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自兩年多前開始看到Life Was All Silence這隊香港獨立樂團演出時在結他手身旁擺放著一部Telemark 2,那何只叫我對他們另眼相看,更惹來我對那台Analogue Solutions電子合成器Modular發出色迷迷眼光。從此也讓我認定他們絕非所謂的Post-Rock樂隊那麼簡單,到底樂隊有好一些曲目都是以Synth作主導,低音結他甚突出,有時呈現著爵士搖滾底蘊,還有樂隊自製效果器Pedal,對聲源運用特別考究,加上採用Analogue電子合成器演奏,我稱Life Was All Silence來得別樹一幟那並非跨張的說法。
得悉Life Was All Silence在錄音室閉門造車已有一段日子,結果樂隊叫大家引頸以待的首張專輯《The People眾》也趕及在2014年底於他們的自家廠牌Stille Records旗下面世。
《The People眾》的開場曲〈Nothing〉,是整整30分鐘的「無聲」曲目(比John Cage的〈4’33”〉更靜),那正是對樂隊名字Life Was All Silence之回應,從而作這張專輯的一個概念,也許亦是給樂迷開個玩笑。
毋庸置疑,在《The People眾》裡乃足以見證到Life Was All Silence的創造力,他們的音樂甚多可塑性,手法層出不窮、毫不重複。
〈Falling Wall〉在電影感氛圍下是他們最接近Post-Rock的作品,來得感性而充滿思潮起伏。另一樂隊的感性之作,是伴以一把小孩子說話聲音的〈Fairytale〉,由夢幻幽美的引子推至由Marching Drum帶動的童話世界式器樂搖滾。〈Hide & Seek〉在Frank的鏗鏘流麗鍵琴主導下,令我聯想起芝加哥後搖滾老大Tortoise以Synth作主導那種Post-Rock的風格。由Leaf一手跳脫俐落Bassline帶出的〈Damascus〉,勾勒著Jazz Rock的肌理,又宛如70年代Prog Rock的Epic樂曲,在9分多鐘裡充滿起承轉合的鋪排而又不失漂亮飽滿的演奏。
姑勿論你說Life Was All Silence是Experimental Rock、Post-Rock抑或Math Rock,他們的樂曲都有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音樂詩意。
作為以採用電子合成器見稱的樂隊,Life Was All Silence某程度上可以與從前德國的Krautrcok作相提並論,因為他們的器樂搖滾能糅合著電子音樂的元素、祭出很Solid的電聲,甚至有意義上的電音曲目。〈Two Ends〉是其漫天無際的Electroacoustic樂章,〈I Couldn't Regret〉是憇靜美麗的Ambient音樂,還有霧中稻草人風景的〈Scarecrow Is Waiting〉,抑或如黑洞般的Ambient Rock主題曲〈The People〉,都是他們靜態的一面。
2014年12月29日星期一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Joris Voorn:荷蘭電音朋友
要說來自Joris Voorn這位來自鹿特丹、後來移居阿姆斯特丹的荷蘭電音舞曲DJ/製作人,他有兩點總少不免會教我津津樂道:1. 其Tech-House樂曲有著精巧美麗的Chord Pattern,來得美化細膩,畢竟生於音樂世家的Joris本身有良好的音樂造詣;2. 他在2004年發表的首張專輯《Future History》,是由紮根於香港的Techno電音廠牌Technorient的Sino支部出版,同年還曾來港在維園舉行《Rockit Hong Kong Music Festival》作DJ set演出。
10年間只出版過3張專輯,Joris Voorn是屬於慢工出細貨的製作人。所以早前發表的第3張專輯《Nobody Knows》,已是他繼2007年的《From A Deep Place》後足足7年來的全新專輯。然而從《From A Deep Place》到《Nobody Knows》之間,Joris並沒有躲懶,除了帶來了多張單曲之外,還有在2009年發表的DJ-Mix合輯《Balance 014》,為他在DJ範疇上喚來非同凡響的高度評價。
《Future History》是當年把Joris已灌錄好的曲目結集而成,而《From A Deep Place》聽來也似是他的作品集來。相對而言,《Nobody Knows》才是其有著完整流程的專輯來,也是何解專輯裡沒有放上之前那幾首單曲作品。
處心積慮而來的《Nobody Knows》再次是他美不勝收的電音舞曲作品,簡而言之是一張很好聽的唱片。專輯不但為他喚來高度評價,更估不到是連美國《Billboard》也把《Nobody Knows》選為”The 10 Best Electronic/Dance Albums of 2014”第1位,凌駕於Aphex Twin、Thom Yorke、Deadmau5的作品之上。Joris Voorn這個名字從此不同日而語了。
有別於以前Joris的作品,是《Nobody Knows》不再只有他單槍匹馬作宅錄,而是引進了客席樂手及主唱參與,固在音樂上多了一點有機成分,以及作出歌曲創作的取向。
在荷蘭結他演奏家/即興樂手Bram Stadhouders及美國樂手Shawn Lee的伴奏下,開場曲〈The Monk〉營造出有如飛越雲端的Uplifting意境已夠引人入勝;首尾呼應,最末的〈Dust〉更是一首以Full Band演奏出的流麗曼妙歐陸電音樂曲。
專輯內的兩個重點客席主唱:Ninja Tune廠牌旗下藝人Kid A以迷人女聲,唱出了夢幻靡爛之作(A House),以及漂亮的Synth-Ballad歌曲(So Long);底特律電音製作人兼唱作人Matthew Dear參與的〈Homeland〉,是如斯幽美浪漫、帶著絲絲傷感而Soulful的Deep Tech-House歌曲。
而兩首取名自Joris兒子名字的作品——去年Beatport的大熱作〈Ringo〉是多麼流水行雲而來歐陸電音舞曲;而Joris與其Joop父合寫、以另一兒子命名的〈MoMo〉則是古意盎然、美麗得沒話說的電子樂章。〈Sweets for Piano〉那情感憂傷而泛著點點東方味的琴音、朦朧的氛圍,來得猶如歐洲電影配樂,是《Nobody Knows》專輯裡另一萬般詩意的樂章。
10年間只出版過3張專輯,Joris Voorn是屬於慢工出細貨的製作人。所以早前發表的第3張專輯《Nobody Knows》,已是他繼2007年的《From A Deep Place》後足足7年來的全新專輯。然而從《From A Deep Place》到《Nobody Knows》之間,Joris並沒有躲懶,除了帶來了多張單曲之外,還有在2009年發表的DJ-Mix合輯《Balance 014》,為他在DJ範疇上喚來非同凡響的高度評價。
《Future History》是當年把Joris已灌錄好的曲目結集而成,而《From A Deep Place》聽來也似是他的作品集來。相對而言,《Nobody Knows》才是其有著完整流程的專輯來,也是何解專輯裡沒有放上之前那幾首單曲作品。
處心積慮而來的《Nobody Knows》再次是他美不勝收的電音舞曲作品,簡而言之是一張很好聽的唱片。專輯不但為他喚來高度評價,更估不到是連美國《Billboard》也把《Nobody Knows》選為”The 10 Best Electronic/Dance Albums of 2014”第1位,凌駕於Aphex Twin、Thom Yorke、Deadmau5的作品之上。Joris Voorn這個名字從此不同日而語了。
有別於以前Joris的作品,是《Nobody Knows》不再只有他單槍匹馬作宅錄,而是引進了客席樂手及主唱參與,固在音樂上多了一點有機成分,以及作出歌曲創作的取向。
在荷蘭結他演奏家/即興樂手Bram Stadhouders及美國樂手Shawn Lee的伴奏下,開場曲〈The Monk〉營造出有如飛越雲端的Uplifting意境已夠引人入勝;首尾呼應,最末的〈Dust〉更是一首以Full Band演奏出的流麗曼妙歐陸電音樂曲。
專輯內的兩個重點客席主唱:Ninja Tune廠牌旗下藝人Kid A以迷人女聲,唱出了夢幻靡爛之作(A House),以及漂亮的Synth-Ballad歌曲(So Long);底特律電音製作人兼唱作人Matthew Dear參與的〈Homeland〉,是如斯幽美浪漫、帶著絲絲傷感而Soulful的Deep Tech-House歌曲。
而兩首取名自Joris兒子名字的作品——去年Beatport的大熱作〈Ringo〉是多麼流水行雲而來歐陸電音舞曲;而Joris與其Joop父合寫、以另一兒子命名的〈MoMo〉則是古意盎然、美麗得沒話說的電子樂章。〈Sweets for Piano〉那情感憂傷而泛著點點東方味的琴音、朦朧的氛圍,來得猶如歐洲電影配樂,是《Nobody Knows》專輯裡另一萬般詩意的樂章。
2014年10月30日星期四
Mark Lanegan Band:藍電魅影
兩年前,前美國華盛頓州Grunge Rock名團Screaming Trees主唱Mark Lanegan發表第七張個人專輯《Blues Funeral》,作為其睽違八年的單飛新作,有別於他以往的個人專輯,是這次換上了Mark Lanegan Band之名義出版。然而那卻不代表箇中聲音乃來得更為樂隊化,反之依舊在其滄桑深沉的磁性唱腔演繹下,是以鼓機電子節拍與Synth主奏來配上其苦澀陰鬱曲子,樹立出他的電氣藍調路線,來得驚豔。
即使喚作Mark Lanegan Band,但宣傳照片上仍只見他獨個兒上陣,不見有何「樂隊」;到了去年回復以Mark Lanegan個人身分帶來的改編歌專輯《Imitations》,則回歸純粹的鄉謠藍調Americana風格。故此到了今年再用上Mark Lanegan Band名義先後推出五曲EP的《No Bells On Sunday》以及《Phantom Radio》專輯,又重現了他的電氣藍調取向。那好叫人懷疑,Mark Lanegan Band其實是如今他的Blues-Folktronica路線象徵意義。
同是由Alain Johannes監製,作為Mark Lanegan Band繼《Blues Funeral》後兩年來的新作,無論是熱身的《No Bells On Sunday》EP抑或《Phantom Radio》專輯,在創作歌曲時,Mark誠然他懶得去接駁他的Roland 808、909,而是利用FunkBox這個復古鼓機app來寫歌、製作節拍,再配上Synth或結他,灌錄成歌曲Demo。即使Mark仍未至於直接用手機app來正式錄音,但Demo上的電子節拍曲式,亦引伸在歌曲的錄音室版本當中。
唱片以《Phantom Radio》命名,因為Mark在年輕時於洛杉磯駕車,喜歡聽當地某個電台節目,讓他接觸到很多80年代的New Wave及Post-Punk音樂,甚至德國的Krautrock。現在他將這些影響反映在此專輯裡。
主打歌曲〈Floor Of The Ocean〉有著流水行雲的歐陸式Synth-Pop曲風與鏗鏘Disco節拍,同時又流露出Post-Punk之底蘊(尤其是Bassline之演奏)。〈The Killing Season〉在Groovy的節拍下可以納入Indie-Blues-Dance之列。〈Death Trip To Tulsa〉來得有如Depeche Mode的電音藍調歌曲,Synth聲橫流。
另一方面,開場曲〈Harvest Home〉介乎迷幻藍調與Post-Punk之間亦有著流麗鍵琴伴奏,〈Judgement Time〉是在Harmonium伴奏下的藍調Ballad,讓木結他與E-Bow結他絲絲入扣而來的〈I Am The Wolf〉是如斯縈繞心頭的氛圍化苦澀藍調歌曲。美麗的心碎Ballad曲目〈Torn Red Heart〉,更那好比Spiritualized遇上Angelo Badalamenti的電影配樂般,而由Synth帶出的〈Waltzing In Blue〉亦可用作David Lynch的電影配樂。
之前在今年暑假期間率先面世的五曲EP《No Bells On Sunday》現在則被放在《Phantom Radio》專輯裡作為Bonus disc,包括乘著Motorik Beat馳騁而來的Krautrock風格主打歌〈Sad Lover〉,Electro-Blues曲目〈Dry Iced〉,以及美麗的電氣Dream-Pop主題曲〈No Bells On Sunday〉。
即使喚作Mark Lanegan Band,但宣傳照片上仍只見他獨個兒上陣,不見有何「樂隊」;到了去年回復以Mark Lanegan個人身分帶來的改編歌專輯《Imitations》,則回歸純粹的鄉謠藍調Americana風格。故此到了今年再用上Mark Lanegan Band名義先後推出五曲EP的《No Bells On Sunday》以及《Phantom Radio》專輯,又重現了他的電氣藍調取向。那好叫人懷疑,Mark Lanegan Band其實是如今他的Blues-Folktronica路線象徵意義。
同是由Alain Johannes監製,作為Mark Lanegan Band繼《Blues Funeral》後兩年來的新作,無論是熱身的《No Bells On Sunday》EP抑或《Phantom Radio》專輯,在創作歌曲時,Mark誠然他懶得去接駁他的Roland 808、909,而是利用FunkBox這個復古鼓機app來寫歌、製作節拍,再配上Synth或結他,灌錄成歌曲Demo。即使Mark仍未至於直接用手機app來正式錄音,但Demo上的電子節拍曲式,亦引伸在歌曲的錄音室版本當中。
唱片以《Phantom Radio》命名,因為Mark在年輕時於洛杉磯駕車,喜歡聽當地某個電台節目,讓他接觸到很多80年代的New Wave及Post-Punk音樂,甚至德國的Krautrock。現在他將這些影響反映在此專輯裡。
主打歌曲〈Floor Of The Ocean〉有著流水行雲的歐陸式Synth-Pop曲風與鏗鏘Disco節拍,同時又流露出Post-Punk之底蘊(尤其是Bassline之演奏)。〈The Killing Season〉在Groovy的節拍下可以納入Indie-Blues-Dance之列。〈Death Trip To Tulsa〉來得有如Depeche Mode的電音藍調歌曲,Synth聲橫流。
另一方面,開場曲〈Harvest Home〉介乎迷幻藍調與Post-Punk之間亦有著流麗鍵琴伴奏,〈Judgement Time〉是在Harmonium伴奏下的藍調Ballad,讓木結他與E-Bow結他絲絲入扣而來的〈I Am The Wolf〉是如斯縈繞心頭的氛圍化苦澀藍調歌曲。美麗的心碎Ballad曲目〈Torn Red Heart〉,更那好比Spiritualized遇上Angelo Badalamenti的電影配樂般,而由Synth帶出的〈Waltzing In Blue〉亦可用作David Lynch的電影配樂。
之前在今年暑假期間率先面世的五曲EP《No Bells On Sunday》現在則被放在《Phantom Radio》專輯裡作為Bonus disc,包括乘著Motorik Beat馳騁而來的Krautrock風格主打歌〈Sad Lover〉,Electro-Blues曲目〈Dry Iced〉,以及美麗的電氣Dream-Pop主題曲〈No Bells On Sunday〉。
2014年10月23日星期四
Julian Casablancas + The Voidz:怪誕不經地下搖滾
去年美國紐約市獨立搖滾名團The Strokes發表過最後一張為RCA廠牌灌錄的專輯《Comedown Machine》,然後率先履行單飛活動的成員,是主唱Julian Casablancas。然而這次Julian不是要帶來他繼《Phrazes For The Young》後的第2張個人專輯,而是以他在去年所組成的6人樂隊Julian Casablancas + The Voidz姿態站出來。
看到Julian Casablancas + The Voidz這幅予人不羈粗獷印象的宣傳照片,別以為他們要大剌剌地玩起直截了當的Garage Rock來。在由其自家獨立廠牌Cult Records出版的首張專輯《Tyranny》裡,樂隊實行以捕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地下獨立搖滾的光怪陸離聲音為大前提。
2009年的個人專輯《Phrazes For The Young》是Julian與監製Jason Lader所聯袂灌錄出來,他亦包辦了大部分樂器演奏,歌曲用上不少源自80年代音樂薰陶的Synth演奏與鼓機節拍,來得流麗漂亮。當Julian為《Phrazes For The Young》舉行巡演時,已組成了他的伴奏樂隊The Sick Six。 現在The Voidz的成員當中,鍵琴手Jeff Kite和曾為Nine Inch Nails伴奏的鼓手Alex Carapetis都本是The Sick Six的團員,再加上兩位結他手Jeramy Gritter(Whitestarr)和Amir Yaghmai (Salt & Pepper)、低音結他手Jake Bercovici,這便是The Voidz的樂隊陣容。有別於The Sick Six,是The Voidz並不單為Julian的伴奏樂隊,如Alex和Jeramy皆有參與歌曲創作。
Julian Casablancas + The Voidz並不是要弄來一隊人多勢眾的搖滾樂隊,反之他們的音樂風格其實是甚為「反搖滾」的。樂隊首張專輯《Tyranny》裡勾勒出是好比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Post-Punk時代的非比尋常聲音,祭出Lo-Fi與Analogue音質但又用上現代的製作,連唱片封面也大玩美式地下搖滾美學。
所以樂隊先拔頭籌發表的處男單曲〈Human Sadness〉是首近11分鐘的長篇歌曲,起初好比The Strokes的夢幻曲子但卻多了一份天旋地轉而來的迷幻氣息,在憂傷的情感下勾勒出實驗性的曲風肌理,天馬行空的戲劇性鋪排宛如屬於地下樂隊的Prog Rock曲目來。
由Bassline驅動的新單曲〈Where No Eagles Fly〉不難叫人用上Joy Division的急激歌曲作相提並論,歌曲的MV亦貫徹復古低成本的拍攝手法。調子浪漫淒美的專輯開場曲〈Take Me in Your Army〉,在靡爛的電氣節拍下則來得好比Post-Punk時代的「半電子」樂隊作品,但有著Soft Rock式結他獨奏;而部落節拍的〈Father Electricity〉之怪裡怪氣曲風可用上Art-Punk來形容,〈Xerox〉是來得撲朔迷離的半電子Post-Punk歌曲,〈Nintendo Blood〉壓根兒是首由電氣化節拍主導的Soft Rock。
〈Crunch Punch〉祭出了Lo-Fi Rock的粗獷肌理,而音量更呈巨大的〈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或〈Business Dog〉亦好比早年Sonic Youth的Post-Hardcore攻略,說後者是接近所謂Grunge Rock也不過份吧!
看到Julian Casablancas + The Voidz這幅予人不羈粗獷印象的宣傳照片,別以為他們要大剌剌地玩起直截了當的Garage Rock來。在由其自家獨立廠牌Cult Records出版的首張專輯《Tyranny》裡,樂隊實行以捕捉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地下獨立搖滾的光怪陸離聲音為大前提。
2009年的個人專輯《Phrazes For The Young》是Julian與監製Jason Lader所聯袂灌錄出來,他亦包辦了大部分樂器演奏,歌曲用上不少源自80年代音樂薰陶的Synth演奏與鼓機節拍,來得流麗漂亮。當Julian為《Phrazes For The Young》舉行巡演時,已組成了他的伴奏樂隊The Sick Six。 現在The Voidz的成員當中,鍵琴手Jeff Kite和曾為Nine Inch Nails伴奏的鼓手Alex Carapetis都本是The Sick Six的團員,再加上兩位結他手Jeramy Gritter(Whitestarr)和Amir Yaghmai (Salt & Pepper)、低音結他手Jake Bercovici,這便是The Voidz的樂隊陣容。有別於The Sick Six,是The Voidz並不單為Julian的伴奏樂隊,如Alex和Jeramy皆有參與歌曲創作。
Julian Casablancas + The Voidz並不是要弄來一隊人多勢眾的搖滾樂隊,反之他們的音樂風格其實是甚為「反搖滾」的。樂隊首張專輯《Tyranny》裡勾勒出是好比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Post-Punk時代的非比尋常聲音,祭出Lo-Fi與Analogue音質但又用上現代的製作,連唱片封面也大玩美式地下搖滾美學。
所以樂隊先拔頭籌發表的處男單曲〈Human Sadness〉是首近11分鐘的長篇歌曲,起初好比The Strokes的夢幻曲子但卻多了一份天旋地轉而來的迷幻氣息,在憂傷的情感下勾勒出實驗性的曲風肌理,天馬行空的戲劇性鋪排宛如屬於地下樂隊的Prog Rock曲目來。
由Bassline驅動的新單曲〈Where No Eagles Fly〉不難叫人用上Joy Division的急激歌曲作相提並論,歌曲的MV亦貫徹復古低成本的拍攝手法。調子浪漫淒美的專輯開場曲〈Take Me in Your Army〉,在靡爛的電氣節拍下則來得好比Post-Punk時代的「半電子」樂隊作品,但有著Soft Rock式結他獨奏;而部落節拍的〈Father Electricity〉之怪裡怪氣曲風可用上Art-Punk來形容,〈Xerox〉是來得撲朔迷離的半電子Post-Punk歌曲,〈Nintendo Blood〉壓根兒是首由電氣化節拍主導的Soft Rock。
〈Crunch Punch〉祭出了Lo-Fi Rock的粗獷肌理,而音量更呈巨大的〈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或〈Business Dog〉亦好比早年Sonic Youth的Post-Hardcore攻略,說後者是接近所謂Grunge Rock也不過份吧!
2014年10月14日星期二
Mono:單聲道‧兩面體
Chopxticks Entertainments將會在10月26日第四度在香港主辦日本Post-Rock名團Mono的音樂會,來到九展Music Zone舉行《Mono “Where We Begin” 2014 Double Album Release》演出,而這次也將會是我第四度看到Mono的現場表演了。以外國後搖滾樂隊來港演出的次數來計算,現在Mono已可以與toe打成平手。
今年是Mono成軍的15週年,作為樂隊繼2012年專輯《For My Parents》後兩年來的新作,他們在這個10月內一連出版兩張專輯《The Last Dawn》及《Rays of Darkness》,除了彰顯出樂團的野心勃勃創作力之餘,也彷彿是以作報答他們的追隨者,為樂迷帶來大滿足的盛宴。
在意義上,《The Last Dawn》和《Rays of Darkness》是Mono的兩張姊妹專輯而非開宗明義的雙唱片專輯——即使兩者也有合拼成套裝以豪華版形式發行,但本身卻是先後個別出版,互相獨立、彼此風格迥然有別。
《The Last Dawn》和《Rays of Darkness》是Mono同期錄製的專輯,但兩者卻是標誌著樂隊的Post-Rock風格之兩面體與雙重性格,彼此形成了輕與重、明與暗、溫柔與暴烈的對比,取向分野鮮明不已。以往,Mono只有讓他們這音樂兩面體共融在同一張專輯裡,形成此起彼落的鋪排,現在將兩種聲音收錄成個別的專輯,聆聽感覺卻來得更呈完整。
當然這兩張專輯也有不少共通之處,如同出一徹的唱片封面,還有專輯都是以10分多鐘的Epic長篇曲目先聲奪人地來揭開序幕。
先發表的《The Last Dawn》是屬於Mono旋律化、情感豐富動人、賦予電影音樂感的文藝後搖滾專輯,配合管弦樂伴奏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每首樂章都在敘述出發人深省、怦然心動的故事。
11分鐘多的〈The Land Between Tides, Glory〉勾勒出是濃得化不開的傷春悲秋情感,從淒戚到悲壯再回落至淡然憂傷,令人聽得掉淚,滿是思潮起伏。
〈Katana〉和〈Elysian Castles〉都是由女將Tamaki Kunishi古意盎然鋼琴帶出的悲情後搖滾樂曲;〈Cyclone〉是多麼幽美溫婉得觸動心靈,猶如以結他主奏來細說故事;亮點作品〈Where We Begin〉由如沐春風的明媚氣息,而推至扣人心弦起來;最後以美的詩情畫意的主題曲〈The Last Dawn〉作結。
而《Rays of Darkness》則一如其名是一張Mono的黑暗後搖滾專輯,重點是唱片裡完全沒有以管弦樂團伴奏作修飾襯托,就宛如我們在音樂會裡所聽的Mono般直截了當而來、音量澎湃。
長達13分鐘多的史詩式開場曲〈Recoil Ignite〉在優美的演奏間滲出是百分百的蕩氣迴腸、地動山搖氣勢,下半部分即築起排山倒海而來的後搖滾結他音牆,樂曲完結的一刻可叫人按捺不住如看欣賞現場演出般鼓掌歡呼起來。
在《Rays of Darkness》裡所祭出是較巨大而沉重的Post-Rock張力。〈Surrender〉帶著點點爵士搖滾肌理,宛如把Tortiose的慢版樂曲重型起來的感覺;〈The Hand that Holds the Truth〉由虛無寂寥的情感到下半部分即重型起來,再加上日本Post-Hardcore / Emocore / Post-Rock樂隊Envy歌手Tetsu Fukagawa猶如洪水猛獸的黑金屬「嘔泥腔」主唱。與〈The Last Dawn〉作呼應的完場曲〈The Last Rays〉,是Mono的崩壞結他噪音Droning演奏,把大家吸進他的後搖滾黑洞裡。
今年是Mono成軍的15週年,作為樂隊繼2012年專輯《For My Parents》後兩年來的新作,他們在這個10月內一連出版兩張專輯《The Last Dawn》及《Rays of Darkness》,除了彰顯出樂團的野心勃勃創作力之餘,也彷彿是以作報答他們的追隨者,為樂迷帶來大滿足的盛宴。
在意義上,《The Last Dawn》和《Rays of Darkness》是Mono的兩張姊妹專輯而非開宗明義的雙唱片專輯——即使兩者也有合拼成套裝以豪華版形式發行,但本身卻是先後個別出版,互相獨立、彼此風格迥然有別。
《The Last Dawn》和《Rays of Darkness》是Mono同期錄製的專輯,但兩者卻是標誌著樂隊的Post-Rock風格之兩面體與雙重性格,彼此形成了輕與重、明與暗、溫柔與暴烈的對比,取向分野鮮明不已。以往,Mono只有讓他們這音樂兩面體共融在同一張專輯裡,形成此起彼落的鋪排,現在將兩種聲音收錄成個別的專輯,聆聽感覺卻來得更呈完整。
當然這兩張專輯也有不少共通之處,如同出一徹的唱片封面,還有專輯都是以10分多鐘的Epic長篇曲目先聲奪人地來揭開序幕。
先發表的《The Last Dawn》是屬於Mono旋律化、情感豐富動人、賦予電影音樂感的文藝後搖滾專輯,配合管弦樂伴奏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每首樂章都在敘述出發人深省、怦然心動的故事。
11分鐘多的〈The Land Between Tides, Glory〉勾勒出是濃得化不開的傷春悲秋情感,從淒戚到悲壯再回落至淡然憂傷,令人聽得掉淚,滿是思潮起伏。
〈Katana〉和〈Elysian Castles〉都是由女將Tamaki Kunishi古意盎然鋼琴帶出的悲情後搖滾樂曲;〈Cyclone〉是多麼幽美溫婉得觸動心靈,猶如以結他主奏來細說故事;亮點作品〈Where We Begin〉由如沐春風的明媚氣息,而推至扣人心弦起來;最後以美的詩情畫意的主題曲〈The Last Dawn〉作結。
而《Rays of Darkness》則一如其名是一張Mono的黑暗後搖滾專輯,重點是唱片裡完全沒有以管弦樂團伴奏作修飾襯托,就宛如我們在音樂會裡所聽的Mono般直截了當而來、音量澎湃。
長達13分鐘多的史詩式開場曲〈Recoil Ignite〉在優美的演奏間滲出是百分百的蕩氣迴腸、地動山搖氣勢,下半部分即築起排山倒海而來的後搖滾結他音牆,樂曲完結的一刻可叫人按捺不住如看欣賞現場演出般鼓掌歡呼起來。
在《Rays of Darkness》裡所祭出是較巨大而沉重的Post-Rock張力。〈Surrender〉帶著點點爵士搖滾肌理,宛如把Tortiose的慢版樂曲重型起來的感覺;〈The Hand that Holds the Truth〉由虛無寂寥的情感到下半部分即重型起來,再加上日本Post-Hardcore / Emocore / Post-Rock樂隊Envy歌手Tetsu Fukagawa猶如洪水猛獸的黑金屬「嘔泥腔」主唱。與〈The Last Dawn〉作呼應的完場曲〈The Last Rays〉,是Mono的崩壞結他噪音Droning演奏,把大家吸進他的後搖滾黑洞裡。
2014年10月7日星期二
The Drums:鼓之幽暗面
不再是唱著〈Let's Go Surfing〉那隊來得青蔥美好、賞心悅目,散發著夏日情懷以及Anorak之音薰陶的Indie-Pop樂隊了,在過去幾年間我們都看著來自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的The Drums在成長。經歷過經理人捨棄他們、成員相繼離異,樂隊曾經幾近面臨解散。本是一行四人的The Drums,如今還原基本步,只餘下Jonny Pierce和Jacob Graham這兩位創團成員,以二人樂隊的姿態合作下去。
2011年發表第二張專輯《Portamento》,無論在樂隊陣容上抑或音樂風格上都猶如The Drums的一個過度期,所以一切來得不太明朗化。對比之下,我反而更喜歡這次在第三張專輯《Encyclopedia》裡所出現的蛻變,看到是The Drums陰暗的一面——要形容如今The Drums的聲音,說作「後崩車房電子流行樂」大抵錯不了吧。
當The Drums只餘下Jonny和Jacob,不但人少好辦事,而且也令他們由安然的合作關係而走向危險的局面,畢竟太安定的環境並激發不到樂隊的創意出來。因為一人想做出No Wave的車房搖滾唱片,另一人想玩電子音樂(二人在早年曾組過Electro-Pop樂隊Goat Explosion),再沒有第三者意見,互相加起來便成事了。
與此同時,他們租用了紐約州一間位於湖邊的幽暗木屋作為排練室,每次他們踏進去已產生沮喪之感,從而創作出《Encyclopedia》這樣黑色的專輯出來。其實一直以來在The Drums的青春無敵愉快獨立流行曲底下,總不難找到絲絲的哀愁,畢竟他們都是內心抑鬱內斂的青年。
先行單曲〈Magic Mountain〉簡而言之是由迷魂鼓機電子節拍所主導的Post-Punk歌曲,假如從前雪菲爾Electro-Punk先鋒Cabaret Voltaire為蘇格蘭獨立流行樂隊Orange Juice或Josef K伴奏的話,效果大概會如此。而且氣氛來得撲朔迷離,跟歌曲讓Jonny和Jacob帶著劍首遊走山林間的黑白片MV同樣耐人尋味。
在溫婉動人調子下唱出”I see us die, dying on a mountain的〈I Can't Pretend〉,抑或明快而傷感的〈There Is Nothing Left〉,都是他們那種Post-Punk加Electro-Pop配方;〈Kiss Me Again〉是奏出爽勁Post-Punk節奏肌理的柔揚Indie-Pop歌曲。大唱 “They might hate you, but I love you / And they can go kill themselves” 的〈Let Me〉是多麼滿懷恨意,而〈Face of God〉便是最直截了當而來的急疾Post-Punk曲風。
The Drums筆下的歌曲愈來愈見美好乃不爭的事實,觸動心靈的曲子在《Encyclopedia》可謂比比皆是。開始時唱道“I never thought I’d wanna die / But I was looking for a gun”的〈I Hope Time Doesn't Change Him〉來得浪漫而靡爛,令我聯想起《Small Mercies》時期的挪威獨立樂隊Fra Lippo Lippi但更輕盈漂亮。Post-Punk Ballad曲目〈Break My Heart〉歌如其名般令人心碎。窩心的〈U.S. National Park〉搖曳著一份淡淡幽情,配以是置身郊野公園與營火的畫面(“I don’t wanna die alone by the campfire”)。〈Wild Geese〉是他們的歐陸電子音樂風的溫暖動人Synth-Ballad,甚至乎一曲〈Bell Laboratories〉在夢幻的調子下更好比70年代尾/80年代初的未來主義的獨立電子樂章。
2011年發表第二張專輯《Portamento》,無論在樂隊陣容上抑或音樂風格上都猶如The Drums的一個過度期,所以一切來得不太明朗化。對比之下,我反而更喜歡這次在第三張專輯《Encyclopedia》裡所出現的蛻變,看到是The Drums陰暗的一面——要形容如今The Drums的聲音,說作「後崩車房電子流行樂」大抵錯不了吧。
當The Drums只餘下Jonny和Jacob,不但人少好辦事,而且也令他們由安然的合作關係而走向危險的局面,畢竟太安定的環境並激發不到樂隊的創意出來。因為一人想做出No Wave的車房搖滾唱片,另一人想玩電子音樂(二人在早年曾組過Electro-Pop樂隊Goat Explosion),再沒有第三者意見,互相加起來便成事了。
與此同時,他們租用了紐約州一間位於湖邊的幽暗木屋作為排練室,每次他們踏進去已產生沮喪之感,從而創作出《Encyclopedia》這樣黑色的專輯出來。其實一直以來在The Drums的青春無敵愉快獨立流行曲底下,總不難找到絲絲的哀愁,畢竟他們都是內心抑鬱內斂的青年。
先行單曲〈Magic Mountain〉簡而言之是由迷魂鼓機電子節拍所主導的Post-Punk歌曲,假如從前雪菲爾Electro-Punk先鋒Cabaret Voltaire為蘇格蘭獨立流行樂隊Orange Juice或Josef K伴奏的話,效果大概會如此。而且氣氛來得撲朔迷離,跟歌曲讓Jonny和Jacob帶著劍首遊走山林間的黑白片MV同樣耐人尋味。
在溫婉動人調子下唱出”I see us die, dying on a mountain的〈I Can't Pretend〉,抑或明快而傷感的〈There Is Nothing Left〉,都是他們那種Post-Punk加Electro-Pop配方;〈Kiss Me Again〉是奏出爽勁Post-Punk節奏肌理的柔揚Indie-Pop歌曲。大唱 “They might hate you, but I love you / And they can go kill themselves” 的〈Let Me〉是多麼滿懷恨意,而〈Face of God〉便是最直截了當而來的急疾Post-Punk曲風。
The Drums筆下的歌曲愈來愈見美好乃不爭的事實,觸動心靈的曲子在《Encyclopedia》可謂比比皆是。開始時唱道“I never thought I’d wanna die / But I was looking for a gun”的〈I Hope Time Doesn't Change Him〉來得浪漫而靡爛,令我聯想起《Small Mercies》時期的挪威獨立樂隊Fra Lippo Lippi但更輕盈漂亮。Post-Punk Ballad曲目〈Break My Heart〉歌如其名般令人心碎。窩心的〈U.S. National Park〉搖曳著一份淡淡幽情,配以是置身郊野公園與營火的畫面(“I don’t wanna die alone by the campfire”)。〈Wild Geese〉是他們的歐陸電子音樂風的溫暖動人Synth-Ballad,甚至乎一曲〈Bell Laboratories〉在夢幻的調子下更好比70年代尾/80年代初的未來主義的獨立電子樂章。
2014年10月1日星期三
alt-J:三角關係
2012年,alt-J這隊英國生力軍獨立樂隊憑著把Folk、Hip Hop、Psychedelic與Pop之聲音共冶一爐的首張專輯《An Awesome Wave》,奪取了該年Mercury Music Prize。背負著Mercury Prize得主的功績,alt-J要帶來再下一城的專輯,那並不是輕鬆的事。更重要是樂隊還要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低音結他手兼創團成員Gwil Sainsbury在今年1月宣佈離隊。所以,alt-J第2張專輯《This Is All Yours》,也是變成餘下Joe Newman、Gus Unger-Hamilton與Thom Green的3人樂隊姿態灌錄出來。
小個子Gwil在陣中不獨是低音結他手,也是肩負音樂製作的重任。Gwil的退出之決定,當時毋庸置疑對樂隊帶來相當的影響。幸而各人都理解到Gwil離隊的因由,彼此仍保持友好的關係;而alt-J亦能順利地由4人而過渡至3人樂隊的陣營。組成了3人陣容,那亦更配襯他們的名字——樂隊的正名是∆這個三角符號,他們之所以喚作alt-J,因為alt和J為蘋果電腦鍵盤上打出數學三角符號(Delta)的兩粒鍵。
大家都知道alt-J是來自英國列斯,後來才移師劍橋發展。樂隊成軍時,4人仍是列斯大學的學生,因此首張專輯《An Awesome Wave》內的歌曲,都是他們在大學時期單純地為興趣所寫成,沒有想著要出版唱片或甚麼目的,純粹是發自內心的創作。
拿了個Mercury Prize大獎,alt-J的處境也不同日而語,某程度上起初讓他們產生了「第2張專輯困難症」。鍵琴手Guy說在他們開始製作新專輯之前,只要他想到樂隊要一起困在排練室裡寫出整張專輯的歌曲出來,便把他嚇壞了與緊張起來。然後他們先在哈克尼區租了一個地方來作歌,然後來到布里克斯頓再次在Charlie Andrew(Madness / Eugene McGuinness)監製下錄音。最終其第2張專輯《This Is All Yours》還是在輕鬆的狀態下完成。
作為《This Is All Yours》專輯的開場曲〈Intro〉,歌曲由Joe有如Philip Glass的Pattern Music之層層疊疊Acapella人聲帶出,再切入Guy之鍵琴,然後到Thom如雷貫耳的鼓擊綻放,這不單是首先聲奪人的Avant-Pop序曲,也表現到今天alt-J的三位一體樂隊層次。更先聲奪人,是先行單曲〈Hunger of the Pine〉在幽悒淒美的意境下用上了美國性感小天后Miley Cyrus唱出”I’m a female rebel”之人聲Sample(取自她由Pharrell Williams製作歌曲〈4x4〉),但Miley的出現卻又沒有喧賓奪主,alt-J唯美盎然。
第2張單曲〈Left Hand Free〉流露出樂隊的藍調搖滾根源,新單曲〈Every Other Freckle〉來得懾人心魄,喜歡那”Hey! Hey!”和唱與很80年代的Synth獨奏。 《This Is All Yours》比起前作更具古樸的民謠詩意,散落著傷春悲秋的淡淡然氣息,如以日本奈良市為主題的〈Arrival In Nara〉抑或與Bright Eyes主腦Conor Oberst合唱的〈Warm Foothills〉都美麗得沒話說,勾勒出濃濃的秋意。
小個子Gwil在陣中不獨是低音結他手,也是肩負音樂製作的重任。Gwil的退出之決定,當時毋庸置疑對樂隊帶來相當的影響。幸而各人都理解到Gwil離隊的因由,彼此仍保持友好的關係;而alt-J亦能順利地由4人而過渡至3人樂隊的陣營。組成了3人陣容,那亦更配襯他們的名字——樂隊的正名是∆這個三角符號,他們之所以喚作alt-J,因為alt和J為蘋果電腦鍵盤上打出數學三角符號(Delta)的兩粒鍵。
大家都知道alt-J是來自英國列斯,後來才移師劍橋發展。樂隊成軍時,4人仍是列斯大學的學生,因此首張專輯《An Awesome Wave》內的歌曲,都是他們在大學時期單純地為興趣所寫成,沒有想著要出版唱片或甚麼目的,純粹是發自內心的創作。
拿了個Mercury Prize大獎,alt-J的處境也不同日而語,某程度上起初讓他們產生了「第2張專輯困難症」。鍵琴手Guy說在他們開始製作新專輯之前,只要他想到樂隊要一起困在排練室裡寫出整張專輯的歌曲出來,便把他嚇壞了與緊張起來。然後他們先在哈克尼區租了一個地方來作歌,然後來到布里克斯頓再次在Charlie Andrew(Madness / Eugene McGuinness)監製下錄音。最終其第2張專輯《This Is All Yours》還是在輕鬆的狀態下完成。
作為《This Is All Yours》專輯的開場曲〈Intro〉,歌曲由Joe有如Philip Glass的Pattern Music之層層疊疊Acapella人聲帶出,再切入Guy之鍵琴,然後到Thom如雷貫耳的鼓擊綻放,這不單是首先聲奪人的Avant-Pop序曲,也表現到今天alt-J的三位一體樂隊層次。更先聲奪人,是先行單曲〈Hunger of the Pine〉在幽悒淒美的意境下用上了美國性感小天后Miley Cyrus唱出”I’m a female rebel”之人聲Sample(取自她由Pharrell Williams製作歌曲〈4x4〉),但Miley的出現卻又沒有喧賓奪主,alt-J唯美盎然。
第2張單曲〈Left Hand Free〉流露出樂隊的藍調搖滾根源,新單曲〈Every Other Freckle〉來得懾人心魄,喜歡那”Hey! Hey!”和唱與很80年代的Synth獨奏。 《This Is All Yours》比起前作更具古樸的民謠詩意,散落著傷春悲秋的淡淡然氣息,如以日本奈良市為主題的〈Arrival In Nara〉抑或與Bright Eyes主腦Conor Oberst合唱的〈Warm Foothills〉都美麗得沒話說,勾勒出濃濃的秋意。
2014年9月24日星期三
God Help The Girl:戀戀格拉斯哥風情
不得不承認,我中了電影《God Help The Girl》的毒。這齣由蘇格蘭格拉斯哥Indie-Pop名團Belle and Sebastian靈魂人物Stuart Murdoch首執導演筒自編自導兼原創音樂的音樂劇電影,我都比大家看得早——早的,是日子,也是時間。9月5日,我看了場在上午10時放映的優先場,放映時間太早,故場內只有10名觀眾;也因為時間尚早,腦袋份外清醒,所以《God Help The Girl》讓我看得特別上腦,感覺如沐春風,看後覺得自己年輕了20載,亦愛上了片中的Eve、James與Cassie。之後的幾個星期,我為不同的媒體以不同的角度寫過《God Help The Girl》的專題文章,電影裡的歌曲、對白、情節,都在腦海驅之不散。
2009年,Stuart以God Help The Girl之樂隊名義,把他在Belle and Sebastian在《Dear Catastrophe Waitress》專輯舉行巡演時(2004年)所創作的歌曲,以Catherine Ireton為首的一眾女歌手演繹下,灌錄成同名專輯《God Help The Girl》,那猶如對這個音樂劇Project作出「預演」(附故事大鋼)。繼而,才著手籌備與拍攝成這齣音樂劇電影,並於今年年初在美國猶他州帕克城Sundance Film Festival作全球首映,所以《God Help The Girl》這齣Stuart Murdoch電影無疑是經過處心積慮而來。
《God Help The Girl》就宛如一齣屬於Indie-Pop的音樂劇電影,影片調子清新雋永,樸實無華,帶著赤子之心,多愁善感,復古情懷低科技,滿是屬於蘇格蘭獨立流行樂的情味與基調,背後是未經污染的真摯音樂理念;片中載歌載舞的場面亦不落俗套,來得相當之賞心悅目。
如果你是Belle and Sebastian的樂迷,更不難看到當中Stuart對自身的寫照——片中的樂隊以二女一男為首,那不難聯想到從前Belle and Sebastian以Stuart、Isobel Campbell和Sarah Martin作焦點;Stuart猶如把他分裂成為James和Eve兩個角色,James的文青音樂才子角色固然不在話下,Eve是出走自療養院的厭食症少女但熱衷創作歌曲,而Stuart亦曾在20歲左右讀大學時期患上慢性疲勞症候群,足足七年不能工作,他就是在這幾年時間埋首寫歌;另外最後Eve選擇離開格拉斯哥、離開他們到英格蘭入讀音樂學院,也或多或少是影射要員Isobel在2002年脫離Belle and Sebastian。
《God Help The Girl》雖然以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市為背景,然而影片卻被批評為有意減低其「蘇格蘭化」,如片中並沒有滿是大剌剌的濃厚蘇格蘭英語口音,因為的主角們都設定為不是土生土長的地道蘇格蘭人;電影裡最具蘇格蘭口音,是那個穿插在片中的電台音樂節目。
當日我看《God Help The Girl》之前,特意不聽其電影原聲專輯,反而乘車途中我卻選擇在Spotify重溫2009年的《God Help The Girl》專輯。然後,我急不及待去買這張電影原聲專輯的黑膠唱片。
比較今昔兩位God Help The Girl的女主唱歌手,誠然我喜歡現在的Emily Browning,她的歌聲演活了Eve,比起Catherine Ireton為來得較活潑而帶有女生青春情懷。況且經過幾年間的沉澱,現在所有重新演奏與灌唱的歌曲,都比舊版更美妙動聽,回應電影裡他們以譜出Classic-Pop為已任,所結集著也是退居作曲家角色的Stuart所最具長春條件之流行曲。宛如60年代Girl-Pop懷舊輕快調子的主題曲〈God Help The Girl〉,正絕對是Stuart筆下的Classic-Pop來。
重溫《God Help The Girl》的電影原聲專輯,每首歌都滿是電影的畫面——〈Pretty When the Wind Blows〉是Eve深夜在療養院孤寂而哀愁地在琴室裡黯然神傷自彈自唱的鋼琴Ballad,惹人憐憫;Folk-Based小品〈The Psychiatrist Is In〉是Eve嬌俏地扮作James的精神病醫生;Cassie、Eve與James作三人行合唱的〈If You Could Speak 〉由一起作歌變成歌舞場面,還有可愛的口哨吹奏;〈Pretty Even in the Rub〉James(Olly Alexander)是Eve在沐浴時唱給她的Chamber-Pop小品;溫暖窩心〈Come Monday Night〉是他們首次與樂隊夾歌排練的情景,回應之討論做流行音樂要有低音結他與鼓,歌曲正是由Rhythm Section帶出;跳脫可人的Upbeat流行曲〈I'll Have to Dance with Cassie〉是Eve與樂隊在社區會堂場地的舞會演出並召喚Cassie來參加結識男仔,讓她「瘋狂如拳擊袋鼠般跳舞」;〈Musician, Please Take Heed〉本是我在五年前《God Help The Girl》專輯至愛的一曲,由緩慢而推至Orchestra-Pop曲風,又有如懷舊時的Stereolab;而Cassie(Hannah Murray)獨唱曲目〈I Just Want Your Jeans〉滿是青澀少女情味,相當之Indie-Pop的女聲吧;溫柔的〈Down and Dusky Blonde〉猶如電影裡的總結歌。
《God Help The Girl》的電影原聲專輯用上單色唱片封面設計,一如Belle and Sebastian的唱片美藝風格,來得同出一徹。而電影原聲專輯的第一首歌曲(不計開場的〈I Suppose That Was a Prayer〉)是重唱自Belle and Sebastian的〈Act of the Apostle〉,最後以原裝版〈Dress Up in You〉作結,兩曲都是來自他們的2006年專輯《The Life Pursuit》。而英國名團The Divine Comedy的Neil Hannon主唱〈Perfection As A Hipster〉亦是重灌過,配上是Emily的女聲合唱。
2009年,Stuart以God Help The Girl之樂隊名義,把他在Belle and Sebastian在《Dear Catastrophe Waitress》專輯舉行巡演時(2004年)所創作的歌曲,以Catherine Ireton為首的一眾女歌手演繹下,灌錄成同名專輯《God Help The Girl》,那猶如對這個音樂劇Project作出「預演」(附故事大鋼)。繼而,才著手籌備與拍攝成這齣音樂劇電影,並於今年年初在美國猶他州帕克城Sundance Film Festival作全球首映,所以《God Help The Girl》這齣Stuart Murdoch電影無疑是經過處心積慮而來。
《God Help The Girl》就宛如一齣屬於Indie-Pop的音樂劇電影,影片調子清新雋永,樸實無華,帶著赤子之心,多愁善感,復古情懷低科技,滿是屬於蘇格蘭獨立流行樂的情味與基調,背後是未經污染的真摯音樂理念;片中載歌載舞的場面亦不落俗套,來得相當之賞心悅目。
如果你是Belle and Sebastian的樂迷,更不難看到當中Stuart對自身的寫照——片中的樂隊以二女一男為首,那不難聯想到從前Belle and Sebastian以Stuart、Isobel Campbell和Sarah Martin作焦點;Stuart猶如把他分裂成為James和Eve兩個角色,James的文青音樂才子角色固然不在話下,Eve是出走自療養院的厭食症少女但熱衷創作歌曲,而Stuart亦曾在20歲左右讀大學時期患上慢性疲勞症候群,足足七年不能工作,他就是在這幾年時間埋首寫歌;另外最後Eve選擇離開格拉斯哥、離開他們到英格蘭入讀音樂學院,也或多或少是影射要員Isobel在2002年脫離Belle and Sebastian。
《God Help The Girl》雖然以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市為背景,然而影片卻被批評為有意減低其「蘇格蘭化」,如片中並沒有滿是大剌剌的濃厚蘇格蘭英語口音,因為的主角們都設定為不是土生土長的地道蘇格蘭人;電影裡最具蘇格蘭口音,是那個穿插在片中的電台音樂節目。
當日我看《God Help The Girl》之前,特意不聽其電影原聲專輯,反而乘車途中我卻選擇在Spotify重溫2009年的《God Help The Girl》專輯。然後,我急不及待去買這張電影原聲專輯的黑膠唱片。
比較今昔兩位God Help The Girl的女主唱歌手,誠然我喜歡現在的Emily Browning,她的歌聲演活了Eve,比起Catherine Ireton為來得較活潑而帶有女生青春情懷。況且經過幾年間的沉澱,現在所有重新演奏與灌唱的歌曲,都比舊版更美妙動聽,回應電影裡他們以譜出Classic-Pop為已任,所結集著也是退居作曲家角色的Stuart所最具長春條件之流行曲。宛如60年代Girl-Pop懷舊輕快調子的主題曲〈God Help The Girl〉,正絕對是Stuart筆下的Classic-Pop來。
重溫《God Help The Girl》的電影原聲專輯,每首歌都滿是電影的畫面——〈Pretty When the Wind Blows〉是Eve深夜在療養院孤寂而哀愁地在琴室裡黯然神傷自彈自唱的鋼琴Ballad,惹人憐憫;Folk-Based小品〈The Psychiatrist Is In〉是Eve嬌俏地扮作James的精神病醫生;Cassie、Eve與James作三人行合唱的〈If You Could Speak 〉由一起作歌變成歌舞場面,還有可愛的口哨吹奏;〈Pretty Even in the Rub〉James(Olly Alexander)是Eve在沐浴時唱給她的Chamber-Pop小品;溫暖窩心〈Come Monday Night〉是他們首次與樂隊夾歌排練的情景,回應之討論做流行音樂要有低音結他與鼓,歌曲正是由Rhythm Section帶出;跳脫可人的Upbeat流行曲〈I'll Have to Dance with Cassie〉是Eve與樂隊在社區會堂場地的舞會演出並召喚Cassie來參加結識男仔,讓她「瘋狂如拳擊袋鼠般跳舞」;〈Musician, Please Take Heed〉本是我在五年前《God Help The Girl》專輯至愛的一曲,由緩慢而推至Orchestra-Pop曲風,又有如懷舊時的Stereolab;而Cassie(Hannah Murray)獨唱曲目〈I Just Want Your Jeans〉滿是青澀少女情味,相當之Indie-Pop的女聲吧;溫柔的〈Down and Dusky Blonde〉猶如電影裡的總結歌。
《God Help The Girl》的電影原聲專輯用上單色唱片封面設計,一如Belle and Sebastian的唱片美藝風格,來得同出一徹。而電影原聲專輯的第一首歌曲(不計開場的〈I Suppose That Was a Prayer〉)是重唱自Belle and Sebastian的〈Act of the Apostle〉,最後以原裝版〈Dress Up in You〉作結,兩曲都是來自他們的2006年專輯《The Life Pursuit》。而英國名團The Divine Comedy的Neil Hannon主唱〈Perfection As A Hipster〉亦是重灌過,配上是Emily的女聲合唱。
2014年9月17日星期三
Interpol:刑警畫家
闊別多時,美國紐約市獨立搖滾名團Interpol終告回來了。這隊當年有「新Joy Division」之稱的Post-Punk復興樂隊,就在這個9月發表了其睽違剛好四個年頭的全新專輯《El Pintor》。《El Pintor》即西班牙語的畫家(The Painter)之意,同時El Pintor也是Interpol之名字把字母調動而成的「易位構詞」。
當前作同名專輯《Interpol》面世的時候,Interpol已不再是本來的四人樂隊,而以只餘下Paul Banks、Daniel Kessler和Sam Fogarino的三人陣容站出來,但其實前低音結他手Carlos Dengler仍有參與專輯之灌錄。到了這張《El Pintor》,才是他們首次以三人樂團姿態所製作出來的唱片——更重要是,《El Pintor》為Interpol帶來了甚高評價,歌曲質素甚高,可媲美2004年的《Antics》專輯。
經過為《Interpol》專輯帶來超過200場世界性巡演後,Interpol暫休了兩年半,直到2012年8月Paul與Daniel再次走在一起為樂隊的新專輯創作歌曲,事前他們並沒有定下甚麼計劃。經過頭五天的合作,他們為新作奠定了一大取向——由Paul接手低音結他部分,讓Interpol真正作為三人樂隊來。原因是:1. Daniel譜出了新歌的結他Chord Progression,但Paul卻找不到加上其結他與主唱部分的念頭;2. 因為Paul在樂隊裡一直習慣了隨著Bassline而唱歌,所以他便拿起低音結他來,親自接任了這個崗位。
專輯《El Pintor》是由Interpol親自監製、英國製作人Alan Moulder混音。錄音地點除了繼續沿用紐約市著名錄音室Electric Lady Studios外,還有近年成立的Atomic Sound音室。
作為《El Pintor》之主打單曲,〈All The Rage Back Home〉是由緩慢而推至明快節奏與有著流暢動人旋律的Post-Punk歌曲,從黑暗到光芒綻放,是相當之Interpol的聲音但卻更見搶耳。再聽新主打歌〈Ancient Ways〉由明快Post-Punk節奏與結他音牆所築起,〈My Desire〉在甚酷的結他Riff下是讓溫暖曲子與流麗節奏所交織而成的歌曲,〈Everything is Wrong〉扣人心弦Bassline、Paul開始時的假音演唱、絢麗而連綿的結他都是那麼漂亮。〈Same Town, New Story〉來得如斯靡爛迷人,而〈My Blue Supreme〉在Paul如斯溫婉而哀怨的假音演繹下是多麼美麗而Uplifting的歌曲。這次Daniel的結他,很多時會叫我聯想起後期的And Also The Trees。
來自The Secret Machines的Brandon Curtis已是跟Interpol合作多時的固定鍵琴手,在《El Pintor》裡大部分鍵琴都是出自他手筆。而由夢幻前奏帶出、有如Joy Division遇上Morrissey的〈Tidal Wave〉,曲中鍵琴則由Beck的琴手Roger Joseph Manning負責;專輯結尾的懾人心魄之作〈Twice as Hard〉,歌曲的蕩氣迴腸氛圍化弦樂乃出自Rob Moose (Bon Iver)手筆。
當前作同名專輯《Interpol》面世的時候,Interpol已不再是本來的四人樂隊,而以只餘下Paul Banks、Daniel Kessler和Sam Fogarino的三人陣容站出來,但其實前低音結他手Carlos Dengler仍有參與專輯之灌錄。到了這張《El Pintor》,才是他們首次以三人樂團姿態所製作出來的唱片——更重要是,《El Pintor》為Interpol帶來了甚高評價,歌曲質素甚高,可媲美2004年的《Antics》專輯。
經過為《Interpol》專輯帶來超過200場世界性巡演後,Interpol暫休了兩年半,直到2012年8月Paul與Daniel再次走在一起為樂隊的新專輯創作歌曲,事前他們並沒有定下甚麼計劃。經過頭五天的合作,他們為新作奠定了一大取向——由Paul接手低音結他部分,讓Interpol真正作為三人樂隊來。原因是:1. Daniel譜出了新歌的結他Chord Progression,但Paul卻找不到加上其結他與主唱部分的念頭;2. 因為Paul在樂隊裡一直習慣了隨著Bassline而唱歌,所以他便拿起低音結他來,親自接任了這個崗位。
專輯《El Pintor》是由Interpol親自監製、英國製作人Alan Moulder混音。錄音地點除了繼續沿用紐約市著名錄音室Electric Lady Studios外,還有近年成立的Atomic Sound音室。
作為《El Pintor》之主打單曲,〈All The Rage Back Home〉是由緩慢而推至明快節奏與有著流暢動人旋律的Post-Punk歌曲,從黑暗到光芒綻放,是相當之Interpol的聲音但卻更見搶耳。再聽新主打歌〈Ancient Ways〉由明快Post-Punk節奏與結他音牆所築起,〈My Desire〉在甚酷的結他Riff下是讓溫暖曲子與流麗節奏所交織而成的歌曲,〈Everything is Wrong〉扣人心弦Bassline、Paul開始時的假音演唱、絢麗而連綿的結他都是那麼漂亮。〈Same Town, New Story〉來得如斯靡爛迷人,而〈My Blue Supreme〉在Paul如斯溫婉而哀怨的假音演繹下是多麼美麗而Uplifting的歌曲。這次Daniel的結他,很多時會叫我聯想起後期的And Also The Trees。
來自The Secret Machines的Brandon Curtis已是跟Interpol合作多時的固定鍵琴手,在《El Pintor》裡大部分鍵琴都是出自他手筆。而由夢幻前奏帶出、有如Joy Division遇上Morrissey的〈Tidal Wave〉,曲中鍵琴則由Beck的琴手Roger Joseph Manning負責;專輯結尾的懾人心魄之作〈Twice as Hard〉,歌曲的蕩氣迴腸氛圍化弦樂乃出自Rob Moose (Bon Iver)手筆。
2014年9月11日星期四
Karen O:意亂情迷極易流逝
就是因為Spike Jonze電影《Her》插曲〈The Moon Song〉,那不但榮獲本年度第86屆奧斯卡的「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當晚她與Vampire Weekend的Ezra Koenig演出此曲之情景仍叫我歷歷在目),同時也好讓樂迷們認識到Karen O窩心文藝的一面,不獨只是Yeah Yeah Yeahs裡狂野不羈、自我解放與帶點神經質的女主唱。這首情感戚戚然、淡淡然,簡樸而幽美得沒話說的觸動心靈小品,甚至讓人覺得Karen O可以「小清新」起來。
所以Karen O在這個秋天在The Strokes主唱Julian Casablancas的獨立廠牌Cult Records旗下發表其首張個人專輯《Crush Songs》,那都或多或少讓人覺得是出於〈The Moon Song〉的效應。
然而《Crush Songs》並不是Karen O因為〈The Moon Song〉的成功,而馬上乘勝追擊地新灌錄出來的專輯。當中,是她在2006至07年私密地在睡房獨個兒創作的歌曲,並由當時至2010年間在睡房灌錄下來。這些Karen O的歌曲,都是寫於她在27歲那年遇上幾段讓她神魂顛倒的曇花一現感情,滿是依戀與悸動的迷思心情。在情感上大抵是跟〈The Moon Song〉同出一徹,帶來全是短短不夠一分鐘至兩分多鐘的短歌,然而卻沒有多年後那種甜美渾圓的悅耳聲音,換來都是絕對粗糙赤裸的Lo-Fi錄音——所聽到是宛如Demo般的歌曲,但卻是最真實的Karen O。
甚至乎《Crush Songs》從唱片封面到所有插圖都全由Karen O作畫(除了她的童年素描肖像是出自其外公手筆),碟內的歌詞與注釋筆記也是她所手寫的。無疑這是一張很個人化與貫徹D.I.Y.態度的唱片。
如果你只是抱著〈The Moon Song〉的心情來聽她的《Crush Songs》,也許未能在一下子接受到那種粗獷青澀味。但當年Yeah Yeah Yeahs的特質,那不是出於Karen的神經質與怪裡怪氣嗎?另一方面,也可以視《Crush Songs》裡的歌曲為〈The Moon Song〉之雛型。
帶著真摯的迷戀心情寫成歌曲,再以直截了當的方式灌錄下來,這是最真實的情迷意亂情感紀錄。以今天Karen O的名氣與製作資源,她絕對有能力把這些歌曲重灌成美麗動聽的流行歌曲,然而她卻無意要其作品經過修飾優化而來。O姐想呈現出,正是那種蒼白茫然的感情。
唱道“Love is soft, Love's a fucking bitch”的主打歌〈Rapt〉根本就儼如Yeah Yeah Yeahs未經發表的Ballad歌曲,由她的丈夫Barney Clay執導、K.K. Barrett任美術指導、全程實景在水中拍攝的音樂影片亦非常淒美。〈Visits〉所伴以是Demo作品式節拍,〈Beast〉、〈Comes The Night〉、〈So Far〉、〈Sunset Sun〉都是她幽美而揪心戚然的曲子,〈Day Go By〉是百分百的Folk-Based歌曲,〈King〉絕對可以成為另一首如〈The Moon Song〉的窩心小品。而〈Body〉到下半部分的嘶叫,抑或很The Velvet Undreground風格的〈Native Korean Rock〉,都是另類的Karen O來。
《Crush Songs》內的歌曲差不多由Karen O獨力包辦所有演奏,唯一的客席樂手是迷幻民歌唱作人Imaad Wasif為她彈奏結他,但也是只有出現在〈Beast〉和〈So Far〉兩曲而已;而最末的民歌曲目〈Singalong〉是她與The Raconteurs / The Dead Weather的Jack Lawrence和Dean Fertita所合寫,所以當中也有二人和唱。專輯裡也有一首改編歌,那是The Doors的〈Indian Summer〉,小陽春,正符合《Crush Songs》的主題。
所以Karen O在這個秋天在The Strokes主唱Julian Casablancas的獨立廠牌Cult Records旗下發表其首張個人專輯《Crush Songs》,那都或多或少讓人覺得是出於〈The Moon Song〉的效應。
然而《Crush Songs》並不是Karen O因為〈The Moon Song〉的成功,而馬上乘勝追擊地新灌錄出來的專輯。當中,是她在2006至07年私密地在睡房獨個兒創作的歌曲,並由當時至2010年間在睡房灌錄下來。這些Karen O的歌曲,都是寫於她在27歲那年遇上幾段讓她神魂顛倒的曇花一現感情,滿是依戀與悸動的迷思心情。在情感上大抵是跟〈The Moon Song〉同出一徹,帶來全是短短不夠一分鐘至兩分多鐘的短歌,然而卻沒有多年後那種甜美渾圓的悅耳聲音,換來都是絕對粗糙赤裸的Lo-Fi錄音——所聽到是宛如Demo般的歌曲,但卻是最真實的Karen O。
甚至乎《Crush Songs》從唱片封面到所有插圖都全由Karen O作畫(除了她的童年素描肖像是出自其外公手筆),碟內的歌詞與注釋筆記也是她所手寫的。無疑這是一張很個人化與貫徹D.I.Y.態度的唱片。
如果你只是抱著〈The Moon Song〉的心情來聽她的《Crush Songs》,也許未能在一下子接受到那種粗獷青澀味。但當年Yeah Yeah Yeahs的特質,那不是出於Karen的神經質與怪裡怪氣嗎?另一方面,也可以視《Crush Songs》裡的歌曲為〈The Moon Song〉之雛型。
帶著真摯的迷戀心情寫成歌曲,再以直截了當的方式灌錄下來,這是最真實的情迷意亂情感紀錄。以今天Karen O的名氣與製作資源,她絕對有能力把這些歌曲重灌成美麗動聽的流行歌曲,然而她卻無意要其作品經過修飾優化而來。O姐想呈現出,正是那種蒼白茫然的感情。
唱道“Love is soft, Love's a fucking bitch”的主打歌〈Rapt〉根本就儼如Yeah Yeah Yeahs未經發表的Ballad歌曲,由她的丈夫Barney Clay執導、K.K. Barrett任美術指導、全程實景在水中拍攝的音樂影片亦非常淒美。〈Visits〉所伴以是Demo作品式節拍,〈Beast〉、〈Comes The Night〉、〈So Far〉、〈Sunset Sun〉都是她幽美而揪心戚然的曲子,〈Day Go By〉是百分百的Folk-Based歌曲,〈King〉絕對可以成為另一首如〈The Moon Song〉的窩心小品。而〈Body〉到下半部分的嘶叫,抑或很The Velvet Undreground風格的〈Native Korean Rock〉,都是另類的Karen O來。
《Crush Songs》內的歌曲差不多由Karen O獨力包辦所有演奏,唯一的客席樂手是迷幻民歌唱作人Imaad Wasif為她彈奏結他,但也是只有出現在〈Beast〉和〈So Far〉兩曲而已;而最末的民歌曲目〈Singalong〉是她與The Raconteurs / The Dead Weather的Jack Lawrence和Dean Fertita所合寫,所以當中也有二人和唱。專輯裡也有一首改編歌,那是The Doors的〈Indian Summer〉,小陽春,正符合《Crush Songs》的主題。
2014年9月4日星期四
Courteeners:向夏日說再見
Britpop好像是很90年代的標籤來,然而對於在2006年成立、由主唱兼結他手Liam Fray所領軍英國曼徹斯特樂團Courteeners來說,在我心目中他們確是一隊很有Britpop感覺的隊伍。那不僅是來自大曼徹斯特郡市鎮米德爾頓的他們能奏出優秀的英倫搖滾/英式獨立搖滾,還有其歌曲在多年來都是以有著美好的曲子見稱,來得清爽悅耳、感覺細膩,貫徹了流行音樂的本質。
對於我來說,Courteeners從不是甚麼叫人驚豔的樂隊,但其聲音卻總是來得賞心悅目。所以Courteeners能夠取得出類拔萃的商業成就也不出奇——比如他們的每張專輯皆可進佔英國排行榜10大位置。看看繼去年的《Anna》樂隊在這個夏天發表的第四張專輯《Concrete Love》,甫出版即在首週登上第三位,在名次上成為他們自首張專輯《St. Jude》以來最好成績的專輯。
去年2月才發表過《Anna》專輯,然後Liam到了秋天已開始在法國巴黎蒙馬特創作與灌錄Courteeners的《Concrete Love》專輯。跟前作一樣,今次同是由Joe Cross (Hurts/Chloe Howl)為樂隊監製。
熱身作〈Summer〉毋庸置疑為《Concrete Love》帶來了好開始——我愛夏天,有關夏天的歌曲乃從不會嫌多。由懷舊的胖胖Bassline帶出中板Groovy節奏與Laidback的調子,〈Summer〉正是如斯有著曼妙懶洋洋夏日清爽情懷的歌曲,妙不可言。剛作EP發行的主打歌〈How Good It Was〉,好比80年代Post-Punk樂隊如Echo & The Bunnymen或Modern English所祭出的明快清爽流行曲般。
〈Next Time You Call〉簡直是令人回到Britpop的好時代,然而專輯開場曲〈White Horses〉卻有著80年英倫音樂的靡爛之感。〈Beautiful Head〉的浪漫Soft Rock,〈Black & Blue〉的風馳電掣節奏,都來得各有特色。
而無論是如沐春風的〈Has He Told You That He Loves You Yet〉,Dance-Punk的〈Saboteur〉,抑或令我聯想到近年Pacific UV之Dream-Pop風格的〈Dreamers〉,彼此的共通點是歌曲的夏日情味。 如果說今年夏天是由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的專輯《Days of Abandon》揭開序幕,那麼這個夏季就由Courteeners的《Concrete Love》作結吧。
對於我來說,Courteeners從不是甚麼叫人驚豔的樂隊,但其聲音卻總是來得賞心悅目。所以Courteeners能夠取得出類拔萃的商業成就也不出奇——比如他們的每張專輯皆可進佔英國排行榜10大位置。看看繼去年的《Anna》樂隊在這個夏天發表的第四張專輯《Concrete Love》,甫出版即在首週登上第三位,在名次上成為他們自首張專輯《St. Jude》以來最好成績的專輯。
去年2月才發表過《Anna》專輯,然後Liam到了秋天已開始在法國巴黎蒙馬特創作與灌錄Courteeners的《Concrete Love》專輯。跟前作一樣,今次同是由Joe Cross (Hurts/Chloe Howl)為樂隊監製。
熱身作〈Summer〉毋庸置疑為《Concrete Love》帶來了好開始——我愛夏天,有關夏天的歌曲乃從不會嫌多。由懷舊的胖胖Bassline帶出中板Groovy節奏與Laidback的調子,〈Summer〉正是如斯有著曼妙懶洋洋夏日清爽情懷的歌曲,妙不可言。剛作EP發行的主打歌〈How Good It Was〉,好比80年代Post-Punk樂隊如Echo & The Bunnymen或Modern English所祭出的明快清爽流行曲般。
〈Next Time You Call〉簡直是令人回到Britpop的好時代,然而專輯開場曲〈White Horses〉卻有著80年英倫音樂的靡爛之感。〈Beautiful Head〉的浪漫Soft Rock,〈Black & Blue〉的風馳電掣節奏,都來得各有特色。
而無論是如沐春風的〈Has He Told You That He Loves You Yet〉,Dance-Punk的〈Saboteur〉,抑或令我聯想到近年Pacific UV之Dream-Pop風格的〈Dreamers〉,彼此的共通點是歌曲的夏日情味。 如果說今年夏天是由The Pains of Being Pure At Heart的專輯《Days of Abandon》揭開序幕,那麼這個夏季就由Courteeners的《Concrete Love》作結吧。
2014年8月28日星期四
Cold Specks:歌德騷靈黑魔女
我認識到來自加拿大的Cold Specks這個名字,那要多得美國電音鬼才Moby的引薦——在他去年的《Innocents》專輯交由同屬Mute廠牌旗下的Cold Specks演繹了兩曲,而驅使我進一步去認識她;本以為她只是另一位有著懾人心魄嗓音的黑人騷靈女歌手,然後方發現知道Cold Specks是多麼殊不簡單,甚至有點不尋常。
Cold Specks是現年26歲的黑人女創作歌手Al Spx之化身,又或者可以視之為她的個人樂隊。而Cold Specks的聲音之不尋常,是她的Gospel / Soul歌曲不單是配以獨立搖滾曲風而來,同時亦泛著一份撲朔迷離的幽暗異色美學,外界用上Gothic來形容,更被冠以Doom-Soul之標籤;她就活像Macy Gray、PJ Harvey與Diamanda Galás的混合體。
更叫我對Cold Specks另眼相看,是連以Michael Gira為首之紐約市傳奇性地下/獨立樂團Swans也邀請她合作,在今年為樂隊取得高度評價的《To Be Kind》專輯裡為一曲〈Bring the Sun〉擔任和唱,確定了Cold Specks的Cult界地位。然後Cold Specks亦在這個8月底出版了她的第二張專輯《Neuroplasticity》。
2012年5月Cold Specks的首張專輯《I Predict a Graceful Expulsion》面世,同年冬天她已來到英國森麻實郡Wick的一家農舍,為她的第二張專輯進行構思,閉門造車三個月,因為她需要疏離的創作環境,從而寫出了幾首怪誕不經的歌曲。然後,Cold Specks出來舉行了一輪歐美巡演,繼而才在去年夏天於蒙特利爾寫好大部分歌曲與正式展開錄音,最後於多倫多完成。
同樣黑暗的歌曲,比較起《I Predict a Graceful Expulsion》,今次《Neuroplasticity》乃多花心思在音響處理方面,同時祭出Cold Specks冷靜但狂野的感覺。跟前作一樣同是由Jim Anderson擔製作人,由曾為Depeche Mode、Blur操刀的Ben Hillier負責混音。
開場曲〈A Broken Memory〉在不安氣氛與迷魂歌德曲風之間勾勒出前衞爵士的章法,貫通Goth-Soul-Jazz而來。先行單曲〈Absisto〉正是其撲朔迷離、耐人尋味的歌曲,闇黑妖魅的氛圍在藍調騷靈的曲子間彰顯出歌德式的詭異神秘,中段停頓之後隨即轉入緊湊的段落,連其音樂錄像亦拍攝得鬼秘而Cult味十足,妖夜慌踪,Al Spx化身森林中的女巫。新單曲〈Bodies at Bay〉由流暢Motorik Beat帶出並配以鏗鏘的結他勾線,有如Neu!的感覺,乘著明快節拍而來,卻又有著抑揚頓挫之繽紛迷幻鋪排。
而氣氛陰暗〈Old Knives〉就好比換上邪氣而懾人之黑人女聲演繹來Depeche Mode或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的Gothic-Blues歌曲般;〈A Quiet Chill〉和〈A Formal Invitation〉壓根兒可以稱之為是Gothic Rock來,前者令人聯想到Siouxsie & The Banshees那種歌德搖滾,連其緊湊的鼓繫亦甚有Budgie的風範,後者是由葬禮式節奏驅動的中板歌德搖滾,末段加入了簡約的木管樂演奏。
Cold Specks的歌曲很多時都有著奇妙混合性曲風,如〈Living Signs〉在跳脫Bassline下被形容為她的Goth-Funk,〈Let Loose the Dog〉就是配以Synth-Ballad曲風的Gospel歌曲但又呈現著Post-Punk的肌理。
禮尚往來的合作,專輯的亮點還有兩位兩席樂手的出現:與Michael Gira合唱的黑暗民謠搖滾〈Exit Plan〉,就讓她的騷靈歌聲與Michael的低沉黑暗嗓音作出水乳交融。而在專輯完場曲〈A Season of Doubt〉裡有爵士小號演奏家Ambrose Akinmusire的幽悒滄茫小號吹奏,襯托出這首慘白淒美、哀怨纏綿、縈繞心頭的Gospel-Blues,同時她也有參與Ambrose將會在爵士廠牌Blue Note旗下出版的新專輯。
Cold Specks是現年26歲的黑人女創作歌手Al Spx之化身,又或者可以視之為她的個人樂隊。而Cold Specks的聲音之不尋常,是她的Gospel / Soul歌曲不單是配以獨立搖滾曲風而來,同時亦泛著一份撲朔迷離的幽暗異色美學,外界用上Gothic來形容,更被冠以Doom-Soul之標籤;她就活像Macy Gray、PJ Harvey與Diamanda Galás的混合體。
更叫我對Cold Specks另眼相看,是連以Michael Gira為首之紐約市傳奇性地下/獨立樂團Swans也邀請她合作,在今年為樂隊取得高度評價的《To Be Kind》專輯裡為一曲〈Bring the Sun〉擔任和唱,確定了Cold Specks的Cult界地位。然後Cold Specks亦在這個8月底出版了她的第二張專輯《Neuroplasticity》。
2012年5月Cold Specks的首張專輯《I Predict a Graceful Expulsion》面世,同年冬天她已來到英國森麻實郡Wick的一家農舍,為她的第二張專輯進行構思,閉門造車三個月,因為她需要疏離的創作環境,從而寫出了幾首怪誕不經的歌曲。然後,Cold Specks出來舉行了一輪歐美巡演,繼而才在去年夏天於蒙特利爾寫好大部分歌曲與正式展開錄音,最後於多倫多完成。
同樣黑暗的歌曲,比較起《I Predict a Graceful Expulsion》,今次《Neuroplasticity》乃多花心思在音響處理方面,同時祭出Cold Specks冷靜但狂野的感覺。跟前作一樣同是由Jim Anderson擔製作人,由曾為Depeche Mode、Blur操刀的Ben Hillier負責混音。
開場曲〈A Broken Memory〉在不安氣氛與迷魂歌德曲風之間勾勒出前衞爵士的章法,貫通Goth-Soul-Jazz而來。先行單曲〈Absisto〉正是其撲朔迷離、耐人尋味的歌曲,闇黑妖魅的氛圍在藍調騷靈的曲子間彰顯出歌德式的詭異神秘,中段停頓之後隨即轉入緊湊的段落,連其音樂錄像亦拍攝得鬼秘而Cult味十足,妖夜慌踪,Al Spx化身森林中的女巫。新單曲〈Bodies at Bay〉由流暢Motorik Beat帶出並配以鏗鏘的結他勾線,有如Neu!的感覺,乘著明快節拍而來,卻又有著抑揚頓挫之繽紛迷幻鋪排。
而氣氛陰暗〈Old Knives〉就好比換上邪氣而懾人之黑人女聲演繹來Depeche Mode或Nick Cave & The Bad Seeds的Gothic-Blues歌曲般;〈A Quiet Chill〉和〈A Formal Invitation〉壓根兒可以稱之為是Gothic Rock來,前者令人聯想到Siouxsie & The Banshees那種歌德搖滾,連其緊湊的鼓繫亦甚有Budgie的風範,後者是由葬禮式節奏驅動的中板歌德搖滾,末段加入了簡約的木管樂演奏。
Cold Specks的歌曲很多時都有著奇妙混合性曲風,如〈Living Signs〉在跳脫Bassline下被形容為她的Goth-Funk,〈Let Loose the Dog〉就是配以Synth-Ballad曲風的Gospel歌曲但又呈現著Post-Punk的肌理。
禮尚往來的合作,專輯的亮點還有兩位兩席樂手的出現:與Michael Gira合唱的黑暗民謠搖滾〈Exit Plan〉,就讓她的騷靈歌聲與Michael的低沉黑暗嗓音作出水乳交融。而在專輯完場曲〈A Season of Doubt〉裡有爵士小號演奏家Ambrose Akinmusire的幽悒滄茫小號吹奏,襯托出這首慘白淒美、哀怨纏綿、縈繞心頭的Gospel-Blues,同時她也有參與Ambrose將會在爵士廠牌Blue Note旗下出版的新專輯。
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Woman’s Hour:黑白唯美主義
Woman’s Hour不是全女班樂隊,也不是要帶出甚麼女性主義宣言,來自英國坎布里亞郡小鎮Kendal、現跑到倫敦發展的他們實情為由一女三男所組成,樂隊名字乃取自BBC Radio 4一個已有68年歷史的老牌電台節目Woman’s Hour。由女主唱Fiona Jane Burgess和結他手Will Burgess這對妹兄所發起的他們,為樂迷津津樂道是其乘著緩緩鼓機節拍而來的電氣唯美獨立流行曲。
要形容Woman’s Hour的聲音,大抵可以說成The xx、Beach House與Saint Etienne之混合體,難以想像他們起初本是打算作為一隊Jangle-pop結他流行曲樂隊,然後才奠定了這種Synth Riff與鼓機節拍作主導、把節奏緩慢下來的歌曲。經過多張單曲之後,Woman’s Hour在今個夏天發表了其首張專輯《Conversations》。
而認識Woman’s Hour之重點,是其音樂與視覺藝術有著不可或缺的關係,有著他們的一套視覺語言。樂隊的照片、唱片封面、音樂錄像,全是用上黑白色調——他們的平面設計與視覺藝術,由去年奪得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Prize的Fine Art攝影二人組 Adam Broomberg與Oliver Chanarin操刀;唱片封面的黑白照片,題材全是取自他們從二手書店所看到的舊照片,尤其是一些指南照片,再加以二次創作與詮釋;其單曲的音樂錄像絕大部分都是黑白影片,而且採用甚簡約的拍攝方式。Woman’s Hour的黑白美學與其Slow Groove歌曲,都是勾勒出脆弱的情感象徵。
在樂隊首張專輯《Conversations》內,開場曲〈Unspoken Sequence〉在猶如古老火車節奏與其朦朧美之間,為專輯帶來引人入勝的開始;〈Our Love Has No Rhythm〉是如斯慘白幽美、縈繞心頭;道出我們在人生中會弄出很多錯誤、只有自己可改變的〈Darkest Place〉,在哀傷的感覺下是絕對美不勝收的夢幻流行曲。〈The Day Needs That Defending〉是多麼柔揚美好的Synth-Pop歌曲。
我們拿Saint Etienne來跟Woman’s Hour作比較,因為Fiona的動人歌聲總來得宛如他們的Sarah Cracknell,只是她沒有Sarah那麼甜美,卻換上幾分淡然情感。新單曲〈In Stillness We Remain〉便可用來瞞騙你這是一首Saint Etienne的新作。即使如〈Two Sides of You〉這首泛著蒼白哀愁氛圍的苦澀Ballad,也猶如Saint Etienne的慢歌之感覺。
主題曲〈Conversations〉來得流麗輕盈、美好討喜如80年代的Soft Rock歌曲,〈Reflection〉亦好比80年代那些White Soul樂隊的Synth-Ballad,更見80年代是〈To The End〉這首浪漫小品,錄製此曲時他們都差不多全用上Analog電子合成器,因為Will製作音樂用的手提電腦乃壞掉了。
要形容Woman’s Hour的聲音,大抵可以說成The xx、Beach House與Saint Etienne之混合體,難以想像他們起初本是打算作為一隊Jangle-pop結他流行曲樂隊,然後才奠定了這種Synth Riff與鼓機節拍作主導、把節奏緩慢下來的歌曲。經過多張單曲之後,Woman’s Hour在今個夏天發表了其首張專輯《Conversations》。
而認識Woman’s Hour之重點,是其音樂與視覺藝術有著不可或缺的關係,有著他們的一套視覺語言。樂隊的照片、唱片封面、音樂錄像,全是用上黑白色調——他們的平面設計與視覺藝術,由去年奪得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Prize的Fine Art攝影二人組 Adam Broomberg與Oliver Chanarin操刀;唱片封面的黑白照片,題材全是取自他們從二手書店所看到的舊照片,尤其是一些指南照片,再加以二次創作與詮釋;其單曲的音樂錄像絕大部分都是黑白影片,而且採用甚簡約的拍攝方式。Woman’s Hour的黑白美學與其Slow Groove歌曲,都是勾勒出脆弱的情感象徵。
在樂隊首張專輯《Conversations》內,開場曲〈Unspoken Sequence〉在猶如古老火車節奏與其朦朧美之間,為專輯帶來引人入勝的開始;〈Our Love Has No Rhythm〉是如斯慘白幽美、縈繞心頭;道出我們在人生中會弄出很多錯誤、只有自己可改變的〈Darkest Place〉,在哀傷的感覺下是絕對美不勝收的夢幻流行曲。〈The Day Needs That Defending〉是多麼柔揚美好的Synth-Pop歌曲。
我們拿Saint Etienne來跟Woman’s Hour作比較,因為Fiona的動人歌聲總來得宛如他們的Sarah Cracknell,只是她沒有Sarah那麼甜美,卻換上幾分淡然情感。新單曲〈In Stillness We Remain〉便可用來瞞騙你這是一首Saint Etienne的新作。即使如〈Two Sides of You〉這首泛著蒼白哀愁氛圍的苦澀Ballad,也猶如Saint Etienne的慢歌之感覺。
主題曲〈Conversations〉來得流麗輕盈、美好討喜如80年代的Soft Rock歌曲,〈Reflection〉亦好比80年代那些White Soul樂隊的Synth-Ballad,更見80年代是〈To The End〉這首浪漫小品,錄製此曲時他們都差不多全用上Analog電子合成器,因為Will製作音樂用的手提電腦乃壞掉了。
2014年8月14日星期四
The Ramona Flowers:雷蒙娜花盛開
英國Bristol五人樂團The Ramona Flowers取名自加拿大漫畫家Bryan Lee O'Malley人氣繪本小說《Scott Pilgrim》裡女主角Ramona Flowers,然而他們並非那些青春無敵的獨立搖滾樂隊,其聲音乃被形容為界乎Muse與The xx之間。
而我對The Ramona Flowers發生興趣,是因為樂隊的首張專輯《Dismantle and Rebuild》乃交由曼徹斯特電音二人組Lamb成員Andy Barlow跟他們聯袂監製,甚至專輯內全部歌曲皆有他參與創作。The Ramona Flowers本身是Lamb的粉絲,他們得以跟Andy合作,起初就是把歌曲Demo毛遂自薦寄給他,從而一拍即合那麼簡單。
The Ramona Flowers屬頗慢產的樂隊,他們在2010年開始合作,直到2012年才發表處男唱片《Dismantle EP》。而當時,他們早已透露樂隊正在著手收錄首張專輯,並且表示Andy Barlow會為他們擔任唱片監製;結果跨越近兩年的製作,《Dismantle and Rebuild》直到早前才終告在獨立廠牌Distiller Records旗下面世。
大家不難見到有媒體稱The Ramona Flowers的音樂為Electro-Pop,但是我絕對不認同,即使背後有位知名電音製作人為他們操刀製作。正確而言,The Ramona Flowers是採用上電音製作手法的獨立搖滾樂隊,而非所謂的電音流行樂;其聲音乃足以跨越獨立搖滾、電音與流行曲而來,甚至樂隊的懾人樂風,更被視為有著作為Stadium樂團之潛質,也是何解媒體會以Muse來跟他們作相提並論。
專輯的開場曲兼先行單曲〈Tokyo〉是由電聲橫流前奏帶出的懾人心魄電幻搖滾歌曲,新單曲〈Vultures〉乃足以彰顯出樂隊的蕩氣迴腸搖滾Anthem姿態。The Ramona Flowers沒有Electro-Pop歌曲,最電子的是科幻感之作〈Skeleton Key〉,來得Synth聲橫流。美麗得沒話說的〈So Many Colours〉那股爵士風味亦為一大亮點。
主唱Steve Bird是「好唱得的歌手」,如〈Brighter〉與〈Lust and Lies〉正表現出他的假音演繹功架,乘著Uplifting電音肌理而來的前者愈見激情如U2的聲音,後者在木結他主導下來得美麗而夢幻。由弦樂帶出的〈World Won’t Wait〉令我聯想起Duran Duran以至挪威A-ha的中板歌曲,或者以跳脫俐落低音結他主導〈Modern World〉之白人騷靈氣息,都不難在The Ramona Flowers身上找到80年代流行音樂之底蘊。
Andy製作下的蛛絲馬跡,有見於主題曲〈Dismantle and Rebuild〉這首輕柔曲子下很90年代的Breakbeat與電音肌理,抑或由Avant Rock般之結他Riff驅動的〈Friends of The Madness〉那跳脫Breakbeat步伐與電影感弦樂。更何況作為專輯完場曲的〈Like a Feather〉,這首如夢似幻的Ballad曲目還有Steve以孤高假音與Lamb的女主唱Lou Rhodes合唱呢——這好讓我甚期待Lamb將於10月面世的全新專輯《Backspace Unwind》。
而我對The Ramona Flowers發生興趣,是因為樂隊的首張專輯《Dismantle and Rebuild》乃交由曼徹斯特電音二人組Lamb成員Andy Barlow跟他們聯袂監製,甚至專輯內全部歌曲皆有他參與創作。The Ramona Flowers本身是Lamb的粉絲,他們得以跟Andy合作,起初就是把歌曲Demo毛遂自薦寄給他,從而一拍即合那麼簡單。
The Ramona Flowers屬頗慢產的樂隊,他們在2010年開始合作,直到2012年才發表處男唱片《Dismantle EP》。而當時,他們早已透露樂隊正在著手收錄首張專輯,並且表示Andy Barlow會為他們擔任唱片監製;結果跨越近兩年的製作,《Dismantle and Rebuild》直到早前才終告在獨立廠牌Distiller Records旗下面世。
大家不難見到有媒體稱The Ramona Flowers的音樂為Electro-Pop,但是我絕對不認同,即使背後有位知名電音製作人為他們操刀製作。正確而言,The Ramona Flowers是採用上電音製作手法的獨立搖滾樂隊,而非所謂的電音流行樂;其聲音乃足以跨越獨立搖滾、電音與流行曲而來,甚至樂隊的懾人樂風,更被視為有著作為Stadium樂團之潛質,也是何解媒體會以Muse來跟他們作相提並論。
專輯的開場曲兼先行單曲〈Tokyo〉是由電聲橫流前奏帶出的懾人心魄電幻搖滾歌曲,新單曲〈Vultures〉乃足以彰顯出樂隊的蕩氣迴腸搖滾Anthem姿態。The Ramona Flowers沒有Electro-Pop歌曲,最電子的是科幻感之作〈Skeleton Key〉,來得Synth聲橫流。美麗得沒話說的〈So Many Colours〉那股爵士風味亦為一大亮點。
主唱Steve Bird是「好唱得的歌手」,如〈Brighter〉與〈Lust and Lies〉正表現出他的假音演繹功架,乘著Uplifting電音肌理而來的前者愈見激情如U2的聲音,後者在木結他主導下來得美麗而夢幻。由弦樂帶出的〈World Won’t Wait〉令我聯想起Duran Duran以至挪威A-ha的中板歌曲,或者以跳脫俐落低音結他主導〈Modern World〉之白人騷靈氣息,都不難在The Ramona Flowers身上找到80年代流行音樂之底蘊。
Andy製作下的蛛絲馬跡,有見於主題曲〈Dismantle and Rebuild〉這首輕柔曲子下很90年代的Breakbeat與電音肌理,抑或由Avant Rock般之結他Riff驅動的〈Friends of The Madness〉那跳脫Breakbeat步伐與電影感弦樂。更何況作為專輯完場曲的〈Like a Feather〉,這首如夢似幻的Ballad曲目還有Steve以孤高假音與Lamb的女主唱Lou Rhodes合唱呢——這好讓我甚期待Lamb將於10月面世的全新專輯《Backspace Unwind》。
2014年8月8日星期五
Spiritualized:太空人終告登陸香港
對於香港樂迷來說,2012年的其中一件憾事,是該年發表了第七張專輯《Sweet Heart Sweet Light》的Spiritualized,樂隊在同年12月9日來到台北舉行音樂會,然而香港場卻落空了。太空人Jason Pierce只有與我們擦肩而過,沒法在香港這塊彈丸之地著陸。
正當大家仍在談論著不知Spiritualized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有機會來香港演出的時候,我們忽然得悉他們會在這個8月11日假九龍灣展貿中心Rotunda 3舉行香港場音樂會,樂迷們大呼「終於等到了」之聲亦隨即不絕於耳。
Spiritualized這次的訪港演出,也來得相當之事出突然。音樂會舉行前不足一個月,主辦單位Underground Productions才公佈演出的消息與發售門票;本來這是Spiritualized的《Acoustic Mainline》演出,當我們在推敲著Jason與樂隊們會怎樣進行Acoustic Set形式表演之際,主辦就在上月24號公佈Spiritualized的香港場音樂會將會轉為搖滾形式,由Acoustic變成Electric,樂迷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這不是更好嗎?
事實上,我真的沒有聽到/看到有人表示寧可保留看其Acoustic演出。Spiritualized惟有作Electric / Rock Set上陣,才可以展現出他們跨越Psychedelic、Space Rock、Garage Rock的迷魂崩壞,與Gospel、Blues、Country的根源之聲音。
感謝Underground Productions的主辦,為樂迷履行了在香港看到Spiritualized音樂會之夢想。
Spiritualized來港演出的前夕,我亦翻出了1992年5月5日我在《年青人周報》介紹其首張專輯《Lazer Guided Melodies》的文章。時間一晃便已22年了。
正當大家仍在談論著不知Spiritualized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有機會來香港演出的時候,我們忽然得悉他們會在這個8月11日假九龍灣展貿中心Rotunda 3舉行香港場音樂會,樂迷們大呼「終於等到了」之聲亦隨即不絕於耳。
Spiritualized這次的訪港演出,也來得相當之事出突然。音樂會舉行前不足一個月,主辦單位Underground Productions才公佈演出的消息與發售門票;本來這是Spiritualized的《Acoustic Mainline》演出,當我們在推敲著Jason與樂隊們會怎樣進行Acoustic Set形式表演之際,主辦就在上月24號公佈Spiritualized的香港場音樂會將會轉為搖滾形式,由Acoustic變成Electric,樂迷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這不是更好嗎?
事實上,我真的沒有聽到/看到有人表示寧可保留看其Acoustic演出。Spiritualized惟有作Electric / Rock Set上陣,才可以展現出他們跨越Psychedelic、Space Rock、Garage Rock的迷魂崩壞,與Gospel、Blues、Country的根源之聲音。
感謝Underground Productions的主辦,為樂迷履行了在香港看到Spiritualized音樂會之夢想。
Spiritualized來港演出的前夕,我亦翻出了1992年5月5日我在《年青人周報》介紹其首張專輯《Lazer Guided Melodies》的文章。時間一晃便已22年了。
2014年8月7日星期四
Honeyblood:低傳真雙妹嘜
看到Honeyblood這隊由兩位20來歲女生走在一起的樂隊,還要是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即使你不會以為她們是彈彈木結他的小清新民歌組合,但猜想她們是玩奏Indie-Pop / Twee-Pop那應該錯不了吧。實情由主唱兼結他手Stina Tweeddale與鼓手Shona McViccar所組成的Honeyblood,她們是屬於Lo-Fi、簡約、粗獷而帶點幽暗的Indie Rock樂隊,令人聯想起是90年代初葉的一眾女性獨立搖滾。
Honeyblood的獨立搖滾是有著其D.I.Y. / Lo-Fi音樂精神。她們之典故包括在格拉斯哥的Café / Bar場地The Old Hairdressers策動與舉行她們的遊擊演出,而令到樂隊受到注目;樂隊在2012年於自家廠牌Cath Records下出版的兩曲卡式帶《Thrift Shop》,那是在其廚房以一支Mic收錄而成。然後Honeyblood才在2013年被英國布賴頓獨立廠牌Fat Cat Records羅致下。
首張同名專輯《Honeyblood》由曾為The National、Interpol操刀的美國製作人/錄音師Peter Katis監製,專輯也是她們遠赴Peter位於康乃狄克州的Tarquin Studios所錄製。Honeyblood只用上了十天時間,便灌錄了十三首歌曲出來,貫徹了她們的低成本獨立搖滾姿態,而對她們來說也是有點超現實的事。而Peter之重任,就是要把Honeyblood的現場音樂演出狀態在錄音室裡捕捉下來,加以修飾,製作成為唱片。
同是一名主唱兼結他手與一名鼓手所組成的二人獨立搖滾樂隊,但Honeyblood絕不是雙妹嘜版本的The White Stripes,亦有別於The Kills、Blood Red Shoes等二人樂隊,不是女女陣容與男女陣容的分野,而是Honeyblood並沒有那種大剌剌而來的Garage Rock氣燄。Honeyblood的歌曲無疑是屬於少女情懷的感覺,粗獷得來卻有著多少陰暗色調,宛如1990年前後以女性主導的獨立搖滾聲音,比如美國波士頓的獨立樂團如Throwing Muses、The Breeders。事實上,Honeyblood亦表示過The Breeders以及英倫方面的PJ Harvery是她們之音樂薰陶所在。
聽專輯的開場曲〈Fall Forever〉,抑或重灌自《Thrift Shop》的主打歌〈No Spare Key〉,她們師承自The Breeders的影響已不言而喻。前作單曲〈Killer Bangs〉是屬於她們全然明快Punky而來的獨立搖滾歌曲,大唱“I will hate you forever / You really do disgust me”的新單曲〈Super Rat〉不溫不火間卻有著少女的巴辣性格,〈All Dragged Up〉在明快的節拍與激情的Chorus下有著絲絲淒美。
反之首張官方單曲〈Bug〉卻是她們青蔥Folk-Rock的一面,〈Joey〉屬於中板的Jangle-Pop。而〈(I'd Rather Be) Anywhere But Here〉與〈No Spare Key〉則令我聯想到Throwing Muses那種陰暗與迷惑的歌曲,何況Stina的嗓音亦不時令我想起Throwing Muses的Kristin Hersh呢。
Honeyblood的獨立搖滾是有著其D.I.Y. / Lo-Fi音樂精神。她們之典故包括在格拉斯哥的Café / Bar場地The Old Hairdressers策動與舉行她們的遊擊演出,而令到樂隊受到注目;樂隊在2012年於自家廠牌Cath Records下出版的兩曲卡式帶《Thrift Shop》,那是在其廚房以一支Mic收錄而成。然後Honeyblood才在2013年被英國布賴頓獨立廠牌Fat Cat Records羅致下。
首張同名專輯《Honeyblood》由曾為The National、Interpol操刀的美國製作人/錄音師Peter Katis監製,專輯也是她們遠赴Peter位於康乃狄克州的Tarquin Studios所錄製。Honeyblood只用上了十天時間,便灌錄了十三首歌曲出來,貫徹了她們的低成本獨立搖滾姿態,而對她們來說也是有點超現實的事。而Peter之重任,就是要把Honeyblood的現場音樂演出狀態在錄音室裡捕捉下來,加以修飾,製作成為唱片。
同是一名主唱兼結他手與一名鼓手所組成的二人獨立搖滾樂隊,但Honeyblood絕不是雙妹嘜版本的The White Stripes,亦有別於The Kills、Blood Red Shoes等二人樂隊,不是女女陣容與男女陣容的分野,而是Honeyblood並沒有那種大剌剌而來的Garage Rock氣燄。Honeyblood的歌曲無疑是屬於少女情懷的感覺,粗獷得來卻有著多少陰暗色調,宛如1990年前後以女性主導的獨立搖滾聲音,比如美國波士頓的獨立樂團如Throwing Muses、The Breeders。事實上,Honeyblood亦表示過The Breeders以及英倫方面的PJ Harvery是她們之音樂薰陶所在。
聽專輯的開場曲〈Fall Forever〉,抑或重灌自《Thrift Shop》的主打歌〈No Spare Key〉,她們師承自The Breeders的影響已不言而喻。前作單曲〈Killer Bangs〉是屬於她們全然明快Punky而來的獨立搖滾歌曲,大唱“I will hate you forever / You really do disgust me”的新單曲〈Super Rat〉不溫不火間卻有著少女的巴辣性格,〈All Dragged Up〉在明快的節拍與激情的Chorus下有著絲絲淒美。
反之首張官方單曲〈Bug〉卻是她們青蔥Folk-Rock的一面,〈Joey〉屬於中板的Jangle-Pop。而〈(I'd Rather Be) Anywhere But Here〉與〈No Spare Key〉則令我聯想到Throwing Muses那種陰暗與迷惑的歌曲,何況Stina的嗓音亦不時令我想起Throwing Muses的Kristin Hersh呢。
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The Acid:幽靈電幻物語
The Acid是由英國布賴頓知名電音DJ兼製作人Adam Freeland、發跡於美國洛杉磯的澳洲創作歌手Ry X以及加州製作人兼音樂科技教授Steve Nalepa在去年所組成的三人樂隊。貴為「Nu-Breaks之王」之前者,如果你知道他在2003及09年以Freeland之名義所發表兩張極具折衷性混搭風格的專輯《Now & Them》和《Cope™》,那並非當作其個人作品,而是視Freeland為他的樂隊來。故如今Adam再另組新樂隊也不出奇。
所出奇不意,是在The Acid的作品裡再找不著Adam大剌剌的Breakbeat馳騁,而是屬於簡約、冷靜、內斂、文藝、神秘的聲音,全然履行Song-Based的取向。The Acid的首張專輯《Liminal》裡所帶來,就是如斯縈繞心頭、聽得令人融化的電幻Ballad歌曲。
The Acid是由Adam和Ry所發起,二人在多年前於澳洲結識,然後去年在洛杉磯於朋友的派對再遇上而萌起合作的念頭,那是源自一位電音製作人與一位創作歌手的關係(而Steve的崗位大抵是為他們作出技術性的輔助)。何況Ry X本已是獨當一面的創作歌手、歌曲有著其濃郁詩意(去年曾出版過向柏林電音取經的《Berlin EP》),所以在The Acid裡他乃有著相當的主導性。
他們的樂風彷彿不屬於任何音樂流派所規限,正如首張專輯喚作《Liminal》,在心理學上的「閾限」微少感覺背後,也仿如有著「以有限為無限」之意義。The Acid的電幻歌曲,是讓Ry那把吹彈可破、傷春悲秋的夢囈嗓音演繹,配以Adam與Steve的簡約節拍與電音組態下而來,甚至還用上了大自然的Field Recordings,讓他們的作品來得更呈不吃人間煙火之氣息。如果要舉些例子跟The Acid的聲音作相提並論,我會說Radiohead主將Thom Yorke的個人專輯《The Eraser》,以及近年炙手可熱的英倫唱作人James Blake和紐約二人樂隊Darkside。
《Liminal》的開場曲〈Animal〉來得如斯慘白空靈、神秘迷離,靜謐間由幾吓Synth Drum劃破。主打單曲〈Basic Instinct〉就宛如以Post-Punk樂隊手法奏出的電音民謠,中段推至燥動起來。〈Creeper〉的Minimal鼓機節拍作主導、無力感的主唱,好比Plastikman遇上James Blake。〈Fame〉是在流水行雲歐陸電音韻律下的憂傷美麗電氣騷靈Ballad曲目。
作為創作歌手主導的樂隊,聽到〈Ra〉這首有如不插電民謠演出的獨立搖滾作品亦不會叫人為之意外。我喜歡The Acid,是他們骨子裡的淒美戚然。在深邃的IDM電音異境下的〈Ghost〉抑或專輯最末的〈Feed〉,Ry那陰森蒼白的歌聲更來得活像孤魂幽靈般。
而The Acid之有趣還有他們的歌曲所產生的變化,如〈Veda〉是游走於靜寂的市郊夜色氛圍與靡爛的大都會夜晚之間,〈Tumbling Lights〉的上半部分凝聚著神秘莫測的迷濛Ambient氛圍而下半部分則變成了Glitch-Pop。
所出奇不意,是在The Acid的作品裡再找不著Adam大剌剌的Breakbeat馳騁,而是屬於簡約、冷靜、內斂、文藝、神秘的聲音,全然履行Song-Based的取向。The Acid的首張專輯《Liminal》裡所帶來,就是如斯縈繞心頭、聽得令人融化的電幻Ballad歌曲。
The Acid是由Adam和Ry所發起,二人在多年前於澳洲結識,然後去年在洛杉磯於朋友的派對再遇上而萌起合作的念頭,那是源自一位電音製作人與一位創作歌手的關係(而Steve的崗位大抵是為他們作出技術性的輔助)。何況Ry X本已是獨當一面的創作歌手、歌曲有著其濃郁詩意(去年曾出版過向柏林電音取經的《Berlin EP》),所以在The Acid裡他乃有著相當的主導性。
他們的樂風彷彿不屬於任何音樂流派所規限,正如首張專輯喚作《Liminal》,在心理學上的「閾限」微少感覺背後,也仿如有著「以有限為無限」之意義。The Acid的電幻歌曲,是讓Ry那把吹彈可破、傷春悲秋的夢囈嗓音演繹,配以Adam與Steve的簡約節拍與電音組態下而來,甚至還用上了大自然的Field Recordings,讓他們的作品來得更呈不吃人間煙火之氣息。如果要舉些例子跟The Acid的聲音作相提並論,我會說Radiohead主將Thom Yorke的個人專輯《The Eraser》,以及近年炙手可熱的英倫唱作人James Blake和紐約二人樂隊Darkside。
《Liminal》的開場曲〈Animal〉來得如斯慘白空靈、神秘迷離,靜謐間由幾吓Synth Drum劃破。主打單曲〈Basic Instinct〉就宛如以Post-Punk樂隊手法奏出的電音民謠,中段推至燥動起來。〈Creeper〉的Minimal鼓機節拍作主導、無力感的主唱,好比Plastikman遇上James Blake。〈Fame〉是在流水行雲歐陸電音韻律下的憂傷美麗電氣騷靈Ballad曲目。
作為創作歌手主導的樂隊,聽到〈Ra〉這首有如不插電民謠演出的獨立搖滾作品亦不會叫人為之意外。我喜歡The Acid,是他們骨子裡的淒美戚然。在深邃的IDM電音異境下的〈Ghost〉抑或專輯最末的〈Feed〉,Ry那陰森蒼白的歌聲更來得活像孤魂幽靈般。
而The Acid之有趣還有他們的歌曲所產生的變化,如〈Veda〉是游走於靜寂的市郊夜色氛圍與靡爛的大都會夜晚之間,〈Tumbling Lights〉的上半部分凝聚著神秘莫測的迷濛Ambient氛圍而下半部分則變成了Glitch-Pop。
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
The Yours:後音速少年‧向90年代致敬
多年來,我們都在見證著The Yours這隊香港獨立搖滾樂隊在成長,然而成長與成熟,卻並不代表他們要跑去做出穩健而修飾的音樂出來。反之成軍九個年頭的The Yours,卻可以在今天重新彰顯出樂隊的年青初生之犢氣息。
2012年發表的《The Way We Were》專輯,正標誌著The Yours要擺脫處男作《Abraham》時的粗獷Post-Punk線條,而勾勒出旋律化Shoegaze / Noise-Pop之取向,著重聲效之處理。然而在當期時,已得悉他們有意在下一張專輯重投粗獷的獨立搖滾聲音,現在我們可以從《Teenagarten》裡聽得到The Yours這個大方向。
《Teenagarten》之一大重點,是在北京灌錄,並由當地獨立搖滾名團P.K. 14主將楊海崧操刀錄音及混音,而歌曲全是以現場形式收錄;去年P.K. 14的《1984》專輯交由Steve Albini擔任錄音師,而我亦很相信海崧或多或少會從Albini身上取得的薰陶對The Yours作出感染。The Yours在去年12月寒冬到北京錄音,然後今年4月另一北京獨立搖滾名團Carsick Cars來港在Hidden Agenda演出時由The Yours任暖場樂隊,看過他們在這晚演出的朋友,都給予脫胎換骨之評價。
兩位作雙主唱的創團成員Jack和Nic,再加上後來加入的Tim與Gwyneth,是The Yours的固然陣容(唯後者因為人在英國所以未能參與每次演出),如今樂隊再次祭出一股青春的燃燒,正如專輯名字《Teenagarten》是Teenage與Kindergarten所合拼而成(中文可喚作「少年園」嗎?),是一種直截了當而來的年少狂妄動力。
而《Teenagarten》的另一要點,是他們向90年代獨立搖滾致敬。 看看《Teenagarten》在唱片封面上的波浪迷幻字款,是在90年代初葉獨立搖滾樂團所常用的(比如Nirvana的《Nevermind》)。短小精悍地集流暢、溫婉與嘈吵於一身的最新主打歌〈Public Eye〉,其MV裡帶來一群作90年代樂隊/樂迷打扮的少男少女,當中更有Grunge Look的男生。
向90年代致敬,The Yours彷彿是要帶大家回到90年代初葉另類搖滾樂潮爆發的年代,準確而言主要是那些年美國東岸的獨立搖滾之音(而非西雅圖的Grunge),可見到《Daydream Nation》專輯前後的Sonic Youth對他們的影響乃尤其深遠。
先行主打歌〈Valley Kids〉就好比Sonic Youth作品〈Tom Violence〉那樣動人旋律的Noise Rock;〈Darkness ‘91〉這首扣人心弦的暴烈Noise Rock開宗明義讓時光倒流到1991年;〈Winona’s Tattoo〉奏出有如Sonic Youth的蕩氣迴腸Noisenik曲式鋪陳下(連Jack也唱得有點像Kim Gordon),以90年代Icon女神Winona Ryder為題;交由後海大鯊魚主唱付菡演繹出的〈Bad Juju〉是捕捉了來自華盛頓州奧林匹亞的Riot Grrrl運動的急激聲音,但Kim Gordon何嘗不是被公認為Riot Grrrl教母呢?而〈K〉在狂風掃落葉的Post-Hardcore曲風下,K會令你聯想起K Records抑或Kurt Cobain?〈Spunk〉由Lo-Fi Rock的散漫組態而推至歇斯底里Hardcore-Punk起來;〈Distorted Kross〉亦儼如Sonic Youth那種懾人心魄、此起彼落的歌曲,然而其名字則叫我想到西岸的Redd Kross吧。
留意專輯最末還有一首慘白淒迷的幽暗Ballad歌曲作為Bonus曲目,好讓The Yours告訴大家他們仍可以寫出如此叫人怦然心動的慢歌。
2012年發表的《The Way We Were》專輯,正標誌著The Yours要擺脫處男作《Abraham》時的粗獷Post-Punk線條,而勾勒出旋律化Shoegaze / Noise-Pop之取向,著重聲效之處理。然而在當期時,已得悉他們有意在下一張專輯重投粗獷的獨立搖滾聲音,現在我們可以從《Teenagarten》裡聽得到The Yours這個大方向。
《Teenagarten》之一大重點,是在北京灌錄,並由當地獨立搖滾名團P.K. 14主將楊海崧操刀錄音及混音,而歌曲全是以現場形式收錄;去年P.K. 14的《1984》專輯交由Steve Albini擔任錄音師,而我亦很相信海崧或多或少會從Albini身上取得的薰陶對The Yours作出感染。The Yours在去年12月寒冬到北京錄音,然後今年4月另一北京獨立搖滾名團Carsick Cars來港在Hidden Agenda演出時由The Yours任暖場樂隊,看過他們在這晚演出的朋友,都給予脫胎換骨之評價。
兩位作雙主唱的創團成員Jack和Nic,再加上後來加入的Tim與Gwyneth,是The Yours的固然陣容(唯後者因為人在英國所以未能參與每次演出),如今樂隊再次祭出一股青春的燃燒,正如專輯名字《Teenagarten》是Teenage與Kindergarten所合拼而成(中文可喚作「少年園」嗎?),是一種直截了當而來的年少狂妄動力。
而《Teenagarten》的另一要點,是他們向90年代獨立搖滾致敬。 看看《Teenagarten》在唱片封面上的波浪迷幻字款,是在90年代初葉獨立搖滾樂團所常用的(比如Nirvana的《Nevermind》)。短小精悍地集流暢、溫婉與嘈吵於一身的最新主打歌〈Public Eye〉,其MV裡帶來一群作90年代樂隊/樂迷打扮的少男少女,當中更有Grunge Look的男生。
向90年代致敬,The Yours彷彿是要帶大家回到90年代初葉另類搖滾樂潮爆發的年代,準確而言主要是那些年美國東岸的獨立搖滾之音(而非西雅圖的Grunge),可見到《Daydream Nation》專輯前後的Sonic Youth對他們的影響乃尤其深遠。
先行主打歌〈Valley Kids〉就好比Sonic Youth作品〈Tom Violence〉那樣動人旋律的Noise Rock;〈Darkness ‘91〉這首扣人心弦的暴烈Noise Rock開宗明義讓時光倒流到1991年;〈Winona’s Tattoo〉奏出有如Sonic Youth的蕩氣迴腸Noisenik曲式鋪陳下(連Jack也唱得有點像Kim Gordon),以90年代Icon女神Winona Ryder為題;交由後海大鯊魚主唱付菡演繹出的〈Bad Juju〉是捕捉了來自華盛頓州奧林匹亞的Riot Grrrl運動的急激聲音,但Kim Gordon何嘗不是被公認為Riot Grrrl教母呢?而〈K〉在狂風掃落葉的Post-Hardcore曲風下,K會令你聯想起K Records抑或Kurt Cobain?〈Spunk〉由Lo-Fi Rock的散漫組態而推至歇斯底里Hardcore-Punk起來;〈Distorted Kross〉亦儼如Sonic Youth那種懾人心魄、此起彼落的歌曲,然而其名字則叫我想到西岸的Redd Kross吧。
留意專輯最末還有一首慘白淒迷的幽暗Ballad歌曲作為Bonus曲目,好讓The Yours告訴大家他們仍可以寫出如此叫人怦然心動的慢歌。
2014年7月11日星期五
Plastikman:簡約.拉闊.藝術館
來自加拿大溫莎市的電音DJ兼製作人Richie Hawtin,是圈中舉足輕重、獨當一面的Minimal Techno先鋒兼神級人物。擁有多個身分的他,Plastikman是Richie最廣為人知的音樂製作單位。Plastikman的Techno樂曲,每每是簡約得來具有相當的實驗性,有著猶如置身實驗室的疏離冷感,即使Richie的DJ-Mix亦是充滿破格精神的再創造過程。在電音樂迷心目中,他是Minimal Techno的藝術家。
Plastikman不張揚地停產多年,Richie只有以個人名義作DJ set演出。今年夏天Plastikman終告歸來,《EX》是其暌違了十一個年頭的全新官方專輯。然而唱片並不是錄音室錄製,而是在美國紐約市美術館Guggenheim現場收錄。而在背後策動Plastikman這次演出,是比利時時裝設計師、Dior創意總監Raf Simons。
從1998年專輯《Consumed》到2003年的《Closer》專輯,我們都看見Plastikman把其Minimal電音推至愈見闇黑幽閉氛圍之層次,凝聚著深邃而懾人的電影配樂感。而《Closer》也是上次Richie以Plastikman名義發表的專輯。然後,Richie都專注於以個人名義出版DJ-Mix專輯,如有其享負盛名的《DEC9》系列出版,而Plastikman的音樂製作乃處於暫休期。
第六張專輯《EX》是Plastikman的回歸之作,能夠使到Richie讓Plastikman重出江湖,乃基於Raf Simons邀請他在去年11月為紐約市美術館Guggenheim的年度資金籌集活動帶來一場重頭演出。Raf是Plastikman的死忠粉絲,因為他的邀請,而促使Richie走出舞池、返回錄音室重投Plastikman的創作,只有花了五天時間而製作了一張Plastikman的專輯出來。所以即使《EX》是在Guggenheim現場錄音,但這的而且確是Plastikman全新創作專輯,只是錄音過程不是在錄音室,而移師到藝術館現場進行。
雖然Raf是Dior的創意總監,但Plastikman絕不是帶來為時裝表演而設的音樂。《EX》收錄七首單字歌名的曲目全是”EX”字頭,猶如概念專輯般,所祭出皆是屬於簡約、闇黑、冷冽、深邃、疏離以及帶著工業氛圍的未來主義Minimal Techno電音,來得耐人尋味、不著邊際而懾人心魄,呈現出Richie的大師級風範;而這次Plastikman的音樂演出,亦受到Guggenheim美術館的建築空間,以及現場演出時的「金字塔」形LED燈光所感染,所以並沒有如《Closer》時的沉溺孤絕感。
長達十分鐘的開場曲〈EXposed〉引領大家進入他的深不可測電幻國度,如回到90年代初葉的Intelligent Techno世代,緩緩的電影音樂意境氛圍與立體的電聲絲絲入扣而來,但卻又可以呈現著宛如爵士樂的靡爛美,絕對引人入勝。
〈EXtend〉是Richie最拿手的Acidic電音,然而那303電聲乃處於科幻電影配樂的感覺,儼如來自外太空的Acid Techno。對我這位電音老樂迷來說,在〈EXpand〉身上更可以聽得到一種浪漫情味,即從前所謂的未來派歐陸浪漫電子音樂感覺。〈EXtrude〉是如機械人世界的Deep Techno,〈EXplore〉祭出晶瑩剔透的無菌電音空間。而〈EXpire〉在漫天無際的黑暗氛圍下更好比被攝進氣象萬千、波瀾壯闊的電音黑洞,張力暗湧而來。最後長達九分鐘的〈EXhale〉在陣陣電影感下亦是多麼奇幻而神秘莫測的電音旅程。
Plastikman暌違十一年的專輯,誠然《EX》並沒有甚麼驚世駭俗、出人意表的突破出現,仍是非常之Richie Hawtin的東西。重點是此乃他重投Plastikman音樂製作的第一波,明年將再有新作面世。
Plastikman不張揚地停產多年,Richie只有以個人名義作DJ set演出。今年夏天Plastikman終告歸來,《EX》是其暌違了十一個年頭的全新官方專輯。然而唱片並不是錄音室錄製,而是在美國紐約市美術館Guggenheim現場收錄。而在背後策動Plastikman這次演出,是比利時時裝設計師、Dior創意總監Raf Simons。
從1998年專輯《Consumed》到2003年的《Closer》專輯,我們都看見Plastikman把其Minimal電音推至愈見闇黑幽閉氛圍之層次,凝聚著深邃而懾人的電影配樂感。而《Closer》也是上次Richie以Plastikman名義發表的專輯。然後,Richie都專注於以個人名義出版DJ-Mix專輯,如有其享負盛名的《DEC9》系列出版,而Plastikman的音樂製作乃處於暫休期。
第六張專輯《EX》是Plastikman的回歸之作,能夠使到Richie讓Plastikman重出江湖,乃基於Raf Simons邀請他在去年11月為紐約市美術館Guggenheim的年度資金籌集活動帶來一場重頭演出。Raf是Plastikman的死忠粉絲,因為他的邀請,而促使Richie走出舞池、返回錄音室重投Plastikman的創作,只有花了五天時間而製作了一張Plastikman的專輯出來。所以即使《EX》是在Guggenheim現場錄音,但這的而且確是Plastikman全新創作專輯,只是錄音過程不是在錄音室,而移師到藝術館現場進行。
雖然Raf是Dior的創意總監,但Plastikman絕不是帶來為時裝表演而設的音樂。《EX》收錄七首單字歌名的曲目全是”EX”字頭,猶如概念專輯般,所祭出皆是屬於簡約、闇黑、冷冽、深邃、疏離以及帶著工業氛圍的未來主義Minimal Techno電音,來得耐人尋味、不著邊際而懾人心魄,呈現出Richie的大師級風範;而這次Plastikman的音樂演出,亦受到Guggenheim美術館的建築空間,以及現場演出時的「金字塔」形LED燈光所感染,所以並沒有如《Closer》時的沉溺孤絕感。
長達十分鐘的開場曲〈EXposed〉引領大家進入他的深不可測電幻國度,如回到90年代初葉的Intelligent Techno世代,緩緩的電影音樂意境氛圍與立體的電聲絲絲入扣而來,但卻又可以呈現著宛如爵士樂的靡爛美,絕對引人入勝。
〈EXtend〉是Richie最拿手的Acidic電音,然而那303電聲乃處於科幻電影配樂的感覺,儼如來自外太空的Acid Techno。對我這位電音老樂迷來說,在〈EXpand〉身上更可以聽得到一種浪漫情味,即從前所謂的未來派歐陸浪漫電子音樂感覺。〈EXtrude〉是如機械人世界的Deep Techno,〈EXplore〉祭出晶瑩剔透的無菌電音空間。而〈EXpire〉在漫天無際的黑暗氛圍下更好比被攝進氣象萬千、波瀾壯闊的電音黑洞,張力暗湧而來。最後長達九分鐘的〈EXhale〉在陣陣電影感下亦是多麼奇幻而神秘莫測的電音旅程。
Plastikman暌違十一年的專輯,誠然《EX》並沒有甚麼驚世駭俗、出人意表的突破出現,仍是非常之Richie Hawtin的東西。重點是此乃他重投Plastikman音樂製作的第一波,明年將再有新作面世。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Röyksopp & Robyn:瑞典女生與挪威機械人
挪威卑爾根Electronica樂隊Röyksopp遇上瑞典流行電音女唱作人Robyn,樂迷對雙方的合作都並不會感到陌生。先有來自Röyksopp的2009年專輯《Junior》裡Robyn為他們客串獻唱了單曲〈The Girl and The Robot〉,然後在Robyn的2010年專輯《Body Talk Pt. 1》裡亦有Röyksopp為她操刀製作了〈None of Dem〉此曲。
多年之後,雙方再度走在一起合作,然而今次並不是”Röyksopp feat. Robyn”抑或”Robyn produced by Röyksopp”。在Röyksopp & Robyn這個名字背後,是開宗明義作為他們的三人樂隊,彼此之間沒有甚麼主客之分,他們就是以共同創作為大前提下,帶來了聯袂合作的五曲迷你專輯《Do It Again》,並在今個夏天一起舉行巡演。
除了挪威本土的客席歌手,Röyksopp對來自鄰國瑞典的女歌手彷彿情有所鍾,除了Karin Dreijer(又名Fever Ray) 及初出道的Lykke Li外,炙手可熱的天后級歌手Robyn是與他們最為關係密切的瑞典女生。在2009、2010年姊妹專輯《Junior》和《Senior》之後,Röyksopp並沒有急於製作再下一城的專輯,反而帶來了一些零星合作活動,如去年年初便發表了與挪威電音女唱作人Susanne Sundfør合作的單曲〈Running to the Sea〉,並改編了Depeche Mode的早期作品〈Ice Machine〉。與此同時亦在進行再度跟Robyn合作之計劃。
這次雙方的合作在2012年底啟動,Röyksopp與Robyn再走在一起,他們卻不是要帶來煞有介事的重大音樂計劃。當Robyn在2013年初來到Röyksopp的挪威卑爾根錄音室時,他們並沒有想著要灌錄出怎樣的一張專輯,更沒有經理人及唱片公司人員參與。他們只想在無拘無束、輕輕鬆鬆的環境下,三人像樂隊般在錄音室裡有講有笑地共同寫歌創作,順其自然地看看產生出甚麼化學作用,即使是歌詞部分也是聯袂譜寫出來,回應我在開頭所言,Röyksopp & Robyn不是一隊電音組合與一位女唱作人的合作,而是彼此平起平坐、共同Jam歌的三人樂隊。《Do It Again》這張五曲迷你專輯便是他們的合作成果。
在《Do It Again》裡貴精不貴多地收錄了五首歌曲,所以每首作品都各有水準,主旨是不要重複以往Röyksopp與Robyn合作時所做過的東西。也是何解專輯以長達近十分鐘的深邃氛圍化Downtempo電音曲目〈Monument〉,來得幽美靡爛、懾人心魄、漫天無際,曲中那人聲取樣演奏出的魅幻意境到後來的幽幽色士風獨奏,都有如幽靈般而來,這也是他們三人第一首共同進行創作(包括歌詞部分)的歌曲。
主題曲兼主打歌〈Do It Again〉是要做出感覺矯飾的明快搶耳Electro-Pop / Euro-Pop流行舞曲,有著作為舞池流行國歌的條件。另一主打歌〈Sayit〉卻是朝向冷酷高壓的Deep Techno曲風探討,漸漸祭出Hard House的能量,再引伸出Robyn與Vocoder機械人聲之「對答」,電到飛起。Röyksopp與Robyn這次第一首結晶品〈Every Little Thing〉,是如斯情感憂傷而歐陸浪漫的Electro-Ballad。最後的近十分鐘的電影感樂曲〈Inside the Idle Hour Club〉是Röyksopp的單方面創作,濃濃的歐陸電音情味,恍如翱翔天際,那份旅程式編排正有如跟〈Monument〉作首尾呼應。而《Do It Again》這張迷你專輯,也是為Röyksopp在年底所帶來的第五張專輯進行熱身。
多年之後,雙方再度走在一起合作,然而今次並不是”Röyksopp feat. Robyn”抑或”Robyn produced by Röyksopp”。在Röyksopp & Robyn這個名字背後,是開宗明義作為他們的三人樂隊,彼此之間沒有甚麼主客之分,他們就是以共同創作為大前提下,帶來了聯袂合作的五曲迷你專輯《Do It Again》,並在今個夏天一起舉行巡演。
除了挪威本土的客席歌手,Röyksopp對來自鄰國瑞典的女歌手彷彿情有所鍾,除了Karin Dreijer(又名Fever Ray) 及初出道的Lykke Li外,炙手可熱的天后級歌手Robyn是與他們最為關係密切的瑞典女生。在2009、2010年姊妹專輯《Junior》和《Senior》之後,Röyksopp並沒有急於製作再下一城的專輯,反而帶來了一些零星合作活動,如去年年初便發表了與挪威電音女唱作人Susanne Sundfør合作的單曲〈Running to the Sea〉,並改編了Depeche Mode的早期作品〈Ice Machine〉。與此同時亦在進行再度跟Robyn合作之計劃。
這次雙方的合作在2012年底啟動,Röyksopp與Robyn再走在一起,他們卻不是要帶來煞有介事的重大音樂計劃。當Robyn在2013年初來到Röyksopp的挪威卑爾根錄音室時,他們並沒有想著要灌錄出怎樣的一張專輯,更沒有經理人及唱片公司人員參與。他們只想在無拘無束、輕輕鬆鬆的環境下,三人像樂隊般在錄音室裡有講有笑地共同寫歌創作,順其自然地看看產生出甚麼化學作用,即使是歌詞部分也是聯袂譜寫出來,回應我在開頭所言,Röyksopp & Robyn不是一隊電音組合與一位女唱作人的合作,而是彼此平起平坐、共同Jam歌的三人樂隊。《Do It Again》這張五曲迷你專輯便是他們的合作成果。
在《Do It Again》裡貴精不貴多地收錄了五首歌曲,所以每首作品都各有水準,主旨是不要重複以往Röyksopp與Robyn合作時所做過的東西。也是何解專輯以長達近十分鐘的深邃氛圍化Downtempo電音曲目〈Monument〉,來得幽美靡爛、懾人心魄、漫天無際,曲中那人聲取樣演奏出的魅幻意境到後來的幽幽色士風獨奏,都有如幽靈般而來,這也是他們三人第一首共同進行創作(包括歌詞部分)的歌曲。
主題曲兼主打歌〈Do It Again〉是要做出感覺矯飾的明快搶耳Electro-Pop / Euro-Pop流行舞曲,有著作為舞池流行國歌的條件。另一主打歌〈Sayit〉卻是朝向冷酷高壓的Deep Techno曲風探討,漸漸祭出Hard House的能量,再引伸出Robyn與Vocoder機械人聲之「對答」,電到飛起。Röyksopp與Robyn這次第一首結晶品〈Every Little Thing〉,是如斯情感憂傷而歐陸浪漫的Electro-Ballad。最後的近十分鐘的電影感樂曲〈Inside the Idle Hour Club〉是Röyksopp的單方面創作,濃濃的歐陸電音情味,恍如翱翔天際,那份旅程式編排正有如跟〈Monument〉作首尾呼應。而《Do It Again》這張迷你專輯,也是為Röyksopp在年底所帶來的第五張專輯進行熱身。
2014年6月25日星期三
Kasabian:迷幻狂舞派
英國萊斯特樂隊Kasabian正式出道十年,作為當今的頂班英倫樂團,以結他手/鍵琴手兼作曲主腦Sergio Pizzorno以及主唱Tom Meighan為首的他們最為樂迷津津樂道,是其音樂得以無懈可擊地將迷幻搖滾底蘊與Groovy舞曲節奏作出融合,足以秉承The Stone Roses與Primal Scream之衣缽。2011年的前作專輯《Velociraptor!》能取得高度評價,是他們可以打造出猶如Jukebox般首首歌曲皆精采但又可以風格迥異的專輯出來;三年後Kasabain帶來的第五張專輯《48:13》裡,今次Sergio實行以回歸其三大音樂影響——60年代末搖滾、Hip Hop以及電子音樂為大前提。
《Velociraptor!》為樂隊帶來漫長的世界性巡演,然後Kasabain為之大感疲憊不堪,心想他們要休息一段時間,沒有想過要做下張專輯這回事,只要無所事事躲賴一下。可是休息了不久,Sergio的手機上有了一段短短的旋律,而他在家中有個錄音室,他想玩出這首歌,那便成為了新作〈Bumblebee〉,樂隊的新專輯亦因此而啟動。他們還是有感到在錄音室工作才是最快樂的事。
Kasabain的2009、2011年專輯《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和《Velociraptor!》,當時他們表示是要釋放出樂隊之前在大型音樂節主舞台及體育館演出所吸納的能量而來,所以樂隊的聲音亦愈見大將之風。見慣大場面,在《48:13》裡的主打歌,他們更要帶動到群眾在音樂節上跑圈Mosh Pit而設計。最先創作〈Bumblebee〉在張力十足的Big Beat鼓擊下,彰顯著搖旗吶喊式呼叫,甚至某些段落亦被拿來跟Beastie Boys的〈Sabotage〉作比較;主打單曲〈Eez-eh〉勾勒出好比Giorgio Moroder的高壓電量Euro-Disco肌理動能,Groovy非常,亦有著Rave年代獨立舞曲的狂放。
〈Stevie〉讓弦樂四重奏、蕩氣迴腸電影感管樂與Groovy節拍絲絲入扣而來,亮點還有”Hey hey!”兩聲的伴唱;〈Doomsday〉是直截了當、風馳電掣而來的Dance-Rock;〈Clouds〉是由科幻電音前奏帶出的迷幻搖滾歌曲;〈Bow〉好比配以Hip Hop電音制式的Oasis中板曲子。
而《48:13》的重心作品,是近七分鐘Electro Rock / Indie-Dance曲目〈Treat 〉,在肥厚Bass Riff下漸漸祭出高壓歐陸電音舞曲動能,扣人心弦,下半部分令我聯想起《Technique》時期的New Order,回到那個Indie與Rave通婚的年代。〈Glass〉的電幻曲風下帶來60年代復古調子,再祭出歐陸電音、Hip Hop節拍與年輕詩人Suli Breaks之MCin'。緊接而來的〈Explodes〉就好比有著動人旋律與搖滾張力暗湧的Giorgio Moroder或Daft Punk歌曲,Synth聲四起。
專輯裡多首短歌當中,有〈(levitation) 〉這首動聽的迷幻Ballad。更窩心動人的,是結幕Ballad歌曲〈S.P.S.〉(Scissors Paper Stone),道出兩位好友經過通宵後一起在清晨看到日出的美麗時刻,男人的浪漫,這是Sergio給Tom的情歌——也許是要統一《48:13》的全單字歌名格局,所以此曲也用上縮寫來。
唱片喚作《48:13》,即專輯的總長度,唱片封面設計也只有陳列出各首歌曲的時間,大玩簡約風格。原來起初當Sergio跟樂隊的設計師Aitor Throup談起新專輯的名字,他隨口胡亂說:「就叫《48:13》或甚麼吧!」那時他們仍未知道專輯有多長。然後樂隊把專輯的歌曲放在一起作粗略計算,出來的長度竟是48:13!但是那時專輯仍尚未正式完成,於是樂隊唯有把歌曲作修改,以讓專輯維持這個猶如Magic Numbers的總長度。但另一方面,這卻又被批評為最糟的專輯名字與封面設計。
《Velociraptor!》為樂隊帶來漫長的世界性巡演,然後Kasabain為之大感疲憊不堪,心想他們要休息一段時間,沒有想過要做下張專輯這回事,只要無所事事躲賴一下。可是休息了不久,Sergio的手機上有了一段短短的旋律,而他在家中有個錄音室,他想玩出這首歌,那便成為了新作〈Bumblebee〉,樂隊的新專輯亦因此而啟動。他們還是有感到在錄音室工作才是最快樂的事。
Kasabain的2009、2011年專輯《West Ryder Pauper Lunatic Asylum》和《Velociraptor!》,當時他們表示是要釋放出樂隊之前在大型音樂節主舞台及體育館演出所吸納的能量而來,所以樂隊的聲音亦愈見大將之風。見慣大場面,在《48:13》裡的主打歌,他們更要帶動到群眾在音樂節上跑圈Mosh Pit而設計。最先創作〈Bumblebee〉在張力十足的Big Beat鼓擊下,彰顯著搖旗吶喊式呼叫,甚至某些段落亦被拿來跟Beastie Boys的〈Sabotage〉作比較;主打單曲〈Eez-eh〉勾勒出好比Giorgio Moroder的高壓電量Euro-Disco肌理動能,Groovy非常,亦有著Rave年代獨立舞曲的狂放。
〈Stevie〉讓弦樂四重奏、蕩氣迴腸電影感管樂與Groovy節拍絲絲入扣而來,亮點還有”Hey hey!”兩聲的伴唱;〈Doomsday〉是直截了當、風馳電掣而來的Dance-Rock;〈Clouds〉是由科幻電音前奏帶出的迷幻搖滾歌曲;〈Bow〉好比配以Hip Hop電音制式的Oasis中板曲子。
而《48:13》的重心作品,是近七分鐘Electro Rock / Indie-Dance曲目〈Treat 〉,在肥厚Bass Riff下漸漸祭出高壓歐陸電音舞曲動能,扣人心弦,下半部分令我聯想起《Technique》時期的New Order,回到那個Indie與Rave通婚的年代。〈Glass〉的電幻曲風下帶來60年代復古調子,再祭出歐陸電音、Hip Hop節拍與年輕詩人Suli Breaks之MCin'。緊接而來的〈Explodes〉就好比有著動人旋律與搖滾張力暗湧的Giorgio Moroder或Daft Punk歌曲,Synth聲四起。
專輯裡多首短歌當中,有〈(levitation) 〉這首動聽的迷幻Ballad。更窩心動人的,是結幕Ballad歌曲〈S.P.S.〉(Scissors Paper Stone),道出兩位好友經過通宵後一起在清晨看到日出的美麗時刻,男人的浪漫,這是Sergio給Tom的情歌——也許是要統一《48:13》的全單字歌名格局,所以此曲也用上縮寫來。
唱片喚作《48:13》,即專輯的總長度,唱片封面設計也只有陳列出各首歌曲的時間,大玩簡約風格。原來起初當Sergio跟樂隊的設計師Aitor Throup談起新專輯的名字,他隨口胡亂說:「就叫《48:13》或甚麼吧!」那時他們仍未知道專輯有多長。然後樂隊把專輯的歌曲放在一起作粗略計算,出來的長度竟是48:13!但是那時專輯仍尚未正式完成,於是樂隊唯有把歌曲作修改,以讓專輯維持這個猶如Magic Numbers的總長度。但另一方面,這卻又被批評為最糟的專輯名字與封面設計。
2014年6月24日星期二
我的達人歌單 @ MOOV音樂app
今年1月,我獲邀為MOOV選輯Playlist歌單。懷胎5個月,我們一眾10多位音樂人的「達人歌單」終告隨著MOOV的革新版音樂app面世。
我喜歡選輯Playlist,為MOOV製作歌單毋庸置疑是相當愉快的差事,發揮了我這位小樂迷輯錄Mixtape的小宇宙——畢竟當我年輕時,是多麼熱衷輯錄自家卡帶Mixtape、跟朋友分享音樂。
我喜歡選輯Playlist,為MOOV製作歌單毋庸置疑是相當愉快的差事,發揮了我這位小樂迷輯錄Mixtape的小宇宙——畢竟當我年輕時,是多麼熱衷輯錄自家卡帶Mixtape、跟朋友分享音樂。
迄今我為MOOV帶來了20條主題曲Playlist,當中有動——如跑步歌單《Born to Run》、練Plank練Crunch配樂《Music for Plank & Crunch》、陽光音樂《Sunny Day Service》,有靜——如午夜Downtempo之選《Late Night Grooves》、夜闌人靜沉思音樂《Night Vision》、斯人獨憔悴孤寂慘白歌曲《Lonesome Tears》,還有炎夏日誌概念合輯《Long Hot Summer》、美麗在心頭歌曲《Beautiful Songs of My Life》、懶洋洋的假日配樂《Lazy Day》、歐陸情懷《Europe is Our Playground》、雨季音樂《Here Comes The Rain Again》,以及《Now That's What I Call Acoustic!》、《The Private Psychedelic Reel》、《The Very Best of Synth-Pop》等音樂性主題歌單,跟著還會陸續有來。
今個星期一,MOOV為其新版音樂App舉行發佈派對《MOOV: Music Friendly Day》,而我亦有幸為這活動擔任Live Playlist DJ,給我來了一個我史上最長的DJ set——足足四個小時,真好玩!
(Photo by 區新明)
說來,有份參與「達人歌單」大部分都是我認識了很多年的音樂圈朋友,大家因為這個MOOV的活動而聚首一堂。謝謝MOOV團隊。
訂閱:
文章 (Atom)