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澳洲墨爾本樂團Frente!的女主唱Angie Hart昨晚在Rockschool舉行了一場Acoustic Gig,由催化行動主辦。雖然只發表過兩張專輯的Frente!在香港大受歡迎已是90年代中期的事,而日後Angie的發展亦未見大受注目,但樂迷對她仍念念不忘,結果當晚在Rockschool亦得以全場爆滿,場內擠得水洩不通。
一直以來都覺得Frente!的音樂是很女孩子的口味,當晚在場所見佔了六成以上是女生樂迷。而一向RockSchool的後門位置都是煙民聚集的地方,煙霧迷漫,但昨晚出現的煙民乃少之又少,Frente! / Angie Hart的樂迷果然也一如其音樂般清新健康。
演出由Angie聯同一位木結他手上場,感覺很親暱諧和的Acoustic音樂會;而台上的Angie亦甚風趣幽默。一如所料,當她玩回Frente!來自《Marvin the Album》的幾首單曲如〈Ordinary Angels〉、〈Accidentally Kelly Street〉和Encore時的〈Labour of Love〉時,最為反應熱烈、牽起樂迷唱和。
最驚喜是她玩了The Smiths的〈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一個很平靜的版本。原來此曲她曾收錄過在去年出版的第二張專輯《Eat My Shadow》之Bonus Disc內。但何解此曲響起時,大部分觀眾們都好像沒有甚麼反應呢(好像聽到一首陌生的歌曲般)?就算沒有聽The Smiths,也該看過《(500) Days of Summer》吧。
又一如所料,音樂會是以重唱New Order的〈Bizarre Love Triangle〉作為壓軸。特別之處,是Angie還邀請為她擔任暖場演出的Karmen張菀桐一起合唱——台上看到也是一個由Angie、Karmen和結他手構成的Triangle呢。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
LCD Soundsystem:最後一擊
以James Murphy為首的紐約市Dance-Punk名團LCD Soundsystem,繼《Silver Of Sound》後足足三年來的新作《This Is Happening》不獨是其第三張專輯,而James也揚言會是LCD Soundsystem的最後一張專輯,然後鳴金收兵。
那麼作為最後一擊的《This Is Happening》可會是LCD Soundsystem的淋漓盡致之作?也許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但有別於以往的作品,是《This Is Happening》不獨只有在DFA Records的紐約市錄音室製作,也帶到洛杉磯的The Manshun灌錄,以吸納當地的陽光氣息。
但可以肯定在《This Is Happening》裡的LCD Soundsystem用上更多的結他演奏,處處流露著師承自David Bowie / Brian Eno / Iggy Pop的70年代電氣Art Rock薰陶。〈Drunk Girls〉不但副歌酷似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White Light / White Heat〉,歌曲亦有如「柏林三部曲」時的David Bowie遇上早年Eno的Art Rock以及La Düsseldorf的Proto-Punk / Krautrock;歌曲由Spike Jonze執導的「虐待狂」MV(現場收音的)亦惡搞味十足。同樣相當之「柏林三部曲」時期Bowie的電氣化Art Rock還有〈All I Want〉,其結他主奏可謂Robert Fripp到不得了,但歌曲卻有著動人的調子。再聽〈Somebody's Calling Me〉,這是一首有如乘著Iggy Pop一曲〈Nightclubbing〉之節奏而來的Synth-Ballad。
另一方面,〈I Can Change〉是LCD Soundsystem的正宗Synth-Pop之示範,既像O.M.D.但更像Eurythmics的〈Love Is A Stranger〉,其驚豔之處還有James的騷靈唱腔。〈You Wanted A Hit〉是一首把New Wave、Giorgio Moroder式歐陸電子之聲、Motorik節拍共冶一爐的精良流行曲目。
再聽〈Pow Pow〉,那好讓我想起LCD Soundsystem的成名作〈Losing My Edge〉,那不獨是歌曲的Disco-Punk制式,而是James喋喋不休的半吟半唱。
那麼作為最後一擊的《This Is Happening》可會是LCD Soundsystem的淋漓盡致之作?也許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但有別於以往的作品,是《This Is Happening》不獨只有在DFA Records的紐約市錄音室製作,也帶到洛杉磯的The Manshun灌錄,以吸納當地的陽光氣息。
但可以肯定在《This Is Happening》裡的LCD Soundsystem用上更多的結他演奏,處處流露著師承自David Bowie / Brian Eno / Iggy Pop的70年代電氣Art Rock薰陶。〈Drunk Girls〉不但副歌酷似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White Light / White Heat〉,歌曲亦有如「柏林三部曲」時的David Bowie遇上早年Eno的Art Rock以及La Düsseldorf的Proto-Punk / Krautrock;歌曲由Spike Jonze執導的「虐待狂」MV(現場收音的)亦惡搞味十足。同樣相當之「柏林三部曲」時期Bowie的電氣化Art Rock還有〈All I Want〉,其結他主奏可謂Robert Fripp到不得了,但歌曲卻有著動人的調子。再聽〈Somebody's Calling Me〉,這是一首有如乘著Iggy Pop一曲〈Nightclubbing〉之節奏而來的Synth-Ballad。
另一方面,〈I Can Change〉是LCD Soundsystem的正宗Synth-Pop之示範,既像O.M.D.但更像Eurythmics的〈Love Is A Stranger〉,其驚豔之處還有James的騷靈唱腔。〈You Wanted A Hit〉是一首把New Wave、Giorgio Moroder式歐陸電子之聲、Motorik節拍共冶一爐的精良流行曲目。
再聽〈Pow Pow〉,那好讓我想起LCD Soundsystem的成名作〈Losing My Edge〉,那不獨是歌曲的Disco-Punk制式,而是James喋喋不休的半吟半唱。
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Booka Shade:優質電音保證
由Walter Merziger和Arno Kammermeier所組成的德國法蘭克福Electro House / Techno / Minimal二人組Booka Shade,他們以簡約、精巧、鏗鏘、立體而旋律化見稱的電音作品,總是那麼精良而高質素,而已以要Album-Oriented、心思熟慮地灌錄專輯為已任。
相當之準時地每兩年便發表一張專輯的他們,二人繼《The Sun & The Neon Light》後,新作《More》已是Booka Shade的第四張官方專輯。
橫跨十七個月製作的《More》,在專輯裡所聽到Booka Shade的一個深邃層次,音色處理得晶瑩剔透而又耳感流麗。開場曲〈Havanna Sex Dwarf〉取名自英國Synth-Pop名團Soft Cell的1981年曲目〈Sex Dwarf〉,在甚Deep的Groove下其Synth Riff與「哎喲喲」Vocoder人聲皆挻搶耳。再次與M.A.N.D.Y.合作的〈Donut (Interpretation)〉來得美化亮麗,祭出軟綿綿的Electro House電音質感。〈The Door〉輾轉反側而來的重型Sub Bass固然大殺四方,〈Teenage Spaceman〉有如穿梭太空的旅程,〈Scaramanga〉和〈No Different〉都是奏出如斯意象萬千的氛圍。
Booka Shade首次有客席名字參與,故在《More》內也有好幾首有主唱的曲目。Dub Techno曲目〈Regenerate〉,伴以鏗鏘電子Sequence下,帶來是加拿大歌手Elsieanne Caplette孤高得有如幽靈般蒼白而幽美的主唱;由Chelonis R. Jones主唱的〈Bad Love〉是一首介乎Space-Disco與Vocal House之間的電音流行曲,Deep得來又矯飾悅耳;由「滴答滴答」鐘擺拍子帶出的〈Divine〉,重點是找來瑞士Electro-Pop先鋒Yello客串,在Deep Techno的曲風下,配以其歌手Dieter Meier冷冷而性感的半吟半唱。
橫跨十七個月製作的《More》,在專輯裡所聽到Booka Shade的一個深邃層次,音色處理得晶瑩剔透而又耳感流麗。開場曲〈Havanna Sex Dwarf〉取名自英國Synth-Pop名團Soft Cell的1981年曲目〈Sex Dwarf〉,在甚Deep的Groove下其Synth Riff與「哎喲喲」Vocoder人聲皆挻搶耳。再次與M.A.N.D.Y.合作的〈Donut (Interpretation)〉來得美化亮麗,祭出軟綿綿的Electro House電音質感。〈The Door〉輾轉反側而來的重型Sub Bass固然大殺四方,〈Teenage Spaceman〉有如穿梭太空的旅程,〈Scaramanga〉和〈No Different〉都是奏出如斯意象萬千的氛圍。
Booka Shade首次有客席名字參與,故在《More》內也有好幾首有主唱的曲目。Dub Techno曲目〈Regenerate〉,伴以鏗鏘電子Sequence下,帶來是加拿大歌手Elsieanne Caplette孤高得有如幽靈般蒼白而幽美的主唱;由Chelonis R. Jones主唱的〈Bad Love〉是一首介乎Space-Disco與Vocal House之間的電音流行曲,Deep得來又矯飾悅耳;由「滴答滴答」鐘擺拍子帶出的〈Divine〉,重點是找來瑞士Electro-Pop先鋒Yello客串,在Deep Techno的曲風下,配以其歌手Dieter Meier冷冷而性感的半吟半唱。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80's British Invasion三十週年與港產英倫音樂合輯
早前接到的一份文字工作,是為香港Warner Music出版的3CD合輯《80's British Invasion: 30th Anniversary》擔任文字導賞,撰寫Sleeve Note文案。而這套合輯現在也終告面世了。
《80's British Invasion: 30th Anniversary》內附一本五十六頁的冊子,主文加上五十首歌作逐曲談,撰文足足近一萬五千字,算是近期的嘔心瀝血之作。斷斷續續分批寫了兩個多星期,耳邊經常響起這批曾伴隨我成長的歌曲(兼順道在YouTube上重溫其音樂錄像),那陣子簡直以為自己時光倒流回到80年代。但過程也蠻有趣好玩,既可以懷舊一番,Research之餘也可以給自己溫故知新,內容上也盡量加入一些本土元素(竟然給我切入了保育之題材,哈!),可不是「維基」式資料呢。
其實為80年代音樂合輯撰寫Sleeve Note文案,我已非第一次。在1998年,我便曾為EMI出版的《Catch The 80’s》執筆,當年這合輯還隨碟附送一張收錄五首歌曲音樂錄像的VCD(是VCD啊)。當然那次並沒有《80's British Invasion: 30th Anniversary》寫得那麼淋漓盡致。
黑膠唱片年代,由樂評人為英倫音樂合輯撰寫文案,我心目中的典故是1986年一張由《音樂一週》總編Sam Jor執筆的《British Invasion》,當年這合輯還以紅膠印製;此外,我又想到1990年的一張《This Is England》,由香港Virgin Records與梁兆輝的電台節目《夜渡英倫》合作。
論到港產的80年代英倫音樂合輯之經典,那絕對是跟本地時裝品牌Reno合作的兩張《Reno’s Modern Romance》(1982年)和《Reno’s Modern Romance II》(1983年) ,是不少我那個年代的樂迷聽英國New Wave / New Romantic / Synth-Pop音樂之入門唱片。
《80's British Invasion: 30th Anniversary》內附一本五十六頁的冊子,主文加上五十首歌作逐曲談,撰文足足近一萬五千字,算是近期的嘔心瀝血之作。斷斷續續分批寫了兩個多星期,耳邊經常響起這批曾伴隨我成長的歌曲(兼順道在YouTube上重溫其音樂錄像),那陣子簡直以為自己時光倒流回到80年代。但過程也蠻有趣好玩,既可以懷舊一番,Research之餘也可以給自己溫故知新,內容上也盡量加入一些本土元素(竟然給我切入了保育之題材,哈!),可不是「維基」式資料呢。
其實為80年代音樂合輯撰寫Sleeve Note文案,我已非第一次。在1998年,我便曾為EMI出版的《Catch The 80’s》執筆,當年這合輯還隨碟附送一張收錄五首歌曲音樂錄像的VCD(是VCD啊)。當然那次並沒有《80's British Invasion: 30th Anniversary》寫得那麼淋漓盡致。
黑膠唱片年代,由樂評人為英倫音樂合輯撰寫文案,我心目中的典故是1986年一張由《音樂一週》總編Sam Jor執筆的《British Invasion》,當年這合輯還以紅膠印製;此外,我又想到1990年的一張《This Is England》,由香港Virgin Records與梁兆輝的電台節目《夜渡英倫》合作。
論到港產的80年代英倫音樂合輯之經典,那絕對是跟本地時裝品牌Reno合作的兩張《Reno’s Modern Romance》(1982年)和《Reno’s Modern Romance II》(1983年) ,是不少我那個年代的樂迷聽英國New Wave / New Romantic / Synth-Pop音樂之入門唱片。
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甜梅號@Y綜藝館
台灣Post-Rock名團甜梅號昨晚為他們的全新專輯帶來了其《腦海群島香港音樂會》,這也是樂隊的首次訪港演出。這場由催化行動主辦的音樂會,在柴灣青年廣場的Y綜藝館舉行,這也是我第一次踏足這個場地。我蠻喜歡每次「試新場」的新鮮感覺。
為他們作暖場演出的是在草地上,當晚也是他們久休復出後的首個公演。在草地上以三人樂隊的姿態上陣,除了Mable和阿銘之外,還有False Alarm的鼓手Joe助陣。然而他們只玩了五首歌曲而已,其歌曲又頗為短小精悍,有點不夠喉呢。
甜梅號帶來了近個半小時的演出,音樂會之開頭與結尾,他們都以四位成員逐一出場與離場來作首尾呼應。即使他們所帶來是那種以結他為主導、鋪排蕩氣迴腸的Post-Rock樂章,但小白和小蘇兩支絲絲入扣而的結他,勾勒出卻是溫婉動人的後搖滾情感,反而來得暴烈與地動山搖的場面並不多,總覺得他們是一隊蠻內斂斯文的樂團。
一如影片上所見,低音結他手葉子在台上全程背著觀眾演奏。完場後我到後台跟他們打聲招呼,當我跟樂隊拍照留念時,作風低調的葉子亦選擇站在最後;跟著他們出來舉行簽名會,也是何解甜梅號只有三人出席。
為他們作暖場演出的是在草地上,當晚也是他們久休復出後的首個公演。在草地上以三人樂隊的姿態上陣,除了Mable和阿銘之外,還有False Alarm的鼓手Joe助陣。然而他們只玩了五首歌曲而已,其歌曲又頗為短小精悍,有點不夠喉呢。
甜梅號帶來了近個半小時的演出,音樂會之開頭與結尾,他們都以四位成員逐一出場與離場來作首尾呼應。即使他們所帶來是那種以結他為主導、鋪排蕩氣迴腸的Post-Rock樂章,但小白和小蘇兩支絲絲入扣而的結他,勾勒出卻是溫婉動人的後搖滾情感,反而來得暴烈與地動山搖的場面並不多,總覺得他們是一隊蠻內斂斯文的樂團。
一如影片上所見,低音結他手葉子在台上全程背著觀眾演奏。完場後我到後台跟他們打聲招呼,當我跟樂隊拍照留念時,作風低調的葉子亦選擇站在最後;跟著他們出來舉行簽名會,也是何解甜梅號只有三人出席。
Championship Vinyl
十年前,我好喜歡由Stephen Frears執導、改編自Nick Hornby同名小說的電影《High Fidelity》,當年這張DVD可謂看得滾瓜爛熟。尤其喜歡片中John Cusack開設的唱片店Championship Vinyl,心想:如果我有一家這樣以發售黑膠唱片為主、有新貨有二手的唱片店,來作為我的終生留守的職業也不錯啊——當然在香港這簡直是妙想天開的事,除非店舖不用交租吧。
近日再次想起《High Fidelity》,事源一個星期前我到友人C家裡接收約六十張黑膠唱片。圖為它們被帶到我家後,準備上櫃之前的「拍照留念」。
友人要棄置的黑膠唱片不算很多,約有三格唱片櫃的容量。雖然之前我已通過了電郵挑選好我想要的,但到了他家後,還是不其然蹲下來在櫃前再挑一趟,看看還有甚麼漏網之魚。
此時,我回想起了《High Fidelity》裡John Cusack跑去收購唱片的一場Deleted Scene呢。
近日再次想起《High Fidelity》,事源一個星期前我到友人C家裡接收約六十張黑膠唱片。圖為它們被帶到我家後,準備上櫃之前的「拍照留念」。
友人要棄置的黑膠唱片不算很多,約有三格唱片櫃的容量。雖然之前我已通過了電郵挑選好我想要的,但到了他家後,還是不其然蹲下來在櫃前再挑一趟,看看還有甚麼漏網之魚。
此時,我回想起了《High Fidelity》裡John Cusack跑去收購唱片的一場Deleted Scene呢。
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The National:再現蒼白低調美學
2007年美國紐約市魯克林區樂團The National帶來其第四張專輯《Boxer》,看到他們在音樂上已走向了成熟渾圓之層次,跳出了Joy Division的影子。加上單曲〈Fake Empire〉在翌年美國總統競選時被奧巴馬陣營用作助選之歌(奧巴馬宣傳片《Signs of Hope and Change》的配樂),The National絕對可以上位,躋身「偉大」的搖滾樂團之列。想不到三年後他們帶來其第五張專輯《High Violet》,樂隊卻又重投蒼白美學之色調。
《High Violet》是The National首次採用他們由一所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車房所改建而成之私人錄音室所灌錄。在其自家錄音室製作下,乃重拾回一份車房音樂的氣息,甚至重現出樂團的Post-Punk底蘊。結他手Aaron Dessner說這不是一張Hi-Fi唱片、也不是車房搖滾,而是在兩者之間的某個地方。
The National不是刻意回歸闇黑。擁有一把介乎Leonard Cohen與Ian Curtis之間沉鬱孤絕嗓音的主唱Matt Berninger表示,他們明明想灌錄出一張搶耳與輕盈的唱片,但一份蒼白的情感卻在不經不覺間呈現出來。
建基於結他Drone聲響上的開場曲〈Terrible Love〉大抵可以叫大家作出對The Velvet Underground之聯想,從低迥迷魂到如雷貫耳的鼓擊之綻放,極具暗湧式鋪排的一曲,但曲調卻見溫婉浪漫。單曲〈Bloodbuzz Ohio〉跟其漫不經心的中板調子對衡著是急疾的後崩節奏,Bryan Devendorf的鼓一向都是The National之Post-Punk動能的泉源。同樣很Post-Punk式歌曲,〈Anyone's Ghost〉叫我想到是The Cure而多於Joy Division。
專輯內有Justin Vernon、Sufjan Stevens、Richard Reed Parry (Arcade Fire) 等人助陣。低調幽暗的氛圍在《High Violet》裡可謂比比皆是,觸動心靈的〈Afraid of Everyone〉、〈Little Faith〉、〈Conversation 16〉、〈England〉等都是如斯鬱結慘白之作,前者唱出Matt對現今的美國感到不安,後者則是他對英倫的幽悒陰溼氣氛之享往。
《High Violet》是The National首次採用他們由一所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車房所改建而成之私人錄音室所灌錄。在其自家錄音室製作下,乃重拾回一份車房音樂的氣息,甚至重現出樂團的Post-Punk底蘊。結他手Aaron Dessner說這不是一張Hi-Fi唱片、也不是車房搖滾,而是在兩者之間的某個地方。
The National不是刻意回歸闇黑。擁有一把介乎Leonard Cohen與Ian Curtis之間沉鬱孤絕嗓音的主唱Matt Berninger表示,他們明明想灌錄出一張搶耳與輕盈的唱片,但一份蒼白的情感卻在不經不覺間呈現出來。
建基於結他Drone聲響上的開場曲〈Terrible Love〉大抵可以叫大家作出對The Velvet Underground之聯想,從低迥迷魂到如雷貫耳的鼓擊之綻放,極具暗湧式鋪排的一曲,但曲調卻見溫婉浪漫。單曲〈Bloodbuzz Ohio〉跟其漫不經心的中板調子對衡著是急疾的後崩節奏,Bryan Devendorf的鼓一向都是The National之Post-Punk動能的泉源。同樣很Post-Punk式歌曲,〈Anyone's Ghost〉叫我想到是The Cure而多於Joy Division。
專輯內有Justin Vernon、Sufjan Stevens、Richard Reed Parry (Arcade Fire) 等人助陣。低調幽暗的氛圍在《High Violet》裡可謂比比皆是,觸動心靈的〈Afraid of Everyone〉、〈Little Faith〉、〈Conversation 16〉、〈England〉等都是如斯鬱結慘白之作,前者唱出Matt對現今的美國感到不安,後者則是他對英倫的幽悒陰溼氣氛之享往。
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在草地上:千呼萬喚
在草地上終於發表了他們繼《微笑》EP後,足足八年來的全新唱片《未命名》。從沒有維港唱片到組成維港唱片再到離開了維港唱片,在草地上回歸他們自家廠牌出版的《未命名》,大抵這是香港獨立音樂圈最叫人望穿秋水而來(而又真的可以等到了)的Second Coming。
上個月收到了《未命名》專輯(聯同其前身Laughitoff重見天日的《Off》EP),我也不其然心血來潮地翻出八年前Mable和阿銘溫馨地送來其《微笑》EP那套100% Handmade的Advanced Copy版。
蓋著一個人手縫製成的綠油油硬皮布袋,封面上用針線綉上「在草地上 / JoyTrendySound」之字樣,內藏由瓦通紙製成的CD套,而歌詞紙上的歌詞更全是用鉛筆手抄的,非常之手作仔而又極度精美兼誠意十足的D.I.Y.製作。據知只限量做了十來套而已,超級珍藏。
當年的《微笑》EP,在草地上走的是淡然幽悒的Acoustic-Folk路線。但隨後看他們的演出,亦知道他們可以搖滾起來。而《未命名》亦是他們的Indie-Rock專輯。
仍是由他倆二人一手包辦,《未命名》有著甚出色的製作,Mable的主唱演繹亦有莫大的進步。
上個月收到了《未命名》專輯(聯同其前身Laughitoff重見天日的《Off》EP),我也不其然心血來潮地翻出八年前Mable和阿銘溫馨地送來其《微笑》EP那套100% Handmade的Advanced Copy版。
蓋著一個人手縫製成的綠油油硬皮布袋,封面上用針線綉上「在草地上 / JoyTrendySound」之字樣,內藏由瓦通紙製成的CD套,而歌詞紙上的歌詞更全是用鉛筆手抄的,非常之手作仔而又極度精美兼誠意十足的D.I.Y.製作。據知只限量做了十來套而已,超級珍藏。
當年的《微笑》EP,在草地上走的是淡然幽悒的Acoustic-Folk路線。但隨後看他們的演出,亦知道他們可以搖滾起來。而《未命名》亦是他們的Indie-Rock專輯。
仍是由他倆二人一手包辦,《未命名》有著甚出色的製作,Mable的主唱演繹亦有莫大的進步。
〈目的地〉由清葱而推至暴烈再回落至溫婉再暴烈起來,中段的音樂過門乃來得似十足New Order的〈Ceremony〉;〈別站著〉那Jangle-Pop得來又有著跳脫的Funk Groove;正能量Noise Rock曲目〈回來〉叫人聽得豁然開懷;〈加加減減〉輕輕鬆鬆得有如70年代的諷刺時弊廣東流行曲,附加My Little Airport喧鬧發聲;Post-Punk式清新小品〈多吃蔬果〉帶著有如陽光露雨的美好感覺;〈小心輕放〉的輕盈Bossa Nova曲風自然人聽人愛;〈We Are Reality〉的爆裂Punky,可跟其如雷貫耳的急疾鼓擊節奏「頂住頂住頂住頂住….」地唱著;Dream-Pop歌曲〈保重(後會有期版)〉相信是寫給他們的戰友;碟未還有一首動人的鋼琴Ballad作品〈當我成熟了〉作為隱藏曲目。
專輯內還有「未」、「命」、「名」這三首短短的純音樂。「未」是迷濛的Dream-Pop結他音樂,「命」有如微型版的Post-Rock,「名」則是闇黑的Ambient Drone樂章。
專輯內還有「未」、「命」、「名」這三首短短的純音樂。「未」是迷濛的Dream-Pop結他音樂,「命」有如微型版的Post-Rock,「名」則是闇黑的Ambient Drone樂章。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南涌→鹿頸→黑膠唱片
2010年5月16日星期日
新唱片推介
甜梅號 "腦海群島"
台灣頭號Post-Rock樂隊甜梅號即將在本週六首度來港演出,而他們亦在早前剛出版了全新專輯《腦海群島》。成軍十二年,《腦海群島》才不過是甜梅號的第三張專輯而已,與前作《謝謝你提醒我》相隔三載。專輯由曾為Japancakes、Maserati等美國獨立樂團操刀的Andy Baker擔任錄音師及混音師,並在加州進行Mastering。六首六分多鐘至八分多鐘的樂章,今天甜梅號所取決,是一種內斂、幽美、詩意的Instrumental Rock姿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清醒夢〉、〈黃昏鹿場〉、〈站在太陽上〉、〈人兒呀〉等都是如斯觸動心靈的Post-Rock曲目,配合今次的唱片封套插圖,好有午夜飛行之感。他們仍可暴烈嗎?在〈夜星子〉和〈敲響的鐘〉裡尚可找到樂團之動盪場面,但整體上前者還是一首很有夜間氛圍的樂章,而後者則是他們清爽怡人的一面。又CD的光碟被印製成黑膠唱片模樣,而《腦海群島》亦真的有限量出版了Vinyl版本呢。
台灣頭號Post-Rock樂隊甜梅號即將在本週六首度來港演出,而他們亦在早前剛出版了全新專輯《腦海群島》。成軍十二年,《腦海群島》才不過是甜梅號的第三張專輯而已,與前作《謝謝你提醒我》相隔三載。專輯由曾為Japancakes、Maserati等美國獨立樂團操刀的Andy Baker擔任錄音師及混音師,並在加州進行Mastering。六首六分多鐘至八分多鐘的樂章,今天甜梅號所取決,是一種內斂、幽美、詩意的Instrumental Rock姿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清醒夢〉、〈黃昏鹿場〉、〈站在太陽上〉、〈人兒呀〉等都是如斯觸動心靈的Post-Rock曲目,配合今次的唱片封套插圖,好有午夜飛行之感。他們仍可暴烈嗎?在〈夜星子〉和〈敲響的鐘〉裡尚可找到樂團之動盪場面,但整體上前者還是一首很有夜間氛圍的樂章,而後者則是他們清爽怡人的一面。又CD的光碟被印製成黑膠唱片模樣,而《腦海群島》亦真的有限量出版了Vinyl版本呢。
Forget The G “Prologue”
Forget The G是一隊來自澳門的另類搖滾樂團,但現年二十五歲的主將Eric Chan其實是香港人。由台灣樂團亂彈鼓手童志偉監製的《Prologue》,是他們的首張EP,碟內有七首歌之多,兼且首尾呼應的有序幕與結幕曲,已算是迷你專輯了。Radiohead對Forget The G的影響乃不言而喻,某程度上他們猶如搖滾版的Primary Shapes,畢竟Grunge亦是他們的另一薰陶。然而當他們作出長長的演奏時,又被解讀為Post-Rock的傾向;而陣中有一位鍵琴手Frog Wong,她的一手電鋼琴乃為Forget The G的歌曲注入了相當的浪漫古雅色彩。主題曲〈Prologue〉是唱片裡的核心曲目,是Forget The G的最佳示範之作。〈Let It Rain〉和〈Farewell & Goodbye (Pt. II)〉是他們那種由鋼琴Ballad而推至暴烈起來的歌曲。他們的Post-Rock的風範,可從短短的〈Intro〉和〈Farewell & Goodbye (Pt. III)〉這兩首純音樂尋見(我會把後者形容為Baroque-Grunge),甚至〈Interlude ~A Passage~〉更是其Ambient Drone樂章。
Forget the G - Prologue (Official Music Video) from Forgettheg on Vimeo.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Foals:不一樣的第二擊
兩年前聽英國牛津五人樂團Foals的首張專輯《Antidotes》,我會把他們納入為不折不扣的Dance-Punk隊伍看待,TV On The Radio的David Sitek之製作或多或少在他們身上代入了相當的紐約氣味。兩年後帶來後繼專輯《Total Life Forever》,毋庸置疑看到Yannis Philippakis等人要帶來不一樣的第二擊,不要原地踏步。
《Total Life Forever》在瑞典哥德堡灌錄,換上由Post-Punk樂團Clor的Luke Smith擔任監製。Luke Smith擅長Analog用聲,所以Foals的歌曲在來得Organic了、曲調也細緻成熟起來,沒有前作那麼一股勁的跳脫Upbeat與搶耳。嚐一口,可發覺今次Foals的音樂味道是挺複雜的。
最先發佈的〈Spanish Sahara〉已急不及待地向樂迷彰顯他們所發生的蛻變——不再是衝口衝面而來,取而代之是以冷峻疏的氛圍作開始,配以Yannis 筆下人生哲理式歌詞,這首接近七分鐘的歌曲亦漸漸凝聚出一股Post-Rock般的張力暗湧,懾人心魄,對Foals來說無疑是那麼洗心革面而來。
Foals在《Total Life Forever》裡的歌曲其實仍舊Groovy盎然,只是歌曲旋律卻有如Indie-Rock般細膩,音質上也比以往為清爽得多。開場曲〈Blue Mood〉便是一首由中板Ballad而切入Groovy節奏的作品,最新單曲〈This Orient〉的暢快流麗正回復到Foals故有的本色且迎合市場需要,〈Miami〉有如Cheesy起來的The Cure爽朗歌曲,主題曲〈Total Life Forever〉來得絕對Punk-Funk吧。
〈Black Gold〉以Dub樂的肌理帶出,Dance-Punk的曲式當中賦予幾分Dream-Pop般的深潛氛圍,六分多鐘的此曲是除了〈Spanish Sahara〉外專輯內最長的一曲。Foals深受Talking Heads、Arthur Russell、德國Krautrock影響之餘也喜歡Techno,其電音底蘊,今次先有〈Fugue〉這首不夠五十秒的Glitch電音鋼琴樂章,其電氣音質亦引伸到跟著泛著Post-Punk低調氣息的〈Afterglow〉以及好Deep的一曲〈Alabaster〉身上。而〈2 Trees〉的連綿溫婉,若把主唱抽起,那根本是一首Post-Rock曲目來。
《Total Life Forever》在瑞典哥德堡灌錄,換上由Post-Punk樂團Clor的Luke Smith擔任監製。Luke Smith擅長Analog用聲,所以Foals的歌曲在來得Organic了、曲調也細緻成熟起來,沒有前作那麼一股勁的跳脫Upbeat與搶耳。嚐一口,可發覺今次Foals的音樂味道是挺複雜的。
最先發佈的〈Spanish Sahara〉已急不及待地向樂迷彰顯他們所發生的蛻變——不再是衝口衝面而來,取而代之是以冷峻疏的氛圍作開始,配以Yannis 筆下人生哲理式歌詞,這首接近七分鐘的歌曲亦漸漸凝聚出一股Post-Rock般的張力暗湧,懾人心魄,對Foals來說無疑是那麼洗心革面而來。
Foals在《Total Life Forever》裡的歌曲其實仍舊Groovy盎然,只是歌曲旋律卻有如Indie-Rock般細膩,音質上也比以往為清爽得多。開場曲〈Blue Mood〉便是一首由中板Ballad而切入Groovy節奏的作品,最新單曲〈This Orient〉的暢快流麗正回復到Foals故有的本色且迎合市場需要,〈Miami〉有如Cheesy起來的The Cure爽朗歌曲,主題曲〈Total Life Forever〉來得絕對Punk-Funk吧。
〈Black Gold〉以Dub樂的肌理帶出,Dance-Punk的曲式當中賦予幾分Dream-Pop般的深潛氛圍,六分多鐘的此曲是除了〈Spanish Sahara〉外專輯內最長的一曲。Foals深受Talking Heads、Arthur Russell、德國Krautrock影響之餘也喜歡Techno,其電音底蘊,今次先有〈Fugue〉這首不夠五十秒的Glitch電音鋼琴樂章,其電氣音質亦引伸到跟著泛著Post-Punk低調氣息的〈Afterglow〉以及好Deep的一曲〈Alabaster〉身上。而〈2 Trees〉的連綿溫婉,若把主唱抽起,那根本是一首Post-Rock曲目來。
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
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Steve Mason:唱作歌手
The Beta Band在2004年解散後,樂隊的主腦Steve Mason先有King Biscuit Time這個身份(其實當The Beta Band尚健在時他早已有這Side Project),然後他又弄來走Electro-Pop路線的代號Black Affair。輾轉多年,現在他才正式以Steve Mason之本名,發表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Boys Outside》,初嚐當唱作歌手的滋味。
忽然要當唱作歌手,因為一方面Steve有感到已不想源用多個身份代號,而是要做回自己;另一方面他亦厭倦了再利用鼓機來創作,故當他再重新拿起木結他來寫歌,那好讓他重投這種作曲方式之美。
《Boys Outside》交由曾替Sugababes、Liberty X、Annie操刀的Richard X擔任唱片監製,但感覺又有別於一般Richard X的Dance-Pop製作味道。Steve所弄出歌曲,是若然把主唱與結他抽起,餘下的音樂聽來會像電氣化的R&B;相反若把歌曲的所有東西抽起,只剩下主唱與結他,那聽來就是相當之唱作歌手的作品。總之是雙重性格吧。
以音樂模式來說,Steve Mason的個人作品仍可納入Indietronica之列。開場曲〈Understand My Heart〉抑或帶著幽幽氛圍的〈The Letter〉,其曲調都猶如秉承了The Beta Band名曲〈Dry The Rain〉的傳統而來,他的漫不經心主唱仍是如斯的迷幻民歌腔。〈Yesterday〉有著很Deep的2-Step曲式但卻迷幻氣息甚濃,而批評Iggy Pop及John Lydon為錢跑去拍廣告的〈Stress Position〉則是一首幽暗的Electro-R&B-Ballad。
兩首先行單曲〈All Come Down〉和〈Lost And Found〉,都彰顯了他投身唱作歌手姿態後的發人深省歌曲韻味。〈I Let Her In〉那Acoustic得來又是如斯的淡然神傷,〈Boys Outside〉絕對是Steve最為唱作歌手式Acoustic-Based歌曲。
忽然要當唱作歌手,因為一方面Steve有感到已不想源用多個身份代號,而是要做回自己;另一方面他亦厭倦了再利用鼓機來創作,故當他再重新拿起木結他來寫歌,那好讓他重投這種作曲方式之美。
《Boys Outside》交由曾替Sugababes、Liberty X、Annie操刀的Richard X擔任唱片監製,但感覺又有別於一般Richard X的Dance-Pop製作味道。Steve所弄出歌曲,是若然把主唱與結他抽起,餘下的音樂聽來會像電氣化的R&B;相反若把歌曲的所有東西抽起,只剩下主唱與結他,那聽來就是相當之唱作歌手的作品。總之是雙重性格吧。
以音樂模式來說,Steve Mason的個人作品仍可納入Indietronica之列。開場曲〈Understand My Heart〉抑或帶著幽幽氛圍的〈The Letter〉,其曲調都猶如秉承了The Beta Band名曲〈Dry The Rain〉的傳統而來,他的漫不經心主唱仍是如斯的迷幻民歌腔。〈Yesterday〉有著很Deep的2-Step曲式但卻迷幻氣息甚濃,而批評Iggy Pop及John Lydon為錢跑去拍廣告的〈Stress Position〉則是一首幽暗的Electro-R&B-Ballad。
兩首先行單曲〈All Come Down〉和〈Lost And Found〉,都彰顯了他投身唱作歌手姿態後的發人深省歌曲韻味。〈I Let Her In〉那Acoustic得來又是如斯的淡然神傷,〈Boys Outside〉絕對是Steve最為唱作歌手式Acoustic-Based歌曲。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Tears For Fears:淚之旅
終於在香港看到Tears For Fears的演出了,對於我們這輩成長於80年代的樂迷來說,算是還了多年來的一個心願。站在攝影區內,台上的Roland Orzabal和Curt Smith近距離出現在我眼前,剎那間的確有點感動。
先由Curt獨個兒出場唱出短短的管弦樂版〈Mad World〉揭開序幕,然後Roland等人才徐徐的出來,正式玩出整晚的第一首歌曲〈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那實在太令人雀躍的開場曲。Roland的樣子近十年來好像沒有甚麼大改變,Curt已白髮蒼蒼但型佬依然。
音樂會帶來是一行六人的演出,除了他倆之外還有一位鍵琴手、一位結他手、一位鼓手和一位和唱,比起Tears For Fears的全盛期,樂團已是精簡化了。鍵琴手Doug Petty的角色無疑相當重要,還不惜帶同一台Hammond Organ上台。
舊作玩得多不多?我們都是死硬派地鍾情於《The Hurting》的Tears For Fears,當他們打孖玩出〈Mad World〉和〈Memories Fade〉已聽得太滿足,後來再送上〈Pale Shelter〉,合共只有三首;即使全球大賣的《Songs From The Big Chair》,也僅此玩了三首而已。玩得最多是二人在2004年的復合專輯《Everybody Loves a Happy Ending》之歌曲,可是〈Secret World〉、〈Closest Thing To Heaven〉、〈Call Me Mellow〉、〈Quiet Ones〉、〈Everybody Loves A Happy Ending〉等近作都無法牽起樂迷的反應,甚至其後Curt唱出他的個人曲目〈Seven Of Sundays〉時,大家的樣子更好像有點不耐煩。
改編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是一個小驚喜(雖然已預知到) 。〈Head Over Heels〉的鋼琴前奏一出已叫人歡喜欲狂,在Chorus所帶來的全場大合唱位亦太妙不可言,是音樂會上的另一個高潮。然後樂隊返回後台,整晚的動人位出現了——全場樂迷自發性地唱起〈Shout〉,來呼喚Tears For Fears出場,向他們大唱"Come on, I'm talking to you, come on",直至樂隊返回舞台。
Encore只有兩曲。〈Woman In Chains〉之最大驚豔,是和唱歌手Michael Wainwright可以唱出當年Oleta Adams的女聲。然後真的玩出〈Shout〉了,大家又大合唱起來,但沒有想像中那麼澎湃震撼。
先由Curt獨個兒出場唱出短短的管弦樂版〈Mad World〉揭開序幕,然後Roland等人才徐徐的出來,正式玩出整晚的第一首歌曲〈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那實在太令人雀躍的開場曲。Roland的樣子近十年來好像沒有甚麼大改變,Curt已白髮蒼蒼但型佬依然。
音樂會帶來是一行六人的演出,除了他倆之外還有一位鍵琴手、一位結他手、一位鼓手和一位和唱,比起Tears For Fears的全盛期,樂團已是精簡化了。鍵琴手Doug Petty的角色無疑相當重要,還不惜帶同一台Hammond Organ上台。
舊作玩得多不多?我們都是死硬派地鍾情於《The Hurting》的Tears For Fears,當他們打孖玩出〈Mad World〉和〈Memories Fade〉已聽得太滿足,後來再送上〈Pale Shelter〉,合共只有三首;即使全球大賣的《Songs From The Big Chair》,也僅此玩了三首而已。玩得最多是二人在2004年的復合專輯《Everybody Loves a Happy Ending》之歌曲,可是〈Secret World〉、〈Closest Thing To Heaven〉、〈Call Me Mellow〉、〈Quiet Ones〉、〈Everybody Loves A Happy Ending〉等近作都無法牽起樂迷的反應,甚至其後Curt唱出他的個人曲目〈Seven Of Sundays〉時,大家的樣子更好像有點不耐煩。
改編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是一個小驚喜(雖然已預知到) 。〈Head Over Heels〉的鋼琴前奏一出已叫人歡喜欲狂,在Chorus所帶來的全場大合唱位亦太妙不可言,是音樂會上的另一個高潮。然後樂隊返回後台,整晚的動人位出現了——全場樂迷自發性地唱起〈Shout〉,來呼喚Tears For Fears出場,向他們大唱"Come on, I'm talking to you, come on",直至樂隊返回舞台。
Encore只有兩曲。〈Woman In Chains〉之最大驚豔,是和唱歌手Michael Wainwright可以唱出當年Oleta Adams的女聲。然後真的玩出〈Shout〉了,大家又大合唱起來,但沒有想像中那麼澎湃震撼。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Concert On The Earth (1) @ 濕地公園
繼《Sound In The Park》「公園好聲」之後,新一系列由我擔任Curator的戶外音樂表演活動,是進駐濕地公園所舉行的《Concert On The Earth》「在地球表面」,一個名正言順的Acoustic / Unplugged音樂會——全場沒有咪高鋒沒有擴音機沒有PA,開宗明義的100%「不插電」兼環保。舉辦這樣的音樂會,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昨天是首場演出,風和日麗,天氣好到不得了。音樂會在濕地探索中心延伸出去的一個亭台上舉行,此涼亭三面被水包圍,演出時會傳來蟲鳴、鳥叫和應,甚至聽到一邊流水潺潺、一邊有鯉魚翻身聲,實在是太妙不可言的自然生態Soundscape,我們果然沒有揀錯地方。
先出場是李耀誠的一人音樂演出,一如所料,他的框鼓、他的喉唱、他的手指琴以及眾多小樂器與物件演奏,都完全得以渾然天成而來,與周遭的生態環境發生互動,憩靜而美麗。曾擔心John Lee的音樂對這裡的觀眾來說會否太靜態簡約,但在他演出的半小時內觀眾都很全神貫注地靜心屏息欣賞。
有別於John Lee的簡約詩意,跟著The Pancakes x Modern Children卻帶來了無比樂也融融的演出,反應尤其熱烈。他們以玩The Pancakes的歌曲為主,也有Modern Children的曲目。Dejay唱歌一向陰聲細氣,看她沒有在咪高鋒之下,她要運盡丹田氣唱歌與向觀眾說話,樣子帶點勞氣,多有趣,完全是Miss Chan Chan上身,好有唱遊堂的感覺呢。
下次7月4日(6月份濕地公園要暫停活動),演出單位有The Secret Lovers Project (阿雪 + Little Peter +林阿P) feat. The Lee's + 歌姬湯瑪士,以及伍卓賢 & Friends。
昨天是首場演出,風和日麗,天氣好到不得了。音樂會在濕地探索中心延伸出去的一個亭台上舉行,此涼亭三面被水包圍,演出時會傳來蟲鳴、鳥叫和應,甚至聽到一邊流水潺潺、一邊有鯉魚翻身聲,實在是太妙不可言的自然生態Soundscape,我們果然沒有揀錯地方。
先出場是李耀誠的一人音樂演出,一如所料,他的框鼓、他的喉唱、他的手指琴以及眾多小樂器與物件演奏,都完全得以渾然天成而來,與周遭的生態環境發生互動,憩靜而美麗。曾擔心John Lee的音樂對這裡的觀眾來說會否太靜態簡約,但在他演出的半小時內觀眾都很全神貫注地靜心屏息欣賞。
有別於John Lee的簡約詩意,跟著The Pancakes x Modern Children卻帶來了無比樂也融融的演出,反應尤其熱烈。他們以玩The Pancakes的歌曲為主,也有Modern Children的曲目。Dejay唱歌一向陰聲細氣,看她沒有在咪高鋒之下,她要運盡丹田氣唱歌與向觀眾說話,樣子帶點勞氣,多有趣,完全是Miss Chan Chan上身,好有唱遊堂的感覺呢。
下次7月4日(6月份濕地公園要暫停活動),演出單位有The Secret Lovers Project (阿雪 + Little Peter +林阿P) feat. The Lee's + 歌姬湯瑪士,以及伍卓賢 & Friend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