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

C86露天音樂講座:赤子之心的獨立音樂革命

英國列斯樂團The Wedding Present即將會在4月19日第二度來港,於Grappa’s Cellar演出,於是我忽發奇想,想做一個關於1986年C86獨立流行樂運動的講座。在與Untitled Entertainment合辦下,這個《C86:赤子之心的獨立音樂革命》音樂講座,就在昨天黃昏於Untitled總部花園舉行。 
說來,這是我第一次在露天環境下做音樂講座。初夏的黃昏,在草坪上聽Primal Scream、The Mighty Lemon Drops、The Soup Dragons、The Bodines、Mighty Mighty、A Witness、The Pastels、Age of Chance、The Shop Assistants、Half Man Half Biscuit、The Mackenzies、Fuzzbox、McCarthy、The Wedding Present的1986年Indie-Pop(或古怪獨立音樂),實在太美好吧。
Photo: Vic Shing

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Paul Weller:教父音速

毋庸置疑,有Modfather之稱的英國唱作歌手Paul Weller在2008年發表的《22 Dreams》,是一張叫我對他大為改觀的專輯。帶來跨越搖滾、騷靈、爵士、迷幻、民歌、拉丁、電子等迥然迴異曲風,他的創作野心要打造出一張「沒有一首歌曲會聽似另一首」的折衷性唱片,來得層出不窮,不禁令人欣然看到老Paul的聲音再次刺激起來,一洗他之前漸趨過分穩健、了無新意的Brit Rock歌路。 
相隔了2010年的《Wake Up the Nation》之後,Paul Weller的第十一張個人專輯《Sonik Kicks》裡他又再次重現了《22 Dreams》時期的創作野心與多元音樂包容性。甚至在《Sonik Kicks》內的星級客席樂手如前Oasis成員Noel Gallagher、Blur的Graham Coxon、曾跟The Stone Roses和Ian Brown合作的結他手Aziz Ibrahim,都是當年參與過《22 Dreams》的名字,今次還多加了The High Llamas的Sean O’Hagan負責編寫弦樂。
專輯命名為《Sonik Kicks》,而在唱片面世前Paul亦已事先張揚前衞電子音樂與70年代德國前衛派Krautrock在近年對他的影響,他在新作裡對Sonic實驗的探討乃顯而易見。專輯開場曲〈Green〉的超迷幻立體聲效於左右聲道迴旋(有如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昔日的錄音室作品)、在Motorik節拍與電聲下猶如飛翔而來先行單曲〈Around The Lake〉,都是Krautrock到不得了的歌曲,後者更找來Neu!的Michael Rother為他製作Remix版本;而說中東戰爭、同樣大玩立體聲Sonic的〈Kling I Klang〉,其歌曲名字又怎會不叫人聯想到德國電音先鋒Kraftwerk的私人錄音室Kling Klang呢?

再要迷幻的音質,在《Sonik Kicks》裡可謂比比皆是。靈感來自其幼女Jessie在學校所寫的一首詩的〈Dragonfly〉不但是一首迷幻歌,還有著Motorik節奏,曲中 Graham Coxon除了彈結他外還有負責Hammond Organ;寫給Syd Barrett的〈When Your Garden's Overgrown〉在暢快的曲風下亦有輕迷幻味;〈Drifters〉是迷幻音樂跟Flamenco與非洲節奏的混合體;〈Sleep Of The Serene〉和〈Twilight〉是兩首短短的Soundscape樂章。與現任妻子Hannah Andrews合唱的情歌〈Study In Blue〉的Dub Reggae曲風,又何嘗不是另一大玩迷幻Sonic的作品呢? 

還有〈The Attic〉的好時光的Britpop、〈By The Waters〉的古雅Acoustic-Folk、笑說中年危機的第二張單曲〈That Dangerous Age〉好比90年代初葉之Indie-Dance曲風、〈Paperchase〉令人想到Blur的聲音、有其長女Leah及六歲幼子Mac獻聲的〈Be Happy Children〉之Blue-Eyed Soul流行曲,《Sonik Kicks》就繼續是一張這樣風格多元化得層出不窮而來的專輯。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Blood Red Shoes:悅耳與重型的血紅孩兒

來自英國Brighton的二人Indie Rock樂團Blood Red Shoes,他們在2009年底於數碼港數碼廣場舉行的第二屆《Clockenflap》音樂節上,我們見證到Laura-Mary Carter和Steven Ansell那種簡約的獨立搖滾演奏功力;雙主唱的他們,前者彈結他、後者打鼓,出來可以及得上一支三、四人樂隊的演出。也是何解Blood Red Shoes的現場演出可以更勝單聽其唱片。 
Blood Red Shoes訪港演出的翌年,我們才在2010年3月聽到樂隊的第二張專輯《Fire Like This》。兩年之後,他們終告發表其第三張專輯《In Time to Voices》。
由曾為Arctic Monkeys及Foals操刀的Mike Crossey聯袂監製、在利物浦收錄,今次Laura和Steven在《In Time to Voices》裡的意向,是要為Blood Red Shoes做出一張既有旋律化歌曲、亦具重型搖滾張力的唱片。因為他們認為只要有好的旋律,配甚麼曲式也行。

比如二人合唱的先行單曲〈Cold〉,便是由Steven在Soundcheck時衍生的一段狂放鼓擊Riff引出的Heavy Rock曲目。說來,Black Sabbath、Led Zeppelin、Fleetwood Mac、The Rolling Stones,都是今次影響著Blood Red Shoes的名字。短小精悍的〈Je Me Perds〉更是專輯裡最急激爆裂的Punky曲目,曲中Steven唱道“what the fuck am I doing here? Lying face down on the floor”,那是伸述了他們在布拉格演出時惹來麻煩、發生打鬥,然後他被發現倒在街上、被兩名妓女搶劫。上次巡演的經驗,亦成為他們的主要歌曲題材。 

開場曲〈In Time To Voices〉有如The Breeders迷離與激烈,〈Lost Kids〉令人聯想到Foo Fighters的旋律化Grunge Rock歌曲,〈The Silence And The Drones〉由Acoustic而推至扣人心弦搖滾並伴以弦樂。而〈Down Here In The Dark〉踏著巨大的Hip Hop Groove而來下則甚型格。

再聽有如The Smashing Pumpkins那種幽悒唯美Acoustic Rock歌曲的〈Night Light〉,神秘、迷濛而帶點淒美的懾人心魄中板搖滾曲目〈Two Dead Minutes〉,在清爽淡然中泛著一片幽幽的藍的〈Slip into Blue〉,都可以看見Blood Red Shoes溫婉美好的一面。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Lee Ranaldo:如沐春風

隨著Thurston Moore和Kim Gordon在去年宣佈分居,美國紐約市樂團Sonic Youth亦進入「結束一會兒」的暫停狀態。各成員放下了Sonic Youth的身段之後,率先站出來出版個人專輯的,是結他手Lee Ranaldo。而來得別具意義的是,這次Lee並不是帶來他的另一張結他音樂唱片,新作《Between The Times And Tides》是他首張Song-Based與Full Band形式的個人專輯。 
在過去二十五年來Lee Ranaldo以個人名義以及與別的樂手聯袂合作(包括合作多時的敲擊手William Hooker)的唱片超過二十多款,但全都是不著邊際的實驗/噪音/即興音樂作品,所以《Between The Times And Tides》毋庸置疑是Lee歷來最平易近人的個人作品——其實以往Lee都有創作歌曲作品,但只有在Sonic Youth裡發表;而我一直以來,都對由Lee主唱的Sonic Youth歌曲為情有獨鍾。
Lee為今次所創作的Song-Based曲目,始於2010年在法國舉行的一場Acoustic演出,所以聽得到這次Lee的歌曲都是以木結他寫成,感覺來得如斯清爽悅耳、如沐春風。先行單曲〈Off The Wall〉便是他從未如此清新可喜的Folk Rock流行曲小品,要是我用上日本的Sunny Day Service來作相提並論亦不過分。而最先寫成的〈Lost (Plane t Nice)〉之暢快亦好比The Cure的清爽經典〈Inbetween Days〉。

 《Between The Times And Tides》裡的伴奏樂手,包括有Sonic Youth的鼓手Steve Shelley及前鼓手Bob Bert,亦有Jim OʼRourke彈低音結他,亮點是還有前衛結他手Alan Licht參與(也是Lee的巡演樂手)。故在其清爽曲目下仍存有一份Psycehdelic與Art Rock的氣息,如結他主奏令我想到The Rolling Stones迷幻金曲〈Paint It, Black〉的〈Waitin’ On A Dream〉,抑或由幾聲電鼓帶出的〈Tomorrow Never Come〉,皆是開宗明義的Psychedelic Rock歌曲。長達七分鐘的〈Xtina As I Knew Her〉是一首如斯迷幻的Art Rock曲目。〈Shouts〉是一首滿佈飄浮式結他的Space Pop歌曲。〈Fire Island (Phrases〉〉更有著好比Prog Rock的起承轉合,一方面是有著懾人心魄結他主奏的搖滾樂曲,另一方面也可以變成Country Rock來。

〈Hammer Blows〉沒錯是一首美麗古樸的Acoustic-Folk Ballad,但自中段起卻有迷幻結他Droning的暗湧,原來是首Freak Folk來;另一Folk-Ballad歌曲〈Strandard〉,背後可聽到有如Robert Fripp般的Art Rock結他與Country的Pedal Steel伴奏。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Dirty Three:幽美太陽

那些年,要在香港看到外國Post-Rock樂團的演出,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事。也是何解以小提琴手Warren Ellis為首的澳洲墨爾本三人Post-Rock樂隊Dirty Three在2006年10月來港舉行的《Cinder Tour In Hong Kong》音樂會,是多麼讓我們為之深刻的事,因他們是第三隊登陸香港表演的Post-Rock樂隊,更何況地點還要是堅道明愛公眾會堂(早年Beyond舉行《永遠等待音樂會》的同一場地)。而Warren的後搖滾小提琴演奏固然叫人眼界大開,還有他的踢腿台風,而鼓手Jim White的爵士功架演奏亦同樣看得驚豔。 
2012年,Dirty Three發表了他們睽違七年的全新專輯《Toward the Low Sun》,而樂隊的前作,已是他們訪港前一年的2005年專輯《Cider》了。原來樂隊已有多年沒有出版過新作啊。
Warren說他們在其第七張專輯《Toward the Low Sun》裡想回到樂團早年那種即興與直覺性的演奏,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卻可以聽到這次Dirty Three的樂曲來得更具詩情畫意,構成這張滿溢著Poetic Beauty的唱片。

在Hammond Organ、小提琴、結他與鼓交織出紊亂的線條下,開場曲〈Furnace Skies〉即祭出張牙舞爪而來的Prog Rock / Free Rock組態,在骨子裡仍聽得到箇中的溫柔;在〈That Was Was〉裡,Warren的一手小提琴亦可以奏得有如Jimi Hendrix的電結他般辛辣。然而聽《Toward the Low Sun》之重點,卻是他們所勾勒出的音樂美態。

多得Warren的爵士鋼琴,〈Sometime I Forgot You’ve Gone〉是一首多麼漂亮而溫婉Avant Jazz Rock樂章,有著濃濃電影感的〈Ashen Snow〉以輕爵士鋼琴奏出雪地上的空靈風景。 

這次Dirty Three的樂曲,就是這麼富有大自然氣息,〈Moon On The Land〉在Mick Turner的木結他與Warren的小提琴底下奏出的Country-Folk底蘊,好比躺在廣闊的田野上百無聊賴地看著天上月兒;由Jim的爵士Groove帶出的〈Rain Song〉是如斯悠然清雅小品,有一種看著窗外雨景的清涼感覺。〈Rising Below〉既有Warren古樸優雅的小提琴 ,亦有爵士樂的肌理,令我聯想到昔日的Penguin Café Orchestra。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Duran Duran:昨夜杜輪上

2008年4月,Duran Duran在西九Pop TV Arena的演出在多年來依然叫人回味無窮——露天場地、背後是維港,實在太棒吧。想不到才相隔四年而已,我們又再次可以在香港看到他們。昨晚Duran Duran在AsiaWorld Expo Hall 10舉行的《All You Need Is Now Tour: Live In Hong Kong》音樂會,已是他們第四度訪港演出。 
說來,曾有一段時間,總覺得聽Duran Duran是一件很不酷(Un-cool) 的事,所以我不會對人說我曾經在80年代好喜歡Duran Duran,到底那時在我心目中他們已不合時宜(90年代嘛),也是何解他們在1994年於紅館所舉行那場演出,我完全沒有興趣去看。然而已忘記從何時開始,我卻在當今的Duran Duran身上尋回一種猶如嚐到Comfort Food的味道,畢竟他們是伴隨著我在青少年成長的新浪潮樂隊。正如我這次再看他們的演出,就是差不多每首演出的歌曲都可以讓我琅琅上口地唱和著。

音樂會先以2011年近作專輯《All You Need Is Now》裡縈繞心頭的〈Before the Rain〉來揭開序幕,接著是他們的新浪漫國歌〈Planet Earth〉以及占士邦主題曲〈A View To Kill〉,老樂迷們已馬上進入瘋狂狀態。再到唱〈The Reflex〉之前,Simon Le Bon更走落台邀請一名站在前排的樂迷作”Ta-la-laa-laa” 的領唱,而找來竟是我的朋友T,結果投影在屏幕上的鏡頭足足大特寫了他差不多有一分鐘,實在好爆呢! 
四位我少年時的萬人迷男子:留著滿腮鬍子的Simon Le Bon,身型明顯肥厚了,看來佬味頗濃;John Taylor保持得最好,依然好型;永遠唯美的Nick Rhodes其樣子呈老態乃不爭之事實;Roger Taylor好像沒有甚麼大變,但因舞台太高的關係而拍不到鼓座後的他。此外,演出者還有結他手Dom Brown、黑人女和唱Anna Ross以及色士風兼敲擊手Simon Willescroft等等。

選曲方面,一如所料是Greatest Hits加《All You Need Is Now》作品選。後者共玩出了五首曲目,包括我至愛的〈The Man Who Stole A Leopard〉,而玩〈Girl Panic!〉時亦同步播放出由超模們領銜主演的MV。 除了眾多五人時代的舊作外,三人時期的曲目便有玩出〈Ordinary World〉來送給311一週年的日本,還有改編自Grandmaster Flash的〈White Lines (Don't Don't Do It)〉亦似乎已成為他們在音樂會上的必玩之作。 
Encore之前玩出〈The Wild Boys〉,是音樂會的一大高潮位——還要混上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Relax〉一同唱出。然後他們便徐徐地步出舞台,好明顯是想吊大家癮。Encore時段先獻上〈Gilrs On Films〉,這個現場版的重點是帶來長長的演奏,以給Simon好不風騷地逐一介紹樂團成員。最後以〈Rio〉作結。
今次我並沒有與Duran Duran各人會面,但拿了個Photo Pass在音樂會上拍了頭三首歌,為求與他們有點近距離接觸。我拍Duran Duran時別人拍我,這樣嘛,我算是與Simon Le Bon合照了,謝謝Louisa Lam的照片。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Prinzhorn Dance School:低調後朋克

那些年,我對紐約市廠牌DFA Records的出品幾乎是照單全收,所以我就是在這情況下認識了廠牌旗下的英國南岸二人樂團Prinzhorn Dance School。然而有別於一向DFA的Dance-Punk出品,亦別給他們的名字「普林茨霍恩跳舞學校」(取名自德國心理醫生Hans Prinzhorn博士)所瞞騙,這隊由Tobin Prinz和Suzi Horn所組成的二人組,帶著藍調與Garage Rock底蘊的他們不但叫人聯想到是The Kills那種聲音,歌曲也差不多全是中板作,並沒啥舞曲元素。 
與其首張同名專輯《Prinzhorn Dance School》足足相隔了差不多五年,Tobin和Suzi才終告帶來樂團的第二張專輯《Clay Class》。
在《Clay Class》裡,他們試圖為歌曲放上多點色彩與多點溫柔,聽其結他、低音結他與鼓擊的簡約線條之交叉感染,現在Prinzhorn Dance School的聲音無疑更呈低調的Post-Punk組態,節奏感亦重了。

專輯開場曲〈Happy In Bits〉祭出簡約的Post-Punk曲風、Tobin和Suzi的合唱、扣人心弦的鼓擊,正正交代了今次Prinzhorn Dance School在《Clay Class》裡的取向。無論是急激的〈Seed, Crop, Harvest〉抑或闇黑的〈Turn Up The Light〉,都是開宗明義的Post-Punk歌曲;〈Your Fire Has Gone Out〉令人聯想起Gang Of Four,尤其是那肥厚的Bassline;〈The Flora and Fauna of Britain in Bloom〉由疏離的結他與貝斯奏出的空洞感,則有如Joy Division與Wire的混合體。而Tobin獨唱的〈Crisis Team〉就是蒼白而有著溫婉情感的Post-Punk曲目,宛如《In Silence》時期的Fra Lippo Lippi。

我們常形容當今北京的Post-Punk樂隊之聲音似這似那外國名字,然而當我聽到Prinzhorn Dance School的旋律化之作〈I Want You〉,在Tobin和Suzi的合唱下那份如細水長流之情感,我會按捺不住形容這是似十足北京樂團刺猬啊。

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曼城獨立工廠列傳:24 Hour Party People放映會+講座

今年是Michael Winterbottom執導的曼徹斯特獨立廠牌Factory Records創辦人Tony Wilson傳記式電影《24 Hour Party People》面世10週年,昨天我在Hidden Agenda舉行了一場《24 Hour Party People》的放映會+講座。今次是我第一次在HA開講座呢。
Photo: Vic Shing

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MEN:玉樹臨風

昨晚(3月8日)Untitled帶來MEN這隊美國紐約市Brooklyn樂團在Grappa’s Cellar演出,焦點固然是落在靈魂人物JD Samson身上。實不相瞞,當年我寫JD本屬的Le Tigre時,孤陋寡聞的我曾把她們稱為「二女一男」組合,因我一直以為JD是男人,看不出她是TB來,其樣子實在太’man’吧——如果JD不開聲的話,她那根本男性化得難以看到雌雄莫辨的特徵。 
站在第一行的我近看台上的MEN演出,眼前的JD果然玉樹臨風、氣宇不凡,瀟灑到不得了。一副書呆子眼鏡配奇勒基寶式小鬍子,樂團短褲上陣原來是用作顯露她的腳毛。而台上的JD亦甚活潑,機械人舞、踢腿、摩打腳舞(唱新歌〈Make Him Pay〉時的——這個好難形容),台風多多;她又忽然會大談Cobra Starship,然後有樂迷大叫”I love Gabe (Saporta).”。引用當晚一名女性友人所說:「佢相當媾死女」,但我真心覺得JD其實幾可愛。
以三人樂團姿態演出的MEN,除了JD和結他手Michael O'Neill外,還有非固定的鼓手Lee Frisari,其變化多端的鼓擊無疑令到MEN的Electro-Pop / Electro-Punk為生色不少。當晚友人與我才笑言這位很棒鼓手的樣子有點似Harry Potter的「榮恩」,誰不知翌日Untitled的同事卻告訴我,Lee Frisari原來是女人。
離去前買了MEN的最三曲EP作品《Next》,限量200張的CDR,我的編號是87。在今晚的《Bubblewrap presents. Andrew Hung (Fuck Buttons)》派對上,我會於DJ Set裡播當中的一曲〈Make Him Pay〉。

2012年3月3日星期六

Bubblewrap presents. Andrew Hung (Fuck Buttons) DJ set

下星期五(3月9日),英國Bristol電氣Psychedelic Drone / Noisenik二人樂團Fuck Buttons的華人成員Andrew Hung,將會來港在中環Basement舉行為他的DJ Gig,由Bubblewrap主辦。而我在當晚將會為他擔任Supporting DJ——這也是我繼三個月前的《Clockenflap》之後,另一次DJ Set演出。 
說來我與Andrew亦蠻有緣分。2009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雙妹嘜組合Telepathe在中環Grappa's Cellar舉行聖誕音樂會,便讓我巧遇上來低調地探班的他,並得悉他的屋企人是居於香港、他識少少廣東話。雖然當晚在場內並沒有太多人知道這位華人面孔的男子,原來是Fuck Buttons的一員。

2012年3月2日星期五

The Ting Tings:雜燴丁丁

在我心目中,由Katie White和Jules De Martino所組成的英國曼城二人樂隊The Ting Tings並不是另一「潮團」那麼簡單,即使他們的〈That's Not My Name〉、〈Shut Up And Let Me Go〉、〈Great DJ〉如果成為大熱作,這些青春無敵的Electro-Punk歌曲又如果有著搶耳甚至帶點Bubblegum的調子,但在骨子裡我仍看到他們的獨立搖滾態度。正如曾在2009年2月來港於九展Star Hall舉行其《Let’s Party With The Ting Tings》音樂會的他們,迄今仍堅持只以二人樂隊的姿態作演出。如今再聽到他們的第二張專輯《Sounds from Nowheresville》,背後亦有一個The Ting Tings的音樂態度故事。 
事情是這樣:2010年Katie和Jules來到德國柏林灌錄The Ting Tings繼首張專輯《We Started Nothing》後再下一城的新作,原意是以吸納柏林當地的Electro氣息,可惜事與願違,他們覺得打造出來的歌曲活像那些Radio-Friendly的Euro-Pop之音,即使那時已版了單曲〈Hands〉,但他們還是拒絕出版這張已完成的專輯。然後他們轉到英國及西班牙繼續創作與灌錄歌曲,也是何解《Sounds from Nowheresville》跟《We Started Nothing》足足相隔了四載。
不甘做出大路Euro-Pop,《Sounds from Nowheresville》是一張The Ting Tings特意打造出的多元化唱片。先行單曲〈Hang It Up〉在兩個Chord結他Riff下是介乎Beastie Boys與Le Tigre之間的Rap-Rock / Dance-Punk歌曲,另一單曲〈Silence〉聽來是懾人心魄的Synth-Pop曲目,有如O.M.D.的電音肌理與接近〈Maid of Orleans〉那種暗湧。兩首主打作都來得截然不同。

這專輯還有幾多元化呢?〈Back It Back〉是漸漸築起巨大結他音牆的Garage Rock,〈Guggenheim〉把像60年代The Shangri-Las式Spoken-Word流行曲配以Punky的Chorus,〈Soul Killing〉大玩型格的Reggae / Ska,〈One By One〉的性感Electro-Pop,〈Day to Day〉是深受TLC影響的R&B,〈Help〉的Folk-Rock,到最後〈In Your Life〉是一首在大提琴伴奏下泛著電影感的慘白苦澀Ballad。二人就是要這張專輯來得活像雜錦唱片般,可是整張專輯卻弄得披頭散尾、東拉西扯地混雜而來——這反而叫我好想聽聽他們那張胎死腹中的Electro-Pop / Euro-Pop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