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David Lynch:仲夏迷離夜之夢

由「大師級導演」而搖身一變成為「新晉唱作歌手」,別以美國傳奇性老牌導演David Lynch在2011年秋天破天荒地出版了唱作歌手姿態的首張個人專輯《Crazy Clown Time》,那只是他一時興之所致、閒來沒有開戲而灌錄出來。想不到相隔不夠兩年,Lynch在樂壇上實行再下城,現年67歲的他緊接帶來其第二張專輯《The Big Dream》。 
看來自2006年的《Inland Empire》之後便一直便沒有開拍電影長片的Lynch,他真的有意專注在音樂方面發展,把他近年的創作思維意念,譜寫成一首首他的Modern Blues歌曲;他的簽名式迷離詭異「連治主義」(Lynchian)色調,也從電影而拓展到其歌曲當中表現出來。

在其乾澀唱腔與藍調底蘊下,要形容David Lynch的個人歌曲,那一如其電影般瀰漫著幽暗而撲朔迷離之氛圍。前作《Crazy Clown Time》樹立起他跨越電幻流行樂到電影感藍調的「摩登藍調」歌路,當中的藍調結他演奏全是出自Lynch手筆。第二張專輯《The Big Dream》聽來仍是《Crazy Clown Time》的延續,仍是他與製作人兼錄音師Dean Hurley在其Asymmetrical錄音室合灌之成果,同樣差不多是簡約地由他和Dean所包辦,只有一位客席結他手Riley Lynch而已——Riley即是他的兒子,也出版過個人唱片。 
歌曲繼續建基於Modern Blues之基調,Cult味盎然。主題曲〈The Big Dream〉好比妖夜怪物版的Portishead歌曲。半吟半唱的〈Star Dream Girls〉聽來好比Tom Waits的後現代崩壞藍調歌曲,而Lynch用上「伯父」聲唱出的〈Sun Can’t Be Seen No More〉倍覺耐人尋味、怪裡怪氣——總覺得劉以達可以重唱此曲;〈Say It〉好比在黑暗公路上奏出的摩登藍調搖滾,〈Are You Sure〉是他的幽美Dream-Pop。而改編自Bob Dylan之1964年作品的〈Ballad of Hollis Brown〉更來得靡爛不已。

 〈Last Call〉和〈Wishin’ Well〉都是今次以Electro曲風作主導的電幻歌曲,只是Lynch再沒有如〈Good Day Today〉般採用Vocoder作主唱。

從Julee Cruise到Jocelyn Montgomery(前Miranda Sex Garden),Lynch對女聲主唱都情有所鍾。《Crazy Clown Time》有美國獨立搖滾名團Yeah Yeah Yeahs女將Karen O客串演繹了Gothic味十足的〈Pinky’s Dream〉,而今次《The Big Dream》則有瑞典唱作Post-Pop女歌手Lykke Li獻聲演繹了〈I’m Waiting Here〉這首淒美飄逸、更接近「連治系」風骨的歌曲,以作為《The Big Dream》的Bonus曲目——歌曲由Lynch執導的MV,也重現《Lost Highway》、《The Straight Story》的「路直路彎」公路電影手法。也誠然,整張專輯都聽著Lynch那把乾澀的主唱,就像黑夜裡的漫長公路旅程,某程度上是有點納悶——或許亦是一種荒誕不經之感。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Thundercat:電幻爵士霹靂貓

本名Stephen Bruner的Thundercat是來自美國加州洛杉磯的低音結他高手,其演奏間有著令人驚豔的濃烈爵士風骨。在他的音樂履歷裡,那可以找到曾任Thrash Rock樂隊Suicidal Tendencies成員、為R&B女伶Erykah Badu任伴奏樂師、為好友Electronic Jazz製作人Flying Lotus客串,跨越不同的流派。作為Flying Lotus的洛杉磯廠牌Brainfeeder旗下一員,Thundercat亦有發表他的個人專輯。
Thundercat不獨是一位低音結他手、音樂製作人,也是唱作歌手,帶來當然是以貝斯主導的歌曲。2011年出版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The Golden Age of Apocalypse》,兩年後帶來第二張個人專輯,名字也是喚作《Apocalypse》,看來 Thundercat對「啟示錄」之命題乃情有所鍾。
有著出類拔萃的高超演奏造詣,但Thundercat並傳統的低音結他手,他要把低音結他音樂帶到去數碼電音紀元,而又能彰顯著黑人音樂的風骨。分別由Flying Lotus及Mono/Poly這兩位電音製作人為Thundercat聯袂製作,所以在曲風上也傾向Jazztronica路線,但今次《Apocalypse》卻比前作為有更多歌曲作品。而Thundercat所寫出與唱出的歌曲,都是Soulful到不得了。

專輯以〈Tenfold〉這首Space-Soul-Jazz歌曲揭開序幕,未段又加入了電結他獨奏。〈Heartbreaks + Setbacks〉在R&B Hip Hop節拍下的連綿Bassline、太空Synth演奏、藝術搖滾結他Drone,是他別樹一幟地把電音/爵士/騷靈/搖滾共冶一爐。 

《Apocalypse》裡不僅只有〈The Life Aquatic〉這樣的Electronic-Jazz樂章,Thundercat也帶來了很多美妙的歌曲。〈Special Stage〉是IDM電音與浮華爵士風 下的Pop Soul樂曲,〈Tron Song〉美麗得飄飄然的Soul-Jazz / Smooth Soul Ballad境界,〈Oh Sheit It's X〉更儼如回到80年代的Boogie Funk好時光Party Tune流行曲。 

但Thundercat之有趣,是他總是來得有點怪誕不經的元素。〈Seven〉本是2-Step節拍、Fender Rhodes琴音、連綿貝斯的樂曲,但未段來一段有如電台Jingle歌曲的演唱,感覺即馬上Frank Zappa起來。意境溫婉而迷濛的〈Evangelion〉,感覺乃好比Robert Wyatt的Prog Rock Ballad。而〈Lotus And The Jondy〉裡更絕對能把Thundercat的打真軍Jazz Fusion / Free-Jazz功架表露無遺,其爵士低音結他每每是太無懈可擊吧。

碟末的〈Message For Austin/Praise The Lord/Enter The Void〉是由電影感弦樂伴奏下的偉大騷靈歌曲而演變成有如Steve Reich的簡約主義敲擊樂章,而〈Message For Austin〉裡的Austin,那是曾與Thundercat合作、在去年底逝世、年僅二十二歲的爵士琴手Austin Peralta致敬。

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Late Night Series vol.2: Midnight in a Perfect World

Late Night Series: Everything Merges With The Night》這個深夜音樂系列之選是我第二個在Spotify上選輯的Mixtape,其實在不久之後我已開始構思第二集《Late Night Series vol.2: Midnight in a Perfect World》,也曾放過上Facebook作測試而開始有「粉絲」Follow。但遲遲仍未正式發表,因為那就像要一臉認真地製作Mixtape般,我試圖編排出最好的流程出來,要有起承轉合、要有驚喜位。所以在個多月來都把歌單作加加減減,反反覆覆作聆聽,彷彿一直仍未完成。但何以現在又終結可以立下決心公諸於世呢?因為我又心思思想輯第三集了。
 《Late Night Series vol.2: Midnight in a Perfect World》是取名自DJ Shadow的1996年單曲〈Midnight in a Perfect World〉。有別於上次《Late Night Series:Everything Merges With The Night》刻意做出夜闌人靜「無節拍」之選,今次加入了不少緩緩節拍的曲目,情感跌盪起伏較大。當中有Brian Eno、This Mortal Coil、DJ Shadow、Gotan Project、Peace Orchestra、Ultra Vivid Scene、Zbigniew Preisner、The Blue Nile、The Associates、Lush、達明一派、Tortoise、Robert Wyatt、The Style Council、Pink Floyd、Chet Baker、Philip Glass、The Velvet Underground、Ben Watt、Anthony Phillips、Hans-Joachim Roedelius、坂本龍一、Bill Evans、Kate St John、Primal Scream、Daft Punk、Daryl Hall & John Oates、Lambchop、Labradford、Jon Hassell & Brian Eno、Doves、Xmal Deutschland、Karl Hyde、Tom Waits等名字縈繞心頭的夜憩幽美樂曲。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Editors:編輯你的愛

來自英國伯明翰的Editors是2000年世代的「Post-Punk復興」樂隊之一,初崛起時取得所謂「新Joy Division」之美譽,過去曾在英國排行榜上創下擁有一張季軍專輯、兩張冠軍專輯之佳績,自八年前出道以來一直保持著炙手可熱的姿態。2013年Editors歸來,樂隊已由本來的四人陣容而改組成五人樂隊,正式進入了他們的「新Editors」時代。
而對Editors來說,其第四張專輯《The Weight of Your Love》的另一新開始意義,是樂隊已由自出道以來一直所屬的Kitchenware Records,而轉投到獨立大廠PIAS旗下。

2009年的前作專輯《In This Light and on This Evening》在Flood(Depeche Mode / The Smashing Pumpkins)監製下,投向以Synth作主導的電氣化Post-Punk樂風,是相當之不俗的改變。經過這張冠軍專輯之後,Editors在2011年重返錄音室籌備樂隊的第四張專輯,並再次找來Flood擔任唱片監製,以延續前作的電氣化取向。可是經過一輪綵排後,靈魂人物Tom Smith、低音結他手Russell Leetch和鼓手Ed Lay都對出來的東西感到不滿意,而三人銳意換上的新取向卻又得不到結他手Christopher Urbanowicz之認同,彼此在創作上出現了分歧。結果Chris乃選擇退出Editors。 
然後,Tom與Russell及Ed繼續上路——先是找來前英國新特蘭樂隊Yourcodenameis:milo結他手Justin Lockey加入,再引進來自Airship的鍵琴兼結他手Elliott Williams,好讓Editors擴張成為五人樂團。而且他們亦要換換環境,把樂隊改組後的新專輯《The Weight of Your Love》帶到去美國納什維爾的Blackbird錄音室收錄,由曾為Tom Waits、Norah Jones、Kings of Leon操刀的Jacquire King監製,取代了原定的Flood。所以新作亦彰顯出Editors今次的Americana音樂取向,流露出他們對R.E.M.與Arcade Fire等美國樂隊的喜好,試圖捕捉一種美國搖滾風。

Tom表示,《The Weight of Your Love》裡的作品比以往為來得直截了當;而他們就以Scott Litt監製時的R.E.M.作借鏡,讓大部分歌曲以現場演奏形式收錄。 

先行單曲〈A Ton of Love〉的搖滾激情,來得從前那些試圖走向「U2化」的樂隊,聽來已是不一樣的Editors,莫非昔日的「新Joy Division」想變成「新U2」?由弦樂帶出的懾人心魄新單曲〈The Weight〉,在蒼白的音樂色調奏出了美國公路電影的氛圍。但Editors又並非要怎樣洗心革面而來,Justin第一首參與的樂曲〈Sugar〉仍可聽到他們師承自Echo & The Bunnymen的Post-Punk低調氣息、〈Hyena〉是明快而直接的Post-Punk歌曲、〈Two Hearted Spider〉裡Ed奏出扣人心弦的中板Post-Punk節奏,大家於他們身上仍不難找到其後朋克基因。 

另一方面,伴以Acoustic結他而來的〈The Phone Book〉便真的宛如R.E.M.的歌曲了。〈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這首縈繞心頭傷感Ballad裡Tom美麗的Soulful假音演繹不失為其新嘗試。今次Editors的歌曲動用了不少弦樂與銅管樂伴奏,如〈Nothing〉更由電影《Black Swan》的配樂作曲家Clint Mansell(有幾多人仍記得他是Pop Will Eat Itself 的主唱呢?),編寫電影感大型弦樂。似乎Editors也有意朝往「偉大樂隊」的方向進發。

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Pet Shop Boys:來電顯示.舞吧!舞吧!舞吧!

Pet Shop Boys在2013年帶來的第十二張專輯《Electric》,背後有兩個重大之意義。1. 這是他們脫離合作無間的EMI集團旗下Parlophone廠牌後,首張由二人之自家廠牌x2出版(讀作”Times two”)、Kobalt Label Services發行的專輯;2. 今次他們實行全然重投電子舞曲路線,沒有任何Ballad歌曲,昂然回歸舞池。 
2006年的《Fundamental》與2009年《Yes》的出現,皆公認為PSB的回勇之作。可是到了去年發表的前作《Elysium》,即使他們是試圖做出如1990年《Behaviour》般全以中慢歌曲為主導的專輯,可是卻失手了,感覺只見老氣橫秋、聲音溫溫吞吞,顯然Andrew Dawson這位跟Kanya West合作多時的美國製作人並不適合PSB,從而又把他們的評價拉低了。今次《Electric》換上由Stuart Price擔綱唱片監製,已是一個好兆頭。果然,曾為Madonna、Kylie Minogue、Scissor Sisters、The Killers操刀製作的他,真的能讓PSB帶來渙然一新之感覺。現年59歲的Neil Tennant和54歲的Chris Lowe,一下子也顯多麼的年青。
在轉戰幕後之前,當年化名 Jacques Lu Cont的Stuart Price是電子舞曲界出身,曾以Les Rythmes Digitales這個Electro / House單位名義在Wall of Sound廠牌旗下出版唱片,又組成過Electro-Pop樂隊Zoot Woman。如今PSB要重返電子舞曲快歌姿態,找來他擔綱《Electric》的唱片監製絕對是明智之舉,樂迷也大表聽得大呼暢快不已。 

別忘記,最早期的Pet Shop Boys是由美國紐約市著名Electro-Disco / Hi-NRG製作人Bobby O監製,他們的音樂生涯那是從電子舞曲體系作開始、壓根兒有著跳舞音樂的根。
回歸舞池,今次《Electric》的先行單曲〈Axis〉是首師承自Italo-Disco薰陶的歐陸化Electro-Disco-Techno樂曲來,也是PSB歷年來第一首純音樂單曲,可謂是他們出道二十九年史無前例的一次。新單曲〈Vocal〉更以Rave-Pop的姿態而來,歌曲的MV也是剪輯舊日Rave Party的花絮而成,但在Neil夫子之道唱出” I like the people / I like the song / This is my kind of music / They play it all night long / I like the singer / He’s lonely and strange / Every track has a vocal / And that makes a change”下,卻讓這首有著他們擅長的夜生活城市風色之舞曲彰顯出其感性的一面。

由鏗鏘琴音帶出的〈Shouting in the Evening〉全然讓大家回到瘋狂的Techno Rave年代,聽得不禁Hand-in-the-air起來。〈Bolshy〉的流暢Balearic曲風乃甚有歐陸舞曲的感覺,還要祭出Acidic電聲。〈Fluorescent〉是多麼酷極了的冷冷歐陸Electro電音,無論是其Bassline與Synth Riff,都令大家拿來與Visage的新浪漫金曲作〈Fade to Grey〉相提並論。由有如Deep House作品般夢幻前奏帶出的的〈Inside a Dream〉,在Bassline主導下是Robot-Pop與Techno-Pop的合體。 

取材自英國作家David Lodge之1988年小說《Nice Work》的〈Love Is a Bourgeois Bourgeois〉(「愛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建造」實在是太棒的歌名——也很Pet Shop Boys),這首耳感流麗Techno-Pop歌曲的重點Sample了英國作曲家Michael Nyman樂曲〈Chasing Sheep is the Best Left to Shepherds〉(來自Peter Greenaway的1982年電影《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配樂),Techno跟古典通婚,當那演奏自Michael Nyman的Synth Riff以及Choir人聲之加入,那份蕩氣迴腸更來得有如當年他們重玩Village People的〈Go West〉般。而〈Thursday〉有Chris的說、Neil的唱,再加上英國唱說人Example客串Rappin’,可謂好比〈West End Girls〉遇上〈Paninaro〉那樣。 

《Electric》裡有一首改編歌,那是重新闡釋Bruce Sprinsteen來自其2007年專輯《Magic》的反戰歌曲〈The Last to Die〉,由激昂搖滾而變成了Four-on-the-floor的Electro-Pop舞曲。過去PSB不但曾翻玩過〈Always on My Mind〉、〈Go West〉,也改編過U2的〈Where the Streets Have No Name〉,他們重玩搖滾歌曲,總能不落俗套。

2013年7月7日星期日

The Best of Motorik Beats @ Spotify

英國前衛音樂教父Brian Eno曾表示過:「在70年代有三種重大的節拍——Fela Kuti的Afrobeat、James Brown的Funk以及Klaus Dinger的Neu! Beat。」Klaus Dinger (1946 –2008),為70年代德國Krautrock名團Neu!的已故鼓手,而Eno所指的Neu! Beat,正是日後所謂的Motorik節拍——即一種4 / 4的固定低音(Ostinato)節奏,來得有如摩托運作般重復性(Repetitive)、感覺有如在高速公路上馳騁的節拍。 
我對Motorik Beats情有獨鍾,那壓根兒是關乎我是德國Krautrock的愛好者。畢竟Motorik Beats是由Neu!所發揚光大。
心血來潮在Spotify上選輯了《The Best of Motorik Beats》這個Mixtape出來,帶來全是以Motorik Beats驅動、跨越新舊時代的曲目——有鼻祖先鋒、也有近代的倣效者。當中結集了Kraftwerk、Neu!、Harmonia、Can、The Velvet Underground、David Bowie、Iggy Pop、Peaches、Fujiya & Miyagi、Holy Fuck、The Horrors、Editors、Echoboy、Toy、LCD Soundsystem、Air、The American Analog Set、Portishead、Freeland、The Humans League、Paul Weller、Graham Coxon、Broadcast、Stereolab、Electrelane、The Strokes、Field Music、Sonic Youth、Public Image Limited和Primal Scream等等名字;由Kraftwerk的〈Autobahn〉展開這段Motorik Beats公路馳騁旅程,以Primal Scream的〈Autobahn 66〉作結,來個首尾呼應。日後還會陸陸續續再加歌曲。 我發覺這個《The Best of Motorik Beats》合輯Playlist除了宜作駕車/乘車時外,在爽朗節奏下,做家居清潔時聽也相當不錯呢。

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Boards of Canada:後末日美學

睽違多時,蘇格蘭愛丁堡電音組合Boards Of Canada終告發表了繼2005年前作《The Campfire Headphase》之後的全新專輯《Tomorrow’s Harvest》。跟Daft Punk的《Random Access Memories》一樣,同是足足八年來之回歸專輯、同樣叫樂迷為之引頸以待。分別在於Boards of Canada自2006年的《Trans Canada Highway》EP後不但進入停產狀態,而且消聲匿跡,曾令人懷疑行事作風低調的Mike Sandison和Marcus Eoin兄弟是否已不張揚地讓Boards of Canada告一段落。 
在1998至2005年的七個年頭間,Boards of Canada只有出版過三張官方專輯,而被視為慢工出細貨的完美主義電音組合。因為二人要「歇息一番、花些時間作旅遊」,所以便把Boards of Canada停下來,結果其第四張專輯《Tomorrow’s Harvest》才要千呼萬喚下出來。期間Mike和Marcus擴張他們位於愛丁堡西南部Pentland Hills附近的Hexagon Sun錄音室、購置Vintage器材,雖然他們早已為新作動工,但還是要到了2012年方投入製作新專輯。
《Tomorrow’s Harvest》之名字是取材自一齣關於北美洲氣候變化與作物歉收的1977年電影《Deadly Harvest》,而唱片封面那幅取自Alameda Naval Air Station的三藩市城市空中輪廓線照片,但在鏡頭下卻儼如「鬼魅都市」般的不詳感覺。在「末日後幻想」的主題下,Boards Of Canada仍是帶來美化與深化的Ambient / IDM / Downtempo電音、仍是勾勒出一種蒼白與破落的電音氛圍,然而今次全然是屬於一片末世意象——呈現著現今我們所面對全球暖化效應下所對未來世界的悲情幻想,聽到是他們所演繹出的末日後風景。

專輯由〈Gemini〉這首電影感十足的樂曲揭開序幕,祭出好比70年代Synthesizer Music的未來主義意境。在逃離城市下的環境進行製作,同是泛著夢幻而不真實的電影感,同是大量應用他們花了不少時間搜羅回來的古老電子合成器、音效器以及種種硬件,不過這次二人乃試圖減低鼓機與採樣器的運用,而是多用上活生生的鼓擊與敲擊樂以作為節奏的編制。所以在《Tomorrow’s Harvest》的樂曲,亦更呈上世紀70年代前衛電子音樂的豐厚質感,如〈Collapse〉、〈White Cyclosa〉便好比德國電子先鋒樂團Tangerine Dream的作品,尤其是那種Sequence電子肌理,而〈New Seeds〉亦猶如昔日的歐陸派前衞電子音樂。

〈Jacquard Causeway〉與〈Palace Posy〉都好比同屬Warp Records旗下師兄Plaid的美化IDM / Downtempo樂曲;短短的〈Telepath〉在Ambient氛圍的緩緩Vocoder獨白下,好比Brian Eno遇上了Kraftwerk;而〈Nothing is Real〉亦猶如Harold Budd 的Ambient鋼琴配以Broken Beat而來。 

主打單曲〈Reach for the Dead〉是來得多麼的冷峻、荒涼而懾人心魄,每下鼓點都猶如踏著沉重的步伐,然後再給一股溫暖溶化而泛出光明。而無論是冷酷Downtempo節拍與流麗Synth韻律交織出夢幻世界的〈Cold Earth〉、泛著悲情而陰鬱氛圍的〈Sick Times〉、日落意境的無節拍Ambient曲目〈Sundown〉、有著直敲心房節拍的IDM作品〈Come To Dust〉等樂曲,在名字上已回應了末日後幻想之主題。即使意境是來得怎麼荒涼與慘白,但Boards Of Canada的電音樂曲仍屬多麼的美感洋溢。正如〈Semena Mertvykh〉在深邃的異色下,那仍是多麼美麗——是末世重生之美。

2013年7月1日星期一

Sigur Rós:冰島歷險樂園

去年冰島雷克雅未克Post-Rock樂隊Sigur Rós在他們的《Valtari》專輯面世後不久,未幾即傳來鍵琴手Kjartan Sveinsson退出巡演的消息,然後亦證實他已正式離隊。一下子,讓Sigur Rós變成了剩下Jón Thór Birgisson、Georg Hólm和Orri Páll Dýrason的三人樂隊陣營,決定放棄鍵琴手這個崗位。沒有找來新成員加入,也沒有躊躇如何建立樂隊改組後的音樂取向。反之在舉行巡演之同時,卻因利乘便改組三人樂隊姿態灌錄了樂隊繼《Valtari》後之全新專輯《Kveikur》。 
《Kveikur》之重點,並不獨是Sigur Ros自1999年以降的四人樂團陣容亦不復再,從而回復到他們在1997年灌錄首張專輯《Vox》時的結他/低音結他/鼓的鐵三角隊型(但當時的鼓手仍是原裝成員Ágúst Ævar Gunnarsson),更最重要是這次Sigur Rós的音樂竟可以來得那麼「地動山搖」——沒錯,我從沒有想過我可以用上「地動山搖」來形容他們的聲音。
作為Sigur Rós久休後四年來的回歸作《Valtari》,在緩緩的曲子間所交織著氛圍化的電音與弦樂下,是歷年來他們最為深邃內斂、靜態孤高專輯,甚至有不少歌曲都是處於「無鼓狀態」。但一年後轉投獨立名廠XL Recordings出的《Kveikur》,他們又可以製造出多麼蕩氣迴腸的歌曲出來,處處彰顯出樂隊的扣人心弦與緊湊張力,以及悅耳的曲子。如果說以往Sigur Ros的聲音都是猶如為畫面美不勝收奇麗的地理頻道節目之大自然景象帶來的緩緩配樂,那麼今次《Kveikur》便是拍攝大自然之震撼的地理歷險頻道紀錄片配樂。

蓋著這個異常黑暗神秘的唱片封面,在聽到《Kveikur》之前,對今次Sigur Rós的音樂取向已做好了心理準備。七分多鐘專輯開場曲兼最早發表的〈Brennisteinn〉已可以叫人體驗到他們的山雨欲來之勢,即使Jónsi的主唱仍是如斯的幽美動人,但亮點是Georg一手如雷貫耳的Distorted巨大低音結他,仿如風起雲湧,再推至明快的段落;之前在5月21日看他們在AsiaWorld Expo Hall 8的演出時,更先體驗到此曲現場版的超感官震撼。主題曲〈Kveikur〉的扣人心弦也是毋庸置疑,在Orri的霸氣重型鼓擊之驅動下,聽到是大刀闊斧起來的Sigur Rós。 

另一主打作〈Isjaki〉以及〈Stormur〉是他們今次的後搖滾流行曲,但比2008年專輯《Með suð í eyrum við Spilum Endalaust》時為更懾人。〈Yfirborð〉仿如漸漸帶你翱翔在空中,但不是藍天白雲背景,而是歷險於魔幻世界。 由銅鑼敲擊帶出的〈Hrafntinna〉,正讓Sigur Rós的聲音沾染上相當東方/亞洲音樂氣息,但Jónsi的歌聲卻舊有著如天使般的光環。

碟末由鋼琴帶出的〈Var〉是今次最接近《Valtari》時聲音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