片致敬的〈依波拉病毒電影地下鑑賞會〉又是多麼迷幻扭曲瘋瘋癲癲而來。
最喜歡的還是主題曲〈綑綁桂綸鎂〉的荒誕而美麗,尾段”Diu-diu-diu”地Ad-Lib亦可謂玩味十足。
也因為要保持專輯的整體性,所以純音樂〈企業社會責任〉、阿P的私密歌曲〈劉小秋〉和陳巧文主唱的〈聲援曾蔭權〉都沒有收錄在《你睇斜陽照住嗰對雙飛燕》內——都話這是概念專輯嘛。
也別錯過7月4及5日兩場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舉行的《桂綸鎂地下鑑賞會》(featuring 龔志成和陳巧文)吧。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Patrick Wolf:狼才子
當初我聽英格蘭倫敦唱作人Patrick Wolf,是因為他在Tomlab這所德國電音獨立廠牌旗下出版唱片,買的是Tomlab之品質保證。其首張專輯《Lycanthropy》集Folk、Classical與Electronica於一身固然叫人聽得大為驚豔,同時還有他的「天才橫溢」背境——從少習樂、有正統音樂底子已不出奇,奇就奇他在十一歲已懂得自製Theremin、十二歲便用四軌錄音機錄歌、《Lycanthropy》是他在十一至十八歲間的作品集。
但其實那時聽Patrick Wolf的人不算多。到了《Wind In The Wires》在2005年出版時,他在英國媒體開始有大篇幅的報導,其名氣也告飆升。然後,他更受到主流集團Universal Music旗下的Loog Records青睞,其2007年第三張專輯《The Magic Position》便是他的主流出品。
不過Patrick Wolf與Loog / Universal的合作還是只此一次,最後雙方解約收場。而狼仔也從而回歸獨立,創立了自家廠牌Bloody Chamber Music,並發表他的第四張個人專輯《The Bachelor》。出版了四張專輯,Patrick還未夠二十六歲,青春無限好。
原先計劃出版一套雙唱片專輯《Battle》,但體貼又細心的他恐防樂迷會聽得消化不良,於是便分拆上市——先來《The Bachelor》,然後才推出《The Conqueror》。
繼續是把民歌、古典與電音共冶一爐,既可古樸盎然,又可摩登型格。主題曲〈The Bachelor〉的民謠式提琴與跟English-Folk歌手Eliza Carthy合作是再向民歌尋根,〈Damaris〉的十二人弦樂伴奏勾勒出浪漫情操,〈Count of Casualty〉讓弦樂、Gospel Choir跟Breakbeat絲絲入扣而來,第二張單曲〈Hard Times〉則再叫我對Marc Almond的古雅浪漫作出聯想。
電音起來,德國柏林Digital Hardcore巨星Alec Empire與Patrick合作了兩曲,先作單曲發行的〈Vulture〉重型電子得甚Electro-Punk(其MV大玩S&M意識呢),而〈Battle〉才是真正Digital Hardcore發功。另一客席製作人是Matthew Herbert,Church Organ伴奏下的〈Who Will?〉可叫人想起Herbert為Björk製作的歌曲吧。
但其實那時聽Patrick Wolf的人不算多。到了《Wind In The Wires》在2005年出版時,他在英國媒體開始有大篇幅的報導,其名氣也告飆升。然後,他更受到主流集團Universal Music旗下的Loog Records青睞,其2007年第三張專輯《The Magic Position》便是他的主流出品。
不過Patrick Wolf與Loog / Universal的合作還是只此一次,最後雙方解約收場。而狼仔也從而回歸獨立,創立了自家廠牌Bloody Chamber Music,並發表他的第四張個人專輯《The Bachelor》。出版了四張專輯,Patrick還未夠二十六歲,青春無限好。
原先計劃出版一套雙唱片專輯《Battle》,但體貼又細心的他恐防樂迷會聽得消化不良,於是便分拆上市——先來《The Bachelor》,然後才推出《The Conqueror》。
繼續是把民歌、古典與電音共冶一爐,既可古樸盎然,又可摩登型格。主題曲〈The Bachelor〉的民謠式提琴與跟English-Folk歌手Eliza Carthy合作是再向民歌尋根,〈Damaris〉的十二人弦樂伴奏勾勒出浪漫情操,〈Count of Casualty〉讓弦樂、Gospel Choir跟Breakbeat絲絲入扣而來,第二張單曲〈Hard Times〉則再叫我對Marc Almond的古雅浪漫作出聯想。
電音起來,德國柏林Digital Hardcore巨星Alec Empire與Patrick合作了兩曲,先作單曲發行的〈Vulture〉重型電子得甚Electro-Punk(其MV大玩S&M意識呢),而〈Battle〉才是真正Digital Hardcore發功。另一客席製作人是Matthew Herbert,Church Organ伴奏下的〈Who Will?〉可叫人想起Herbert為Björk製作的歌曲吧。
Michael Jackson (1958 - 2009)
Michael Jackson走了,整天人人都在說MJ(Facebook上的Status留言與歌曲影片連結簡直猶如排山倒海而來)。原本也沒有打算馬上為他寫點甚麼的衝動,但感言與感觸還是不斷堆積起來。
不熟悉我的朋友會問:你也有聽Michael Jackson嗎?經歷過80年代/MTV世代洗禮的樂迷,那怎會沒有呢?MJ根本就是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重大一頁。
我與歐西流行音樂的淵源是這樣:80年代初葉,在我未開始投入聽英倫New Wave音樂之前,我本是熱衷美國的Soul / Funk黑人音樂(還有Breakdance音樂)多些,覺得黑人的音樂感好強嘛。那時追聽Billboard Top 40,遇上「英倫入侵」大氣候,從而接觸到很多酷極了的英倫新浪潮樂隊,我便成為了既愛聽美國黑人音樂又聽英倫新浪潮音樂的無間道樂迷,那大約是83、84年間的事,總之聽得過癮便行。經過一段日子後,我才全然移情別戀至英倫風。
那個年代,Michael Jackson是必聽的名字,也有幸看到《Off The Wall》的後繼專輯《Thriller》在1982年面世時的哄動與矚目,與歷史性地橫掃樂壇的場面,自己算是這股《Thriller》狂熱的一份子。那時我曬得一身古銅色肌膚,說來有多少出於對MJ的崇拜,認為做黑人倒也不錯啊。
那盒《Thriller》的卡式帶讓我多麼的愛不釋手,九首作品曲曲皆精,聽得滾瓜爛熟,當期時年紀輕輕的我只覺得他的曲風很嶄新很型格,還未懂得那是Soul / Funk / Rock / Pop / Electro的共冶一爐,是Quincy Jones與他締造的黑人、白人音樂Crossover理念,更標誌著黑人音樂全面入侵白人音樂市場的革命;其精采絕倫的MV叫人看得目不暇給之餘(當年鄰居有一盒《The Making Of Thriller》的VHS簡直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是目睹了一位真真正正的MTV世代天王的崛起。
隨著自己的音樂口味的改變,我對MJ的興趣基本上只去到《Bad》時期為止。然後,我不諱言他的音樂已日漸原地踏步,形式上並沒有重大的突破,他也開始顯得高處不勝寒,而且自戀得走火入魔。日後他的唱片,我都是抱以Just to know的心態去聽,談不上是喜歡,亦沒有上心。而他的大製作MV呀、大製作音樂會呀,對我來說都已變得資本堆砌。
回望過去十年來的他,只有不禁說一聲「哀哉」,官非醜聞債務纏身兼怪行多多,作為音樂藝人而言,毋庸置疑他已相當力不從心,有時寧願他及早瀟灑地宣佈退出樂壇,那相信會好一點。
本來,在這位高處不勝寒的天王巨星身上,已看到點點悲哀。現在MJ處心積慮再戰樂壇、舉行復出巡演之前,竟突然猝死身亡,這個結局是否來得悲劇了一點? 又抑或是他最好的一個解脫呢?
不熟悉我的朋友會問:你也有聽Michael Jackson嗎?經歷過80年代/MTV世代洗禮的樂迷,那怎會沒有呢?MJ根本就是80年代流行音樂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重大一頁。
我與歐西流行音樂的淵源是這樣:80年代初葉,在我未開始投入聽英倫New Wave音樂之前,我本是熱衷美國的Soul / Funk黑人音樂(還有Breakdance音樂)多些,覺得黑人的音樂感好強嘛。那時追聽Billboard Top 40,遇上「英倫入侵」大氣候,從而接觸到很多酷極了的英倫新浪潮樂隊,我便成為了既愛聽美國黑人音樂又聽英倫新浪潮音樂的無間道樂迷,那大約是83、84年間的事,總之聽得過癮便行。經過一段日子後,我才全然移情別戀至英倫風。
那個年代,Michael Jackson是必聽的名字,也有幸看到《Off The Wall》的後繼專輯《Thriller》在1982年面世時的哄動與矚目,與歷史性地橫掃樂壇的場面,自己算是這股《Thriller》狂熱的一份子。那時我曬得一身古銅色肌膚,說來有多少出於對MJ的崇拜,認為做黑人倒也不錯啊。
那盒《Thriller》的卡式帶讓我多麼的愛不釋手,九首作品曲曲皆精,聽得滾瓜爛熟,當期時年紀輕輕的我只覺得他的曲風很嶄新很型格,還未懂得那是Soul / Funk / Rock / Pop / Electro的共冶一爐,是Quincy Jones與他締造的黑人、白人音樂Crossover理念,更標誌著黑人音樂全面入侵白人音樂市場的革命;其精采絕倫的MV叫人看得目不暇給之餘(當年鄰居有一盒《The Making Of Thriller》的VHS簡直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是目睹了一位真真正正的MTV世代天王的崛起。
隨著自己的音樂口味的改變,我對MJ的興趣基本上只去到《Bad》時期為止。然後,我不諱言他的音樂已日漸原地踏步,形式上並沒有重大的突破,他也開始顯得高處不勝寒,而且自戀得走火入魔。日後他的唱片,我都是抱以Just to know的心態去聽,談不上是喜歡,亦沒有上心。而他的大製作MV呀、大製作音樂會呀,對我來說都已變得資本堆砌。
回望過去十年來的他,只有不禁說一聲「哀哉」,官非醜聞債務纏身兼怪行多多,作為音樂藝人而言,毋庸置疑他已相當力不從心,有時寧願他及早瀟灑地宣佈退出樂壇,那相信會好一點。
本來,在這位高處不勝寒的天王巨星身上,已看到點點悲哀。現在MJ處心積慮再戰樂壇、舉行復出巡演之前,竟突然猝死身亡,這個結局是否來得悲劇了一點? 又抑或是他最好的一個解脫呢?
一則MJ較備受遺忘的樂聞:德國電子先鋒Kraftwerk在黑人音樂圈甚有影響力,而Michael Jackson亦是其樂迷。在1985、86年間,MJ致電給Kraftwerk提出合作的邀請,以Ralf Hütter和Florian Schneider的作風那當然給了他吃閉門羹吧;但後來Ralf卻又的確曾與MJ在紐約市會面。而一直以來,我都覺得〈Bad〉的觸電感Electro Beats,乃源自〈Tour de France〉的。
2009年6月25日星期四
新唱片簡報
Sunn O))) “Monoliths & Dimensions”
雖然Drone Doom樂團Sunn O)))的上張官方專輯已是2005年的《Sheet One》,但由於打後又有過《Oracle》這張雙EP(但全長八十分鐘)以及跟Boris合作的《Altar》,所以聽到樂團的第七張專輯《Monoliths & Dimensions》時,也絕無久違了之感。歷時兩年製作的《Monoliths & Dimensions》,所聽到的已不獨是Stephen O'Malley 和Greg Anderson的結他Drone,其樂曲也代入了管弦樂伴奏,讓Sunn O)))的音樂史詩史起來。長達十七分鐘的《Aghartha》讓匈牙利歌手Attila Csihar的低迴異端邪釘唱腔把樂曲推至黑暗極點,《Big Church [megszentségteleníthetetlenségeskedéseitekért]"》祭出電影感Choir,而《Hunting & Gathering (Cydonia)》絕對是惡魔君臨天下的一曲。
Spectrum “War Sucks EP”
我已有一段日子沒有買過Sonic Boom的Spectrum及E.A.R.的新唱片了,然而吸引我購來Spectrum這張《War Sucks》四曲EP,因為當中含兩首改編歌。主題曲〈War Sucks〉是改編自美國Psychedelic Avant Rock樂隊Red Krayola來自1967年首張專輯《Parable of Arable Land》的作品,在如刮大風的聲效與迷幻電風琴獨奏下,是Sonic Boom抗爭歌的一面;而〈Walking & Falling〉則是改編自Laurie Anderson來自1982年首張專輯《Big Science》內之曲目,同樣是那片疏離Ambient空間,換上是Analog電聲音質與工業氛圍,當然也換上他的男聲獨白。兩首原創純音樂,〈Razzle-Dazzle Mind〉是典型Spectrum像〈How You Satisfy Me〉般集Garage Rock與太空電聲於一身的曲目,而〈Over & Over〉的太空迷幻甚至好比回到《Playing With Fire》時期的Spacemen 3。
Silicone Soul “Silicone Soul”
向來對Soma Quality Recordings這所由Soma開設的蘇格蘭格拉斯哥Tech House廠牌的出品份外有好感,而對於由Craig Morrison與 Graeme Reedie所組成的製作二人組Silicone Soul,也看著他們愈玩愈精煉,有足夠能力作為一隊Album-Oriented的Tech House組合。出道超過十年,這同名專輯《Silicone Soul》是他們的第四張專輯,帶來是一張意境深邃而立體的作品。送給一名意外身亡之樂迷的〈Koko’s Song〉在結他勾線下是一首憂傷情感的Techno樂章,〈Dust Ballad II〉是那麼Deep而美妙,〈Language Of The Soul〉以迷魂的Bassline勾勒出Dub樂的底蘊,〈David Vincent’s Blues〉猶如集Blues、Disco、Dub與Sci-Fi色彩於一身的混種之作,〈Seasons Of Weird〉之意境化令我想起了90年代初葉的Progressive House,電影感氛圍是Silicone Soul電音作品的特質。
2009年6月24日星期三
God Help The Girl:先聽為快音樂劇
早已說過,以我近年的心態來說,那些清清新新、可可人人加上一把甜美女聲的Indie-Pop小品音樂總難以叫我深刻,畢竟「愜意」二字從我的生活上消失後,這些音樂大多數也只見索然無味。但對於God Help The Girl,我不得不另眼相看。
聽God Help The Girl,我絕對是為了捧蘇格蘭格拉斯哥樂隊Belle & Sebastian主將Stuart Murdoch的場——God Help The Girl是一個Stuart的音樂劇電影Project。電影要在2010年才開拍,但歌曲卻可以先聽為快。
God Help The Girl的所有歌曲皆出自Stuart Murdoch之手筆,但叫得做God Help The Girl,故這是一個女聲主唱Project,大部分曲目都由Catherine Ireton這位女生(Belle & Sebastian的2006年單曲〈White Collar Boy〉唱片封面女子)主唱,再加上來自華盛頓州的Brittany Stallings、好漂亮的Celia Garcia、西雅圖Indie-Pop樂隊Smoosh的Asya等多位女聲,以及The Divine Comedy的Neil Hannon。
雖然首張同名專輯《God Help The Girl》當中亦重玩了Belle & Sebastian的〈Act of the Apostle〉和〈Funny Little Frog〉,伴奏樂手中又有多位B&S成員,但God Help The Girl的歌曲並非很Belle & Sebastian,況且由Brittany唱出的後者亦被變成了很70年代的流麗流行樂。
在四十五人華麗弦樂伴奏下,歌曲懷舊而柔揚是God Help The Girl所予我的感覺。像先行單曲〈Come Monday Night〉便來得相當之60年代的Girl-Pop,而由憂傷而推至Upbeat快板的〈Musician Please Take Heed〉、〈Musician Please Take Heed〉,抑或Neil Hannon主唱〈Perfection As A Hipster〉,則極有Abba歌曲的丰采。主題曲〈God Help The Girl〉和〈I'll Have to Dance with Cassie〉都是那麼好時光的歌曲。
Stuart親自主唱〈Pretty Eve In The Tub〉卻又有如Shelleyab Orphan般思古幽情,而純音樂〈A Unified Theory〉的爵士曲風,又可叫你想到Weekend嗎?
聽God Help The Girl,我絕對是為了捧蘇格蘭格拉斯哥樂隊Belle & Sebastian主將Stuart Murdoch的場——God Help The Girl是一個Stuart的音樂劇電影Project。電影要在2010年才開拍,但歌曲卻可以先聽為快。
God Help The Girl的所有歌曲皆出自Stuart Murdoch之手筆,但叫得做God Help The Girl,故這是一個女聲主唱Project,大部分曲目都由Catherine Ireton這位女生(Belle & Sebastian的2006年單曲〈White Collar Boy〉唱片封面女子)主唱,再加上來自華盛頓州的Brittany Stallings、好漂亮的Celia Garcia、西雅圖Indie-Pop樂隊Smoosh的Asya等多位女聲,以及The Divine Comedy的Neil Hannon。
雖然首張同名專輯《God Help The Girl》當中亦重玩了Belle & Sebastian的〈Act of the Apostle〉和〈Funny Little Frog〉,伴奏樂手中又有多位B&S成員,但God Help The Girl的歌曲並非很Belle & Sebastian,況且由Brittany唱出的後者亦被變成了很70年代的流麗流行樂。
在四十五人華麗弦樂伴奏下,歌曲懷舊而柔揚是God Help The Girl所予我的感覺。像先行單曲〈Come Monday Night〉便來得相當之60年代的Girl-Pop,而由憂傷而推至Upbeat快板的〈Musician Please Take Heed〉、〈Musician Please Take Heed〉,抑或Neil Hannon主唱〈Perfection As A Hipster〉,則極有Abba歌曲的丰采。主題曲〈God Help The Girl〉和〈I'll Have to Dance with Cassie〉都是那麼好時光的歌曲。
Stuart親自主唱〈Pretty Eve In The Tub〉卻又有如Shelleyab Orphan般思古幽情,而純音樂〈A Unified Theory〉的爵士曲風,又可叫你想到Weekend嗎?
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
Freeland:處心積慮而來
六年前,來自英國Brighton市的Adam Freeland以Freeland之名義發表了其首張藝人專輯《Now & Them》,從中可以看到他要走出「Nu-Breaks之王」的DJ角色,從而變身成為一名製作人,甚至乎Freeland也是他的樂隊。《Now & Them》就是他要一網打盡Breaks、Hip Hop、Electro、Rock、Soul而來的折衷主義電音著作。
對於Freeland籌備經年的第二張藝人專輯,乃一直只聞樓梯響,2007年Adam來港演出時,我也曾跟他談起了其正在製作中的新作云云。結果,《Cope™》要在2009年才告面世,與《Now & Them》相隔了六個年頭,可見他要處心積慮而來,玩盡Dance-Punk以至Shoegazer。
《Cope™》為Adam與製作人Alex Metric聯袂製作,再夥拍歌手Kurt Baumann上陣。近年已定居於洛杉磯的Adam,專輯內的大陣象客席名字也全是美國樂手來——低音結他手有Marilyn Manson的Twiggy Ramirez,結他手有Pixies的Joey Santiago和前The Distillers / 現Spinnerette的Tony Bevilacqua,鼓手有Mötley Crüe / Methods of Mayhem的Tommy Lee,客席歌手則有同是前The Distillers / 現Spinnerette的Brody Dalle和美國傳奇性New Wave樂團Devo的Jerry Casale等等。
以這樣的班底,也可見今次《Cope™》的作品會更具有機性但又能與電音質感達到平衡,而且比《Now & Them》更趨Song-Based。先行單曲〈Under Control〉正表現出Freeland的霸氣Electro-Punk風骨,而一曲〈Borderline〉(Brody Dalle唱) 乃少不免會被扣上New Wave與Post-Punk之標籤,〈Only A Fool (Can Die)〉(Jerry Casale唱)是一首蘊含Motorik Beat與Krautrock曲風而來的電氣New Wave歌曲。重新詮釋改編自英國奶油小生歌手David Essex的1973年搖滾作品〈Rock On〉,出來竟叫我想起Beck的電氣搖滾來,尤其Kurt的主唱。
Adam一直常提及他對Shoegazer的喜好,〈Man Cry〉和〈Silent Speaking〉(Soundpool唱)這兩曲正是他今次的Shoegazer式作品,如果前者是夠My Bloody Valentine之懾人氛圍化的話,那麼後者便宛如Lush的夢幻色彩。
然而Freeland也並非一面到走向樂隊化的聲音,比如〈Bring It〉要Electro起來時,也絕對可以電到飛起。
對於Freeland籌備經年的第二張藝人專輯,乃一直只聞樓梯響,2007年Adam來港演出時,我也曾跟他談起了其正在製作中的新作云云。結果,《Cope™》要在2009年才告面世,與《Now & Them》相隔了六個年頭,可見他要處心積慮而來,玩盡Dance-Punk以至Shoegazer。
《Cope™》為Adam與製作人Alex Metric聯袂製作,再夥拍歌手Kurt Baumann上陣。近年已定居於洛杉磯的Adam,專輯內的大陣象客席名字也全是美國樂手來——低音結他手有Marilyn Manson的Twiggy Ramirez,結他手有Pixies的Joey Santiago和前The Distillers / 現Spinnerette的Tony Bevilacqua,鼓手有Mötley Crüe / Methods of Mayhem的Tommy Lee,客席歌手則有同是前The Distillers / 現Spinnerette的Brody Dalle和美國傳奇性New Wave樂團Devo的Jerry Casale等等。
以這樣的班底,也可見今次《Cope™》的作品會更具有機性但又能與電音質感達到平衡,而且比《Now & Them》更趨Song-Based。先行單曲〈Under Control〉正表現出Freeland的霸氣Electro-Punk風骨,而一曲〈Borderline〉(Brody Dalle唱) 乃少不免會被扣上New Wave與Post-Punk之標籤,〈Only A Fool (Can Die)〉(Jerry Casale唱)是一首蘊含Motorik Beat與Krautrock曲風而來的電氣New Wave歌曲。重新詮釋改編自英國奶油小生歌手David Essex的1973年搖滾作品〈Rock On〉,出來竟叫我想起Beck的電氣搖滾來,尤其Kurt的主唱。
Adam一直常提及他對Shoegazer的喜好,〈Man Cry〉和〈Silent Speaking〉(Soundpool唱)這兩曲正是他今次的Shoegazer式作品,如果前者是夠My Bloody Valentine之懾人氛圍化的話,那麼後者便宛如Lush的夢幻色彩。
然而Freeland也並非一面到走向樂隊化的聲音,比如〈Bring It〉要Electro起來時,也絕對可以電到飛起。
2009年6月18日星期四
Kasabian:迷幻而折衷
《MCB》完結那一年,有好幾隊新銳樂隊都叫我為特別深刻,像來自英國萊斯特、以主唱Tom Meighan及結他手鍵琴手兼作曲主腦Sergio Pizzorno為首的Kasabian便是其中的一隊。他們在2004年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Kasabian》是當年一張叫我聽得愛不釋手的唱片,畢竟素來這樣集迷幻搖滾底蘊與Groovy舞曲節奏於一身的音樂一直對我的命中率甚高,我是聽Madchester與Primal Scream長大的一群樂迷啊(事實上這種迷幻與舞曲混種聲音多年來都在薪火相傳下去)。
《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是Kasabian繼《Empire》後三年來的新作,也是樂團的第三張專輯。唱片由他們與Dan The Automator(Dr Octagon / Handsome Boy Modeling School / Gorillaz)聯袂監製——本來Kasabian已把專輯收錄好了,然而Sergio卻感到它有加工的需要,於是便找來Dan 負責後期製作。
Kasabian繼續是一隊迷幻而風格折衷性的樂隊,聽聽《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的幾首先行單曲,首首也不同風格:〈Fast Fuse〉的大搖大滾Garage Rock(此曲早在2007年已發表)、〈Vlad The Impaler〉酷極了的高壓Electro Rock、〈Fire〉由Americana民歌搖滾變作Disco曲風、〈Underdog〉的招牌式型格迷幻舞曲,彼此皆相當各異其趣。
此外,〈Thick As Thieves〉是英倫典雅情味十足如The Kinks般的雋永流行小品,有電影《Seven Pounds》之女星Rosario Dawson獻聲的〈West Ryder/Silver Bullet〉有如Syd Barrett的迷幻歌(尤其酷似早年Pink Floyd一曲〈The Gnome〉)遇上濃郁電影音樂感,〈Secret Alphabets〉曲如其名地帶有中東神秘神彩。
而一首短短的〈Swarfiga〉,那師承自Can的Krautrock曲風亦不言而喻。說來,《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唱片封面上樂隊的復古造型圖片,據知亦是取材自另一70年代Krautrock名團Amon Düül II的1975年專輯《Made In Germany》啊。
《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是Kasabian繼《Empire》後三年來的新作,也是樂團的第三張專輯。唱片由他們與Dan The Automator(Dr Octagon / Handsome Boy Modeling School / Gorillaz)聯袂監製——本來Kasabian已把專輯收錄好了,然而Sergio卻感到它有加工的需要,於是便找來Dan 負責後期製作。
Kasabian繼續是一隊迷幻而風格折衷性的樂隊,聽聽《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的幾首先行單曲,首首也不同風格:〈Fast Fuse〉的大搖大滾Garage Rock(此曲早在2007年已發表)、〈Vlad The Impaler〉酷極了的高壓Electro Rock、〈Fire〉由Americana民歌搖滾變作Disco曲風、〈Underdog〉的招牌式型格迷幻舞曲,彼此皆相當各異其趣。
此外,〈Thick As Thieves〉是英倫典雅情味十足如The Kinks般的雋永流行小品,有電影《Seven Pounds》之女星Rosario Dawson獻聲的〈West Ryder/Silver Bullet〉有如Syd Barrett的迷幻歌(尤其酷似早年Pink Floyd一曲〈The Gnome〉)遇上濃郁電影音樂感,〈Secret Alphabets〉曲如其名地帶有中東神秘神彩。
而一首短短的〈Swarfiga〉,那師承自Can的Krautrock曲風亦不言而喻。說來,《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唱片封面上樂隊的復古造型圖片,據知亦是取材自另一70年代Krautrock名團Amon Düül II的1975年專輯《Made In Germany》啊。
2009年6月16日星期二
新唱片簡報
Grizzly Bear “Veckatimest”
三年前紐約布魯克林樂團轉Grizzly Bear投Warp廠牌後發表的第三張專輯《Yellow House》,其驚豔的Psych-Folk之音為他們帶來高度評價,三年後取名自麻薩諸塞州杜克斯縣一個小島名稱的新作《Veckatimest》叫人引頸以待之處,是它乃作為《Yellow House》後繼專輯。繼續彰顯出兩位作曲主腦Daniel Rossen和Ed Droste的雙重性格,亦繼續由低音結他手Chris Taylor擔任唱片監製,開場曲〈Southern Point〉把爵士樂與迷幻民歌共冶一爐而來已是美好的開始。大玩Doo-Wop和聲是《Veckatimest》的另一特色,主打單曲〈Two Weeks〉便是在Doo-Wop和聲下是一首神傷而窩心的縈繞心頭的歌曲。要迷幻搖滾底蘊在專輯內可謂比比皆是,〈Still Hold〉之幽悒迷幻民歌更可以聽得你天旋地轉,〈Dory〉之迷幻曲調間則有陣思古幽情的氣味,窩心之作還有美麗的鋼琴Ballad小品〈Foreground〉。
Passion Pit “Manners”
要我形容以Michael Angelakos為首的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五人樂團Passion Pit的音樂,我會把他們說成Hot Chip與Empire Of The Sun的混合體,Michael的假聲主唱與別具80年代流行音樂矯飾氣味的曲風是他們的特質。其首張專輯《Manners》如何80年代?〈The Reeling〉的叮叮噹噹琴音與歐陸電子曲風無疑是脫胎自80年代中期New Order的電子曲風,〈Eyes As Candles〉和〈To Kingdom Come〉都令我想起China Crisis那種清雅怡人Synth-Pop,〈Folds In Your Hands〉是80年代風味的White Soul,〈Little Secrets〉好讓我喚起New Funk這個字眼與青春電影裡常出現的Synth Rock歌曲,內斂時〈Swimming In The Flood〉又是一派80年代的Art-Pop / Avant-AOR(比如Peter Gabriel的)。
2009年6月13日星期六
我在藝術中心的七小時:The Penelope(s)與《開放音樂 II》
下午四時半約了法國Dance-Rock樂隊The Penelope(s)訪問,地點是灣仔藝術中心Agnes b.電影院門前Lobby。有趣是問到他們的新專輯《Priceless Concrete Echoes》與Minimal Compact主唱Samy Birnbach化身的Morpheus合作時,我說我當年曾很喜歡Minimal Compact,他們竟然很驚訝我竟認識這隊比利時樂隊,有咩咁奇?
六時正看龔志成策劃的《開放音樂 II》,由於擔心雨天的問題,所以從藝術中心門外空地移師到橋上舉行。
很棒的Reggae樂隊Crazy Lion。九歲混血兒Jimmy(阿龔的前學生)興之所至為他們即興和唱,相當有板有眼,唱到唔願走。Crazy Lion演出之後他還要清唱了Air Supply的〈Without You〉及打Drum Solo才罷休。
六時正看龔志成策劃的《開放音樂 II》,由於擔心雨天的問題,所以從藝術中心門外空地移師到橋上舉行。
很棒的Reggae樂隊Crazy Lion。九歲混血兒Jimmy(阿龔的前學生)興之所至為他們即興和唱,相當有板有眼,唱到唔願走。Crazy Lion演出之後他還要清唱了Air Supply的〈Without You〉及打Drum Solo才罷休。
2009年6月12日星期五
Sonic Youth:音量回歸
我的而且確很期待Sonic Youth這張三年來的全新官方專輯《The Eternal》,畢竟這是他們脫離合作了十六年的Geffen並轉投紐約市獨立名廠Matador Records旗下的首張出品。
當然如果你跑去問Sonic Youth:「現在你們回歸到獨立公司旗下喇,那麼做出更Indie更另類的音樂嗎?」那一定會給他們嘲笑,到底簽約到甚麼公司,都不能影響到Sonic Youth玩甚麼音樂作甚麼創作取向,況且他們要玩偏鋒實驗的音樂,樂隊在其自家廠牌SYR的出品也做夠了。
然而《The Eternal》在音響與曲式上卻又無疑比之前的來得辛口烈性,皆因2006年前作《Rather Ripped》他們放下了複雜的曲式結構與聲響實驗,從而銳意帶來一張手法輕盈簡潔、譜出美好曲調與貼近傳統Indie-Rock架構的Song-Based專輯(因當中大部分出自Thurston Moore手筆的歌曲都是原本打算寫給他的個人唱片)。相比之下今次便滿是張力十足、結他噪音聲響四面埋伏而來的歌曲。雖然未至於可以重投SST時期的80年代作品之粗獷狂亂,但也彷彿回到90年代《Dirty》、《Experimental Jet Set, Trash and No Star》時期的感覺。
Thurston Moore、Kim Gordon、Lee Ranaldo和Steve Shelley合作無間多年外,今次還新增了前Pavement的低音結他手Mark Ibold而回復《Murray Street》和《Sonic Nurse》時五人陣營。跟前作《Rather Ripped》及Thurston Moore的2007年個人專輯《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一樣,《The Eternal》仍繼續交由John Agnello監製。
《The Eternal》裡一方面有直載了當的歌曲,由Kim唱出的唱片序幕曲〈Sacred Trickster〉便是如斯短小精悍崩懷之作,〈Poison Arrow〉是Sonic Youth的招牌式Noise Rock,〈Thunderclap For Bobby Pyn〉是百分百的Garage Rock。
另一方面,要變化多端的則有Thurston和Kim雙主唱下Noisenik得來又切入4 / 4節奏、最後變成迷幻Space Rock的〈Anti-Orgasm〉,〈Antenna〉是旋律幽美的Psychedelic Rock歌曲,而〈Calming The Snake〉一如官方文案所言是集Neu!(Krautrock節奏)、MC5(Garage Rock)與The Dead C(Noisenik)於一身,論深潛、迷魂而美麗,那定是長達九分多鐘的〈Massage The History〉,Kim唱得從未如此的淒迷。
繼續三主唱的姿態。如果Kim的歌聲是屬於狂野的、Thurston的歌聲屬於是冷靜的,那麼Lee的嗓音便是有著一份赤子之心。今次Lee主唱了兩曲,除了動聽的〈Walkin Blue〉外,〈What We Know〉更是我全碟至愛的一曲:Steve冷冷的Motorik節拍與Mark旋律化的Bassline構成的絲絲入扣Rhythm Section、三支結他分崩離析、層次分明交叉感染而又暴烈的演奏,是絕對扣人心弦的一曲。
當然如果你跑去問Sonic Youth:「現在你們回歸到獨立公司旗下喇,那麼做出更Indie更另類的音樂嗎?」那一定會給他們嘲笑,到底簽約到甚麼公司,都不能影響到Sonic Youth玩甚麼音樂作甚麼創作取向,況且他們要玩偏鋒實驗的音樂,樂隊在其自家廠牌SYR的出品也做夠了。
然而《The Eternal》在音響與曲式上卻又無疑比之前的來得辛口烈性,皆因2006年前作《Rather Ripped》他們放下了複雜的曲式結構與聲響實驗,從而銳意帶來一張手法輕盈簡潔、譜出美好曲調與貼近傳統Indie-Rock架構的Song-Based專輯(因當中大部分出自Thurston Moore手筆的歌曲都是原本打算寫給他的個人唱片)。相比之下今次便滿是張力十足、結他噪音聲響四面埋伏而來的歌曲。雖然未至於可以重投SST時期的80年代作品之粗獷狂亂,但也彷彿回到90年代《Dirty》、《Experimental Jet Set, Trash and No Star》時期的感覺。
Thurston Moore、Kim Gordon、Lee Ranaldo和Steve Shelley合作無間多年外,今次還新增了前Pavement的低音結他手Mark Ibold而回復《Murray Street》和《Sonic Nurse》時五人陣營。跟前作《Rather Ripped》及Thurston Moore的2007年個人專輯《Trees Outside The Academy》一樣,《The Eternal》仍繼續交由John Agnello監製。
《The Eternal》裡一方面有直載了當的歌曲,由Kim唱出的唱片序幕曲〈Sacred Trickster〉便是如斯短小精悍崩懷之作,〈Poison Arrow〉是Sonic Youth的招牌式Noise Rock,〈Thunderclap For Bobby Pyn〉是百分百的Garage Rock。
另一方面,要變化多端的則有Thurston和Kim雙主唱下Noisenik得來又切入4 / 4節奏、最後變成迷幻Space Rock的〈Anti-Orgasm〉,〈Antenna〉是旋律幽美的Psychedelic Rock歌曲,而〈Calming The Snake〉一如官方文案所言是集Neu!(Krautrock節奏)、MC5(Garage Rock)與The Dead C(Noisenik)於一身,論深潛、迷魂而美麗,那定是長達九分多鐘的〈Massage The History〉,Kim唱得從未如此的淒迷。
繼續三主唱的姿態。如果Kim的歌聲是屬於狂野的、Thurston的歌聲屬於是冷靜的,那麼Lee的嗓音便是有著一份赤子之心。今次Lee主唱了兩曲,除了動聽的〈Walkin Blue〉外,〈What We Know〉更是我全碟至愛的一曲:Steve冷冷的Motorik節拍與Mark旋律化的Bassline構成的絲絲入扣Rhythm Section、三支結他分崩離析、層次分明交叉感染而又暴烈的演奏,是絕對扣人心弦的一曲。
2009年6月10日星期三
新唱片簡報
Black Meteoric Star “Black Meteoric Star”
Black Meteoric Star即Gavin Russom的個人Project,他是Delia Gonzalez & Gavin Russom這隊來自美國紐約、及後來到德國柏林發展的多媒體表演藝術組合之二分一。跟Delia Gonzalez & Gavin Russom一樣,Black Meteoric Star的唱片都是交由DFA Records出版;而同樣地,Gavin的個人作品也是以大量採用Vintage Synths見稱。所打造出,是如斯粗獷而長篇的Electro Techno樂曲,〈World Eater〉和〈Dream Catcher〉簡直有如昔日Tangerine Dream的宇宙洪流、意象萬千的高壓電子能量,〈Dominatron〉好比回到Acid Techno年代,再來長達十八分鐘的〈Dawn〉——總覺得Gavin電音得來又有點Prog味——他的外表也看似一名Prog Rock樂手呢。
The Field “Yesterday And Today”
瑞典斯德哥爾摩製作人Axel Willner化身的The Field,兩年前發表的首張專輯《From Here We Go Sublime》已示範出Minimal Techno電音可以如何帶著Shoegazer的薰陶而來,在其電子曲式下溢出Shoegazer的憂鬱迷濛氛圍。來到其第二張專輯《Yesterday And Today》,今次他的電音來得更具有機性與Shoegazer血脈。開場曲〈I Have the Moon, You Have the Internet〉在其聽似倒播般再引伸至明快的電子節拍下,其飛翔式氛圍無疑是Shoegazer到不得了。而〈Everybody's Got to Learn Sometime〉這首由Victor Tarre唱出的Post-Pop Ambient歌曲,也有著懾人的氛圍,好比早年Air的縈繞心頭歌曲作品。而〈Leave It〉之Techno得來,也是多麼的迷魂。一人演奏多門樂器的Axel,他在配器上的運用豐富了,也有多位樂手的參與,如主題曲〈Yesterday and Today〉便是有美國Math Rock樂團的鼓手John Stanier打鼓兼參與創作,帶來一首綻放出真鼓演奏的Deep Techno Jazz樂曲。
2009年6月5日星期五
Placebo:新鮮熱辣
Placebo將會在8月3日第二度來港,於九展Star Hall舉行他們的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而樂隊轉投比利時獨立廠牌PIAS後帶來其第六張專輯《Battle For The Sun》又在這陣子面世。新專輯發表才兩個月,Placebo已到東亞地區演出(訪港前他們還會參演台灣的《2009音樂航空站》音樂節),可謂來得非常之新鮮熱辣呢。
2006年發表過《Meds》專輯之後,Placebo跟Virgin Records十一年的賓主關係也告一段落;與此同時,第二代鼓擊手Steven Hewitt在《Meds》的巡演後又告離隊,然後一矮一高的始創成員Brian Molko和Stefan Olsdal在2008年中來自美國加州的新鼓手Steve Forrest的加入,這又是Placebo的另一個新開始。
《Battle For The Sun》交由是由David Bottrill監製,他為樂迷津津樂道是曾替Muse及Tool操刀(Brian也誠然是他喜歡當年他為Tool製作的專輯而找他合作),但對我來說對David另眼相看,是他曾監製過King Crimson的1995年專輯《Thrak》,那莫非Placebo想吸納一點Prog味呢?而混音師則是Alan Moulder。
走出《Meds》的幽暗蒼白,他們要讓《Battle For The Sun》投向色彩化而樂觀的聲音,打造出是緊湊有力而重型的結他流行曲,開場的〈Kitty Litter〉已夠先聲奪人,而兩首先行單曲,〈For What It's Worth〉的巨大張力並配以銅管伴奏,抑或〈Battle For The Sun〉的激情華美搖滾,各有各特色。
《Battle For The Sun》談不上有多大驚喜,甚至有幾首作品典型得怎也未能叫我留下印象。然而比如由熱乎乎合唱帶出與New Wave曲風的〈Ashtray Heart〉,曲如其名地明亮爽朗的〈Bright Lights〉,有如曼徹斯特樂團New Order中板溫婉Post-Punk歌曲的〈Happy You're Gone〉以至Disco-Punk的〈Julien〉這幾曲,那的確叫我聽得蠻雀躍呢,不用苛求太多了。
《Battle For The Sun》交由是由David Bottrill監製,他為樂迷津津樂道是曾替Muse及Tool操刀(Brian也誠然是他喜歡當年他為Tool製作的專輯而找他合作),但對我來說對David另眼相看,是他曾監製過King Crimson的1995年專輯《Thrak》,那莫非Placebo想吸納一點Prog味呢?而混音師則是Alan Moulder。
走出《Meds》的幽暗蒼白,他們要讓《Battle For The Sun》投向色彩化而樂觀的聲音,打造出是緊湊有力而重型的結他流行曲,開場的〈Kitty Litter〉已夠先聲奪人,而兩首先行單曲,〈For What It's Worth〉的巨大張力並配以銅管伴奏,抑或〈Battle For The Sun〉的激情華美搖滾,各有各特色。
《Battle For The Sun》談不上有多大驚喜,甚至有幾首作品典型得怎也未能叫我留下印象。然而比如由熱乎乎合唱帶出與New Wave曲風的〈Ashtray Heart〉,曲如其名地明亮爽朗的〈Bright Lights〉,有如曼徹斯特樂團New Order中板溫婉Post-Punk歌曲的〈Happy You're Gone〉以至Disco-Punk的〈Julien〉這幾曲,那的確叫我聽得蠻雀躍呢,不用苛求太多了。
2009年6月4日星期四
2009年6月2日星期二
Miss Kittin & The Hacker:貳
今年搞乜鬼?那群在八年前觸發起Electroklash運動的音樂單位都在今年齊齊回來了,而且還同在這兩個月間出版全新專輯。繼Tiga、Fischerspooner、Peaches之後,現在輪到去年復合的Miss Kittin & The Hacker,帶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Two》。
當年Miss Kittin & The Hacker的〈1982〉和〈Frank Sinatra〉,如今看來已成21世紀初葉Electro之音的典故,而The Hacker也在其紀錄片中說過他與Miss Kittin的合作告一段落,是因為不想再被納入Electroklash之列。與其首張專輯《First Album》闊別八年,期間Miss Kittin已出版過兩張個人專輯,體型也加大了兩個碼。二人的第二張專輯《Two》,仍是Miss Kittin的唱與說配The Hacker的音樂製作。沒有大驚喜,但勝在雙方水準盎然,製作亦更見精良。
先行單曲〈1000 Dreams〉的浪漫夢幻Electro-Pop已是一個好的開始(雖然其回歸之作是一張《Hometown EP》),然而他們並非只有清一色Electro而來,如新單曲〈PPPO〉便是又迷又Deep的Techno,〈Party In My Head〉猶如Techno與80年代初葉Futurist科幻電子曲式糅合而來,〈Electronic City〉既很Kraftwerk也很Detroit Techno,而〈Indulgence〉更玩起EBM / Industrial呢!
論娛樂性與輿論價值,固然是今次Miss Kittin與The Hacker重玩了Elvis Presley的〈Suspicious Minds〉,那是一個非常之流麗華美的Synth-Pop版。
當年Miss Kittin & The Hacker的〈1982〉和〈Frank Sinatra〉,如今看來已成21世紀初葉Electro之音的典故,而The Hacker也在其紀錄片中說過他與Miss Kittin的合作告一段落,是因為不想再被納入Electroklash之列。與其首張專輯《First Album》闊別八年,期間Miss Kittin已出版過兩張個人專輯,體型也加大了兩個碼。二人的第二張專輯《Two》,仍是Miss Kittin的唱與說配The Hacker的音樂製作。沒有大驚喜,但勝在雙方水準盎然,製作亦更見精良。
先行單曲〈1000 Dreams〉的浪漫夢幻Electro-Pop已是一個好的開始(雖然其回歸之作是一張《Hometown EP》),然而他們並非只有清一色Electro而來,如新單曲〈PPPO〉便是又迷又Deep的Techno,〈Party In My Head〉猶如Techno與80年代初葉Futurist科幻電子曲式糅合而來,〈Electronic City〉既很Kraftwerk也很Detroit Techno,而〈Indulgence〉更玩起EBM / Industrial呢!
論娛樂性與輿論價值,固然是今次Miss Kittin與The Hacker重玩了Elvis Presley的〈Suspicious Minds〉,那是一個非常之流麗華美的Synth-Pop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