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產電音起家的英國Warp Records再有獨立樂團被羅致旗下,他們是由Eleanore Everdell和Jason Friedman所組成的女男二人組The Hundred In The Hands。毋庸置疑,紐約市的Brooklyn區已成為了現今當地獨立音樂的心藏地帶,而The Hundred In The Hands正是現今的另一布魯克林樂團。
所以The Hundred In The Hands的首張同名專輯《The Hundred In The Hands》,也是跨越紐約市與倫敦的製作,為他們助陣的製作人既有倫敦的Richard X,亦有紐約的Eric Broucek(DFA)。
首張單曲兼成名作〈Dressed In Dresden〉是搶耳而Upbeat的Dance-Punk歌曲,更加Groovy的Disco-Punk有〈Last City〉。即將會發表成單曲的〈Commotion〉,無論是Jason一手迷幻而尖刺的結他抑或Eleanore妖魅的主唱,感覺都是很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而〈Lovesick (Once Again)〉是帶著Dub樂底蘊的Post-Punk曲目;表現最狂放是大搖大滾Garage Rock起來的〈Gold Blood〉,但亦不乏Richard X的電氣化製作。
然而細聽《The Hundred In The Hands》,你可以發覺他們並不是另一隊以青春無敵為賣點的Dance-Punk樂隊,更不是另一首Sleigh Bells,反之The Hundred In The Hands卻有其冷靜而內斂的一面。專輯開場曲〈Young Aren't Young〉是一首在Euro-Disco電子Sequence下的幽美浪漫Art-Pop歌曲,Eleanore清雅的歌聲宛如Suzanne Vega。另一單曲〈Pigeons〉在New Wave的曲式下卻不難聽到其憂傷情感(喜愛其醉到嘔火花的MV)。Glitch碎拍、Synth-Riff、Dream-Pop式結他加起來,〈Killing It〉是來得如斯迷濛淒美;〈This Day Is Made〉屬於Synth-Based的Dream-Pop之作,而碟末的〈The Beach〉便豈容我用上Cocteau Twins來作相提並論。
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
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
白目:目眩神迷
認識到台灣的The White Eyes白目樂隊,是兩年前的11月我應邀到台北看英國列斯市樂隊The Music的音樂會(仍記那個場地喚作Y17),而白目便是The Music的暖場樂團。當晚高小糕等人的演出無疑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隊甚壓場的樂隊;那年他們才出版了其處女作《Get My Body If You Want It》EP。一個月後,白目仝人來港看Kraftwerk的音樂會,我又在AsiaWorld Expo踫到他們,此行他們亦順道在香港舉行了兩場演出。
上個月底白目發表了他們的首張官方專輯《Kiss Your Eyes》,隨即舉行大中華巡演。原定上星期五10月22日由Rock Motel主辦下,他們在西灣河蒲吧演出一場,但颱風鮎魚以Media Hype的姿態襲港,演出前一晚主辦單位因為擔心翌日會掛八號風球而決定把音樂會延期。最終鮎魚沒有在香港掛上八號風球,而白目也沒有來到香港。
看不到白目在香港的演出,卻聽到他們的《Kiss Your Eyes》專輯。《Kiss Your Eyes》遠赴北京灌錄,並帶到紐約由Greg Calbi(Sonic Youth / Pavement / Interpol / MGMT)在Sterling Sound Studio進行Mastering,莫非白目試圖要吸納著紐約與北京獨立搖滾的氣息而來?
白目已不再是「台版Yeah Yeah Yeahs」,主題曲與主打作〈Kiss Your Eyes〉是一首既黑暗又Groovy的Dance-Punk,范仲瑜高壓的Bassline猶如Primal Scream在《XTRMNTR》時期的聲音。再由高壓Bassline與電聲帶出的〈青春淫靡〉在大唱"Do you want a party party / Do you wanna yeah yeah yeah"下,亦是一首Upbeat的Dance-Punk歌曲。
唱道"I am your hardcore porn star"的〈Hardcore Porn Star〉重投白目的狂野躁動的Garage Rock姿態,〈My Bloody Dream〉(原是收錄在《I'm Murmruing》EP內的一曲)聽似是他們的另一首Garage Rock歌曲但七分鐘長的此曲卻愈玩愈沉溺迷魂。重灌《Get My Body If You Want It》時的〈自戀人格異常〉繼續Psychobilly但少了點骯髒而多了一份魅惑。
比起過去的演繹,現在高小糕的歌聲乃添上了一份Dream-Pop般的幽美,如由Post-Punk式Bassline帶出的〈比多更多〉、另一重灌自《Get My Body If You Want It》的作品〈多美好的人生〉、〈All The Things〉,她的歌聲是來得如斯溫婉而細水長流。〈愛傷害〉的鼓擊、Bassline以及Synth演奏,加起來實在New Order到不得了啊!但鐵樂貓的結他一出卻又為歌曲換上美國東岸式Indie-Rock味道。
而自目的香港音樂會,已定於押後到12月11日在同一地點舉行。
上個月底白目發表了他們的首張官方專輯《Kiss Your Eyes》,隨即舉行大中華巡演。原定上星期五10月22日由Rock Motel主辦下,他們在西灣河蒲吧演出一場,但颱風鮎魚以Media Hype的姿態襲港,演出前一晚主辦單位因為擔心翌日會掛八號風球而決定把音樂會延期。最終鮎魚沒有在香港掛上八號風球,而白目也沒有來到香港。
看不到白目在香港的演出,卻聽到他們的《Kiss Your Eyes》專輯。《Kiss Your Eyes》遠赴北京灌錄,並帶到紐約由Greg Calbi(Sonic Youth / Pavement / Interpol / MGMT)在Sterling Sound Studio進行Mastering,莫非白目試圖要吸納著紐約與北京獨立搖滾的氣息而來?
白目已不再是「台版Yeah Yeah Yeahs」,主題曲與主打作〈Kiss Your Eyes〉是一首既黑暗又Groovy的Dance-Punk,范仲瑜高壓的Bassline猶如Primal Scream在《XTRMNTR》時期的聲音。再由高壓Bassline與電聲帶出的〈青春淫靡〉在大唱"Do you want a party party / Do you wanna yeah yeah yeah"下,亦是一首Upbeat的Dance-Punk歌曲。
唱道"I am your hardcore porn star"的〈Hardcore Porn Star〉重投白目的狂野躁動的Garage Rock姿態,〈My Bloody Dream〉(原是收錄在《I'm Murmruing》EP內的一曲)聽似是他們的另一首Garage Rock歌曲但七分鐘長的此曲卻愈玩愈沉溺迷魂。重灌《Get My Body If You Want It》時的〈自戀人格異常〉繼續Psychobilly但少了點骯髒而多了一份魅惑。
比起過去的演繹,現在高小糕的歌聲乃添上了一份Dream-Pop般的幽美,如由Post-Punk式Bassline帶出的〈比多更多〉、另一重灌自《Get My Body If You Want It》的作品〈多美好的人生〉、〈All The Things〉,她的歌聲是來得如斯溫婉而細水長流。〈愛傷害〉的鼓擊、Bassline以及Synth演奏,加起來實在New Order到不得了啊!但鐵樂貓的結他一出卻又為歌曲換上美國東岸式Indie-Rock味道。
而自目的香港音樂會,已定於押後到12月11日在同一地點舉行。
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再戰羗山靈會山
去年9月曾走過觀音山→羗山→靈會山→萬丈布→大澳的十一公里鳳凰徑路線(以靈會山為最高峰),但當天低估了天氣的翳熱程度,險些兒缺水中暑倒斃山頭,尾段又走錯了路,誠然我是有點心有餘悸。然而我卻又對這幾個山巒起伏、連綿不絕的綠油油山頭與隱世的山徑為之回味不已,好想再在這裡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但一定等天氣夠清涼的時候。結果還是要在超過一年之後,我終於在昨天再戰靈會山。
所以今次我絕對有準而戰,食水充裕,而且昨天天氣亦相當之清爽,沿途清風徐來,臉上汗水即乾,連抹汗毛巾也毋須上場。不過我所朝往的西北方向煙霞頗嚴重,加上日落得早,所以拍出來的照片有不少都顯得灰蒙蒙的。
從深屈道口對面的鳳凰徑入口出發,即一口氣先登上了觀音山。
眼前是接著要翻來覆去地走呀走的一波又一波山頭。
身後是藍天。
登上羗山去,全程最吃力是上羗山的第一個山頭。
俯望石壁水塘。
羗山主峰。
所以今次我絕對有準而戰,食水充裕,而且昨天天氣亦相當之清爽,沿途清風徐來,臉上汗水即乾,連抹汗毛巾也毋須上場。不過我所朝往的西北方向煙霞頗嚴重,加上日落得早,所以拍出來的照片有不少都顯得灰蒙蒙的。
從深屈道口對面的鳳凰徑入口出發,即一口氣先登上了觀音山。
眼前是接著要翻來覆去地走呀走的一波又一波山頭。
身後是藍天。
登上羗山去,全程最吃力是上羗山的第一個山頭。
俯望石壁水塘。
羗山主峰。
走過一個又一個的山頭,朝往靈會山進發。
靈會山上的牛牛,好乖,會讓路比我走過。
上到靈會山主峰了。
山上一面藍天白雲、一面灰蒙蒙。
從靈會山主峰落山的羊腸小徑。
水澇漕下的小橋(我喜歡小橋)。為了走這條小橋,不惜兜路落山又上山。
萬丈布營地。
荒廢了的龍仔悟園。這個地方絕對值得拿來「活化」。
落大澳的分岔路,上次便衰了在這裡。落大澳正確是要走黃色行山徑路牌指向左手邊的小徑,但我上次卻眼大睇過龍跟了右手邊落大澳道的水泥路走,問題是那個大澳道的出口跟大澳相隔甚遠,乘車也要行駛幾分鐘。今次走啱了,果然爽得多。
這條落山路非常陡斜,即使我「之字腳」行走也好有衝落山之感。
看到大澳了。
今次天氣涼爽,加上熟了路程,上次全程行了約四個半小時(也是行山書所列出的行程時間),今次三小時十五分鐘便完成,好像賺了啊。
靈會山上的牛牛,好乖,會讓路比我走過。
上到靈會山主峰了。
山上一面藍天白雲、一面灰蒙蒙。
從靈會山主峰落山的羊腸小徑。
水澇漕下的小橋(我喜歡小橋)。為了走這條小橋,不惜兜路落山又上山。
萬丈布營地。
荒廢了的龍仔悟園。這個地方絕對值得拿來「活化」。
落大澳的分岔路,上次便衰了在這裡。落大澳正確是要走黃色行山徑路牌指向左手邊的小徑,但我上次卻眼大睇過龍跟了右手邊落大澳道的水泥路走,問題是那個大澳道的出口跟大澳相隔甚遠,乘車也要行駛幾分鐘。今次走啱了,果然爽得多。
這條落山路非常陡斜,即使我「之字腳」行走也好有衝落山之感。
看到大澳了。
今次天氣涼爽,加上熟了路程,上次全程行了約四個半小時(也是行山書所列出的行程時間),今次三小時十五分鐘便完成,好像賺了啊。
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
The Orb featuring David Gilmour:夢幻組合
作為Ambient House運動的先鋒名字The Orb,靈魂人物Alex Paterson熱衷70年代Progressive音樂已是人所共知的事,甚至他早已與這群前輩樂手進行跨代合作——早年Alex Paterson曾是Gong主將Steve Hillage的Progressive House樂團System 7的班底之一(Hillage亦有參與The Orb的作品),又曾與King Crimson的領隊Robert Fripp組成過FFWD。
同是Prog Rock紀元的獨當一面結他手,如今The Orb與Pink Floyd的David Gilmour以夢幻組合姿態聯袂灌錄唱片,大家亦毋須為之大表詫異——分別在於Gilmour比起上述二人為鼎鼎大名、身價高企得多。
他們以The Orb featuring David Gilmour之名義發表了《Metallic Spheres》這張專輯。可是當下並不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Gilmour,也不是90年初葉的The Orb,在2010年今天他們走在一起合作,別以他們可以帶來怎樣驚世前衞的東西吧。
《Metallic Spheres》內有兩首二十多分鐘的Epic曲目〈Metallic Side〉和〈Spheres Side〉,猶如黑膠唱片時代的Progressive音樂長度。當中都是以The Orb的電音製作為骨幹,再Jam上Gilmour的懾人心魄電結他與Pedal Steel彈奏,亦有獻聲主唱,在角色上可看到彼此的主客之分。唱片監製一職則由Alex的老友Youth負責。
〈Metallic Side〉和〈Spheres Side〉內分別內含五節,Alex所打造出的仍是那種著重氣氛營造、意象神秘奇麗、猶如太空旅程的Ambient House / Ambient Dub / Downtempo起承轉合鋪陳,滿布立體的聲效,偶然Dubby起來(〈Spheres Side〉明顯Dub得多)。
Gilmour所舖上的結他彈奏是毋庸置疑地手到拿來,從虛無飄渺到幽美到辛辣到鄉謠,手法變化多端,當然那不能與他在Pink Floyd時的〈Echoes〉或〈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媲美;而分別在這兩首長篇曲目裡出現的〈Hymn To The Sun〉以及其Reprise版更有Gilmour開聲獻唱。但談不上是怎樣刺激與驚豔,一切還是穩穩陣陣吧。
同是Prog Rock紀元的獨當一面結他手,如今The Orb與Pink Floyd的David Gilmour以夢幻組合姿態聯袂灌錄唱片,大家亦毋須為之大表詫異——分別在於Gilmour比起上述二人為鼎鼎大名、身價高企得多。
他們以The Orb featuring David Gilmour之名義發表了《Metallic Spheres》這張專輯。可是當下並不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Gilmour,也不是90年初葉的The Orb,在2010年今天他們走在一起合作,別以他們可以帶來怎樣驚世前衞的東西吧。
《Metallic Spheres》內有兩首二十多分鐘的Epic曲目〈Metallic Side〉和〈Spheres Side〉,猶如黑膠唱片時代的Progressive音樂長度。當中都是以The Orb的電音製作為骨幹,再Jam上Gilmour的懾人心魄電結他與Pedal Steel彈奏,亦有獻聲主唱,在角色上可看到彼此的主客之分。唱片監製一職則由Alex的老友Youth負責。
〈Metallic Side〉和〈Spheres Side〉內分別內含五節,Alex所打造出的仍是那種著重氣氛營造、意象神秘奇麗、猶如太空旅程的Ambient House / Ambient Dub / Downtempo起承轉合鋪陳,滿布立體的聲效,偶然Dubby起來(〈Spheres Side〉明顯Dub得多)。
Gilmour所舖上的結他彈奏是毋庸置疑地手到拿來,從虛無飄渺到幽美到辛辣到鄉謠,手法變化多端,當然那不能與他在Pink Floyd時的〈Echoes〉或〈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媲美;而分別在這兩首長篇曲目裡出現的〈Hymn To The Sun〉以及其Reprise版更有Gilmour開聲獻唱。但談不上是怎樣刺激與驚豔,一切還是穩穩陣陣吧。
2010年10月21日星期四
包圍toe @ 蒲吧
兩年前東京Post-Rock / Math Rock樂團toe來港舉行《New Sentimentality》東南亞巡演音樂會,中環Grappa's Cellar全場爆滿、場面墟冚,有五百多名樂迷的一夜,已是相當之不俗的成績。兩年後toe再訪香港,來到西灣河蒲吧帶來他們的《For Long Tomorrow Asia Tour 2010》香港站音樂會,昨晚所見在蒲吧內聚集了超過七百多樂迷,如今toe在香港的叫座力實在令人鼓舞不已。
更叫我們感動的,是主辦單位White Noise Records今次更把toe的全方位四面舞台的表演形式帶到香港,眼前簡直猶如重現了之前在《Cut_DVD : For Long Tomorrow Release Tour 2010.02.15》這張現場演出DVD所看到的面。這夜我們都包圍著toe,大家自選角度欣賞他們的演出。
《For Long Tomorrow Asia Tour 2010》香港站是toe一連四場大中華巡演的第一站,昨晚由Buddhistson的主唱Takuya Shima之個人Acoustic Set作暖場表演。
然後toe的演出,仍是那麼無懈可擊、扣人心弦。台上除了山嵜廣和、美濃隆章、山根さとし和柏倉隆四人之外,他們還帶同了鍵琴手一同演出(該是中村圭作吧)。山嵜廣和和美濃隆章兩支結他絲絲入扣,鏗鏘美妙;而一如上次親身所見,鼓手柏倉隆史最搶鏡,技驚四座的他打起鼓來總是表情十足兼口擘擘,更屢次出現觀眾因為他的鼓技而喝采起來的場面。
音樂會兩度Encore,第一次Encore時亦玩出了〈Goodbye〉,當然沒有土岐麻子,而是由山嵜廣和唱出,即回到《New Sentimentality》EP時的版本。上次也是這樣玩吧。
更叫我們感動的,是主辦單位White Noise Records今次更把toe的全方位四面舞台的表演形式帶到香港,眼前簡直猶如重現了之前在《Cut_DVD : For Long Tomorrow Release Tour 2010.02.15》這張現場演出DVD所看到的面。這夜我們都包圍著toe,大家自選角度欣賞他們的演出。
《For Long Tomorrow Asia Tour 2010》香港站是toe一連四場大中華巡演的第一站,昨晚由Buddhistson的主唱Takuya Shima之個人Acoustic Set作暖場表演。
然後toe的演出,仍是那麼無懈可擊、扣人心弦。台上除了山嵜廣和、美濃隆章、山根さとし和柏倉隆四人之外,他們還帶同了鍵琴手一同演出(該是中村圭作吧)。山嵜廣和和美濃隆章兩支結他絲絲入扣,鏗鏘美妙;而一如上次親身所見,鼓手柏倉隆史最搶鏡,技驚四座的他打起鼓來總是表情十足兼口擘擘,更屢次出現觀眾因為他的鼓技而喝采起來的場面。
音樂會兩度Encore,第一次Encore時亦玩出了〈Goodbye〉,當然沒有土岐麻子,而是由山嵜廣和唱出,即回到《New Sentimentality》EP時的版本。上次也是這樣玩吧。
2010年10月20日星期三
Shit Robot:重新電音簡約線條
紐約市DFA Records旗下的Shit Robot是愛爾蘭DJ兼製作人Marcus Lambkin之化身,這位「拉屎機械人」頭戴正方體機械人Icon面孔頭罩,看來蠻可愛。但Marcus已是一名電子舞曲界的老手來。
來自愛爾蘭Ballybrack的Marcus,在80年代未遇上Acid House的巨大衝擊而開始在都柏林當起DJ,及後移居美國紐約市發展、遇上了他好友的James Murphy,六年前再移居德國西南部城市斯圖加特,並開始製作音樂。經過幾張單曲之後,行年三十九歲才以Shit Robot之名義帶來了其處男專輯《From The Cradle To The Rave》。
《From The Cradle To The Rave》不單是由Marcus與LCD Soundsystem的James Murphy聯袂監製,而二人亦合寫了好幾首作品。Marcus的電音作品,可以聽得到他多年來對電子舞曲的心得,不求複雜精密的製作,卻重新呈現昔日電子音樂的簡約線條,重現了Chicago House的音質。他要做出的是舞曲而不是流行曲,所以其作品每每都有七、八分鐘之長度。
主打作〈Tuff Enuff〉有如Chicago House的Bassline遇上Kraftwerk的流麗歐陸Synth主奏,Marcus曖曖昧昧的主唱與呻吟聲則令歌曲帶點Gay Disco之感,叫人為之賞心悅目的Electro House曲目。〈I Found Love〉好比松武秀樹的樂曲交由Yello演繹般,那幾聲琴音的確酷似松武秀樹的〈Domino Dance〉,但穿插著卻是骯髒而肥厚的Bassline。由Hot Chip歌手Alexis Taylor主唱的〈Losing My Patience〉是一首浪漫而憂傷的未來派Electro-Pop歌曲,靡爛璀燦,那三句獨白亦甚有Phil Oakey之神采。而由Janine 'Planningtorock' Rostron唱出的〈Answering Machine〉卻是美妙的Electro-Disco-House,配合弦樂而來,令歌曲多添一份典雅。
DFA群星為他出手助陣。〈Take ‘Em Up〉讓很紐約派Electro-Funk曲風配以LCD Soundsystem / The Juan Maclean的Nancy Whang之New Wave式主唱,但陣陣歐陸電子色彩卻漸漸滲出,尾段還響起了Funky的結他。由冷冷而Groovy的電子節拍與高壓電子Sequence帶出〈Grim Receiver〉則有Juan Maclean彈結他及獻聲,是House與Neue Deutsch Welle的混合體。迷魂的電子Sequence與馳聘式Synth主奏下,〈Triumph!!!〉由Marcus與James做出大合唱的效果,歌曲有著Krautrock的電音組態之餘亦有著Deep Acid的底蘊。
沒錯,Marcus來自Acid House世代,這也是他的根源。〈Simple Things(Work It Out)〉祭出Chicago House / Acid House之肌理,Ian Svenouius的半吟半唱,令此曲猶如Green Velvet的東西。而單曲〈I Got A Feeling〉亦彰顯著TB-303的Acidic電量而來,鋼琴Break一出到House Of House的Saheer Umar開聲主唱,簡直回到Warehouse Rave的年代——專輯名字不是正有一個Rave字嗎?
來自愛爾蘭Ballybrack的Marcus,在80年代未遇上Acid House的巨大衝擊而開始在都柏林當起DJ,及後移居美國紐約市發展、遇上了他好友的James Murphy,六年前再移居德國西南部城市斯圖加特,並開始製作音樂。經過幾張單曲之後,行年三十九歲才以Shit Robot之名義帶來了其處男專輯《From The Cradle To The Rave》。
《From The Cradle To The Rave》不單是由Marcus與LCD Soundsystem的James Murphy聯袂監製,而二人亦合寫了好幾首作品。Marcus的電音作品,可以聽得到他多年來對電子舞曲的心得,不求複雜精密的製作,卻重新呈現昔日電子音樂的簡約線條,重現了Chicago House的音質。他要做出的是舞曲而不是流行曲,所以其作品每每都有七、八分鐘之長度。
主打作〈Tuff Enuff〉有如Chicago House的Bassline遇上Kraftwerk的流麗歐陸Synth主奏,Marcus曖曖昧昧的主唱與呻吟聲則令歌曲帶點Gay Disco之感,叫人為之賞心悅目的Electro House曲目。〈I Found Love〉好比松武秀樹的樂曲交由Yello演繹般,那幾聲琴音的確酷似松武秀樹的〈Domino Dance〉,但穿插著卻是骯髒而肥厚的Bassline。由Hot Chip歌手Alexis Taylor主唱的〈Losing My Patience〉是一首浪漫而憂傷的未來派Electro-Pop歌曲,靡爛璀燦,那三句獨白亦甚有Phil Oakey之神采。而由Janine 'Planningtorock' Rostron唱出的〈Answering Machine〉卻是美妙的Electro-Disco-House,配合弦樂而來,令歌曲多添一份典雅。
DFA群星為他出手助陣。〈Take ‘Em Up〉讓很紐約派Electro-Funk曲風配以LCD Soundsystem / The Juan Maclean的Nancy Whang之New Wave式主唱,但陣陣歐陸電子色彩卻漸漸滲出,尾段還響起了Funky的結他。由冷冷而Groovy的電子節拍與高壓電子Sequence帶出〈Grim Receiver〉則有Juan Maclean彈結他及獻聲,是House與Neue Deutsch Welle的混合體。迷魂的電子Sequence與馳聘式Synth主奏下,〈Triumph!!!〉由Marcus與James做出大合唱的效果,歌曲有著Krautrock的電音組態之餘亦有著Deep Acid的底蘊。
沒錯,Marcus來自Acid House世代,這也是他的根源。〈Simple Things(Work It Out)〉祭出Chicago House / Acid House之肌理,Ian Svenouius的半吟半唱,令此曲猶如Green Velvet的東西。而單曲〈I Got A Feeling〉亦彰顯著TB-303的Acidic電量而來,鋼琴Break一出到House Of House的Saheer Umar開聲主唱,簡直回到Warehouse Rave的年代——專輯名字不是正有一個Rave字嗎?
2010年10月17日星期日
Rusconi:爵士紅酒Sonic Youth
顧名思義,Rusconi是一隊以鋼琴家Stefan Rusconi為首的瑞士爵士三人樂團;顧名思義,他們的第四張專輯《It’s A Sonic Life》是一張向紐約市樂隊Sonic Youth致敬的專輯,以爵士鋼琴三人樂團姿態重新闡釋Sonic Youth的作品。其實《It’s A Sonic Life》已是差不多半年前的出品,但也想作姍姍來遲一談。
起初得悉有一隊歐陸爵士樂團改編Sonic Youth的作品,還以為這會作出怎樣Avant-Jazz、怎樣Improvisation演繹。但實情Rusconi是一隊頗典型的鋼琴+低音大提琴+鼓形式的爵士三人樂團,《It’s A Sonic Life》內他們所選玩也是Sonic Youth悅耳的Song-Based曲目,所以Rusconi所演繹出的Sonic Youth作品,那談不上有何大膽之處,而是來得作風穩健。
聽作為《It’s A Sonic Life》開場曲、重玩自1998年專輯《A Thousand Leaves》的〈Sunday〉,已洞悉到Rusconi是甚麼的一回事——由低音大提琴與鋼琴互相交替奏出歌曲的主唱旋律,Rusconi正是要捕捉Sonic Youth旋律化的一面。
聽聽〈Hoarfrost〉、〈Karen Revisited〉、〈Theresa's Sound World〉,都被Rusconi變成百分百靡爛而醉人的爵士樂章,是要喝著紅酒聽那種;而〈Unwind〉就變成猶如夜幕低垂意境的爵士Ballad樂章。來自1987年專輯《Sister》的一曲〈Schizophrenia〉在清雅動聽的鋼琴主奏下,感覺來得如輕音樂般。而玩〈The Destroyed Room〉時又可以Jazz Rock起來。
〈Secret Girl〉的撲朔迷離氛圍,是Rusconi最Avant-Garde的一曲。而玩1998年專輯《A Thousand Leaves》內的長篇曲目〈Hits of Sunshine (For Allen Ginsberg)〉是最具可塑性的一曲,既可幽美旋律化、亦可迷幻Improvisation——不過Rusconi在後者方面明顯處理得不夠放,是因為他們太著意去詮釋Sonic Youth的演奏之故?
起初得悉有一隊歐陸爵士樂團改編Sonic Youth的作品,還以為這會作出怎樣Avant-Jazz、怎樣Improvisation演繹。但實情Rusconi是一隊頗典型的鋼琴+低音大提琴+鼓形式的爵士三人樂團,《It’s A Sonic Life》內他們所選玩也是Sonic Youth悅耳的Song-Based曲目,所以Rusconi所演繹出的Sonic Youth作品,那談不上有何大膽之處,而是來得作風穩健。
聽作為《It’s A Sonic Life》開場曲、重玩自1998年專輯《A Thousand Leaves》的〈Sunday〉,已洞悉到Rusconi是甚麼的一回事——由低音大提琴與鋼琴互相交替奏出歌曲的主唱旋律,Rusconi正是要捕捉Sonic Youth旋律化的一面。
聽聽〈Hoarfrost〉、〈Karen Revisited〉、〈Theresa's Sound World〉,都被Rusconi變成百分百靡爛而醉人的爵士樂章,是要喝著紅酒聽那種;而〈Unwind〉就變成猶如夜幕低垂意境的爵士Ballad樂章。來自1987年專輯《Sister》的一曲〈Schizophrenia〉在清雅動聽的鋼琴主奏下,感覺來得如輕音樂般。而玩〈The Destroyed Room〉時又可以Jazz Rock起來。
〈Secret Girl〉的撲朔迷離氛圍,是Rusconi最Avant-Garde的一曲。而玩1998年專輯《A Thousand Leaves》內的長篇曲目〈Hits of Sunshine (For Allen Ginsberg)〉是最具可塑性的一曲,既可幽美旋律化、亦可迷幻Improvisation——不過Rusconi在後者方面明顯處理得不夠放,是因為他們太著意去詮釋Sonic Youth的演奏之故?
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
Belle And Sebastian:秋季旅行
在秋高氣爽聽Belle And Sebastian的Twee-Pop歌曲,感覺總是份外清爽怡人。如今他們在這個秋天出版全新專輯,確是一件美事。再看看他們新一輯宣傳照片,Stuart Murdoch等人猶如來個秋季旅行、行山遠足的模樣,好不愜意,相當應景呢。
這張《Belle And Sebastian Write About Love》為Belle And Sebastian的第八張官方專輯,不經不覺間原來他們已有四年半沒有新作發表過,前作已是2006年初的《The Life Pursuit》了,是樂隊歷來相距時間最長的兩張作品,所以可算是Belle And Sebastian的回歸吧。
跟前作《The Life Pursuit》一樣,《Belle & Sebastian Write About Love》同是交由Tony Hoffer監製。今年2月才在格拉斯哥寫歌與進行前期製作,然後隨即飛往美國洛杉磯錄音,大抵這是一張他們在短期內完成的專輯,所以今次的歌曲也是來得那麼恰到好處,耳感輕盈自然,不作過分精雕細琢。
這次Belle And Sebastian的新歌當中,我最先聽到是〈I Want The World to Stop〉,即叫我對此曲為之愛不釋手——明快的節拍、連綿的Bassline、粒粒清的結他帶出的一曲,重點是其流暢而溫暖的旋律是如斯此起彼落而來,唱與和絲絲入扣的互相交接,一首非常的Perfect-Pop。再來在Groovy節奏下的〈I Didn't See It Coming〉,幽幽的電鋼琴、女成員Sarah Martin甜美而淡然的主唱,美麗但憂傷,中段間場音樂的電氣化處理與Sarah加以Dubby效果的聲音,多少可聽到Tony Hoffer的斧鑿痕跡;而Synth獨奏後再接上Stuart的主唱段落,亦可謂神來之筆。
以Synth作主奏〈Come On Sister〉,令我聯想到他們在《Tigermilk》時期的電子流行曲目〈Electronic Renaissance〉,愉快的曲子正配合到曲中早上六時醒來的醒神畫面。另一由Sarah主唱的〈I Can See Your Future〉,有如Stereolab矯飾懷舊起來的歌曲(但減去電聲元素)。而結他手Stevie Jackson亦獻聲演繹了〈I'm Not Living in the Real World〉,一首很70年代的歌曲。〈Calculating Bimbo〉和〈Read the Blessed Pages〉都是今次Stuart的觸動心靈Ballad曲目,前者萬分楚楚動人,後者的空靈Acoustic-Folk下,中段響起柔揚的笛子獨奏,是多麼60、70年的British-Folk呢。
有兩位客席女歌手分別與Stuart合唱。一位是英國女演員、電影《An Education》女主角Carey Mulligan,陽光燦爛的主題曲〈Write About Love〉有幾句調子猶如The Mamas &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之主歌。另一位是美國女伶Norah Jones,〈Little Lou, Ugly Jack, Prophet John〉也傾向Norah的鄉謠歌路,難道Belle And Sebastian想打入Adult Contemporary市場?
這張《Belle And Sebastian Write About Love》為Belle And Sebastian的第八張官方專輯,不經不覺間原來他們已有四年半沒有新作發表過,前作已是2006年初的《The Life Pursuit》了,是樂隊歷來相距時間最長的兩張作品,所以可算是Belle And Sebastian的回歸吧。
跟前作《The Life Pursuit》一樣,《Belle & Sebastian Write About Love》同是交由Tony Hoffer監製。今年2月才在格拉斯哥寫歌與進行前期製作,然後隨即飛往美國洛杉磯錄音,大抵這是一張他們在短期內完成的專輯,所以今次的歌曲也是來得那麼恰到好處,耳感輕盈自然,不作過分精雕細琢。
這次Belle And Sebastian的新歌當中,我最先聽到是〈I Want The World to Stop〉,即叫我對此曲為之愛不釋手——明快的節拍、連綿的Bassline、粒粒清的結他帶出的一曲,重點是其流暢而溫暖的旋律是如斯此起彼落而來,唱與和絲絲入扣的互相交接,一首非常的Perfect-Pop。再來在Groovy節奏下的〈I Didn't See It Coming〉,幽幽的電鋼琴、女成員Sarah Martin甜美而淡然的主唱,美麗但憂傷,中段間場音樂的電氣化處理與Sarah加以Dubby效果的聲音,多少可聽到Tony Hoffer的斧鑿痕跡;而Synth獨奏後再接上Stuart的主唱段落,亦可謂神來之筆。
以Synth作主奏〈Come On Sister〉,令我聯想到他們在《Tigermilk》時期的電子流行曲目〈Electronic Renaissance〉,愉快的曲子正配合到曲中早上六時醒來的醒神畫面。另一由Sarah主唱的〈I Can See Your Future〉,有如Stereolab矯飾懷舊起來的歌曲(但減去電聲元素)。而結他手Stevie Jackson亦獻聲演繹了〈I'm Not Living in the Real World〉,一首很70年代的歌曲。〈Calculating Bimbo〉和〈Read the Blessed Pages〉都是今次Stuart的觸動心靈Ballad曲目,前者萬分楚楚動人,後者的空靈Acoustic-Folk下,中段響起柔揚的笛子獨奏,是多麼60、70年的British-Folk呢。
有兩位客席女歌手分別與Stuart合唱。一位是英國女演員、電影《An Education》女主角Carey Mulligan,陽光燦爛的主題曲〈Write About Love〉有幾句調子猶如The Mamas &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之主歌。另一位是美國女伶Norah Jones,〈Little Lou, Ugly Jack, Prophet John〉也傾向Norah的鄉謠歌路,難道Belle And Sebastian想打入Adult Contemporary市場?
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
龔志成:迷走都市II
從前「盒子」或龔志成有演出舉行,基本上舉行幾多場我便看足幾多場,甚至乎有段日子連綵排也不會錯過,要看得滾瓜爛熟,要深刻地放進我的記憶裡,因為我知道他們的演出是不會重演、也不會出版成錄像產品,不多看幾遍便再沒有機會了。
今次阿龔在上星期五、六舉行兩場多媒體音樂劇場《迷走都市II》,但星期五撞正Fatboy Slim,所以只能看到星期六一場。然而在當晚演出完結的一刻,我在心裡卻按捺不住說道:「我可以看多一次嗎?」
《迷走都市II》不獨是作為阿龔十年前《迷走都市》(2000年)的延續,也看到2002年《M園》的引伸。鋼琴家羅乃新、結他手Hahn Rowe、低音結他手John von Seggern、與阿龔合作無間的莫蔓茹、舞者松島誠、機動雕塑家田中真聰,以及填詞人周耀輝、邁克、夏宇、Valerie Doran,都是當年《迷走都市》的班底;而at17的林二汶、演員李鎮洲,則曾在《M園》時合作過。(也有近年才合作的樂手如Hong Kong New Music Ensemble的William Lane、「方大同爸爸」鼓手Les Fong。)甚至當中重玩了一些舊作如《迷走都市》的〈跳蚤也做愛〉、《M園》的〈The Tall Woman〉。
正如阿龔說他的角色不只是一名導演,也是收藏家,《迷走都市II》是他的一個Collective Project,所涉及共有十位樂手/表演者、八位視覺藝術工作者、四位詞人,堪稱All-Star陣容。
看《迷走都市II》,感覺是多麼的觸動心靈;九十分鐘的演出亦比上次《迷走都市》為流暢得多。很喜歡二汶主唱那首在憩靜結他與低音結他伴奏下的〈刮目〉;喜歡李鎮洲那個海浪的故事;William的中提琴不但可以與阿龔的小提琴絲絲入扣,另一方面亦可取代了阿龔的提琴主奏角色。黃子華的客串亦屬驚喜(他的出現令我聯想到港式演唱會的嘉賓位)。
問阿龔可有拍攝錄像紀錄,他說:「有,但唔見咗。」
想到當年《迷走都市》演出後,三十多人上了MCB在諾士佛臺的大本營舉行慶功派對,因為當時我的辦公室有一個四百呎的平台。派對通宵達旦,飲至天亮,多麼美好的年代。
個多星期前重遇Hahn Rowe,他仍記得此事,「那個在商業大廈舉行的派對嘛。」
今次阿龔在上星期五、六舉行兩場多媒體音樂劇場《迷走都市II》,但星期五撞正Fatboy Slim,所以只能看到星期六一場。然而在當晚演出完結的一刻,我在心裡卻按捺不住說道:「我可以看多一次嗎?」
《迷走都市II》不獨是作為阿龔十年前《迷走都市》(2000年)的延續,也看到2002年《M園》的引伸。鋼琴家羅乃新、結他手Hahn Rowe、低音結他手John von Seggern、與阿龔合作無間的莫蔓茹、舞者松島誠、機動雕塑家田中真聰,以及填詞人周耀輝、邁克、夏宇、Valerie Doran,都是當年《迷走都市》的班底;而at17的林二汶、演員李鎮洲,則曾在《M園》時合作過。(也有近年才合作的樂手如Hong Kong New Music Ensemble的William Lane、「方大同爸爸」鼓手Les Fong。)甚至當中重玩了一些舊作如《迷走都市》的〈跳蚤也做愛〉、《M園》的〈The Tall Woman〉。
正如阿龔說他的角色不只是一名導演,也是收藏家,《迷走都市II》是他的一個Collective Project,所涉及共有十位樂手/表演者、八位視覺藝術工作者、四位詞人,堪稱All-Star陣容。
看《迷走都市II》,感覺是多麼的觸動心靈;九十分鐘的演出亦比上次《迷走都市》為流暢得多。很喜歡二汶主唱那首在憩靜結他與低音結他伴奏下的〈刮目〉;喜歡李鎮洲那個海浪的故事;William的中提琴不但可以與阿龔的小提琴絲絲入扣,另一方面亦可取代了阿龔的提琴主奏角色。黃子華的客串亦屬驚喜(他的出現令我聯想到港式演唱會的嘉賓位)。
問阿龔可有拍攝錄像紀錄,他說:「有,但唔見咗。」
想到當年《迷走都市》演出後,三十多人上了MCB在諾士佛臺的大本營舉行慶功派對,因為當時我的辦公室有一個四百呎的平台。派對通宵達旦,飲至天亮,多麼美好的年代。
個多星期前重遇Hahn Rowe,他仍記得此事,「那個在商業大廈舉行的派對嘛。」
2010年10月9日星期六
Fatboy Slim:此時此地
忘不了Fatboy Slim在1998年11月28日首次來港舉行的DJ Gig,地點是大球場的Jimmy’s Sport Bar(這地方仍在嗎?),場內擠迫到不得了,但當晚的演出實在太令人亢奮。而昨晚在AsiaWorld Expo Hall 8舉行的《The Legend Returns...Fatboy Slim Hong Kong Tour 2010》,已是Norman Cook第三次來港打碟。
奇怪地《The Legend Returns...Fatboy Slim Hong Kong Tour 2010》是在音樂會的時段舉行,八時開場,兩位Supporting DJ(Frankie Lam和Miss Yellow)之後,他在十時許已出場,十二時許便告一段落並馬上開大燈清場(因為翌日有展覽舉行故主辦單位要在凌晨交場),時間好早,但仍無損大家的興致,氣氛甚佳。
Norman Cook以他一貫的渡假裝束赤腳出場,他的DJ Set以〈Praise You〉作前奏。今天他已不再打黑碟唱片了,而全程以Laptop上陣,故亦玩得更多Mash-Up。
毋庸置疑,Fatboy Slim的自家經典作品如〈Praise You〉、〈Right Here Right Now〉、〈Gangster Trippin'〉、〈Star 69〉、〈Weapon of Choice〉、〈The Rockafeller Skank〉一出,反應亦異常熱烈,歌曲音樂短片的片段亦重現LED屏幕。
由Plastic Reality主理的錄像可謂非常之棒,完全與Fatboy Slim所播的音樂達至聲畫同步。最精采,是在〈Star 69〉時Norman分別以眼罩打扮、小丑面孔、骷髏面孔的大頭現身屏幕,還打上大大個”FUCK”字以配合” What the fuck? / They know what is what,But they don't know what is what / They just strut / What the fuck?”之Hookline,樂迷為之大呼狂喜;然後緊接上The BPA由Iggy Pop情商客串的〈He's Frank (Washing Up)〉,Iggy Pop亦真的出現在屏幕上,片中開頭還難得地見到他的鬼馬傻樣。這是整晚最叫我難忘的一部分。
教我深刻的還有上半場所出現了的一首西班牙Flamenco歌曲(有人知道是甚麼作品來嗎?);播過〈Eye Of The Tiger〉的清唱版之後,Norman與兩位工作人員在台上玩煙花;未段〈The Rockafeller Skank〉與The Rolling Stones的〈Satisfaction〉作Mash-Up是他的看家好戲。最後以〈Praise You〉作結,夠首尾呼應吧。
奇怪地《The Legend Returns...Fatboy Slim Hong Kong Tour 2010》是在音樂會的時段舉行,八時開場,兩位Supporting DJ(Frankie Lam和Miss Yellow)之後,他在十時許已出場,十二時許便告一段落並馬上開大燈清場(因為翌日有展覽舉行故主辦單位要在凌晨交場),時間好早,但仍無損大家的興致,氣氛甚佳。
Norman Cook以他一貫的渡假裝束赤腳出場,他的DJ Set以〈Praise You〉作前奏。今天他已不再打黑碟唱片了,而全程以Laptop上陣,故亦玩得更多Mash-Up。
毋庸置疑,Fatboy Slim的自家經典作品如〈Praise You〉、〈Right Here Right Now〉、〈Gangster Trippin'〉、〈Star 69〉、〈Weapon of Choice〉、〈The Rockafeller Skank〉一出,反應亦異常熱烈,歌曲音樂短片的片段亦重現LED屏幕。
由Plastic Reality主理的錄像可謂非常之棒,完全與Fatboy Slim所播的音樂達至聲畫同步。最精采,是在〈Star 69〉時Norman分別以眼罩打扮、小丑面孔、骷髏面孔的大頭現身屏幕,還打上大大個”FUCK”字以配合” What the fuck? / They know what is what,But they don't know what is what / They just strut / What the fuck?”之Hookline,樂迷為之大呼狂喜;然後緊接上The BPA由Iggy Pop情商客串的〈He's Frank (Washing Up)〉,Iggy Pop亦真的出現在屏幕上,片中開頭還難得地見到他的鬼馬傻樣。這是整晚最叫我難忘的一部分。
教我深刻的還有上半場所出現了的一首西班牙Flamenco歌曲(有人知道是甚麼作品來嗎?);播過〈Eye Of The Tiger〉的清唱版之後,Norman與兩位工作人員在台上玩煙花;未段〈The Rockafeller Skank〉與The Rolling Stones的〈Satisfaction〉作Mash-Up是他的看家好戲。最後以〈Praise You〉作結,夠首尾呼應吧。
2010年10月7日星期四
Carl Barât:秋日之選
我不算是The Libertines的忠實樂迷,但一直都有關注Carl Barât和Pete Doherty二人彼此已獨當一面的「後The Libertines」音樂活動。Carl另組成的Dirty Pretty Things發表過兩張專輯之後,樂隊也在2008年底解散收場。即使The Libertines在今年夏天為《Reading and Leeds Festivals》而重組,但Carl的下一步還是要作個人發展。
聽Carl由自家獨立廠牌Arcady Records出版的首張個人同名專輯《Carl Barât》,毋庸置疑有著相當的驚喜。重點是他已從The Libertines抑或Dirty Pretty Things的Rock-Based框框豁了出來,在Leo Abrahams(Brian Eno / Brett Anderson / Ed Harcourt / David Holmes)監製下,Carl的個人作品並不太搖滾,反之歌曲卻來得很歐陸,感覺蠻清爽,甚至有著一份戲劇化氣息。
開場曲〈The Magus〉的靡爛Cabaret色彩令我想起Marc Almond再加上My Life Story的Baroque-Pop,而Carl跟The Divine Comedy靈魂人物Neil Hannon合寫的〈The Fall〉更由很劇場感的玩具鋼琴與鋼琴帶出,再泛起歐陸典雅的木管樂,負責吹奏雙簧管與編寫木管樂的是Kate St. John。唱道「我在情人們的肝臟雕刻上我的名字」的〈Carve My Name〉幽美動人之餘還伴以哀傷的弦樂,〈So Long, My Lover〉再次叫我聯想到Marc Almond,〈Shadows Fall〉苦澀得來有如Serge Gainsbourg的法式浪漫(那Flugelhorn可聽得令人心碎)。
瑞典樂團Miike Snow的主將Andrew Wyatt亦與Carl合寫了四首歌曲之多,其中碟末的〈Ode To A Girl〉在連綿而古雅的鋼琴與鏗鏘琴音下,又是多麼縈繞心頭,背後響起了是猶如直升機盤旋的電聲氛圍。
先行單曲〈Run With The Boys〉節奏明快,還有熱乎乎的銅管樂,有人說像Scott Walker的The Walker Brothers,亦有人說像交由Morrissey主唱The Style Council的歌曲,總之是專輯內最Catchy的一曲。
何況《Carl Barât》是一張很適合秋天聽的唱片呢。
聽Carl由自家獨立廠牌Arcady Records出版的首張個人同名專輯《Carl Barât》,毋庸置疑有著相當的驚喜。重點是他已從The Libertines抑或Dirty Pretty Things的Rock-Based框框豁了出來,在Leo Abrahams(Brian Eno / Brett Anderson / Ed Harcourt / David Holmes)監製下,Carl的個人作品並不太搖滾,反之歌曲卻來得很歐陸,感覺蠻清爽,甚至有著一份戲劇化氣息。
開場曲〈The Magus〉的靡爛Cabaret色彩令我想起Marc Almond再加上My Life Story的Baroque-Pop,而Carl跟The Divine Comedy靈魂人物Neil Hannon合寫的〈The Fall〉更由很劇場感的玩具鋼琴與鋼琴帶出,再泛起歐陸典雅的木管樂,負責吹奏雙簧管與編寫木管樂的是Kate St. John。唱道「我在情人們的肝臟雕刻上我的名字」的〈Carve My Name〉幽美動人之餘還伴以哀傷的弦樂,〈So Long, My Lover〉再次叫我聯想到Marc Almond,〈Shadows Fall〉苦澀得來有如Serge Gainsbourg的法式浪漫(那Flugelhorn可聽得令人心碎)。
瑞典樂團Miike Snow的主將Andrew Wyatt亦與Carl合寫了四首歌曲之多,其中碟末的〈Ode To A Girl〉在連綿而古雅的鋼琴與鏗鏘琴音下,又是多麼縈繞心頭,背後響起了是猶如直升機盤旋的電聲氛圍。
先行單曲〈Run With The Boys〉節奏明快,還有熱乎乎的銅管樂,有人說像Scott Walker的The Walker Brothers,亦有人說像交由Morrissey主唱The Style Council的歌曲,總之是專輯內最Catchy的一曲。
何況《Carl Barât》是一張很適合秋天聽的唱片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