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台北之行,目的就是在25號看Radiohead。更甚是在看Radiohead前,我在台北幾乎甚麼也沒有做過與去過。所以這次我在台北的三日兩夜其他行程,也是發生在看Radiohead之後——其實也談不上是有甚麼特別的行程呢,只是趁還有一天半的時間而一個人到處走走而已。對比之前我到台北都是有工作在身,今次才算是我的自由行。
我在台北的第一晚,是住在這家Taipei Taipei Hostel,與朋友合租了一間六人房,我是在其後獨個兒到埗。由我放下行李,到翌日Check Out離去,只相隔了不夠18小時;我在當晚凌晨去完「操場」後四點半回到房間,才在台北首次與其他室友踫面;而我與室友們共處一室的時間,亦不過8小時,其中有大部分時間大家都在沉睡中。由於他們在翌日要離開台北到其他地方旅遊,所以我亦要與他們分道揚鑣了。
26號先拜訪The Wall Music的總部。
然後到誠品敦南店看我有份參與的【台北.香港雙城對話】之「獨立音樂關鍵字」展覽,我的身分是遊客,所以亦拍下「到此一遊」照片。之後亦順道到了林哲儀的M@M Boutique。
當晚在友人Thomas的家借宿一宵,在27號早上在他家附近的小店吃早餐,茹素的我點了這個薯茸漢堡,新鮮做的漢堡包,內含薯茸沙律、煎蛋、大塊生菜,才只售NT$35,實在便宜得發笑,在香港肯定要20多元吧。
早餐後沿永康街、信義路二段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
為《Hinoter》寫稿多年,當日下午亦拜訪雜誌所屬的High Note Records位於內湖區得的總部。我第一次踏足內湖區、第一次乘文山內湖線(很可愛的小列車)。High Note的辦公室好漂亮,大堂得活像一家高級餐廳。
之後參觀「The Wall公館」,誰不知發現館內The Goods店有二手黑膠唱片發售,還要是劃一價NT$49,又是便宜得發笑——簡直猶如回到二十年前我在鴨寮街買二手碟的價格。翻著唱片時遇上了將於星期日在「海邊的卡夫卡」演出的黃靖,我當然不忘誘使他加入「黑膠迷」行列。
再沿羅斯福路走到二手唱片店「個體戶」,一推門進去,竟見到這群香港人。
《Meeting People Is Easy》是Radiohead在1998年發表的紀錄片,要總結這次台北之行,我也按捺不住要說聲”Meeting people is easy”。除了Radiohead音樂會那夜我所遇到的香港與台灣朋友及讀者乃數以百計外,之後兩天我走到哪裡可會遇到認識我的人。世界真細小,還是要多得Radiohead為我們作凝聚。最後是想多謝Vicky及Louisa,讓我得以成行;還有讓我寄宿一夜與照顧了我半天的Thomas。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Radiohead:電幻台北十二格
看完The Stone Roses、即晚寫了篇Live Review、只睡了兩個小時便趕往機場。誠然直到25號我登上飛機那刻,腦海裡仍盤旋著有關The Stone Roses的東西,仍未為這晚看Radiohead的演出調校心情——即使在八小時之後,我便要人在台北南港展覽館,看他們的《電台司令2012世界巡演台北演唱會》。
我常引以自豪地說:我那一輩的香港樂迷曾在1994年6月12日看過Radiohead在高山劇場舉行的香港音樂會。在這十八年之間,我並沒有看過他們別的演出,所以今次是我第二次看到Radiohead。然而,除了台上站著的仍是Thom Yorke、Jonny Greenwood、Colin Greenwood、Ed O'Brien和Phil Selway五人外,1994年與2012年的Radiohead已是截然不同的樂隊來,況且今天的他們也不會玩回任何一首在1994年音樂會裡所玩過的歌曲吧。
抵達Hostel時已六時許,放下行李、換件T-Shirt,便隨即起程到南港展覽館。來到目的地,還要找點東西吃(那竟給我在附近找到一家素食小店)。8時10分,我與友人走到佛心A區門外,心想時間仍鬆動吧——然而那一刻竟然已聽到遠遠傳來了Radiohead為音樂會奏出開場曲〈Lotus Flower〉,該活啊!千里迢迢來看Radiohead,我竟然錯過了隨著燈光暗下來讓音樂會展開的神聖一刻,多麼的不該呢。
Radiohead這個巡演都是集中演出他們自2000年以降的作品,是一如所料的事,2011年專輯《The King of Limbs》內的八首曲目便玩了六首之多;90年代的作品,也是以回到《OK Computer》時期為主(奢望他們會玩〈Creep〉的人實在天真得叫人嗤笑)。所以玩過了〈Bloom〉與〈15 Step〉這兩首近作之後,隨即響起是〈Lucky〉的低迴美學,那簡直有一種美好動容得恍如隔世之感。
大家都知道Radiohead在《Kid A》時期已開拓了他們的電音姿態,然而來到2012年的今天,他們在現場電音演出上,已昂然投進另一個新境界——他們的電音演奏層次是從未處理得如此厲害而懾人,如今的Radiohead就是一隊電幻的藝術搖滾樂團,甚至多首歌曲都有來自Jazz Rock樂團Get the Blessing的Clive Deamer作為第二鼓手,讓歌曲有更呈豐富的節奏層次(甚至奏出Polyrhythm節奏)。配合同步的燈光與那十二格多角度拍攝的投映屏幕,那種電幻效果令人看得嘆為觀止。難得是在他們的高手音響工程師主理下,這個在南港展覽館的演出乃非常好聲,聽得到很多細緻位。
現場聽到他們玩出過去十多年間的舊作時,都能有不一樣的體驗。比如當玩出〈Kid A〉此曲時,其猶如無菌狀態的電幻精巧,令你不會覺得這已是十二年前的作品。神級樂團就是神級樂團,即使帶來〈Identikit〉這首新歌,樂迷仍反應甚佳,沒有冷場。〈There There〉愈叫我覺得是他們的Art Rock新經典,況且當晚緊接此曲之後,還要是〈Karma Police〉啊!〈Idioteque〉來得更跳脫俐落更舞曲化,呈現出猶如Minimal Techno之肌理,尾段延伸出的Acidic電音演奏可叫人聽得狂喜。音樂會的第一部分亦隨著此曲而完結。
Radiohead再現舞台,先玩出〈Give Up The Ghost〉這首2011年曲目,大抵是之前的〈Idioteque〉太令人亢奮,對比之下此曲的反應便略見平淡。別的樂隊Encore通常都是玩三首歌曲,然而這次Radiohead卻竟然玩了七首之多,我懷疑這部分可不可稱作Encore呢?但可肯定的是,選曲來得更精要。驚喜位是〈The National Anthem〉特別為這次訪台演出而加插上台語電台廣播與歌曲的Sample,背後的燈光與屏幕只見一片赤紅;更驚喜,是跟著玩出來自《The Bend》的〈Planet Telex〉,這是這晚音樂會最「老」的一曲。演出〈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時,Thom放在台中央的鍵琴Booth掛著是一面雪山西藏旗,以宣示藏獨,之前還要說聲”Free Tibet, motherfucker!”。最後以〈Reckoner〉作結。
真真正正作為音樂會壓軸完場曲的Encore,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叫人聽得掉淚的黯然神傷經典〈Exit Music (For A Film)〉,由Thom的木結他與嗓音、Jonny的Mellotron帶出,到樂團懾人心魄的演奏。那夜,我們都甘願讓時間停頓在這片慘白氛圍下。
我甚少在看完音樂會後在場內拍下「到此一遊」式照片,今次我還是情不自禁地拍下這照片。
友人的提示下,由於這定是史上最多香港樂迷同時出埠看的音樂會,所以當日我在Facebook上發起了「Radiohead港燦團台北大合照」行動,召集大家完場後在南港展覽館拍照留念,預料有過百人參與。即使我們在最多人經過的「萊爾富」便利店外集合,但由於南港展覽館有兩邊出口,有人待在手像雕塑那邊、有人仍留在樓上的大Banner前,因而行動未見效果。最多人是第一輪合照,有60多人,但由於很多人都趕著離去(肚子餓吧),到第二輪合照時,已只餘下約30人而已,連便利店外也關燈了。
我常引以自豪地說:我那一輩的香港樂迷曾在1994年6月12日看過Radiohead在高山劇場舉行的香港音樂會。在這十八年之間,我並沒有看過他們別的演出,所以今次是我第二次看到Radiohead。然而,除了台上站著的仍是Thom Yorke、Jonny Greenwood、Colin Greenwood、Ed O'Brien和Phil Selway五人外,1994年與2012年的Radiohead已是截然不同的樂隊來,況且今天的他們也不會玩回任何一首在1994年音樂會裡所玩過的歌曲吧。
抵達Hostel時已六時許,放下行李、換件T-Shirt,便隨即起程到南港展覽館。來到目的地,還要找點東西吃(那竟給我在附近找到一家素食小店)。8時10分,我與友人走到佛心A區門外,心想時間仍鬆動吧——然而那一刻竟然已聽到遠遠傳來了Radiohead為音樂會奏出開場曲〈Lotus Flower〉,該活啊!千里迢迢來看Radiohead,我竟然錯過了隨著燈光暗下來讓音樂會展開的神聖一刻,多麼的不該呢。
Radiohead這個巡演都是集中演出他們自2000年以降的作品,是一如所料的事,2011年專輯《The King of Limbs》內的八首曲目便玩了六首之多;90年代的作品,也是以回到《OK Computer》時期為主(奢望他們會玩〈Creep〉的人實在天真得叫人嗤笑)。所以玩過了〈Bloom〉與〈15 Step〉這兩首近作之後,隨即響起是〈Lucky〉的低迴美學,那簡直有一種美好動容得恍如隔世之感。
大家都知道Radiohead在《Kid A》時期已開拓了他們的電音姿態,然而來到2012年的今天,他們在現場電音演出上,已昂然投進另一個新境界——他們的電音演奏層次是從未處理得如此厲害而懾人,如今的Radiohead就是一隊電幻的藝術搖滾樂團,甚至多首歌曲都有來自Jazz Rock樂團Get the Blessing的Clive Deamer作為第二鼓手,讓歌曲有更呈豐富的節奏層次(甚至奏出Polyrhythm節奏)。配合同步的燈光與那十二格多角度拍攝的投映屏幕,那種電幻效果令人看得嘆為觀止。難得是在他們的高手音響工程師主理下,這個在南港展覽館的演出乃非常好聲,聽得到很多細緻位。
現場聽到他們玩出過去十多年間的舊作時,都能有不一樣的體驗。比如當玩出〈Kid A〉此曲時,其猶如無菌狀態的電幻精巧,令你不會覺得這已是十二年前的作品。神級樂團就是神級樂團,即使帶來〈Identikit〉這首新歌,樂迷仍反應甚佳,沒有冷場。〈There There〉愈叫我覺得是他們的Art Rock新經典,況且當晚緊接此曲之後,還要是〈Karma Police〉啊!〈Idioteque〉來得更跳脫俐落更舞曲化,呈現出猶如Minimal Techno之肌理,尾段延伸出的Acidic電音演奏可叫人聽得狂喜。音樂會的第一部分亦隨著此曲而完結。
Radiohead再現舞台,先玩出〈Give Up The Ghost〉這首2011年曲目,大抵是之前的〈Idioteque〉太令人亢奮,對比之下此曲的反應便略見平淡。別的樂隊Encore通常都是玩三首歌曲,然而這次Radiohead卻竟然玩了七首之多,我懷疑這部分可不可稱作Encore呢?但可肯定的是,選曲來得更精要。驚喜位是〈The National Anthem〉特別為這次訪台演出而加插上台語電台廣播與歌曲的Sample,背後的燈光與屏幕只見一片赤紅;更驚喜,是跟著玩出來自《The Bend》的〈Planet Telex〉,這是這晚音樂會最「老」的一曲。演出〈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時,Thom放在台中央的鍵琴Booth掛著是一面雪山西藏旗,以宣示藏獨,之前還要說聲”Free Tibet, motherfucker!”。最後以〈Reckoner〉作結。
真真正正作為音樂會壓軸完場曲的Encore,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叫人聽得掉淚的黯然神傷經典〈Exit Music (For A Film)〉,由Thom的木結他與嗓音、Jonny的Mellotron帶出,到樂團懾人心魄的演奏。那夜,我們都甘願讓時間停頓在這片慘白氛圍下。
我甚少在看完音樂會後在場內拍下「到此一遊」式照片,今次我還是情不自禁地拍下這照片。
友人的提示下,由於這定是史上最多香港樂迷同時出埠看的音樂會,所以當日我在Facebook上發起了「Radiohead港燦團台北大合照」行動,召集大家完場後在南港展覽館拍照留念,預料有過百人參與。即使我們在最多人經過的「萊爾富」便利店外集合,但由於南港展覽館有兩邊出口,有人待在手像雕塑那邊、有人仍留在樓上的大Banner前,因而行動未見效果。最多人是第一輪合照,有60多人,但由於很多人都趕著離去(肚子餓吧),到第二輪合照時,已只餘下約30人而已,連便利店外也關燈了。
2012年7月25日星期三
The Stone Roses:這夜我在玫瑰園醉生夢死
這個星期絕對是No music no life:颱風韋森特過後的24號晚在香港看The Stone Roses,然後在25號中午飛往台北看Radiohead,期間還要在凌晨完成前者的Live Review然後在早上趕往機場,對我來說這實在是叫我畢生難忘的兩天。
這夜,我身處亞洲國際博覽館Arena,看著英國曼徹斯特傳奇性樂團The Stone Roses的Reunion Tour之香港站演出,心情無疑是相當激動——經歷過十多二十年後,我終於看到有齊Ian Brown、John Squire、Mani和Reni「石玫瑰」四子的演出了,而且還要在香港舉行的。我曾看過John Squire的The Seahorses、曾看過有Mani的Primal Scream、曾看過Ian Brown的個人演出,但這次的激動,已大大地超越了將以往三次加起來再加多一份(代表Reni的)之總數。
沒有暖場樂隊,所以The Stone Roses在未夠八時半已出場,那時仍有大群老外在場外排長龍買啤酒,所以場內仍很鬆動。為音樂會揭開序幕,正是來自其1989年首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由Mani一手Bassline帶出的開場曲〈I Wanna Be Adored〉,當Ian一入Verse,全場樂迷馬上唱和起來,玩到末段John已急不及待施展他的迷幻結他演奏。萬料不到跟著奏出的,竟是〈She Bangs the Drums〉的B-Side曲目〈Mersey Paradise〉。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回顧式的The Stone Roses音樂會,由於他們的作品不多,所以幾乎首首都是樂迷所耳熟能詳、首首都可以一同唱和。基本上,他們差不多把整張首張同名專輯玩了出來(只欠〈Elizabeth My Dear〉)。〈(Song for My) Sugar Spun Sister〉和〈Bye Bye Badman〉仍是那麼清新可喜,而玩過〈Waterfall〉後也跟足專輯般緊接上〈Don't Stop〉——他們可以現場奏出倒播效果無疑是多麼神乎其技。
所演出樂隊最早期的作品,那有第二張單曲〈Sally Cinnamon〉;也有玩到〈Mersey Paradise〉、〈Where Angels Play〉、〈Something's Burning〉等經典B-Side歌。反之第二張專輯《Second Coming》時的曲目,則只玩了〈Ten Storey Love Song〉和〈Love Spreads〉兩首而已。
演出的首個高潮位,是Ian問道大家準備好跳舞嗎?然後玩出樂隊的Indie-Dance金曲〈Fools Gold〉,大家一同在Reni的「人肉Hip House」節拍下起舞,Ian忽然搞笑地來兩吓「的士夠格」舞步來即喚來大家的歡呼。 雖然差不多首首歌曲都可以Sing-along,但真正觸發起全場大合唱場面,定是屬於〈Made Of Stone〉,而且還要是亢奮狀態的合唱,在演奏部分亦再次把Reni的鼓王丰采表露無遺。另一個全場瘋狂大合唱的場面,則是臨近尾聲玩出〈She Bangs The Drums〉時,音樂會的氣氛已被推至沸騰點。
沒有Encore的音樂會,與〈I Wanna Be Adored〉作首尾呼應地,壓軸作是帶來同名專輯的結尾曲Epic經典〈I Am the Resurrection〉。當歌曲玩到下半部分的長長音樂演奏時,到底Ian如何在台上打發時間呢?原來他會把台上的Setlist紙仔撕出來派給觀眾,又把台上的公仔取出來拿到鏡頭前拍大特寫(當中包括一個李小龍的Figure),想不到馬騮王可以如斯的鬼馬。
是的,沒有〈Elephant Stone〉、沒有〈What the World Is Waiting For〉、沒有〈One Love〉、沒有〈Begging You〉,但已很心滿意足吧。
這夜,我身處亞洲國際博覽館Arena,看著英國曼徹斯特傳奇性樂團The Stone Roses的Reunion Tour之香港站演出,心情無疑是相當激動——經歷過十多二十年後,我終於看到有齊Ian Brown、John Squire、Mani和Reni「石玫瑰」四子的演出了,而且還要在香港舉行的。我曾看過John Squire的The Seahorses、曾看過有Mani的Primal Scream、曾看過Ian Brown的個人演出,但這次的激動,已大大地超越了將以往三次加起來再加多一份(代表Reni的)之總數。
沒有暖場樂隊,所以The Stone Roses在未夠八時半已出場,那時仍有大群老外在場外排長龍買啤酒,所以場內仍很鬆動。為音樂會揭開序幕,正是來自其1989年首張同名專輯《The Stone Roses》由Mani一手Bassline帶出的開場曲〈I Wanna Be Adored〉,當Ian一入Verse,全場樂迷馬上唱和起來,玩到末段John已急不及待施展他的迷幻結他演奏。萬料不到跟著奏出的,竟是〈She Bangs the Drums〉的B-Side曲目〈Mersey Paradise〉。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回顧式的The Stone Roses音樂會,由於他們的作品不多,所以幾乎首首都是樂迷所耳熟能詳、首首都可以一同唱和。基本上,他們差不多把整張首張同名專輯玩了出來(只欠〈Elizabeth My Dear〉)。〈(Song for My) Sugar Spun Sister〉和〈Bye Bye Badman〉仍是那麼清新可喜,而玩過〈Waterfall〉後也跟足專輯般緊接上〈Don't Stop〉——他們可以現場奏出倒播效果無疑是多麼神乎其技。
所演出樂隊最早期的作品,那有第二張單曲〈Sally Cinnamon〉;也有玩到〈Mersey Paradise〉、〈Where Angels Play〉、〈Something's Burning〉等經典B-Side歌。反之第二張專輯《Second Coming》時的曲目,則只玩了〈Ten Storey Love Song〉和〈Love Spreads〉兩首而已。
演出的首個高潮位,是Ian問道大家準備好跳舞嗎?然後玩出樂隊的Indie-Dance金曲〈Fools Gold〉,大家一同在Reni的「人肉Hip House」節拍下起舞,Ian忽然搞笑地來兩吓「的士夠格」舞步來即喚來大家的歡呼。 雖然差不多首首歌曲都可以Sing-along,但真正觸發起全場大合唱場面,定是屬於〈Made Of Stone〉,而且還要是亢奮狀態的合唱,在演奏部分亦再次把Reni的鼓王丰采表露無遺。另一個全場瘋狂大合唱的場面,則是臨近尾聲玩出〈She Bangs The Drums〉時,音樂會的氣氛已被推至沸騰點。
沒有Encore的音樂會,與〈I Wanna Be Adored〉作首尾呼應地,壓軸作是帶來同名專輯的結尾曲Epic經典〈I Am the Resurrection〉。當歌曲玩到下半部分的長長音樂演奏時,到底Ian如何在台上打發時間呢?原來他會把台上的Setlist紙仔撕出來派給觀眾,又把台上的公仔取出來拿到鏡頭前拍大特寫(當中包括一個李小龍的Figure),想不到馬騮王可以如斯的鬼馬。
2012年7月24日星期二
Alt-J(∆):折衷主義三角嘜
成立於英國列斯、現以劍橋為基地的四人樂團正名是∆,別稱Alt-J,那是來自蘋果電腦鍵盤上打出數學上的三角符號的Alt和J兩粒鍵。所以Alt-J不獨是∆的官方讀音,也方便媒體以英文字打出樂團名字。因此在其首張專輯《An Awesome Wave》的封套脊位上只見∆符號出現,而Alt-J的名字也只有另行印在貼紙上。
起了∆這個在數學及科學上表示變數之變化的名字,Alt-J的音樂亦是履行折衷主義,好讓Folk、Hip Hop、Indie與Pop共冶一爐而來。姑勿論形容他們為Wild Beasts、《In Rainbows》時期的Radiohead、The xx與Anthony & The Johnsons的混合體,又抑或英國傳奇性民歌唱作人Nick Drake遇上Gangsta Rap,甚至Folk-Step之「潮稱」。 《An Awesome Wave》看似蓋著普通的紙皮封套,但把封套翻開卻有這個把CD伸出的機關小設計。
所以Alt-J之別樹一幟,是在民歌的曲子下,主唱兼結他手Joe Newman有著孤高幽美的嗓音而偶然弄上假音唱腔,通過另一創團成員Gwil Sainsbury的製作與Guy Unger-Hamilton的琴音,Alt-J的歌曲亦泛出Folktronica的電氣色彩,而Thom Green的鼓擊是乘著Hip Hop Oriented節拍而來。他們的歌曲總有點怪誕感覺。
《An Awesome Wave》是一張來得如萬花筒般的專輯。主打歌〈Tessellate〉是在Hip Hop節拍下的迷魂脫俗歌曲,壓根兒是21世紀的Psychedelic-Pop之音,但其MV卻大玩Urban色彩。另一主打曲目〈Breezeblocks〉亦彰顯出Alt-J骨子裡的迷幻R&B曲風。
在Alt-J古樸的民謠底蘊當中,和聲唱詠是他們的不可或缺的要素。短短的〈Interlude 1〉全然是其A Capella作品,而〈Fitzpleasure〉這首由Fuzz Bass驅動的怪物曲目亦是先由A Capella唱詠牽引出。
Alt-J曾喚作Films,電影亦是其音樂作品的一大薰陶。美麗的Folk-Pop小品〈Matilda〉便是指Luc Besson電影《Léon: The Professional》裡由Natalie Portman飾演的女生,而上述的〈Tessellate〉亦是取材自1966年的經典「獨行俠三部曲」西部電影之一《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起了∆這個在數學及科學上表示變數之變化的名字,Alt-J的音樂亦是履行折衷主義,好讓Folk、Hip Hop、Indie與Pop共冶一爐而來。姑勿論形容他們為Wild Beasts、《In Rainbows》時期的Radiohead、The xx與Anthony & The Johnsons的混合體,又抑或英國傳奇性民歌唱作人Nick Drake遇上Gangsta Rap,甚至Folk-Step之「潮稱」。 《An Awesome Wave》看似蓋著普通的紙皮封套,但把封套翻開卻有這個把CD伸出的機關小設計。
所以Alt-J之別樹一幟,是在民歌的曲子下,主唱兼結他手Joe Newman有著孤高幽美的嗓音而偶然弄上假音唱腔,通過另一創團成員Gwil Sainsbury的製作與Guy Unger-Hamilton的琴音,Alt-J的歌曲亦泛出Folktronica的電氣色彩,而Thom Green的鼓擊是乘著Hip Hop Oriented節拍而來。他們的歌曲總有點怪誕感覺。
《An Awesome Wave》是一張來得如萬花筒般的專輯。主打歌〈Tessellate〉是在Hip Hop節拍下的迷魂脫俗歌曲,壓根兒是21世紀的Psychedelic-Pop之音,但其MV卻大玩Urban色彩。另一主打曲目〈Breezeblocks〉亦彰顯出Alt-J骨子裡的迷幻R&B曲風。
在Alt-J古樸的民謠底蘊當中,和聲唱詠是他們的不可或缺的要素。短短的〈Interlude 1〉全然是其A Capella作品,而〈Fitzpleasure〉這首由Fuzz Bass驅動的怪物曲目亦是先由A Capella唱詠牽引出。
Alt-J曾喚作Films,電影亦是其音樂作品的一大薰陶。美麗的Folk-Pop小品〈Matilda〉便是指Luc Besson電影《Léon: The Professional》裡由Natalie Portman飾演的女生,而上述的〈Tessellate〉亦是取材自1966年的經典「獨行俠三部曲」西部電影之一《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
exlovers:前度,去你的(夏日)
夏日炎炎的時候,總是份外渴求聽到來得清新可喜的Indie-Pop音樂,慶幸今年夏天我有exlovers這隊四男一女英國倫敦樂隊。把樂隊名喚作「前度情人」,他們的歌曲在清爽、明媚、陽光的氣息下,卻又存在點點失落與青澀情味。
其實exlovers已出道了一段日子,他們在今個夏天於在獨立廠牌Young & Lost Club旗下發表的首張專輯《Moth》,也是結集著多首曾發表成主打單曲的作品而來。
樂隊主腦Peter Scott與漂亮的女成員Laurel那緩緩的男女聲夢幻唱和演繹方式,已成為exlovers的標記。同是四男一女的雙主唱年青樂團,exlovers會令我聯想起昔日的Slowdive,事實上他們的Indie-Pop聲音裡亦存有Shoegaze與Dream-Pop的底蘊,當然exlovers的歌曲是來得陽光與明快得多,爽朗得來又有著更為清雅怡人的民謠韻味。
exlovers的歌曲,就猶如奏出了一股令人賞心悅目的青春綻放。在絲絲入扣溫婉男女合唱下,〈Blowing Kisses〉正是那麼來得青春而帶點懊惱情感的快板Indie-Pop曲目;明快的Dream-Pop作品〈Starlight, Starlight〉猶如帶領大家在明月星空下於天際翱翔般。〈Moth-Eaten Memories〉開宗明義是他們的Shoegaze之作,而〈This Love Will Lead You On〉亦壓根兒是陽光清盈版本的Shoegaze曲風來。調子甜美的成名作〈Just A Silhouette〉、〈You’re So Quiet〉以及〈You Forget So Easily〉,都是那種青春無敵的英式Jangle-Pop歌曲。
而柔揚青葱的最新主打歌〈Emily〉、美麗得沒話說的〈I Wish We'd Never Met〉、搖曳著縈繞心頭Dream-Pop意境的窩心Shoegaze Ballad之作〈Unlovable〉,皆是exlovers來得較Folk-Based的一面。畢竟除了Nirvana、The Smashing Pumpkins、The Cure、The Jesus and Mary Chain、My Bloody Valentine之外,唱作人Elliott Smith也是昔日Peter的重大音樂影響。
其實exlovers已出道了一段日子,他們在今個夏天於在獨立廠牌Young & Lost Club旗下發表的首張專輯《Moth》,也是結集著多首曾發表成主打單曲的作品而來。
樂隊主腦Peter Scott與漂亮的女成員Laurel那緩緩的男女聲夢幻唱和演繹方式,已成為exlovers的標記。同是四男一女的雙主唱年青樂團,exlovers會令我聯想起昔日的Slowdive,事實上他們的Indie-Pop聲音裡亦存有Shoegaze與Dream-Pop的底蘊,當然exlovers的歌曲是來得陽光與明快得多,爽朗得來又有著更為清雅怡人的民謠韻味。
exlovers的歌曲,就猶如奏出了一股令人賞心悅目的青春綻放。在絲絲入扣溫婉男女合唱下,〈Blowing Kisses〉正是那麼來得青春而帶點懊惱情感的快板Indie-Pop曲目;明快的Dream-Pop作品〈Starlight, Starlight〉猶如帶領大家在明月星空下於天際翱翔般。〈Moth-Eaten Memories〉開宗明義是他們的Shoegaze之作,而〈This Love Will Lead You On〉亦壓根兒是陽光清盈版本的Shoegaze曲風來。調子甜美的成名作〈Just A Silhouette〉、〈You’re So Quiet〉以及〈You Forget So Easily〉,都是那種青春無敵的英式Jangle-Pop歌曲。
而柔揚青葱的最新主打歌〈Emily〉、美麗得沒話說的〈I Wish We'd Never Met〉、搖曳著縈繞心頭Dream-Pop意境的窩心Shoegaze Ballad之作〈Unlovable〉,皆是exlovers來得較Folk-Based的一面。畢竟除了Nirvana、The Smashing Pumpkins、The Cure、The Jesus and Mary Chain、My Bloody Valentine之外,唱作人Elliott Smith也是昔日Peter的重大音樂影響。
2012年7月12日星期四
Live in Concerts
今期《Trends' On》(vol.20)有我主理的七頁《Live in Concerts》特集,探討近年間為我們引進了眾多大大小小外國獨立樂團來港演出的新一代音樂會主辦單位,採訪了Untitled Entertainment、Clockenflap、Songs For Children、Chopxticks Entertainment、Hidden Agenda和White Noise Records。
其實這個特集本是上期《Music 100: No Music No Lie》的Bonus,但由於不夠版位完成,所以順延了一期,變成現在的獨立專題。
Trends'On (Vol. 20 / Jul 2012) E-Book線上版←←←連結
其實這個特集本是上期《Music 100: No Music No Lie》的Bonus,但由於不夠版位完成,所以順延了一期,變成現在的獨立專題。
Trends'On (Vol. 20 / Jul 2012) E-Book線上版←←←連結
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
2:54:迷離歌德鞋瞪
如果你喜歡昔日的Curve以及早期的Garbage的話,你好應該會對由Colette Thurlow和Hannah Thurlow這對姊妹花所組成的英國倫敦樂隊2:54大感興趣。如果把2:54的音樂納入為當今之Shoegaze族群,那麼她們就是泛著撲朔迷離Goth Post-Punk底蘊與氛圍化幽暗曲風的Shoegaze / Dream-Pop隊伍。她們亦有被形容為介乎The xx與The Big Pink之間。
愛爾蘭裔的Thurlow姊妹原籍Bristol,2:54是她們成軍於倫敦的樂團,再加上低音結他手Joel Porter及鼓手Alex Robins,便構成現時樂隊的四人陣容。她們在今個夏天發表了其首張同名專輯《2:54》,為她們監製的是曾與PJ Harvey合作多時的Rob Ellis,而混音則是由Alan Moulder操刀。
當年Lush、Chapterhouse、Slowdive、Curve等Shoegaze名團的聲音叫人驚豔之處,是在他們的氣氛化Noise-Pop底下,乃呈現點點猶如Cocteau Twins般的飄逸夢幻氣息又抑或Goth的迷離異色,今天的2:54正是重現了Shoegaze這個每每讓樂迷忽視的一面。長髮的姊姊Colette那幽暗、哀怨而迷惑的嗓音,亦好讓我聯想起Curve的Toni Halliday與Garbage的Shirley Manson。看2:54的MV,也一律是拍攝得如斯的意境幽悒迷離,很80年代的低調氣息。
〈Revolving〉正是她們那種集Shoegaze與Goth Post-Punk於一身的歌曲,〈You’re Early〉在連綿的迷幻結他下亦呈現著Goth Post-Punk的迷濛異色,〈Sugar〉就有如Curve與The Sisters Of Mercy的聲音之混合體。而〈Scarlet〉則實在不難叫人對早年的Garbage作出聯想吧。
聽〈Easy Undercover〉、〈A Salute〉抑或淒美Dream-Pop的〈Watcher〉,其懾人心魄之處正是源自那股Goth脈絡。聽著聽著2:54,甚至會泛起我對從前4AD旗下的Xmal Deutschland之印象。悽迷但又來得較具搖滾氣息的〈Creeping〉,請恕我用上All About Eve來作相提並論。
愛爾蘭裔的Thurlow姊妹原籍Bristol,2:54是她們成軍於倫敦的樂團,再加上低音結他手Joel Porter及鼓手Alex Robins,便構成現時樂隊的四人陣容。她們在今個夏天發表了其首張同名專輯《2:54》,為她們監製的是曾與PJ Harvey合作多時的Rob Ellis,而混音則是由Alan Moulder操刀。
當年Lush、Chapterhouse、Slowdive、Curve等Shoegaze名團的聲音叫人驚豔之處,是在他們的氣氛化Noise-Pop底下,乃呈現點點猶如Cocteau Twins般的飄逸夢幻氣息又抑或Goth的迷離異色,今天的2:54正是重現了Shoegaze這個每每讓樂迷忽視的一面。長髮的姊姊Colette那幽暗、哀怨而迷惑的嗓音,亦好讓我聯想起Curve的Toni Halliday與Garbage的Shirley Manson。看2:54的MV,也一律是拍攝得如斯的意境幽悒迷離,很80年代的低調氣息。
〈Revolving〉正是她們那種集Shoegaze與Goth Post-Punk於一身的歌曲,〈You’re Early〉在連綿的迷幻結他下亦呈現著Goth Post-Punk的迷濛異色,〈Sugar〉就有如Curve與The Sisters Of Mercy的聲音之混合體。而〈Scarlet〉則實在不難叫人對早年的Garbage作出聯想吧。
聽〈Easy Undercover〉、〈A Salute〉抑或淒美Dream-Pop的〈Watcher〉,其懾人心魄之處正是源自那股Goth脈絡。聽著聽著2:54,甚至會泛起我對從前4AD旗下的Xmal Deutschland之印象。悽迷但又來得較具搖滾氣息的〈Creeping〉,請恕我用上All About Eve來作相提並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